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想用性感来形容顾铭。
剧中好像一直都是夏天,他的衬衣总是最上方的两个扣子不扣,衣领敞开成v字,露出棱角分明的喉结和一大截白皙的脖颈,隐约向下生长着。
可他只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抽丝剥茧、推理复盘,为受害人主持正义,守一方平安。
认真的样子撩人而不自知。
还有那份属于顾铭的热爱与热血,缜密与执着,沉稳与英勇,脆弱与失控…都被永远地留在了12年前的夏天。
作为普通观众,或许可以随意指责顾铭对于家庭的亏欠,说他是不称职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不称职的父亲,因为对他们而言,多破一个案子、少破一个案子又有多大关系。
可要是作为受害人家属呢?
会不会希望遇见的每位警察都像顾铭,能够把全部的情感、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抛下一切拼命破案?
顾铭说,破案不仅是一份工作。
《刑警队长》也不仅是单纯的破案剧。
正如片尾的结束语:本剧拍摄取材于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力图通过还原一名普通刑警竭尽一生践行“命案必破,不破不休”诺言的传奇人生,告慰所有不辱使命英勇牺牲的公安民警,并向奋斗在第一线的公安卫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随着人物成长,也展现了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期,我国刑侦理念、技术的进步以及一代代刑警的薪火相传:经侦分家、指纹库、DNA库、天眼系统…吴局→顾队、胡队、钟政委→小东、小林、卢涛、邱冰→金鑫…除了镜头太抖、不利于沉浸式观影外(看到后面倒也习惯了),很多次感动于剧中展现的亲情、战友情、师徒情,几场醉酒戏、生离死别的情境更是让人体会到了一些好演技😭尽管认为有些情节过于无私难以置信,那也可能只是因为自己做不到罢了🚬
不知道中国的电视剧是不是也像美剧那样,有一个选择角色的导演。
刚刚看了一大半的扫黑风暴,也看过其他几个剧,难得有这么一个连续剧里面的演员选的都是那么舒服,是正常人,没有什么歪瓜裂枣橡皮脸。
如果给个俗套的评价,一流的演技,一流的导演,三流的剧本。
即使这样一个剧本,于和伟也几乎在所有会翻车的情节中让画面保持平衡,让故事多了可信。
总体来说,这部电视剧剧情稍显拖沓,节奏有点慢,也可能是我自己误解了这部电视剧。
毕竟这部电视剧不像是刑侦片,更像是生活伦理剧,因为对它而言,案情的侦破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队长的舍小家顾工作的“敬业精神”。
所以,在最后一集的时候,很多跟我一样在看这个电视剧的网友们都评论说:编剧有问题,他怎么能是出车祸死的呢?
他应该是在工作中累死啊!
鉴于这个电视剧是根据真人的事情改编,我本来想要吐槽编剧的话又之后咽了回来,要吐槽,也只能吐槽一下电视剧主角的原形 —— 除了是个工作狂,还是个自大狂,大男子主义,英雄主义。
也许,这就是“优秀的中国男人”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极度热爱,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家庭,没有必要的时候,创造必要条件,牺牲家庭;在工作中,别人不能因为直觉失误,而自己,在没有头绪的时候,就可以靠直觉去部署人力物力。
当然,他也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勇于承认错误,无论给谁道歉,都真诚又积极,反正,下一次还会这样。
对于剧情的拖沓这一点,看过《重案六组》,《案发现场》等刑侦剧的人,可能会非常有感触。
重案六组有着自己的主线,但是仍然保持着几乎一集会有一个案件完结的速度,让人看得直呼过瘾又忍不住想要追主线的进展。
而《案发现场》像柯南一样,每集都有一个两个案件发生又结案,节奏很快,很有悬念,让人紧跟着剧情。
而《刑警队长》,在情感的渲染上要着墨过多,可能是因为编剧要突出这位刑警队长对于“命案必破”的执着,所以,在剧情中会对破案的难处有更多的表述,以及每个人陷入被动后的情绪有更多的表现,而为了突出刑警队长对于将新技术引进到刑侦工作所作的努力,将自己的刚分到还没住的房子给新来的实习生的时候,这段剧情,简直让人讨厌这样一个人。
为了工作,非要选择一种伤害家人的方法。
恩,如果真实的那位刑警队长是这样做事的,我只能说,这个人,真的是讨厌!
就不能给这个实习生租一个房子么?
