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主角是一个小县城的洗脚妹,她的家人只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弟弟,故事讲诉了姐弟两人间和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之间发生的事。
影片使用的宣传噱头是开年首部女性犯罪电影,实际上这部电影和女性和犯罪关系都不大,我的理解这是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这救赎是关于死的救赎,救赎的方式是活下去。
所以这应该是一部“生活”片。
(有剧透) 从她摸到对方没气的那一刻,她就已经是个死人了。
她的逃跑、在异乡隐姓埋名、改变口音和生活方式,目的都是求生。
电影里她为弟弟没有走上歪路感到自豪,她经常提起活着并相信活着没有迈不过去的坎,都可以看出她对于死的拒绝,对于生命的重视。
她作为一个自觉的“逃犯”,相信自己已经是个死人的她如果选择死亡之路,她可以如她的老板说的那样去当一个鸡,在某场意外或某种疾病中孤独的死去,她可以不要这个孩子或者把孩子当成身外之物任其成为杀人抢劫的祸害。
但影片中的女主没有这样,因为她的逃跑是一场求生之路,一个未成年少女独自逃到异乡,隐姓埋名成为一个单身妈妈,尝试各种方法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过上正常的普通生活,她自己和她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一个人。
她也知道法律无情,即使是自觉希望渺茫,但这个一直都在追求活下去的女人还是决定去追求微小的希望,当孩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走上孩子自己的道路之时,她知道是时候面对这个坎了,所以她回到故乡自首,她在审讯时问警察这个算自首吗,可以看出这个女人对于活着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这就像是马拉松冲过终点线的那刻,无论结果是生是死,她的救赎之旅都将画上句号。
这部影片中这种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的生命力我想才是透出来的最强烈的情感。
不足之处是影片拍的太日常化了,基本没有什么大的节奏变化,1.33的画幅也难以讨观众喜欢,再加上没有音乐调动情绪,观看整部影片情绪都是平平淡淡的,确实是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总的评价:立意很高,拍的一般。
女主演技真不错。
联想:血观音母女变姐妹,call me by your name最后一幕。
在电影的前段,导演十分刻意地把置蓉蓉于各种困境之中,并使其孤立起来。
电影中的蓉蓉一直像个女菩萨似的,她身上透露着一种普世的“善”,其实这恰恰是造成其所处困境的根源之一,这种“善意”表现在帮强哥收拾烂摊子(每况愈下的洗脚店)、对田婆婆的沉默(无论是知道真相前后都保持沉默)、对好姐妹的帮助(各种细节)、对“弟弟”也就是家人的爱(说实话导演是不是写了两套剧本,一本上写着姐弟,一本上写着母子啊)等等。
导演对菩萨的特写可能是在暗示蓉蓉的行为就像菩萨一样,又或者说她的行为是一种信仰?
某种毫无理由的、源于某种传统的习惯?
就像她身上的“善”是过去大多数人所提倡的一样,从一出场蓉蓉身上就带着符合传统的“美”。
而某种转变发生在静的“怀孕”之后,具体要说的话应该是在静和蓉蓉最后一次见面,虽然那段台词好尬,但应该是改变蓉蓉的原因之一,也为后面蓉蓉打破“善”的桎梏做铺垫吧。
其实静就是年轻的蓉蓉,电影看到后面就会明白,就连静最后的选择都是和蓉蓉一模一样,当看完电影时发现,把蓉蓉和静看作是一个女性群体的“写实”,那整部电影可以构成一个闭环,而这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女性的困境。
虽然蓉蓉身边有个好姐妹,“弟弟”也长大懂事了,但好姐妹终要有自己的家庭,“弟弟”早晚会离开自己,当蓉蓉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时,她直面了她这辈子最大的秘密与伤痛。
蓉姐不自首我都忘记了这部电影的词条上有“犯罪”这一条了。
其实不算普遍意义的犯罪,反过来理解的话其实受害人是蓉姐,是蓉姐的女性群体。
在电影的尾声,蓉姐微笑面对恐惧,然后被现实狠狠耍了一道,当她回到姐姐身边,回到19年不曾回到的家,回到所有伤痛的起点,在那一刻,火苗中泪光闪烁,她或许意识到了,就算她再怎么努力,结局也不会更好,她已经不需要那“伪善”的口罩了,她接受了自己,顺着一江春水,一直勇敢的活下去。
(对于结尾处的感受太主观了,我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其实只是我希望看到和感受到的,其实电影很多细节表达的很隐晦,现实是更残酷的,但我们都活着,还有力气看看电影,蛮好的)——————分割线——————2022.1.1在澎湃新闻上看了一篇专访——《一江春水》导演高启盛:女性的沉默与坚强(作者:陈晨),补充一些内容。
