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电影节的“惊喜片”的出现证明了此电影节也并不完全是“炒冷饭”的,而只有当进场完毕整个大厅都暗下来以后才知道准备要看的片,这种经历无疑是十分刺激的。
事先已和小米估计了几部极有可能的惊喜片,所以当进场后见到人手一副3D眼镜时便大概猜到是哪部片了。
果然,大厅暗下来后,马丁斯科塞斯登场作简单说明了。
他说这片还是”work in progress”,特效还没弄好,有些地方还能看到绿屏,音乐也没有完成,等等,然后就下场了。
所以以下仅仅是针对这个抢先版本的评论。
影片开始于一个鸟瞰三十年代巴黎的大全景,然后迅速下降到城中火车站外景,最后从外景进入火车站内景;外景的特效还没完成,走到内景时变成真人场景,最终成片时估计这看上去是一个镜头。
之后的特效完成度也算是比较高了,只是个别背景看上去比较假甚至是绿幕,一些细节像某些镜头内机器人的金属质感还没弄出来。
音乐和剪辑也没有完全搭配得上,故某些镜头连接和转场显得不甚连贯。
成片里”Hugo”标题的出现估计也不会像这个版本这样寒酸。
3D算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斯科塞斯首次触电3D很成功,层次感明显但又真正让人看得很舒服,完全是对画面本身的服务和促进而没有喧宾夺主,货真价实。
同时在构图上,斯科塞斯也尽量让画面表现层次感来迎合3D带来的冲击,多次在前后景布置烟雾、雪花和齿轮等小物件,当然,还有火车站的人群。
这种拓展画面纵深感的方法简单有效,和3D技术进行有效互补。
这才是真正的拥抱3D技术,而不是把它独立开来成为一个噱头。
其他视觉方面,斯科塞斯无疑是延续了一贯水准。
镜头运动之漂亮不用多说,尤其是在那些隐秘通道,狭窄的场景反而能让摄影玩出更多的花招。
布景是另一大亮点,影片的主要场景——三十年代的巴黎火车站——被精致地还原出来。
钟楼和秘密通道的场景也同样丰富细腻,布置了眼花缭乱的齿轮和从旁边管道喷出来的烟雾。
此片对于机械爱好者来说不可错过,火车站的钟,玩具老鼠,还有神秘机器人,内里复杂的齿轮装置都被精细地展现(反复出现的钟(时间),也成了与影片主题相呼应的意象)。
还原时代以及捕捉细节正是斯科塞斯一贯痴迷的,不惜在此花上大量镜头。
从宣传和网站剧情简介来看,此片的宣传应该是定位在儿童片。
但在片看来,儿童题材只是一个引子,在预告片和简介里并没有明确说出藏在机器人里的秘密。
虽说有小说在前,但我相信绝大多数即将观看此片的观众对隐藏剧情还是一无所知的,故在此开始只能作些拐弯抹角的评论了,担心被剧透的人可以考虑打住。
影片开始是很常见的“孤独少年结伴探寻秘密”的模式。
雨果是一个给车站里所有的钟上发条和润滑的孤儿,每天就是从这个钟蹿到另一个钟(开始有个漂亮的长镜头展示了这一过程),父亲早亡,留下一个带有谜团的机器人,上面有一个心形钥匙孔。
车站里的警察则是一个很有儿童想象色彩的角色:专门抓流浪在车站里的孤儿;他的狗还能辨别出孤儿来。
他的朋友伊莎贝喜欢读书冒险,但却有一个脾气古怪的在火车站开玩具店的教父,从未带过伊莎贝去看电影。
于是随着探险的发展,机器人谜团和伊莎贝教父之间的联系也慢慢浮出水面,并在电影大约一半的时候揭晓了秘密。
看完以后终于知道斯科塞斯为何要选这么一部儿童视角的电影了,因为这是一个关于电影的美妙而具有历史意义的秘密(当然,这个在今天已经不算秘密了)。
没错,儿童片只是一个引子,尔后引出的是一个关于电影奇妙性的,传记片(如果熟悉电影史的人看到我上面的描述,很有可能会猜出这个谜底)。
通过儿童视角对电影进行新奇而兴奋的探索,无疑是展现电影魅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所以斯科塞斯这回的返老还童,表面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崭新的尝试,但其实也是绝对情理之中的:他本身就致力于发掘和修复被遗忘的影像,这样一部片子是彻底地表达了他作为一名影迷和电影学者所拥有的纯真的热情,以及对早期电影先驱们的致敬。
