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來看了無數韓片,讓我數出記憶深刻的十只手指就夠。
此片印象極深,一個人騎著車半身栽在泥里,死了。
那時候還不知道金基德。
痛,太痛了。
金基德的电影画面总会出其不意地给人以视觉冲击,疼,压抑,扭曲,绞痛,一团乱麻。
电影以一个有美军驻扎的韩国村子为故事发生地,将叙事重心聚焦于村中几位居民的人生,战后没有父亲的家庭,上过战场的父亲,美国大兵与韩国少女,少女与邻家少年,母亲与韩美混血的儿子….全部关系都围绕着战争,这是那个时代韩国的民族伤疤。
太痛了,被奴役的国家无主权与人权可言,人只能被历史的车轮碾压,个体无力的挣扎与宿命的轮回血淋淋地摊开在观者面前,看吧,这就是人们fucking down的人生。
镜头下少女走上了那位母亲走过的路。
杀狗的人以杀狗的形式被杀,儿子用刀强行把母亲胸上刻写的父亲的名字剜去,最后自己骑着摩托冲下洼地,以倒v的样子死去。
还是痛,一场大火,那个妈妈失去希望自焚而亡,而那张一遍遍寄出的信终于有了回应,伴着那么好的阳光,一个美国兵读起了那封收件人不详的信,她再也看不到了。
大师级的道具和场景的设计。
某些场景会产生一种生猛的惊悚感和荒诞感,如独眼女冲进塑料大棚追赶顽童,穿透薄膜攥住他,瞪大眼珠;Chang-guk骑摩托冲进田里,倒栽入泥,一场大雪封住泥土;看着Ji-hum塞进嘴里,却从屁眼里拉出的铁丝团。
Chang-guk死的暴烈,让人悲伤,但死亡的物理方式却那么滑稽、荒诞,这份滑稽和荒诞使悲伤加倍。
分布在影片中,数次空中侦察机的镜头,城镇街头无处不在的英文招牌,都表明南韩战后被美国的彻底接管、监视,权利关系一目了然。
这是一部有明显政治隐喻的电影。
片中人物的指代性,应该说比较明显了:Ji-hum和独眼女二人一体,代表韩国战后寻找独立自我又充满缺陷和自我矛盾的现实;Chang-guk代表美韩失衡的联姻中遗留的难题(片中表现为,作为“杂种”生存的艰难),Chang-guk母亲代表软弱又可怜的对美国抱有的幻想,屠夫和Ji-hum父亲,则代表蒙蔽善良,阻碍前进的父权。
他们处理关系的方式都那么暴力和偏执。
独眼女孩最后刺瞎痊愈的眼睛,以及反抗大兵的刺青,显示南韩民族性的暴烈拒绝,隐喻韩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自主的意愿。
正是偏执和暴烈,承托着意愿的坚定。
片中草民生活处处显露的愚昧、凶狠,流露了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反思。
所有民族,在经历苦难走向未来过程中都会经历挣扎、苦痛。
战争的创伤和后遗症,会放大人心中的恶,就像标榜自己服役三年的狗屠夫一样,其生存哲学是变得更凶狠,且需透过双眼流露,让人惧怕。
电影对不同角色的眼睛描写,也是出彩处之一。
影片极具金基德个人风格的场景也多次出现:为盆中女人洗澡,射箭。
这是导演作者性的直接外露。
少许个人觉得的不足,后半段积攒的情绪释放的有些拖沓。
依然绝对优秀,但在收放自如上,也许可以做得更好点。
哎……非要搞得这么刻意吗?
