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

汉武大帝

主演:陈宝国,焦晃,归亚蕾,陶虹,杨童舒,林静,沈保平,杜淳,宋晓英,马少骅,张世,苏小明,李乐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5

《汉武大帝》剧照

汉武大帝 剧照 NO.1汉武大帝 剧照 NO.2汉武大帝 剧照 NO.3汉武大帝 剧照 NO.4汉武大帝 剧照 NO.5汉武大帝 剧照 NO.6汉武大帝 剧照 NO.13汉武大帝 剧照 NO.14汉武大帝 剧照 NO.15汉武大帝 剧照 NO.16汉武大帝 剧照 NO.17汉武大帝 剧照 NO.18汉武大帝 剧照 NO.19汉武大帝 剧照 NO.20

《汉武大帝》剧情介绍

汉武大帝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焦晃 饰)着手解决王国问题,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治国有方的汉景帝沿用了黄老的无为而治,然而刚刚稳定的西汉王朝面对强大的匈奴入侵,不得不忍辱负重,通过和亲来维持边境安全。景帝去世后,年少的汉武帝刘彻在其有心计的母后王氏的精心策划和拉拢众人下被推上皇 位。汉武帝一登基就展现出与以往君王不同的气魄和才智,广开言路,寻觅贤臣,实行改革。在其父文景之治奠定的基础下,汉武帝(陈宝国 饰)不断拓展着西汉的基业,在挫折和困难中展现着不断成长的帝王气魄,并且在皇后卫子夫(林静 饰)之弟卫青(陆剑民 饰)的帮助下对匈奴数十年讨伐赶出中原,一扫以往的民族耻辱。在刘彻的铁腕统治下,西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男丁格尔丽芙和玛蒂第一季袖珍女仆小梅盛唐幻夜魔力家族肥皂人生失落之歌残酷钻石岛加斯顿KingoftheAvenue人生真美丽日本沉没花轿喜事复仇计划阿曼达破坏不在场证明绅士们彩排第一季大圣暗潮汹涌之惊魂12小时丧尸之城爱你一生星落凝成糖谍徒迷局镰仓物语那些年,我们的青春岁月特工狂花2:蜜桃杀机流星花园2我的不和我做的费洛蒙男友

《汉武大帝》长篇影评

 1 ) 只言片语

很久以前断断续续看过一些片段,突然想起来特别霸气的那句“寇可往我亦可往”“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于是终于翻出来完整的看完58集,比较好看的一部历史剧。

关于窦太后。

不知道美人心计里的窦漪房是什么形象,汉武大帝的窦太后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老太太先前几次三番要景帝让位于刘武的时候,逼着景帝杀晁错的时候,后来汉武帝继位后被窦太后掣肘只好规避到上林苑的时候,几乎想为什么这个老太太怎么还活着不过更多时候,还是觉得这个老太太挺可爱的跟里头其他的所有女性比,窦太后无疑是眼界最高远心胸最开阔的一个,她很多的决定是从家国天下的角度出发,例如杀晁错,例如立老庄,与皇帝的分歧在于政见不合。

后面能让东方朔把一个时辰拖成三个时辰,我猜她也不是那么想废刘彻关于窦婴。

说起来全集里最喜欢的是窦婴,简直解决问题小能手,哪有问题往哪搬。

初登场就打断了窦太后猝不及防逼景帝离梁王为储的决定,引得窦太后将他去除宗门。

七国之乱王庭飘摇,窦婴出山任大将军,守住洛阳边线。

后来洪水泛滥无人敢演皇太后和国舅的地,这个时候也还是把窦婴拎出来上。

每次出问题都拎他出来,每次问题解决以后又都被帝王扔到一边,也是有点可悲。

景帝知其才华与忠义赐下密诏,密诏却反而成了催命符。

想不明白窦婴的问题出在哪,大概是因为太能干心思太多一直没能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吧。

如果窦婴迟生20年,跟卫青刘彻一个年纪,一起成长成熟,一定能成为武帝的左膀右臂,可惜在武帝一登基,照面的印象就是个老谋神算的老狐狸,也许忠义,可心思缜密到武帝都看不透,加之又有一个窦家人的身份,所以始终没能被武帝滑倒自己的内圈。

最后王太后销毁存档,窦婴是不是必死呢,如果汉武帝不想,也是可以不死的,甚至之前将窦婴下狱也是不必要的。

可惜武帝也有心借机干掉窦王两大家族,集中权利,全剧最有智慧的窦婴就这么被灭了关于汉武帝。

小说里都说完美的帝王是无情的,这样才没有弱点。

汉武帝应该是这样。

对亲人、对妃子,对臣子,他的感情都有限。

他对人的好是控制在你服从听话的范围之内,稍有越界,他对你的好就会变成帝王的权威。

随随便就诛个九族什么的不要太多,我很看好的主父偃,指望他有好多戏份呢,前一秒还是心腹大臣,后一秒收受了写贿赂就被诛九族了。

这一点帝王之心全剧塑造得特别好,各种细节体现,君王喜怒无常,伴君如伴虎什么的。

臣子在他手里更像一个个用的趁手的工具,能用则好好用,有点毛病了扔起来也是毫不留恋。

跟唐太宗真是不一样的风格。

到晚年了,说他穷兵黩武呀昏庸呀什么的,也不绝对,大概就是上位者久了,成就多了,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他跟太子讲,你不爱打仗,我就把仗都打完,之后给你安抚天下,也是真的这么想。

关于卫青。

想不明白最后一面那首歌是个什么意思。

当时你给我一个笑脸,让我心跳一辈子?