这部片子的出现,对于他的电影生涯来说,其实才是最不出人意料的。
片子看上去就像是一堂感性的早期电影史课,使我仿佛回到了上学期我无比喜欢的无声电影史课,所以此片于我是无条件接受和喜爱的。
同样是影迷,我们对电影的热爱都像片中的少年那般纯真。
于是,此片定位在儿童片,也就有它的道理了。
除了让大人重新了解电影的魅力外,对于初涉影像的小孩子而言,此片可能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启蒙。
但我也对它的前景有点担心。
此片的剧情推进延续了斯科塞斯一贯散漫的特点。
若说关于裘德洛饰演的父亲的闪回段落因揭示重要信息而可以接受的话(裘德洛其实是酱油角色……),那么老胖子的爱情和警察的爱情这两条支线,仅作搞笑放松的效果,对主线的影响微乎其微到可以独立出来的地步,硬剪在主角紧张的行动中间无疑极大地破坏了叙事节奏。
当然一方面,这个不是最终版本,剪辑上还会有所改动,但另一方面看来,斯科塞斯显然不是拍儿童片的好手,这种插诨打科的处理便稍显笨拙。
关于电影史的部分,考虑到这是部感性入手的片子,就不指出其中的不严谨之处了。
看毕,两位小演员出来露了一下面就匆匆离去了,斯科塞斯在放映后也没有再出现。
不过所幸的是,影片里我们能看到他小露一面,饰演一名摄影师。
非常喜爱《雨果》这部电影。
看完走出影院时心里暖暖的。
在告诉你我为什么喜欢它之前,先要说清楚一个事情。
这部电影树大招风,很多人都认为它是马丁斯科塞斯一个人的作品,在评价它的时候先入为主,用马丁以往的故事水准去套,或多或少失望了。
其实《雨果》改编自一本儿童书,名字就叫《雨果凯布瑞特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2007年出版,作者Brian Selznick是插画家出身。
这本书相当特别,以图画和文字交织讲述故事,不是纯文字的小说,不是充满插画的小说,也不是图画为主的绘本,而是图画与文本都是讲故事的主要手段。
这本书及其豪华精美,因其华美和创新得到赞誉,像我这样的书颜控更是对它毫无抵抗力,不过故事性方面,的确有硬伤,后文详述。
电影版在框架节奏和画面上相当忠实原著,而故事其实比原著丰满得多。
先读过原著再看电影的观众,比如我,毫不觉得它慢或没有内容。
所以,对这部电影的毁与誉,马丁一个人都不能独自承担,原著本来就非常有电影感,只是马丁驾驭得更圆熟;原著的故事更单薄,马丁做了一些相当好的修改。
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梦。
一个关于梦的梦。
就像观众看这部电影,而雨果在电影里看电影。
梦境本来就应该有种华丽的不真实感。
片中对巴黎火车站的建构充满了美丽的细节,从咖啡馆到花摊到那些迷人的钟表内部,全都美得不像话,而像画。
片子充分发挥了3D的特长,开头从大远景快速拉近到车站内部(跟书中的场景结构一模一样),速度快得让人眩晕,接着用长达5到8分钟(没有准确计时,感觉像是那么久)的时间介绍雨果的生活环境(也跟书里一样),引入几个配角。
车站墙内的狭窄通道,高耸的钟塔,陡削的楼梯,飘落的雪花,阳光里飞舞的灰尘,从高处眺望出去的巴黎市景,美仑美奂,用3D表现得那么自然。
想来《雨果》这个片子之所以吸引马丁,就是因为他想要把这个美丽的梦营造出来,他觉得很兴奋--我看得出来。
在这点上,他跟拍了《战马》的斯皮尔博格一样,还保留着童心。
有童心,就有创造力。
当然,还有电影史上最早的科幻片这件事。
原著的天才之处就在于通过雨果的经历引出梅里埃并向他致敬,这才是故事的创作动机,电影原封不动地保留这个部分,因为,作为电影人,谁不想通过什么方式跟梅里埃拉上关系呢?
