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日本导演对战争历史的反思。
作为社长的男主优作在中国东北亲眼目睹了帝国军队在大陆上的罪行,在国家利益和普世正义之间选择了正义的优作决心在第三国向全世界公开证据。
女主聪子最初远离战争,优作从东北带回的护士女子让她心存芥蒂。
在餐桌上,聪子追问优作关于护士的身份。
此时的她,对丈夫优作的正义感和战争暴行都近乎视而不见,她在乎的是自己的家庭幸福。
优作对于自己在东北的所见所闻和对护士背景的解释她都将信将疑,甚至听不进去。
晚餐的光线照在优作的侧脸,一半明亮一半阴暗。
聪子看到这样的脸,丈夫所说的话都像是明亮的一半,然而似乎自己的丈夫在隐藏着什么,如同另一半的阴暗。
这"隐藏"的事实让她担心自己幸福的家庭被破坏。
聪子对丈夫优作满是怀疑,想要看清那若有若无的关于丈夫和护士的关系,却无法相信优作对自己的辩解。
晚餐护士在全片只有一个特写镜头,柔弱和不安的眼神让人无法忽略,是会吸引异性的样子。
这个镜头加上优作偷偷示意她赶快离开的小动作,让聪子对丈夫的怀疑更容易被理解。
护士 第二个画面。
优作决定了公开帝国军队的罪行,他走在街上,远处一只部队走来。
路边的群众面向部队欢呼致敬。
而同一个画面中的优作靠着路灯,背对街道,对于部队的到来冷漠无动于衷,和行人们对部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优作对于侵略战争的立场。
部队 本片画面考究,充满秩序感,令人印象深刻。
史达尔说过:爱情是女人一生的历史,而只是男人一生中的一段插曲。
最近看了这部以女性命名的《间谍之妻》,看完内心有一丝苦涩。
福原里子看起来无疑是个幸福的妻子,她的丈夫优作是位完美丈夫,什么事都不需要她操心,家世优渥,每天就是作为丈夫电影中的女主角,演演女间谍。
她生活的一切都是围绕丈夫展开,丈夫离开她去伪满洲国,她就安静地在家给夫家写信,丈夫回来她不顾一切冲上去拥抱他。
毫无疑问,她太爱自己的丈夫了。
电影通过对话与剧情,一点点交代出每个人的过去,从里子与文雄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里子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做出了多少改变,发小文雄拒绝洋装,可是她跟从丈夫穿洋装,唯丈夫命令是从,喝洋酒,再演一遍那个她未必喜欢的角色。
因为她想成为丈夫眼中完美的妻子,这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里子的第一次转变——从女孩到合格的妻子。
第一个格外触动我的点是,听说丈夫将伪满洲国带回的女子藏在立花旅馆,里子来到这里见丈夫的侄子文雄,从伪满洲国归来的文雄与之前判若两人,当里子追问女子的时候,他严厉地谴责起里子,“真是愚蠢”、“叔母,你有一次试图理解过叔叔吗?
你为什么不懂叔叔真正的想法。
”“你什么都不懂”“你不知道为了你能安稳地生活,叔叔之前经历了怎样的困难”“你什么都没看到,你怎么能明白”。
诸如此类。
面对这样的横加指责,她却没有愤怒,她只是无措。
这件事之后,与丈夫详谈之后,里子换上了丈夫不喜欢,而泰治提倡的和服,来到了宪兵队,平静地呈上了证据——731部队军医笔记,文雄成为这次事件中的牺牲品。
她冷静地对丈夫说出:这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做的牺牲。
在泰治那里听到丈夫要与那位女士去美国之后,她迅速成长了——以惊人的速度——因为她想和丈夫站到一起,她想进化成为文雄嘴里那个不愚蠢的,理解丈夫的人,她想成为那个帮助丈夫,和他并肩去美国的人。
这应是里子的第二次转变——从合格的妻子到间谍的妻子。
在这个新角色中,里子逐渐驾轻就熟,并感受到愉悦,仿佛,她真的就成为了间谍的妻子,一位合格的妻子,她与丈夫共同规划路线,分享情报,将现金兑换成贵重物品,并且一步步实施,她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喜悦,觉得“好开心,自己终于真正和他在一起了。
”直到所有的计划实施,她从偷渡的邮轮上被抓回到宪兵队,她依然鼓起勇气指责他们,“如果时代改变了你,那你不正是可以改变时代的人吗?
