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柱

동주,乱世诗情(港),东柱:时代诗情(台),Dongju: The Portrait of a Poet

主演:姜河那,朴正民,韩昌贤,成泓日,崔正憲,郑浚远,李嫔娜,尹正日,金仁宇,金正碧,朴泰山,崔嬉序,闵镇雄,崔钟律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6

《东柱》剧照

东柱 剧照 NO.1东柱 剧照 NO.2东柱 剧照 NO.3东柱 剧照 NO.4东柱 剧照 NO.5东柱 剧照 NO.6东柱 剧照 NO.13东柱 剧照 NO.14东柱 剧照 NO.15东柱 剧照 NO.16东柱 剧照 NO.17东柱 剧照 NO.18东柱 剧照 NO.19东柱 剧照 NO.20

《东柱》长篇影评

 1 ) 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2 ) 仅仅想成为一名诗人

影片全部是黑白色调 用以描绘那个黑暗又充满斗争的年代 东柱是位诗人 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国家战乱 深受民族身份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扰下 他是一个影子一般 不敢靠近真实的光 却渴望用诗表达去向往 节奏很慢 情节是由东柱的诗和他的心绪所串联起来 不断地闪回 回到现实 再闪回 宋梦奎与东柱之间在审问的结尾部分 蒙太奇的剪辑将两者和而为一 但又表现了二人作为革命者和诗人的根本不同 宋梦奎是火热的 充满着斗志与意愿 而东柱是一本诗集 翻起来薄薄的几页 读起来却知内心的疑惑、迷茫、困扰、羞愧与坚定 记忆深刻的是对二战时日本人的形象塑造 有清醒却无力的反军国主义者的教授 也有极度自卑与自信渴望胜利到狂乱的军国主义者 表面上谈着解放亚洲 但意义何在 或许只有他们内心的欲望可以解释吧最后 东柱的诗集叫作《天空 风 星辰 和诗》 他说自己身在这个战乱的年代仅仅想成为一名诗人是羞愧的 但正是因为国家民族的危难 才赋予了他诗的内容与思想以及对自我和民族身份的追寻

 3 ) 一个诗人的“耻辱时代”

(文/鬼脚七)2014年,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上映,影片以萧红的一生来展现破败时代中的黄金岁月,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影片很难说完美地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但是许鞍华的风格尝试仍然是让人耳目一新的。

而今年,韩国导演李濬益的新作《东柱》让人很容易联想起那部两年前折戟的同类型影片,同样的以一个写作者的跌宕一生作为影片主线,同样的与飘摇时代惨烈地对抗,同样的高傲而寂寥的结局。

然而不同的是,萧红尚且可以有能自己决定“怎么爱、怎么活”的自由的“黄金时代”,到了《东柱》当中却成了连选择都变得奢侈的遗憾和荒谬。

对于诗人尹东柱来说,生命当中从来没有过“黄金时代”,而只有难以言说的“耻辱”。

影片的主人公尹东柱是一个诗人,这是我们能给与他的最纯粹的定义;然而现实往往无法容忍纯粹——他是一个朝鲜诗人,但他是一个生活在日治时代的朝鲜诗人。

身为诗人的“小我”与身为民族一员的“大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贯穿了尹东柱的一生。

28年的岁月,是一场在异国、异族、异文化中的漫长征途。

历史上的尹东柱,无论在中国还是在韩国,都被贴上了“爱国诗人”的标签,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的一生,却始终都是在逃离和回避残酷的现实,始终都在朝着“救国”的道路愈行愈远,从“满洲”到朝鲜,从朝鲜到日本,他违抗父命不学医而学文、背离朋友放弃“运动”而沉浸于文字、不青睐革命而醉心于爱情,甚至,为了更好地追逐梦想,宁可屈辱地按照日本的政策“创氏改名”,以“平沼东柱”的身份去往东京,这一切,都离我们想象中振臂高呼、启发民智的“爱国诗人”相去甚远。

正是这样一个对于政治并不感冒的尹东柱,却因为政治罪名被捕、被虐待而死在狱中,继而被冠以“爱国诗人”之名加以纪念,历史的诡谲和无稽往往让人哭笑不得。

那么,尹东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影片并没有急于就做出结论,而是将这种生活流离的若干片段穿插在尹东柱生命最后一段时间的回忆当中。

如果说,《黄金时代》是通过当年人物的“出镜讲述”来重新拼凑了一个第三者眼中的萧红,那么《东柱》同样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展现的却是一个从没被人看到过,甚至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一个在时代风云中的尹东柱。

