看完《装台》的前几集,我便开始向朋友和同事们安利它了,因为,通过目前的剧情完全可以确定,它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剧。
这部剧非常有吸引力的一个地方是它的地域特色鲜明,具有浓烈的陕西味儿,从陕西话唱的片头曲,到人物一口地道且韵味十足的陕西方言,再到不断出现的陕西特色美食,肉夹馍、胡辣汤、裤带面……都把人瞬间拽进了西安的街巷里,扑面而来的,是繁华都市里的城中村,是普通人的市井生活。
而正是这一抹底色,让人物瞬间就立住了。
此外,主演张嘉益与闫妮,本身就是西安人,毫无疑问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就更是驾轻就熟。
《装台》讲述的是一群小人物的故事,他们的职业是装台。
如果不看这部剧,恐怕通过这两个字,很难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职业。
装台,按照顺子他们自己的说法,是离艺术最近的职业。
事实是,这职业蹭了点艺术的边,但却也有些勉强,简单点说,他们是搭戏台子、舞台的人,算是艺术工作的参与者,但是实质上干的还是体力活,算是艺术的“边缘人”。
而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是为在这个时代越来越边缘的秦腔剧团装台,说起来算是边缘艺术的边缘人,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尴尬。
《装台》的故事,本身是沉重的,它讲述的是生活及命运是如何不断给顺子这个普通男人施加重压和伤害的,这样的故事很容易讲得凄凄惨惨戚戚,可是《装台》却举重若轻,将这样的故事讲得很轻松、幽默、好笑,甚至于让人在很多个片刻忘记了人物生活的艰辛和苦难,被逗得哈哈大笑。
当然,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对人物的辛辣、精准的刻画,以及充满喜剧色彩的剧情处理。
也因此,刁顺子、大雀儿、猴子、转转、麻刀、墩墩、八叔这些人物便显得分外鲜活、真实、甚至可爱。
顺子,是这群装台人的领头人,除了他,其他人几乎都是外来下苦力赚钱养家的,因此这些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些市井气,在彩排现场,他们看到俄罗斯姑娘跳舞时,两眼放光地说“你看,那白花花的大腿”。
从某个维度来讲,他们是“好色”、猥琐的,但是从刻画人物的角度讲,却无比真实,底层人很多时候,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含糊,却有些“小毛病”,他们难以抑制本能对异性的憧憬和好奇,也就做不到在这么多美女面前目不斜视。
作为一个男性观众,在看到这样的片段,难免会心一笑,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美女,不也会多看两眼么?
而顺子去督促几个人工作时,他们多半是为了作弄顺子,便让顺子荡着绳子去看一眼,结果顺子一看之下,竟惊得从高处掉了下来,惹得工友们哄堂大笑。
这样的片段,也让人忍俊不禁。
张嘉益饰演的顺子佝偻着背,头发中夹杂着不少白发,一看就有种被生活压弯腰杆的沧桑感。
他在这伙装台人里,算是头脑灵活且圆滑的,而且他有一种这个阶层的人特有的幽默感,比如看彩排时,他就在跟铁扣铁主任催要工钱,说白了就是要先把工钱拿到手。
铁扣说“有我在你怕啥呢嘛,人老板财大气粗的,在乎你这点碎毛毛钱?
“,顺子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这老板要是不像铁主任,那就成了。
“看铁主任不高兴,又是一通马屁,把铁主任哄得舒舒服服。
想说的话说了,却又让对方挑不出理儿来。
当演出过后,老板和铁扣都跑路了,要不到工钱,顺子又是很有领导力和应变能力的,他迅速安排大家去堵住表演的演员们,堵不住的情况下,又让猴子和转转去盯住这群演员,他和大雀等人守在剧院门口,不许人搬灯光设施,并且必要时灵活的搬出瞿团这个救兵。
工友们闹情绪时,他也不是一味的忍让,而是发火说,自己是个好歹是城里人,为啥要揽活,就是为来带大家赚点钱。
几句话就堵住了大家的嘴。
大家提议说去铁主任家去要,他推翻了这个提议,而他自己呢,委屈的情绪平复后,就抱着铺盖卷子住进了铁主任家。
这种种细节,足可见,顺子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为了要回属于自己的报酬,他不得不做一些极端的事儿,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不这么做,那么不仅自己的钱不仅要不到,兄弟们也都要不到钱,有些看似的无赖之举,其实就是五奈之举。
事实上,为了要回自己的报酬而住进债主家里,这是常有的事儿,我还在老家的时候,经常到快大年三十时,一些需要结算工钱的人都会一起去欠钱的工头家里,要不到钱就要在工头家里过年,只有如此,才能把辛苦钱要回来一些。
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打工人,如果不被逼到实在没办法,谁会出此下策呢?
