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理之人

Irrational Man,情迷失控点(港),爱情失控点(台),非理性的人

主演:艾玛·斯通,华金·菲尼克斯,杰米·布莱克利,帕克·波西,伊桑·菲利普斯,大卫·阿隆·贝克,梅瑞迪斯·海格纳,本·罗森菲尔德,索菲·冯·海索博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无理之人》剧照

无理之人 剧照 NO.1无理之人 剧照 NO.2无理之人 剧照 NO.3无理之人 剧照 NO.4无理之人 剧照 NO.5无理之人 剧照 NO.6无理之人 剧照 NO.13无理之人 剧照 NO.14无理之人 剧照 NO.15无理之人 剧照 NO.16无理之人 剧照 NO.17无理之人 剧照 NO.18无理之人 剧照 NO.19无理之人 剧照 NO.20

《无理之人》剧情介绍

无理之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贝(杰昆·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饰)是一名风度翩翩的大学哲学教授,深受同学和老师们的喜爱。每天和自己的本我超我打交道,使得阿贝难免会陷入虚无主义的危机之中。某日,他的课堂上来了一位名叫吉尔(艾玛·斯通 Emma Stone 饰)的女学生,吉尔热情而又开朗,她的诸多哲思和阿贝不谋而合,师生之间很快就发展出了浓浓的情意。 某日,阿贝和吉尔正在餐厅吃饭,无意之中听闻邻座抱怨某位法官使她失去了孩子的监护权,让吉尔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她便看到了这位法官的死讯。吉尔左思右想,觉得此事和阿贝有着脱不清的干系,同样对此心知肚明的还有阿贝的同事丽塔(帕克·波西 Parker Posey 饰),然而丽塔却有着自己的打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最佳利益我的爱金枝玉叶别班37后来的我们二见钟情印度暴徒衰女翻身第一季木兰特工之藏宝图斯威湖之歌献王虫谷使徒行者偶然结婚中国影像方志999幸运星深夜姐妹会潜行吧!奈亚子W学区房72小时屠门镇之关西荡寇故乡:克莉莎与森林之主好运来临谜道千钧。一发回忆照片命运之夜再次相遇的世界亚人魔女与使魔掠骨者金色荣耀

《无理之人》长篇影评

 1 ) 剧中的一段台词很好的总结了这部电影

剧中台词:he writes very well, very lively. But it's a triumph of style, the substance just doesn't stand up to scrutiny. His ideas are romantic, but so flawed. 电影的剧情看似吸引人,实则经不起推敲,台词一个劲的强调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太过于生硬,好的剧情发展应该是自然地流动,不用太多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导演太过于一厢情愿。

为了把这样的一个故事表现出来,反而用力过猛,让人很快看不下去。

 2 ) 伍迪·艾伦是个什么样的人

情感或异性缘1992年1月的一天,美国影星米娅·法罗来到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家中,和往常一样替他收拾房间。

下午两点,她在打扫客厅时发现了一个盒子。

假设时间在这一刻定格,那么在此之前,伍迪·艾伦和米娅·法罗还是一对交往了近11年的亲密情侣,两人虽然没有夫妻名分,却共同生育了一个儿子,另外还领养了两个小孩。

工作上,两人合作的第13部电影《丈夫与妻子》正在拍摄当中,电影讲述的是美国传统中产阶级中年男女婚变的故事,米娅·法罗和伍迪·艾伦在片中饰演一对表面关系稳定却最终莫名分手的夫妻。

而当客厅中的那个盒子被打开之后,一切就全都变了,因为盒子里面装的是米娅·法罗和前夫安德烈·普列文的韩裔养女宋宜的裸体照片。

一段遮遮掩掩的私情就此浮出水面,这也使得米娅·法罗和伍迪·艾伦的关系急转直下,两人因此对簿公堂,最终形同陌路,伍迪·艾伦还失去了三个孩子的监视权(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养子女各一名)。

这一年,宋宜刚刚年满20,伍迪·艾伦则已经五十有七。

五年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并相伴至今。

这段老少配到底激发了老导演怎样的创作热情,此后年均一部且几乎从不失手的作品或许就是明证,但我们也无需因此歌颂爱情,因为就道德而言,这差不多也算是迄今为止伍迪艾伦八十年人生经历里的最大污点,它不涉及乱伦,但确实关乎背叛。

可以肯定的是,米娅·法罗被这段情变伤得不轻,据传《丈夫与妻子》差点都没法杀青,两年后艾伦在《子弹横飞百老汇》的结尾借助片中出轨男主角之口向前女友喊出“我爱你,我不想当艺术家”的心声并祈求复合,好事者难免会从中品出些弦外之音,遗憾的是当事人这时显然已不吃他这套,穷追猛打的后续动作闹到2014年仍未见罢休,如此阴魂不散着实让人细想极恐,但从被伤害者的角度来看,这一切似乎又都情有可原。

与这段狗血剧几乎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黛安·基顿和伍迪·艾伦的相处之道。

1970年,黛安·基顿出演了艾伦的百老汇剧《呆头鹅》,排练中两人相互吸引成为情侣,此后黛安·基顿正式成为伍迪电影的御用女主角,两人连续合作了五部影片,从1973年的《傻瓜大闹科学城》到1979年的《曼哈顿》,其中包括著名的《安妮·霍尔》(1977年)。

1979年后,两人情侣关系宣告结束,朋友关系却继续保持。

1987年,在米娅·法罗接班她成为伍迪影片新女神的时代,黛安·基顿还在《无线电时代》里打过一回酱油,那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三人合作的影片。

1993年,当米亚·法罗和伍迪闹翻,黛安·基顿充当了救场角色,主演了伍迪的新片《曼哈顿神秘谋杀案》。

2014年,金球奖决定将塞西尔·B·德米尔奖(终身成就奖)授予伍迪·艾伦,因为后者绝少参加颁奖礼,那一次,又是黛安·基顿出场为其代领。

同样的例子还有艾伦的第二任妻子路易斯·拉塞尔,两人的婚姻仅维持了三年,1969年离婚后,拉塞尔依然接连参演了艾伦的三部电影——《傻瓜入狱记》(1969年)、《傻瓜大闹香蕉城》(1971年)和《性爱宝典》(1972年),此后1980年的《星尘往事》也还有过客串。

