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需要有职业操守吗?
这个答案应当是肯定的,正如任何职业一样,有特定的道德准则需要遵守。
但是,身为间谍,在情报安全与公民知情权之间,道德选择将会复杂起来。
电影《官方机密》就发现了这个有些微妙的故事,将英国当代情报史上一场小人物撼动大政府的讽刺剧呈现在大荧幕上。
主角凯瑟琳是普通的一名政府员工,与格子间的普通白领没什么区别,每天按时上下班。
她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收集各类信息,将值得汇报的、提出的信息整理成报告,提供给相关部门作为情报分析。
只不过,她所分析与截取的信息,是情报机关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获得,另外一层意义上,她参与的,正是间谍情报工作中的监听工作。
这是一份要求高度守护秘密的工作,遵循这个基本原则之后,基本上,间谍工作没有那么惊险复杂,平常的与销售员、银行职员没什么区别。
就是这样的寻常早上,她与同事共同收到一份邮件,来自美国白宫的某情报高层,要求英国国会在联合国投票上与美国站在一边,实施对伊拉克的战争进攻,理由是,怀疑伊拉克持有大量杀伤性生化武器。
那一年,是2003年。
在随后的世界现代史上,这场举动的结果显而易见,英美联军正式发起进攻,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战火绵延。
而回到电影故事本身,当凯瑟琳收到这份邮件后,一个疑团在心中萦绕不去。
对这场战争的合理性,她保持着警惕的怀疑态度,也成为她采取行动的直接动机。
在忐忑不安的犹豫下,凯瑟琳,一个薪水微薄,职位低微的普通情报人员,决定将这份信息可以泄露。
《官方机密》的故事到这里也算正式展开,在没有刀光剑影的谍战电影里,同样让人感到气氛的紧张。
年轻的凯瑟琳可以泄露机密的举动来自于愤怒和冲动,她的动机很简单,让公众了解这背后的门道,了解政府如何做出所谓正确的决定。
但她远没有多想的,是自己所面临的危机。
这也是电影展现精彩节奏的地方,涉及的各个机构悉数介入,《观察者报》成为公布与众的媒体平台,引发英美举国追踪的同时,围绕这份小小信息的两条线开始进行,这份消息是否准确?
是谁泄露了情报?
当针对自己部门和同事的反复盘问式调查开始时,凯瑟琳才真正感受到了恐惧,她与同事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担惊受怕,她土耳其籍的丈夫险些被遣返回国。
这一切,都让凯瑟琳决定坦白一切,也让自己成为了叛国者,一个不折不扣的背叛者。
关于凯瑟琳的做法是否正确,电影其实给予了自己的意见,其中借助两个角色之口说出的话,不仅成为对这个姑娘的官方评价,更让观众感受到感动。
一位是凯瑟琳的好友兼同事,在冒着被监视的危险来到凯瑟琳家中时,她哭着向凯瑟琳说报前。
当凯瑟琳安慰她“你没做错任何事时。
” 她却回答“可我也没做任何对的事。
”没错了,有时我们什么都不做,并不代表就是正确的事情,当冷眼旁观成为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纵容了恶的发生。
只有凯瑟琳,选择发声,无论对与错,都应当交予公众评判。
凯瑟琳的人权律师,在听完她的讲述后,不仅决定为她免费辩护,更决定为她进行无罪辩护。
他对凯瑟琳的评价是“ 当你知道自己的决定带来的后果是,你将会失去一切,你的丈夫、工作、名誉和地位,但你仍然做出决定。
这是一场你极有可能失去全部,却什么都无法得到的赌局,你却依然坚持自己相信的良知,对此,我非常尊敬。
”这是凯瑟琳以一个普通人所做出的勇敢决定,她远远比不上斯诺登所带来的轩然大波,她甚至真的被自己所忠诚的国家一路强压,登上了最高等级的皇家法院。
但讽刺的是,庭审的当天,辩护甚至还未开始,辩方就选择了放弃起诉。
犹如一场闹剧般,凯瑟琳被当庭释放。
讽刺的是,在明知无法提供有效证据的前提下,英国政府仍然决定制造效应,只为给所有情报工作人员提个醒,杀鸡儆猴般的告诫所有潜在的“凯瑟琳”,安分工作,安静做事。
