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观看了《第九突击队》,这绝对是俄罗斯近年来少有的优质片。
影片中这支连队同其他在阿富汗的苏军一起再现了当年威震世界的红色帝国的虎狼之师到底是支怎么的部队。
很难想象当年我们的北方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很难想象这样的一支队伍挥师南下是怎样的场景,很难想象当年世上还有什么能阻挡住他们。
一支军队,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精神。
当影片末尾最后的士兵们端着机枪吼叫着冲锋与敌人对射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莫斯科保卫战时唱着低沉的歌曲端枪一步一步迈向德军阵地的红军,看到了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时只剩最后几人仍沿着伏尔加河冲锋的第92步兵旅的战士,那一刻他们是全世界最恐怖的力量。
就是这样的队伍仍然会在阿富汗这样的蛮荒之地打的头破血流,我不禁想起我们花架子样的部队,联合军演时俄军官说我们的部队毫无战斗力,对比看来此言不虚。
影片的结尾钢牙独白:“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我们为之战斗的国家,在两年以后消失了。
”再见苏联,再见那支虎狼之师,但愿灵魂常在,精神没丢。
无论你是俄国士兵还是美国士兵冷酷无情的训练思念亲人的长夜偶尔的放纵引人疯狂的战斗为国家利益将自己的青春化做硝烟弥漫的噩梦如果说新兵还是个人的话老兵基本就是完美的战斗机器战争将他们锻炼的冷漠、高效、准确且韧劲十足
整体结构类似于全金属外壳,前半段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战士;中间过渡的就是战争的枯燥,乏味,凶险;最后一场俄罗斯+好莱坞风格的血战达到高潮,沃尔宾拔雷自杀,死战到最后的几个人愤而起之,亡命一战,着实让我肾上腺素飙了一把。
整体来说确实有很多缺点,但亮点很足,配乐也很不错,可能是俄罗斯的风格,在看惯了好莱坞大片后感觉别有一番风味。
对于俄罗斯电影来说,5分还是要给的。
很多人都记得美军15年前入侵阿富汗,却忘了30多年前苏军发动的阿富汗战争。
1988年,他们怀着"帮助阿富汗人民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荒缪理想来到了阿富汗,当他们在无名高地上流尽了血,得到长官的答复却是我们不需要那块高地,我们已经撤军了。
作为底层士兵,那些鲜活的小伙子从来都是莫斯科那些老头子可以随时丢弃的棋子。
两年后,随着三色旗插在了克里姆林宫,他们流过的血,阵亡的兄弟,以及为了国家为之拼搏的一切,连同那场荒缪的战争,都被遗忘在了那片遥远的高地,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十年的阿富汗战争,一万五千多娃娃兵躺进了锌皮棺材运回国内,随后不久那只伟大的军队和他们为之奋斗过的国家转眼烟消云散,被人遗忘,而老兵却要继续生活,这恐怕是那场战争最大的悲哀。
优秀的战争片是反战的,在这部电影里,根本没有正义邪恶之分,从头至尾透漏着一种深沉的无奈,困守高地的苏军第九连,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死守的高地究竟有何意义。
他们不知道,为什么阿富汗人甚至小孩子都要用刺刀和子弹对付他们。
当苏军用125毫米冰雹火箭弹砸向无辜的村落时,目睹这一切时阿富汗老人无神麻木的双眼,他只是阿富汗千千万万底层人民的缩影。
不禁使人疑惑,这一切到底为什么,政治家们发动战争,最终的结果只是底层士兵和底层老百姓无尽的苦难。
回到当下,如今阴云密布的朝鲜半岛,孤注一掷的韩国政府,仿佛忘了六十多年前那场血的教训,一场从三八线打到三八线的战争,最终带来的只是埋骨他乡的万千忠魂。
如今更先进的武器密布朝韩双方,惟愿半岛各方理智克制,六十年前血的教训告诫世人,战争一旦开始,便再也无法回头。
谨以此片向和平致敬!
当我们还靠虚假剧情的战争片来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的时候,俄罗斯的战争电影已经可以博得我的沉思和泪水了,我觉得《第九突击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即便网上的影评很多都在批评电影没有了苏联电影的乐观和英雄主义精神了。
可是,什么是这种精神呢?
我们的电影也曾有过这种精神——就是忽悠人去打仗,去死的精神。
“战争就是老年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让年轻人去死的一种游戏”。
没有什么高贵,没有什么荣誉,只有死亡而屠戮,只有伤害和残酷。
然而,这战争伤害和残酷到然后一部电影都从来没有表现过的,片子从头着墨描写的最大的男主角,那位有着画家气质,射击天赋和浪漫主义情怀的第一号男主角,在最后一场战斗的开始就被敌人开的第二枪放倒,以至于他只来得及喊一句话:同志们,敌人!
