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我不是啥西部片粉,看过的西部片少之又少,所以我肯定是无法从西部片“专业”角度来评判什么。
该片是昆汀向1966年由塞吉奥·考布西执导的经典意大利西部片致敬之作,致敬了多少?
怎么个致敬?
因为我么看过那老片子自然无从说起,我就听说姜哥在那儿说“俺叫姜哥,那个D不发音”的时候,旁边发话的那老黑正是原版的姜哥。
前半部西部味儿颇足,又是解救黑奴、又是精练枪法、又是赏金杀人,后半部就变成了黑娃救妻的吴宇森式的单挑童话。
黑奴通常可不是西部片的主角,昆叔其实特想讲个跟把那段黑奴历史相关的东东,专门讲吧一来不见得好讲二来不见得好看,这次刚好借机套上西部片的外套自然一拍即合。
近年来西部片复古之潮有些起色,前有《西部风云》《决战犹马镇》《大地惊雷》,但多还走得正经套路,昆汀如果也按照常理出牌那就不是他了,大段的扯淡、四处散落的小幽默、四溅的番茄汁···这些才是他的路数,选择用一个黑奴粉碎白人奴隶主的故事作为主线不得不说是另辟蹊径,关于自由与奴役、黑人与白人的恩怨、那段蛮荒血腥历史本可以继续深入探讨,但昆叔皆点到即止,他亦意不在此,就如之前拿希特勒纳粹开涮一般,他喜欢把玩历史、喜欢将自己待见的各类cult元素乱入、喜欢让自己的电影更酷更带劲,深度这种东西,你看得出来自然好,看不到也无妨。
最重要的是,你一定得看得爽!
据说,因为暂停之后重新上映而导致《被解放的姜戈》在大陆的票房惨败的事件,已经成为了美国加州大学电影系的教案实例之一,用以警告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者,中国大陆的电影市场总是存在着不可预料的风险的。
该事件是酱紫滴:2013年04月11日,这本来是《被解放的姜戈》的原定上映日。
当天,影片正在放映期间,被中影局叫停了。
根据北京一个朋友的描述。
当天一早10点多钟,他去三里屯美嘉影院看第一场的《姜戈》,开始了刚刚一分多钟,片名才出,字幕未尽,歌声乍起,忽然就停止了放映。
然后,工作人员就进来说,中影局和院线都来电话说要推迟放映,所有已售出的电影票均做退票处理。
当是时,说看了几分钟的《姜戈》之后突然停止放映的微博消息,全国各地,比比皆是。
说实话,一部电影在开映几分钟后能够举国乍然停止放映,也算是中国电影史上值得载入史册的事件了。
不说别的,单说电话通知,一个突然的决定在几分钟内就能从中影局传递到散布在全国各地的电影院。
我没别的话说,只能说:威武!
当天不久,中影局向各个影院发布了停映的原因,该原因简单明了,只有四个字:技术原因。
(当然你也可以说是两个字)简单的原因后面跟着严肃的要求:凡是下载《被解救的姜戈》的数字密钥,私自放映的影院,将会受到严厉处罚。
既然有技术原因,那岂不是应该想放也放不出来么?
还担心什么私自放映呀?
而事实呢,4月11日当天的零点已经有影院在点映场顺利放映过了《姜戈》全片,也有极少数顽固的影院,可能是怕对不起早起又走了很多路的观众,愣是把早上第一场给坚持放完了……这些点映和漏网的场次,很难统计,但至少有近100场。
毕竟当日《姜戈》在全国的票房总额还有近3万元。
然后,在没有通知何时能够重新上映的情况下,一个多月之后的5月16日。
《姜戈》重新上映了,而这次上映的版本较之前的版本少了4分多钟。
看来确实是“技术原因”嘛,你把一个长度为165分钟的电影剪辑成162分钟,难道不需要技术吗?
好哦,那从现在开始我在这篇文章里面飚脏话。
编辑就问我了,你疯了,不知道这是要在报纸上发表的吗?
我就解释说,是技术原因呀,毕竟用电脑打字是需要一点技术的好吧?
那么,剪掉的是什么呢?
是裸露镜头和血腥的枪战镜头。
说起来,《姜戈》在美国也是限制级(R)的影片。
而到了中国后,我们没有分级制度,所以要求剪掉一些看起来比较过分的镜头也无可厚非。
但是,这事件奇怪的地方在于,在同意上映之前,这电影肯定是已经被审查通过了的呀?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突发性的被停止放映呢?
无制度、不解释、超强硬。
这是我所能总结的中影局审查的三原则。
所谓无制度,我国的电影拍摄的题材、范围的限制是没有明确规章可依的,言外之意,你只能自己揣度什么是可以拍的什么是不能拍的。
这种需要揣度的无制度的制度,是困扰当代大陆电影制作者的最大的紧箍咒。
无数的导演都曾多次公开说过,如果中影局的审查制度有明确的条文可以参考也罢。
那么,制度明确是个什么状况呢?
举个例子,美国当年的电影审查制度,其中有一条说,不允许男女唇间接吻时间超过30秒,于是希区柯克在《美人计》里让加里•格兰特和英格丽•褒曼拥抱着,每当接吻时间达到20多秒时就把嘴唇分开说两句话,然后再接吻,如是,全部的亲热时间达到了2分钟,这在当时的美国造成了轰动。
当然,希区柯克算是非常聪明的钻了制度的空子,可是从中也能看到审查制度明确对于电影制作者究竟意味着什么。
所谓不解释,就是你拍了之后,人家说,不允许上映,你问,为什么?
人家说,技术问题。
事实上,人家没有学秦侩说,莫须有。
你就应该感动了好吧?