嗯,虽然各种猜测俩个人有点不可说的关系,这种大戏里这么搞真的大丈夫?

不过细想想,这么处理也挺好,最后汉武帝自己都说了,很多事只有天知道。

也许有,也许没有,没人可以说绝对,所以这么拍,你觉得是英雄惺惺相惜也好,是不可说的暧昧情愫也好,你愿意相信什么就是什么。

关于霍去病。

死得好可惜。

用兵风格跟卫青截然不同。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是人间见白头,就是说他把。

如果霍去病没死,卫青老去后他再接着打十年,情型又会截然不同吧。

没有于匈奴残部战十几年还打不死,没有李广利自私为个人功名屡次出战,更没有国库空虚民生凋敝下凑出来的7万男儿最终亡于大漠的结局。

而且,霍去病在的话,戾太子和卫子夫也不至于被巫蛊之祸所害了。

太可惜!

关于司马迁。

汉武帝的朝代真是能人辈出,灿若星河。

58集出现的人物太多了,每发现一个从历史书上见过的人都有点奇妙的兴奋。

武有卫星霍去病战匈奴,文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交还有个张骞开了丝绸之路,这都是奠定华夏民族地域及文化格局的创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还有写长门赋的司马相如,牧羊十几载的苏武,易学成就非凡的东方朔,最廉洁的酷吏张汤,难封侯的飞将军李广以及他孙子名声最好的汉奸李陵,还有废立皇帝的霍光各种出彩的人物,也不知道是这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朝代,还是因为有了司马迁史记的记录才让我们知道了这么多人物的存在。

 2 ) 差点错过的好剧

难得佳剧。

虽然因为时间,许多地方拖了快进。

但在近年历史剧中,算是首屈一指的了。

虽然韩三平的那副八路军军事战争分析口气和搞法,总让人感觉怪怪的。

但是不得不说,这部剧 剧本很厉害,人物刻画相当深刻,整体拍的也很大气。

详略得当。

虽然武戏相对较弱,但依旧给了人 封狼居胥 扬威华夏的波澜壮。

感觉这么大气恢弘的历史剧只有康熙王朝和这部了。

虽然听说大秦帝国也不错。

不过一直未得时间一看。

当然我怀疑 因为看了几集 精忠岳飞。

不得不让我对汉武大帝的评价挺高了一个档次!

对比出强弱啊!

 3 ) 几个历史错误,部分来源于网络

一:“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劇中司馬遷為劉徹解釋天象,見五星連珠,說出了這句話。

實際上這是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中的彩錦護臂上的話。

其中,“中國”兩個字和當今的意義也不相同,指的是中原地區。

而尼雅遺址屬於東漢到魏晉時期。

編導們把這句話提前到漢武帝時期,當然自有用意。

二:楷書。

《漢武大帝》中的角色寫字都用楷書,楷書的起源雖然有多種說法,但楷書的成熟是在三國時期,到兩晉南北朝時纔開始勃發,產生了王羲之這樣的書法大家。

而秦漢時期的官方書體是隸書。

三:捉刀人。

劇中劉徹戲弄匈奴使者,讓男寵韓偃冒充自己,自己扮成衛士。

讀過《三國演義》的觀眾自然知道這是曹操的故事,該故事原始狀態如下: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頭。

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

”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世說新語.容止》)不過這也只是傳說,唐朝劉知己曾辯其偽。

四:“周亞夫軍細柳”。

這個故事曾經入選過中學語文課本,觀眾當不陌生。

簡單地說,被擋在細柳軍營門外的是漢文帝,而不是他的兒子漢景帝。

五:匈奴的信仰是太陽和月亮,沒有什麼崑崙神。

伊稚斜單于是軍臣單于的弟弟,當上單于後就把軍臣單于的兒子感到了漢朝,不久死去,劇中是被劍射死的。

歷史上用鳴鏑訓練部下並殺死父親的是伊稚斜單于的祖先冒頓單于。

六:歷史上飛將軍李廣不是戰死的,他帶領的軍隊在沙漠中迷了路,沒有找到敵人,回來後被大將軍衛青追責,羞憤自殺。

 4 ) 汉武大帝,看完久久不能平静

利用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在头条影音终于看完了这部大作,看的时候后半段打开弹幕看着网友的在线点评很搞笑,证明这部剧还是有很多吐槽的点,不是真正的完美,但这部剧不失为我看过的历史剧的前二,有时候想,什么剧集才能称谓经典,个人觉得就是你看完之后,你能够记住某个任务或者某个情节,这部剧《汉武大帝》让我受益匪浅!