对金基德真是又爱又恨,安静的镜头,底子很好的剧本,诗情画意的描写,永远关注边缘人的视角,但总是离最一流的导演有些差距,很大的原因是差在电影的后劲不足,甚至偏离轨道,落入俗套。
这个片子的野心非常非常大,刻画了很多很典型的人物,每个人物背后都是千千万万个韩国人。
前面的人物、事件建立让人拍案叫绝,安静细腻,让人想起杨德昌。
只不过一个更灵动,一个更规矩。
金基德对电影诗意的表达是我最喜欢的,在他妙趣横生的镜头下人物总是平静又活泼。
这部片子非常安静,大多都是自然声,几乎没有背景音乐和吵闹的环境,非常压抑,甚至可以说是不适,但是后面实在是太刻意了,有些作呕。
故事的后半段几乎要变成了底层人复仇的狗血戏码,韩国人真的很喜欢拍复仇,但是又拍得很俗。
人物动机不足,逻辑不恰,可以疯癫,但不要无理由地疯癫。
有些地方人物该去做了不做,不该做的却要做,就为了所谓的戏剧性,为了那种刺入骨髓的压抑感,太生硬。
跟《空房间》类似,前面这么好,后面就垮掉了。
种种说明金基德有着天才的思维,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构思,但却容易走偏,走极端,具体表现在故事的起点很好,趋势尚可,收尾很差,对结局文本的掌控力不足。
金基德的知名作品多是台词少,意境深,让你在一个很清静的世界去感受人间的苦乐。
所以,《收件人不明》在他的作品中算是一部特别的,其情感表现直白,甚至激烈,在一种惨烈的宿命轮回中,表现着一个韩国导演对自己的祖国历史的思考。
对于韩国战后经济发展,国内常有人不屑的说道,这是美国庇护,军费省了不少去搞经济建设,何况还得了援助之类,仿佛韩国人很享受外军驻留一般。
或许,从金基德的视角可以感受另一个维度的解读,或许因为激进和情绪化有失偏颇,但是这一充满情感体验和切肤之痛的维度,却可以让我们的观察和思考添上一分客观和冷静。
看《收件人不明》时,我自然的想起了日本电影《人证》,在那部电影中,类似地,一个日本女人与美国大兵同居,生下了一个混血儿,而这个混血儿带着对母亲的期待来到日本寻找生母。
那部电影在一起案件中,以一种温情期待带来的生命的代价,表现了令人扼腕的遗憾。
而这部《收件人不明》不同,看似相似的事件下,同样为韩国母亲与美国驻军士兵所生的混血儿尚武,却对母亲有一种令人发指的恨。
在这个美军驻地的村镇中,尚武被视作异类、杂种,可以被任意耻笑,而在歧视之下,他的性格也愈加暴虐。
而偏偏,她的母亲并不是那种一心抚养儿子,为其励志疗伤的类型,一心想的是向已离开韩国的美国大兵写去信件,希望能被带到美国。
于是,矛盾产生了,尚武心存愤恨,因为他是一个无辜的人,要为上一代人的情感纠葛牺牲自己的尊严,乃至人生,他无从面对众人的讥笑,只能将怨恨反加在母亲身上,而母亲不断向给他带来“伤痛”的男人写信的行为,更足以成为他眼中毫无尊严的浪荡行为。
尚武对母亲的辱骂与拳脚相加,场面令人震惊,尚武的生命至此所受的屈辱与内心的扭曲,自然的被这疾风暴雨似的暴力外在的展现,你可以从中体会一场孽情下的伤痛,进而体会金基德眼中,这段历史遗留的伤疤。
在表现尚武的不幸之余,金基德也适时的转换角度,他的母亲难道就真的如此不堪和卑贱?
为了表现一个女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的一丝无奈,金基德巧妙的并不是让尚武的母亲去回忆什么,而是立足剧情所在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一个女孩恩洛的经历自然再现,也更透出轮回般的悲剧性。
因为一次意外,恩洛的一只眼睛被哥哥的自制手枪打瞎,如果说尚武的命运悲剧带着天生而来的宿命,那么恩洛的人生就是后天意外的不幸,相同的结果都是被嘲讽,都是心理的防御。
同时,一个文弱的年轻人昌华默默的爱着这个女孩,渐渐的,两人在一些误会冲突中渐深爱意,却不想被流氓混混袭来,恩洛惨遭凌辱。
而这时,一个美国大兵出现了,他可以庇护这个女孩,他也可以为她治疗残疾的眼睛,女孩对于这个强大的和看似温柔的男人,只能选择顺从。
在这里,似乎可以看到一种隐喻,恩洛就是韩国的化身,昌华就是那些希望独立保护国家的韩国人,但是,他们无力保护她不受侵害,而恩洛残疾的眼睛就如战后韩国的创伤,他们同样无力治愈,只能让美国来为她疗伤,而她也只能投入美国的怀抱。
然而,美国大兵并不是天使,他治疗了恩洛的眼睛,也需要她献出身体,需要她随他摆布,他当然也可以在不满意的时候挥舞巴掌。
这就是金基德眼中当时韩国的现状,或许带着些激进,却以惨烈表现了现实的一个侧面,小镇的人民无力支撑自己的国土,美国大兵成为外来的强势势力,他强大,他不可侵犯,强势的站在这片土地之上。