或者在落实房子之前,让这个实习生先住酒店。
这些都是解决方案啊,何必一定要住到自己家里去,还要骗实习生说这就是警局分给实习生的房子,这难道不是坑蒙拐骗么?
如果,这个剧情只是编剧为了突出队长爱惜人才,不惜牺牲家庭的话,那我只能说,这个编剧真的是有些脑残,把这个人物性格塑造得极端,好似为工作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代价。
那么,问题来了!
工作真的需要你牺牲这么多么?
难道不是自己的大男子主义在作怪?
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一个包子只需要一块钱,你花三块钱去买,并不是表示你有多爱这个包子,只能表示你比较傻。
人家都知道用一块钱去买包子,你却非要用三块钱。
这就是我说的“不值得赞扬”的“敬业精神”。
因为你的工作并不需要你付出这么多。
你付出这么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绪。
恩,比如,鉴定人员在鉴定的时候,队长真的有必要几天几夜不回家,等在警局么?
结果出了了,给你的一个电话,你也可以第一时间知道结果,知道了结果,也得等到大家都上班了,你才能开始行动。
那么,等在警局到底有什么意义?
是工作的必须么?
其实,工作并不是不回家,等在警局才能做。
等在警局,只是因为队长大人他心急难耐,想要在第一时间知道结果,都等不了人家打电话,就像你看不看着厨师,人家都是要用那么久才能给你做好,给你端上桌。
你当场盯着,做菜的过程并不会变短,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心情很焦虑,想要盯住整个做菜的过程,也就是说,你的盯着,你的专注,你的“敬业”对这份“业”其实毫无帮助。
恩,这部电视剧的拖沓就拖沓在对于个人感情的渲染过重,为了让观众感受到队长对这份工作,或者说事业的付出都有点过分了。
而且,在主线和支线的推进中,虽然主线交代完整,当初队长提出“命案必破”的那个案子,在结局时,终于告破,局长也在路途中车祸丧生,但是,结局对于支线交代并不完整。
临结局的时候,邱冰好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妹妹,却发现,并不是,找到的是另一位父亲的女儿(恩,这个伏笔埋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最后,对于邱冰的妹妹就没有再交代了,而是,简单的以邱冰的父亲去世来结束这条支线。
与其说,支线是邱冰的妹妹走丢,不如说,是邱冰的心结。
但是解开这个心结的剧情,并不是妹妹归来,而是父亲去世,追求者身患重病,略显草率。
总体来说,这部电视剧,当刑侦局看有点拖沓,当人物传记看,人物性格渲染有点极端。
最近一直在追。
跟之前看过的刑侦剧不一样。
第一集就是那种排查法。
虽然现在已经都有高科技了,但是这部剧就是方向加上坚持在破案。
顾队长的个人魅力被于老师演绎十足。
一头是家庭,一头是工作。
他好几次挂了家里的电话,但是转头工作完成又慌忙奔赴家庭。
他说会难受,对于命案,命案必破。
每一个案子都有一个亮点,真实在展示出人们视野的盲点,我不剧透了,真的很适合慢慢看。
虽然技术过时,人并不过时,问题也不过时。
万万没想到,我竟然会为了追短视频的一个片段竟然跟着刷完了整部剧,如果我还是20岁,我想我不会有心思捧着手机和IPAD来刷一部这样的国产电视剧。
但已过而立之年的我,有老婆有女儿,对这样的一部剧有了更多的感同身受和说不出的喜欢。
片尾曲:最爱的就是你,也许有人会想,剧情过于突出顾铭爱得就是工作,为了工作无限的牺牲家人,主旋律过强。
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舍小家为大家,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更多是,无奈。
没错,我甚至可以说无奈是这部剧的主旋律,也是人生的常态。
顾铭为了破案牺牲了对家人的陪伴,是无奈;邱冰到最后都没有找到妹妹,是无奈;胡队同样热爱警察职业,但最终事业毁在于友情和爱情,栽在发小和自己老婆手里,也是无奈;林之华的感情线在最后才有气色,但又因为身体原因放弃事业,这还是无奈,甚至大结局顾支出了车祸而牺牲,同样也是无奈。