顺子也有“鸡贼”的地方,譬如他和第三任妻子蔡素芬相识,就是他骑车怼了人家,结果把人带回家,用酒给人搓腿,搓着搓着就搓到了一起。
他和蔡素芬领证之前,也并没有把自己所有的事情都和盘托出,比如他曾经有过两段婚史,有两个女儿。
直到大女儿刁菊花回来,蔡素芬才像砸彩蛋似的,砸出了一个个“惊喜”的秘密。
很难说他是不是有意无意瞒着,以便于将生米煮成熟饭,之后再慢慢解释。
抑或是他认为人到中年,遇到一个相处融洽的人很是难得,于是认为其他的不重要,一起开开心心地面对生活才重要。
顺子虽然叫顺子,但生活很显然是难得顺遂的时候,娶第一个老婆,生完孩子,没多久就跟人跑了,第二个老婆,在一起没多久,就得病去世了。
干装台的活儿,演完出老板就跑路了,费尽周折才把钱给要回来。
一波刚平,女儿刁菊花又回来了,掀起了无边风浪,不仅把他刚拿到手的工钱拿去给流浪狗看腿伤,还蛮横地干涉他和蔡素芬的生活,甚至于烧毁了他们的结婚证,把他存下的所有钱拿出去挥霍。
可以说,他的生活因为种种人和事儿,而处于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中。
顺子在磕磕绊绊面前,有忧愁,有无奈,但也偶尔有自己的甜蜜时刻,比如那场和蔡素芬临时起意的婚礼。
酸甜苦辣,都融合在平凡而又波澜起伏的每一天里,但不管面对平静的生活还是惊涛骇浪,他都不失去心中的希望,冷静地接招。
而这,似乎恰恰又是普通人的生活标本。
很多普通人就是如此,生活总是平地起波澜,你能看到他永远满面笑容干劲十足的样子,但他内心的愁苦,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毕竟,相比于搭建舞台,生活这台戏,才叫真真儿的难唱。
也正因着眼于普通人的跌宕人生,顺子这个角色才分外的打动我。
他让我时不时想到《活着》里的福贵,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面对生活时,都有着一样的坚韧的态度。
而他也同时让我想到家乡的每一个头发花白的亲戚、邻人。
剧中的一些配角也都非常出彩,且设置得非常幽默,比如宠妻狂魔疤叔,一个浑圆的汉子,整天抱着一只白狗守着前妻的超市,因为自己的狗发情和流浪狗交配,便追着那条流浪狗跑了几条街,甚至为了此事,而落下了一条疤痕。
再比如铁扣的老婆,入戏太深,总以丹麦人自居。
还有小资而擅长摆谱的灯光设计师,居然在剧院门口撑着一把伞摆出吃西餐喝洋酒的架势。
连小角色如菊花闺蜜的男友,也很具喜剧色彩,顶着几缕头发,却自信可以游刃在两个女人之间,滑稽而可笑。
人物的幽默感,似乎涂抹掉来生活带来的压抑感和沉重感,让整个观剧过程轻松而愉快。
但这种幽默感,却又似乎是很符合这个阶层的,我印象中,我爷爷,姑父等等很多普通的人,都有一种特别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感,让他们生活在底层,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而在这部剧中,我再次感受到了这种魅力。
当然,普通人的幽默,有时可能会有一点粗俗感,片中还有一个片段是有些惊到我的,就是大家向闫妮饰演的蔡素芬介绍各自的绰号,介绍到大雀时,说他有两个老婆,所以叫大雀。
对于“雀“这个字含义有所了解的人,会秒懂。
而我虽然是湖北人,可是家乡却与陕西毗邻,到西安也不过三小时的车程,很多方言与剧中的方言都是相通的,我们也把男性的”把儿“,叫雀。
而在我老家农村,村民间也会时常开着不荤不素,略显粗俗的玩笑,这对他们而言,似乎是艰难生活中的一点娱乐。
也许正是方言上的相通,让我更加觉得片中人物真实可信,就像片中人物说“哈怂“,我的家乡说一个人坏,也是说”哈“,所以,总感觉这些人物是离我不远的人。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剧对人物的塑造,有一种不加滤镜,原汁原味的纪录片式的真。
真实,便生动,而真实的底层生活,便是像片中一样苦乐参半的。
虽然表达方式轻松诙谐,但这部剧却在反映很多深刻的问题,比如农民工欠薪的问题,比如普通人如何面对苦难,再比如秦腔以及很多国粹的陨落。
当然,它最厉害的地方是,把底层人,拍活了!