(上面写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果哪位豆油带着坚强的毅力看到这😂并感兴趣的可以去搜搜看)首先讲一下关于《一江春水》的排片,坐标江西南昌,1月7日上映,1月10日就已经没有排片了,期间排片的影院还很少,我是7号下班后看的23:00的场,不知道是国内这样还是只有南昌这样,感觉观影环境好差,可能都没几个人知道有这部片上映,就算知道了这片可能也下映了😔。
然后回到电影上,通过文章了解到导演高启盛是编剧出身,不得不说《一江春水》的剧本确实牛,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简·坎皮恩的《犬之力》,两部电影相似之处都在于对结尾的处理,他们的结尾的作用不仅在于对整部电影结构的反转,更是对电影角色的颠覆,这种处理方式能够让观众在抵达角色情感的过程中回溯整部影片。
《一江春水》通过贴近大众生活的陈述,先让我看到了蓉姐作为一个外地打工人、作为一个独自抚养弟弟的姐姐、作为一个沉默隐忍的女性的一面,可能有些电影塑造角色到这一步就止住了,要开始戏剧冲突、上价值、音乐特写眼泪三件套了,然而高启盛导演并没有,他让蓉姐回到角色的起点,引出一场被误会的“谋杀”,引出一个陌生的原生家庭,引出一个被她藏了19年的秘密,结尾揭示的这种真实并没有打破前面生活化的陈述,反而让我窥见了蓉姐在沉默下蕴藏的坚强的女性力量,结尾处噼啪的火焰中,达到了从蓉姐的个人经验到现实的女性群体思考的过程。
说完电影,再说演员,李妍锡真的太惊艳了。
说实话,我很少在意演员的演技,因为我不懂,除非是特别差或特别好的我会提一嘴,而李妍锡在《一江春水》里的演技就属于特别好的那种。
她克制、坚韧、愤怒、孤独,蓉姐这个角色被她演绎的太棒了,当然了,在专题文章中,高启盛说最后蓉姐的自陈没有拿到理想的效果,只能用镜头的一次分切作为妥协。
我希望高启盛导演能继续创作电影也好、剧本也好,弥补他的那个“遗憾”,也希望李妍锡今后演绎更加精彩的银幕角色。
看惯了太多的歇斯底里,也有试着平静的,大都给人距离之感,难入心间滋味。
都说艺术源自生活,为何形式高不下来,一入凡尘便摔得稀碎?
抱着久远的失望,憧憬着那份期待,终于,蓉姐向我走来……这个放到人群里都难获关注的平凡者,有着超越多数的心路历程,也展示出了坚硬的柔软。
既要入戏,又得藏好表演的痕迹,就此而言,质朴算不上终极,真实才最无敌。
当小东说出那句:“你晚上睡觉会怕黑吗”,我并没有感到刻意,事实上,台词从头至尾都令我相信,加之方言的亲切,句句品来都很舒服。
影片有两个始料不及,全都在于自首那段,一是杀人(丰富了女主的过往,虽然很刺激),另个则是怀孕(小东是蓉姐的孩子)。
这里暂不考虑整体的冲突,单论那一长串自白,像是娓娓道来,恍惚着不掺悲喜。
当火光映着面庞,陷入沉思的蓉姐,一如车上发呆的我们——万般念想似流水,千种波澜不惊心。
哭泣,也只是本能的释放而已。
《一江春水》 2020对武汉话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
明明自己没去过几次武汉,或许质朴的东西总有一种力量,连接脚下踩着的土壤,尽管看客依旧是看客,但距离被拉进情绪也会引起共鸣。
从《万箭穿心》到《一江春水》。
男性看似不在场的缺席时时刻刻影响、控制着女性。
女性在自己的人生中失去控制权,成为被牵制的木偶、上好发条的零件,路有千奇百怪的走法,但路只有那么几条。
比起“暗处的女儿”,“暗处的男人”更可怕,不是吗?
比起挣扎后的心有余悸,连挣扎的权利都没有只能一直麻木地走下去更可怕,不是吗?
那些男人潦草地画上几笔,她们的人生就歪斜。
伪善的面具之下是想要把女人生吞活剥的獠牙。
影片在克制的气氛下被展开,缓慢平静地讲述一个洗脚小妹的故事。
在这个被展开的故事里,底层女性的苦难也被剖开。
蓉姐被困在一种“善”的美德枷锁里,虔诚的信徒式吞吐现实生活里已经溢出的恶意。
在这样一个枷锁里,蓉姐不去抱怨,不去消极对待,而是低眉垂眸如同菩萨隐忍。
而在这样一个宏大的美德定义里,女性如同苦行僧一般,仿佛日复一日背着各自的苦难前行就是功德圆满,一切都在闭环里不断发生、传承。
在被噤声的美德里,忍耐是最高的操守品行,承受下去而不论对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泥菩萨过河,一江春水向东流,善哉。
而我会想起影片后20分钟,故事从南方的小城被拽回白雪皑皑的北方小镇。
线头被收紧,平整的生活被拉扯出痕迹。
白雪地留下一串一串脚印,做过的事情总会留下痕迹。
饺子、戏剧、口罩、弟弟、以他人名义开设的银行账户,时间线被不断伸展,节点一点点浮现,错乱的针脚横跨了十九年的时间和千里的空间。
她短暂拥有了对生活的主导权后便被放逐他乡,她是她人生的导火索,不幸遭遇的看客,口罩之下被易名的乡愁。
在被更替的人生境遇里,男性无论缺席或满勤都在干预她的走向。
他缺席了,她的人生就开始稀里糊涂地错下去。
正是因为他缺席了,她的人生被缺席的他一遍又一遍粉碎。
直到她看到自己的名义上的弟弟,事实上的儿子主动承担起了责任,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看似无解的循环打破,她选择把走错的部分给修正回去。
等她发现这十九年来错误的部分多么荒唐,现实远比戏剧复杂。
她在柴火燃烧的安静里发出无声的呐喊,现实如何被撼动?