综上所述,这到底说明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

顺便提一句,米娅·法罗是水瓶座,黛安·基顿是摩羯座。

风格并综述一般而言,人们惯于用“典型的伍迪·艾伦”或“不那么伍迪·艾伦”的评价来谈论其作品,这种判断显然是基于一种普遍认同之下的大而化之式反应。

个人理解,所谓“典型的伍迪·艾伦”,宽泛所指大概就是话唠的那种,其主角(们)多是些中产阶级,说起话来语速飞快,絮絮叨叨又带点结结巴巴,行为畏畏缩缩而又神经兮兮(要么主演就是导演本人,要么换成他人基本上也还是如被导演附身),谈笑吐槽间,极尽讽刺幽默之能事,而且一个段子接一个段子,内容多半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等高大上话题(有时也有隐晦的黄段子),人物的故事发展则不外乎恋爱婚姻家庭,只是晃晃悠悠一恍惚,情感莫名就失控,命运突然就无常,这类作品最多,《安妮霍尔》《曼哈顿》《怎样都行》《奇招尽出》《遭遇陌生人》等都属于标准的一路。

而在同样的喋喋不休里,略有跑偏的一类则多半涉及技术上的稍稍变种,比如《汉娜姐妹》和《双生美莲达》,范儿还是这范儿,但它在结构上一分为二,左右手互搏,悲喜剧被揉合在了一起互为交织。

《罪与错》也是因为结构上区分度明显,半部典型,半部反典型泾渭分明。

又比如《丈夫与妻子》,内容还是这些内容,但它少有地用了手持摄影,访谈镜头的变焦推拉也偏向了伪纪录片风格。

还比如《人人都说我爱你》《非强力春药》,多了个歌舞片、歌剧的形式包装。

在《午夜巴塞罗那》,则是贯穿全片的《巴塞罗那小调》取代了惯常的爵士乐。

“不那么伍迪·艾伦”,宏观而言基本上就是指不怎么话唠或者故事取代话唠的这类。

这里面自然又可细分,比如早期的傻瓜系列,彼时伍迪·艾伦的创作大概尚处于摸索阶段,风格还不明显,基本上以滑稽闹剧为主,动作多于语言,其最早期几部(《傻瓜入狱记》《香蕉》《傻瓜大闹科学城》《性爱宝典》)都应划归此列,多年以后的《业余小偷》算是少有的一次回归,当然这时他的手艺既多且巧,随意加点小动作也使回归变得没有十分纯粹。

此外需要重点提及的则是《伦敦三部曲》(《赛末点》《独家新闻》《卡珊德拉之梦》),基本上都可以视作在《罪与错》基础之上的衍生变异,但它们都是尽可能地剔除喜剧的一面,而将悲剧的一面拓展延伸。

又比如两部伪传记片《西力传》和《甜蜜与卑微》(用传记片的手法讲述虚构的人物),两片的话语都较为克制,《甜蜜与卑微》的女主甚至是个哑巴,这种角色设置大概也算是伍迪·艾伦和自己的一次较劲。

除此之外,还有《我心深处》《情怀九月天》《另一个女人》《无线电时代》等如果不注明伍迪·艾伦出品,则完全让人对不上号的这类,它们甚至不能称之为“不那么伍迪·艾伦”,而更像是“反伍迪·艾伦”,虽然风格更加突出,但因为都另有出处,所以放在下一部分单说。

影响和被影响伍迪·艾伦曾公开宣称伯格曼是自己永远的偶像,而在其个人影史Top10里,费里尼的作品更是独占两席(《阿玛柯德》和《八部半》)。

所以整体而言,对伍迪·艾伦影响最大的导演非此二人莫属:《爱与死》里两张正侧脸重合的构图简直和《假面》如出一辙,深情的《无线电时代》显然也有着《阿玛柯德》的影子,《名人百态》可能脱胎于《甜蜜的生活》,《星尘往事》则是既模仿了《八部半》又照搬了《野草莓》,《仲夏夜性喜剧》是改编自《夏夜的微笑》,《汉娜姐妹》的结构和背景上也借鉴了《芬妮和亚历山大》,而《情怀九月天》则类似于《秋日奏鸣曲》。

这里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野草莓》,除了《星尘往事》,后来还有《罪与错》、《奇招尽出》的场景手法和《解构爱情狂》的叙事要素,伍迪·艾伦对伯格曼的致敬简直称得上不厌其烦。

此外,在其成熟后的整体风格上,因为絮叨的对白、知识分子情怀及用简单的场景(运动和剪接方式)拍复杂的情事,伍迪·艾伦也经常被拿来和侯麦作比较,但较真点说,后者虽然年长15岁,但走上导演的道路属于中途转行,基本上得划入大器晚成这一拨,如此折抵换算,两人差不多也还算是处于同一时代,这种类似大概用惺惺相惜来解释才更为合适。

2005年,《赛末点》横空出世,伍迪·艾伦挑战犯罪惊悚题材虽然早有《罪与错》铺垫,但纯正的黑色意味慢得惊心动魄,较之先前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说风格突变倒也有理有据,此后艾伦又连续拍摄了《独家新闻》和《卡珊德拉之梦》,其渊源除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应该还有来自希区柯克和比利怀德方面的灵感,《独家新闻》里怀疑加推理的演进模式,显然就和《后窗》脱不了干系。

另外还有一部用到手持仿舞台剧的《影与雾》,看得人如堕影雾,据说也有来头,是致敬的德国表现主义。

承接前人之外,伍迪·艾伦自然也影响后人,比如周星驰继承了其滑稽闹腾的一面,而科恩兄弟则拓展了黑色荒诞的那面:《九品芝麻官》里男女的虚情假意、《上海滩赌圣》里的掉头伪装、《审死官》的庭审辩论、《唐伯虎点秋香》里的杀人广告、《九品芝麻官》的拳击比赛等桥段,在《傻瓜大闹香蕉城》里都能找到类似的影子。

而《老妇杀手》的部分故事情节对《业余小偷》前半段的借鉴,《逃狱三王》里犯人同戴脚镣桥段、《抚养亚利桑纳》的杀手角色则可能是对《傻瓜入狱记》的致敬,《谋杀绿脚趾》的歌舞形式包括类似上帝角色的设置,其灵感很可能也是来自于《非强力春药》。

地位及排名就执导成就而言,伍迪·艾伦在电影史上到底可以居何等地位?