而所谓超强硬,就是只要人家说不允许,就是不允许,人家的一句话,管你是几千万的投资还是上亿的票房,说没有就没有了,而你无权起诉也无处申诉。
你无可奈何,人家无法无天。
哦,不是,不是无天,因为人家就是天。
你问,这是为什么呢?
来看看《被解放的姜戈》吧,你说,当年美国南方的白人那么残暴无理、毫无人性的对待黑人奴隶,到底是为什么呢?
昆汀塔伦蒂诺应该是什么样?
是美女。
是《低俗小说》里乌玛瑟曼的妖艳和美丽,是《杀死比尔》里的冷酷与刚强。
是黑色幽默。
是环形叙事。
而无论怎样,都是在嬉笑怒骂中完成血腥的杀戮。
如果说王家卫的风格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事件+时间+世俗的事,“就在我遇见你的30分05秒,我又叫了一碗拉面,而这次没有加辣”。
那么昆汀塔伦蒂诺的风格就是一个并不相关的段子+一个血腥的场景,“嘿汤姆,加利福尼亚可不会下雪”,然后他挖出了对方的眼球扔在地上狠狠地用靴子踩了踩,就像踩灭一只烟头。
可是在这部《强哥》中这些痕迹都不明显,如果要说有,也只有最后强哥灭了黑奸斯蒂芬时调侃那几句。
唯一带着昆汀片主人公混不吝色彩舒尔茨医生是这部片最大的亮点,几乎所有好玩的情节都在这个人身上展开。
一开场灭了装逼两兄弟算是舒尔茨医生亮个像,这个出场还算精彩。
“哥哥您躺这儿,要不咱把这契约先签了?
没带,没关系,咱有准备”,这哪是舒尔茨在毙了一个打伤一个时候说的话。
这简直就像是一个拿了手枪的郭德纲。
此后这两杆大烟枪走哪灭哪儿,典型的节奏是二话不说,突然在一片祥和温暖的春晚一般的气氛中拔枪开火,在众人惊诧之时缓缓掏出一张通缉令,骑马走人。
直到遇见咱们邻家的李二哥,李二哥哥不适合昆汀片的程度仅次于布拉德皮特,黑色幽默不能用帅哥,只能用谐星,像tim roth这种的,或者邪星,像John Travolta。
你看说相声的有几个长得像刘德华的,不都是小胖子大胖子大大胖子吗。
说完昆汀,我们来看看姜文的影子。
舒尔茨医生和强哥,不正好是一个师爷一个县长的搭配,一个枪法准,一个脑子灵。
看到强哥埋伏在树林里瞄准庄园主开枪的那一刹那,我差点以为他下一句台词是:让子弹飞一会儿。
之前庄园主纠集一帮人面带麻袋去围攻强哥的场面,像极了子弹飞里面的麻匪,就差那面具上印个五饼九饼了。
而黄四郎宴请县长师爷那一幕的言语交锋,简直像是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小李哥宴请强哥与医生那里。
都是几个老戏骨在谈笑间刀光剑影,杀气暗藏。
难道你不觉得小李子和发哥连扮相和演法都有几分神似?
都是大牌,都是配角,都来演狠反派。
影片的结尾,强哥像所有英雄主义的电影一样,对着被摧毁的邪恶势力微微一笑,报的美人归。
那熊熊的大火我分不清是烧了糖果庄园还是黄家大院,死的同伙究竟是师爷还是医生。
两部影片甚至连破绽都类似,女主角无论是刘嘉玲还是黑妞都是那么地鸡肋,当然,这和影片要突出的主人公有关。
把乌玛瑟曼再拉过来,可能会抢走了强哥的风头。
当然,说昆汀像姜文自然是说笑,这部影片依然是昆汀自己的风格。
只不过那些我们熟悉的味道淡了许多。
没有《杀死比尔》《罪恶之城》的血腥暴力,也没有《落水狗》《低俗小说》的黑色范儿。
花容月貌虽然已老,但总还算认得清是谁
事实上我本人并不觉得本片有什么无法理解的情节。
只是看到评论中有那么多人提出疑议。
所以我想就我自己的想法给出解释。
第一点,有人说牙医作为一个白人,为什么他没有歧视黑人。
甚至有人说他是德国人,更应该支持奴隶制。
好吧,我想说正因为他是一个德国人,所以他才不会赞成奴隶制。
希特勒还要过二十多年才出生呢好吧?
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纳粹好吧?
普鲁士早在1807年就已经废除了奴隶制。
甚至英国也早在1833年就通过法律禁止贩卖奴隶。
法国更是大革命后就成为欧洲第一个废除奴隶制的国家。
不然大仲马也别想写小说了。
虽然他只是一个混血,但是根据美国的一滴血法律,大仲马到了美国也就是个黑奴。
所以,虽然全片的美国白人都是坚定的奴隶制拥护者,可是牙医作为一个德国人不应该也不可能支持奴隶制。
第二,牙医为什么要帮助姜戈?
牙医是Gay?
爱上了姜戈?
拜托,咱不扯这个好吧。
前面已经说了,牙医根本不赞成奴隶制。
所以他更多是把姜戈当成伙伴,当成朋友。
导演在片中给了一个解释,姜戈的老婆名字与德国神话不谋而合,而他作为一个德国人有义务帮助一下神话中的主角。
当然这是医生给姜戈的解释。
其实让姜戈自己一个人去救老婆无异于让他去送死。
而作为朋友,作为一个白人出面协助一下,可以让这件事风险降低很多。
他作为一个白人去出面买个女黑奴不是什么要命的事。
医生可没想过要去送死。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花一万二买hildi?
