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影片故事情节不再过多赘述。
对于小成本佳作影片打分8.5分(存在溢分),毕竟前期铺垫工作实在冗余沉闷导致整片时长超过两个小时。
近期关于阿雷西博天文望远镜年久失修而报废的新闻大家有所耳闻,以下关于影片所涉及的阿雷西博信息相关及延伸内容用于科普像我一样之前普遍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却看完影片后有点兴趣的观众。
对于故事讲述的内容并非一时兴起的虚构,在相关资料中查阅到 阿雷西博信息 不仅存在 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也是真实存在的。
回信同样是在英国发现只是并非片中讲述人类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外星生命通过麦田怪圈的形式主动展示给我们。
阿雷西博信息(Arecibo Message) ,是于1974年,为庆祝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完成改建,而创作的无线电信息,并以距离地球25,000光年的球状星团M13为目标,把信息透过该望远镜射向太空。
该信息共有1,679个二进制数字,而且1,679这个数字只能由两个质数相乘,因此只能把信息拆成73条横行及23条直行,这是假设该信息的读者会先将它排成一个长方形。
如果把它排成23条横行,它会变成白色杂讯,相反如果把它排成73条横行,便可排出图中的一幅信息。
阿雷西博信息
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影片中所展示的阿雷西博回应(右)看到这里,很明白导演此剧就是为了致敬 在2001年8月21日,英国的麦田上所展现的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就在奇尔波顿天文台电波望远镜,前方的麦田上 展示 “奇尔波顿麦田圈” 对于回信内容的解释有下: 外星人与地球人类同样都使用十进制 外星人的DNA除了含有地球人DNA中的五种化学元素:氢、碳、氮、氧、磷(硅在后来被排除 外星人的DNA基本结构和人类DNA的基本结构相同 外星人的DNA结构与地球人类DNA的双螺旋结构有明显不同为三螺旋结构 外星人DNA中核苷酸的数量为4292835309(十进制)相比人类4294441823(十进制)略少 外星人的外形与地球人有明显不同,表现为头颅大身子短小 外星人身高比较低为1000(二进制)= 8(10进制)倍本信息的波长(126mm)约为1.008米 外星人所在星球人口数量为85亿(十进制) 外星人所处恒星系的恒星大小(4个小格)小于人类太阳系的太阳(9个小格) 外星人用于接收阿雷西博信息的装置外形与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弧线M图案)有明显差别 外星人接收阿雷西博信息的装置口径为6748(10进制)倍于此信息的波长约为850米延伸:2001年8月14日“奇尔波顿麦田圈” 的第一圈出现
2001年8月14日出现的“奇尔波顿麦田圈”就在一周后,2001年8月21日“奇尔波顿麦田圈” 的第二圈出现
2001年8月14日出现的“奇尔波顿麦田圈”而就在2001年8月14日“奇尔波顿麦田圈” 出现的当天,著名的麦田怪圈之母——“银河麦田圈”同一天出现在英国。
银河麦田圈早在一年前 2000年8月13日出现在同一地点奇尔波顿天文台的麦田圈,下面这个麦田圈显示的就是它们的信号发送装置,比我们的要复杂的多。
一年后以印证 “奇尔波顿麦田圈” 阿雷西博信息回信 中的信号发送装置。
2000年8月13日出现在奇尔波顿天文台的麦田圈
根据对比图案,回信中对方电磁波信息发送装置和这个怪圈所示图案极其相似。
这个图形结构却正是科学家们正在研制的,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此类装备和原理将微弱信号不断转换增强能量,以提高发射功率。
但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准却是无法实现的。
阿雷西博信息被成功解读并以相似且内容正确可解读的图案回复,大量有联系的麦田圈图案出现在英国奇尔波顿天文台前的麦田,难道一切都是如此巧合?