影片随着在尹东柱被捕之后在狱中接受日本军官的拷问开始,每一个对于他罪名的指责都以他回忆中的真实状况相对比,是的,这些罪名颇有一些“欲加之罪”的影子:他所热爱的诗人因为身为左派,使他也被打上革命者的烙印;他出于友情而关心朋友,自然也被当做谋反的罪证——但是导演并不是在这里批评和暗讽日本殖民者的歹毒和凶恶,而是在这种反差当中,尹东柱的一脸惶然更为摄人心魄。

《东柱》通过这种反差,完成了《黄金时代》没有完成的任务,使得尹东柱的形象得到了重塑,他不再是一个符号化的“爱国诗人”,而更多的是一个莫名其妙成为“爱国诗人”的无知青年。

影片在碎片化了尹东柱一生经历的同时,给尹东柱的给一段人生都打上了一个问号,在日本军官的责难与尹东柱自身回忆的罗生门里,他究竟做了什么,成为了影片所追寻的根本问题。

影片当中通过画外音独白所确立的诗人身份,通过回忆所展开的青年生活,以及在现实中的囚犯处境,形成了相互交缠、抵消、矛盾的不同方面,作为一部同样试图为影片中的主人公寻找定位的影片,《东柱》并不是以丰富和补足我们印象中的尹东柱为起点,而是选择以模糊和消解他的固有形象为切入的。

在这种略显混乱的模糊性中,我们关注得以和影片中的所有人一样,从完全陌生的角度去接近和了解尹东柱。

影片的这种立意也在形式上得到了某种恰到好处的应和。

《东柱》采用了双主角的结构(虽然片名叫做《东柱》,至少我们很难分清两人之间谁的戏份更多),这一点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导演的上一部影片《思悼》,少年时代的尹东柱和他的挚友,同时也是表兄宋梦奎一起出生在中国,这是一个远离了他们故土的地方,兄弟两人一个热爱诗歌,一个擅长散文,双双沉醉于文学的汪洋之中,成长后的二人回到朝鲜就读,进而考入东京的大学深造。

本来亲如手足的他们却因为观点的分歧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正如鲁迅和周作人的多年恩怨一样,尹东柱将诗歌看做纯粹的情感抒发,他既不理解政治,也不愿参与其中;而宋梦奎则顺应时代投入到学生运动的洪流,办杂志、创社团,像每一个爱国青年都曾热血沸腾过的那样,为了朝鲜的独立而四处奔走。

决然不同的两人在影片的叙事进程当中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尹东柱的不同可能:他究竟是一个不谙世事、单纯幼稚的天真诗人,或者是一个在宋梦奎的反衬当中超脱现实的遁世青年,他的边缘人处境,究竟是一种不屑的叛离,还是被时代放逐的无奈。

和《思悼》当中所描写的父子二人实际上共同构成了在特殊的无奈环境中的男性形象相似,《东柱》也显然将尹东柱和宋梦奎的并置变成了一种象征,他们成为了一整个时代青年的两面,一面是民族解放祖国光复的历史使命,另一面却是个人梦想爱恨情愁的自我尊严,特殊的时代肯定了前者,却否定了后者。

正如尹东柱自己所说,他成梦奎的“影子”,成了历史背后的鬼影憧憧。

或许我们会问,哪怕国难当头,难道就不允许一个敏感而细腻的青年只写下温柔的诗歌,而不追求热烈的辩论吗?

或许可以,然而他们却无法得到善待。

不参与政治的尹东柱也难以逃脱“被政治参与”的命运,在日本求学的他遭到日本军官的羞辱,被当众剃掉头发,在这一刻,极具象征意义的,我们看到这种两面性被暴力方式所整合,追求个体价值的文学青年被扼杀,而被强迫地“变成”追求民族大义的革命青年——尹东柱无路可逃,只能回头去找曾经的伙伴,而且表示自己愿意像他一样,参与革命,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这种转变如此突然,却也如此顺理成章,影片在前半段所一分为二的两条线索在这里重新纠结成为一股。

事实上,剃掉尹东柱头发的,与其说是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军官,不如说是在二战当中裹挟朝鲜的世界局势本身,正如前文所说,导演在《东柱》当中并不仅仅想要表达被侵略的民族如何在一个柔弱的诗人身上折射出力量和信念,而更重要的是,在尹东柱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被无法抗拒的时代所扭曲的诗人之魂如何怆然地消失。