这大概也是马丁的创作动机之一。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故事的缺陷也在这里。
电影的名字是《雨果》,主角是雨果,大半的时间,观众通过雨果的视角观察故事中的世界,而在后半部分,雨果却成了旁观者,主角变成了早期电影和梅里埃。
那雨果的那些挣扎怎么样了?
他的丧父之痛就这么平伏了?
他的生活从此充满了玫瑰和阳光?
他的那个本子呢?
观众在前面不知不觉倾注在雨果身上的关心,最后却落了空,自然会觉得莫名的不满,而马丁大名鼎鼎,又不敢贸然鄙视,如此打个波折,难免会有人心生反感。
缺乏一个有戏剧张力的核心和值得深刻同情的角色,是这个故事先天的弱点。
然而我本人一点也不介意这个弱点,因为这个片提醒了我,电影的主要叙事手段是什么。
是画面--画面的结构、布局、角度、纵深、节奏等等。
简单的故事,反而凸显了画面的重要,换言之,让我更能享受画面。
也更能体会看似恬美质朴的画面后面,有多少前沿的电影技术在运转。
这也是一个提醒:电影向来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依赖技术。
在电脑上写文和在稿纸上写文也许有不同,但2D和真正的3D却创造出完全不同的观影体验,再早一些,有声片对默片的颠覆更不用说。
所以电影里特地两次向现代观众展示:同样是火车进站冲向人群的镜头,最早的电影就已经拍过,现在仍然可以对观众造成冲击力,因为技术不同,表现力就有新意。
这个片是怀旧没错,不过是用最先进的手段怀旧。
电影的进步和生存,技术至关重要。
当然文本也重要,这个片在这点上可说是个反面例子。
原著这方面不强,电影尽管已经加入很多情节去补充,还是不够。
奥斯卡很精明,给了五个技术奖,却不给其它大奖,说明它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雨果》到底是部怎样的片子。
片子的卡士是典型的老绿叶扶持嫩红花。
Ben Kingsley(《甘地》), Christopher Lee(《魔戒》里的沙鲁曼爷爷), Sacha Baron Cohen(《宝拉胡闹记》),Helen McCrory(《哈利波特》里的马尔福母亲),还有Jude Law(把他叫做老绿叶他不会不高兴吧),等等。
Asa Butterfield的大眼睛太摄人心魄了(似乎又是一个大眼睛的近视帅哥,另一个是Elijah Wood),虽然比想象中的雨果漂亮高挑,但我没什么好抱怨的。
期待他演安德。
《雨果》不是魔幻动作儿童片,但如果你喜欢享受美好的画面和情怀,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电影,《雨果》不会让你失望。
有可能的话,不要在电脑上看这部片,屏幕越大越好,维度越多越好。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真心牛逼碉堡的人知道电影的历史,了解这部片子致敬的意义.但是这不妨碍我认为其中给4-5星的人里面少说有80%是装逼的傻逼青年,提到历史你就高潮了.屁颠屁颠的去百度找了点资料就开始扯七扯八.我说咱不装逼能死吗?
"If you ever wondered where your dreams come from, you look around. This is where they're made."人类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样的?
人类拍摄的第一部几乎不能称之为电影的“电影”只有短短2分钟,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只有一辆火车驶入站台。
这最早的电影是两位魔术师Lumière兄弟拍摄的,他们也是最初始的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
就是这短短的2分钟,一辆驶入站台的火车,使得当时的观众尖叫着从座椅上跳起来,四处躲藏,因为,在当时,人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新奇的“魔术”,真的以为是火车驶向他们。
1895年,一位名为Georges Méliès的魔术师有幸看到了这种新奇的“魔术表演”,顿时被这个前所未有的发明所震惊,他当时就下定决心,这样一个奇妙的发明,这样让人震撼的“魔术表演”,他一定要参与其中。
他出价1万法郎向魔术师兄弟购买这种电影放映机,遭到拒绝,原因是兄弟俩认为这种小伎俩,只能在短时间取悦观众,不会有任何市场和发展空间。
Georges Méliès 在遭到拒绝后,就自己钻研机械设计,最终自己制造出一台电影放映机并开始了最早期的电影拍摄。
作为一名在舞台上表演的魔术师,Georges Méliès最初把自己拍摄的一些电影片断当作最新奇最不可思议的魔术戏法展示在观众眼前,如果不是借助电影的拍摄手法,如果没有电影这个发明,这些当时被称作“魔术”的表演,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
1896年,Georges Méliès在巴黎近郊自己的房产附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摄影棚,也就是第一座电影工厂。
为了采光的需要,这座摄影棚通体用玻璃制成,天花板和四面的墙壁全部用取材玻璃。
仅在1986年当年,就有78部电影在这个摄影棚诞生,第二年1897年,又有53部电影横空出世。
这座巴黎近郊的不起眼的小摄影棚,是名副其实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梦工厂!