重要的是但是,无论是顾支/胡队/邱冰/林芝华,他们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吗?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不会戏剧的表现必然有夸张,但现实中的你我,何尝又不是面临同样的取舍和无奈,为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负重前行,也许成功也许失败,但重要的是热爱,因为热爱而专注,因为热爱而有价值,也因为热爱而不悔。
心中有爱,眼里有光、愿此生无悔。
最近在腾讯视频中翻片子看,偶然看到这个片子,一看主演有于和伟,因为近期刚看完《三体》,印象不错,就加到播放列表里了。
利用周末几天刷完了。
感觉有惊喜。
看介绍,片子是2015年的。
说个题外话,当时里面好几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现在火得一塌糊涂,反而几个主演一直不愠不火的,除了祖峰和于和伟,其他几个主演有些销声匿迹或者边缘化了。
所以演艺圈能发展成什么样子真太看气运了,跟个人演技、本身形象气质有关系,但关系反而没那么大。
影片简介里说这是根据真人事迹改编的片子,观看过程中弹幕里面很多人评论说这是他们当地的事,很多人认识或者听说过顾铭这个角色的原型,说是江苏南通的一个优秀的警察。
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是2023年3月份了,弹幕里面很多消息是很多人在不同时间发的,还有人直接发自己发弹幕的时间,当然弹幕里面描述的时间是不是真实的时间也无法考证,但是总感觉很魔幻,很欢乐。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因为各种机缘巧合的原因在看同一部剧,甚至还有人认识故事的原型,各自抒发着对演员演技、情节设定、人物命运以及个人情绪等各色各样的想法,也是是一种缘分。
剧情很简单,也比较主旋律,整体是讲奉献的,虽然感觉个别地方拔高用力过度,总体而言,个人还是很喜欢的。
这也是国产剧跟很多美剧、英剧、韩剧的区别所在,他们更喜好展现个人英雄主义、所谓的人性阴暗面或者纯粹的挑战智商的斗智斗勇游戏。
所以这些来美剧、英剧、韩剧吸引了很多观众,因为门槛低,能引起大家兴趣的东西多,这其实也正常,他们是市场化主导,没有观众就没有后续一季一季拍下去的启动资金。
但若只是为了吸引眼球,靠一些比较低级的情节设计来取胜的方式终究难以长久,把内容质量提升上来才是根本。
像当年美剧里面的《超人前传》,《警察世家》,《灵书妙探》等,内容简单,结构清爽,正能量满满的剧,只要演员尽心,导演用心,成片质量过硬,不也风靡一时么。
个人有种感觉,这些年美国文化中戾气过重的部分原因可能也跟日常消遣娱乐老看这些负能量满满的电视剧以及真人秀有关系。
说一说里面的几个角色,顾铭的角色设定和塑造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从派出所所长开始讲起的故事,到生命的终点一直在刑侦的工作上全情付出,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所作出的付出都生动的展示了出来。
可能因为是真人真事改编,所以故事跟日常生活很贴近,没有一般电视剧那种若有若无的抽离感,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比较有代入感。
无论是顾铭跟对象关于事业发展由谁来妥协的问题,孩子高考的问题,父亲病故无法陪伴的问题,工作中有心无力的问题,都是现实中实实在在会面临的事情。
其实,作为普通上班族,在一种工作岗位或者说工作单位中工作那么多年,哪怕只是想做好自己喜欢甚至不是自己喜欢而是因为责任感驱使必须做的一份工作,都没有预想的那么简单,总会有各种预料不到的人和事带来困扰。
有时候想,人活一世,想要无波无澜,平平淡淡过完一生,其实是一种奢望。
只不过你认为的槛儿,也许在别人看来不算啥。
小时候,无意中弄坏一个心爱的玩具就能让当时的自己痛彻心扉、痛哭流涕;少年时,邻居小伙伴举家搬迁,两个人抱头痛哭,颇有生离死别的感伤;考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离家几千里远去上学,在最初的几个月,生活习惯、语言、饮食的差异以及思乡的情绪总是压在心底,让人有种不能承受的沉重。
人到中年以后,偶尔回想起这些场景来,对于当时的一些事情也就只能记得一些情绪了,自己曾认为会刻骨铭心一辈子不会忘记的,也基本被淡忘了。
时间会熨平一切过往,那是因为那些已经成为了过往。