所以,有理由相信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是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生命向人类传递的一个信号。
对于阿雷西博原信息的每一个对应解释在百度可以搜索到,而有关阿雷西博信息回信的内容来源于外星人给人类回复阿雷西博信息 和 神秘的阿雷西博麦田怪圈信息的第五颗星球究竟是什么呢?
关于奇尔波顿麦田圈
为了这部片子特意注册了豆瓣账号。
首先说,这绝对是一部低成本电影,而且绝大对数人肯定觉得无比枯燥,或许都没能看到他们把车停下来就起身走人了。
作为一个自身天文爱好者,这个故事能产生深深的共鸣,影片描述的场景,就是我们的日常。
一两个人,一片旷野,头顶浩瀚星空,这时候你就能深深的感受到人类的渺小。
在漫漫长夜中,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冻的全身僵硬。
更无聊的是,还不能使用手机,不能使用任何带光源的设备,而你所面对的,是各种光谱、曲线、直方图……这些东西外行人觉得枯燥无比,但是这群人却能二三十年始终如一,或许这二三十年一无所获,但却列在其中!
但是,其中也不乏槽点。
1. 做拍摄或观测,我们绝对不会选择月圆之夜,除非带了妹子2. 前期工作远比他演的繁重,三脚架(赤道仪)需要各种调试,尤其对极轴,影片中戳那就用是我们梦寐以求但至今无法实现的3. 讨厌一切光源,更别说镜筒里面的光了,纯粹是为了影视效果4. 镜筒子是里面最便宜的物件,影片中用的是个牛反或者施卡,大概150mm,这种型号的,我一个人拎四个能健步如飞,轻的一逼5. 影片中的赤道仪goto速度和跟踪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但十几万的设备远达不到,而且,通轴导星,到达这种分辨率那是牛的一逼6. 牛反镜一般是定焦的,调焦在这种东西上面基本没用
并不是以科学家为主角这就叫科幻电影了,这绝对是被国产剧教坏了。
但是作为小成本电影来说,完成度还不错,前一个小时让我一直在脑补失宠皇后和新晋贵妃之间勾心斗角的后宫故事,后来还有姐妹情深的大团圆结局。
感觉找一个情感观察类的节目组来,这点素材够他们做三期的。
还蛮喜欢这种把现实中的事件拓展而成的电影的,只不过故事的高潮竟然放在极速收纳和狂野飙车,真是太奇怪了。
在狭窄的小车里三个男人将近两小时啰啰嗦嗦,背景乐搞得很壮烈实际上他们都在啦家常,时不时的用眼神交流直勾勾的盯着对方,尤其那个胡子男眼神盯的人有点发毛。
快结尾时突然来个生死时速,在这部科幻片里主人公们遇到的最大危机出现了,分别是笔记本电脑快没电了,汽车发动不起来了,东西装不下了,铁门拦路了,遇上红灯了,总之关键时刻各种掉链子,历尽艰辛终于在最后几秒钟通上电了,结果那个送电源的说刚才其他网点也都收到宇宙信号了,也都发现外星飞船了,而且还在回复人家外星人呢,比你们动作快多了,这不白生死时速了吗,于是四个人站在那里抬头看星星 。
其实小成本科幻片有不少经典的,这部有点故弄玄虚了吧。
看到最后出来一句—for dad隐隐感觉这就是一个真实故事政府政治问题不能公开的秘密,通过一部独立电影拍了出来?
艺术永远来源于生活…细思极恐男主角最后说:“还有几小时就到明天了,世界将要醒来了,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但一切都没有变by the way,一路在看的时候我隐隐觉得络腮胡和司机大哥是一对gay…中间有一段mike突然醒来发现他们不在了,喝了一口茶又觉得不对,导演是不是想暗示点什么?