而凯瑟琳尽管无罪释放,却在英国很难再找到工作,历时近十年的时间,饱受经济困扰,随后与丈夫迁居土耳其,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这部由凯拉·奈特利担纲主角的电影,没太多虚套花火,几乎如纪录片般真实呈现,连电影中凯拉·奈特利上庭的衣着,都完全复刻当年情景。
全片几乎都是人物间对话,但令人揪心紧张的过程一点不比动作片差,观察者报的记者调查、政府官员的盘问巡查,丈夫面临驱逐出境的担心,以及律师制定辩护策略的步步推导,都让人能够完全走进剧情中,为这个弱女子的命运而担忧。
演员阵容也相当精彩,除了凯拉·奈特利经得起打磨的演技支持,更有英剧《神秘博士》《王冠》中的熟脸马特·史密斯,英伦绅士马修·古迪,以及伏地魔的扮演者拉尔夫·费因斯,青年演技派加资深戏骨让每场戏都有着对垒般的精彩火花,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过瘾的观影感受。
《官方机密》值得一看,我是聊影视的艾利,希望你们喜欢今天的内容,我们下次见吧。
在推荐页里有个评论是:女主好勇敢,要是放俺们这疙瘩早就被政府抓起来了。
就凭借一部电影也许拍电影的国家就可以扭曲其他国家平民的看法,天真的以为这个国家是多么的“民煮”多么的公平。
但血淋淋的现实却证明了相反的事实。
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的政府就是十全十美的。
请辩证的看世界。。。。。。。。。。。。。。。。。。。。。。。。。。。。。。。。。。。。。。。。。。。。。。。。。。。。。。。。。。。。。。。。。。。。。。。。。。。。。。。。。
1、国家是会骗人的,也会state bullying。
2、会反思的体制中,好人比坏人多,好人多,国家想做坏事就难。
3、合法性虽然可以篡改,但法制依然是公平的前提。
4、历史的真相早晚有曝光的一天,或早或晚。
本片也没用了多少年。
5、人脉还是最重要的,要找到正确的人脉。
6、警惕民粹思潮,更要警惕民粹泛滥后带来的集权的合理反扑。
7、允许辞职,允许不置可否。
我出戏的只有演员每一个都太有名了。
王冠女王丈夫的眉毛和眼神,小动作有点多多。
古迪的娃娃脸也出了戏,他和线人的对话可以再老油条和圆滑一些,可以表现更有层次的性格。
那个时候的新闻果然都是一堆理想主义者。
拉叔脸刚出来我就感动。
他台词和微表情精准又不刻意。
女主那张脸太像刀刻的一样坚毅了,和于佩尔一样,脸的出现就写着坚毅和不服输。
原型出来的时候,小小的个子,肉肉的脸,看起来是被保护的形象。
但声音那么坚定有力,不愧是做出这件事的人。
结尾,检察官理直气壮的没有欺骗显得过于高高在上
《官方机密》是一部非常值得探讨又极其有意思的电影!
女主在英国国家安全机构工作,由于工作之便,看到了美国要联合英国为了各种目的攻打伊拉克而做的非法勾当,把消息捅了出去,结果被报类媒体公之于众了,于是以美国和英国为主,世界轩然大波了……那么我们一点点来聊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这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从成片来看,剧本编织极为紧凑和高潮迭起,导演从影像叙事的掌控能力超强,演员几乎都在线,除了那个在“简奥斯汀”时代我比较迷的凯拉奈特利有点些许失望以外,这个整体配置和呈现还属都在上层的商业片很是扣人心弦的……那么我们再聊聊这个电影里我还没忘的一些细节。
首先关于一个签署了一生保密协议的工作人员能把看到的,哪怕是违法行为,到底能不能泄密?
你可以从国家、民众或者客观的角度去想…对比各个国家,司法公正和真正独立的重要性,以及权力监督机构公正和真正独立的重要性…媒体作为娱乐也好、言论自由性也好,它的使命在一个国家重要性…可能有些人看了这个电影觉得这个女主有点圣母婊化,过于使命感了。
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可以理解,因为我们所处可以表里不如一的环境令我们很难想象,人可以能明知可能有太大危险还要做,这有点不可思议!
要么她有信仰?
不,电影里明确了她没有信仰!