按他自己的说法:“年轻的时候,我认为自己肯定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现在并不是,我有我的局限性。

你不必一生都鞭挞自己,你又不是达芬奇,我也不是。

”这话当然包含一定程度的自谦,当世尚还健在的电影导演里面,我们似乎也很难找出几个比他更配称大师的人物。

那有朝一日,伍迪·艾伦能不能如塔可夫斯基、伯格曼、费里尼那般伟大呢?

个人看来,其作品数量也可观质量也稳定,就二者的平衡结合来整体考量,能拍到如他这般多且还这般好的,放在世影史的角度来评估,大概也真是凤毛鳞角了。

要说欠缺处,最令人遗憾的大概还在于他一直无意宏大叙事,而更钟情剑走轻盈,以文学体裁来作比,就是他总醉心于小品而无意于长篇小说,如此一来就好像总差那么点份量,即很难找出一部所谓史诗级别真正集大成式的代表作。

就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安妮霍尔》无疑首屈一指,但纵向来看,那仅是导演的第六部电影,更是其个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倘或它就代表着伍迪艾伦的最高成就,那此后近四十年,他难道都是躺在功劳薄上吃闲饭不成?

这让到八十岁仍坚持工作的导演情何以堪!所以不妨这样来看,当我们谈及侯麦的代表作,似乎也更愿意以《人间四季》《六个道德故事》来概括形容其厚重深沉,那么,伍迪艾伦最具份量的作品是否也可以用“午夜系列”(或称“城市名片系列”)来代表呢?

2014年以前,我从未看过伍迪·艾伦,因为如此,也就有幸将其作品集中通览,从1969年的《傻瓜入狱记》到2014年的《魔力月光》,按编年的顺序逐年逐部看过来,45年间共计44部作品,其中打了五星的共计八部,分别是《曼哈顿》《西力传》《汉娜姐妹》《丈夫与妻子》《解构爱情狂》《双生美莲达》《赛末点》《午夜巴黎》。

当然,观感其实只能代表当时,换个时间换种心境再看,或许就是另外几部了。

据说艾伦自己认为最好的三部影片,分别是《开罗紫玫瑰》、《星尘往事》和《赛末点》(这里的“最好”并非指质量,而是因为这三部影片最接近他的设想),最不喜欢的一部则是《曼哈顿》,原因是不满自己在片中的表演。

不是总结伍迪·艾伦:男,犹太人,美国国籍,1935年出生,射手座,生于纽约并一辈子定居于此,著名电影导演、编剧、演员、作家,被挑剔的法国人称为“美国电影界惟一的知识分子”。

酷爱爵士乐,是一名出色的单簧管乐手,每周一晚都会与他的新奥尔良爵士乐队在曼哈顿的卡莱尔酒店演出。

平生几乎从不参加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各种电影颁奖典礼,少有的一次例外是出现在2002年第7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向电影人们请愿不要因为911事件而放弃纽约。

至今为止共结婚三次,公开承认的情人也有三个。

是一名幽闭恐惧症患者,并为此看了超过37年的精神分析师,直到和宋宜结婚为止。

在养女状告他性侵的诉讼中,法官最终以“证据不足”判他胜诉,但同时法官也指出,被告确实是一个“固执自恋、不可信赖、麻木不仁”的家伙。

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时,他还称自己是“Militant Freudian Atheist”(好战的弗洛伊德式无神论者)。

据黛安·基顿称,参演过伍迪作品的女演员达179位之多,其中不乏大牌,诸如凯特·布兰切特,佩内洛普·克鲁兹,朱莉娅·罗伯茨,梅丽尔·斯特里普,娜奥米·沃茨,斯嘉丽·约翰逊等,他是巨星推手,却几乎没捧红过什么新人。

他的亲生儿子不认他并戏称他为“姐夫”,他的教子却力赞他是个好人并在其电影里参演。

中国影迷亲切称呼他为无敌小老头,他回报以在片中植入中国(东方神秘)元素(详见《爱丽丝》《俄狄浦斯的烦恼》《玉蝎子的魔咒》《好莱坞结局》《独家新闻》《午夜巴塞罗那》《魔力月光》)。

他的口头禅是“YOU KNOW”(参见他的电影和出席公开场合的讲话,《名人百态》可为代表)。

早在1977年《安妮霍尔》里,他就在影片开头用两个带有悖论的笑话表达过对这个世界(喧哗骚动却又毫无意义)的费解和纠结,到2003年《奇招尽出》的开头,这个疑问几乎被另外两个类似的笑话复述了一遍,何以解之呢?直到2010年《遭遇陌生人》,总算是给出了一个答案,即:幻想有时比药物更管用。

再到2014年《魔力月光》,同样的问题被第三次提出,而同样的答案则是第二次回复:我们需要幻觉才能活得下去。

类似的难题被再三强调,无疑会给人一种感觉,这就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但,经验就等同于真理吗?

而且,用虚妄的答案来解决实际的困难,不是另一重悖论吗?

谁知道呢。

 3 ) 意義與虛無:《愛情失控點》

《愛情失控點》Irrational Man (2015)看伍迪艾倫(Woody Allen)這部新作的困難在於,裏面關於哲學的引用我實在不熟悉,就好像當初看《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 2011)裏面一票文學名人典故都沒法讓我有會心的共鳴。

面對這麼一位喜歡掉書袋的導演,不讀書的觀眾只能面目可憎。

故事關於一位中年哲學系教授和學生之間的不倫戀情,兩人各自另有對像正是伍迪艾倫常處理的愛情與人生的辯證;女學生不滿於和男友安穩的關係,反而被充滿虛無與自毀傾向的教授所吸引,教授以女學生只是愛上了師生戀的幻像拒絕對方進一步的追求,但又接受同校已婚化學老師的勾引,只是愛情並沒有給他帶來太多生命的激情,因為他正陷入找不到生命意義的中年憂鬱,活了大半輩子只換來破滅的婚姻和對整個世界深深的無力感,甚至片中教授一度在衝動之下拿起左輪手槍玩起俄羅斯輪盤的自殺遊戲。

電影在中段急轉直下,教授發現他有能力殺害一位與他毫無關係卻作惡多端的法官,經過這件謀殺行動這世界將會變得更好,那怕只有一點點,而這將成為他存在最重大的意義。

我一度不理解連死亡都不怕的教授何以就此認為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而且是常理難以自圓其說的謀殺?