这么说吧,如果你接到个电话有人说看中了你去年在旧货市场花500块买来的旧电视,说愿意花1W2买下来。
你肯定马上骂一句去你妈的死骗子,然后把电话挂了。
第三,小李子拆穿了他们的谎言后,为什么不直接干掉他们拿钱。
而是要跟他们做生意?
拜托,小李子是个庄园主,不是强盗好吧。
是,当时的美国西部是挺乱的,但是还是有法律的。
没看见赏金猎人到处窜吗?
犯了法还是会被通缉的。
小李子不但不能杀了医生,连姜戈也不能杀。
因为即使是个黑奴,他也是别人的财产,你无权过问。
让Butch用枪指着他们是让他们不要轻举妄动,不是让他们把钱拿出来。
小李子拿锤子要砸死的是自己的黑奴,他有权力这么做,这是当时法律所赋予的。
所以把Hildi 1W2卖给医生,是一桩合理合法的交易,可不是强买强卖。
第四,为什么牙医不肯与小李子握手,而要把他枪杀呢?
对于这个,我想说只是出于两个字,尊严。
小李子为什么趾高气扬的非要与牙医握手呢?
完全是出于践踏对手的尊严的目的。
不但你要乖乖的把钱拿出来,而且连握不握手这样的小事,你也无从选择,你不是生气的要走吗?
我非要你跟我握手,我要把你最后一道防线,最后的一点尊严也彻底击溃。
所以,在尊严面前,1W2是小事,握不握手才是大事。
而且,导演对牙医的精神状态也有描写,他不断的回忆达达尼昂被撕碎的场景,这件事对他的精神打击很大。
所以才会在最后忍无可忍,开了那一枪。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没忍住。
最后我想说,克里斯托弗·沃尔兹为什么算配角啊?
谁说一个片子只能有一个男主角?
明明应该拿最佳男主角。
把最佳男配角给小李子或者塞缪尔·杰克逊好了。
丹尼尔·戴·刘易斯?
好吧,你的《血色将至》演得不错,但是林肯要拿小金人还是差点吧。
刚刚看完《被解放的姜戈》,大呼两个字:过瘾强烈建议有抑郁症,无聊到不知道干啥同志们狠狠看TM三小时,尽量把音响开大,屋里要黑,两眼紧盯屏幕,两耳嗡嗡的去感受这场火枪爆头、血肉横飞、嗷嗷直叫的热血盛宴。
然后内心翻腾,恨不得呱呱狠zhou两瓶冰啤酒哪怕这是屋内没有暖气的大南方,你也会觉的畅快淋漓。
直呼过瘾,回头发现所有的不快都一扫而光,马上给哥们打个电话:走,出去转悠转悠。
是的,这电影非常适合既压抑又闷骚、没事不知嘎哈各种冷淡的你。
或许,这不是一部好电影,它没有喋喋不休的大道理,也没有劝人向善的神功,更没有让人看完之后大为思考黑人可怜白人可恨种族主义的范。
这里有的是,有仇必报,看你不爽,MD老子就毙了你,直接爆你菊花。
很爽,很轻松。
其实,看这电影不用去思考,去感受吧,感受自己是个铁血男儿,拿着两杆枪,骑着高头大马,奔到欺负你的混帐王八蛋的家里,一阵“砰砰砰“看着丫们跟孙子似的一点也不屌,给每个人脑瓜上来上一个碗大的洞,满屋子飞的都是血沫子大肉块。
你发现,他们死的样子比活着要好看多了?
内心一阵奸笑,帅气的点上一根烟,狠狠的撂下一句话:让你们得罪老子,这就是你们的下场。
然后手携美女,淡出夕阳,这绝对是一部看着超级解恨的片子。
喜欢上昆丁,那是很多年前,一个无聊到干啥都提不起兴趣的夜晚,闷在漆黑的小屋里,从窗台上拿下搁了快半年的一张碟片,慢悠悠的放进电脑,打算看部电影来缓解一下压抑心情。
就那么一看,喜欢上了这个拍杀手能先念上那么一段《圣经》的导演,喜欢上了他电影中血腥暴力。
还有那种独具一格的讲述方式,更喜欢上了每部电影中那些鲜活的个性,那些给人感觉都有点神经病的屏幕人物。
或许,到现在,我已经算是个不折不扣昆丁脑残粉,谁敢说他拍的电影不好看,说不定真能把他拍成一坨屎,或者被他拍成一坨屎。
整部电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赏金猎人的装B浪漫主义引发的血案,片子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正儿八经的感叹一下真是“成也医生,败也医生”舒尔茨你怎么就那么dei呢。
你TMD去握握手能死,虽然你说那句“对不起,我没忍住”时真的很帅,“砰”的一枪真的很准,小李那么帅,都被你给爆了,但是九泉之下的你会不会后悔“我丫的竟然为了跟这个杂碎争一时之气,而被爆出十米远”,舒尔茨的装b,耍帅造就了这部电影,他鲜明的个性死要面子,让本来很容易解决的事情又上演了一场激烈的血战,我相信,当姜戈被黑恶管家吊起来打,差点被干掉小jj时,他肯定深深地骂了一句“舒尔茨你这个臭傻逼”。
但当姜戈复仇成功,抱得没人归时,他又会深深地怀念起你这个傻逼朋友”SB,如果不是你,也许我现在还被人吊起来,拿着鞭子死抽呢?
谢谢你让我有尊严的活着,我和我的爱人,非常感激你,永远都会去给你上坟,你不要担心在下面没有钱花”而坐在屏幕前的我,现在有多激动你知道吗?
我一定会为你写一篇墓志铭,来祭奠你这个热血沸腾,有点脑残的傻逼老头。
谢谢昆丁又让我激动了三个小时,很久不写字的我,还是很激动的写出了上面那一大段废话,更可很的是,我竟然激动的抽了一根烟。
烟的味道,真香!