而尚武就是这种不对称关系下的后代,牺牲品,悲哀的符号,她的母亲看似癫狂,却与现实中恩洛的经历交相辉映,恩洛渐渐的走上她的老路,一切仿佛都是无尽的人生重复。
而影片的高潮则更充满暴力和惨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与身份和历史的决裂态度,决绝而义无反顾。
所以,我们看到尚武粗暴的划下母亲胸部屈辱的印记,同时自己以生命划出一个胜利的V字,对于他,或许只有这样惨烈的诀别才能结束人生的痛苦。
恩洛最终选择了抗争,不让大兵在身上留下征服者的印记,不让尚武母亲的人生在自己身上重演,表现同样激烈,她甚至宁肯抛去强者的恩惠,回到失明状态。
而昌华的选择更充满悲剧性,他曾有的伤痛和复仇,就是一个民族内部相互争斗的映照。
这部电影,难以捕捉到温情,难以看到小人物的坚韧的励志,更少黑色幽默似的自嘲,它赤裸裸,血淋淋,反抗显得无望,却又是一种必然的解脱。
只是最后,那最终的不知来自何人回信,令人感到纠结,我想金基德想说的肯定不是要坚持,而是表现这种寄望的无望,因为无望,所以片中人纷纷选择一种彻底的割裂态度,其结局的惨烈也更显一个民族的伤痛。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ce90355892176c9b645ae7a.html
近来看的一部片,我总是不得不提起,金基德的《收信人不详》。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信息量极大。
我对韩国朝鲜与美国之间的民族恩怨一知半解,但连我这种历史白痴,也能从片中人物的命运感受到那种爱恨纠缠,无法割舍的情结。
对我冲击力极大的,还有片中所传达的“命运繁殖”,杀狗人复制了死去的狗的下场,复仇的儿子和被授勋章的父亲一样瘸了腿,毫不相干的两代女人有着同样的和美国大兵之间的情仇。
这种“命运繁殖”的冲击力,在尚武割掉他母亲的一个乳房时轰炸得我脑子一片鸣响。
我明明看到这个等丈夫等了二十年的女人胸前有一坨黑黑的印记。
我随即想起,一个美国大兵也曾要用蘸了墨水的尖刀在女孩胸前刻下自己的名字的场景。
那个黑黑的印记不就是那个永远都地址不详的美国丈夫的所留下的名字吗?
这不就是女孩在复制着女人的命运吗?
原来尚武割掉的,是这个黑色的名字给他和母亲悲惨的一生所留下的印记啊。
无怪乎他要边割边讲,“妈,我原本也想要和你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的”。
但是我略感轻松,这虽然是我看过的金基德塑造得最悲惨的故事,但是他居然慈悲了一下,留下一丝不留心就会被忽略的幸福的暗示。
那就是,女孩并没有完完全全地复制了女人的命运,她和那个女人不同的是,她没有苦苦地等待施舍,她反倒亲手毁掉了别人给她的施舍。
当我看到她将尖刀反向,插进自己的右眼里,毁掉了那颗别人施舍给她的眼珠时,我松了口气,金基德居然心软了一下,真是难得。
在我写这些时候,天寒地冻。
前几日我们还在赞美这个温暖的冬天,可现在寒风瑟瑟。
在如此萧瑟的天气,我选择这部我一直想看,却不敢轻易看的电影。
金基德,似乎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一开始,影片里的人似乎都是暴戾的。
你可能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渐入佳境之后,你便会清楚每份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故事。
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决绝的处事方法,可越是与恶相伴,越是觉得苦尽甘来。
独眼女还是放弃了美丽,拿回自己的爱情和自由。
苦等美国大兵的女人和杂种儿子,他们回归大地。
最后的那封信,本来可以给他们一个看似美满的结局。
可是却因为杂种儿子的提前死亡终结了。
有时候我们总是被一些我们得不到的东西蒙蔽了双眼。
我们睁大双眼竭尽所能想占为己有,却毫不在乎我们原本就可以把握住,并为之努力的事物。
或者,善恶到头终有报。
一起坚持。
好也罢。
坏也罢。
坚持。
毁灭。
只要我们愿意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并且,真心不后悔。
(金基德真的很爱用弓!