嗯,小众好片,概念很好,但是电池没电了,现成的汽车发电,完全够支持电源充电了,可能情节设定需要吧,怎么还没到140个字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Suddenly, amidst the cacophony of static and the rhythmic pulse of satellite signals, three astronomers, in a serendipitous moment, intercept a transmission they believe to be from a distant alien civilization. A meteor shower? Perhaps, but the truth is far more extraordinary than any celestial debris. The signal, a complex weave of frequencies and pulses, suggests an intelligence that challenge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smos.In the heart of a futuristic, dystopian cityscape, a SpaceX-like rocket ascends into the heavens, a symbol of Steerbord's aspirations for a better tomorrow. The control room's screens burst into a flurry of activity as an enigmatic signal pierces the silence of the cosmos. Dr. Macro and James, two of the city's most brilliant minds, are at the helm, their eyes glued to the satellite feeds, their ears attuned to the whispers of the universe.In the heart of a futuristic, sci-fi utopia, a SpaceX-like rocket ascends into the cosmos, a symbol of Steerbord's aspirations reaching for the stars. The control room's screens flare with an enigmatic signal, a whisper from the void that only they can decipher. Dr. Macro and James, two of the brightest minds in astrophysics, are on high alert, their eyes glued to the satellite feeds, sifting through the ether for signs of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n the heart of a futuristic, sci-fi utopia, a SpaceX-like rocket ascends into the cosmos, a symbol of Steerbord's aspirations reaching for the stars. The control room's screens flare with an enigmatic signal, a whisper from the void that only they can decipher. Dr. Ray Kennedy and James Dave, two of the brightest minds in astrophysics, are on high alert, their eyes glued to the satellite feeds, sifting through the ether for signs of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可以理解科幻电影中一些常识性别扭,比如可笑的代码、低水平的顶级专家、还有科学家自己写的程序也有个超炫的UI界面,这些都让人习以为常也不会影响观看,但本片高潮部分的“断电导致数据存储不完”这个情节推动理由实在让我无法接受,先不说那段二进制代码只有不到2kb,就算要保存整段高清音频,以平均100mb/s的速度,20分钟可以保存120gb的数据,怎么都够了吧,如果只需要保存那张图更简单,拿手机拍个照就行了,他们竟然没人去做。
这个让我觉得别扭的地方直接导致我快进跳过高潮,直接看到几个科学家一脸憧憬的看向星空。
“宏观世界”是一部前戏太长而让人失去激情的失败科幻电影,SETI,地外文明,大功率射电望远镜,远方的呼唤,这些都是广大科幻迷最津津乐道的元素,要说拍得最棒的电影莫过于二十多年前的“超时空接触了”,大导演,大场面,大明星,让人即使时隔多年后重温仍然是激情满满,反观这部“宏观世界”,明明是部小成本电影却无时无刻不在浪费资源和观众的耐性,本来60分钟就能讲好的故事硬生生被导演和编剧拉长到了120分钟,其间多出来的部分完全被无聊的情节所填满,老兄即使你不鸟我我也要感动你,老兄你明明对我这么好为什么早不说,老兄我得心病很久了可就是不想对你倾诉,除去那些拖沓的鸡汤对话之外太过于煽情和泛滥的配乐让观众几乎无所适从,你丫的要我从头到尾都必须高潮吗?
是同类型电影没落了吗?
未必如此,近期上映的具有类似情节的“克莱拉”要比“宏观世界”好上百倍,推荐给喜欢科幻的朋友欣赏。
电影精彩在森林里面布置天线的场景,真像刘慈欣《三体-黑暗森林》,自己拿电筒在明处,未知生物在暗处,各种叫声,吓得科学家心惊肉跳的。
不知道导演是否看过三体,故意穿插一段在漆黑森林里摸索的剧情,纯属个人猜测,哈哈哈。
就电影还是不错的,一开始平淡无奇,中间紧张刺激,最后宏大壮观。
电影有起有落,穿插的慢叙事情节比较符合现实。
喜欢科幻的小伙伴不能错过。
很久没有看见这类电影了,最近看的类似电影应该是《时间陷阱》
阿雷西博信号的回信。
真够独立的,两个多小时真是白瞎了,剪成70分钟足够了。话痨就不多说了,一个悬念弄到最后,还是没看到什么,居然拍了5年,都是自个儿玩吧!