整部剧看完之后,心情真的是久久不能平静,我之前对汉武帝了解不深,从小的时候到继位后的隐忍以及后期的穷兵黩武,我觉得我个人有些总结或者自己的见解,可能不全面不权威,仅代表一家之言。

1、权力有时候是要节制/权衡的;开始觉得窦太后管的太多,节制太多,很不喜欢这个角色;包括后来的王美人试图管理插手一些决策,开始很不理解。

直到最后武帝一人独揽大权的时候,听不了内阁的一切建议,而且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予合理规劝,导致他犯了很多错误。

2、印象最深的几个角色:窦太后(角色演活了)、武帝他爹(为武帝顺利上位,扫平了一切障碍)、窦樱(死得太冤了)、皇帝他舅舅(后宫之术)、李广、卫青、霍去病,真的,导演可以在一部剧中将主角刻画这么深入的,确实牛逼!

还有匈奴的中行悦、两任单于3、想到再分享吧

 5 ) 师

《汉武大帝》里汉景帝和汉武帝在雨天里各送了一次老师,俱极精彩。

历史上两个皇帝是不是真那么有情义,大概做不得真的。

但晁错与卫绾都是一个好老师。

汉景帝对晁错说:“您说过,若毒蛇啮指,壮士断腕,为天下者,不顾身家。

”不顾身家,一个卓越的政治家的必然品性。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好壮丽的人生!

晁错的天真与急躁造成他的死,而且还是死在自己学生的手里。

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他是不怕死的,这大概就是岳飞所说的官不畏死吧。

汉武帝在雨亭前送卫绾说:“朝中熙熙,多为利来。

宫中攘攘,多为利往。

宦海浮沉,世事难测,唯讲堂犹在,青松翠然。

”真的让人很感动。

我甚至玩笑地在想,我是不是可以很猥琐地认为,自己如此不出息,是自己并未遇上一位明师之故。

只是如今老师的低贱却是真切的,近代以来所谓的革命不仅真的革掉了许多学者的命,也革去了他们的尊严。

对老师的歧视是从上往下的,因为一个想要愚民的国度只需要养一些善于舞文弄墨,粉饰太平的狗就可以了。

那些儒家对于至善的追求而让我感动痛哭的“视死忽如归”的绝世风度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大义,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臭狗屎罢了。

 6 ) 汉武大帝优缺并列

先谈优点吧,这部剧的选角从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卫子夫平阳公主等人实在是没的说,选角几乎没啥缺点。。。

尤其是我天生富贵的霍嫖姚!!!!!!!

还有服装发饰,现在真的是很难看到这么正的汉服造型,同样有横店取景却比那些拍着汉剧却透着花红柳绿廉价气息的影楼风强得多多再来就是取景了,汉宫取景横店焦作,还有汉匈战争的取景,确实拍出了大汉民族的气魄主题曲和插曲《等待》、《千百年之后还记得谁》都是韩大王的名曲,剧里匈奴人的语言也是一大亮点好了。。。

接下来到缺点了,优先吐槽剧中配乐,部分配乐中的西洋元素纵让人觉得跟剧情不搭第二是台词过于白话,emmmmmm。。。

好歹是汉朝吧。

台词的错别字有点多了。。

编剧堪忧。。。

第三配音也是一大问题,里面出场人物众多,可是配音来来去去就几个,有的时候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声音,虽然配音阵容里有大神李立宏,听着听着就串场舌尖上的中国了。。。。。。

第四后期配音与演员台词不搭。。。。

其实我很想知道演员在现场演的时候到底讲的是什么第五剧名虽然是汉武大帝,但是剧集开头确实从汉景帝七国之乱之前前前开始讲起,这个节奏就有点略慢了,到了后面武帝巅峰时期该详细描写的河西之战、漠北大捷、霍去病封狼居胥等等安排的篇幅稍显仓促。。。

霍少的瀚海之旅居然被一句台词概括了= =第六战争场面有点省经费了。。。。

漠北之战中汉匈双方都是以万计的兵力投入,可拍出来让人感觉到只有几百人在打架。。。

尤其取景在广阔草原的时候更明显总的来说汉武大帝这部剧好坏参半,相比当下的电视剧来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以“历史”“电视剧”的标签去评判下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就好比一个蓬头垢面的大美人,只要稍加修饰便能惊艳四方。

 7 ) 《汉武大帝》:想飞的翅膀

   文 / 沉冰对于关涉历史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历史的外衣就应当包裹历史的身躯”(熊召政);一种认为历史剧应当借古讽今借古喻今(邹静之)。

走哪条路更好见仁见智,分别秉承这两种观点创作出的作品都不乏成功的例子,怕就怕骑墙的态度,比如《汉武大帝》。

对《汉武大帝》的诟病主要集中与两点:与史实不符;对白太过现代。

争论只是创作者与观看者观念冲突的表象,且观众往往因为只负责表达愤怒,不负责理性思考而不能击中作品的要害,所以导演对大众声音的置之不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历史剧”和“历史”一字之差究竟可以给艺术创作多大的空间?

与史实应该符合到什么程度?