這角色以哲學做為思考的準則或許提供了合理的動機(知識指向了真實還是迷障?

),更有趣的是這必需是一件「完美」的謀殺,不著痕跡不引人懷疑,教授身為沒有合理動機的兇手正讓他站在最好的位置,在他小心的謀劃之下,這場謀殺將看來像是難解的自然機率,就像俄羅斯輪盤一般。

劇本在此把愛情與謀殺作了跨類型的混合與翻轉,教授跨過了「危險」的界線之後他找到了久違的生命熱情,也接受了女學生的追求,但女學生偏離了原本平淡的人生軌道之後,卻一步步地發現了謀殺的真相,這樣的危險真是她想要的嗎?

相反地教授以自我的道德思考說服自已殺人,卻在無辜的人將被冤罪,自己的罪行可能被揭發之下,反過來屈服於生命的慾望而放棄了原本想要使世界更好的念頭。

對愛情的幻想、對生命的自憐在伍迪艾倫的手中都成了虛無的嘲諷。

教授一廂情願地透過完美謀劃的犯罪所建構而成的偶然,也在另一連串偶然之下逐漸露出馬腳,所謂完美的結構與機運的捉弄又拉出了一層不同的命題對立,這自然令我想到《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 - 2005)中那顆擊中網子彈起的球,在舊作中警探天外飛來的靈感發現了犯罪的結構,卻隨即認為是偶然而輕巧放過,新作中則是因為種種偶然讓女學生發現了其中串接的線索,進而揭開了必然的真相。

人透過思考與邏輯一步步地設計命運的走向,但真實的命運卻是受隨意的機運所擺弄,這是伍迪艾倫對意義與虛無的辯證。

整部片以伍迪艾倫式嘮嘮叨叨的節奏進行,大量的對白對於角色身為哲學系的教授和學生來說或許正是理所當然,兩位主角倒敘的旁白看來是導演寫劇本敘事的方便手法,卻在預期結局的悲劇之下,一度讓我困惑於角色最後的命運(因為我以為旁白是屬於活下來的人才有)。

電影前後的情節丕變,風格卻依然維持一致,尤其不斷重覆輕鬆恢諧的爵士配樂,把原本被愛情捉弄的戲謔,變成導演對角色困惑與掙扎的冷笑,之前伍迪艾倫多部描寫犯罪與道德辯證的悲劇作品(包括我尚未看過的《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 - 1989),看劇情似乎是同一主題的變奏),同樣的命題在本片和他擅長的愛情諷刺劇拼貼之下,對熟悉導演的影迷來說有了另一層樂趣。

愛情與謀殺,在道德與意義上的追尋或許對伍迪艾倫來說本就是徒勞無功的。

不過這畢竟是個發生在電影中的故事,作者自然可以安排種種的機緣來化解那看來像是意外的命運,在充滿喜劇基調的悲劇中,觀眾終究還是能安心地走出戲院,繼續面對生命中將來的未知。

(2015/12/13發表於個人網誌)

 4 ) Irrational Man小事集(6件)

(以下可能含剧透)1. 罪与罚导演Woody Allen有许多作品都与小说《罪与罚》的主题有关。

小说作者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讲的是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认为自己不是凡人,可以为所欲为,同时受生活所迫,亲手杀害了曾经欺负自己的高利贷老太。

不过,后来他精神崩溃,就主动投案自首了......Woody Allen之前的电影《罪与错》(Crimes and Misdemeanors, 1989)、《赛末点》(Match Point, 2005)、《独家新闻》(Scoop, 2006)、《卡珊德拉之梦》(Cassandra's Dream, 2007)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罪与罚”。

这些影片还都表现了“运气”这个话题。

比如本片中男主Abe经常去试自己的运气,答应自首前还要等等,看看运气如何。

不同电影主角运气不同,“运气好”的逍遥法外,“运气不好”的......这些影片均有谋杀,却同时又是喜剧,就连Bgm都十分轻快:无论是本片的配乐,还是《独家新闻》中的四小天鹅和波尔卡,都总是伴随着谋杀这件严肃的事情出现的......2.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本片片名Irrational Man来自一本介绍存在主义的著作《Irrational Man: A Study in Existential Philosophy》,是William Barrett(1913–1992)于1958年完成的,作者生前是纽约大学哲学教授。

男主Abe在片中提到的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鼻祖,海德格尔和萨特是存在主义大师。

这几位哲学家的主要思想都在《Irrational Man》这本书中有介绍。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对存在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男主Abe也有句台词表示自己很喜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据称,片名Irrational Man可能还和爱尔兰文学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的一句名言有关:“理性的人自己适应世界,非理性的人让世界适应自己,因此,所有的进步都得靠非理性的人。

(The reasonable man adapts himself to the world; the unreasonable one persists in trying to adapt the world to himself. Therefore all progress depends on the unreasonable man.)”3. 法官片中,男主偶然在餐厅听到一位妇女向友人哭诉自己与丈夫争孩子监护权却受到法官不公待遇,从而心生杀意。

现实中,Woody Allen于1992年曾身陷与前女友Mia Farrow的监护权官司中。

2014年一封来自养女Dylan Farrow的信,使其最近再次被“猥亵养女”的丑闻缠身。

当时州检察官以及法官判决书都表示WA可能猥亵过Dylan(时年7岁),虽然到最后也没有实质证据,WA输掉官司,丧失监护权。

不过,本片中,有一个镜头是由WA现在的养女Manzie Tio Allen客串的,就在女主石头姐钢琴表演的场景里。

她是WA和现在妻子宋宜(Soon-Yi Previn)的养女,宋宜曾是WA和Mia Farrow的养女。

1992年Mia Farrow之所以突然离开WA并和他打官司,就是因为宋宜。

4. 演员男主演员Joaquin Phoenix为了片中角色增重33磅(约30斤),肚子都是真货,这也是基于他对Abe这个角色的解读。

导演表示Joaquin可以表现出那种满满的情绪和痛苦,即使让他递个盐,也搞得像俄狄浦斯挖眼一样......女主演员Emma Stone与导演去年已经有过一次合作:《魔力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男主是科林费斯大叔。

