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后期对导演很挑。
如果不是因为尔东升,他应该不太会跟罗志良合作。
但是人前人后他总是说 自己对罗还是比较看好的。
前两天突发奇想,想去看看没有了哥哥支持的罗志良现在在干什么。
check到他2004年到现在大约拍了三四部电影。
大部分是惊悚悬疑片。
把影片简介都过了一遍--again, 情节very plain with no spark。
演员也越来越soso, 除了有一部片子好像是刘若英领衔,不过也很有限。
回头想来,枪王同异度空间的情节实在是平淡的出奇。
如换个男主角,譬如TVB随便拉个过来,估计连到大陆上映的必要都省了。
张国荣这两部戏演的过分卖力,甚至有些超越了角色本身。
大约罗志良只有被他带着走的份。
记得枪王里张国荣神经质痛哭失声完了之后立刻若无其事的那段,我看得有点心悸。
不是他情绪转换,而是他的痛哭deliver出来的是一种完全的desperate. 他演这段的时候究竟想到什么,我实在猜不到。
看到一句话,说异度空间因为张的跳楼而大卖。
不由得感到张国荣很可怜。
原来那所谓的片场撞邪附身之类的新闻又是炒作。
也罢,总算是他人躺在棺材里,还在默默为电影宣传出一分力。
又到4月1日,不能不让人想起哥哥——张国荣。
他的纵身一跳,让多少人肝肠寸断。
然而,不用我多说,大家也知道,他其实曾经早就曾站在天台边缘,那就是在他的遗作《异度空间》里。
所有喜欢张国荣的人肯定都会去看这部所谓遗作的《异度空间》,去探寻“哥哥”的某种死因。
这也使得这部其实无论从剧作还是从拍摄上来看都难数一流的影片,在上映之时还是猛火了一把。
张国荣在影片尚未公映之前所选择的自我陨落,不仅让他自己蒙上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使得《异度空间》成为了一种破译密码的开门锁。
仿佛是他的死亡预告,难怪有人怀疑《异度空间》是害死哥哥的原因之一?
不管怎么说,入戏太深几乎肯定是的。
作为一部心理惊悚片来讲,《异度空间》真的不能算是上乘之作。
比起日本电影,甚至是近几年的韩国电影来讲,惊悚程度只能算是小儿科,而对人心理与人性的展现也不够深入和开阔。
只能说是剧情流畅,节奏缓和,有点浪漫,有点凄美罢了。
《异度空间》讲的是一种陷于自我世界中的走火入魔。
影片伊始,一个叫作阿欣的女孩频频看到所谓的“鬼”,精神几欲崩溃。
而张国荣所饰演的医生则是一个非常理智的精神病科大夫,他不仅在课堂上大谈“无鬼论”,还在给阿欣做着各种试验,以期告诉每一个人,世上本无鬼,鬼只是存在于人心中的一种幻象。
然而,当他治好阿欣的病时,好戏才刚刚开始——他自身也被以前的中学情人之死纠结,而陷于一种梦境般的自我挣扎。
而心魔一旦释放,立即势不可挡,这位精神科医师,逐渐成为一个精神病人,双手颤抖,神情惊恐而无助,眼里布满红丝?
在他的眼神中,你会看到聚焦在深处的一丝光,仿佛无助的他将要被黑暗吞噬。
虽然只是演戏,却给人心灵上极大的震撼!
还有,自己电击自己的那一幕,实在是逼真得可怕,难道张国荣他真的电击了自己?
这个人既然能在自己导演的电影里真的抽自己一管血,真的电击一下也不是做不出来的。
说实话,张国荣的许多电影如今看来让人心痛,并不全是由于剧情所致,而是因为你能看出他的用心,用心得让你感觉每一部戏都在耗损他的生命,那种投入状态使人忍不住地扼腕叹息。
虽然我们不知道张国荣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想着什么?