小李演反派也是那么有味道!!
致敬舒尔茨致敬《姜戈》致敬所有在片子中血肉横飞的人们
谁也没有想到昆汀在中国公映的第一部电影以这样的戏剧性的结尾收场,在中国大陆电影分级审查不透明的情况下,再牛逼的昆汀也无法在奇葩的中国电影市场分得一杯羹,其实由于《被解放的姜戈》在中国大陆放映时间的过度延后和盗版的流出,在《被解放的姜戈》国内首映之前,大部分的观众已经通过网络先睹为快了,而愿意为它再次步入电影院的观众大多是昆汀的铁杆影迷,由于昆汀电影的尺度一直比较大,他之前的作品均没有在中国的电影院线公映过,所以这次《被解放的姜戈》完整版将在国内院线公映的消息传出时,国内的影迷圈子里一片雀跃欢腾,但是到了首映那天,迎来的却是如此尴尬和惨不忍睹的局面,不得不说广电系统临时撤片和潦草解释的行为让广大的影迷群体的失望到了极点,网络电影社区里骂声一片,而随之而来要求建立合理的审片及分级制度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就像之前无数的呼吁和建议一样,广电系统依然对如雷的涛声无动于衷。
摸不透的脾气关于《被解放的姜戈》被临时撤映的原因,官方的申明解释说是“技术问题”,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撤映的真实原因恐怕是因为片中一闪而过的某些大尺度画面,做惯了太监的人大多见不得别人有生殖器,于是即使是在好莱坞叱咤风云的昆汀来到这奇葩的中国电影市场,也免不了被“去势”,即使已经开始放映了,审查机构仍有通天的力量让院线第一时间撤片送反蚕室,而因为这次事件,《被解放的姜戈》也必将被华华丽丽的写入中国电影野史。
其实关于分级的争议和呼声今年年初也出现过一次,年初周星驰的新片《西游降魔》因其画面的血腥和黑色风格引起了不少的争议,影片中鱼妖鲸吞孩童的画面和猪刚鬣惊悚的“烤炉”画面吓走了不少小观众,这引起了不少电影分级的争议,其实在美国电影界有条不成文的惯例,就是在镜头中尽量不表现儿童被杀害,如果出现,在MPAA评级时,必然会得到比较严的评级,而《西游降魔》在国内公映之时,这些较为Cult的画面并没有被剪掉,也没有明确的分级公示,这又从另外一些方面反应了表面过分严格审批体系下的漏洞,制度的不透明不仅会引发外部的不理解,也会让内部流程出现漏洞。
电影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就像文学一样,会有题材不同风格不一的不同作品,这种多样化本应该属于好事,但是国内的电影审查制度却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这种多样化,就像前几年宁浩导演的作品《无人区》(未上映),成片送审没有通过,而审查系统给出的答复是因为:影片过于黑暗,角色都是反派人物,没有塑造正面的形象。
这种答复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确实是啼笑皆非的,而这种审查也已经和正在扼杀大批优秀的作品。
多年之前,《辛德勒名单》本有机会在中国上映,但是导演斯皮尔伯格拒绝了广电系统剪掉电影中表现大屠杀时出现的一些裸体镜头的要求,使这部经典名片与中国观众失之交臂,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也非常让人不解,在艺术上来看,人的身体是美丽的,用艺术的眼光和艺术的角度去展现或者欣赏人体完全和破坏社会风气不沾边,这种无理和愚蠢的要求实在是让人费解。
去年的《白鹿原》因为删减问题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导演剪辑版和国内公映版一个小时的删减让人浮想联翩,因为电影院呈现的版本并没有达到大多数观众预期的艺术效果,而删减掉的一个小时很难说会不会给电影予大幅度的改观,所以在院线不如意之后,王全安就开始以删减为由大吐苦水并以此为借口为自己脱身,而其影片的真实水平如何却不得而知。
《白鹿原》是90年代初的名著,得过矛盾文学奖,而改编成电影之后竟然遇到了那么尴尬的事,在过审的文学作品中允许表现的字眼和情节一旦以电影的语言来讲述,竟然就成为了禁忌的语言,对于文学、对于电影、对于艺术这都是一种极大的蒙羞。
而在最近上映的《毒战》之中,广电的审批又体现出了一定的宽容,电影中内地拍摄的警匪大战尺度比较大,结构和剧情设计在国内的警匪片中算比较标新立异,而广电审批系统似乎并没有难为他。
所以国内电影审批系统那脾气真的是难以琢磨,如果没有一个透明的制度,以后必将还会出现姜戈类似的尴尬局面。
猜不透的心关于《被解放的姜戈》被撤映的原因,除了暴力和尺度画面之外,还有其他更为深入的揣度,那就是电影里面隐含的意味,电影隐喻这种东西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可能是因为观众过度解读,也可能是因为本身电影设置精妙,导演在电影里面夹带私货也是很正常的,这些敏感的隐喻往往也会引发争议和讨论,像前几年的《让子弹飞》就是一个典型的日子,《让子弹飞》本身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姜文也是一个相当具有思想深度的导演,时常在自己的电影里面夹带私货,他的电影在上映之后,观众的解读往往成为了电影之后的第二道大餐,《让子弹飞》在上映之后就引发了很多关于电影隐喻的讨论,姜文的毛情节被有意无意的过渡挖掘,对电影的二次解读又时候算是对电影的一次重塑,而这种挖掘,一般是不会得到创作者的肯定或者否定,这也算是艺术创作者本身的留白,其实这种社会的热议往往也是他们想要的东西,因为这近似于一次免费的大规模电影营销。