5. 罗德岛电影是在罗德岛拍摄的(可能因为有税收优惠)。

当然罗德岛本身很美。

那里有著名的布朗大学,但是片中的学校场景是在萨乌瑞吉纳大学(Salva Regina University)拍的,这是一所私立大学。

6. 文青剧中男主送给女主的生日礼物是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Edna St. Vincent Millay, 1892-1950)的诗集。

她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得到普利策诗歌奖的女性,托马斯·哈代曾说:“美国的两大魅力:摩天大楼与埃德娜的诗。

”SourceIMDB: Irrational ManRogerebert.com ReviewDailymail.co.uk News

 5 ) 我们要抗抑郁,也要小心这对抗本身

一个以行动为准则的人,必然会面对如何面对平庸愚蠢的世界的难题。

无力感、挫败感、空虚感,只有通过再次行动和征服去缓解。

然而并非治愈。

重新看了一遍,于是发现写好的评论并不妥帖。

本来我是有点嘲笑Abe的,面对生活的平淡枯燥无趣,缺少应对的手段,于是造就了这个可笑的下场。

但是,我又想了想,觉得,他就是每个人的缩影,当然我也在内。

不管他什么专业,什么地位,当你缺少掌控感、成就感、充实感的时候,人总是会陷入空虚、抑郁。

我今天晚上还在路上想,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对我个人来说,学设计,每天迎接各种挑战,设计出好的作品,遇到好的老师,好的对手,冲撞的过程中突破自己,发现无知,然后碾碎它们。

能接触很多人,很多地方,了解很多过程、故事……这些固然很让人快乐、充实,但是终究人会慢慢习惯,适应,挑战会随着毕业、项目结束而终结,新的体验会随着次数增多而变得习以为常。

其实归根结底,人需要什么东西让自己专注,兴奋。

否则就要面对平淡和抑郁。

以及性冷淡。

片子分为前后两部分,抑郁中和抑郁结束后。

我会发现抑郁中的Abe更加生动、有魅力。

而杀了人的Abe整天嘻嘻哈哈像个傻子。

所以,抑郁也不是完全的坏事,起码,它让人看起来,不那么盲目乐观,缺心眼。

但女主从头到尾都是一种过于理性毫不浪漫的状态。

她喜欢Abe,更多是因为,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小姐突然发现忧郁的魅力。

我也不知道一个看起来毫不忧郁的人为什么会喜欢Abe,或者说,也就仅仅是一种喜欢吧。

伍迪艾伦并不善于呈现爱情的美好,他的片子里的爱情,都显得十分平常化。

但他很善于捕捉日常的人的心理体验的变化,而且拿捏的十分巧妙。

开片手法很简练,几段对话场景,就已经把主要人物勾勒的很生动了。

而且毫不费力。

中间过度铺垫几场戏一波叠一波直到最后实施计划,很稳。

亮点和高潮当然是要谋杀女主那一段,尤其是配乐基本已经到了最大音量,可笑的是,那竟然是现场,背景里面还有人们七七八八说话的声音……他是不想把任何东西严肃的说,或者他也不相信严肃的、呆板的说教或者烘托、渲染、煽情。

这也就是伍迪艾伦独到之处吧。

关于这个片子的结尾,荒诞,带着嘲讽。

但却让人反思,一个空虚抑郁的人,他费尽心力想要回到正常状态的挣扎、盲目和可怜可悲之处。

抑郁和快乐并非相对,你曾经感受到过多么强烈的快乐,你的抑郁几率就有多大。

晚上在雾霾里走回家的时候,我还在想,人活着不就是在消耗这浑身的生命力吗。

当你生命力满溢却挥霍不出去的时候,就会很抑郁。

要紧事还是赶紧遇到自己着迷的事情,着迷的人,着迷的风景。

但谁能那么幸运呢?

 6 ) 恶不能被取消

那位可怜的女士或许是艾伦,但艾伦拍这个电影不是要找男主来当救世主,他的看法恰恰不是这样。

而男主或许代表着法罗。

我的关心是电影里那个可怜女人的台词:前夫把孩子们锁在地下室,孩童哭泣。

假设,艾伦伤害了孩童——她们被判给法罗——但法罗对待她们的方式有问题。

于是情况变成了:不能因为艾伦做过(假设)什么,就不考虑和法罗待在一起的孩子们的处境。

放在影片里则是:男主认为这个法官“不干人事”(而我们也可以明白男主的认为几乎不来于他自己),于是在法官宣判前就给他谋杀了。

这像是说“因为法官将做错事,这是不自由,他是恶”。

而且男主不仅仅是无辜的遵从自由,他实际上想通过这件事获得“意义”。

艾伦的意思大概是:法官活着完成了判决,但孩子们在前夫那又将会遭受的虐待应该开启另一轮审判,而不是淹没在对法官的资格取消中。

若法罗真是为了帮助孩子们逃离艾伦的压迫,那在她随后的糟糕对待方式中,也应该公开承认自己无法照顾收养的孩子们,而不是…她在整个事情中,或许就像电影中的男主那样——在为自己找一个“意义”。

电影中,那个被误认为谋杀案的负责者很无辜就像这些被收养的孩子。

电影中,男主的想法(这种想法暗含的善与自由)导致了实际的恶,这正是由于他的想法取消了恶。

ps:这个记录仍然只是一次私人猜测,小人请远离我。

 7 ) 浪漫於人的意義

亚伯作为一位优秀的哲学教授,教授学生如何领悟和感受世界但他自己却终日困顿于虚无主义惶惶终日。

吉尔作为哲学系一名优秀的学生,思绪浪漫感性,一个好似阳光一样的女孩妄图照亮和点燃黑暗世界中的亚伯,吉尔放弃未婚夫,转而被敏感脆弱颓败感深重的亚伯吸引。

而亚伯偶然之中得知一位女人的不公待遇,代替女子杀害法官,这使亚伯得以从自弃中解救出自己,却也与吉尔之间出现巨大分歧,甚至起了杀心。

影片的最后还是伍迪艾伦一贯保持的黑色幽默的风格。

或许人生本就极具戏剧与荒诞主义色彩,而找寻人生的意义似乎是每个人穷其一生都在寻找的答案。

比起追寻结果,我似乎更愿意享受过程。

伍迪艾伦的电影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浪漫与爱意不可荒芜。

电影中的人物身上都充斥着独属于他们自己的神秘。

亚伯的身上有着巨大的颓败感和失落感,博览群书,经历复杂,而行为又是那样的放纵与偏执。

这些,成就了他独特的魅力,是即使混入人群,即使相貌平平,仍然掩盖不了充斥光芒的心。

吉尔,一个不受世俗道德观念约束的女性角色,她会背叛自己的爱人,会对师长热切殷勤,但在得知亚伯的行径之后又毅然决然划清界限,或许爱与恶本就是一念之差罢了。

人生而浪漫与善意,我们似乎总是寻找爱情带跟我们的激情与欢愉,总是寻求一个最终美好的结局,所以那些求不得成了我们的意难平。

我们似乎总是忽略了身边那些细小的感动,温情的陪伴,善意的话语,总是以为真正的爱情是血液涌动,心脏雀跃不休,在时间细碎的流动之中,能够真心对待身边每一个真诚善意的人,不也是一种美好的生命意义吗?