但被心魔纠缠着,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面对心魔,选择逃避、选择纵身一跳是容易的,而勇敢地面对和坚强的生存才更加艰难。
电影的最后,阿占在天台的边缘站住脚跟,放下了所有章昕抱在一起,两个极度脆弱而孤独的灵魂,因为彼此的靠近而坚强,因为彼此都得了救赎!
这部片里是一部没有鬼的恐怖片,可是比有鬼的更可怕,人的心魔真的比鬼可怕!
异度空间里,其实讲的是人的心理吧,精神分裂,过往的折磨,都让人更加的脆弱,难堪!
幸好两个人遇见了,并且救赎了彼此!
电影里台词 我不爱你了 我不要你了 你走吧 真的印象很深刻了
香港真是个有趣的符号。
大约2000年以前,香港在我们心中基本是发达、文明、秩序的象征。
像本片开场张国荣翻阅英文病例、英文典籍都是一种“高级”科学的体现。
然而鬼片又是港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
这部电影试图把精神疾病和见鬼结合起来,结果只怕两者受众都不能满意。
看《西游伏妖》里大鹏对蜘蛛精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医生其实就是驱魔人的现代版。
在医学未昌明的年代,疾病也被认为是邪灵作祟,巫和医始于一个源头。
开片Jim在课堂上对有鬼还是无鬼进行铁口直断,目的当然是为了和后面的反转形成对比——不信鬼的人遇到鬼,现在看就未免太俗套。
但是令我感到新鲜的地方是他接手病人的来源——章昕的表姐夫。
李子雄扮演的表姐夫说:“我给你介绍个美女,她是我老婆表妹,所以这个便宜事儿我就无福消受了”。
一个棘手的病例为何被认为“便宜事”?
因为是“美女”?
在中产精英制服的下面,大家还是抱有一颗“顺便”男盗女娼的心(男主角也未驳斥,可见深入人心)。
不光是男性,女病人也在想通过生病认识精英医生,“顺便”谈个恋爱——女主角虽未主动承认,但是通过表姐说出,最后身体力行。
这种反精英反专业很中国,和精神科学与见鬼一样代表了接受西方文明的东方文化。
笔触不多但是效力非凡。
徐少强扮演的章昕的房东是个非常香港鬼片的角色,为人热情、满面微笑却精神异常,令人不寒而栗。
恐怖片中的主角往往是社会关系单一的女性,身边出现的每个男性都具备侵害的可能(《黑处有什么》一般危机四伏)。
一个中年房东请一个小姑娘吃饭即使在正常社会关系中也会令人感到不安。
一场吃饭戏配合拖鞋和雨声,营造出认识与感情失调(知道妻儿已经死了,但是还盼望他们回来)带来的恐怖。
房东后来在章昕入院后去她的房间贴条和放拖鞋,这是很好的一个桥,可惜放在了后面。
如果章昕说过见鬼,而房东就去她家门口贴字放鞋子,从而诱发她更严重的精神问题,可能更顺畅一些。
而且也可以避免另一个问题——身为精神科医生的Jim看到房东时候,怎么可能只是训斥他,而不是把他也归为需要帮助的病人呢?
Jim不催眠而是以偷看日记的方式来进行心理治疗,片中给了一个牵强的理由,这当然是为了电影需要,我想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看这片子也不会较真。
“中国人最要不得的是把精神病和发疯挂钩。
失眠,是一种精神病。
”比起一遇到圆不了的桥就拿精神分裂来填坑,这部电影态度要正面得多。
闪回用得很好。
在Jim看章昕日记的时候闪回Jim的青少年时代,之后他提问的闪回(学校门口,殡仪馆)也都不是她的记忆而是他的记忆。
这应该是剧作的时候就想好的,迷惑观众,也是合理的铺垫。
章昕和父母相见一场简单就化解了章的病,几个蒙太奇和电话录音高明地过渡到Jim的病发,中间一个镜头或许可以看作他自己在家梦游时的情形。
而后面Jim反复见到女学生和与章交往又落回普通港片的套路。
书店遇到前男友不错,反而快餐店前女友家长太激烈(过了几十年),如果只是目光和表情,加点小动作会不会更恐怖呢?