而恰恰是真实而轻松地反映着普通人的厚重生活,才让这部剧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想说的是,这部剧真的拍出了底层人的魅力,它让我们乐于去关注那些普通人甚至边缘人的起伏人生。
中国不缺好演员,中国也不缺烂编剧。
8.4分!
豆瓣怎么了。
是吃货太多,还是我们实在忍受不了那些脑残都市曹操(白脸)剧了。
同样是张嘉益主演的《爷们儿》只有6.7分,主角的性格和境遇都很类似。
这部剧不像小说,像散文是散架的那种散。
吐槽:1,你在街上撞个女人,然后带到屋里揉揉腿,喝点酒就成夫妻了。
有没有可能,有可能!
但是前提是20几岁的女孩子,有一些生存的压力。
你把这种情节放到蔡素芬身上就不合理。
如果你非要写这个桥段来展示刁的暖男特征,需要更多的情节来刻画。
2,疤爷、疤嫂、黑总。
这几个配角剧情生硬跳跃,既不能衬托主角,也不能做为单独的主线来衬托社会背景。
疤爷一不小心到终南做隐士,黑总一不小心成了慈善家,哈哈,搞笑么。
3、大哥。
大哥的刻画也是单薄的不行。
尤其是终南山见初恋情人的那段寡淡。
4、两个女儿。
大女儿行为鬼扯,她既然是个嫌贫爱富的主,却对二代颐指气使。
二代家里的钱不是钱是他吗的天地银行的钱?
这太不合逻辑了。
二女儿刻画的也是简单至极,没感觉。
5、靳导对刁的情怀。
有病吧安排这个桥段,来衬托男主的暖男角色。
本身靳导的这个角色表现的还可以。
对艺术的追求和不妥协,忽而冷,忽而热反应了艺术工作者的神经质特征和不拘泥于一些事物框框,却被这一幕毁了。
6、三皮和两位主角的关系,太生硬了嘛。
然后到最后一集的那种醍醐灌顶式的收场,可笑。
还有很多。
总之一句话,这部剧太潦草。
又想有一点搞笑,又想含泪的微笑。
必然导致的是不伦不类。
梦呓,假如我是编剧:1.加大蔡素芬的戏份的描写。
一个知识女性追求幸福,有主见,有追求,有目标,有手段。
2.三皮这个角色。
学生爱老师很正常啊,美女老师都是青春期的女神吧,我相信遇见过的男孩都有这种感觉。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小学二年级有一个老师。
穿着一件红色的大衣长发披肩,我们都喜欢问她题目,讲解的时候,头发偶尔垂到你脸颊,你能闻到发香,那种在你纯真心里投射的美好变成了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很喜欢后会无期里的一句话,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
我觉得这个角色完全可以写的温暖而纯真。
一个女神在你纯真的年代投射的美好,你以为你是孙大圣,长大了可以保护她,却不成想长大的无奈。
你只能默默的在心里守护着这份美好。
3.大哥。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对远方都有向往,但是很多人只是向往。
我们要对这种去远方的人褒奖,这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好奇心啊!
去远方!
那些敢想敢干的人离开温暖的怀抱去远方,20岁的决绝,憧憬。
却想不到你的远方,只是别人的家门口啊。
从不顾一切到“梦里不知身是客”,慢慢的变成“心若安处是故乡”,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可是异乡能安你的心,却不能安你的胃。
思念在心里滋长。
再回乡,故乡和恋人已经不是曾经的模样。
你很想和20岁的自己好好谈谈远方真的有那么好。
见初恋这段,我觉得可以参考一部电影《暖》。
4.刁大雀儿。
刻画的要再深刻一点,生活的艰辛,小人物的无奈,对女儿的歉疚,对妻子的亏欠,还有那相濡以沫的温情,为啥要拼命啊!