 8 ) 平庸之恶与智慧之恶

小老头的又一炒冷饭力作 - 用知识分子才能看懂的梗讽刺知识分子,配上颜色鲜艳好看的光线画面和巴赫和各种爵士配乐营造的轻快气氛,外加靓女一枚。

哦,Emma Stone 那看起来智商不高的迷离眼神和语速飞快又精辟的声音一搭配,真是棒极了。

另外每一套衣服也真是美,嗯,美。

男主又一个伍迪艾伦电影中典型的大卢瑟形象:通博古今形而上,你们都Low我独醒。

貌似看透一切而失去了生活热情的存在主义拥趸。

自恃通达所以所谓维持“普通人”生活动力的一切都无法让他开心振作。

教学、美食、写作、多情熟女、年轻少女,在他看来都无所谓。

满口各路哲学思想,虽然教育学生们“哲学观点和事实相差甚远”,“哲学只不过是语言上的自慰”。

自己独有一套道德体系,而且听起来貌似还是很可信的。

迷恋他的Jill说,“是无法用中产阶级的道德观来评价他的。

” 似乎这位哲学教授的知识和智慧带领他能完爆用来稳住愚蠢中产阶级的种种社会准则。

“他棒极了”。

女主又一个伍迪艾伦电影中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形象:漂亮,聪明,而且自己完全确信自信这一点。

她会嫌弃身边踏实爱她的完美男友“不够有意思”。

会在男主说自己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时,陶醉在他的眼神里说她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作品。

会利用超强逻辑与联想力连接种种小线索热衷于破案般的探求事情的答案。

会对颓废丧气但又满口哲学思想的老男人产生一种为之辩解,随后圣母心与挑战欲相互纠缠的强大复杂情感。

这情感让她无法抗拒的迷恋上他。

与其说他送了她一把手电筒,不如说他其实是她生命中的enlightment,照亮了她不曾到过的地方。

她觉得她自己终于明白什么叫爱了,“她棒极了”。

似乎因为,伍迪艾伦对女性总是更加尊重加宽容的吧。

故事的结尾男主终于没能如愿,女主幡然醒悟。

与整整10年前的《赛末点》的故事看似相似但实则非常不同,这次随机与命运终于没能垂青自大的那一方。

男主彻底成了大卢瑟。

这或许可能也是这十年来伍迪艾伦自己人生境遇与人生感悟的变化吧,我们也无从得知。

但这次的作品伍迪艾伦好像从一个纠结的愤青(愤老?

)变成了一个谆谆教导排队在他身后的不羁不吝年轻少年的老先生。

有种,你们真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的感觉啊。

看完《无理之人》有种看伍迪艾伦电影少有的三观被正了的感觉。

影片开头,男主讲康德的道德理论,说康德认为一个绝对道德的世界是不允许谎言以任何形式存在的。

哪怕杀人犯问你他要杀的人是不是在你家楼上,你也应该实话实说是的。

这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说是否因为哪怕门只是开了一个缝向一个非道德的世界,那么你就等于接受了一个非道德的世界。

恰好结局与此相呼应。

男主因为自以为正确的道德准则(杀掉法官是道德的,因为去除了一个他所谓的”坏人“ - 拥有他所谓”平庸之恶“的人),而向普世的不道德世界开了一个门缝 - 杀人是不道德的。

随即不得不向这个不道德的世界打开更大的门。

就如同Jill说的,”一个谋杀总是引向另一个谋杀。

“ 所以,与平庸之恶相反的,就没有智慧之恶吗?

我想一定也有的吧。

智慧本身是美好的,但智慧之恶一定是伴随着自大而来的。

当智慧之人失去对其他人、这个世界与所谓普世道德准则的敬畏之心,他就变成了最可悲最愚蠢的人。

在《子弹横飞百老汇》中,受了刺激的伪艺术家男主最后跑到已经和他最好朋友厮混在一起的前女友那里激动地说”我不是艺术家,我爱你!

“ 《无理之人》中的Jill,似乎也意识到自己其实不是能让颓废大叔重新振作的缪斯之神,就差喊出那句”我不是女文青,我不迷恋你了”。

但其实我想,不管是真艺术家还是伪艺术家,真女文青还是伪文青,人人都是万分值得被爱的吧。

只要你都有一颗真诚去爱的心。

 9 ) 发生

伍迪艾伦可能自身对哲学有一种幼稚的期望,觉得它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介入现实世界,或者希望它能够解决一些自身困境的问题。

事与愿违的是,可能这种活动反而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

主角在说,他想写一本关于海德格尔与法西斯问题的书,然而却毫无头绪,可能这本身就是导演对哲学的一种失望。

在男主角真正地犯下法西斯罪行的时候,他又突然找到了一种行动和生活的动力,思如泉涌。

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正如同杰昆杀人一样。

有某种对称,不同的是海德格尔的哲学完全不是纳粹的(这种否定更加深了这个事件的复杂性),而杰昆在片中表现出来的幼稚哲学观念却存在着某种极端。

巴迪欧在恐怖袭击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如下:当今的问题不仅仅是穆斯林的,而是整个资本主义和企业统治的,然而这就意味着从新思考一种共产主义(因为这些穆斯林在利润机器中是没有位置的,他们是无用之人)。

这听上去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思想家的天职不就是和不可能做无限的斗争吗?