如果放到更之前作为铺垫可能效果更佳。
这个时候观众都猜到Jim有问题了,就不要再让主角还蒙在鼓里了。
从这里开始后半程水准急落,喜欢鬼片的观众可以认为Jim真的见鬼,无神论的观众当然可以解读为一种自我治愈,但是都。
好。
扯。
恐怖片的单身女性在逃避男性(强势)迫害的时候往往寻求另一个善良的男性的帮助(她们往往没有女性同伴,或者女性同伴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大部分片子到结尾这个善良的男性(力量的来源)要么不存在(《疑神疑鬼》),要么是更恐怖的加害者(《凶手还未睡》)。
这部戏是善良男性转化到了弱势的一方。
这个在当时的香港电影里还不多见,但是美剧里我们现在见得多了(House,福尔摩斯,L&O.CI等等)。
现在的港片纵使用到这条,手法也退步得一塌糊涂,参考《暴疯语》《消失的XX》。
本来我期望结尾章昕可以帮他克服这个问题,结果这个角色毫无建树,沦为“无法提供实质帮助”的女性角色,只有爱的爱也是是不完整的。
片中Jim对章昕说人要懂得“调息自己,爱护自己”,其实全片在讲的还是认识自己。
很好。
看到章昕见鬼让Jim半夜到她家的地方时,我说,林嘉欣又演了一个“撩头发”的角色。
“撩头发”典出《暗色天堂》,也可认为是引诱“驱魔人”(宗教领袖和医生一样)。
不喜欢旁人用恐怖片来定义它。
虽然《异度空间》全片都在谈鬼,但实际上并没有真的鬼出现。
导演似乎也在告诉我们这世上没有鬼,即便有鬼也在自己心中。
积极的劝诱却未能自我拯救,或许,结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拯救吧。
看片是要心情的,我不喜欢追着热片看。
所以即使很早就知道张国荣的这部遗作,但还拖到了今天才凭着一时的兴致将它看完。
本来不想写什么影评的,但看到豆瓣里的影评后,突然觉得许多人对《异度空间》的评价很是不公。
他们眼中更多是临行前的张国荣,而不是这部恐怖片。
我喜欢这部片子。
这部片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鬼。
你嘴上说不相信鬼,并不代表就真的没有。
它一直藏在你心灵的角落里,潜伏着,躲避着。
当你心中的抑郁、担忧、困扰、恐惧在一个恰当的时机被诱发出来的时候,你心中的鬼就会突然现身。
它如同一个嗜血的恶魔一样,无时不刻地注视着你、纠缠着你,紧逼着你,搅扰得你神经过敏、心绪不宁,一惊一乍,直到某个时刻集中爆发,让你精神崩溃。
片中的章昕(林嘉欣饰演)一直被自己心中的鬼困扰着,但这个鬼的形象却随着外界的刺激而不断地改变着。
刚开始是一个哭泣的男人,在章昕听房东说起他死去的妻儿后,这个鬼的形象就变成了房主死去的妻儿。
当罗医生(张国荣饰演)无微不至的治疗让她重树信心时,这个鬼就暂时躲藏起来。
然而,章昕只是依赖着罗医生的关心来获得暂时的安慰。
当这种超过医患关系的依赖遭到拒绝后,她心中的鬼又出现了,脆弱无助的章昕再次自杀。
罗医生通过调查,终于摸清了章昕心中的郁结所在——章昕从小就被父母抛弃了。
没有安全感的她将爱情当成了救命的稻草,一旦对方拒绝了她过分的依赖时,她就变得歇斯底里,鬼魔缠身,不断尝试自杀。
罗医生对症下药,将章昕的父母带到了她的面前,鼓励章昕要直面心灵。