” 之后宪兵们与里子一起观看了她带走的“证据”胶片,放映的竟然是她遵照丈夫的意愿拍摄的间谍片——她被爱人牺牲,倒在爱上的枪口之下,这部短片击溃了所有的幻想,残酷地揭示了一个真相,无论里子上得厅堂,还是下得厨房,无论是精密预判,还是准确出击,她做为一位妻子,丈夫对她的期待,始终只是物事罢了,只是被当做牺牲品而已。
经由这次沉重打击,里子自然地进入了第三次转变——从间谍的妻子到一名疯子。
她被一枚苹果唤醒智识又被抛弃,这样巨大的打击,你很难说清,里子是真的疯了还是装疯,可是这并没有什么区别,就像她对医生所说的:我根本没疯,不过这也就意味着,我在这个国家,必须是疯的。
至此,导演完成了对军国主义与男性视角的双重抨击。
片中有三位主要男性角色,他们都与里子有着或远或近的关系,文雄是亲戚,他指责她,优作是丈夫,他利用她,泰治是发小,喜欢她可是却不会放过她。
两位女性角色给我印象深刻,女佣漂亮且忠诚,她在女主人邀请泰治品酒时忧心忡忡,在女主人要出门时展示忠心,她是一位社会文化塑造出来并且备受赞颂的人,因为她恪守做为女人的本分,而女主角里子则是一个突变,一个异数,她因为对于丈夫的爱,成长为间谍的妻子,她进化出了一部分看待这个世界的头脑,可这只带给她十万分的痛苦,因为即使这进化,也是男人的期待带给她的,这只是美丽残忍的误会,是东亚文化下的男性凝视,任何一种不符合这种期待与凝视的变化成长,都是不被允许的,都是需要被绞杀的。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丈夫发现了战争的黑幕,打算为了正义挺身而出,要把日军731人体实验的罪证偷偷带到美国去,向全世界揭发。
此时面对妻子,他有三种选择。
第一,向妻子坦白一切,尊重对方意愿,商谈之后的行动。
有四种后续情况:1,妻子愿意与他共同抗日。
由此妻子方的态度明确,问题来到另一方,既丈夫能否舍得妻子与他一同涉险。
2,妻子不愿意以身试险,但也不愿离婚,决定假装不知道。
由此妻子方的态度明确,但面对妻子这种为了爱而压下恐惧的决断,丈夫又岂能轻易答应?
那岂不是太冷血了。
3,妻子不愿意以身试险,且愿意为此离婚。
由此妻子方的态度明确,另一方的丈夫会痛苦。
4,妻子告发他。
由此妻子方的态度明确,另一方的丈夫会在情感和社会、政治层面同时一落千丈,即刻性命堪忧。
第二,瞒着妻子,独自完成任务。
有四种后续情况。
1,妻子实际愿意与他共同抗日。
则丈夫忽略了妻子自身的意愿。
2,妻子实际不愿以身试险,但也不愿离婚。
但不论妻子愿不愿意离婚,只要丈夫瞒着这件事,他们就不会离婚。
所以,丈夫还是忽略了妻子的主观意愿,并留下了危及她性命的隐患。
此为情感和人伦两方面的辜负。
3,妻子实际不愿以身试险,且愿意为此离婚。
但不论妻子愿不愿意离婚,只要丈夫瞒着这件事,他们就不会离婚。
所以,丈夫还是忽略了妻子的主观意愿,并留下了危及她性命的隐患。
而且妻子实际将生命放在情感之上,所以丈夫的考量和担忧反而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自作多情。
——如果说,丈夫在做选择时,也是在尽最大努力保护妻子,那他到底是在保护什么呢?
他是在保护一个他对之有情、也对他有情的活生生的人。
在这第三种后续情况中,两人的感情化为泡影,但如果只是做人道主义考量,那这件事远没有那么复杂。
所以丈夫的担心显得“不值”和“可笑”。
这种为此种担忧感到“不值”和“可笑”的心情,对妻子而言,其实非常“傲慢”和“危险”。
但“我”要不要、或者要在多大程度上考虑“你”的危险,既和“我”是否“傲慢”有关,也和“我”是否“可笑”有关。
“傲慢”降低“可笑”的阈值,“可笑”冲击“傲慢”的阀门,妻子其实也是在选择,到底相信哪一边。
4,妻子实际上会因此告发(出卖)他。
则丈夫忽略妻子的主动性,实则保护了自己的主动性。
如果事情真的发展至此,则两人的感情化为泡影,只剩直接关乎生死的政治斗争。
既悲情,又卑贱。
第三,由于担心无法确定的后果,直接跟妻子了断,再去完成任务。
有三种后续情况。
1,妻子实际愿意与他共同抗日。
则丈夫“自以为是”地断绝了妻子的爱情和希望。
这是残酷的。
2,妻子确实不愿以身试险,但也不愿离婚。
则丈夫判断对了一半——但究竟该为此高兴,还是为此悲伤呢?
拯救她的同时也失去了她。
3,妻子确实不愿以身试险,也确实愿意为此离婚。
蛮痛苦的,操了很多心,但无非是自己先替对方离开。
4,妻子实际会告发他。
通过结束爱情来预防背叛。
良药苦口是利于病,但病好了也不过孑然一身。
三条不确定因素。
第一,丈夫有多爱妻子。
第二,妻子有多爱丈夫。
第三,实际风险有多大。
夫妻二人在上述种种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情绪:恐惧,怀疑,痛苦,自嘲,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安慰自己已经得到得够多了,傲慢,有惊无险,失落,侥幸,无奈,自责,愕然,尊重,爱,正义感,光荣,紧张……一旦开口,就只能选定一条道走到黑。
所以,上述所有的不确定因素、所有可能的情况、所有可能的情绪,都必须在开口前想清楚,或尽量想清楚。
某些日本的影视动画作品中,对此种情况的统一说辞是:我只坚守我的正义。
即某种“工匠精神”的变体。
这显然是不足以支撑当事之人,也不足以说服受侵害和牵连之人的。
也未必能够说服做出选择的当事人。
在《间谍之妻》中,夫妻二人在面临上述困境的关头,最终是走向了相对最美满的那个方向。
但是,在从丈夫开口到妻子决意的这个短暂的沟通过程中,上述所有的不确定因素、所有可能的情况、所有可能的情绪,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在对话中、在表演上、在影像里。
这很牛逼。
影片后续的发展颇具深意,在此懒得解释。
简单总结两则。
第一,不愧是滨口龙介整出来的剧本,太典型了,简直是在宠粉。
第二,将政治的勾心斗角和爱情的周旋试探并置,这种结构不算新鲜,但《间谍之妻》处理得非常老辣和深入。
在后续情节中,由此结构衍生出的种种关于虚假和真实的困境,堪称对时代的诘问。
所以,用8K数码摄影机拍影视城服化道,在这部电影里,那叫一个毒并且准。
为什么我会想起写这个影评呢?