她的主导权究竟在哪?
巨大的割裂感把故事切成两段,戏剧里的人生被简化成硬币的两面。
影片的最后,蓉姐没有选择去为自己而活,而是很可能留在那个小镇延续她姐姐的命运。
她好像始终没有替自己选择的权利。
尽管导演对于角色的部分塑造有些片面,但整个故事在含蓄的节奏下合理地前行。
在宏大的概念里,小人物的故事也不应该被忽视。
题外话:时隔十九年的自首那段戏本来可以更荒诞一些,但总有一种模仿安藤樱在《小偷家族》里的感觉。
影片最后蓉姐回归自己丢失的身份,流下眼泪的片段也让我想到《燃烧女子的肖像》,外界的喧闹或者寂静都无法阻挡此刻内心中已经翻涌的海啸,生活的无力感再次摆在面前。
“人生いろいろ、男もいろいろ、女だっていろいろ、咲き乱れるの。
”人生形形色色,大江大河里你我都在漂浮。
每一个华丽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心酸,所有的微笑都是背后无数的千疮百孔的支持,很多时候,流落在街头五颜六色灯区的人,有几个是容易的?
保持自己,保持初心,没有经历过相同的坎坷之路,不要出言不逊。
相同的事件有发生在自己身边,到底该怎么办?
真实的底层社会生活。
没有人能照顾谁一辈子,没有人能和谁一辈子,所以相聚的时候就开心一点,珍惜一点离开的时候,就潇洒一点
影片最后的转折更像是为了完成女主前面所有的铺垫而设置的线头。
那些隐隐约约透露出来台词背后都有一套被盖上黑布的秘密。
这样的叙事手法以及设置悬念的方式跟《蛟在水中央》是何等相似,难怪看上去如此熟悉。
影片从女性叙事角度出发,尽管没有前文提要,但随着影片慢慢的推进,看似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其实暗流涌动,首先是洗脚店老板强哥的布局,其次是小东与静之间散漫失控的交往,再次是金花回家与相亲男的荒诞经历,接着是邻居大妈无微不至对女主的关照背后的用心。
而这些随处可见的人性弱点都是生活常态之下的具象化。
作为观众,或者说作为芸芸众生,我们会更好地代入这样的角色,去理解去品味影片带来的共鸣,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把我们照得足够真切。
金花的角色其实更让我觉得这个人物很逼真,她俗,她真实,她毫不掩饰她对未来的向往,她有一套逻辑和评判标准在那里,她懂得谁是真的好,谁足够让她信任。
投桃报李是最适合她不过的成语。
而女主王丹为代表的女性所展现出来的隐忍和沉默,影片在最后给出了答案。
所有谜底揭晓,投案自首不成,十九年的逃亡生涯反而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笑话。
那看似普通的姐弟关系其实是母子关系,女主最终回到伤痛开始的地方,在那一刻,或许她会想到,生活本来就没什么面目,所有好的坏的,它都在。
因为时间关系,准备分两段看这部电影的,看到换高跟鞋的镜头,我意识到这部电影不应该分两部分看。
记录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点。
1.隐藏的高跟鞋。
2.与老板母亲(雇来的)对话时,镜头只有两种。
无母亲背面镜头,重点突出,暗示后面母亲的演员身份。
3.洗脚店对话,力量感十足。
压抑的现实。
划拳有点缺失生活感,但也展现了一些人物性格。
4.没有钱的老公。
5.深居的女子。
6.对话,长镜头,对立感。
7.对话,两个视角,年轻女生为重点。
8.美图
9.镜头的连接,色调,人物位置。
年轻女子向往的生活,年轻男子其实已经拥有。
10.钱被退回,从左上角的门侧面墙看出。
11.雪景
12.结尾,火的声音。
Hello豆瓣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演员祝康笠,在《一江春水》中饰演小东的⻆色。
很高兴能够在 豆瓣上和大家⻅面。
也希望能与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多多交流。
回忆起这段经历,不禁让我觉得能够进入《一江春水》这个大家庭,是我那一年里最大的幸运。
在这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让我学习到了许多也成⻓了许多。
起初看到《一江春水》的组训时,并没有太多的想法。
权当是正常面试去⻅了一下组。
在⻅到导演的时候觉得导演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我们除了试戏,还聊了一下我过往的人生经历,聊了一下我对⻆色的看法,聊了一下人生理想等等。
总而言之就是相谈甚欢。
当时就觉得诶!不错有戏!于是我开开心心的回家等着后续的通知。
可后续的消息却迟迟没有到来。
在经历了众多强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又联系了《一江春水》的制片人也就是⻰逸老师,询问我面试的结果。
⻰逸老师和我说让我先来十堰体验生活试试看。
在这一刻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心想成了!殊不知。。
踏上十堰的这一刻,就是我噩梦般磨练的开始。。
初到十堰这个陌生的城市,还没有适应,导演就把我带到了一间出租屋,也就是我们后来几个月 的家里。
告诉我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会和我还有姐姐也就是蓉姐一起生活在这里。
并且这里也会是我 们拍摄的主要场地,让我们提前适应在这里的生活,熟悉这个房子里的一切。
导演给我和姐姐两个 人一起一个月的生活费是1000元。
目的也是让我们真实的代入⻆色。
当时我一度认为!导演好抠 ⻔!两个人这么一点钱,这谁能过的下去啊,难道要每天清水煮白菜么!可事实证明我打脸了。