影片并不着力地心系国族命运,而更关注个体生命的沉浮。

而也正是因为这样,《东柱》最终将时代青年的两面糅合在一起,展现给我们的,是混合着尹东柱和宋梦奎各自特点的朝鲜青年,在祖国沦陷的岁月中欲求报国无门,欲求避世而不可的窘境。

在这里还很值得一提的是,尹东柱找到梦奎,表示想要加入革命,而此前一直批评东柱“过于感性”的梦奎这时却对东柱说:“枪由我来举,你还是写诗吧”。

这对看似水火不容的兄弟,表面上相互指责对方的生存方式,这些指责却事实上建立在无比深刻的相互理解之上,梦奎何曾不理解东柱的文学梦想,他甚至一眼就能看穿东柱的脆弱和痛苦,因此他才知道东柱更适合的是什么。

在这种拒绝背后,影片用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完成了兄弟两人的和解,也最终呈现出这些青年们永恒的矛盾和悲哀——在民族解放的重任面前,个人的梦想不值一提,然而“不有行者,无以图未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梦奎选择了放弃自己的文学,而保护着东柱的文学。

在无法选择的命运中,这些文弱的青年们,只能用近乎惨烈的方式,来保护他们当中最美好和最纯粹的那份梦想。

这种带有强烈悲壮感的和解方式,与导演李濬益去年的《思悼》中的处理如出一辙,在《思悼》中的一对父子通过生死的诀别最终完成了对话和理解,而在这里,走上不同道路的兄弟最终通过相互的成全来完成了对他们所代表的群体的和解。

相似的不只是导演所采用的手法和方式,而同时也是我们随着影片节奏被调动起来的情感。

可以说,在经历了影片前面近乎冗长和碎片化的细枝末节之后,结尾部分的情感宣泄成为了我们最终理解尹东柱,以及与他感同身受的关键部分。

李濬益所采用的这种先抑后扬的叙事技巧,无论在《思悼》还是在《东柱》当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即便在《东柱》当中,黑白的画面和零散的故事线多少会在影片开始阶段让部分观众难以适应,但是这些缺憾都在影片结尾得到了圆满的补偿。

影片通过这样的取舍,来重新呈现了一个无法选择命运的亡国诗人的命运起落,它最终也没有划定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尹东柱,但是,却的确勾勒出那些被忽视和被放逐的时代青年们的悲哀身影,而这正是《东柱》借尹东柱的经历所折射和传达的无力喟叹。

影片结尾部分,宋梦奎和尹东柱被要求在供认书上签字,梦奎看着纸上罗列的种种罪行:煽动学生、传播违禁书籍、组织叛军、意图叛乱……他签字了,不是因为屈服,而是因为“如果这一切我都做了该多好,我没做到,我很抱歉”;而东柱却拒绝签字,也并不是因为对抗,而是“出生在这个世上,我却只想写诗,我很羞愧”。

如此荒唐,如此无奈。

一个投身于革命的青年因为自己不够“有罪”而痛哭,一个远离政治的诗人因为自己没有参与革命而羞耻。

选择不同道路的两人最终因为这尴尬的时代而殊途同归,走上了殉国的道路。

多年之后,尹东柱被称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而他真的“爱国”吗?

是的,只不过他不是以一种热血的呐喊在爱国,不是以一种主义和口号在爱国,而他的的确确是在用每一个字、每一行诗来爱着他那个深受创痛的祖国的。

而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他的这份爱,却让他深感遗憾,却让他将自己的一生,定义为以写诗为羞的“耻辱时代”。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06月号

 4 ) 《东柱》:明知诗人乃悲伤天命,仍想写下一行诗

  于我而言,尹东柱是个太过陌生的诗人,但他的经历,可以勾起太多关于那些我们熟知的作家和诗人的记忆。

他生长的年代,是中国新诗喷涌而出的发展高峰,是中华民族经受着惨痛的战争与殖民的年代,是一个黑暗、残酷、屈辱的年代。

看《东柱》时,我一直被一种巧妙的代入感所牵引,大抵因为,那些课本里反复提及的,被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史册的作家和诗人,许多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坦白来讲,在看这部电影前,我从未真正读过东柱的诗。