《被解放的姜戈》的隐喻在于解放和白人对于黑人启蒙等一些情节上,但是具体上也并无很敏感的东西,更多的是昆汀的个性化暴力美学和戏剧节奏上的独特,昆汀这个导演不怎么走常规路,一路下来各种耍流氓,而这种痞子气却让昆汀的电影更受欢迎,而大胆不羁的昆汀到了中国却折戟在一些无关紧要的裸露镜头上,相比来说《毒战》的尺度比《被解放的姜戈》要大,但是广电审查系统最后却居然把《被解放的姜戈》给毙了,真是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摸不透的脾气合上摸不透的心,让整个中国电影市场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论是闹得沸沸扬扬的水军事件、盗号事件还是莫名其妙的偷票房、伪合拍,中国电影市场就像一片欣欣向荣但是乱糟糟的菜市场,有暴发户,有冻死骨,更有莫名其妙、天雷滚滚和滥竽充数,如今中国的电影市场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前景广阔,香港电影早已开始北伐,而好莱坞也企图以合拍片多分一杯羹,但如果中国的电影审查还是那么不透明,实在是对不起这个逐渐扩大的市场和越来越多的观众,而这中矛盾基本上也可以定性为: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了,改革是必然的,只是或迟或早的问题。
昆汀,下次再来吧《被解放的姜戈》是广电审查的一个牺牲品,但是多亏了盗版的存在,姜戈的莫名其妙撤映倒是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更多的网络下载,昆汀的电影多么的观众欢迎,即使他的电影永远不在中国公映,他的影迷也丝毫不会减少,但是作为一个忠实影迷,还是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坐在电影院里和世界各地的影迷同步看到昆汀没有被阉割的电影,希望这一天早一点到来,昆汀叔,不要气馁,下次再来吧。
Django with a silent D is not a slave, Django-hushD is a freeman.I don't understand Samuel, in a way I do for he's the "supreme slave", occasionally getting his moment if his master is too dumb.I admire the Doctor, the man who turns Django into the fastest blood-thirst lion but still couldn't see a weak nigger being eaten alive. So I say Django doesn't have a white master but he did have a white master Shifu, a very cool one.
很讨厌姜戈那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尤其是当舒茨医生要救那个不愿意再角斗的老奴隶时姜戈为显示自己的冷酷与特别的个性阻止了舒茨医生结果老奴隶被庄园主放狗 活活咬死从这一刻起我希望姜戈死对主人公无以复加的讨厌如果当时被咬的是他的妻子他还会冷酷的阻止吗本篇电影最最敬佩的舒茨医生一颗星给舒茨医生 一颗星给配乐
电影 · 前言对于昆汀的了解,我并不深刻,只是因网媒对它独特的评价,才让他在我的记忆力留了那么一点儿位置。
即便是有幸看过了他的成名作《低俗小说》,也没能因此就对他产生多么深刻的印象(其实这部电影我当时并没有看得很懂)。
昨晚看完《被解救的姜戈》,才略微明白了昆汀在电影艺术上的张力体现。
《被解救的姜戈》不是一部充满深度的内涵电影,它的特点主要在于足够有趣,是一部荒诞至极的黑色幽默电影。
但如果从整体来看,这部电影的剧情相当完整,各个情节间的衔接,也不会让人感到违和,起承转合上面做得相当优秀,哪怕它明明剥去了“逻辑”,却丝毫不会影响观看体验,反倒因为这些逻辑的刻意缺失,而叫人为之惊叹:原来电影真的可以这么拍。
这便是我看完《被解救的姜戈》这部电影后,对昆汀的最初有的感想。
但在这篇影评中,我最想聊的,还是角色的形象刻画。
舒尔茨不是正人君子,更不是正义的执法者先来说一说舒尔茨吧,这个人物应该是我和观众情感认知偏差最大的,对此请允许我给出一个提问:你们是否觉得舒尔茨是一个好人?
大家可以直接给出自己的见解,接下来我会从影片的情节出发,给出自己的想法,看完后你也许会些许改变对这个人物的看法。
有朋友这么跟我说过:舒尔茨是正义坚定的执行者,一言一行都严格按照法律秩序,他之所以舍弃体面的牙医身份,投身于赏金猎人行列是为了行侠仗义,而最终杀害卡尔文是出于对法律的绝望。
对此我倒有另外的解读,导演或许从来就没想把舒尔茨设定为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因为影片中并没有多少细节能佐证这点。
反倒是在故事开始,两位白人因拒绝将姜戈卖给他而落得挨枪子的下场给了我比较大的印象,试问那两位骑马的白人有未违反任何法律?
要知道奴役黑人在当时也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对于这场悲剧事件,影片叙述得也很直白:舒尔茨的行动主因纯粹是利益导向,白人用枪威胁着驱赶他也是因为舒尔茨的冒犯而采取的必要自保手段,警惕是应该的,因为当时已是深夜,在荒郊野岭这样的环境下,谁能担保自己好不容易买来的马匹和黑奴不被劫走?