记得和几个朋友聊天时曾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个人觉得信仰是一个极其高尚信念行为,哪怕像我类吃斋念佛都很难身体力行的做到我们平时念及的善恶;但如果,如果我们有起码的道德感,哪怕我们知道羞耻,那么遵守起码的社会行为准则还是会自律到的,那么,女主的行为你就不难理解了…还有哪些看电影途中想说的,容我再想想……PS:于我,剧中真的有彩蛋,当一个熟悉的声音出现在一个破旧的律师楼里,虽然光影不明显,但我知道,他就是 拉尔夫·费因斯👻👻👻
1.凯拉奈特莉的演技真好!
2.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但又都是怯懦的,有的迫于无奈,有的迫于压力,有的性格使然,这时候就需要偶像的力量!
所以,媒体、公众人物的导向十分重要!
3.政府就是特权,想干嘛干嘛,政府违法了,就是审判也轮不到你老百姓;你可以看不惯,看不惯你的单位、同志、政府、社会等等问题,你抱怨抱怨就完了,和你的领导说一说发泄一下得了,你还发大字报去揭露,那就说不过去了!
一个百姓,这是要造反啊!
但只有靠这些坚持斗争,坚持人性,坚持真理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和《副总统》很多情节能够对上,但又又一些对不上,那就是说美国对英国也撒了谎,美国连盟友都骗,都是利益!
尤其在政府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任何事都是资本交换,资本政治就是拿不上台面的恶心玩意!
5.审讯这玩意真厉害,不用什么科学产品,问两句你就麻了,一般人心理根本承受不了6.信仰与仇恨无关,人天生都是善良的7.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且有信仰的人有交际洁癖8.蛇吞象这种事,你得有象这种朋友才能办成!
1. 印象深刻的地方是,Katherine 自首被关起来之后,警长审问她,她可以堂而皇之的探讨governments change这种问题。
以及因为还没被起诉,她犯了这么大的罪,仍然可以保释出来。
电影中几场语言对话台词都很精彩,比如女主和律师探讨,女主和警长探讨等等。
当然英国政府不要脸的地方也很多啦,比如不准她和律师讲细节,把她老公遣返等等。
2. 真正的记者马丁布莱迪客串了一个镜头,在办公室叫演员记者马丁接电话。
3. 2003年的电脑屏幕这么薄了?
04年我家的电脑,学校的电脑还都是那种超厚的😂,可能毕竟英国发达嘛。
4. Katherine 上司让她上交北京的报告,然后Katherine 听录音,其实是一个台湾腔,不是北京口音。
可能剧组不懂得分辨,刚好找到了一个台湾演员念这个录音。
5. 结局律师Ben和他前同事ken在海边聊天钓鱼,问ken为什么让女主被起诉前担惊受怕那么久,ken说因为政府不想丢脸所以不能早早放弃,ben生气啦傲娇的让ken滚远点哈哈哈,这里我笑出了声。
《Official Secrets》若无那白莲花,怎来这天上人间以解放为皮囊,战争是地狱的鬼;以良知为滋养,谎言是咧嘴的花。
英美是打着民主招牌的马戏团,听话的社畜有肉吃,反骨的牛马有刀宰,观众活在营造的欢快里,纷纷叫好,谎言四溢无人知,鼓掌彻响震耳鸣。
除此之外,它们不仅把隔壁的小吃摊砸了稀巴烂,还说对面的动物园把动物关起来没人性,终于有个人带着证据跳了出来,揭露带血的笑,撕破虚伪的脸,人们这才意识到,大棚里的新风系统滔滔不竭输出香甜空气,却在对面用最新战机源源不断投下精致炸弹。
司法系统作为安保处迅速出击,又因证据不足恼羞成怒,不了了之,钱也已经落袋为安,到底是一介草民,放一条生路又如何。
看起来她的个人牺牲失败了,但对民众的警示成功了,天上人间也是人间,只有炮弹能把人送到天上,保持距离,收好理智,不钓别人的鱼,认清自家的脸。
真敢拍,直接触碰国家底线。
当然给高分原因和别人可能不尽相同,很大程度不是因为影片观赏性(大概6/7分水准吧)更多是背后的思考:一是当年美英政府干这种勾当,几乎没人去深刻揭露。
印象中当年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时周围的人也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就像在动物园看老虎吃鸡,美英展示了什么先进武器、萨达姆如何被干翻,大家津津乐道,甚至有点惋惜战争太快结束,不过瘾。
谁让那个时期刚好处于非典中后期,虽非今日新冠措施可比,但毕竟工作出差还是受到一些影响,有些无聊,终于看到一个新鲜话题。
国人历来有崇尚强者取笑弱者的恶习。
另一方面,中国刚加入WTO,和美国的蜜月期刚刚开始,自然为美帝鼓掌。
至于战争背后的原因,事不关己,没多少人关心。
甚至到后来根本找不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么荒谬的事,也就网上有几个flash取笑一下布什,当个乐子就过去了。
只有通过这个影片,才重新了解当年战争的背景,通过编造谎言发动的战争,对于本国的纳税人,伤亡的士兵及家庭,都是一种犯罪,更不用说死伤无数的伊拉克平民。
不知是政治还是人性原因发动的战争,反正布什如果在韩国,肯定坐牢了。
不过嘛,这并不影响很多国人对美国的好感,不夸张地说,对美国有好感的中国人,数量恐怕甚至超过美国人自己,基数太大了。
同样这件事,他们会说,在天朝告密者早被诛九族了,好吧,这个时候相互制衡的体系优势体现出来,但做了坏事的总归是坏人吧?