就影片中出现的几首而言,意象可算浓密而悠远,即使大多数主题压抑而绝望,读来仍有几番诗人的浪漫。

渐浓的黄昏,疏密的星斗,溪水和草地,密集的雨,东柱一生之所写,付诸图画,本可以是数幅辽远空寂的画卷。

然而导演却用黑白色调,穿插叙事,缓慢克制地讲述着关于诗人的悲伤的一生。

不为尊者讳,不刻意举爱国主义的大旗,《东柱》里,处处是导演极简的追求。

  在韩国,尹东柱是深受喜爱的“爱国诗人”。

“爱国”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某种政治立场的“正确性”。

但对于东柱而言,这个正确的政治立场的确立,却并非如革命叙事那样恳切和坚定。

东柱只是一个木讷的文学青年,一个梦想写诗的“写作人”而已。

这是我最喜爱这部电影的一点:从始至终,东柱都彰显着他的诗人本色。

  电影的另一主人公梦奎,是东柱最好的映照。

如若从革命叙事或战争叙事的角度来审视这样的人设,独立运动家梦奎显然是会充当东柱的启蒙者,抑或人生导师的角色。

梦奎是有革命家的气质的人,影片一开头,在村民面前演讲时,其政治运动家之本色就已凸显。

若是沿着这个叙事模式进行下去,东柱受其影响而投身革命浪潮,奋笔疾书,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鼓舞全体民族反抗侵略,后被迫害蹂躏至死,若是足够煽情,大概也可以成为邻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巅峰之作。

  但梦奎和东柱的关系却并非如此。

与张扬,激烈,满腹理想的梦奎对照,东柱一开始,像是他身边的影子。

梦奎的作品在报纸上刊登而诗人东柱却未受垂青,梦奎提议创办杂志而东柱只是其中的写作人和追随者,梦奎提议去京都大学读书而最终梦奎考上了京都大学东柱却落榜。

正如串联起所有故事的日本警察的审问,梦奎独立运动的政治家生涯几乎不断的与东柱发生交集,仿佛整个事件的参与者,但东柱本人,却只是一个壮志未酬的落魄诗人。

作为诗人,文字使用权被剥夺虽已足够让他对民族的耻辱有痛彻的体验,但却并未直接引领他走上反抗之路。

他仍然只是一个诗人。

  他读诗,写诗,对于政治涉猎未深,对于学生运动更是一窍不通,在满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备受战争伤害的民族中,文学,是最不受尊重的一件事。

  ——父亲说:“你要是学医科,用医术能救活多少人啊?

这事是不是比写几个文章更好?

文章写得再好,最多只是个记者”  ——梦奎说:“如果不能改变世界,文学有什么用?

写作是种权利吗?

”……“谁都能写诗”  后来他被剃发,无处可逃,孤身去寻找梦奎,声称要加入行动,成为其中一份子时,面对梦奎“你还是继续写诗吧”的劝告,反问道:“你不是说我是写诗用文学在逃避吗?

”一个问句,足够看穿东柱的心魔。

他写诗,爱写诗,但面对民族所经历的屈辱现状,这个诗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他对“文学有用”的判断一直模棱两可,在这样一个注定民族大义凌驾于诗歌文学之上的年代,一个单纯的“诗人”,对于他的写作,如此挣扎。

于是他也在自己的诗作中忏悔,也在绝望的文字中,记录这个压抑而悲伤的时代。

  他终于决定要抛下用以逃避的躯壳,走向战斗前线,却为了自己的诗集,在梦奎行动失败,让其一同逃亡家乡避难之时,留在了已不太平的京都。

政治家能屈能伸,诗人却割舍不去对其文字的脉络。

对于东柱而言,诗歌,这片土地,都是他割舍不去的命脉。

一如剃发时的倔强,他的被捕,他的悲伤天命,是诗人之必然。

  韩国人眼中,尹东柱是一个爱国诗人。

但这部电影,却展现出了,比“爱国”两字更多的,一个属于“诗人”的负责的精神世界。

在这样一个文学或被实用主义者摒弃,或被政治家功利化运用的时代里,尹东柱在这个所谓的“逃避”的空间里,记录了民族的苦难,自我的思考与反抗。

直至最终审问时,当他面对日本警察所谓的亚洲解放发出质问,对于履行“合法”程序的审判颤抖说出:  ——“因为感到羞愧,所以不能签;出生在这样的国家,希望能写诗,想成为诗人,觉得很羞愧;没能在前面领路,只是像影子一样跟随。

因为感到羞愧,所以无能签名”  这是全片最使我感动的地方。

对于一个为民族所纪念的爱国诗人,文字也并不是特殊时代的解放。

他守住了文学的纯洁与力量,也在写作和对自我的挖掘中,寻找到了,作为被侵略民族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心。

他坦诚的面对了所有“不成熟”的过去,与梦奎成为了同样的民族志士,殊途同归。

然而,“诗人”与“爱国”之间的关系,这样在后代被简单并列使用加之于其身的定义,对当时的他来说,却是天平的两端,取其一而舍其一,永恒的无解。

  东柱只是个诗人。

一个明知是悲伤天命,仍写下一句诗的诗人。

只是这一句,已足够书写,他短暂而不凡的一生。

附:尹东柱《序诗》但愿仰天也全然无愧于心, 直到生命尽头!