)
进入21世纪的金导仿佛忽然开窍,人物塑造丶戏剧冲突丶叙事节奏丶视听语言等各方面的处理都全方位的进步。
剧作和导演的功力与日俱增,视觉语言上最明显的进步之一是对于远景的运用(用远景表现场景中负面价值的顶点)。
此片结构选择了反讽结局的多情节叙事:四条情节线的主人公最后都是得到的同时失去了什么,且失去的负面价值远大于得到的正面价值。
尚武摆脱了继父的专制获得了自由,并跟母亲和解,但他失去了生命;尚武母亲终于等到了丈夫的来信,但她失去了生命;恩吴用弓箭一雪前耻,但他失去了自由;女孩重获美貌和光明后却看见了更多的黑暗,最后跟恩吴相隔铁栏丶孤鸾照镜丶华不再扬。
这样的叙事方式想做到流畅自然是很需要功力的,因为多情节没有一个从结构上统一讲述过程的主情节脊椎,相反,“一系列情节线要么相互交错,要么通过一个中心事物来连接。
”处理不好的话很容易节奏散乱,但此片对于节奏的把控做到了不疾不徐丶恰到好处,并完美发挥出多情节叙事的两个最大优势:勾画出某一特定社会的形象框架,将每个故事紧密的编织在一个思想周围,所以人物群像充满了生命力;捕捉文化和社群的精华,并提供足以抓住观众兴趣的叙事动力。
“期望和结果之间裂开的鸿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金基德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
说实话,民族情绪很强的一部电影,但是却拍得没让人反感。
国产的抗日片、战争片,无一不是在感口号,多少让我觉得有些疲惫了。
撇开战争,即使把这部片当成是一部爱情伦理片来看,也有很多看点。
张武的角色很讨喜但也沉重,敢于承受,也敢于反抗,虽然这反抗是积攒了一些时日的。
他与母亲的爱太残酷,以至于在最后的五分钟还是把我的眼泪赚走了。
他和母亲的的角色都围绕在“解脱”的字眼上,他帮母亲解脱,把母亲胸前的刺青割去的那一幕真的好震撼;让自己解脱,无法忍受母亲的情人,于是把他像杀狗一样杀了,然后独自骑着摩托车踏上了自杀的征程。
冬天飘雪的日子里,母亲总算找到了他的尸体,怪异的是我并不觉得的那个画面恐怖,反而只有舒了一口气的自在:他总算回家了。
母亲把他的尸体背回家,桌上的全家福、母亲趁张武不注意时偷拍的照片、以及张武的军靴……画面开始死寂,我已经能预感到接下去的那一幕了……门口传来邮递员的声音,送来的正是张武母亲等待了一辈子的回音。
但是刺青已消,人已不在,她只能抱住张武的尸骨,在火中寻求最后的解脱。
不太喜欢那个总是遮着右眼的女主角恩洛,虽然很明白她角色的痛苦。
右眼的痛、被人践踏的痛,因为想要抹掉这些痛,她屈就了美国兵,医好眼睛……这一切都是突然的得到,来得太容易最后都可能都只是一场空,结局也果真绕回了原点:为了不刻上刺青,她把复明的右眼再次刺瞎,用这双眼找回了去到从前爱人身边的路。
金基德研究佛学,他的电影多少都有些受影响,总爱讲究一个“回”字,《春夏秋冬春》也一样,从名字上也能感觉得出来。
我一直很在意那个美国兵及张武爹对恩洛以及张武母亲的感情。
虽然没有字幕,但是我似乎听到那个美国兵在结尾时对恩洛说了“I love you”,我相信他是爱恩洛的,他们一定都不会忘记这段在异国他乡的爱情,就像那封不明收件人的信最后还是收到了回音一样。
整部影片色调都灰灰的,但是意外的不让人压抑,明明体裁很沉重,但让我觉得惊喜更多。
最后一个让我惊讶的点——制作于2001年。
(10年前居然藏了一部这样的好片……)金基德真非凡人!