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

把这些完全交由史学家评判并不明智。

就像让法学家来看法制题材的电视剧,看到的只能是作品在法律常识上的千疮百孔,但因此就否定一部电视剧的艺术成就未免太过武断。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已有共识,即大的历史脉络历史事件不能做丝毫改动,细节上可以发挥虚构。

因此《汉武大帝》中一些人物的历史命运与历史不符就变得难以容忍。

既然戴着“历史正剧”的枷锁(而非荣誉,因为它带来的更多是掣肘),就应尽可能地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在历史已风化为化石的骨架上附以血肉使之鲜活。

这也是我更赞同的一种观点。

借古讽今不过是拿历史的形式说现在的事,一则容易扭曲历史成为徒有其表的古装剧,二则容易主题先行,而主题先行是走不远的(金庸)。

纵然《汉武大帝》在历史问题上有诸多漏洞,但它作为历史剧无庸置疑。

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剧?

历史是客观的,而艺术作品很难不搀杂创作者的主观评判,他们能做的,不过是尽量客观地、艺术地展示那个年代的悲戚与壮烈,而后让观众各取所需、各自回味。

至于为封建帝王涂脂抹粉、歌功颂德事的确存在,“燃烧自己,温暖大地”的谄媚歌词即是明证,但从另一方面讲,叫嚣着剁碎这些狗皇帝的人也不见得高明,借古讽今或以今讽古都不足取。

你想用现在的道德准则约束这些封建帝王时,他们早已化成灰了。

值得褒奖的倒是《汉武大帝》的大民族观,它并没有把匈奴作为正义的对立面来塑造,而是把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支给予了同样的同情和赞美。

捍卫家园的英雄永远被歌颂,背信弃义的叛徒永远遭唾弃。

漠北会战一节,导演的镜头对准的不仅是汉军凯旋的喜悦,还有匈奴惨败的悲壮。

诸如“历史剧往何处去”的问题我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回答,因为学者们对“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的真实性仍在争论不休。

我能确定的是,电视剧是任人指摘的小姑娘。

所以,《汉武大帝》不仅要应对历史学家的批评,还要应对观众的责难。

《汉武大帝》的尴尬恰在于妄图在《史记》《汉书》搭建的舞台上追求自由的、艺术的表达。

说《汉武大帝》不能不提胡玫,说胡玫不能不提《雍正王朝》。

显然,胡玫在转风格,由厚重扎实转向灵动飘逸。

滑稽的是,貌似扎实的《雍正王朝》依附的是以我浅薄的识见看来在艺术上和历史上都不甚严谨的二月河的小说,看来空灵的《汉武大帝》根据的却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正史。

学者对《雍正王朝》历史谬误的指责一直不绝于耳,而它在观众中、在文艺界似乎享有不错的口碑,或许是因为它恪守了电视剧的本分——好看。

相比之下,《汉武大帝》的精彩程度就略逊一筹,人物上,窦婴、田玢、窦太后的命运起伏也颇具可看性,可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隔靴搔痒,很不过瘾;剧情上,堆砌史料,较为松散,缺乏情节张力。

如果不能做到史实无可挑剔,又不能做到故事扣人心弦,那就怪不得观众怨声载道了。

风格的华美飘逸也不能算作《汉武大帝》的缺点,若论华丽很难有作品超过《大明宫词》,可它达到的成就有目共睹,并且无人去评判它在历史上的可靠度,华彩掩盖了一切。

错就错在《汉武大帝》还没能把灵动的风格做到极致就要顾及正剧的种种使命,结果两头儿不靠。

观众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编导,他们的尝试绝不是任意妄为,而是在“新古典主义”理念指导下的创新。

现代化的表演、现代化的台词只是“新古典主义”旗下的表现形式,你可以不认同这种风格,但不能将其归为编导的无知。

胡玫作为一个中年女导演非常难得地努力在自己的作品里添加现代意识,这是一种无畏;是否无知,不可考。

反对白话式的台词,又不赞同演员念汉赋,说明观众的不满仅仅是因为他们所看到的不符合他们心目中历史,不像历史。

至于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谁也无心去考证。

台词的可笑是小事。

我当然不是为编导辩护,台词反映出的编剧历史功底的不扎实才是大问题。

导演用浅显的对白、眩目的打斗迎合观众,然而通俗何其难,结果是导演的努力与观众的口味相错位,作品被批评为武侠化、商业化。

编导也低估了观众。

偶尔写一句文言台词还要用白话解释一遍。

例如“道可道,非常道”。

这六个字岂是一句话能解释清楚的。

被低估的怕不是观众,而是老子了。

作品的现实意义暂且不表,新古典主义的贡献在于它的审美价值。

整部剧用各种方法增强其视觉冲击力,你可以说有些手法有待商榷,不可说创作者不用心。

摄影、美术、剪辑等方面都可圈可点。

尤其是大殿上的几场戏,对色彩的处理令人赞叹。

全剧没有系统的原创音乐,引用的音乐非常杂乱,日本能乐、西洋宫廷乐、通俗音乐轮番登场,每次听到用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电子音乐我都想晕过去。