因为我下一部片子想用FX6,为了找到一些除了省钱之外的理(借)由(口),打开了这部以数码摄影闻名的电影,于是有感而发。
现在我更加确定了,就用FX6,无极ND万岁,高感万岁!
(雾)(其实我确实感觉阿莱的影像有点半真不假,在看了很多阿莱拍的半真不假的现实主义故事之后,就更加不满意了。
反而觉得索尼直出的那种直白的假惺惺,或许能有点戏。
而且索尼的影像,虽然面上比较平,但却更能勾起我的一种时代记忆(不是那种发光的金色记忆,就是记忆)。
阿莱反而让我感觉卡在中间。
)
冲着苍井优来看这部电影,剧本比《她不知道名字的那些鸟儿》好一些,家国战事当然比情难悬疑更动人心,毕竟后者全员恶人,当初看的我有些难受。
她是笑起来很明媚的长相,和丈夫优作假装结婚纪念日出游时往后转身趴在车上,那种天真烂漫的感觉,穿洋装曲线玲珑,着和服温婉贤良,而且我觉得她饰演那种病娇的反派也会很带感,可塑性强,最后在电影放映时失控大叫,还有空袭来临时的麻木,都是我比较欣赏的几场戏,果然人对喜欢的总是赞不绝口,但是最后跑到海边崩溃大哭,明显没控住场,感染力逊色。
高桥一生刚开始我没看顺他的脸,不觉惊艳,后来渐入佳境,有种贵族气息,电影里一直打光很暗,人浸在阴影里,就像他永远无法摆脱战争的笼罩,和烙印般的耻辱称呼--间谍,有些人的好看不是靠一张脸惊艳绝伦,而是整个人站在那里风度不凡,就像高桥一生,有机会去看看其他作品。
优作说,我不是服务于一个国家,而是普世正义,智子说,我绝对清醒,只是被这现实逼疯,具体台词记不清,当时忘记做笔记,二刷的时候重温吧,大致意思如此。
泰治以前是温柔的人,只是战争催生恶魔,手握权力,病态洗脑,连侵略他国也被扭曲成为了自己国家发展扩张而理所应当的事,以前偶然在电视上瞥见日本老兵受采访,说被上司用鞋底抽脸,将屠刀挥向他人的人,强奸孕妇剖出腹中胎儿作乐的人,之前遭遇了什么,是被暴力催逼成丧心病狂者,还是本就满心恶念。
战争满足了谁的私利,却又把事后的苦难伤痛全都抛给双方民众去承受。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光是想象就不寒而栗,何况现实的残忍和血腥你根本想象不到,看完这部片子的感觉是悲愤中孕育力量,前人连那样难的岁月都熬过来,如今自己也不该沉湎于个人小伤情,为一些琐事苦恼沉沦,积极进取才是永远正确的态度,只有努力前行才能遇见更美好的人和事,才不辜负战争中付出一切的他们,《1950他们正年轻》要在9月3号上映,不知有没有机会去看,希望天气变晴。
日本导演愿意拍这个题材,本就是勇事了,连战争罪行都不愿承认的国度,是否容得下文艺作品直揭丑事,我甚至在想演员会不会受到限制发展。
服化道,光影,还有演员都很好看,已经有二刷的打算,关于情节上的疑惑,在想那封告密信也许是优作送去的,电影也被他提前换过,妻子就算被抓也不会判刑,而自己去孤身涉险,电影毕竟是电影,还要给观众留下一些积极的念想,所以字幕最后说智子几年后前往美国,可现实呢,战争无情,注定是家破人亡。
有个女同学长得有点像苍井优
从这里get到高桥一生的颜和气质
间谍之妻 7分7段话评价:1 前半个小时,过于尽职尽责地在做“铺垫”这件事。
导演应该是个很严谨的人。
然而这种对于工整的过度追求,其实也让影片的气质有了一些刻板。
回家后,拿资源回顾一下,才找到了前半小时的观影爽感——因为我已经直到它在铺垫些什么了啊。
2 但同时,导演也是一个喜欢调戏观众的家伙。
全片用一些假象给观众设陷阱的桥段,大大小小,应该不下10处。
你本以为是怎么样,结果其实又是怎么样——导演痴迷于不停营造这个转换过程。
3 看到影片过半,终于明白这个片子为什么要让苍井优当女主。
再合适不过了。
她的drama感和单线程思维感,非常符合片中女主的人设。
4 苍井优的那个角色,我认为是对于影视女性人格的一种补全。
一个被一贯时代与环境压抑,内心则渴望把自己投入到烈火中,燃烧自己的女性,被苍井优勾勒得很生动。
片中,当她的丈夫俯在她耳边,邀请她一起“叛逃”时,她的面部反应简直如同获得了性快感。
5 影片中的日美对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当下周遭的种种。
最直白的是“你们一家都穿西式服装,喝的威士忌也是外国来的,日本的东西不好吗?