搁在当前,那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关于老胡,结局真的太伤了。
业务精湛、对同事亲厚,对自己的岗位认知也是人间清醒。
最终人身的轨迹因为对象的一个错误和自己的一念之差就陷入了万劫不复。
有些岗位、有些事情真的是要如临大敌、如临深渊,一步都不能错。
同时,也看出了人生伴侣的重要性,价值观不契合的人是不能一起走到最后的。
关于里面选取的几个刑侦案例,无论是冲动杀人还是拐卖儿童,也都很有警示意义。
整个剧的设定个人是比较喜欢的。
如果不是真人真事,故事已经终止,自己都有些期望拍成系列剧。
最后,感谢原型人物在刑侦工作中的付出。
《刑警队长》这部电视剧是由于和伟,祖峰联袂主演的一部好剧,他可以与《人民的名义》相提并论,全剧毫无漏洞,是由原型的一部警匪刑侦大剧,看完了全剧,我想对于和伟(顾铭)说:“你完美的还原了一位刑警队长。
"该剧在各方面都很好,只不过,有一个毛病,刚出场是90年代,哪儿来这么多现在的东西?但总体来说,这部剧是很不错的。
因为疫情,所以在家宅了一个月,每天陪妈妈看电视。
妈妈喜欢看刑侦剧,喜欢于和伟,所以这部《刑警队长》好像是非常完美的选择。
无聊所以每天陪妈妈一起看,头两集还不错,自从邱冰这个角色莫名其妙的出现,就感觉好像这部剧混入了奇怪的东西。
作为一名警花,在我心里应该是纯洁且朴实的,而这位演员的穿着以及太过艳丽的妆容与警花这一词格格不入。
毫无演技并且自带fc味,看不下去,所以决定弃剧了。
一开始真是当探案剧看的,但实际上案件侦破是辅助线,故事更多的呈现还是主旋律正剧风讴歌时代英雄,向奋战一线的刑警致敬的一部作品。
因为是根据真实人物原型创作的故事,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主人公生平事迹。
在鉴证技术还不够先进的90代,刑事案件侦破的短板就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搜集证据且结果还不乐观。
证据采集、分析、判定、确定犯罪嫌疑人等一系列操作都相对迟缓,这为案件侦破的成功,确实带来了很大阻力。
但以顾队为代表的一众刑侦干警们,不等不靠就是凭借强大的信念感永不放弃的精神,大海捞针式的甄别比对,最终将罪犯绳之以法,这部分的描写还是很令人动容的。
看得出,故事制作还是诚意满满的,但个别人物的设计上,感觉还是拖了精彩程度的后腿。
1、 邱冰、邵娜的饰演者都带着浓郁的人工打造气息,说句不客气的话,可能都是同一家医院流水线上出来的。
尤其是作为警察学校学生以及后来成为刑警的邱冰,看着她的脸,我特别容易出戏,完全代入不了角色。
且角色人设就BUG不断,全篇她压根儿也没看上小林子,暗里明里多次拒绝小林子。
可是到最后知道小林子生病了,她就告白了,这是闹那样啊。
因为自己的失误,造成妹妹被拐骗失踪,自己作为警察后依然智商多次不在线。
诱捕韩小光时她精神恍惚造成第一次诱捕失败。
找兰兰时,在没有确认支援到位的前提下,就带着小女孩逃跑结果被围攻。
自己认不出年幼的妹妹可以理解(因为妹妹在成长,相貌会改变),但六岁的妹妹不可能认不出姐姐(姐姐已成年,相貌不会有太大变化),明摆着不是自己亲妹妹,还一厢情愿的认妹妹,真让人哭笑不得。
2、 卢涛的女友娜娜,总让我有种是卢涛经济人的感觉,看不出她对卢涛的爱,但看的出她的小算盘打得很是称手,也可能娜娜的爱与众不同,爱卢涛就要将他的价值最大化吧。
其实她的想法并不算错,在最有价值的年纪创造经济利益最大化没有问题,但前提一定是要尊重卢涛本人的意思,而不是自己规划别人的人生。
3、 最让我意难平的是胡队这个物设计,开篇以为是双男主,后来发现就是陪跑的。
陪跑就陪跑吧,但胡队进去的设计真心有点太草率啊。
钱不是他收的,是他老婆收的,也是他老婆不让他马上打电话推辞的,虽然他没有马上退回去,但实际上胡队是有心要和发小把关系理清楚,把钱的事儿掰持明白的。
结果他这边一接案子,那边就犯事儿进去了,前后时间差打个措手不及,冤不冤。
最让我恨的是,她老婆还舔着大脸提了离婚,还要全部财产,这都什么人物设定啊。
没有发小的糟心操作,没有愚蠢老婆的小算盘打得叮当响,胡队也不至于折进去。
换谁进去,心态都要崩。
发小犯事儿进去了,老婆和他离婚了,这辈子就会两件事儿,一件当警察,一件做大牢,曾经这么骄傲的一名经侦警察就这么给折了。
胡队最大的优势就是,办案子有活泛劲儿,懂变通有手腕,可是让他抓贼的设计能有点技术含量吗,就胡队这大结局,我真心要给编剧差评。
当然讨喜的人物也不少,最起码深得我心!