在这里,人类可以称作巨大的飞船飞向月亮,在飞船在月球上着陆时,月亮竟然是一幅俏皮不屑的表情;在这里,美人鱼在欢乐的游戏,海底龙王戴着金灿灿的皇冠,在五颜六色的美人鱼的簇拥下,得意洋洋;在这里,人类第一次大战僵尸,大战木乃伊,当僵尸们被团团围困的时候,居然在一瞬间消声匿迹。
当后来的另一位电影大师幼年时有幸亲自参观Georges Méliès的梦工场时,他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写下了这样的话,也就是题词里的英文:“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梦是从哪里来的?
四处看看吧,它们就是在这里被造出来的!
”Georges Méliès最早期的作品包括历史片,纪录片,喜剧片,故事片,当然还有他的最爱:科幻片和童话剧。
他自己身兼编剧,导演,剪辑,以及表演多职,把他自己的梦境或者白日梦一样的幻想,也是我们许许多多人的梦境或者儿时以及成人后的幻想,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他是电影史上,运用multiple exposure, dissolves, time-lapse photography,以及手工胶片染色的第一人。
在1900年左右,当然还没有彩色胶片,但但是黑色和白色,怎么能满足这个雄心勃勃的“造梦家”的表现欲呢!
于是,他就一片一片的用手涂的方式,给胶片染上了五颜六色的色彩。
1900年,Georges Méliès的梦工场只有33部电影出品,但是这些电影无论长度还是质量,都随着Georges Méliès的雄心而增长。
这其中,包括我非常喜欢的Lune à un mètre,描述的是一个太空人把实验室搬到了月球,天使和魔鬼都来造访他。
1902年,Georges Méliès的工作室拍摄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 - Le Voyage dans la lune(月球之旅)。
这部著名的影片,讲述的是人类登月的情景,当飞船着陆月球时,落到了月球的眼睛上,于是,就有了此文第一张图片里的俏皮表情。
这部14分钟的电影,是Georges Méliès拍摄的几百部科幻电影中最著名的一部,也是科幻电影的名副其实的鼻祖。
在1902年,Georges Méliès已经开始拍摄人类登月的电影时,中国的电影大师在哪里?
中国人在做什么?
从1896年到1913年之间,Georges Méliès拍摄了531部电影,其中包括大量脍炙人口的科幻奇幻电影。
可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脚步悄悄来临,在经历了战争之后,人们可能是看到了太多的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人性的丑恶,种族间的互相杀戮,他们失去了对科幻片,童话故事的兴趣,Georges Méliès的梦工场从此衰败。
之后,为了偿还他自己所欠下的债务,Georges Méliès不得不拍卖自己的电影道具,到后来,他迫不得已开始变卖自己的影片,眼睁睁地看着融入自己无限心血的胶片被融化,被制成了女人高跟鞋的鞋跟。
这些承载着Georges Méliès梦想的胶片,这些把无数人的梦境幻想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胶片,最终的结局是高跟鞋的鞋跟!