王黑特第二讲。
金基德 收信人不详。
电影意义一、对美国军事存在的反对和抗议 (自制手枪,对美军保卫世界和平的质疑,美军的自抛弃)二、对美国文化的存疑(英语,花花公子,毒品,酒吧)三、对崇拜美国的批判(美国对韩国的拯救只是一些韩国人的一厢情愿,韩国失去的远远大于得到的。
美军废弃汽车,张武一家的命运,美国弹药伤害了韩国人的眼睛,吉华箭杀美国兵,警察说你连美国兵也敢射杀?
)四、对朝鲜战争的反思(吉华的父亲)五,对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的各种意识形态及其造成的民族分裂的检讨。
(恩诺父亲,北韩军人尸体,射箭人对吉华父亲的嘲讽)六,警醒韩国民族意识(恩诺被美国遗弃弹药致盲——用身体(民族祖国的象征)的屈辱换回眼睛——反抗屈辱自残眼睛)弗洛伊德理论无意识。
所谓无意识,它一方面包含着种种因潜伏而暂时不为意识所知,其余一切都与意识活动相同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包含着种种被压抑的活动,如果这些活动变成艺术活动,他们肯定与意识中其他种种活动形成极鲜明的对照。
这就是说,我们所要推导或想要证明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的第二仪式,而是一种不能为意识所至的特殊心理活动,我们不同意人们将它称为下意识或潜意识,这种称呼是错误的,而且容易产生误解。
第一阶段的心理活动一般是无意识的,属于Ucs系统,如果在检验时,它不能通过审查的关卡,就会被拒之门外,不允许进入第二阶段,我们就说它受到“压抑”,或者说被压抑到了无意识之中,如果能通过检验,他就进入了第二阶段,此后便属于第二系统,即我们所说的PCs系统,但是即使它属于这一系统也不等于明确肯定他就是意识的了换言之,他这时还不是:“意识的”,而是具有变为“意识”的可能,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他才可以不受阻碍的,直接变成意识的对象。
从具有变成“意识”的能力这一角度考虑,我们还可以称这一系统为”前意识”。
如果还有另一种审查或检验,其职务就是专门确定:“前意识”能否变成“意识”,我们就可以在PC s(前意识)和cs之间做出清晰的区分。
就目前来说,重要的是要记住,PCs系统同时又具有cs系统的特征,因为在Ucs向PC s(或cs)过渡的交接点上,同样也有审查者在行使自己的职权。
Ucs系统的核心是“本能呈示”,其目的是“是投注”。
换言之,这一系统的核心就是“欲望——冲动”。
在这儿,各种本能冲动并列存在着,他们相互独立,互不矛盾,即使在两种看上去目的各不相同的欲望(或相互矛盾)同时活跃起来时,他们也不会相互拆台和势不两立,而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居间的或妥协的目的。
我们平时总是随便的谈到“某种无意识本能冲动”或“某种潜抑了的本能冲动”等。
这些不严格的表达方式其实是十分有害的,当我们提到本能冲动时,真正与它的意思相当,并能表达它的术语就是“无意识”,其他的术语都会造成混乱。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某个人的无意识可以对另外一个的无意识产生影响,而他们的意识却不受任何牵连(或无动于衷),这一点的确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
我们应该努力弄清,在造成上述结果的所有因素中,是否应该把前意识排除在外,然而就描述想要达到的目的来说,这当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弗洛伊德理论。
第三种典型的儿童性理论,出现于那些偶然看到父母性交场合的孩子身上........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说这是一种“虐待性的性交”(或者说性交是一种施虐的行为),因为他们亲眼看到强壮的人如何用强力欺负弱者........如果这个儿童第二天早上发现母亲睡的床上有斑斑血迹,他的这种概念就变得更加深刻一步了,因为这恰好是证明昨天夜里在父母之间又发生了一场虐待和反虐待的斗争.......(弗洛伊德指出这是“性交乃施虐”的性理论)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电影:梦工厂狗眼睛的女朋友是张武的母亲,而且张武出生之前就是张武追打母亲,并随母亲爬梯子刀割掉母亲的刺青弗洛伊德理论:俄狄浦斯情结。
当一个男孩(从两岁或三岁开始)进入利比多发展的生殖器阶段,在自己的性器官上逐渐感觉到快感,并学会随意通过手的刺激获得这种快感时,他便成了对母亲的爱恋者,他希望用他根据对性生活的观察和直觉推测的那种方式,从肉体上占有她的母亲,并试图通过把他引以为豪的男性生殖器暴露给母亲看的方法来引诱她。