1、 吴局特别有领导样儿,既能为下面扛事儿,更能为下面办实事儿,而且自身气场与角色高度吻合,他演的好几部警察局长角色,都给我印象深刻。
2、 齐大姐,人白净又喜庆,关键还心地善良,不仅会照顾人会持家,还不物质。
在一群男刑警中更是一抹巾帼亮色,弥补了警察队中缺失的温暖。
3、 老钟,他到队里后,所有的事儿布置的井井有条,每个人的思想工作一做一个准儿,自己也从来不置身事外。
顾队有啥事儿,他都第一时间冲上去帮他解决分担,甚至主动揽责,铁杆好队员必须有老钟一票。
4、 陈晓东,一开始我以为他是嘴炮型警员,没想到他是一位真练活儿的好样儿的。
为人朴实、对人有情有意、信念感强烈,办事不偷奸耍滑,喜欢他。
5、 金鑫不骄不躁实打实的富二代,但办起案来也算有模有样了,算是富二代中的好苗子了。
通篇几个案件侦破下来,几名罪犯也让人很有印象:1、 彭超录从开篇到收官,只闻其名未见其身说的就是他。
没几面出镜,就是能撑满全剧的存在。
2、 郭小农绝对是根儿上不算太坏,他是真胆子小,一看就是跟对人就能干对事儿的典型。
3、 刘清宇几个大包子就让我记住了他,对抓住彭超录这哥们儿还是有点作用的。
电视剧《刑警队长》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某市一共发生了十多起妙龄女子在路上被人划伤的恶性案件,警方立案侦查。
抓到了晓光。
晓光是三中的老师,他为人师表,口碑在学校很好,他的母亲是全市的五一劳动模范。
他的妻子也做伪证,保晓光出来。
他眼神阴郁,但是苦于证据链不足,被保释。
警方从他的笔记里知道他痛恨他的前女友,所以呢,就让女警员打扮的长发飘飘,骑着车在路上。
晓光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怒,因为被前女友伤过,看见貌似前女友的妙龄女子,他就毫不犹豫地跟上去,拿出美工刀。
结果被女警员按倒在地,证据确凿。
因为被伤害过,无法释怀,结果难掩恨意,要用别人的痛苦来获得内心的平静。
晓光,为何受伤走不出来的是你?
这个名字有伤害,重复得多了,就成症结了。
说是刑侦,却没有太多悬疑色彩。
三观不正 其他好也没用
其中一个案子很搞笑,根据嫌疑人口供起出了尸体,居然还定不了罪要放人,即使不能确定尸体身份,至少需要嫌疑人交待是谁吧。
好人为什么不长命内
局长是最大最大最大的败笔
屏幕晃得没法看,尤其是第十六集。
看过一部分
为了祖峰老师看了18集,我果然是真爱然而也没等到祖老师的走入歧途……【司改期间,播一部歌颂“命案必破”的刑警的传记,把提高破案率作为唯一指标的剧真的不是个好兆头。
又是一部陪家人看的剧,刀片划人案里,有罪推定,随意盗走他人物品,随意搜查,随意审问,为了破案率或者所谓正义不断刺激受害人,哪怕给受害人留下精神疾病的风险。我倒宁愿这剧是导演怼你国司法系统的民间想象,不然才更让人绝望
请卢涛,让房子这个情节,太过生硬…强加痕迹太重了……
主旋律让人看着看着就吐了
真实 私以为现实中的破案绝不像电视里演得那么简单 很多案件一拖就拖好几个月
考了下古,不纠结主旋律的别扭了,于叔演得真好,年轻时候又轴又怂,中年固执有原则
吴局真的双标,不给胡队派人手,还嫌弃人家破案率不高,可是面对同样没破案的顾队,就说不能桥枉过正,各种偏袒。哎,替胡队不值,最后还强行BE,心痛
里面那个什么冰整容面瘫脸太恶心了。。。关系户吧
过于伟光正 很反感
这剧的节奏算是良心剧了
催泪大片。
卢涛的女朋友一定是豆瓣人……
终于完结。印象里近几年同类题材中,没有一部如此一般的电视剧,加上几位主演的倾力表演,让我更加入戏。只是,九十年代的时代还原很差,而且剧情槽点多到令人发指,幸好于和伟的表演还是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