因为在这个冰冷的城市有一盏灯为你守候,有一群兄弟彼此相依。
在这冷漠的世界里,热血的活着。
刁大顺苦,错还有更苦的。
但是他们为生活昂扬奋斗。
5.删除疤爷,疤嫂,黑总的戏份。
这个点缀没有丝毫的意义。
6.靳导。
一个艺术工作者艺术的坚守和无奈,要饱满一点。
以上只是一些浅见。
一波烂剧横扫12月后,我们似乎又迎来了国产电视剧的“至暗时刻”,就在万念俱灰之际,张嘉译和闫妮主演的《装台》悄无声息地映入眼帘,成功吸引了一大波普通观众的注意力,也让浮躁的12月影视剧市场出现了一股清流。
拥有千年历史的一座古城——西安,在它繁华而忙碌的背后还有一座“城中村”,那里的男女老少自小生活在这个凼凼里头,有的富足安逸,有的疲于奔波,有的妻离子散,有的阖家团圆。
这座小城囊括了世间百态,也拉进了和观众的距离,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嘛。
一口馍馍,一碗胡辣汤,这是西安人早餐的标配。
镜头从一开始就用朴实的“城中村”风貌和一大波当地美食装点这难得的烟火气。
无论大人物小人物你都要吃饭,无论穷人富人你都要为生活而忙碌。
《装台》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同于当下虚无的都市剧,多了份“土气”,少了点“油腻”,这才是真正属于老百姓的电视剧。
剧中的每个人物无论主角配角都充满了生活质感,他们不再是伟光正亦或是片面小人,他们是被生活碾压且矛盾的“干饭人”。
刁大顺生活中逆来顺受,工作中朴实圆滑,他庸碌了一辈子,却也踏实了一辈子。
像极了我们普通的大多数,他胸无大志,只想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带着兄弟挣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工钱。
只是电视剧或多或少会给这个人物带上主角光环,让他的生活多了一份冒险,也让他的家庭生活最后圆满结局。
其实更多时候,普通人的困苦就是挣不到钱,家庭不停出现矛盾,难得的满足感也是短暂而虚无的。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都是为了生存奔波留下的伤痕。
蔡素芬更像是一个宿命的符号,丈夫杀人入狱,自己背井离乡,遇到一个踏实过日子的男人,不成想遇到一个蛮横的继女,还遇到暗恋自己十几年的学生,本可以平静的生活多了些许琐碎烦恼。
她经历的大多数人很难经历,但她生活的态度依然是世俗的,普通的甚至真实的。
什么大富大贵,什么飞黄腾达,这都不是她追求的生活,也许年轻的时候她想要嫁的好,但经历了大起大落后她更想脚踏实地的在异乡过好小日子。
猴子、大雀儿、墩墩、麻头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他们乐观朴实,却又小气滑头;他们善良亲切,却又欺负新人。
这都是社会生存法则下的产物。
《装台》没有刻意回避城镇化带来的人性矛盾,也没有刻意将底层形象高大化。
正是这种接近真实的人物刻画,才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冷漠与温情。
城中村的八爷、八嫂、黑总、二代这些生活富裕的小人物也是这个社会产物的一部分,他们看似无欲无求,无忧无虑,实则也有自己难念的经:八爷八嫂老来离婚,却又生活在一起,互相斗气,互相又牵挂,这是中年人的生活烦恼,也是他们的生活现状;
黑总一个人在轿车里住了一辈子,一票子钱却还想再多挣一些,多省一些,难以理解却又合情合理;
二代下半辈子几乎不愁吃穿,却一直有个主角儿梦,生意做得好却都不顶一个舞台角色,他空虚却又充满希望。
《装台》的每个人物都是那么小而精,他们不是完人,但也不是坏人。
他们只是被生活推着走的甲乙丙丁罢了。
看此众生相,不必妄加评论,其中可能就有你我他。
当然,面对现在如此保守的大环境,这部电视剧的很多细节显然被弱化掉了。
比如农民工的劳动保障问题,生存现状等被瞿团和铁主任这两个人物化解掉了。
再如城乡差异带来的社会现实问题也被很多喜剧效果冲淡了。
总而言之,我们很难再看到《小武》《马大帅》这样直击社会底层的哀颂,但更悲哀的是,我们现在能看到《装台》已经是一大幸事了。
如果说陈彦的原著小说用粗粝和真实的笔触刻画了西安底层社会的众生苦乐,那么影视剧化的《装台》用轻松和诙谐描述了一部分底层打工人的喜怒哀乐。
它不够犀利,但足够亲切;它不够真实,但足够接近;它不够残酷,但足够冷静。
我们需要这样的电视剧更多的出现在大荧幕,但我也害怕连《装台》这种类型剧在往后的十几二十年我们都难再看到······
上个世纪的作家心里,都住着一个偷窥者的灵魂。
因为时代变了,所以在现在的观众眼里看起来不伦不类,怪异而且令人厌恶。
我见过对三皮这个角色最典型的评价,就是不知道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对现在的我们当然没有意义,但是放在那个时代,因为类似的故事王小波写了一本叫做《黄金时代》的畅销书,如果读过这本书,大概就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类比,为什么要出现一个令人讨厌的农村学生,疯狂的追求一个知性的老师。
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存在过。
好多时候我们对于意义有所误解,认为存在就必须要有意义。
但其实不是,存在就是存在,有些人不满足于存在,疑惑每天吃饱了耍开心了接下来是什么?