坏人性质还和参照物有关?
自己心中没有固定的是非原则吗?
所以女主开始那种举动,估计没几个国人会做,即便当初做了,很快就被查出来了。
泄密还敢写字,查笔迹就没了。
要在今天,到处摄像头,通讯也可以查,大数据一处理比对,几乎没空间挑战国家机密。
女主从泄密,到主动承认,到最后用自己的大半辈子押注看国家档案,她就是一个有原则、思想单纯的平凡女子,但行动的层层递进,观影过程还是很震撼,让人看到其非凡,颇能宣扬正能量。
但看女主后来的经历,其实还是没法在英国呆下去了,相信去土耳其也是一种无奈。
剩下的第二是新闻及司法体系还是有很强制衡力,媒体、律师在框架下尽量用善去挑战恶。
不过正因为媒体及法律界太专业,他们一旦恶起来普通百姓也就是待宰羔羊。
最简单的如去年港乱期间,香港电台明显的政治偏向,选择性报道,宣传这工具被用歪了也是很可怕的。
第三,是在英国呆过一些时间,看到十几年前的街道建筑颇为熟悉。
最后,这片子评分人数也忒少了,原因可能在第一点,值得加一星尽己微薄之力去提振。
所以,也是很主观的评价。
9.5/10分
最近喜欢上了朴素的剧情片。
因为大多是based on a true story,所以能切身代入的感觉更强烈,给到现实的思考也会更多;再加上没有太多的情绪的宣泄,也没有什么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你可以在这其中看到不少普通人的挣扎与选择,更让自己有直观的自查。
电影《官方机密》就是这么一部朴素的剧情片。
懂中文的前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信总部的翻译员Katharine Gun,在2003年接到了一封来自上头的邮件,要她监听联合国安理会成员,从而帮助英美获得进行伊拉克战争的合理性,但Gun将邮件泄露给反战的伙伴,后来又流转到了媒体手中,发布后引起了轩然大波,Gun也遭受了起诉,即使最终无罪释放,但战争已经是事实。
照打不误,伊拉克还是生灵涂炭,没有明显的英雄,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对,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没有惊天动地的背景,也没有一骑绝尘的智商,也没有思虑周全的谋算;摊上了一个其实也很普通但也很不普通的事儿,用了她觉得应该去做的方式,到最后,一个普通人的选择与坚持,什么都改变不了?
那么其意义何在呢?
穿绿裙子惊艳屏幕让我等跪舔的KK,在这部影片中贡献了自己有史以来最低的颜值,不仅仅是演员素颜,整个电影的手法也很普通,没有艺术技巧,平铺直叙的讲述方式甚至让人感觉有些枯燥。
但就是这样一部影片,结合最近发生的武汉肺炎,让我不禁思绪万千。
普通人面对宏大的历史进程,还在坚持那些微小的、真实的、对心中良知的坚守,还记得在柏林墙倒塌后,审讯当时射杀东柏林平民的军官,法官当庭指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是打不准是无罪的。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那时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这是你应该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重新思考“枪口抬高一厘米”,这或许就是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反思。
当Gun明知道泄露邮件是叛国,她还是复制了邮件给反战朋友,我其实当时在怀疑她的动机:她是不是太想当个人英雄了,而没有考虑到整个国家的利益?
但当调查组的人过来,一个一个盘问时,她可以演得很好没有破绽,但为了不让其他的同事替她受罪,她顶着所有的压力,主动坦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这个选择让我思考:我会选择坦白么?