对于这种做法我只能说胡玫很大胆。

通篇来看,全剧在结构上有一定问题,开头结尾做得很精致,中间有些拖沓,好比锦绣绸缎裹了一包稻草。

开头的空灵、忧郁,结尾的森然、阴沉倒更像我心目中的汉朝,崇尚黑色的汉朝。

导演力求在形式上寻求突破,同样是因为风格转变的原因,尺度、火候把握得还不到位。

南宫出行一场过于煽情,有关刘陵的段落过于飘渺。

包括导演自己很满意的王美人性格的转变拿捏得也不够好,宋晓英把前面的隐忍表演得很好,轮到王美人阴谋得逞,表演该出彩了,她的才华又不知跑到哪去了。

那种嚣张那种狂喜从她的表演里都找不到,找到的只有我对她的绝望。

除了宋晓英本人能力的局限,剧本相关部分太薄弱也是重大原由。

还好我们至少还有陈宝国。

不论编导把汉武帝塑造得这么英明神武正确与否,从汉武帝作为一个人、一个角色的角度,演员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

首先,陈宝国有严谨的创作态度。

开机前他几乎把有关汉武帝的资料通读了一遍,这么细致的案头工作很少有演员能做到。

其次,扎实的表演功力。

陈宝国是这样让人放心的演员,以至于导演把一个长镜头交给他,然后就可以坐在监视器后欣赏他的表演了。

他个人很享受表演的过程,对观众而言观赏他的表演也是一种享受。

陈宝国对年龄段的把握一直为我所称道。

也许装嫩或扮老都不难,难的是像他这样自然放松地演和自己年龄差距很大的角色。

少年的冲动无忌,中年的成熟老练,老年又像小孩一样不讲理,而这种调皮和少年时又有不同。

老年演到这份儿上着实不易,你只要看看老年的汉武和老年的卫子夫就会知道什么叫“判若云泥”。

一个潇洒可爱又老态龙钟,一个僵硬呆板、不伦不类。

陈宝国塑造的汉武帝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作为人,他也会有悲伤难过;作为帝王,他的悲伤就是一种大悲恸,一种强势外表掩盖下的落寞。

从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武帝身为孤家寡人的寂寞,身为英明君主与身为父亲的人格分裂。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演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苦就是人物塑造上的成功。

如果非要说他的表演有什么毛病的话,那就是抹不去的宅门语言,那带着浓重北京味的语气词实在太像白景琦了。

其他演员或因角色限制或因创作枯竭略略有些乏善可陈。

即便是韩安国那样没头没尾的角色,孙飞虎完成得也较为出色;即便是素未谋面,我也要向为归亚蕾配音的曹雷老师表示敬意,归亚蕾的表演有曹雷一半功劳。

我一直在说《汉武大帝》的矛盾,这矛盾其实是娱乐与艺术的矛盾,沉重的历史与轻松的电视剧的矛盾。

《汉武大帝》想解决矛盾、挣脱束缚,然而历史之重、正剧之重岂能容许它自由翱翔。

这就是《汉武大帝》最大的尴尬。

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或者说艺术理念刚刚出炉一定是不成熟的,有方方面面的弊病。

受众的无情打击属正常反应。

但我想我能容忍这种新理念,也有耐心看着它一步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因为,想飞总不是坏事。

2005-05-08

 8 ) 王美人和《汉武大帝》

昨天看了半本《前汉演义》,再加上胡玫的《汉武大帝》,汉朝果然也是人才辈出。

以前对汉朝真是关注不多,就是唐诗中常常以汉代唐,如今看,汉代真是个璀璨的时代。

窦婴,韩安国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李广,卫青都是一等一的武将啊。

一首关于李广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让这首诗位列唐诗三百首的压轴之作。

原来不止明朝那些事儿,汉朝也很精彩啊。

从哪儿说呢,从王美人(汉武帝生母)说吧。

综合来说,汉朝还是很宽容的,王美人进宫之前已经结过婚生过孩子,居然还能选入宫,这在明清是不能想象的。

更不可思议的是,王美人不仅能入宫,还最终成为皇后皇太后。

从史书来看,王美人姿色并不是特别过人,但是情商很高,加上弟弟田玢的帮忙,终于使自己儿子从胶东王变为皇太子。

电视剧演绎得很好,王美人真是心较比干多一窍啊。

看王美人,觉得她的奋斗过程,比虚构的甄嬛还精彩。

她的外挂就是弟弟和长公主。

并且联络长公主过程中,王美人简直是外交家般的能力,一句句话说得滴水不漏叫人正中下怀。

人才就是人才啊,一介女流之辈,却决定了汉朝的走势。

反观太子刘荣的衰败和毁灭,真的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啊。

太尉周亚夫最后的悲剧,这一幕多熟悉啊,胡宗宪好像也是这么死掉的。

大凡出色的武将,如果没有战死沙场,凯旋回朝的,都逃不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的下场。