然后就是血腥的战斗,杀人和被杀,混乱和紧张到已经忘掉了谁是这个片子的主角,只知道和主角一起来到阿富汗的战士们一个个死去,倒下,甚至连特写镜头都没有,只有一个人被子弹打断了双腿不愿被阿富汗俘虏而拉响手雷自爆。
最后我都忘记了这片子还有多长时间,只希望快点结束,因为这些年轻人实在已经承受不了不怕死的穆斯林的一次又一次地冲锋了,当他们终于看到友军的时候,剩下的七个人也只有一个人活下来了——那个最无厘头和捣蛋的人——或许只因为,他得到了前辈的护身符。
而他们全连牺牲至一个人所换来胜利,对于上级来说已经是毫无意义——苏联已经从阿富汗撤军。
但是,军人,他们没有问为什么,服从命令,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结局的仅仅两分钟,却道出了一代人的悲剧:他们为之战斗的国家,两年后就不复存在了。
唯一的幸存者的心已经死去,他的叙述所能记得的,还是过去他的长官,他的兄弟,和他一起出生入死两年但是却永远倒在异国他乡的战友。
是否还记得,那些战士,勇敢的年轻人,他们不是政客,用生命来博取政客的功绩,而随着历史被一笔带过,他们有什么过错呢?
是啊,他们有什么错呢?
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已经是幸运的了,因为现在的这个新的国家,还有电影人记得他们,以优秀的影片讲述着真实的故事,感动着年轻人,也创造了收益。
ps:各种下载到的这部电影都是德文字幕的,最后一段的说明没有翻译:“本电影改编自1989年1月8发生在阿富汗Khost省3234高地的真实故事”,然后是大大的:“为了纪念我的父亲”。
或许导演的父亲也真这场战役中牺牲了吧,战争,破碎了15000多个家庭,影响了多少人的生活,这种战争,即便有什么精神,应该是我们宣扬的吗?
战争题材,看到的都是美国的。
这次看苏联的,虽然没有突破,但是也有不少感人之处。
很期待国内能有部反应中越战争的片子。
兄弟连和拯救大兵瑞恩也是很不错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和第九突击队相比,他们更多的是客观的场面和局势描述,但是后者却在同样真实的残酷中融入了情感和思想真的很棒!!
一场伏击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出其不意,强势攻击,快速移动。
(来自国家地理频道《CQB 近距离战斗》。
) 现代战争中常常使用这套战术伏击车队。
主要策略是:第一,使用IED简易爆炸装置,或者路障瘫痪第一辆汽车。
第二,对车队用强势火力压制,快速移动展开进攻。
最后,结束后,集合队伍,清点人数迅速撤退。
因为敌人会派出追踪部队。
在俄罗斯电影《第九突击队》里也有一场伏击战——当地游击队利用山地地形伏击苏军运输队。
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是这方面的老手。
第一,当地游击队利用峡谷作为天然障碍,这不仅能够压制敌人,同时也有利于撤退。
他们以RPG火力瘫痪运输队第一辆车作为进攻信号。
并且火力非常强大。
虽然,第九连展开了还击,但是没有什么用。
‘
游击队用RPG火力瘫痪第一辆车作为进攻信号
游击队的火力快速,强大,准确第二,因为游击队使用的是“打了就跑的策略”,所以整个进攻时间非常短。
苏军很快派出了追踪部队。
可是山上到处是利于隐藏的洞穴。
(有的是人工挖掘的,为的就是开展这样的伏击战。
)有时候在撤退的过程中,敌人还会使用地雷,诡雷,催泪瓦斯,支援火力来作为掩护。
游击队在撤退的过程中非常迅速整场战斗当地游击队使用了出其不意的技巧瘫痪了苏军运输队,并且进攻火力非常凶悍。
最后利用山地地形撤退时非常迅速。
这些全都满足CQB近战三原则。
《第九突击队》有很多战争片的影子,因为它们都是战争片。
但它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它是俄罗斯的战争片。
直到现在,自己最喜欢的战争片仍旧是那部制作粗糙,画面粗粝,影像非常像纪录片,但内容却相当震撼的俄罗斯战争电影《炼狱》,没有任何视角,只有尽量还原。
试想,电影又能还原真实场面几分?
可想真实战场的惨烈。
《第九突击队》仍旧表现了俄罗斯战争电影独特的影像品格,像美国战争片,但娱乐性不足,但电影拍出了让人想流泪的影像思考,并且思考是在非常简单粗暴的镜头中表现,俄罗斯人对战争的理解就像理解列巴一样,逐渐接近骨髓。
电影一开始就有一点很值得关注,就是十分炽热的影像,沙漠被太阳炙烤的蒸腾,画面的颜色被调的色温很高。
之后转入了一个新兵蛋子的视角,然后就是军营训练,和正常没什么两样。
只是没想到前面铺垫了这么长,就是为了最后毁灭的非常彻底。
还注意到了一个镜头是训练他们的军官因为不能上战场很失意,在一片花丛中神伤。
看的很有意思,如此粗粝的大兵在这么漂亮的花丛中,这个想法真的不错。
心里首先想到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彪悍的外表下,细腻且无处安放的情感用这么一片花海表现,好“粗暴”!