万 万没想到,在姐姐的精打细算下。
我们真的就过下去了,甚至每天还能吃到肉!!当然。。
肉并不 是重点。
重点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渐渐的理解了导演的良苦用心。
我和姐姐每天自己做饭菜,出⻔全靠步行,买菜就等菜场下班去砍价,排队抢超市的低价促销等等。
这个过程让我和姐姐培养了十足 的默契,同时也真真切切的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另一面,更让我明白了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
当然体验生活对我来说并不是噩梦,相反,还让我有了全新的体验,虽然有些苦,但每天还是充满了欢乐。
对我来说真正的痛苦来自于精神上的折磨。。
我们每天除了正常生活以外,白天我们都需要研读剧本,构思人物的前史,把这个⻆色所有的故事以及往前的每一年的故事都要写出来。
然后我们再一一去排演,除了剧本的内容我们也会排演前史部分的戏。
而在排练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找不到状态,放不开自己,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构思我应该要怎么去演,而导演总是告诉我。
我要的不是你去演。
而是真实的感受。
只要你在演就是错误的。
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错误的。
因为我是我,我并没有代入到人物当中。
这番话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实在是。。
太高级了。
我很难去理解去做到。
于是。。
不论我怎么做。
在导演看来都是错。
我每天听到的都是不对,错的,这不是我想要的东⻄,你到底有没有用心?你到底有没有努力?而我每天在被导演教育完之后。
即使半夜会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委屈,我第二天都会不要脸的继续说!今天我一定可以的!一直到最严重的一次,导演直接说,你到底行不行,不行就回家。
我再去找别的演员。
当时的那一瞬间所有的情绪积压到了极致,我爆发了。。
我哭着喊着说我真的不懂到底什么叫不带表演的表演,我真的不懂什么叫真实,我真的每天都在想,我真的每天都在力。。
看到我这个样子,导演反而兴奋了起来!!。。
说你现在这样就是真实,你放下了所有的顾忌,你什么都没有去思考,自然而然的表达。
并且也有不是夸张的那种张力。
我终于把你逼出来了。。
当时我就???原来就是这样?就这么简单?我被折磨了一个多月就因为我没有宣泄自己的情绪?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傻子一样。。
所有人看我都是恭喜啊恭喜啊,你终于突破了。。
可我自己都不明白我到底突破啥了。
不过经过这一次之后,再去排练时,我开始渐渐放松下来,不再去想我应该说什么话我应该做什么动作。
自然而然的仿佛和这个⻆色融为了一体。
我就是小东!我说啥我做啥都是对的!可能也就是这样。。
最终我没有被导演赶走。。
继续参与了一江春水的拍摄。
在一江春水正式开机的时候,一切都非常的顺利,当然这一切都归功于导演的用心良苦让我们去体验生活。
在两个多月的相处下,我和姐姐的默契和感情都是真实的,很多功夫我们都提前下好了。
不论是剧本里有没有的内容,我们都烂熟于心。
几乎大部分的戏份我们都是一条就过了。
除了我给姐姐按脚的那一场戏。。
也是我拍摄最多条的一场戏。
当时导演说感情要克制,眼泪多了就不珍贵了,然后又因为左边眼睛那里有光,所以要求我在吧啦吧啦一大段词说完到我准备去找静的这一句话的瞬间抬头看着姐姐然后左边眼睛掉一颗眼泪。。
重点是必须是左边眼睛,也只能是一颗眼 泪。
不能多不能少。。
在拍摄的时候我时常控制不住还没说到就哭了出来,有的时候哭多了,有的 时候眼泪没掉下来,有的时候眼泪掉错边了。。
于是不断反复。
天知道最后那一场戏我是怎么度过 的。。
不过好在结果是好的。
我还是顺利的完成了这一场戏。
yeah! 最后全片文章下来我好像吐槽的有点太多了哈哈哈,我就不多废话啦,我说的这些仅仅只是这几个月发生的事情中的九牛一毛,还有非常非常多的故事,有开心的,也有难过的,但不论是什么,每一件事情,都使我发生了点点滴滴的变化,最后成为大家看到的这个小东。
也许仍旧不完美。
但我也还在进步的路上不断前行着。
希望未来有机会将更多的故事分享给大家,也希望有机会可以给大家看到更好的我。
最后的最后!!感谢大家对《一江春水》的支持!谢谢
《一江春水》这部影片,在FIRST开幕之前并没有受到广泛关注,而在放映之后赢得了一个还不错的分数。
在FIRST极其刁钻苛刻的影迷手里拿到这样的成绩实属难得。
再之后,李妍锡凭借蓉蓉一角获得了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演员。
我们在颁奖之前采访了影片主创,导演高启盛,主演李妍锡,制片闫立瑞。
《一江春水》是导演高启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在此之前他的身份更多则是一名编剧。
编导合一的身份对《一江春水》的文学性和结构产生了很大帮助,成为本届FIRST影展为数不多的故事性较强的影片。
影片是4:3画幅,简洁的构图和质朴的调色给人一种怀旧而平和的感觉。
《一江春水》导演高启盛,主演李妍锡专访罗夏:《一江春水》作为您的第一部长片,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文艺片题材?