前有韩信,后有徐达。

这么说的话,杯酒释兵权的赵匡义算是仁尽义至的皇帝了。

看景帝治国,还是那句话,皇帝不是人干的活。

难,太难。

不管家底好不好,百姓日子难,各部都喊困难;匈奴时时骚扰,各地封王又觊觎王位;回家吧,老娘又偏心弟弟。

这日子真是没法过。

汉朝前期还是很宽容的时代,门客幕僚,颇有春秋战国的遗风,人才辈出。

看了汉朝故事才觉得自己很没文化,看了没多少,已有金屋藏娇、死灰复燃、细柳劳军的典故。

或许封建制度还不够完善,那些时候思想还很自由,故事也多精彩。

如果觉得自己缺心眼,想脑补的筒子们,可以观看《汉武大帝》。

胡玫的这部戏的确不错,大气精彩,还有补心眼儿的功效,我正补着呢。

真觉得以前书都白看了,只是用眼睛看了书,没用脑子看。

 9 ) 当时的月光

沉寂的荒漠一般不会起风,然而一旦起风,就意味着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将要发生。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是哪一个匈奴士兵,第一眼看到草原远方露出的汉军。

这一次,轮到匈奴人尖叫。

在风暴的间隙,越来越多的匈奴人发现,大汉王朝的骑兵,像一团团的乌云压了过来。

草原上的狂风是他们带来的,风旋转着,草叶在疯狂地舞蹈,发出了令人胆寒的沙沙声,那是死亡的讯息。

——历史的拐点*汉匈之战*第三集始故事里的事件是相同的,只是变换了一下场景。

这一切发生在拂晓的月光下,天空是一片静谧深邃的蓝色。

气氛里少了些肃杀和血腥,但绝对是致命的温柔一刀,匈奴人在甜蜜的梦境尚未清醒便即将死去。

那白色战马上泛着银辉的铠甲,那个身影即便在朦胧的夜色中看不清面目也不会被认错。

那是卫青,我大汉首破匈奴之第一人。

自此,长安的城门下不再有和亲公主的琵琶声怨,车碾声长,而换以旌旗凛冽,铁蹄铮铮。

任何事情都有开始,而每个开始都不那么容易。

就像我在落笔之前就已纠结过无数次,更何况一个人即将把自己的命运转折和整个时代国家的命运转折系为一体。

那注定是个传奇吧。

可是我反倒不想说这些,我只想说我当时见到的蓝色的天空和银色的月光,这仿佛也是熟悉他的人们达成的共识,是关于他的某种象征与寄托。

他像散落的月的清辉柔和而清冷,有月光抚照的亲切也有抬头仰望的遥远,他无处不在,唯独不在你关于红尘喧嚣的记忆里。

云中-雁门-代郡-上谷-高阙-定襄,那些战争中的城池。

朔方-五原-敦煌-酒泉-张掖-武威,那些战后新建的城池。

去过的人说,5000多公里的自驾,一些地方少有人烟。

只是那时候,没有车只有马,没有高速只有草原和荒漠,人们也不是去旅游而是去打仗。

我在心里向往了一下,却也不敢在那人迹罕至的旷野大喊。

听说那里的塞城都是用石头砌成的,我可以挑选一颗散落的圆润的石子,它们仍是2000多年前的模样。

汉朝是一个刻在石头上的朝代,上面有婉约浪漫的乐府诗,也有大气磅礴的铁血战史,那些故事在石头上流转着栩栩如生的纹路,是超越时空的不朽的永恒。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戎车七征,北登阗颜。

”目光无法穷极那些辽远的战线,不然会听到无数战马的哀鸣。

人们在胜利中狂喜,而往往忽略了代价。

“漠北”之后,“大将军日退”,卫青在史书里渐渐淡去,于是那个才干绝人,马上矫健如飞的身影成为了一座丰碑。

当年,为了梦想与使命,为了成全一段君臣情谊,他用尽了智慧和英勇,也许最后奉上的还有生命。

如今的急流勇退仍然是将军恪守的职分。

无论何时转身,你看到的依旧是这样无悔的一个人,这样坦然的面孔,这样坚毅的眼神,人生足矣。

“悬崖勒马的是将,悬崖不勒马的是王”,一念之间即是不同的结局,是与非注定成为千古的话题。

说着说着,就有些伤感了,不如回望一下长安。

不管你是退居幕后,还是回到庭院的深处,那总是长安。

这城市的名字原本就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那是幼时母亲温暖的怀抱,也是长大后誓死捍卫的家园。

那是许下宏愿的远行者梦想的起点与终点,也是无数颓然离去的才子心灵深处永久的眷恋。

而我只想站在灞桥的垂柳下,不是盼归,也不是送别。

然而一闭上眼睛,就会听到草原的响箭和鹰啼,就会看到大雪满弓刀,星夜追单于的画面。

好像暂时忘记了战争的残酷,感觉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不想管“龙城飞将”到底是谁,也不去想“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震撼,只是那里的导游也从来不会带你去卫青墓,大约相比于汉武帝和霍去病的,那里显得冷清又凋敝。

人们更容易同情骁勇半生却郁郁而终的李广,更容易记住霍去病流星般璀璨而短暂的一生,然而相比之下,卫青却显得平静而圆满。

他并不是人们印象中常规概念下的将军。

其实不被打扰也是好的。

可是不知从哪年开始的习俗,人们在他的封土上办起了庙会,拜完了送子观音又拜一拜他,也许因为卫家刘家那一大堆的孩子特别多吧。

难怪文人说,卫青没有风骨,死后看来也是这样,好性情的人从来不与人计较。

只是所谓风骨,大多都是些生不逢时的执拗,与卫青有什么关系呢?