可最终,他们还是惨死在舒尔茨和黑奴们的枪下,而这场悲剧的导火索,不是什么为了解救黑奴,本质上还是买卖纠纷。
他之所以要买姜戈,是因为他需要利用姜戈来完成任务。
这样一想,我真没看出舒尔茨有多少正义感,观众之所以对舒尔茨有好感,是因为影片叙述的角度问题。
至于舒尔茨放弃牙医这个体面职业的原因,影片中缺少足够的说明,整体上看这对于影片的整体剧情走向也并不重要,这个设定不像是为了说明什么,更多是为了剧情的展开的而服务的。
关于舒尔茨的人设,从影片中可以提炼三个特点:其一是他似乎是黑奴们忠实的拥护者。
但若是理性分析,不会觉得舒尔茨对黑人有多么喜欢,顶多只能说明,他有着自己强烈的主见(这一点可以在他宁愿死去也不愿和卡尔文握手看出),不会因主流观念而对黑人充满偏见,他后来对姜戈好更多也是基于出生入死后而衍生出的同伴之情。
影片中有个情节:舒尔茨在陪同卡尔文去往庄园时,见到了企图逃跑的黑奴被看守人抓住,出于杀鸡骇猴的目的,要即将被狗撕咬,他提出要买下对方。
当时,所有人都对此大惊失色,姜戈也严厉地阻止了他,于是他很快又改变主意了。
就如我们前面所强调的,舒尔茨是一个主见性很强的人,能够让一个充满主见的人如此轻易改变主意,只能说明他救对方并非自己本意,更像是因为适应不了这样的场面而采取的本能动作。
回想起舒尔茨在刚带姜戈时,他对姜戈说自己鄙视奴隶制,眼神看不出什么有怎样的情绪在表达,似乎这么说主要是为了安抚姜戈,自己和其他白人不同,没有任何恶意,然后好让姜戈配合他完成赏金任务。
从舒尔茨对待刚买下的姜戈的态度可以看出,舒尔茨确实鄙视奴隶制,但也只是鄙视,并不等于憎恶,也不代表他就要和奴隶制抗争到底,更不是对正义有多么坚守,他更多像是满不在乎。
舒尔茨拥护的不是黑奴,而是一个人能够以人类身份死去的基本权利。
其二是舒尔茨达成目的的手段。
舒尔茨在发现姜戈妻子落在卡尔文手中后,他本可以花大钱直接买下姜戈的妻子,他却非要绕那么大的弯,骗卡尔文说是要和他做买卖——进行黑奴格斗场业务,在谈判已快成定局的时候,才说想顺便带走姜戈妻子布鲁姆希达。
影片中舒尔茨自己对此行动的解释是卡尔文可能不会同意出卖布鲁姆希达,但这个说辞显然站不住脚。
因为布鲁姆希达的脸上因为逃跑而烙上了印记,而且也不适合干家务活,因此值不了几个钱。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布鲁姆希达值不了几个钱,为何舒尔茨就如此笃定卡尔文愿意出卖他的宝贝“格斗黑奴”,反倒不愿意用一个不值钱的女黑奴去换一个心动的价钱?
要知道卡尔文本质上是一个商人,商人最在乎的就是收益,只要你出价足够高,没有在他手上买不到的东西。
事实上,当舒尔茨的计谋被识破后,卡尔文也主动提出了要舒尔茨花一万两千块来买下布鲁姆希达。
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释是:舒尔茨并不甘愿明买明卖。
对卡尔文这样的巨富来说,他是不会理会一桩小交易,因此要买下布鲁姆希达,必定是要出一个离谱到几乎等同于给卡尔文白白送钱的价格。
可如果是这样的话,卡尔文是很高兴,但舒尔茨就不太乐意了,因为他虽然对姜戈很好,但不代表他也会对布鲁姆希达那么好,真要这么交易,自己多半也得掏钱,他不想吃这个亏。
如果用一个离谱的价格在换取布鲁姆希达的同时,还能再换一点真正值钱的东西,从交易上来倒也不太亏,但是舒尔茨显然即便如此,也不想好好交易,因为“格斗黑奴”对他作用不大,出于他没有任何关于“格斗黑奴”的商业资源,买走后也转卖不了几个钱,再说他对黑奴买卖没有任何兴趣。
所以最终在和卡尔文敲定买卖后,身上明明就有足额的现金,却还想着延后交付,说明他本质上是打着“空手套白狼”的主意,想给卡尔文下套,这反映了舒尔茨有着作为商人狡诈的一面。
就舒尔茨的目的动机而言,我们再回到影片的开头,因为执意要得到姜戈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不惜打死两位骑马者,这两个桥段都说明舒尔茨有着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个性。
所以,比起说什么舒尔茨为了执行正义而放弃当牙医,喜欢冒险反倒更容易叫人信服。
其三是舒尔茨的绅士尊严。
影片中有个桥段令观众们印象深刻:卡尔文在非要逼迫舒尔茨握手的时候,舒尔茨本可以遂从了他的愿,然后大大方方地踏出卡尔文的庄园,但他却宁愿选择了杀死卡尔文,宁愿选择死在这里。
舒尔茨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对此,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剧情的细节来分析。
当时的故事场面是:舒尔茨在交易在卡尔文威胁下被迫达成后,舒尔茨愤怒难忍,孩子气般地多嘴了一句:通常我都会对人说再见,但唯独对你,我会说“别了”。
而卡尔文心情本来很好,结果因为舒尔茨的这一句话而被激怒,于是才有了卡尔文宁愿不赚这笔钱也要和舒尔茨握手的后续。
仅从这个情节入手,我们至少可以提取出三点信息:第一点是舒尔茨很有主见;第二点是卡尔文很爱钱,也很有自尊;至于第三点,便是舒尔茨狡诈有余,却缺少商人的心机与圆滑,简单来说,就是他不擅长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
这一点在他们和卡尔文一同前往庄园的路上,舒尔茨因为适应不了人被狗撕咬的场面而打算买下逃跑的黑奴也能充分印证。
要知道舒尔茨扮演的可是贩卖“角斗黑奴”的商人,既然是这样的身份,自然见惯了这类不人道的场面,出现这样的反应实在离谱。
舒尔茨太不擅长伪装和演戏了。
反倒是姜戈强装镇静,在顺利骗过卡尔文的同时,还为舒尔茨圆了场,并给他上了一课:黑奴的命对于奴隶主来说不算什么,比玩具还廉价,这一点他比舒尔茨清楚很多。
如果太把黑奴当人,就别想完成这次的任务。
舒尔茨确实是没有种族歧视观念,但这并没有代表他是什么正人君子,他至多只是有着自己的绅士原则:人可以被枪打死,可以死在战场上,但不能以这么屈辱的方式死去。
分析到这里后,舒尔茨仅仅为了避免握手,而不惜射杀卡尔文的动机就不难理解了:一方面是舒尔茨觉得卡尔文很low,无知到甚至不明白自己仰慕的大仲马其实也是黑人血统。
如此低级的人,远没有和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人,是不配和自己平等交往的;另一方面就是舒尔茨不懂伪装、不愿隐忍,为了自尊而死扛到底。
至于卡尔文,看过有人分析说舒尔茨不愿握手是因为不愿意承认奴隶制,对此我想再强调一遍卡尔文作为商人的身份。
商人最在乎的始终是利益,至于别人是什么主张,是奴隶制的反对者还是捍卫者,只要没实质上侵犯他的利益,又与他何干?