加入的文戏动作戏让人跟出戏,那些装备那么重要吗,荒郊野岭的放几个小时回去拿会怎样,bgm加一颗星
忍着困意看到四十分钟,之后就越来越有意思。音乐炸裂。争分夺秒找电池哈哈。能跟外星人对话,真的可以“唤醒世界,改变未来”啊!不过全世界都对外星人喊“欢迎来地球”,心有点大吧,不怕外星人来做坏事吧,或者外星病毒。
科幻外壳包裹下的励志片,看完后心里确实有所触动
想不到小成本的片子能拍出这样精彩的情节,很多人说片子太冗长,废话太多,试想几个大老爷们在深夜的野外通宵达旦地去捕捉来自外太空的信号,不聊聊天,搞点事情咋打发时间?正是这些看似无聊的对话慢慢交代这几个小红帽的人物关系、生活环境、性格脾气……最后团结一致飙车拿电池的桥段才水到渠成。本片虽然没有大场面大明星,这些技术宅却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监测太空信息的技术,还顺带把阿雷西博信号事件再次艺术展现,真是绝了。特别在熬过前一个小时的沉闷后,剧情就开始渐入佳境,随着主角们发现信号回复、看到天空遮挡物、保存信息电池耗尽,冲回基地拿电池续命等等扣人心弦的情节,观众的心应该也是跌宕起伏,无法自拔吧。抛开技术粉挑刺bug,整个片子代入感很强,完成度相当高,科幻很硬核,虽然最后外星人来临只是一组灯光,震撼依然!
我不是标过咩 豆瓣你M
wtf did I just watch…
真的是非常不错的低成本电影!!非常简单的故事和情节可以拍的这么好,真是厉害了!!
好无聊
小成本 拍的还可以 四个男人一辆车和外星文明的碰撞
理工直男拍的电影吧,每个感动点都很尴尬,还配上长时间特写和管弦煽情音乐,大写的尴尬。重点的信号、转折都只有专业或资深天文爱好者才能看懂,大多数观众只能看着演员逐渐瞪大的眼睛一脸懵逼,几个演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相信。我知道导演想说什么,但是说的磕磕巴巴。结尾飞船出现在可见光谱的一刻比较震撼,但这也是当深刻理解这一切背后的含义才会觉得震撼,即便如此,结尾的处理也是拖沓+尴尬。天文死忠爱好者可能会给打五颗星。
为何别人几个人的电影音乐都能那么出色,羡慕
主题其实是科学家的情怀、奉献、努力、友谊,但整个故事的展开,时空、线索、细节等都非常无聊……
脑洞
好无聊,浪费时间
优缺点都很明显,但我太喜爱接触类影片了,尤其是本片,极其硬核。电影的缺点是小成本制作和时长拿捏的不稳,几个主角的冲突和“接触”的高潮放在同一个时间段会更有戏剧张力,但本片先解决矛盾再一致对外非常理性,符合科学家的身份。优点就太多了,也是小成本限制,配乐就极其出色,大部分情绪是靠音乐铺垫起来的,其次就是非常基础和硬核的科学背景,二进制信息和无线电的使用是寻找外星信息最重要的技术,本片都诠释的很好;还有三人组的新友谊建立和旧过往的纠葛,又为了同样对探索未知的乐趣成了战友,让人会心一笑。最后是影片主题,人类对存在的探索,以及第三类接触将改变所有的一切,探寻存在的意义是哲学、也是科学永恒的追求,虽然我认为任何地外生命都提供不了任何答案,但这探寻本身就是存在的意义。
硬核的接触片,发烧友肯定喜欢
2.5星 全世界最傻逼的烂片标配剧情台词全在最后一刻出现了 还有那傻逼的惊吓部分 我真搞不懂导演是什么意思 剧本挺好的 但是拍的是真尼玛脑瘫
漂亮,不用特效的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