高启盛:我个人就是一个文艺青年(笑),每个人讲故事方式不同,从我的内心角度出发,这是我自己擅长而的叙事方式,是一种我自己感到舒服的表达方式。
罗夏:有没有想过文艺片可能不如商业片更容易获得关注和商业回报?
高启盛: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它能不能得奖,能不能赚钱。
我真正考虑的其实就是,我想知道,我对电影的认知是什么?
我真的去拍一个东西能把它拍成什么样?
我最大的目的其实是检视我自己的能力,检视我自己到底行不行。
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目的达到了,至少从剧情设置,从表演等层面来说,我觉得我自己是认可的,我觉得我可以继续坚持下去了。
罗夏:这个剧本是怎么创作的?
高启盛:这个说来话长,最初是因为我一个做演员的朋友,很多年以前他写过一个关于他高中时期的经历,包括他懵懂的爱情,他的学业,包括他和他的表姐、表姐夫一起生活,非常的真挚,完全不像是一个学生写的东西。
我觉得可以改一改,加入了戏剧矛盾,使其冲突更强烈,感情更浓厚。
但是我觉得那个剧本还是太狗血了,沉淀了几年之后,慢慢的有了现在的剧本,差不多是完全改掉了。
罗夏:为什么筹备了这么多年才开始拍?
高启盛:我觉得做事是要看天意,或者是说机缘。
那几年我也挺着急的,但是回过来想,当年那个版本如果拍出来,肯定不如《一江春水》好。
毕竟我那个年龄段的认知和心态,跟现在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老天的安排就是最好的安排,如果老天不给你机会,那就是你还不适合。
然后又过了好几年,心态被折磨得平和了很多的时候,你看问题的方式会改变,你的欲望和期待都会降低。
罗夏:您有没有喜欢的导演或风格?
高启盛:特别喜欢的导演谈不上,会喜欢某些片子,比如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步履不停》《比海更深》,但不代表他所有片子我都喜欢,比如《小偷家族》我就不太喜欢。
罗夏:我看《一江春水》的感觉会觉得有一点像《榴莲飘飘》,会有受到影响吗?
高启盛:没有,我很多年前看过《榴莲飘飘》,我觉得《榴莲飘飘》有比较强的纪实性,《一江春水》没有那么强。
罗夏:会有自己的一些内心映射在里面吗?
高启盛:《一江春水》是我的一个挣扎,他能带来什么我是不去想的,你只要一去想,就忘记了挣扎。
他反应我内心的一个东西就是孤独感,可能从初中开始孤独感就一直伴随着我。
这个“孤独感”不是说没有朋友,而是说能否感觉到被需要,在现在社会,这种孤独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的,可能每天收到的信息都是广告、快递、外卖、推销,但是你感受到不到被需要。
比如蓉姐,她最后的结局就是她感到不再被需要了,她所有的感情都斩断了,她去自首,希望那是她的归宿,但是这个归宿也不需要她。
其他她最后是很绝望的,但是现在的版本我没有把它表现得那么的绝望。
这个观众可以自己体会,体会到多少算多少。
罗夏:影片分别在湖北和东北拍摄是怎么考虑的?
使用当地方言会有帮助吗?
高启盛:其实就是一南一北,我们也没有刻意设定是湖北和东北,就是要一个很明显的地域差异,也不是东北的某个具体地方。
我们的主演机缘巧合就都是武汉人,他们之前完全不认识,包括制片人都是武汉人,所以我们就以他们俩为基础去武汉再去选其他演员。
方言是他们的母语,说方言的时候是最放松的,对表演是极大的帮助。
罗夏:这个影片的所有角色没有一个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或阴暗面,这个是怎么考虑的?
高启盛:这个并没有特意去考虑,我觉得每个角色都是我自己的投射,可能是性格的某一方面,三强的渣,蓉姐的坚强,田阿姨的欺骗,金花的善变,静的勇敢,小东的无所事事……都是我自己不同的面,虽然这不代表我真的会这么做,但是这代表人在他的那个环境会做出的挣扎。
罗夏:拍摄筹备了三四年时间,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困难?