我对叶子上起的风 也感到苦恼。

我要以歌颂星星的寸心, 去参爱将死的一切。

而后,我要走上那条 付与我的路。

今夜也有风拂过星辰。

 5 ) "天空、星辰和诗"

"天空、星辰和诗"1.诗歌无罪:就像前两天"书无罪"那条新闻一样2.文人的坚守: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协奏曲最开始是特地写出来用作鼓舞背水一战的前苏联战士的,当然前苏联的艺术家们被枪逼着干了很多互撕的事……好像天朝的郭沫若也在文革时期歌颂过四人帮……3.咳……也可能是间谍、双面间谍吧……

 6 ) 那些年的那些事

以真实人物尹东柱作为原型改编而成的作品,讲述日本统治时期两个表兄弟的人生故事。

许多观众被影片所感动,认为其就像把人拉到了过去,从一个爱国者的角度看当时无力却依然与努力抗争的人民群众,也让更多观众加深了对这位英年早逝爱国诗人的认识。

回顾李浚益导演的作品,虽然题材各有不同,但都一样能够吸引观众。

不过该片更像他执导的电影《素媛》,虽然让人看得咬牙切齿,出来的评价也很高,但却始终摆脱不了“小众”的标签

 7 ) 《东柱》…就像一首明明克制隐忍却让人感到蚀骨伤悲的诗

因为排片少时间晚,为了不影响隔天上班,拖到周五晚上才终于看了《东柱》。

其实这是一部让人不敢,或者说没有资格随随便便评价好坏的电影。

内容的意义远远大于形式,而形式也似乎无可挑剔。

和《思悼》一样,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没有让人意外的那些悬疑和反转。

也没有什么商业上的趣味性,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劲爆点,从头到尾的黑白画面,不刻意煽情的叙事,就像一首明明克制隐忍却让人感到蚀骨伤悲的诗。

在这个充斥着爆米花娱乐大片的浮躁时代,是太难能可贵的作品。

很喜欢影片的剪辑,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混乱。

还是像《思悼》一样,导演编剧预设观众知道他们的故事,所以没有从头到尾一一说明,而是用监狱中最后的审问串联起过去人生的片段,每一段经历伴随着从心底涌向笔尖的诗句,坚定而温柔。

东柱的彷徨反衬着梦奎的执念,东柱的愧疚交叠着梦奎的懊悔。

即使是从小一起长大彼此深爱的兄弟,但一个内向到消极,一个热血到激进。

他们注定走上不同的路,却一样要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喘息,迎来相似的悲剧结局。

就像片中两人对于文学价值和暴力革命道路的争论,在那样的时代悲剧面前,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就像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每个人的人生一样,对看不见的未来也都是没有答案的。

他想出版的诗集,他想看到的独立,奈何都在身死以后,多么遗憾多么伤感。

看着他们人生浮沉飘荡到最后,似乎才能隐约明白,为什么东柱会说——“都说人生不易,但能如此一挥而就地写一首诗篇,是多么让人羞愧的事。

”没有人能清楚究竟反映了多少历史和人物的真实,没有人能猜到那些想象的画面与曾经有多少相似或不同,即使主创们也一样。

但可以看得出李浚益导演在每个细节上的小心翼翼。

一直觉得他是个神奇的导演,拍过那么多不同风格的电影,光看最出名的这几部《黄山伐》《王的人生》《郎在远方》《素媛》《思悼》再到《东柱》,都不太像是同一个人拍的。

申渊植导演这次执笔剧本和监制,明显也对影片的风格有很大影响,对人性深处不可言说部分的把握,透彻到残酷。

没有一味把人物塑造成高大全,而是也会嫉妒也会胆怯也会退缩也会懊悔。

姜河那和朴政珉的演技也让这个没有悬念的故事变得那么有张力。

只是,如果对两位演员不熟悉的话,一定能更入戏。

我却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暗自比较着其他影片中他们的形象和表演…毫无疑问,他们这次奉献的表演足以让该片成为其履历表上的代表作。

当最后片尾滚动起尹东柱宋梦奎的真实生平,响起姜河那唱的那首歌时,压抑了两个小时的情绪才终于有了一瞬间的释放。

但总隐隐觉得似乎掉眼泪都是对故人的不够尊重。

对于生活在如今这样相对太平太多的国家和时代,可以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我们来说,对那时的他们,又何谈“理解”与“同情”?