当章昕最后将自己长久的压抑、痛恨、委屈向她的父母宣泄出来的时候,她终于大病得愈了。
这时,罗医生心中的鬼却出现了。
原来为医治章昕的心病,罗医生偷看了章昕的日记,相似的女孩相似的经历,只言片语中,记忆翻滚,在不断晃动惊悸的影像中,那个曾经在自己心中跳动的灵魂似乎就在自己的身边。
那个他想一辈子躲避的身影似乎再次抓住了他的憔悴的心。
郁郁寡欢的罗医生尝试和章昕交往,两个人的温馨快乐让罗医生暂时忘记他的心魔。
但是突然砸来的酒杯破坏了一切,恶毒的诅咒让记忆开始萌发,那个纠结难忘的影子还是现身了。
那抹刺眼的白色,那个曾经温柔的脆弱在记忆和现实中撞击着他的神经,经过了这么多年,他还是无法忘记他的前女友。
依然无法忘记,因为自己年少轻狂,一个他深爱的女孩为她殉情。
罗医生疯狂了,心魔爆发了,前女友的鬼魂无时无刻地追逐着他,眼巴巴地望着他,望着他。
他哭泣着、奔跑着、躲避着,喘息着,恍惚中他又登上了楼顶,似乎他前女友的鬼魂就是要逼他走上绝路,重复曾经的悲剧。
罗医生站着大楼的边缘,站在命运的边缘,这一刻,似乎一切的都坦然了。
罗医生放下了心理的包袱,对着他心中的鬼倾诉着自己的无限悔恨,倾诉着对曾经那段记忆的深刻怀念,倾诉着这十几年来的孤独和苦闷。
这一刻,一切都坦然了。
也在这一刻,罗医生终于战胜了心魔,他终于可以直面心中的鬼。
那抹恐怖的白色消失了,但那份记忆他不会去尝试忘记。
影片最后,罗医生和章昕相拥在一起,曲声悠扬,晨光依稀。
经历了这么多,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勇敢地走下去。
本来故事一切到此就应该结束了。
但这部片子却激发了张国荣心中的鬼。
长期的工作压力和个人私生活的困扰在张国荣拍完这部片子之后爆发了,抑郁症折磨着他,最终他没有罗医生那么幸运,走向了绝路。
张国荣的死,也为这部片子涂抹了一片凄绝的色彩。
最后我想重申罗医生在影片中说过的话:“你相信有鬼,鬼就会存在”。
至于你相不相信,不要嘴硬,问问自己的心。
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隐藏着鬼,重要的是你的态度。
不要妄想通过时间来治疗一切,不要一味逃避,有时候需要我们勇敢些,再勇敢些,直面我们的内心,不要让心魔控住我们的灵魂。。。
一个偶然的晚上,我偶然打开电视机,偶然看到中央6台在播放《异度空间》,于是偶然地产生了兴趣。
直至看完影片,一种相见很晚的感觉涌上心头!
张国荣的演技自然不用多说,林嘉欣也着实让我喜欢。
然而我个人认为,影片更大的看点,是自始至终贯穿影片的灵魂线索——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精神病治疗。
张国荣饰演的精神病专家受朋友之托,治疗有严重恐惧症的朋友妻子的表妹(林嘉欣 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张国荣发现李嘉欣的心理疾病是由于早年的一段不愉快的事情而引起的,并找到了治疗的方法,最终,张国荣成功的治愈了林嘉欣,同时又与林嘉欣相爱。
眼看一切都完美了,然而就在这时,张国荣却意外陷入了与之前林嘉欣同样的疾病的怪圈中,无神论的张国荣居然也看到了鬼!林嘉欣一次又一次的看到张国荣梦游,最后更是自己分饰不同角色自言自语,一句“你永远也逃不掉的!