从哲学这个概念的诞生上,也就是Φιλοσοφία,σοφία指的是智慧,Φιλο的意思是朋友。

哲学家从来就只是智慧的朋友,哲学家要干的无非就是“理解”,理解他的朋友,而利用他的朋友做些什么这不是哲学家的本质工作。

回过头来,作为一个哲学家来说,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对不可能或者难题的信仰。

然而,杰昆在遭受失败之后,把这项事业贬低为一种消遣和慰藉。

比如,他说康德构造的道德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差的太大。

显然这只是他由于自身的困境而对哲学的失望而已,他同样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把自己从事的反思工作当做一种可以操作的客体来运用——如果无效,那它就是一通鬼话。

这本身就是反哲学的。

男主角非常信仰偶然和随机性,帮助他走出这个怪圈的也是一种随机性——偶然听到一个离婚家庭的对话。

这加深了他对自己理论的信念,他认为就是这种偶然,或者说是一种理性的狡计,加深了事件非同一般的意义。

于是,这里有一种非常矛盾的观念:男主角没有做到一个哲学家应该有的,对不可能的信仰,或者说他的信仰被现实打败了。

但是,他却依然有着对偶然的信仰,这种偶然和前者那种哲学家对于的不可能的信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奇迹的信仰——他拿着左轮玩俄罗斯转盘,不管死没死,都是一种奇迹,这就和尼采的骰子一样。

然而,他遗忘了前者,而觉得后者是非同一般的:这件事是一个机会,帮助我重新找到一个生活的意义。

这样的错误无数哲学家在认识论上犯过。

男主角其实是把自己的事业孤立在生活之外(前面已经说过了),而生活在这种孤立产生的畸形观念之下:两种偶然的断裂。

这和笛卡尔到黑格尔之间的哲学家做过的事情性质上其实是差不多的——完完全全先设置了一样东西,从而证明有一个“世界”是作为现成的,而独立于它,外在于它。

这个错误在本片的体现不完全就是:我信仰偶然,但我不相信不可能。

所谓偶然和不可能都是殊途同归的。

他既然都说出海德格尔的名字了,那是不是该注意一下《sein und zeit》第一篇,第六章的第四十三节a里,海德格尔写了同样意思的的两句话:“Der 'skandal der philosophie' besteht nicht darin,daß dieser beweis bislang noch aussteht,sondern darin, daß solche beweise immer wieder erwartet und versucht werden.”(哲学的丑闻不在于完成这些没完成的证明,而在于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尝试它们)以及:“Dergleichen Erwartungen,Absichten und Forderungen erwachsen einer ontologish unzurreichenden Anstezung dessen,davon unabbhängig und 'außerhalb' eine 'Welt' als vorhandene bewiesen weden soll ”。

(类似的期待,目的和要求却产生了一种本体论上,毫无理由地设置的一个东西:应该证明有一个现成的“世界”是“外在”和独立于它的。

)正是因为生活,使得主角把哲学和日常生活做了一个对立,觉得它是一种外在于生活的某样其他事物(那种对思想断章截句的抽象误解),并且毫无用处,只能以一种特别畸形的存在主义方式去思考实践生活。

哲学本身就是一种问题——我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它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杰昆在观念上的矛盾又深刻的影响到了他在实践上的矛盾:在观念上,他感受到了的无力,于是只能用一种极端的办法来解决。

这和当时希特勒上台,德国半数知识分子加入纳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施密特在为法西斯政权辩护的理由就是:这种例外状态是可以和法保持一种最基本的关系。

从而调解魏玛共和国作为民主政体的失败。

杰昆这样子走上歪路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内心里就是有一种虚无主义作祟,并且以自己畸形的理论去尝试着调和这种极端。

这就和施密特把例外状态纳入到法的范畴中一样。

(后者的尝试显然深刻的多)他觉得对于难题来说观念已经无能为力,只剩下这种极端行动,这和纳粹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一样的,屠杀又变成了一种现代人的畸形逻辑。

“存在先于本质”,如果存在是一个动词的话,行动就成了首要的东西。

回忆巴黎的五月风暴,布朗肖这样描述了群众的运动:“它不是一个简单地夺取权力并用某个别的权力取而代之的问题,不是占领巴士底狱或冬宫,或占领爱丽舍宫或国民议会,或所有不重要的目标。

它甚至不是一个推翻旧世界的问题:关键是让一种可能性显示自己,一种通过让每一个人欢欣鼓舞的言论自由,在博爱当中恢复一切平等权利的——超越一切功利主义得失计较的——共在的可能性。

”五月风暴又表现出了一种让人焦虑的自由,这正和主角的焦虑一样,无法为自己的生活找出养料养活自己对智慧的信仰,从而导向一种探索“可能性”的幼稚尝试,这在实践上的后果,值得深思。

然而在这里,导演用坠落消极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但不管任何一个流派的知识分子,真正重要的是自己追随的理念,能够在任何困境中给予自己勇气,而不是像本片可笑的主角一样。

 10 )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救赎

总有一些导演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好莱坞工业体系中存活下来,并因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受到观众的欣赏与推崇,伍迪•艾伦便是其中之一。

如果说约翰•福特因其对宏大场面超凡的调度能力成为西部片的代表人物,希区柯克因其对悬疑与众不同的理解以及杰出的剪辑技巧而拥有众多拥趸,那么伍迪•艾伦则因其广泛而极具深度的涉猎在喜剧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正如法国评论家所言,他绝对是与好莱坞工业流水线划清界限的“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

已经年满80岁的伍迪•艾伦在去年推出了他执导的第46部电影《无理之人》(Irrational Man)。

该片依旧延续了伍迪•艾伦式的黑色幽默与对白风格。

和2005年的《赛末点》相同,《无理之人》继续着伍迪对于犯罪题材的挖掘与探讨。

作为具有欧洲气质的美国电影导演,伍迪•艾伦一直有着像英格玛•伯格曼那样拍“严肃电影”的心愿,所以在他的喜剧当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不是那么“喜剧”的桥段。

这一点在《无理之人》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众所周知,伍迪•艾伦喜欢在自己的电影中探讨诸如爱与恨、罪于死等等哲学问题,而在《无理之人》中,伍迪索性塑造了一位性格抑郁的有着自虐倾向的哲学教授形象。

《无理之人》从根本上说是一部探讨人生意义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名为亚伯•卢卡斯的大学哲学教授如何解决自身存在主义危机的故事。