一句话,他早早觉醒的男性本能总想在同他母亲的关系上取代他的父亲:由于他从父亲身上感觉到了肉体的力量,并发现了父亲所拥有的权力,所以他的父亲在此之前一直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被他嫉妒的典型。
到了现在,他的父亲成了挡住他的道路,他想摆脱的竞争对手。
如果当他父亲外出时,他被允许和他母亲同床,而当他父亲回来时,他又被重新从他母亲的床上赶走,那么当他父亲不在眼前时他的满足和当他父亲重新出现时他的失望,也就成了感受很深的体验。
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绪”的主题,希腊传说把它从一个孩子的幻想世界移入了假冒的现实之中。
在我们的文明条件下,这是永远注定要落得可怕的下场。
力比多:力比多(libido)即性力。
由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被称为:“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
弗洛依德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弗洛伊德早在1894年就开始运用力比多这个术语,力比多定理是指:一个人的力比多(性的欲望)是有限的,如果他/她将力比多用在一个人身上,那么用在另一个人身上的分量就会减少。
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定义为包含所谓的本我—精神内部主要的无意识结构—中的本能能量或动力。
他指出这些力比多驱力可能与现有的文明行为规范相抵触,这些规范在精神结构当中表现为超我。
而在荣格作品中所表述的是指个体指向自身发展或个性化过程中的自由创造力,或称之为心灵能量。
弗洛伊德早在1894年就开始运用力比多这个术语,1905年在《性学三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指一种与性本能有联系的潜在能量。
他把性欲与自我保存本能做了对比,并用力比多一词开始指性欲或性冲动,后扩展为一种机体生存、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是一种与死的本能相反的生的本能的动机力量。
弗洛伊德把它看作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是性欲、性本能冲动。
性生活不等于生殖,“力比多”是性生活的真正动力。
“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有时表现为性本能。
比如,婴儿的性生活就是从吸乳开始的,以后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
儿童以父母为对象的选择倾向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厄勒克特拉”,具体表现是男孩依恋母亲、女孩依恋父亲。
到了青春期,“力比多”就导致孩子摆脱父母,去寻找新的性对象。
弗洛伊德认为,治疗精神病的工作在于解放“力比多”,使其摆脱对先前的迷恋,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消除不良症状。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许多单个的本能都可以归入两类主要的内驱力下。
一类是生的本能,通常称为性爱(Eros)或性;另一类是死的本能,有时也被称为破坏或攻击的本能。
本能源于伊底,但受自我的控制。
每种本能都有它自己的心理能量形式。
弗洛伊德用力比多一词来表示使生的的或性本能起作用的力量,但他从未找到一个类似的词来表示死的本能的心理能量。
荣格其次,荣格也用了力比多这个概念,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
主要著作有:《力比多的转化和象征》、《潜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寻求灵魂的现代人》、《集体潜意识的原型》等。
荣格所说的力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在身体一切活动中需要寻找出路。
可以说他的里比多包括性的和营养的两大类。
观点区别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定义为包含于所谓的本我——精神内部主要的无意识结构——中的本能能量或动力。
他指出这些力比多驱力可能与现有的文明行为规范相抵触,这些规范在精神结构当中表现为超我。