如果我相信我是对的,相信战争是邪恶的,应该反对的,我会不会心安理得地享受“匿名”的感觉?
我会不会在想象后果权衡利弊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那一方?
正如在电影里,Gun的人权律师Ben Emmerson说到:“ 当你知道自己的决定带来的后果是,你将会失去一切,你的丈夫、工作、名誉和地位,但你仍然做出决定。
这是一场你极有可能失去全部,却什么都无法得到的赌局,你却依然坚持自己相信的良知,对此,我非常尊敬。
”普通人没有影响世界的机会,但我们每天都在做权衡,做决策,即使是那些微小的事情。
仔细回想每天的决定与行动,我们妥协地太多,只为求更多的生存腾挪的空间——我们需要一份“工作”,需要别人的“喜欢及认可”,我们需要小心翼翼地选择说什么做什么,不要让自己得罪人,关系要处理好,做人要圆滑。
但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失去了自己的原则,觉得什么都可以,更重要的是“只要不影响我(的利益),什么都可以”!
面对老板不道义的决策,面对竞争者更世故的处理方式,面对家人、面对朋友……你自己心中的尺子究竟是什么?
有什么是不可妥协的?
是不可让步的?
你为谁而发声?
你看重什么?
你要维护的是什么原则?
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两件事情:一个是批评与质疑的勇气,另一个是不断修炼自己良心的坚持我很难想象,一直都是“只要不影响我(的利益),什么都可以”!
的人,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追求心中的正义么?
会真正地去承担所有后果么?
行动是一种习惯,习惯需要一复一日的培养。
仔细反思一下自己,我觉得我现在没有勇气,在这种情况下,我不会挺身而出,我只会做一个怂包,躲在后面,不做任何错误的事情,也做不了任何对的事情。
而在2020年,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有原则的人,一个大嘴巴,一个受人讨厌的,但更受自己尊重的人。
导演野心太大,想面面俱到,但事件本身的复杂度和牵扯面之广决定了要在两小时的电影里面面俱到注定失败,浪费了大好的题材。前面媒体的部分刚刚渐入佳境,戛然而止;中间讲女主的个人和家庭,浮于表面,浅尝辄止;后面辩护策略,庭审现场,一笔带过。啥都想说,但啥也没说好,这三个方面任选一个深入展开,都可以是一部好电影,被凑在一起变成四不像。最后的立意就落到了一个扁平的伟光正女主形象和英美政府的无耻,which we already know. 没有创造性。
女主在选择外泄机密的时候,并不确知战争本身是否违法,多是出于义愤。后来审判撤诉,也并不是因为女主行为不违法,而是政府出于自身利益选择了不予追究。所以没有挣扎,只是博弈,更无关正义。类似的家国挣扎题材,不如前作天空之眼。
这种反思的电影越多越好。
节奏和调度不如导演前作天空之眼,KK演得不错。
前半段故事紧凑,后面开始左的不行
打一星给现实里whistle blower的勇气,但实在没觉得有智有谋,只是被现实推着一步步走。
都是大环境倾轧,令人反思
本片作为电影剧情真心一般,只有两个看点,1被纰漏的内幕、2英国的司法公正。1是真阴险,2是真牛逼。就不引申了。。
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用良知挑战政府的“错误决定”的真实故事。当良知和“爱国主义”发生冲突时,当个人良知和职业规范,现行法律发生冲突时,当个人良知和个人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能选择“不作恶”,是巨大的心理挑战。即使在民主国家面对国家机器的碾压,渺小的个体也需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更不要说在天朝了。
一部触及愤青加白莲花的心灵的电影。 如此崇高的心性真是非常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片子挺一般,节奏安排不太刺激,叙事手法又很克制。不过故事还是很值得所有人去了解的。
垃圾
很无聊,平铺直叙,像个纪录片
世界是一場陰謀。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羨慕大不列顛的司法新聞獨立。
曝光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以小博大的正义反战主题。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居然挺好看的。想到summers关于局内人的comment。情报人员本身其实是某种程度的局内人。变身局外人的局内人才是最powerful的
剑人
凯拉·奈特莉为何要接这种电影?主角原型就该被叛国罪和违背正义罪处死。
基本是个叨逼叨电影。但是反映了西方国家主流价值观。
即便自己抱持的是保命为上的犬儒主义,也不代表我们有理由质疑甚至嘲讽一股孤勇近乎幼稚的道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