所以才去追寻存在的意义。
不寻找意义,其实也能很好的活下去!
三皮这个角色产生的动机是因为它曾经存在过,有真实的人物原型与之对应,作者听过这个原型的故事,或者亲身经历过。
和现在的观众一样,为之痛恨过,为之不满过,为之疑惑过。
最后存在的就是存在了,没有办法改变,所以他努力的想去总结出一点意义来。
或许到了结尾我们就能看到作者总结出的意义,又或者编剧已经把三皮在原作者那里的意义更改了,改成了一个更加正能量的结局,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
在我看来,这个角色在现在这个时代唯一的意义,是给你一丁点的线索,有那么一丁点的冲动,去了解一下当年那些偷窥者的灵魂。
真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发现《装台》这样好的国剧,活着跟生活是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要背负的两个字,生活除了柴米油盐还有可能一地鸡毛,绝处逢生看到的希望也可能是昙花一现俱往矣,每个人的几十年里最后都是一场归去来的轮回。
老演员的演技真的让人看得酣畅淋漓,无论是大小角色、老中青演员都让剧中人物丰满得像是真实的来过这世间。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变得越来越片面,《装台》里面则是深刻的还原了生活本来都样子,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真正的西安。
生活就是充满烟火气息的,在这种烟火里面能感受到真的美好和恬静。
或许它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西安,但是它却是真实的西安,是我们平常人所生活的地方。
生活,本就该是充满烟火气的,这部片子深刻的还原了生活。
当张嘉益蹲在舞台边,开口“铁主任,咱这活干得他满意不。
”作为铁粉,直接在弹幕回复了“很满意”。
接着他又开口“活干得ok了,那咱这工钱给的ok不ok”,嘴巴微张、眉头紧皱、眼神里充斥着几分犹豫和迟疑。
是那味儿了,没错。
张嘉益一开口,什么平民小人物、中年男人的挣扎,骑着三轮车、略微佝偻着腰穿梭在大街小巷,都不用解释,顺子就是他本人。
《装台》改编自作家陈彦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的是生活在西京城的刁顺子一边“打工”在舞台上进行装台工作养家糊口,一边面对生活的鸡毛蒜皮的故事。
借小人物的故事文本,描写人生百态,从影视剧剧本角度不算特别新鲜,但胜在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足够触动。
张嘉益扮演的正是主人公刁顺子。
他带领着装台队的一群人,接各式各样的装台工作,从秦腔剧团到各种大型小型的演出,甚至还有一些婚丧嫁娶的表演。
昨晚上线的第一个故事,讲的俄罗斯团装台之后,客户跑路的郁闷。
一开场,我就能猜到,这位客户会跑路,可看着顺子略带怀疑又带着期待发工钱的脸,还是免不了鼻头一酸,不由得就想起那些社会新闻里拿不到钱的民工、老板跑路的工人以及蛋壳骚操作下房东上门打砸,手足无措的年轻人。
生活原来就是这么苦啊,看够了那些舞台上王侯将相丫鬟家丁的故事,终于可以看看属于我们普通人的故事了。
而当顺子骑着三轮车赶回家,只为给妻子搓搓脚,瞬间就被画面里的烟火气打动。
更惊喜的是,此次和张嘉益搭档的是闫妮,扮演顺子的妻子蔡素芬。
剧照截图而在此之前,两人已经合作过9次,《少年派》里,闫妮和张嘉益就饰演了一对堪称典范的“严母慈父”,我至今都记得他们互怼的那些啼笑皆非的场面;在都市生活剧《一仆二主》中,两人以女老板+男司机的组合出现,完美搭档,诠释了都市生活中的中年人,提起中年cp,这一对必须榜上有名。
这回,《装台》再次合作,本cp粉,瞬间就能入戏。
目前来看,生活气息很足,人物处理也比较细腻,相信张嘉益和闫妮的能力,先给个4星,以资鼓励。
电视剧一开始时,让人差点以为是《舌尖上的陕西》,随着黑撒的插曲《陕西美食》徐徐响起,诸多陕西美食开始轮番登场,不停地进行视觉轰炸,擀面皮、油泼面、肉夹馍、锅贴还有胡辣汤,热腾腾香喷喷,听着悦耳的三秦小调,观众们在屏幕里饱餐了一顿香风辣雨的三秦美食。
跟这些美味而又普通的平民美食一样,电视剧中刁大顺以及他的装台兄弟们的故事也特别接底气,特别市井小民,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完完全全就是西安街头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再现。