Georges Méliès为了维持生计,在巴黎的火车站经营一间很小的玩具糖果店,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或许正如很多电影人所说的:“美满的结局永远都只存在于电影里。
”铺垫了这么多,也算是第一次写写电影史吧 这篇文章不是只讲电影史,这是电影
一个12岁的小男孩,孤身一人与父亲遗留下的机器人为伴,他凭着自己的毅力才华和坚持,不但揭开了这个机器人身后的巨大秘密,不光修复了残破的机器人以及同样残破的机器人的传奇主人,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是一封有着奇幻冒险的封面,讲述责任,个体的价值,归属感和社会位置,充满温情梦想的写给早期黑白无声电影的情书,也是对早期的伟大电影人的最真挚的敬意。
当中国的电影还在纠结国仇家恨,拧巴本来就理不清的三四五六七八角恋的时候,Georges Méliès作为科幻奇幻片的先驱,早在1900年左右就开始了对未知,对梦想,对童话的探索,创作和展示。
很多和我同样喜爱电影的中国人,甚至都不屑与观看奇幻科幻童话电影,他们认为那是给小孩看的东西,他们宁可继续为国仇家恨流泪唏嘘,继续拧巴在别人的生活现状,别人的爱情绝境里。
我不知道原因是不是真如Georges Méliès所说的:“当他们目睹了太多现实的残酷,人类的残忍之后,他们已经失去了欣赏幻想梦想的心情。
”幸运的是,电影艺术终究是属于全世界的。
一批批电影大师前赴后继,孜孜不倦的造梦,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造梦的手法也越来越高超,于是,就有了1921年的《king kong》,1979年的《star wars》,1982年的《ET》以及2009年的《Avatar》。
我奶奶在80岁时在电影院透过3D眼镜观看了《Avatar》,极少进电影院的她,看完电影告诉我她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为什么?
就因为电影里的那个美丽星球,是她小时候想象中的乐园,那一刻,在电影院里,小时候的幻想就真真切切展现在她的面前。
不光是她,我想无数人,当然包括我自己,都和她有着相同的观影感受。
一战结束后,人们开始在垃圾站,废物回收处,铺天盖地的寻找搜集Georges Méliès残留在世间的电影胶片,最终,他所创作的大约100部电影得到修复。
于是,在他诞辰150年之际,又有了这部《HUGO》,这部向他致敬的电影,也是运用了当今最先进的3D技术向早期黑白无声电影的致敬。
我在想:“美满的结局真的只存在于电影里吗?
”透过3D眼镜,在大屏幕上观看Georges Méliès的无声染色影片,真的很美很美!
論機器何以不會那般簡單地通向異化之路——當它作為魔術裝置、電影媒體乃至(雖然沒有明確提及)人工智能化的信息+情感的貯存體時,機器就被反轉為充溢精神內涵及創造力的圣靈之物。
這也就是萊布尼茨所謂的神所預設最好的世界,猶若完美的機器——當有神論與無神論、創造力與機械論融合為一,不止沒有“異化”,還是夢話的首次顯性及自我延綿。
另,Hugo小萍友可視為受到梅裡愛的魔術性的舞臺+電影技術、包括無意識+神話的創造理論的一代法國電影的中堅人物的雛形。
在沒有電影這一媒介前,他們可能是街頭的流浪漢、工廠裡的工人、甚至常年有偷竊癖的傢伙,一群徹頭徹尾的無政府主義者(所以你知道戈達爾為何一度被赤化了),而這些人實質上,卻在電影中找到了靈魂的家園、及釋放過剩的青春活力的所在,因之,反倒為恢復及延續電影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并通過後來豐盛的電影史證明,電影工業及機器,是如何成為屬靈之器的。
Film is history, with every foot of film that is lost we lose a link to our culture, to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to ourselves. – By本片导演。
很多专事数码修复的工作室引此句入宣传片。
Martin Scorsese是电影人,是导演,但首先的首先,他是影迷,从最早的彩色片到3D时代不离不弃的影迷。
有很多家伙也自称“影迷”,不一样的意思。
有些家伙是“批评电影的迷”,与其说从电影本身中得到乐趣,伊拉更喜欢拿电影来亮摆自己的“品味”显示自己多么一本正经,一本正经到看完《丁丁历险记》之后必须一本正经地说“技术不错,但故事太没有深度了”,我问“什么深度?
你不是看过原作漫画么?