欲加之罪,也太过牵强了。

俗人在乎当世的评价,伟人在乎历史的评价,而总有一些人,不在乎任何评价。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风骨只是后人的附会,当战神走下神话的圣坛, 他一如每个普通的“舅”与“父”,他不是不在乎。

秋风卷起一片落叶,吹落在那冷清的墓碑前,像是谁的一声轻叹。

那看似圆满的背后,原来还是有遗憾。

是的,人可以做到无悔,然而怎能无憾?

好在我不曾去过那墓碑前。

好在那墓碑残缺的一角像是有人已经补好了。

好在那里时常有人送上淡淡的菊或是漂亮的白玫瑰。

或许这个时节,有人会送上几支馨香的月桂,最好还有馅料里带着葡萄干的月饼。

感谢你带我领略了一个朝代的丰姿,而你是其间最温暖的剪影。

 10 ) 不是追忆的追忆

小时候读《上下五千年》,那些故事的标题都还历历在目:飞将军李广,卫青和霍去病,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司马迁写《史记》……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灿烂的篇章,都写就在短短七十年间、一个人的一生之中。

这个人就是刘彻。

很多年前有过一部电视剧《汉武帝》,胡玫阿姨后来一定很羡慕嫉妒恨,这么顺理成章的剧名竟然被人占了沙发。

那部电视剧似乎拍得一般,看过一些,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

只记得小霍之死被拍成是在受降匈奴的时候中了暗箭,后来马革裹尸还的时候还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在等着他归来。

美人名将,不使白头。

小霍就这样完美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五年前,胡玫拍的《汉武大帝》首播时,我正在大学里啃书。

啃的已经不是历史,也没有条件看电视,只能在寒假回家的间隙,陪爸妈断断续续的看几集。

看到了那些女子复古华丽的装束,看到了宝国大叔的强大气场,看到了小霍的阳光天骄。

奇怪的是,唯独不记得有看到卫青。

他果然太低调了,低调到我竟然完全把他忽略掉。

这个夏天,偶然又偶然之间看到了一个MV,《茂陵祭》,一个90后小姑娘做的。

不知有什么魔力,竟让我看得泪流满面。

又不知是什么因缘,让我误打误撞寻到了天涯那矗立不倒的卫帅高楼。

后来的一切就都自然而然的发生了:看了许多的贴,看了许多的MV,最后终于从迅雷上拖下了《汉武大帝》的全集,开始一集一集的从头重温。

必得这样,方能感受到一部剧的全部重量。

说重温其实不准确,因为我已经完全不记得看过其中的任何情节。

胡玫不愧是拍这种大历史题材的高手,从一开始的那几句题词已经让我心潮澎湃。

然而,点点痕迹都在提醒我,这已经是五年前的旧片。

那些激情和狂热被封存在2005这个年份,渐渐褪色、黯淡、被遗忘。

只我欣喜的在故纸堆中翻寻,哪怕孤独无边。

这感觉正如上一个夏天,我沉浸在Star Trek里的时候。

一集一集的看TOS,一部一部的看电影,抬起头来却意识到,这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作品,讲着未来几百年的故事。

让我恍惚间有沧桑的迷茫:这一切是早已过去,还是尚未到来?

再看《汉武大帝》的时候,正好遇上中日矛盾再起。

韬光养晦了这么多年,很期待有个人也能像刘彻那样大喊一声:从今往后,攻守异形。

(想起前一阵在水木上看到过一个帖子,说宝宝和外交部发言人念台词都太不给力了,下面有人回帖,不如让唐国强来!

有人再回:还是让陈宝国来念最给力!

……)而当漠北决战后,卫青说出那句“惨胜如败”,却让人不得不深思,战争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网上一篇关于卫霍的文章里说,小霍只知道“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却不知,一个民族是不那么容易也不应该被消灭的。

小霍只打了六年匈奴,而卫青征战匈奴二十多年,他应该能够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了。

这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胜败。

怨怨相报,何时能了?

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这是历史给刘彻的评语。

汉武一朝,杀的丞相、诛灭的家族、征用的民夫兵士之多,足以给刘彻安上一个暴君的名号。

然而他最终还是以一代英主的形象垂于青史,除了因为有卫霍打下的赫赫战功,还应归功于他自己的个人魅力。

轮台罪己之诏,不是每个君主都有资格写的,更不是每个君主都有诚意写的。

即便是一个平常人,能有如此担当,也算难能可贵。

刘彻是个幸运的人,纵其一朝,出了那么多名臣名将,星耀一堂。

他又始终是个孤独的人,他认为最像他的小霍早逝,而自幼追随他的卫青又选择与他保持距离。

剧里面,平阳公主对卫青说,不要让皇帝有受拘束的感觉,好像离了谁就不行。

也许只有到几十年后李陵、李广利兵败投敌,刘彻在朝堂上小憩时,脑海中闪回当年卫青和小霍纵横沙场的英姿,黑白的画面,斯人青春依然,他才终于明白,卫霍这样几百年一出的将才不是想有就会有的。