”毛骨悚然,让林嘉欣倍感事态的严重性。
然而此时发病的张国荣已甚至不清来到多年以前自己女友跳楼身亡的房顶,此时,人与“鬼”的对话开始了......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来说,影片确实存在着一些漏洞,比方说真正的心理治疗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相影片中那样医生和病人一起吃饭的,当医生与病人发生了一些感情冲突的时候,医生必须吧该病人转移介绍给其它治疗师。
也许是因为情节的需要,张国荣在这两方面都延续了“错误”的风格~。
不过这无伤大雅,影片介绍的心理学领域的知识很是全面,从“现代心理学犹如石器时代”的形象比喻到心理疾病特征的展示,都显现出编剧对心理学的深度了解。
我认为影片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将病人幻想出来的“鬼”搬到了表面,并制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精神疾病的一种严重性,丝毫不亚于生理疾病!
——“人们有生理疾病的时候通常会看医生,而有精神疾病的时候就会有所忌讳,这是最要不得的”张国荣的这句台词正是道出了当代中国大部分民众对心理治疗存在的误区。
影片提到了催眠,男主角张国荣不喜欢用催眠,但不得不说,催眠是心理治疗中医生了解特殊病人较好的途径之一。
然而男主角不喜欢,因为男主角不愿让来访者记起很多不愿想起的往事,这个原因也恰恰为后面男主角有一段痛苦往事做了很好的性格铺垫。
影片快结束的时候,男主角在卧室里一人分饰两角(自己和自己死去的恋人),这是影片高潮的开始,令人毛骨悚然的对白,让观众以为鬼真的出现了!
其实这个在心理学上面是有临床变现的,并且病例很多,我们称之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也就是人格分裂,又称多重人格。
病情不同会有不同多个分身,少则两个分身,多则会达到几十个分身。
在实际中,这种病多由于患者幼年受过性虐待等挫折而引起,成年后发病。
而且治疗也不会像影片中那样一瞬间就恢复健康。
好在电影有其特有的艺术处理,让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喜剧的结局。
然而,也许张国荣是意犹未尽,没有跳楼心里总是堵的慌,所以最终还是跳了下去,也算是敬业吧~电影似乎在大篇幅叙述心理治疗的同时,抽出小篇幅勾勒了一下爱情的蓝图,然而就是这一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影片最后似乎有些草率,叙述张国荣早期恋情圆满结束似乎只是为了应付情节,强加一个结尾,看来有点别扭。
但不管怎么说,《异度空间》总还算是近些年香港电影的不错的作品,值得人们对心理学的作用加以重视与理解!
希望以后还有类似的心理佳作诞生!
每晚和妹妹睡前夜谈的内容总离不开Leslie,有一天我们说到《异度空间》,她说她绝不会收藏,因为里面有太多不好的记忆。
我也曾因此矛盾了很久,但我又怎么能错过呢?
毕竟这是Leslie在这星空里划下的,最后一道光芒。
记得我第一次看这片子时他还在,只是听说他被撞邪的传闻缠身,于是我当时就特别仔细地想在影片里找出蛛丝马迹,当然,怎么可能看得出来呢。
只是被林嘉欣歇斯底里的尖叫弄的本来也有些抑郁症的我也俞发神经衰弱起来。
结果没有多久,片子就打上了“遗作”两个字,它彻底变成我心上的一个疤痕,不愿再去碰触,没想到这一别,也竟三年了。
故事大意说总认为自己见鬼的章昕,结识了心理医生罗伟良,作为无神论者的罗伟良通过心理学手段帮助章昕找出心结,章昕在康复的同时和罗伟良互生情愫,却在这时,罗伟良开始看到自己死去的前女友对他如影随形,于是他在往事和现实的交错里崩溃了,直到他被逼的站在天台边上准备跳楼时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感动了前女友的鬼魂才免于一死。
罗伟良和章昕相偎坐在天台上的结尾算不上光明但也完满。
如果单单这样看,故事还是有些意思的,也许就是出于对剧本的肯定和对导演的信任才使Leslie出演了生平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惊悚恐怖片(《倩女幽魂》我个人看来更象言情片)。
只是成品叫人失望,如果不是因为Leslie,我是绝不会再看。
重又看它是前两天的事,制作特辑的背景还是尖叫和惊恐,Leslie坐在椅子上说一些自己对影片的看法,要不是我知道他说话的内容,几乎要以为是电影的另一个片段了,发型衬得他有些憔悴,表情又是那么严肃和疲惫,而最叫我感到害怕得是,我没有见过任何一次采访或者照片中的他,眼神是像这次这样没有焦距和重心的。
他这种神情是为了更好表现戏中的心情还是他自己都无意识呢?