电视剧是根据陕西作家陈彦的同名小说《装台》改编的,陈彦在陕西戏曲研究院工作了23年,跟戏院里的装台师傅都很熟悉,故事也非常写实地还原了装台师傅的职业和家庭生活。
整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装台师傅刁大顺一家人充满烟火气息的普通生活,他们作为小人物在社会底层所经历的艰辛,作为普通人所经历的种种生活磨难,他们的笑与泪、痛苦与挣扎、他们的努力和抗争是那么真实,就像是我们身边所认识的某个人,让人很容易带入剧情,引起共鸣,感同身受,与心有戚戚焉,这大概就是真实的力量所在。
作为实力派,张嘉益的演技确实不错,把一个又怂又瓜的底层人物刁大顺演得活灵活现,让人看后,觉得既可怜又可气;闫妮所饰演的妻子蔡素芬,娴静、温柔又贤惠,真希望在故事的最后,她能够过上平凡的幸福生活;刁大顺的女儿刁菊花因为从小被母亲抛弃,而父亲又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断娶亲,导致她心理严重失衡,因为父亲对她一向顺从,性格也比较怂,所以形成了她比较乖张、刁蛮的性格,她用自己的双手紧紧扼住了父亲刁大顺通向幸福生活的咽喉。
不知道在故事结束时,她是否能够走出往日的伤痛和阴霾,能够成长起来,找到那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表演的归表演,装台的归装台舞台是光鲜亮丽的,璀璨夺目的,光彩和掌声都是属于演员们的,然而搭建了这一切炫目背景和璀璨灯光的幕后人物:装台师傅们,却从来都不为外人所知。
什么是装台?
舞台本身是光溜溜的,要想把舞台布置成为可以出演戏剧等表演的背景,就需要装台。
装台又分两大部分,其一是布景,其二是灯光。
布景还分软景和硬景。
软景是指那些用平布制成的景,上面可能绘制了楼房、山脉、村庄、宫殿等等景致,这些景布是可以折叠的,折叠起来之后,可以装入包袱中就可以提起来就走,方便运输。
而硬景则包括那些可以行走、运动、升降的平台、山峦、巨石等,它们既是独立的,也可以组合起来,有时一组平台就能装几卡车,要把这些硬景装在舞台上,也是需要非常专业的技巧和技能。
现在舞台演出常常讲究要“创新”,要具有“震撼”的效果,如果演出在内容上无法创新,那么观众的心灵就无法震撼,只能退而求其次,给予他们感官上的震撼。
有些讲究震撼的演出,一组平台要站上去百十号人,有时候甚至有数百号人在上面手舞足蹈,跑来跑去。
只有运用钢筋结构和涡轮增压等装置,才能保证这些演出能够在掌声中安全地精彩谢幕。
舞台演出,灯光就是更加不可或缺了,花样也日益复杂、繁多,基础的打光照明反而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灯光可以重铸舞台的灵魂。
但是要铸造舞台灵魂又谈何容易,那层层叠叠、起起落落的神秘光斑,那些神秘莫测的魔幻魅影,就需要大量的光源去支撑,去创造。
而创造那一切的光源,就来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作用不同的灯光的化合匀兑,最终才能形成舞台上光辉灿烂、熠熠生辉的光影效果。
而这些灯也并不简单,有时候一只灯就可能重达百斤以上,如此复杂和浩大的工作量,就自然而然地导致在传统的七十二行以外,催生出了一个新的行业:即装台。
本剧的男主角刁大顺正是一个以装台作为职业的师傅。
舞台装置越来越往建筑、水利、矿山、木材、钢铁、机械加工等方向发展,装台就变得越来越专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干装台需要很多重体力活,所以大多数装台师傅都是乡下来的农民工,例如电视剧里的猴子、麻刀、油饼等人,也有城里人例如住在西京城城中村的刁大顺,这些城里人往往就是装台队伍的“主心骨”。
人世的艰辛与生活的磨难《装台》有两条平行的故事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事业线,即主要讲述刁大顺在舞台上所要进行的、赖以为生的装台工作,以及他与装台兄弟们为了生存所不得不面对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第二条主线是家庭感情线,主要讲刁大顺与新婚妻子蔡素芬、亲生女儿刁菊花和养女韩梅之间的情感碰撞与融合,以及他不得不去面对和处理的家庭矛盾。
命运之手看似无常却又有常,电视剧从刁大顺这个装台人的视角出发,讲述了西京城里的人生百态和人情冷暖。
刁大顺遭遇的困难虽然算不上大风大浪,但也是波折不断,在情节的安排上,电视剧里从头到尾充满生活的小波折。