”那段台词。
真的,古今中外,同此凉热。
6 这片子其实都有可能拿龙标了。
浅层去看,它的种种表达是多么亲中反日啊。
但是,人家真正的意思也说得很明白:不是民族主义,而是人类主义。
而从这个角度来看,说句题外的,其实当下中国在“人类主义”的层面上,还真的没什么可被指摘的。
7 影片的结尾那十几分钟,我就认为是导演的电量用光了,实在没劲儿往下搞了,在意识模糊之际生编出来的吧。
其实看整个片子,都能感觉到导演的野心很大,也很有诚意,但就是执行能力还是差了一点。
“如果你是间谍,我就是间谍的妻子。
如果满洲选择了你,那它也选择了我。
”“只要和你在一起,就算被抓走被杀死我也不怕。
”“我没有疯,疯的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
”苍井将一位深爱着丈夫的妻子表演得淋漓尽致,从不解身为商人的丈夫成为叛国贼,到亲身目睹关东军人体实验的录像后脱下“非国民”的洋服穿上宪兵队要求的和服伪装自己,决心和丈夫一同赴美向世界传递战争的真相,这个转变,将原题《一个女人的爱》中对丈夫的小爱,上升到了对这个发动国家的国民的大爱苍井观看录像时的震惊的眼神,以及被宪兵队逮捕后发现丈夫替换了自己随身带着的录像,明白自己不会被判罪但是也再也不会和丈夫相见后,哭着大笑出的那声お見事还有影片最后从空袭后的病院逃脱后在海边的恸哭每一幕都是极少的台词却都在大声量地呐喊着“真是愚蠢的时代”所有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集体对个人的压迫的文艺作品都可以看作是反战主义也希望黑泽清导演的这部作品能够划破反战败这一并不存在的暧昧的概念的怪圈影片的最后 丈夫是否被军方消除 妻子赴美后是否见到了丈夫 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但不要再让这样的离别出现不要再让无辜的人们死去影片却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我不是间谍,我做的一切,都是仅凭我个人的意愿。
”“我相信这世上,还有很多和我抱着同样想法的同志。
”
前几天看了《又见奈良》,一部中国导演镜头下的日本寻亲记。
战争背后闪耀的人间真情让很多人不禁动容。
今天要说的这部片子,同样和这场战争有关。
本片不仅获得日本旬报最佳剧本奖肯定,还让日本导演时隔17年后在威尼斯再擒金狮。
最最关键的,是触及了日本政府至今依然不愿面对的黑历史,伪满洲国关东军人体实验部队(731部队)。
1940年代的太平洋战争前夕,风起云涌的日本神户。
聪子的丈夫优作是个事业有成的国际贸易商,他思想前卫、交友广泛、游走于政商圈。
二人平时过着富足的生活, 吃穿用度皆为奢华的进口西洋物件。
平时的消遣也很小资:夫妻二人拍电影,优作执导、聪子主演,在聚会时放映给朋友们看。
但是,这样美好梦幻的生活随着丈夫的一次出国之旅,唳然骤变。
优作和侄子文雄去遥远的伪满洲国采购商品,一个半月的时间不仅让优作好像换了个人,最让聪子无法接受的是,丈夫居然从异国他乡带回一个陌生的女子。
面对丈夫回国后一连串怪异的行为举止,加上从侄子文雄手上拿到要转交给丈夫的神秘文档,
聪子对神秘女子的忌妒和对丈夫的怀疑开始发酵。
她就像自己曾在影片中饰演的女间谍一样,决心查个水落石出。
但万万没想到,那个改变了丈夫的真相,居然也动摇了自己。
文雄翻译的机密文件和二人拍摄的影像素材都指向了一件事。
驻扎于满洲国的“关东军”,使用活体的苏联、中国、朝鲜人进行毛骨悚然的人体实验。
那以科学之名、行屠杀之实的恶行。
在当时,普通国民只是持有这种绝密文件都等同于叛国,而满腔正义的优作还打算将这些证据偷运到美国,公诸于世。
与此同时,优作的红粉知己兼青梅竹马,身为宪兵军官的泰治告诉聪子:“优作带回的神秘女子,死了。
”
她断定文雄不会出卖自己的叔叔,于是果断将其举报(文雄早已被宪兵盯上)以换取优作、乃至包括自己在内整个家族的安全。
全程洋装扮相的她唯一一次身着和服来到警察局。
看似大义灭亲,实为假意投诚。
她虽然上交了实验笔记原稿,但是却将文雄翻译的英文版和影像素材留下,胶片里逐帧拍下了原稿的内容,所以证据链依旧是完整的。
她决定要帮丈夫达成目的。
作为标题角色,聪子并非职业女性或是革命运动家。
相反的,非常不女性主义,相当不独立自主,柔弱且依赖。
仅仅是那个年代里最常见的,一名在丈夫身边生活的女人。