高启盛:没有,我们拍得可开心了。
我们前期准备的非常足,用来两个月时间让演员体验生活。
我和姐弟仨人就住在电影里那个房子里,每天买菜做饭,每个月给他们1000块钱生活费。
他们如果非要耍赖吃个火锅,那就只给八百块嘛。
他们都写了很详细的人物小传,从小开始写,一点点每一年的写下来。
然后设计一些片段演出来,虽然这个片段跟片子没有一点直接关系。
所以当他们再表演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基础,不是空的,不需要调动技巧来表达。
李妍锡:因为我们把每一年的大事件都写了下来,这就成了我们的情感基础,所以我们在排小东三四岁,我抚养不了他要把他送走的一场戏时(片断练习,正片无),我哭得稀里哗啦的,到后来真的去演小东要走的那场戏的时候,情感就由内而外的迸发,那时根本就不是在演,我就是蓉姐。
高启盛对,所有情感都是真实体现,而不是现去琢磨。
所以我们拍得很快,也不用走戏,不需要,那就是他们的家,也不需要琢磨怎么去演。
罗夏:体验生活的时候都做什么?
李妍锡:我们就是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他(导演)打游戏,然后排一些重要的片段,主要是前面还没有发生,剧本之外的部分。
所以在小东给我洗脚的那一场戏,回忆起小东小时候的事情,那段台词都是即兴的。
罗夏是没有剧本的吗?
李妍锡:是有准备过的,调度都设计好,演的时候全是自由发挥。
高启盛:你抓住了人物,怎么演都是对的,抓不住人物,背下来台词也没用。
罗夏:妍锡,你觉得你塑造的这个角色跟以前塑造过的角色比,包括在《冬泳》中有哪些不同?
李妍锡:《一江春水》是迄今为止花费心血最多的,跟《冬泳》的角色比共同点就是都很坚强,但是那个角色比较外放,这个角色更收敛。
可能我心中的蓉姐跟我外婆有些像,我外婆就是跟谁都很客气,很内敛,但是非常坚强的那种。
我外婆以前养孩子养不起的时候是卖过血的,非常的坚强,我把这种坚强融入了进去。
罗夏:拍摄期有多久?
高启盛: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蓉姐和小东在家里的戏。
第二个阶段是足疗店,但是拍了一天我就觉得不好,从剧本到演员状态都不对,就停了。
我实在坚持不下去,我觉得太糟了。
到晚上吃饭的时候我觉得不行,我说要停。
制片人说好吧,他们也拿我没办法。
然后停了一个多月,重新写足疗店的剧本,换掉了两个其他演员。
再重新拍的时候已经四月份了,天已经热了,街上都穿短袖了,好在我们街景不多,影响不大。
第三个阶段就是雪景了,拍完第二阶段已经没有雪了,全国哪都没有了,只好等第二年补拍。
罗夏:拍得顺利吗?
高启盛:还挺顺利的,我们拍戏一切以感觉可以为前提,如果觉得一条可以了,那就一条过。
比如蓉姐和金花告别吃火锅的那场戏,真的就只拍了一条,都没有再保一条。
我觉得如果再来一遍那一定没有这条好,如果再拍一遍,演员有预设在里面,就没意思了。
越拍越不好,那还浪费那时间干嘛?
罗夏:你(李妍锡)是学舞蹈出身的,为什么会去做演员呢?
李妍锡:我觉得舞蹈演员生命力太短了,一般舞蹈演员到30岁就跳不了了,到演员可以演到90岁,只要我能活那么久。
罗夏:所以也是很喜欢电影和表演的咯?
李妍锡:那肯定啊,不喜欢谁干这个啊?
罗夏:演员也很多种,也许拍电视剧或者TVC说不定更赚钱,为什么会选择拍文艺片?
李妍锡:其实也是《冬泳》给我的影响吧,当时参加了上海电影节,虽然没拿奖,但是我坐在观众席,我觉得我一定要拿一个表演的奖。
认识高导之后,我还跟高导说我想拿奖。
高导说“嗯,有这个念头还是好的”……罗夏:你和高导怎么认识的?
李妍锡:就是建组认识的,当时我把资料给高导看,高导说这不就是个普通女演员么,然后我又把《冬泳》给他看,他看过才觉得可以见一下。
高启盛:因为她太年轻了,我原来年龄设定是三十七八嘛,所以直接pass掉了,其他资料看都没看。
李妍锡:这是个很朴实的角色,我去试镜的时候也没有化妆,穿个家里阿姨的衣服就去了。
高启盛:对,她没有带着女演员的状态来,我觉得还不错。
后来角色的年龄也按照她的年龄感改了。
采访后第二天,李妍锡凭借《一江春水》获得了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演员。
之后我问她“之前有预想过会得这个奖吗?
”李妍锡:我没有看过其他演员的片子,所以不能预判自己能否得奖,不过拿奖当天下午左眼一直跳。
拿奖头天晚上幻想过拿奖,但是又告诉自己平常心吧,万一没拿会失落。
也告诉自己即便拿奖了,也要保持平常心。
获奖感言是真的没有想过,就觉得真拿了,自然会有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拿了再说,当念出我的名字时,我自己兴奋的叫了出来,眼泪夺眶而出。
其实最激动的应该是回到北京家里的那个下午,我在沙发上一个人哭了好久。
罗夏:有没有觉得努力了这么多年终于要红了?