因此最恰当的解释是:卡尔文之所以坚持要和舒尔茨握手,就是因为舒尔茨冒犯了他。
既然你这么自作清高,非要觉得自己是比我高人一等的文明人,那么我还非得和你握手不成,你们这么大费周章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姜戈妻子嘛?我倒想看看是姜戈妻子重要还是你的死皮脸面重要,我TM就是要打你的脸。
这样的设定,难道不更符合大家对昆汀的认知:豪爽、蛮横、简单粗暴。
说到这里,舒尔茨的画像就非常清晰了:鄙视奴隶制、胆大狡诈、为达目的而不折手段、却有着一套自己的绅士原则,并将这套绅士原则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一切的目的都要为这套绅士原则让步,哪怕是自己的生命。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卡尔文也是受害者在解读舒尔茨的时候顺便也聊到了卡尔文的部分人设,因此我们再趁热打铁地继续对这个角色展开说明。
如果只是单纯从角色定位来说,卡尔文似乎是反派,但如果结合历史来说,卡尔文也许并非有你认为得那么坏。
当然,这不是说卡尔文就是一个好人,问题是取决于你是以一种怎样的角度,因为正义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会随着历史主流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说,辱骂他人、尤其是父母和官员,是非常恶劣的行为,但并未被列入刑法,大多时候也不会和“邪恶”、“恶魔”一词划上等号。
如果是在唐朝,是可以被处死的,而这种严格的法律,在当时就是正义。
这个道理放在那个时代的美国也是一样,黑奴并未被视为人类,而是和猪、羊等牲口一样,是种植园主的货物。
主人无论怎么处理自己的货物,都不过分,这个道理就和今天宰杀牛羊一样,虽然残酷,但并非是不正义的,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见人不打招呼也会被视为非正义,这便是正义和历史的联系。
明白这一点,再去看电影,就不会觉得卡尔文有什么问题了,因为他确实是在处理自己的财产,只是恰巧卡尔文的这个“财产”,对主角来说意义非凡,说到底,还是一个影片的叙述视角问题。
因此,客观来说,卡尔文死得其实挺无辜的(再强调一遍是结合历史的角度),从影片为我们交代的情节来看,卡尔文没有违法犯罪,却差点受到舒尔茨和姜戈的蒙骗,后来在管家的提示下识破了两人的圈套,好不容易扳回一点脸面,却还要被舒尔茨嘲讽鄙视,伤透自尊。
最后他想要通过和舒尔茨的握手来挽回自尊,却意外悲惨地死在了舒尔茨的枪下,如果是以那时的主观思想来评判,卡尔文可以说是到死也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至于影片中卡尔文吩咐手下用枪威胁舒尔茨和姜戈,目的也非常单纯,为的是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假若舒尔茨拒绝支付这笔钱,他按照自己的许下的话打死了姜戈妻子,尽管这是他对自己财产的处理,但也指不定这两个疯狂的骗子会做出什么事来。
假若舒尔茨拒绝购买,卡尔文会开枪打死姜戈妻子,但不会对舒尔茨他们动手,除非是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命。
舒尔茨有着自己的绅士原则,卡尔文有着商人的原则,但相对比之下,卡尔文其实比舒尔茨更像是守法公民,因为我作为观众,在影片中只看到了舒尔茨犯罪,而没看到卡尔文犯罪。
是不是这样一分析,就觉得卡尔文好像也没有那么坏了?
老管家才是真正的反派影片中有一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当见到姜戈骑着马儿,由白人守卫们并排散开欢迎着朝庄园缓缓而来时,黑人老管家眼神先是高兴,然后是惊叹、困惑、最后变成了愤怒,内心情感的转变真实而又精彩,将这个角色的人设展现得淋漓尽致。
黑人老管家无疑是奴隶制最忠实的捍卫者,虽然他也是黑人,但这不妨碍他觉得自己有一颗白人心,事实上他在庄园的地位和权威确实远高普通黑奴。
老管家支持奴隶制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个制度的存在,才使得他有了那么多可供他使唤的人,进而将他衬托得十分高大,这也佐证了老管家也有着恃宠而骄的个性,比如说当首次见到骑马的黑人姜戈后,他的价值观几近崩塌:就连我都没骑过马,他一个黑人凭什么骑在马背上,这不是显得他的地位比我还高嘛?
不行,我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影片中老管家的表现也非常有趣,当见到他的主人卡尔文时,他没有去迎接,因为他的注意力全放在“这个黑人为什么骑在马上”这件事的思考上面了,反倒是卡尔文主动和他打招呼。
作为一个黑人,对此他本应该感到满是荣誉,但他却并不太领情,回复说“好个屁”,然后毫不礼貌地对问他主人:这马上的黑人是谁啊?