丈夫的世界就是她的全部。
所以当她发现优作对她有所隐瞒时,宁愿不要这些保护与温柔,只求真相。
她所憧憬的终极正义就是与优作的夫妻幸福。
而与丈夫分享秘密,并像间谍一样成为彼此唯一的庇护就是最梦幻的浪漫。
秘密行动对她而言最害怕的不是被发现逮捕甚至拷问,而是必须与丈夫短暂分开。
她亦不像无国界主义者丈夫那样效忠于普世正义,她效忠的只是她要的幸福。
从对丈夫的狐疑猜忌,到为了消除丈夫嫌疑而牺牲他人的冷血,间谍夫妇、鹣鲽情深。
这种爱意巨大到有些瘆人,然而就像片中重要意向“电影片段”那样,行窃(成为间谍)看似是聪子自主的决定,但在背后掌控一切的始终是导演(优作),女主的存在自始至终只能是被摆布的演员。
整部电影通篇都以低光源方式呈现(片中三场放映时的处理尤为明显)。
即便是非常生活化的片段,导演在调度、演员在走位上都刻意保持一种舞台剧一般的腔调,这些处理方式交叠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不真实感。
这种夸张的戏剧化和不真实感在前期的确容易让人出戏,但正是这样的抽离才能让置身事外的观众以更客观的角度观之。
在无形之中加强了对话的力度,同时也跟后段悬念的揭示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
《间谍之妻》全片的悬疑,创建在“看见”与“知道”上。
没有上过战场、不曾亲临战争,永远不会了解地狱是什么样子。
在戏中戏与虚构的烘托下, “真实”成为最大的戏剧张力。
那一幕幕投影在墙上的,是活生生被残害的生命。
一双双“直视”镜头的眼神,摄人心魄,异常震撼。
导演用一种层层堆栈的叙事结构、着重角色情绪的推进节奏,一步步带领慢慢投射到角色身上的观众,重沉浸的亲身走过那段军国主义残酷不堪的历史。
在目前右派当政的风气之下,日本几乎没谁“胆敢”拍摄会被日本右翼大力谴责的“卖国电影”。
而本片却把这段历史摆上了台面,甚至拿到欧洲三大上“丢人现眼”,毫无疑问,这份勇气是NHK给的。
早在 2017 年,NHK便制作了电视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剧组搜集了大量资料,足迹遍布中俄日三国。
这部纪录片也是日本境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首部讨论这段历史的影视作品,而《间谍之妻》则是第二部。
《间谍之妻》的精神内核其实与战争无关,但作为故事的背景,它揭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日本在其他国家犯下了许多无情的暴行。
主创能呈现出这点已经实属不易。
而《间谍之妻》原本也是NHK出资企划的8K高清单集电视电影,而公映拿奖的电影版则是在调整画幅和色调后重制而成的。
最后还想提一段小花絮。
本片剧本由导演黑泽清与两位徒弟联手共同完成,取三人所长。
两位学生先完成首稿剧本,最后再交由黑泽清修改。
而最大的改动,就是结尾的呈现。
在1945年美国于广岛投下原子弹前,先在神户进行了数次战略性轰炸(史称“神户大空袭”),被丈夫抛下崩溃“发疯”的聪子打开门后,目睹了“地狱”一般的惨状,原来的剧本到此就结束了。
但黑泽清认为仅凭女主脸上的表情来给整部影片定论还不够。
曾经的她只是在银幕上“看到”战争的画面,如今真真切切的“体验到”这背后意味的一切。
对优作在满州目睹的光景有了更多的感同身受。
所以,她需要逃离。
需要宣泄。
最后,导演选择用开放性结局收尾,将悬念延续。
这,似乎就是——残酷时代与爱情悲剧的背后,最后一丝温柔。
戳【有用】,为了这数次反转、高能不断的大师神作!
整部电影看下来观感很奇怪。
非常不像电影,可能是8k摄影过于清晰生动的原因?
我不确定。
两小时下来,不紧不慢,整体节奏非常平,不过不失。
三个儿时玩伴,两男一女。
智子和优作结婚,那叫青梅竹马。
泰治时隔多年依然迷恋智子,也算是长情。
然而,仨人在各自的“信仰”面前,都变得非常盲目。
智子的信仰是对优作义无反顾的爱,纯粹、执着、卑微。
原本她更关心同胞的命运,可为了成全优作的“正义理想”,不惜一切代价协助优作。
出卖举报文雄、误导泰治…她唯一的目的就是获得优作的一点认同与爱,跟他远走高飞。
爱得最深,所以被伤得最疼。
优作为了自己坚定的普世正义,可以背叛国家,这还算可以理解,然而为了自己能够成功叛逃到美国,竟然出卖了傻傻深爱着自己的妻子!