李妍锡:我红了吗?
拿奖的时候特别激动,现在已经冷静下来了。
既然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认可,我越发觉得自己应该创造出更多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
反而现在应该更加保持清醒,接剧本谨慎。
当下台好多观众找我合影签名时,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得出是真的喜欢《一江春水》喜欢蓉姐,我特别开心。
毕竟熬了这么多年,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代表作了。
罗夏:会不会觉得以后就都只能接到文艺片的戏了,商业片和电视剧这些赚钱的活不会再找我了?
李妍锡:这个问题倒没有仔细考虑过,好的演员应该是可塑性比较强的,活在角色里,而不应该被贴标签或者定义。
以前也拍过商业电影呀,只要是好东西,都会去争取。
罗夏:当演员这些年,焦虑吗?
李妍锡:我觉得每个演员都焦虑吧,我原来是在唱跳组合,当时还蛮火的,有时候一天跑四个城市,我觉得不是我想要的。
就跟公司解约,然后很长一段时间接不到戏,只能拍点TVC,后来才一点一点好起来。
我觉得演员都是很自负的,会觉得自己这么优秀,为什么没有人发现我。
我觉得我还算幸运,每年都能接到几个戏,很多演员一年一个戏都接不到。
今年我还因为时间和剧本原因推了三个戏,但是有的演员朋友都接不到戏问我怎么办,我说你只能找点别的工作先过度一下。
我也问过我自己,我到底适不适合做演员,为什么这么多年了还没有让观众认识我。
好容易碰到好项目不是项目停了就是定完妆被换掉了。
所以常常会质疑自己,我也不喜欢社交。
我也认识很多优秀导演,可是人家也没看到我的作品,也没法合作,我也不善于推销自己。
所以我特别希望这个片子能有更多人看到。
---根据访谈录音整理,有删节
近日看了电影《一江春水》,故事很简单,东北小县城戏校的一位小女生,爱上同学,怀孕了,男生不认账,女生板砖拍死情人。
不愿把青春年华虚掷在高墙内,从此闯荡江湖,隐姓埋名,拼体力吃饭,十四岁开始养活自己和弟弟,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影片开始,主人公三十二岁了(年龄应该在三十六七岁,如果是三十二岁,不可能在她十三岁从家里偷走弟弟。
根据故事情节,推断母子关系应该恰当。
),姐弟俩相依为命,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平淡无奇,似乎没什么可说的。
弟弟快十九岁了,青春期自然也恋爱了,好像一个轮回,这次对方是女生,不到十八岁,怀上了,问题摆上台面。
二十一世纪了,女孩也就稳练些。
她问:晚上睡不着你想什么?
为什么在这里?
为什么过着这种生活?
有没有想过换一种活法?
有没有想过为自己活?
影片拍摄地是鄂西北郧县,鄂豫陕交界,犄角旮旯。
影片震撼人心的是展现了下层劳动者的心酸生活,这里有渴望每天洗十二双臭脚的洗脚妹,绞尽脑计谋求生存的小老板,嫁不出去求人包养、甘当小三的油脂女人,担心死了没人照顾瘫痪儿子的老阿婆,被劳动摧残的脖歪、腿跛的养殖户,在桥墩周围唱卡拉OK、打麻将消磨时光的穷人,跑步赶路的外卖小哥……影片不缺温馨和感人,教弟弟煮饭,给弟弟洗脚、按摩,甚至有点感慨,说人生就像洗脚,刚下脚烫得厉害,慢慢就习惯了。
弟弟出门前真诚地给姐姐煮一次饭、洗一次脚,场面催人泪下。
文艺是个良心活儿,给穷人和他们无助的生活奔走呼吁是职责所在。
当下的文学净是溢美之词、富贵之相,有篇小说,写一位空巢老人,突发眩晕,找人帮忙,想了一圈:儿子清华博士出国了,女儿北大高材生留京,外甥陪领导下乡,学生当经理开会,小老乡当老师正上课,老同事轻声哄孙子睡觉,找不到合适的人帮忙,很有感慨。
哪里有空巢老人难处,简直是摆阔,无病呻吟到肉麻,令大多中国人读后自惭形秽!