其实从《异度空间》这个片名就可以看出导演并非只想说一个单纯的鬼故事,也许他是想做一个探讨,对于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
它是很单纯说了一件事情,看起来做的全情投入却让人感觉无趣。
它想说什么?
说鬼?
说爱情?
还是别的什么?
看完这片子,我觉得这其中根本没有鬼,也无关爱,一切的一切只是心魔。
而心魔又是什么?
我无法用专业的语言解释,导演罗志良也无法用胶片说明,反而变成在和观众玩心理战,整个影片气氛是压抑的,却又像是自己吓自己。
也许是因为题目太大了,情节又太简单,所以很多转换让观众看不懂——罗伟良没有任何前兆的看见前女友的鬼魂,难道见鬼是会传染的?
如果说罗伟良看见的并不是鬼而是他的幻觉可能还好解释一些,可以说他是因为爱上章昕引发对前女友的愧疚,所以疑心生暗鬼。
但是影片中对此铺垫太少,情节转换间就显得很突兀,而且如果是这样的话,罗伟良为什么不记得前女友的母亲?
难道他用心理暗示让自己选择性失忆?
可是从他一直记得前女友的样子来说这样的解释似乎说不通。
我记得有一种版本的简介上说看章昕的爱是否能拯救罗伟良,这也许也是导演原先想表达的一个意思吧。
处于无意识孤独状态下的罗伟良和有意识离开众人的章昕,两人的共同点是心里都有阴影,罗伟良挽救了章昕,而痊愈之后的章昕因着爱一直全力帮助罗伟良。
影片是像我描述的这么拍的,但剧本在情感处理上却显得肤浅的。
首先心理疾病严重到出现幻听和幻觉,哪怕知道心结哪儿,也不是对症下药,一笑泯恩仇后可以彻底痊愈的。
如果说章昕见的是鬼,那么更没有理由无故消失。
我只能理解为章昕的病症和出现只是为了引发罗伟良的问题,若是这样又显得篇幅冗长拖沓。
而罗伟良前后的表现更是太颠覆,一开始他以专业学者的身份驳斥鬼的存在,最后自认见鬼,这是异度空间对我们人类无知的嘲讽?