第一集就上演了刁大顺带领装台师傅们要取劳动报酬的一幕。
对普通人来说,有活干有钱拿,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生活中哪有那么一帆风顺的事,常常就是活干完了,钱却不一定能拿得着,对底层小人物来说,要取劳动报酬更是家常便饭。
装台队伍要仰仗策演人、舞团领队和团剧务主任铁扣给派活,有活干,才有钱拿。
跟舞台上其它光鲜亮丽的人物相比,卖苦力的他们不过是仰人鼻息生活的底层小人物。
身处其中的刁大顺两头受气,跟铁扣拿不到钱,受气;转身又被装台的手下们埋怨发不了工资,也受气。
为了要取劳动报酬,他不得不拿着铺盖睡到了铁扣家里,被铁扣媳妇和铁扣不断地责问和打骂,好不容易跟铁扣和好之后,回到剧团,却又发现装台的手下们都已经全部进了派出所。
为了生活,每一天他都忙得焦头烂额,不过是为了赚点小钱,生活却一点都不轻松。
人生艰难而琐碎,他只能不断地低头,四处求爷爷告奶奶,苦熬度日,他常说“咱是下苦的人”,并以此宽慰自己。
疲惫的生活让他逐渐变得麻木,但在疲惫的面目之下,他依然有一种顽强抗争的野蛮生命力量。
顺子的生活从来也没顺利过,第一次结婚,妻子跟人跑了,留下一个脾气乖张的女儿菊花;第二次结婚,丧偶,留下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儿韩梅。
故事一开始时,刁大顺就仓促地迎娶了第三任妻子蔡素芬。
这是闫妮和张嘉益的第4次合作,之前他们在电视剧《一仆二主》、《少年派》和电影《玩命三日》都曾合作过,而且在《少年派》和《玩命三日》中,张嘉益和闫妮都曾搭档饰演了一对恩爱夫妻,在《一仆二主》里两人虽然不是夫妻,但也有不少的情感戏份,这次在《装台》俩人再次饰演夫妻,想来也已是默契十足。
故事一开始,刁家小院就笼罩在一种紧张气氛当中。
刁大顺性格刁蛮古怪的女儿刁菊花回到家后,发现刁大顺竟然不跟自己商量就新娶了媳妇,这让她行事愈发乖张。
她一进门就指桑骂槐地咒骂,宣示主权,表示自己才是这家的女主人;她不停咒骂顺子夫妇,还把花盆从楼上扔下来,把碗盆摔得叮当乱响,搅得小小的院落中鸡飞狗跳,不得安生。
顺子因为没跟女儿商量,仓皇娶妻,怕女儿怨恨,对女儿感到愧疚,所以选择了隐忍,一如既往地怂。
新来的女主人蔡素芬虽然觉得委屈,但个性比较温和,也跟丈夫选择了一起忍受菊花的暴虐行为。
刁菊花将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以及自己的怨气怒气一股脑地推给刁大顺,将此全部归咎于父亲的无能所导致,她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生活的困境,所以只能通过迁怒他人来发泄心中的怨恨,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菊花每次出场都带着一种可怕的暴虐氛围,还有她浑身散发出来一种刻薄和恶毒。
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这些冲突和矛盾,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让人物的性格变得鲜明起来,让他们的形象变得立体丰满和有血有肉。
在原著中,刁菊花是一个可恨又可悲的角色,不知道在电视剧中会做如何改编,是否会有新的走向。
除了几个主角,配角们的演出非常精彩,与主角们的表演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非常动人的小人物群像。
饰演开超市疤婶的陈小艺也算是大家都很眼熟的老戏骨了,疤婶与整天无所事事、宠爱小白狗的疤叔,两人即使离婚后也依然住在同一个院子里,一直放不下对方,在平凡的日子里彼此相爱相杀,情感复杂。
神秘莫测的三皮几次三番地对顺子家的进行窥探,让人不由得对他的身份和行为动机心生疑窦,现在他成功进入了顺子的装台队,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剧情里,是否会说明他跟娴淑的素芬有什么关系,他们是否有什么不为人所知的过往和瓜葛。
还有被刁菊花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富二代,他们瞒着父母已经偷偷领了结婚证,他们的这段感情最终能够修成正果吗?
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剧集更新。
就是奔着张嘉译和闫妮去看的,太喜欢他俩了,赶紧锁死吧,不知有没有站这俩人CP的,我要报名!