就连后面的玩笑,也开得非常粗鲁,然后矛头又直指姜戈,可见他对于姜戈受到他主人款待一事,已经嫉妒到愤恨难平了。
这种感觉,就好比受尽宠爱的狗,见到自己主人对另一种好的时候,恨不得立马就冲过去咬死那条“野狗”。
后来在晚宴上,老管家也非常在意姜戈居然能够和白人一样坐在餐桌上,因此非常用心地表现自己,并且每当主人卡尔文开玩笑时,老管家生怕没人知道他能够get到笑点似的,属他笑得最夸张,仿佛他就是这个圈子似的。
他的这些表现,其实是给姜戈看的,他是在暗暗和姜戈较劲,想向姜戈表明自己的地位不比他差,因此当卡尔文姐姐提示布鲁姆希达一直盯着姜戈看时,管家牢牢咬住了这件事不放,一阵猜疑后,顿时兴奋无比,抓着布鲁姆希达进入后房质问。
同为黑人,但是老管家对姜戈却是最歹毒的,他最见不得自己的同类能够享受这一切,表面上看老管家是背叛自己的种族,实际上他是对自己权利的过度敏感,因为正是因为奴隶制的存在,才使得他在整个黑人群体中,占据了最为顶尖的位置,这一类人,往往比作为压迫者的白人更懂得压迫自己同类。
无论是从人设还是情节来分析,老管家才是最大的反派,他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剧情中最关键的两次反转,而且他的死是在反面人物中最末后的位置。
to the end以上便是笔者小许对这部影片的全部解析,本来以为很快就能结束,但写着写着不知觉便到了五千多字,其实有很多的部分可以省去,但担心因为解释不够充分而导致读者对我的意思产生误解,因此只好将每个分析的理由也补充上去了。
最后,很高兴各位读者对小许《樱花庄的宠物女孩》、《青春猪头少年不会梦到兔女郎学姐》这两部漫评作品的肯定,我会在近期将它们的后续的漫评补充完整,这么久没有更新,真的十分抱歉。
本文来自公众号:安若小许
将美国传统的西部片和黑奴题材相结合,并把时代背景置于南北战争前两年,这种瑰丽而奇幻的设定,也只有擅长大杂烩的昆汀能做出来,本片依然继承了昆痞子的所有优点和缺点,话痨病仍在,但是高潮处的室内枪战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而姜戈最后拯救妻子的场景,无疑让他化身成了真正的黑色牛仔。
爱死了这种血浆片场面 画面都让我爱到不行
主角夫妻俩丝毫没有人格魅力而且极其极其讨厌。
节奏什么的完全在走无耻混蛋的老路。。。配乐太他妈跳戏了好吗?!
其实吧,这部是《林肯》的前传……
李奥演的很好。片子太平,么高潮,比无耻混蛋差远了。
真难得看到这么朴实的昆汀!个人很喜欢这个故事,万中无一的黑人牛仔很让人热血沸腾啊。关于broomhilda的传说预设和小李子讲ben头盖骨的故事设置的好妙。山寨3K党和炸弹在导演身上炸掉的时候笑哭了!
很喜欢昆汀的片子里那种“看你不爽就淦死你”的气质,不拖拉不迂回,冲突达到高潮血浆溅一地的时候直呼好爽。明明可以全身而退,牙医却选择了同归于尽,这个行为看似傻缺,实则贯彻了他的信仰,撑起了他的骄傲。他是可以全力帮助刚认识不久的黑人找妻子的人,也是拼了命也要对抗不平等的人。
舒尔茨大夫不远万里,来到米国。一个德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强哥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基友主义的精神,每一个好基友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片子告诉我们诸多实用的道理——记得有礼貌地和人握手、与人道别而不说永别、多会一门外语最好是德语、出枪一定要快、无论何时口袋里都揣几张悬赏令、千万别相信陌生人的话无论肤色,刨除了这些故事走向就不会那么神经质了。反正痞子昆任性,有人看得也爽,小李子没事干敲人家头骨,姜戈就炸了你豪宅。
失望,到无耻混蛋还可以接受,可这回就真是有点玩脱了....这片子里面充斥的全是些自己以前玩剩下的东西,配乐剪辑叙事节奏等也让人感觉不到任何诚意,可以说是一团糟。3星完全不足以表达我的欲求不满
电影拍得像话剧,是不是一种退步。如果给一星,会不会被认为政治不正确?
还没爽完,马上尿点就来了,像早泄一样。--此情况反复N次。
比无耻混蛋还差 昆汀是想自个儿拍西部片的瘾太大了才拍这个玩儿的吧
我只想说没有那么好
真的觉得挺一般
三星半(“虽然剧本老套但还是很有特色的昆汀版西部片”)+一星半(“就是爽,就是爽”)
被解救的姜戈🦁2012,医生死的可惜,姜戈也太开挂了叭,姜戈的三观减分,他老婆的命是命,其他黑人的命就不是命了吗,还阻止医生救被狗咬的黑人,既然能漠视其他人的命,找到他老婆之后这两口子还含情脉脉都被管家看出认识,也太差了叭,姜戈好几次想拔枪的镜头是要害死医生吗,如果不是被看出破绽,医生的计划也不至于失败,and一开始花钱买不就好了么,那么多赏金呢,结果搞得复杂化为一万二丢了命,我一开始把医生当成主演的,没想到挂的这么随意🥭
感觉比《无耻混蛋》都要好看啊!
昆汀的被宽容度很高,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我对昆汀的口味不敢苟同。以前看杀死比尔也没什么感觉。
全是bug,不知道为啥这种片居然会得这种分,估计评委们怕扣上racist的大帽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