其实我以为罗伟良最终没有跳楼并不是因为爱,这片里也没有爱,他对章昕的感情不过是多年来迈出封闭世界的一种尝试;也不能简单地说感动了鬼魂,因为正如我前文所说,我根本就不认为这片里说的是鬼,这只是罗伟良的自我审判和自我救赎,需要在一个极至的情境下进行,所以他回到旧女友跳楼的天台,只有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才有最真实纯粹的自我。
很抱歉,我无法对这片有任何好感,因为那类似贞子的女鬼造型、因为罗伟良许多如同教科书定义的古板台词。
就算我不相信Leslie是因为这片撞邪而做出最后的选择,但它很可能勾起心魔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是非常可怕和残忍的事情。
谁的心底没有心魔,或恐惧、或悲伤……都是我们不敢也不想碰触的伤口,我们日常可以忽略但是一旦诱发,后果不堪设想。
请允许我大胆猜想这看起来短短的电影,Leslie为此所受的心理煎熬却很长吧,比起其他鬼片里的装神弄鬼,心里的恐惧和黑暗哪里是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记得最后一幕——这个以解脱为结尾的故事,用了阳光下的两只小鸟来代表新生活,连章昕都终于第一次露出放松开朗的微笑,而Leslie却还是那么那么茫然的神情,眼里依然没有焦距和阳光。
我看得很心疼也很恐慌,故事是结束了,但疲累却像在Leslie的真实中一直延续下去,而后很快有另一道伤痕在我们心里蔓延开来。
尽管这部片子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永远也无法忘怀其中的任何一个镜头,尤其看着有恐高症的哥哥强做镇静地站在高楼边,含着泪说,“我们以前一起开心过、痛苦过、两样我都会记住。
”这原本我们对哥哥说的话,却听他先对我们说了一遍,除了流泪我已别无选择。
就是这样一道哥哥在星空里最后的光芒啊,带着一丝颤抖,凌厉地划过天际,他可知道,从此以后,许许多多的人都寂寞了。
作为哥哥演绎的恐怖片,虽然情节上感觉不是很震撼,相比很多恐怖电影的吓人特效来说,比较平淡。
然而影片的瑕疵完全被哥哥的演技弥补了 ,温文尔雅的医生,温柔的男友,被鬼折磨神志不清的男人,深陷记忆充满负疚无法自拔的普通人……当影片结尾,敞开心扉的医生,回忆着过去的甜蜜岁月,情愿陪自己曾经的爱人现在的女鬼去死时,哥哥的演技在这部影片也达到了巅峰,令人无法不感动。
所以结局女鬼原谅了他,回归了应去的地方,就不显得突兀了。
女主演林嘉欣在里边饰演因父母离异造成心里阴影的心理障碍女子,忧郁的眼神,神经质的表情都非常到位。
影片描述了爱而不得的忧伤,以及爱所带来的伤害,还有为爱放手的解脱,所以它不仅仅是一部恐怖片。
Jim不信鬼神。
章昕老是見鬼。
這是電影的開頭。
每個人都有心結。
關鍵是,如何打開自己的心結。
或者,如何忽略它,並且真正不在乎它。
章昕苦於從小的孤獨與自閉。
沒有父母的懷抱,空洞冰冷的生活給自己帶來的是猜疑和幻覺。
“都是幻覺。
”然當無限的苦痛折磨得自己體無完膚,一層套一層的抑鬱壓迫自己。
精神就會糾結這崩潰出來。
沒有一個病人愿意承認自己有病。
不是承認的問題。
不是面子的問題。
是意識的問題。
下意識,潛意識,無意識。
只有“有意識”會說謊的。
在一陣宣泄中,章昕的心解放了。
然而,小魚出現了。
原來,羅醫生也有類似苦痛。
苦於忘記而不得。
苦於負罪。
苦於慚疚。
羅的孤身生活讓自己的很多思想無限蔓延,無限滋長。
小魚是因為他死的。
一個慘痛的回憶。
他卻要忘記。
越要忘記的,往往記得越清晰。
“都是幻覺”的確。
都是幻覺。
但。
幻覺會影響一個人。
那么幻覺的存在就有意義。
無神論者總是在用科學解釋道義。
然而。
有時候很多人用此法逃避。
逃不了了的時候,幻覺就出現了。
幻覺對自己產生天大的影響了,那么它是不是幻覺有沒有鬼神又有和意義?
目的達到了,還需要逐本溯源去下定義么?
所以。
要善良。
真的。
比如愛要有始有終。
他的始是小魚,那么他的終也該和小魚一起。
當小魚感動落淚后告訴那句“我不愛你了”,是她最後一縷愛的痕跡。
之後,便是另一篇天空。
終於終了了。
於是眼前出現了章昕。
開始新的旅程。
當一個人失戀了,要忘記而不得。
心理師告訴我們,做一個告別儀式。
即使尊重,也是暗示。
愛要有始有終。
否則,它不好的陰霾會一直跟著你。
林嘉欣永远演技那么烂吗?还混不混了?