电影表达的最好的地方就是爹妈生的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普通士兵在冷血无情的子弹、迫击炮下的状态。
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苏联和阿富汗的战争是入侵战争,苏联在与美国夺阵地。
但所有的正义战争,非正义战争,打仗都是要人去打,死的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人。
《第九突击队》中最后士兵的死亡没有像我国抗日神剧中,慢动作煽情一下,死就是死,哪容得你去思考。
回过头来喊一句“敌袭”,就被爆头。
拉手榴弹,首先表现的不是爱国的怒吼,而是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或者是乱枪打死,也没有特别的镜头,不管是谁,都不重要,死亡都很平等。
还有电影火箭炮的镜头好牛逼,毛子玩爆炸真的强,直接轰平了一个小村子,火浪滔天。
最后阵地战迫击炮密集轰炸,视觉效果还是很强的。
2005年的俄罗斯电影[九连],没有战狼里的孤胆英雄,只有血淋淋的饱受摧残的普通士兵,他们不只是数字,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他们有爱有恨有欲望,最终都被阿富汗战争磨灭了人性走在死亡的陌路上。
很久没看到这种动人的战争电影了。
国产的大决战系列,人只是数字,写在战斗记录里。
结果才是最重要的,领袖们的英明决策和指挥才是值得表现的,基本上,没一点人味。
自战狼开始,才好转。
但是和韩国,美国,俄罗斯的电影比起来,缺少了战争的反思。
期待冯小刚的新作[芳华]。
“我们离开了阿富汗,我们,第九连,赢得了自己的战争。
但是,直到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不知道在两年之后,我们曾经为之战斗过的国家,将不复存在,我们曾经为之骄傲的苏联军服和勋章都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知道德加洛准尉继续在军队中服役,在俄罗斯中部城市图拉训练新兵,而一年以后,他却在一次行军拉练中死于中风;我们也不知道白雪公主和她的妈妈,所居住的边境城市,从此荒芜。
我们被新生活无情地抛弃了,我们中有的人生活得很富有,有的人被战争的阴影折磨一生。
回到祖国前,我们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被大部队遗忘在混乱中,在那遥远的高地。
我们离开了阿富汗,第九连,我们赢得了胜利。
”
俄罗斯入侵阿富汗,被打出来了,美国进入阿富汗也被打出来了。既然都是打着正义的旗帜进行的非正义战争,那为什么还把自己塑造成盖世英雄呢?
前苏陆军内部教学片。等到快八十分钟,终于去阿富汗了,等来的却是阿富汗的奇特风光+现代武器的爆燃片。俄罗斯延续了前苏的伟大荣光,战争中人命如草芥,果如是也。
之前实在太无聊了…
这部电影原本打算是拍当时进行中的车臣战争的,为了避嫌才改成了苏阿战争。这决定了它从根本上就不具备深刻的反思性,更多的还是在描述帝国余辉下的兄弟情谊。顺便,最后的战斗场面未免也太失实了吧……
当年很感动,拍的还不错,虽然仍有点硬伤。战争片总是那么震撼心灵。
这战斗素质···和这节奏一样
居然看了个德语配音版,字幕也牛头不对马嘴,大囧。
曾经很喜欢的电影
這俄語超過怪异,實在看不下去....先存著,以后再看
前苏联的爱国青年的战斗故事
冗长的剧情,三十分钟的精彩战斗。能把侵略描绘的如此悲壮,恐怕世界上也没谁了,估计就算是日本和德国都不敢这么演!
感觉象全金属外壳和集结号的混合体 全面冗长而无趣 毫无章法的战斗场面让人难以至信这是在二战中赢得伟大胜利的苏军
故事没有什么重点,战争场面及中心思想都很老套
无聊
“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我们为之战斗的国家,在两年以后消失了。”曾经的感动变得虚幻起来,那些战死的看不到这些的人反而是幸运的。而活下来的只会感到一片空虚和困惑,以及无尽的伤痛。历史就这样开了人类一个玩笑,但是只要还有国家,只要还有人类,,这样的玩笑就会周而复始的开下去。
拖沓,电影不是这么拍的
俄国人的节奏感太有问题了吧
苏联的E连,只是他们的结局很悲剧,也很没意义。不要去pps上看德语配音的中文字幕版。。
俄罗斯05年拍摄的战争片,前半部有点全金属外壳的感觉,后面战争场面很拙劣,不论是阿富汗游击队面对重机枪还排密集队形冲锋,还是苏军士兵打着打着就端起机枪跳出战壕扫射,看着都特荒谬,比前苏联的优秀战争片退步太多了。
文不成,武不就,都差那么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