我要做他俩的CP粉,他俩在一起演戏太自然太甜了,中年人也有纯纯的浪漫爱情,虽然爱情之路坎坎坷坷,有苦也有甜,只要有爱,生活就是美好的。
张嘉译太适合演恋爱的戏了💏,不管是什么阶层的爱情,都能让你嗑出甜来,顺子和素芬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出苦力的人,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第32集:大军“潇洒”的一辈子,最终黯然离世。
与此同时,菊十月怀胎,新生命降临。
主创人员通过这“一生一死”的平行对比剪辑手法,加强戏剧表现,引人深思,赋予“生与死”深层次的生命力。
大军咽气,下一镜头拉升:展现西安城中村全貌。
神来之笔的响起了秦腔快板《教学》:”一不吹牛二不喧,我家三辈坐过官。
我爷见过皇上的面,我婆跟娘娘吃过饭。
我爸穿过黄马褂,我妈穿过绫罗缎。
出门不走坐软轿,回来捶背有丫环。
吃饭端的是玉石碗,尿盆上镶的是五彩蓝······” 。
这唱腔,这场景,完美融合,直指人心,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此情此景,此景此曲,把大军的一生,把人性世俗,表现的淋漓尽致。
或许这就是生活吧!
特意看了两集。怎么说呢,没有什么能吸引我继续看下去的点。要不是张嘉译和闫妮,可能我要打不及格了。至少我觉得,电视剧,不管再怎么大牌的演员,故事首先要能让你看得进去,看得下去。
有几个人物很有趣 有烟火气的好看... 陪妈妈看剧 妈妈喜欢(2020下半年 黑色 时同步)
这个陕西话好原汁原味啊!两个主演也都是陕西人,哈哈,每次听了都觉得好好笑,忍不住学几句。
陕西话真的很有趣 ,特别喜欢听 ,张嘉译和闫妮再次合作,两个人的演技都超好 ,选角儿选的太到位,太精准了 ,必追的一部好剧呀
星星全给演员了。不知道这么高分怎么来的。盼着是央视的剧。越看越头皮发麻 不知道是自己三观有问题还是社会经历的少。一个跟踪变态狂性骚扰自己老婆 还要和自己公平竞争追自己老婆 让他同自己一起工作 看似大度又心里有梗在喉 还放任住在对面天天监视自己家。老婆被骚扰了求帮助对自己老婆说自己把持住不会有问题?哈喽你有事吗?哦还有 自己已经生活艰难了 还是硬要做一个烂好人 把自家改收容所得了 帮人也要力有余好嘛。一30岁男的幼稚的天天骚扰有夫之妇 各种诡异举动 爱的奉献??一老师被骚扰 被污蔑 被劈头盖脸侮辱 也绝对不厉声反抗就隐忍 遇事不决 走为上计。还有这剧里结婚好像都很随便 还是说时代在变化 结啊离啊的就一纸证明一下就行。剧里有一个正常点的人么 还是我活在乌托邦里?
吃饭时跟着父母看的,这剧可是真闹心啊,色调灰暗,剧情平淡,男主的女儿嘴毒又偏激,看个电视剧还要找气受。这个演员阵容可是浪费。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像陕西的风土人情纪录片然后科普一下装台是什么(佟掌柜真的十年如一日逃脱不出角色的困境,刁菊花真的蛮叼的,有些戏份完全不能理解
二集弃,此片虽不是垃圾片,但真没啥劲,艺术高于生活,直接把生活照搬到荧幕上,不如直接看纪录片,看新闻,而且为了接地气而接地气,意即太刻意,直接用西安话,少点刻意,会好很多。稍微靠谱点的剧就被赋予极高评价,如大清盐商,国产二字还真是可悲。
剧情松散又平淡,人设也莫名其妙,那个刁菊花刁恶得令人厌恶,又无合理的理由,故事不好看,差评!
现在都讲究精品,如此朴实的生活剧倒是一股清流。舌尖上的西安&宠物世界,台词精炼且接地气。能感觉到剧在往喜剧方向引导~刻意。
我大西安的宣传片。
放弃追剧...没有几个人物感到真实...这改编没法喜欢/-\
国产剧里的清流呢!一眼就被吸进去。再次证明文艺创作的生路是要回到基层中去,回到人民中去。
烂片
语言很活泼,人物是很真实的老百姓。多年不见的好作品。
原著是苦情戏,但劳动人民基本上没时间看小说,改编成这个电视剧大团圆了,其实对象也不是劳动人民,他们不爱看这种剧,更爱看戏剧冲突强烈乃至狗血的。
旁白是什么毛病
挺有意思的一部剧,演员演的也好
不错,有二叔的剧果然错不了,剧情好演技好陕西美食陕西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