伍迪以角色的切身经历诠释了哲学并不是一个空洞虚无的字眼,而是存在于生活之中的真实经验。

亚伯是一位生活的“受害者”。

12岁时母亲喝漂白剂自杀、妻子和最好的朋友共同背叛自己、作为战地记者的好友在战争中死亡……种种不幸的经历使亚伯变得抑郁孤僻。

他想改变现实、拯救世界,却无能为力。

同为大学教授的同事丽塔有着与亚伯相似的人生经历和世界观,她实则是亚伯过去生活的某种延续。

而学生吉尔却有着与他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差别的人生阅历,这也是她得以走进亚伯世界的原因。

集才华和不幸于一身的亚伯代表了女性的某种浪漫幻想,丽塔和吉尔都被他深深吸引,正如吉尔所说,“他是如此迷人,又如此脆弱”。

然而性的满足和事业的成功都无法给亚伯带来任何安慰,他找不到活着的理由,即使“偶尔记起,也说服不了我”。

亚伯同时也是一位绝对的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们解决困境的方式常常趋于极端,而亚伯选择了谋杀一个不公正的法官作为灵魂救赎。

这个决定使得亚伯突然感到了人生的意义,“策划一场完美的谋杀让我有了活着的感觉”。

这很容易使人想起《出租车司机》中的特拉维斯,两者都认为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没有丝毫负罪感。

正如伍迪•艾伦所言,“笃信宗教的人相信做善事的人死后会上天堂,做恶事的人死后会下地狱,这看似没有任何理性依据作支撑,很疯狂,但就是因为他们信奉它,才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如果他们没有这种信仰,生活将会充满焦虑和不安,而且非常空虚。

”纵使违背道德和法律,亚伯仍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能让世界变得更好,这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无理之人”。

不同于《赛末点》中罪犯最后的逍遥法外,《无理之人》中的哲学家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伍迪•艾伦善于运用巧合来增强电影的戏剧张力。

在片尾与吉尔的纠缠中,亚伯最后因踩到了自己曾为吉尔赢得的手电筒而摔下了电梯。

同样是运气的象征,《赛末点》中的擦边球变成了《无理之人》中的手电筒。

亚伯的死并非是伍迪•艾伦在做道德审判,而是对于人生可能性的一种思考——这恰恰是伍迪电影的迷人之处。

哲学家们常常表现出对于伍迪•艾伦的欣赏,视其为当代一位伟大的哲学人物。

也许没有哪位导演能像伍迪这样将哲学表达得如此幽默与轻松。

《无理之人》也许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从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个80岁老头释放出的源源不断的创作能量。

《无理之人》短评

“too lazy to make great films”,果然没错。这部戏里看到了他对《罪与罚》的深刻热爱,看到了对哲学的中产阶级式的运用,看到了杰昆菲尼克斯的传神形象,看到了成为被讽刺的本身,但没有伟大,甚至没有精妙的对白。

7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

罪与罚。

8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对我来说,谜之好看

11分钟前
  • 微喵的兔姑娘
  • 推荐

男主的大肚子好碍眼。整个片子有种俗不可耐的感觉。

15分钟前
  • 坂阿本莎白
  • 较差

记得换台

19分钟前
  • nomad
  • 很差

把《赛末点》搬出来再拍一次,跟《辣手摧花》的结局一模一样……同样的情节在《赛末点》里(主角是底层出生)是有说服力的,放在哲学教授身上,就有些刻意了。“平庸之恶”“存在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标签用在一个中产阶级身上还算有趣,放在一个哲学教授身上就显得很浅薄。

23分钟前
  • 远子
  • 还行

未出场先闻声,各种铺陈为塑造偏执的哲学教授立功不小,杰昆·菲尼克斯演绎这等颓唐的神经质简直手到擒来;再次致敬陀老,平庸是一种恶,而凌驾于众生之上更是一种恶,辩驳“现实生活和哲学世界有区别”苍白无力;结尾的“失足”似乎参透,又仿佛如鲠在喉。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如此体态的华金真令人一时难以接受,颓废气扑面而来。感觉他的角色混合了亚瑟和西奥多两者——除了电梯杀人那一场以外——都相当违和......

30分钟前
  • 马克菲德
  • 较差

2.5; existentialism-coated mash of Strangers on a Train, Shadow of a Doubt, and Match Point

34分钟前
  • 马赛克
  • 较差

对犯罪真相偏执的追查想起《曼哈顿谋杀疑案》,但更喜欢《曼》,这部剧作厚度不足,更不如《赛末点》。50/50的概率,命运对他宣判死刑。以及,我该对这部有更奇特的私人感受。

37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有意思啊,笑死了。各种吐了老槽了,这个世界要是没有woody得多无聊啊。

40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伍迪艾伦的电影剧情虽然很好,但是对话是真多,听的有点儿头疼。

45分钟前
  • 申由己
  • 推荐

Woody这老头有多了解只是分子啊,让他们/她们整天在那里喋喋不休,这主义,那理论的,自玩自嗨。所以,他给了他们一个出路,去干一件不那么理性的事儿,挽救一下他们了无生机的人生,给点刺激,让他们再度硬起来。可这又让知识分子走上了不归路,最后WOODY用恶有恶报,玩火自焚了结了可怜的哲学教授。

50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心学的流弊。理性或不理性,正义或非正义,标准在于和个体欲求的吻合度。cyanide. Poetic justice. Arsenic. 2019 一开始以为是《局外人》的存在主义,中段忽然操起《罪与罚》的理想主义,却原来不过是知识分子的享乐主义。平等是德啊,送给知识分子。

54分钟前
  • yuanhan
  • 推荐

我一直在猜剧情会不会像Match Point那样发展...然后就结束了。觉得谈得太浅,唔够喉。

59分钟前
  • 推荐

谷阿莫三观正系列

60分钟前
  • cherrypie
  • 较差

你们还正常吗?

1小时前
  • 高压电
  • 很差

纳粹,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存在主义的无定义是否合理?果然还是基督的人人都有原罪。人要活着必然会犯罪。哦最后加点迪伦马特,现代犯罪必是偶然。虽然这个偶然太牵强。

1小时前
  • XI
  • 推荐

噗 我想到了会被反杀 但没想到是这么搞笑的方式

1小时前
  • 刹那。
  • 还行

边打扫卫生边看完的。节奏轻快,干脆利落。套路满满,full of cliche

1小时前
  • 浅蓝大肥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