低预算,黑白片,不华丽,不商业,或许因此不能吸引太多人的眼光,那有如何?

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就在那里,视而不见的人是自己的损失。

真的并非想用道德绑架评价,只是这样的电影会让人思考和反省,它的价值并非可以用商业包装和票房数字衡量…走出影厅的时候,听到旁边姑娘用淡淡的语气对同伴说,下映之前一定要再看一遍,感觉看十遍也不会腻。

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

文/暖晴禁转,谢谢。

🤐p.s,多说一句正文没地儿插的话,饰演日本刑警审讯官的金仁佑依旧飚着日语很抢戏,总让我想起他在《暗杀》里演的那个帮金海淑开店帮全智贤炸车的日本大叔…于是又不小心跳戏…只能怪我《暗杀》看了太多遍…😑

尹东柱诗人“井里有明月流云,悠远无边的天空,荡漾着蓝色的风和秋天,还有一个男人,就如我的追忆在那里徘徊。

”——《自画像》“揿亮灯火驱除一些黑暗,最后的我像期待时代那样等待早晨。

”——《一挥而就的诗》“仰望天空,至死无一丝羞愧。

为此,在轻抚树叶的微风中,我感到心痛伤悲。

”——《序诗》——摘自尹东柱诗集

 8 ) 天空、风、星星和诗

<图片10>《东柱》(동주),一部够冷门的高分韩国电影。

要吐槽的是,电影的打光太好了,完全不考虑时代特点。

那个年代,日据的朝鲜,夜路光线真是好啊,远远近近都清清楚楚,远处灯光稀疏明亮的程度你确定是三四十年代吗?

大晚上,连大树疏疏密密的枝枝叶叶都层次分明,不要说一隅的朝鲜,就是冒险家乐园的大上海恐怕也见不到这样的景象。

再有就是节奏真的好慢,好催眠,那么美,这么困。

看两回,睡着两回,深深自责于自己的严重睡眠不足。

即便如此,这部电影值得我睡饱,再去看第三遍。

这样做,至少有三个理由:1、男主角姜河那是韩国电影难得一见的、多数角度骨骼周正的男演员(抱歉,对美人在骨比较执念)。

但是,不能大笑,大笑就走形。

2、黑白光影。

属于我的特殊癖好,总觉得黑白灰的画面有神奇的魔力,最简单的色彩,却最袒露事物本质,很神奇。

3、向往一个有诗歌的年代。

片尾是绝对的高潮,审讯室,交叉剪辑,两种个性态度的终极对决,举枪的在悲愤中签字确认足以上断头台的莫须有罪名,写诗的含泪将认罪文书撕碎。

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诗,也没有诗人,有的只是市侩、只是市场。

所有的都可以明码标价,一部电影的价值,有票房和打分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有身价和收入衡量……我们什么都可以买到,却没了诗和写诗的人,我热爱的诗都不出自这个时代。

所以,片尾的小高潮彻底征服了我,《东柱》最后一个镜头的配诗也代表了我的感慨——”天空、风、星星和诗“——唯此永恒。

《东柱》的导演李濬益,曾拍过《思悼》、商业热门《王的男人》和夺奖热门《素媛》,是个不断尝试新的表达风格的导演。

在高清4K盛行的时代,把《东柱》拍成了黑白片,显示了导演的勇气、自信、野心和某种属于矫情的梦想,有效仿默片的致敬片《艺术家》(The Artist)之嫌。

<图片3>《东柱》的片名取自主人公尹东柱(윤동주),原名尹海波,又名平沼东柱,于1917年12月生于吉林省龙井市(原和龙县)明东村的一个教师家庭,学生时代在日据时期的朝鲜度过,1943年7月留学日本期间被捕,1945年2月因日方的活体试验逝于日本监狱。

留有诗文117篇,上世纪八十年初由其弟公开出版后,尹东柱才为世人逐渐认识。

他生前籍籍无名,现在无论将他归于什么流派,都是与诗人无关的后人杜撰。

影片讲述了作为诗人的尹东柱(姜河那饰)平淡却不平静的短暂一生。

镜头从日本警官审讯尹东柱开始,在审讯和尹东柱的回忆间切换镜头,展开他的一生,中间涉及了日据时代朝鲜的大事件。

在尹东柱的一生中,大他3个月的表兄宋梦奎(朴正民饰)始终影响着他的生活轨迹。

宋梦奎个性开朗富有激情,是天生的演说家和煽动者,对日据的朝鲜有一腔报国热情,在谋求民族独立的探索中,始终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行动力。