这不值一提的虚伪的正义。
泰治,看得出来是真心喜欢智子。
可是他爱国胜过爱任何人,盲目追随日本当时的所作所为,甚至容不得半点对国家的批评,即使是自己深爱的女人。
盲目的信仰实在太可怕,让人迷失自我。
黑泽清本人执导,两个学生滨口和野原编剧,大家都非常知道彼此的口味,出来的作品一贯非常黑泽清。
1 讲讲电影观感全片宏观的场景比较少,导演也说这部戏很少是布景拍摄的,但也不至于随便找个街角就可以开机,所以主要把心思花在了光线、服装、化妆和群演上,伪造出年代的观感。
有意思的是,戏中戏的默片,为了让它看上去像是以前的美国电影,还执意加入了一个小技巧,那就是手枪发射后冒出来的烟雾。
以前表演用的假枪发射后不像现在那样会冒出火花,是会冒出一团烟雾的,因此特地去为道具加上了烟雾。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次画面和演员台词动作都非常“舞台剧”化,演员台词很丰富,并且会有很多肢体幅度很大的动作,加上聪子总是情绪非常激动,当时在想是不是有点过了,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有年代感的剧,加上夸张、神色飞舞的表情,着实有点出戏。
包括很多阴暗分明的布光,比如聪子在开保险柜的时候,只有中间一束“舞台光”,周围被处理成全黑的,就像是一出沉寂式的话剧。
看了导演的访谈,似乎理解了一点点,演员动作设计上他讲的不多,但是在比较幽暗的布光下,可能需要动作制造一些画面冲突,来中和冷静的画面…?2 讲讲三大主线我看到了三条大主线,一条是妻子聪子小爱和大爱的冲突,一条是丈夫优作民族利益和世界主义的冲突,最后是是好友警官儿女情长和家国情怀的冲突。
妻子先立身为妻,为了小家保住丈夫的周全,去偷机密文件,不惜把侄子文雄直接送上了断头台啊。
当丈夫跟她描述那个她没有亲眼所见的世界,那一刻她应该是无法理解的,仅凭自己对丈夫的深深的爱,她给自己催眠我是“间谍之妻”,要扮演好间谍的角色,她把丈夫的世界主义当自己的信仰来坚守,于是提议两人一起护送情报去美国,哪怕是在大难关头,她在乎的不是生与死,而是与爱人的分别,有个评论一针见血,“妻子的能动性来源于这种狂热的爱,只是在不断深陷对丈夫的痴迷中,讽刺地达成了大义”。
“对别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酷“,我们为什么歌颂大无畏的世界精神,因为大义的爱与小家的爱有时候是冲突的,“间谍之妻”也是“间谍之欺”,丈夫一直在追求他的世界主义,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来成就世界的平等,那他爱自己的妻子吗?
爱的,只是该死的使命感不允许他停滞,他只能使一些小手段,让妻子不与自己一同赴死,这种小爱经不住推敲和衡量。
一开篇,警官好友就警告丈夫,不要越界做不该干的事情,他有责任守护到这个小家,给聪子家庭的幸福,可以看出警官非常关心聪子。
有一个小细节,当聪子窃取机密文件的时候,她把棋盘撞到了,重新布局后,可以注意到对峙的局势中,有一边是三个棋子,我以为这是隐喻聪子、优作和警官好友会联结为一个阵营维护世界主义,果然我想多了。
当面对聪子的叛国行为,警官办公室里大大的“孝忠”牌匾就说明了他的立场,家国面前无小爱,公事公办毋庸置疑。
3 失落的大义有的人为了身边的爱人而战,有人为了世界的美好而战,有人为了民族的明天而战,孰是孰非,没有完全的标准。
在不同的信仰中,看起来聪子的行为和情绪受丈夫的牵制,而丈夫与警官却始终为自己而战,我在其中看到了女性作为“失落的性别”在被曲解着,角色塑造地很被动,我不想有意苛责这种角色塑造,我担心越是在乎,越是陷入了一个“你们是本该如此,而不是选择为之”的圈套,就像是当你仰望男性的时候,无意间就在贬损女性,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真的太难解释了。
剧情结尾,当医生去医院探望聪子的时候,聪子用热切的口吻先问了一句“请告诉我外面是什么感觉”,随后才转向是否有自己丈夫的消息,这时候世界主义才真正在她身上萌芽。
再到后面,敌军开始空投,如愿得到了她想要的结局,但却跑到寂寥无边的空地上撕心裂肺地大哭,脚下的黄土正是眼前的世界,她得到了世界却失去了眼前的爱人与黄土。
一直在想看列表里面,因为海报上的两位主演是在太吸引人了。
但是看下来,除了反战思想,整部电影是不是稍显空虚了?
有几个印象比较深的地方① 导演好喜欢各种背景镜头
②聡子有很多大笑的戏份,感觉莫名其妙。
③福原这个角色,高桥一生演的太帅了!
这一幕的对比好强烈,福原穿西装也太好看了!
④聡子去警局,一次是洋装;一次是和服。
还有收到英国商人送的丝绸,聪子说用来做和服,福原说用来做洋装。
已经下头的东出演的发小说你们这个家里大家都穿的洋装。
各种呼应很到位。
两处印象很深的台词「日本は負ける。
遅から早から必ず負ける。
」这和最后空袭的时候聪子在火堆里说的台词相呼应。
「僕が忠誠を誓うのが国じゃない。
万国共通の正義だ。
だからこのような不正義を見過ごすにはいけない。
」
医生来看望聪子那一幕,聪子关于“我疯了”的自白,听了不下十遍。
有很多电影解说账号解说了了:疯的不是我,是这个国家。
这意思可差的太远了。
「私は一切狂っておりません。
ただ、それがつまり、私は狂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なんです。
きっとこの国では。
」第一次听到这台词的时候没反应过来,反反复复听了好多遍,各种分析成分,日语职业病发作。
这部电影里最有深度的台词之一。
「これで日本は負ける。
戦争も終わる。
お見事です。
」和上面福原的台词相对应了。
绝!