我有个建议,请官员看看这部电影,当作认识国情的生动教材。
我很想大声疾呼,穷人太多,不是你们报告中写得那么自信。
总理说得好,我们有六亿人月收入一千元,不要乐观。
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在于角色的刻画特别是各位女性角色的刻画,富有生活气息的同时又极有魅力,这才是真正该有的女主电影。不过觉得自首的戏不该那么拍,还是有点点让人出戏。虽然最后还是撕了一个五分吧嘻嘻。西宁挖宝成功✓
一部反潮流的影片:一方面摒弃跟随式的、代入感的长镜头,用全程固定镜头凝视一个女性的种种遭遇,尽量保持留白、省略与不透明性,另一方面故意去展现某种越界的“姐弟”关系,最后回归母性之爱,达成对女性多重社会身份的反思,实际上是近些年来最深刻的女性主义作品之一。
50块一嘎头包场了,怪不好意思的全片武汉话情话听起来好卷哦,发自内心油然而生厨师在家不烧饭,姐姐不泡jio艾草是好,敲背享受呢十堰小张柏芝讨好型人格啊,从来都没有为自己活过结尾鹿群好迷
逝者东流水
22-01-18 14:00 @南亞中影
实打实的剧情片,一个按脚小妹的人物小传,讲她的爱情、姐妹情、姐弟情以及一点点原生家庭,平凡平静中原来在结局等着一个波涛汹涌的反转。有些苦难可以自己担,但原来还有很多的苦难啊,她本可以不用自己一个人担。
最后一段也太戏剧化了,表演不错。
nice dots. 如果能再克制一点就好了
【3.0】
文本在结构上颇工整,称怀孕/假怀孕/寻小静三个节点的三段式铺陈。几个女性和男性均有效形成某些可互为镜像的微妙作用,包括没出镜的小东亲父。叙事方式上有阿斯哈·法哈蒂作品的味道,不过前两段可以做减法来提纯一点。收尾挺神来,产生令人物过往行为上得到诠释的闭环作用,不过略显狗血。
里面任何一个演员的演技,都可以碾压主流电影节的影帝影后。尤其是片中老太太向女主哭诉儿子卧床残疾的一段戏,简直是神一样的演技,完爆国内那些所谓的影帝影后。
383
3.5。本来是很好的姐弟关系,一反转就变得意味深长。32-19=13,杀人事件不存在不予立案,13岁少女怀孕生子要不要立案?
看了点映场,导演说自己就是蓉姐本人,在上海场被观众挑技术细节说emo了,在北京场被挺一下。其实真的挺触动的,看到姐妹吃火锅已经在哭了,看到🦌鹿出来实在蚌埠住了。每个人的命运沉重,19年的人生选择,好多次都以为会放弃,还是坚持下去了,藏在口罩后面的真名,泡脚烫在身上的痛与习惯,东北饺子🥟的秘密,谢谢作品
生活的平淡在于平淡的生活,普通人的生活也有自己的波浪。为了生存,人有虚伪和自私的一面;但作为复杂的人,却也有真诚和无私的一面。自私的本质是爱自己,为了更完美的自己。找理想的对象也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缺撼,自己达不到的一面,性格互补,经济互补,总是有各种互补。
导演有意做减法,也是活得明白的人,对电影有自己的“癖好”(此处用意为褒义)和理解。人物都立得住,因为很少有浮夸的演技,还有电影叙事。真正的故事是从茫茫大雪开始的,人物前史在这里得到了延续,口罩和饺子的伏笔由暗转明,浮出水面。电影里的女性人物各自成一派,各有自己的道路和活法。姐姐出场后,电影中的人都愈发成了环境里的动物,情景交融,合二为一,一切景语皆为人内在语言的外化。所谓一江春水,私以为,电影里最明显的是片尾女主角眼里溢出的液体。情感流动了,春水活起来。四星
虽然影像的确可以做得更好,但恰恰是现在这个格外接地气的样子,反而让电影更打动人了。很多生活上的无奈,在电影里没有被刻意渲染,但正是这种风轻云淡,才更让人觉得不舒服,因为有一些生活上的无助,早就如同空气一般,你看不见,可也躲不掉。
因为结尾的急转,开始觉得想要二刷,就好像你走到人生的某处转折,此前所有的过去都获得了另一种视角,都想用新的眼光再看一遍。很高兴国内的导演开始以非常中国的视角去拍电影了,一江春水,这是很中国的意象,映照着很中国的生命质地,静水流深。导演映后谈说,他本来是安排女主去自杀的,因为她什么都没有了。我却觉得前面大半部分点点滴滴你导演亲自呈现的都是她拥有的人和生活呀。现在的结尾是更好的,中国人无论过得如何,总是悲欣交集,春水东流到海,这一路怎么会空无一物呢。
一江春水,这是很中国的意象,映照着很中国的生命质地,静水流深。
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在《一江春水》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源异名」状态:姐弟「姐妹」既是传统「服务」行业的受害者,也是传统「中药」文化的受益者和代言人。我们注意到,和《来处是归途》一样,现代性救世主《钱》在隐含「道德绑架」基因的代际关系里失去了功效,更多实现经济自由的现代人开始意识到:金钱并不能帮助他们实现「阶级」跃迁——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故而,姐姐转移「财产」到「弟/妹」名下。但,是药三分毒:有益的「艾草」水令人足行天下,而有毒的「艾草」水会把渴望「独立」自由的技工打回原形送回老家——沦为「活死人」陪葬品。遗憾的是,仿佛从《春潮》里来的「老中青」三代女性全部在传统「男尊女卑」语境下扮演「扶弟魔」角色。聪明过头的导演安排了多场「骗局」揭秘戏来点明和强化「活菩萨」出走的合理动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