与宋梦奎不同,尹东柱冷僻好读书一心写诗,用诗歌记录和表达他的民族情感。

这种温和的方式,初始为宋梦奎不屑。

日本在朝鲜推行“创氏改名”运动后,朝鲜文字不能在学校使用,授课不能用朝鲜语,朝鲜人的姓名日本化。

宋梦奎也逐步意识到朝鲜文诗歌的重要性。

当尹东柱提出要参与民族独立活动时,宋梦奎对尹东柱说:“你还是写诗吧,我来举枪。

”然而,不幸的是,无论是举枪的宋梦奎,还是写诗的尹东柱,都以参与京都朝鲜留学生事件的罪名被拘捕。

审讯过程中,尹东柱的诗稿成了他有罪的直接证据。

但凡有文明,文字都是美丽而危险的。

东柱的诗是他作为抗日分子的铁证。

面对强权,导演的态度体现在片尾两个对比桥段。

一段是对比东柱和梦奎签字确认从事独立运动的反应和结果。

平和内敛的东柱平静地接受了他的罪名,自愧一心想做诗人而没有参与更激烈的反抗,断然拒绝签字认罪,慢而有力地撕毁文书,镜头扫过的日籍警官掩饰着自己的惊骇。

与东柱不同,宋梦奎悲愤地懊悔没有实施认罪书上的罪状,决绝地签字确认,审讯警官嘴角微扬,暗自得意阴谋的得逞。

另一段,对比东柱和梦奎被捕前后的不同。

被围捕前,梦奎正在兴致盎然地给集会的朝鲜留学生分析当时的战争态势;当他独自逃到东柱住所外,已经狼狈得判若两人。

而东柱虽深知危机四伏,依旧赴约,准备完成诗稿英文版的出版;看到警察后,他从容地对女同学说:“天空、风、星星和诗”。

影片的叙事也就此嘎然而止。

从镜头对比中,观众感受到的是,写诗的人沉静中传递的坚韧,拿枪的人激情中的脆弱。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即便我们沉默,依旧可以积聚和传递能量。

想起鲁迅先生的文字,“不是在沉默中死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

无论是死亡,还是爆发,沉默都是一种拒绝,是积聚的拒绝,也是没有归途的拒绝。

1945年,尹东柱、宋梦奎相继在日本福冈监狱的活体试验中辞世。

所幸藉由诗歌的力量,他们不曾被时光湮没。

影片的最后,穿插着寥寥数张老照片,东柱的生平一点点滚动,最后定格在暗夜璀璨的星空,黑的、如镶钻的夜空,白色的字,仿佛有自己的光芒。

那几个字是——天空、风、星星和诗。

作为一部电影,《东柱》的镜头是美的。

因为是黑白画面,便有了一种怀旧、悼念和永恒的意味。

黑白灰的画面、风光和人,线条都是美的,星空下大树盘桓的枝桠剪影,瞬间划亮时火柴闪烁的温暖,审讯桌上白色薄胎茶杯中泛起的氤氲,夜读时韩式小油灯的光晕,老宅里主人公青春俊美的轮廓……很少的背景音,是间或撩拨的吉他,简单的音色,偶尔的和弦,与东柱的诗相得益彰,简单而纯净的美呼应着黑白画面的简洁,宛若悼念,有着永恒的魅力。

《东柱》的这些特点,注定它是一部小众、高分的文艺片。

附尹东柱诗作 <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

 9 ) 哀歌

生活在特别时代的文人墨客被后人镶裱进历史的边框 成为某一类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失去了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标签而成为一种符号的存在 这是传记类电影处理人物必经的升华途径也是很难突破的一个瓶颈 看完东柱的传记电影 没有让我感觉到他是主角 平凡卑微到成为故事里历史中的一粒沙 而相较之下他的诗却成为照亮后人们光亮的星 一颗饱经折磨的心化成启迪人心的文字 何其悲壮何其哀婉

 10 ) 东柱

剧情简介在日军统治时期的朝鲜,所有民众连名字、语言、梦想都被加于规条,完全失去人生自由,在这种环境下在一起出生和长大的同岁表兄弟尹东柱(姜河那饰)和宋梦奎(朴正民饰),东柱一心梦想着成为诗人,用笔的力量为国家尽力,而总是行动派不顾一切的梦奎虽然一直在身边却是像一个最高障碍物。