从众求同与控制力比多的需要导致了个体的不安与紊乱,进而促使个体利用自我防卫机制将这些未满足的,而且主要是无意识的心灵能量在其他形式当中得到释放。
而这一机制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神经症。
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本我的驱力进入意识,容许它们获得直接的满足以减少患者对自我防卫机制的依赖性。
在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看来,力比多等同于心灵能量。
二元性(对立)创造了心灵能量(力比多),且只有通过象征才能表达自身,他是这样论述的:“力比多在生命过程当中表现自身,并被主观地认知为斗争与欲望。
”狭义上,力比多也指个体对从事性行为的冲动。
在这个意义上,力比多的反义词是死亡本能。
杀狗之人被狗处决,儿子割下母亲的乳房,她把眼睛刺破还给你,棚里产生的性与爱,生锈的枪也可以是杀人的武器,吵闹着要回家的大兵,绵延的大山包围的村落,风吹过那封寄给张武妈妈的信,所有人都好压抑,好压抑。
金基德的很多题材,放其他导演拍我是绝对不看的。但他的电影,就是可以很抓住我。他把粗糙的生活,冷漠,暴力,肮脏,凶恶的底层生活,拍得真实不矫情,不做作,又带着一些幽默,用黑暗的绝望,去凸显某些懦弱小人物的人性之真善美,总是让我深有触动。他看到的,他思考的,他拍的,他渴望表达的,是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性,真实的生活,有种纪录片一般的质感,却又富有艺术气息,和神一般的无情和超然。
太古怪了,比《空房间》还古怪
上课看,这个标一下貌似看得比较全没睡着的一个。
有点神叨叨的电影系列,这对母子+收狗人就是“石头剪刀布”的关系。相生相克,一损俱损,二死一疯。时代的痛,最后总要落到一个个的个体身上。
太好看了!设计精巧,结构完整,剧情简直不要太好。因果循环论。时代。各种联系,各种关系。第一次看金基德的电影,有种好饭不怕晚的感觉,压轴,牛批。说一个没用的点,各种死法,有如踏入十级炼狱,生如蝼蚁,死侍烈焰,真无极痛苦,有看破红尘之势,万箭穿身之态,陷入百世轮回,物并其尽之哀,善之无可琢磨,无以轻掩,无法示之人间,这是这部电影的感受。可能金基德的电影就是或都是这种地狱灼火之艰难,困苦人间之烦厌
野心不小但蛮幼稚的作品。本片完全暴露了金基德长久以来的问题:不擅长叙事,尤其是复杂的故事,一些表浅的隐喻几乎让人怀疑这是大导演的作品吗?其实,他最会的是情绪,依靠陡峭的冒犯来震悚观众,以此填补虚弱的电影内容。三星给电影的氛围,我单纯地喜欢村镇这种莽荒的、干燥而无望的秋冬,像灰一样生活的人们。
把别的亚洲电影都抛一边吧
【A-】除了美国大兵刻画的有点滑稽,其它都太棒。同样是时代挽歌,看完山河故人的朋友可以看看这部对比一下。
不太喜欢这种带有民族色彩的电影,故事讲的比较零碎感觉关联不大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不喜欢这部电影里的所有人,所有人设。
8.5分,杀狗的人最后像狗一样被杀死了,虽然这部电影拍杀狗的画面让人不适,但从表达的主题上讲金基德也许是一个爱狗人士…以前韩国许多美国大兵祸害了良家妇女,现在我国南方尤其是广州也来了许多黑人,相同的命运也可能会在我国上演…
是说他怎么那么黑!
1.时代挽歌;2.看不见出口的绝望区;3.每个人的身上被背负着解不开的悲伤命运。看完片子,真的令人好难受。
看遍金基德几乎可以百毒不侵了就
一部不那么金基德的电影。展现了内战结束后韩国的战争后遗症,不仅把焦点对准了韩国本土人民,也剖析了美国大兵的心理状态。除了瞎眼杀狗和割乳,别的地方都不那么金基德,割乳也有点硬生生植入的感觉。倒是觉得如果贾樟柯用他的乡土现实主义美学来拍这个片子也许会更有味道。
金基德早期电影,塞得太满了。金永敏的线与杨东根的线本该是两条独立的线,后面为了并这两条线去构建大的叙事体反而失去了故事的精悍之处。
就是借了个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讨好外壳来拍了个又长又难看的故事而已吧……
内容太杂,想说的太多,略显苍白无力。
太压抑了。张武妈和独眼少女简直就是一个轮回,不得不委身美国大兵,但是也只是大兵的玩物。还有一些对身份的探讨,张武因为身份被歧视,画家的爸爸极力要证明自己老兵的身份,独眼少女的爸爸本来是当作烈士结果被剥夺了荣誉,当地人对说英语的本地人嗤之以鼻,但又有两个小流氓以说英文为荣,好像也像韩国民众对美国的心态,一方面厌恶,一方面有崇洋。本地人内部又要互相歧视欺凌。美国大兵的台词挺有意思,说是为了世界和平,其实不过是美国认为的和平。这群人一次一次的模拟训练,更像是再跟幽灵打架,在别人的国家不知道为甚么而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