最后聪子一直跑啊跑,跑到海边,在那哭的撕心裂肺。
电影给了个非常有开放性的结局,希望聪子能在米国和福原重逢。
忘了说,相互告密的两场戏也很妙。
总之有很多留白,给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部震中的边缘的边缘的电影。封闭传统的女性,常常以丈夫作为认知世界的媒介,而男人则通过国家认知世界。满洲人体试验是震中,男人思考国家的正义性,开始转变为世界主义者,他的转变成为女人的震中。黑泽清试图把非正义的恐怖,通过一种“光的折射”,地震般层层荡开,反战不是直给的,而是骨牌效应的逆推倒。
第一次看日本有关战争的反思片。但整体平淡,没爆发点,苍井优转变得太快太硬。
当然是学院奖宠儿的那类电影,当然有质量保证,但问题就是,如果不是因为导演是黑泽清那为什么要看呢?光线运用可以说是导演选择,也可以说是投资有限难搭外景的遮丑—从室内空间到有轨电车,窗口都是过曝,完全得不到外景信息,这种藏拙不仅影响导演的信心,更影响观众的判断。视听语言质的退化,不管是对观众的暗示、悬疑点的设置、信息量的交代,几乎全是台词带出。剧作…说实话,这样的本子大家伙其实已经看过很多了。它对黑泽清作者纬度的意义可能不大,但可以看出现在日本电影工业化水平的确不算太高,这种人托戏而非戏托人的情况下,演员们的表演水平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提高着。
“身体的分离并不意味着灵魂的分离。”“分开是为了更深刻的羁绊。”男人的嘴,骗人的鬼,高桥一生,我信了你的邪。(话说这部的高桥一生,帅出了新高度啊)间谍之妻,主角其实是妻,挺喜欢这个故事,也喜欢构图和台词,但观影体验总觉得不流畅,看到最后,反而觉得莫名高级,有种反高潮的节奏感,对女性的观照角度也很特别。第一次落泪,是苍井优让丈夫先走,自己留下来,确认是否被人跟踪,她看着丈夫帅气的后脑勺,逐渐消失在人海,丈夫头也没回啊。最后下车分开,连个眼神交流也没有,喜欢导演的这种冷处理,因为这个世界对女性来说,就像海边的独自哭泣,除了大哭一场,勇敢活下去,又能如何呢?“如果时代改变了你,你就不能改变时代吗?”对不起,不能。
剥掉历史背景和悬疑外壳,虚实交织迷雾重重的《间谍之妻》拥有最简单内核:谎言(电影)的作用。战争是男性的,幸福是女性的。为此,代表幸福发言的女主角在疾呼一种和平语境。擅长辩论的滨口当然知道,谎言的作用取决于具体的语境。间谍似乎必须依靠谎言才能在乱世得以苟活,而对于《间谍之妻》来说,谎言就是淹没正义基石的祸水和蚕食亲密关系的瘟疫。对于男性来说,它是主观的,利己的,永恒的,正义的;是可被信仰和可被保护的。对于女性来说,它是客观的,危险的,短暂的,非法的;是可被质疑和可被牺牲的。遗憾的是,影片在试图将二者统一起来的后半部出现了问题:世界和平既不是依靠捆绑世俗男女的婚姻来维系,也不是依循看与被看的影院模式来运转。和平是一种高于人为秩序的力量带来的秩序。这篇结论先行冗长又无趣的论文似乎夸大了谎言的作用。
3rdHIFF#窥伺着脸庞的光。“拒绝生成”的恐惧被重新赋予实体,摄影机退化为眼睛的感受:作为场景的缔造者,黑泽清相信那些视线——引领我们来到没有遮蔽的空间,甚至忆起所有不可视的景观所致的“断裂的共感”:跟随于走动的人体验这失去距离的表演,反倒成为这致密动线的原因。美妙的影像呐,它抵制幻景:猛地发现情境在分离,正视面孔的视点无法识别的表情,掺入阴影的白光被减弱。她回头,停顿,带着忧伤去倾诉,扼住晃动的镜头。昏厥前还在逃逸着,诵读着“失败”的念白,那刻起就掐断情感的联系,消融的世间没有爱。
黑泽清好像一直是个蛮左翼的导演(话说还曾在北电见过他,虽说当年他带来的片子比较糟糕吧)。惊讶的是,作为知名度很高的演员,高桥一生和苍井优参演了这样的题材。片中有731部队的纪录片,类似于对日本人的公开处刑了。不禁想到近年来村上春树在日本国内的发声,不知道是否真的有影响。话说,还是第一次了解到“维护普世正义的无国界者”这样的概念。高桥面纱下的表演,给片子带来很重的悬疑氛围(当然导演本来也好这口)。观众对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走向,很难有明确的判断。例如,高桥到底有没有情妇(我倾向于有)。例如,夫妻俩会不会Happy Ending。另赞音乐和造型。
喜歡所有邪氣很重的愛情電影,戰爭是洪流,沖散了我們的諾言,也讓幽靈有了機會。