我都不记得里面有林嘉欣了……
2012-07-04 ☆☆☆ no comment2021-08-28 ☆☆☆☆☆当年居然只给了三星么(昔日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记忆深刻的电影。早年第一次看觉得房东的角色很阴森,多年后二刷却感觉有点温情,「吾妻爱子我已搬往隔壁」2333333 电影完美诠释了什么叫「every love story is a ghost story」。丝丝入扣的心理惊悚,温情治愈的情感宣泄。哥哥真的是个好演员。
终于在又一个4月1日到来之前把这个片子看了,果然年纪大了这样的片子还是放在白天看比较好,一切都是心魔
忘不了影片最后哥哥的眼泪和忧伤的眼神 PS音效比影片本身恐怖 最后还蛮感人
2008-6-7 19:15:31 7/6.3(673) 终究还是没解开心里的结,说句不厚道的,刘德华都未必能这么让人扼腕
多希望现实里也是电影的结尾。。。
必须在晚上看才有点气愤,一惊一乍的场景也都有,只是被神化了。没有张国荣的演技撑起来可能也就两星左右吧
张国荣演的非常出色,让一个惊喜欠奉的恐惧片平添诸多亮点,基本吓人的功夫都交给了配乐和抄袭日式的惨白化妆,爱情故事没有感人的地方,三星全部给哥哥
心理有问题的人给心理有问题的医治心理问题,真的好可怕,这片子比鬼片还要惊悚恐怖,看了一直有阴影,大半夜的都不敢照镜子。
我不喜欢很多无知的人叫他哥哥 没有看过几部他的电影听过他的歌却总在愚人节消费他一番 LESLIE是一个典型的处女座 一个完美主义者 很在意别人的看法 要是那个凌晨有人拉他一把就好了 恐惧可以衍生出魔鬼 做人还是要积极乐观 风再大又怎样 只要爱人在身边
怎么会呢,剧情有点太淡了。而且恐怖做的也不够,结尾大败笔,两颗星给二位演员,哥哥原声普通话很好听。5分。
「我已經不再愛你了。我不要你了。」最後 他說 你要我跳下去 你要我死。不過我想告訴你 一直以來 我都沒有眞正開心過、我都不可以接受別的女孩 因為你。
我一直以为自己看过这部片,因为从张国荣跳楼后这片的某些片段老是被媒体引用,搞得我以为我已经看过了,但昨晚在长途车上无聊,打开这部电影来看才发现我其实把张哥哥跳楼当成这部电影了。就影片来说,哥哥和嘉欣小妹的表演都很出色,但是,剧情却被割裂成前半部科普剧,后半部日本鬼片,别扭得很。
林嘉欣更像是张国荣的对照,主要看后者故作维系的理性逐渐分崩离析,继而经过记忆的碎片点点连缀起来得以重建。编剧很差劲,叙事很生硬,有故弄玄虚的成分。
真的很讨厌说话声小配乐超大声的恐怖电影😓
对它的感情,是因为张国荣,不是电影.以及04年与烟逃课看的未删减版.
#202304资料馆# 电影本身是哥哥最后一部作品的意义更大一些,毕竟角色和他有很多共通之处,影片以及剧情本身不太耐看也不太适合大荧幕食用
哥哥的绝作,此片成就了林嘉欣
3.5。资料馆1厅胶片版。1.2000年左右正是日韩恐怖片、港式恐怖片的强盛时期,虽然现在看来模仿痕迹严重、声效组合老套,但放大银幕依然能被惊悚氛围包围,镜头语言给观众带来的压迫感极强。2.把心理上的障碍演变成视觉恐怖,由客体解压到主体解压的过渡,人生不只是快乐,亦有悲伤,离合悲欢,众生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