在“创氏改名”(强行要求韩国人更名为日文名)的国家受难日子里,东柱和梦奎也不得不到日本留学,到了日本后梦奎更是一心投入独立 运动中,和就算陷入绝望都坚持要写诗,把这个时代悲剧纪录下来的东柱矛盾日渐增多,在那个暗黑被统治的时代,各自坚持己见的两表兄弟最终走上了不同道路并成为了对手,但最终二人却同样在日本监狱中死去

《东柱》短评

平平淡淡的,真真切切的!自己的人格有一部分是尹东柱构成的

9分钟前
  • 宁思佳向前
  • 力荐

看得出演員很用心,朋友說日語都說得相當不錯了。兩條線交叉陳述。但感覺姜河那的表演略為用力了更自然一些就好了。開頭的方言好吃力ㅠ ㅠ還好日語都有翻譯⋯⋯

10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推荐

这部片子的观影人数果然低的够可以。看了很让人心痛的一部片子。几乎没有背景音乐,单纯靠着人物,画面和台词在支撑着全片的感情流向。但是不得不说,的确很有力。黑白画面的表现手法也是独出一致。姜河那也好还是朴正民也好,演技也都是可圈可点。李导演的这部作品还是很优秀的。

12分钟前
  • 抱抱
  • 推荐

原谅我没有看懂,竟然睡着了……

17分钟前
  • 潜水有龙
  • 很差

艰难看完,不喜欢

22分钟前
  • Truman
  • 还行

非常隐忍,但是却依然痛彻心扉

24分钟前
  • 小人德智
  • 推荐

就像梵高一样,只是东柱的时代啊。。。

27分钟前
  • 静默 安然
  • 还行

一曲节制而悲悯的民族哀歌,敏感而内秀的诗人无可奈何卷入大时代的浪潮,分道扬镳的旧友对民族觉醒给出截然不同的回应,乱世终究没能容得下诗歌。

31分钟前
  • 克莱登课外教培
  • 推荐

韩式爱国主义教育片,这种题材看多了也是够,特别无非在于黑白画面加强质感,和描绘诗人的一首首诗歌念白。

32分钟前
  • 倒带
  • 较差

纯粹以电影来说,很平庸。

35分钟前
  • 南山一棵松
  • 较差

黑白。

37分钟前
  • momo
  • 力荐

这种拍摄手法触动到我

38分钟前
  • 苏叶^
  • 推荐

“东柱啊,你还是继续写诗吧,我来举枪”黑白影调和干净明理的服道化让我很难进去,一股现代感。ps.看得时候总是想到二十世纪初那批文人,君生多难~

40分钟前
  • 浅笑一生诺
  • 还行

跟《思悼》相比克制了许多,却依然让人收不住眼泪。一生被动地跟在梦奎身后的东柱,却是将自身意志贯彻到生命中最后一刻的那一个。身为诗人,不得不忍受躲在阴影里紧随革命步伐的耻辱感,可是身为诗人,他用诗歌照亮了后世长夜漫漫,慰藉灵魂无数。

43分钟前
  • 已注销的Asuku
  • 力荐

狱中回忆诗文,穿插之下没有化学反应,结尾方显力量,对圆形不了解,看完只感是一个迷茫到死方觉醒的被迫害者,不似多么深刻厚重的诗人。

44分钟前
  • V博
  • 还行

每个人个性上的偏执都会形成相应的自我艰难与困境。准确把握了这一点的李濬益拍出以《东柱》为主音交叉剪辑下温雅与激昂的控诉二重奏。而被告是魔性的日本精神,它投射在现实里的残暴是文化输出与殖民改姓。为此你又可以感受到发生于《小姐》身上那场意淫般复仇的欢畅和快感。2016是韩国电影的民族年。

47分钟前
  • Muto
  • 推荐

朝鲜人说:求你们不要把我的一个骨头碎片,埋在日本

51分钟前
  • 马特来步
  • 还行

可以

52分钟前
  • 长灯
  • 较差

来时的路上有诗歌、有梦想、有青春,我们总忘记!他甚至不懂爱国却明人心,只想写诗却不得,政治和战争揉碎了青春和理想。但唯有诗永存。“最终动摇这个世界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变化所凝聚起来的力量”。

53分钟前
  • 孜莜
  • 推荐

这个导演(或者说很多韩影)很擅长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下着重描述人物感情,但这一部的妙在于用两个小伙子的友谊线连接了不同的革命道路,加上干净的黑白画面,干净有力的台词,这是比思悼好的地方。(wl

55分钟前
  • long daydream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