有些人,错过了,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

幸好,有些剧,错过了五年,也还能找回来重新细品。

这五年间又出了许多古装片、历史片,良莠不齐,糟蹋经典的糟蹋经典,不知所云的不知所云。

这五年间胡玫阿姨也又拍了《孔子》这样的庸俗片。

草原导演塞夫走了,总摄像池小宁也走了。

不变的只有那部曾经热播一时的戏,五年后再来看,仍然堪称经典——剧本写得很出色。

虽然也有明目张胆窜改历史的地方,比如王太后死了韩嫣还没死,李广改成战死沙场,把南宫公主给嫁去匈奴,子虚乌有的甘泉宫事件……等等。

演员选得非常到位。

虽然也理解胡导为了节约经费搞得我看好几个角色都疑似穿越,比如梁王复生成了刘屈氂,被卫青一瓢丢翻的会稽司马投胎为李广利……口语化的对白和复古的装扮放在一起也融合得不错。

虽然个别地方的台词有些生硬别扭,比如平阳公主和卫青没有吵架的时候的对白(偏殿戏除外……)而最大的遗憾和缺陷有两处,一是草原战场的戏杂乱无章,缺乏气势;二是后期制作粗糙,人物嘴形和台词对不上的情况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作品的表现力。

不过这大概都是因为种种客观条件所限。

从整体上还是能感受到,胡玫是非常用心、用情的拍了这样一部格局恢弘的戏。

她自己当年拍《雍正王朝》的时候说过,任何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

而任何一部当代史也终将会变为历史。

千百年后,如果真的进入了一个像星联那样一个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星球的时代,还会有人因为那片戈壁草原上的辉煌战史而记得刘彻、卫青、小霍吗?

既然曾经拥有,有些爱便永远不会停顿。

《汉武大帝》短评

这么多年了,还是觉得很难忘记《汉武》中的每一个人,很难忘记仲卿。

7分钟前
  • Evelyn桃桃
  • 力荐

卫青好帅!

11分钟前
  • 小黑屋进行曲
  • 推荐

比起现在的穿越和后宫,前几年的宫廷戏好很多。

14分钟前
  • Doraemon
  • 力荐

已看

16分钟前
  • 深山怪客
  • 还行

窦婴童鞋,怎么看怎么孙中山……

21分钟前
  • 狐狸元宝
  • 还行

回头想想,印象最深的居然是陶虹的刘陵,真是不可多得的女性角色。

25分钟前
  • nuts
  • 推荐

民,弱则尊官,放这个让你有点盼望,xn

29分钟前
  • 副队长供货商
  • 很差

配乐太恐怖

31分钟前
  • Bla©kie
  • 还行

狗血剧

34分钟前
  • 怀旧的心
  • 还行

虽然我实在不喜唐老爷子扮演汉武大帝,但是央视做的华丽丽布景和服饰,以及让人惊艳的第一帅哥张骞……

38分钟前
  • C c
  • 还行

比现在把历史改变的不像样子的剧好

42分钟前
  • 晨小兮
  • 还行

原谅我先入为主,先看了大明王朝1566以后,总觉得陈宝国演的汉武帝和嘉靖帝没有什么区别。真不如黄晓明的大汉天子。

46分钟前
  • 白水夭
  • 较差

看到汉武帝让侍卫冒充他接待匈奴使者弃剧,说好的严谨呢?除了服装的正统,拖沓的剧情,矫揉造作的表演,还有最搞笑的单于射箭声音。好意思高分?

49分钟前
  • 鱼夹肉
  • 较差

磨机死啦~

54分钟前
  • 三鲜锅巴
  • 还行

此剧看了会对汉朝初年的历史有了很深刻的了解,和与匈奴人之间的无奈,是个好看的电视剧,但是主要问题是妆和人物的配音做的不好,还有配乐不是很符合当时的年代。窦婴演的不错,还有王夫人的隐忍给人很深刻的印象,只是后来好像成为了田昐的附庸,后面智商就不够了,陈宝国的演技确实不错,从年轻的时

57分钟前
  • sunkun
  • 还行

开篇就把太史公黑了……

60分钟前
  • 发发
  • 很差

汉武帝X卫青 那时你给我一个笑脸 我就心跳一辈子...

1小时前
  • 低绿
  • 力荐

看了无数遍,无数遍,无数遍。连片尾曲那么动听,我喜欢那些穿着汉服的女人,好美,好有气势。

1小时前
  • han
  • 力荐

剪辑稀烂,爹味十足(。着重看了卫姐卫青霍去病刘据的部分,万万没想到卫青爬台阶那段给我看得哭晕,这一家人我都好怜爱(。巫蛊这事太傻逼了,野猪,你后悔吗!

1小时前
  • MajorZiggy
  • 还行

根据《史记》《汉书》改编。。。。。

1小时前
  • 邏輯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