8.5 黑泽清稳得发狠,几场重要戏份的调度无可挑剔,但结尾还是一如既往的不知所云(想想降灵,再想想回路,甚至会觉得间谍之妻最后一部分的衔接还是柔顺了许多。从标题来看,主角是“妻”的人物,但是将她表达和限定出来的,仍旧仅仅是「スパイ」的夫。从反抗到觉醒的路程稳步前进,却发现背后操控的仍然是无形的牵引之线,效果和目的一同“你不知道他为了让你安全都做了什么”这种自大的阐明。如同开启这场破碎的航行的契机一样,聡子就像她撞翻在地上的棋子,无法复原、任人摆布、行走在深谋远虑的经纬之中。
#SIFF2021 虽然视角独特(也可能因为这样拍省钱?)——从家庭内部看1940年代太平洋战争前夕的日本——还有一种舞台剧般的气息。追求普世正义的高桥一生和爱情至上的苍井优,两个人物都太过确凿而失去了复杂性,最后丈夫的告密也看不出强烈的动机。苍井优演这种有点疯癫的人物很合适,但剧本里的滨口龙介感并不强。
7/10。国家动员男性/丈夫欺骗妻子,形成一组家国/性别的对照涵义。丈夫游历满洲时偷窃的关于生物武器的实验笔记、私人摄影机记载的尸堆,构成对官方历史的反叛(帝国主义借新闻宣传片,鼓吹男性军队对南海殖民地的和平贡献);妻子看似在目睹细菌实验的残暴影像后主动担负间谍之妻的使命,但丈夫摆好散落的国际象棋一幕,表明丈夫才是掌握着妻子的行动。关键性道具是宪兵司令部里墙上的字画“忠孝”,人民效忠国家(奸杀了目击历史罪证的军医情人),妻子效忠家庭(出卖丈夫的侄子),丈夫效忠正义(为了脱身而牺牲妻子),对女性的视觉凝视诉说了个体被迫牺牲的残酷:司令部里众多男性看到的不是泄露的军机影像,而是银幕上一张摘除面具的女性面孔和她被男性枪杀/献祭的下场。结尾妻子在精神病院亲历了日本被轰炸,妻子/人民成为丈夫/国家欲望的祭品。
电视剧质感的历史题材,男人心怀世界,女人心怀男人,剧本浅薄乏味。
百变黑泽清,又和上次不一样了。故事非常好,双方轮流出招,有冲突角力有悬疑有反转,给足暗示不点破,假作真时真亦假,教科书式的类型片剧本。爱情纠葛在动荡历史社会语境下焕然一新。站到历史社会的高度,或者任何更高的维度降维谈论个人情感,是几百年来小说家电影家屡试不爽的套路。视听编排很复古,帧率很当代电视,相结合效果很奇妙。粉上高桥一生了,严肃和开心的表情反差很大。苍井优听到震撼的新闻双手微微握拳抬起的表演让我着迷,あざとい女优,羡慕山じゃん。连不会演戏的东出昌大都崩住了没露怯。
乱世中疯掉的女人和被牺牲的爱情。
除去反战思考,这拍的啥?旬报第一是认真的吗?
对这类题材往往期待不高,但确实有着黑泽清的处理方式,很多细节都很喜欢。为何题名间谍之妻,而非里子本人,几层转折下来大概能明白。除了用光依然黑泽清外,声效处理非常细腻。家里的钟声是日常对话之外的提示,多次的特写凝视与银幕之外的声响将不可视的事件悬置。更甚,默片电影的音响流出这一点可能是一个很妙的细节。第一次放片就有对留声机的强调,机密档案也强调了应有的沉默性,也即默片的声画并非一个系统,而在审查式的观看中音乐却被放大流出,正是光学的声音影像完全说明了戏中戏(计)的设计。再说有线电时代的情报媒介,电影和收音机各司其职地进行着某种propagande的演示,但对镜框中的镜框投射,是否也是对媒介本身的一种批判?总之很喜欢最后一幕的纯粹。
三星半,底不难猜,可贵的是作为加害者和战败国如何反思那些医学惨案和战争劫难,这类思维在墙内电影是看不到的(不允许)。历史的鬼魅暗中游走,妻子为爱与正义飞蛾扑火,却只换来丈夫以爱之名的背叛。不管作为商人之妻还是间谍之妻,都是失去主体性的女人,能动性被阻隔在历史之外,却得被迫承担历史的伤害。片中女主被聚焦得无所遁形,我倒是疑惑男主他究竟是藏得深还是变得快,抑或就是写得不明确。但高桥一生一旦锐利强势起来,还挺新奇性感的呢。
看着就差在额头上镌刻衣冠禽兽斯文败类的男主角和笑起来像傻瓜愁起来像苦瓜的女主角的破事儿,想到的却是胡适和江冬秀的故事……
siff24 梅龙镇 黑泽清标志性的低饱和打光,以及对东出那皮笑肉不笑的鬼魂演技的青睐。某些镜头不用轨道用手持是否也在模仿幽灵视角。“妻子”的一切皆是顺从。前一小时觉得“格局小了”,直到结尾却依然是这样的看法。滨口对人际的扑朔迷离的某种执迷也有些妨碍了剧本往更“宏大叙事”发展的可能性。但四舍五入算大银幕看过滨口了。
敢不敢来一点外景?在一个时代里面,还是若即若离最好命,拼命夹杂在哪一派都很够呛。因为从来不是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