原作就这么些深,所以才流行吖”,伊拉于是更加一本正经“电影一定要有深度有意义能发人思考”,然后一本正经地去打差评。
当然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只是这种一本正经的同学,跟吾辈,不是同一种“影迷”。
电影,有极端一本正经的,亦有非常轻浅浮华的,但无论哪一种,都在现实和梦想交接的那条地平线上,有些离梦近些,有些挨现实紧些,如此而已,吾辈,都是爱造梦的人。
意大利都灵有家电影博物馆,不是“资料馆”那种性质的“博物馆”,里面摆放着最早的视觉trick,最早的西洋景,最原始的动画,一直到蓝屏技术和3D兴起。
顶楼的罗马厅里散放着沙发躺椅,架着四面屏幕,循环播放一些古早片的华彩片段。
全是没有深度的东西,但是远比Disney梦幻,一个超离于现世的存在,每次路过都灵都忍不住要进去玩,每次去玩都雀跃不已。
人类最好的玩具,可以益智,可以火暴,可以浪漫,可以狂想,你想要什么,这里都有。
岂不比专一的一本正经欢乐得多。
梅里爱的电影,当今看来情节幼稚画面粗糙颜色……呃,都是一帧帧手绘的,在《火车大劫案》和《一个国家的诞生》确立了电影语言规则和剧情片结构之后,这位最早把视觉魔术融合奇幻情节搬上屏幕的造梦大师被时代所遗忘是必然的。
但近百年后,他的作品被搜集被数码修复被再度放映,有些东西,任时间流转总归在那里。
从大屏幕上看《月球旅行记》就像在都灵电影博物馆里亲身进入视觉魔术一样,孩童时代的雀跃感在成年后如此的稀罕,梅里爱生前许不知道,他和他的电影将会被永远怀念的,就像那些万花筒,那些西洋景,属于电影的最初记忆。
而本片,根本是修复版《月球旅行记》的巨型宣传片(于是在巴黎,这两部电影同步上映呃),是大影迷MS向梅里爱表达“儒慕之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存在意义,每部电影也一样。
3D技术只是献礼的一种——影厅里的小孩在看到m&m’s的3D广告时仍然会情不自禁发出惊叫,就像百年前的巴黎观众看到屏幕上的火车加速朝他们的方向驶来一样。
对于提升本片的观看性用处倒是不大——机械迷大概会喜欢3D版本的各种齿轮吧。
剧情展开的关节全靠人物的固执,比如:我虽然非常想要那个笔记本,但我就是不告诉你那是我爸爸的遗物,抑或:我知道你们这两个孩子一定会追根究底,但我就是不告诉你们我老公曾经是电影人,这也算是此类型儿童绘本的特色之一了——情节不能太曲折必需单线发展,且基于故事的暖色底调不适宜有纯正的“反派”(站警蜀黍更多是作欢乐调剂用的),只好靠这种“你听我嘛”“我不听不听就是不要听”的戏剧推进。
只是重复的次数多了就略露出计穷相。
影片中20世纪初的巴黎,配上Hugo“孤儿”的身份,莫名有一种Dickens的腔调(根据车站距离铁塔的方位和距离,推断应该是Montparnasse站,虽然车站内的布置更像北站——好吧,我太认真了),画面虽美,但这一笔撇得有点远了,这到底不是说着法语但全世界乱走的丁丁,既然是建立在诸如一战结束,乔治·梅里爱生平这种真实的时间背景上,地理和城市风貌还是保真些好。
但是这些也没那么重要。
我本来以为《安赫利卡奇遇》会是最后一部使用古早视觉魔术技术的电影,但是本片抱着追念的情绪不但拍了火车入站和爬大钟的场面,在Isabelle跌倒后还神奇的出现了古早蒙太奇。
重现了梅里爱的视觉魔术,和他开创的“停机拍摄”技术(现代看起来你毛的太理所当然的做法,在当时代可是了不得的创新)。
还有影片开头美得冒泡的追踪长镜头。
喜欢看古早片的返祖派影迷,会是MS的soul matePS一个也算古早片的消息:Studio Galande在周五晚上22h10和周六晚上21h重映《洛奇恐怖秀》(VO,Dolby SR)。
illimite的收(le passe不收)。
cult片的爱好者不要错过哟……我一直想在大屏幕上看这片儿不知道多乐的说
经典童书《造梦的雨果》改编。
是我翻过一遍再没看过,但当时却很感动的作品。
原著书籍是全铅笔的素描画面,文字很少。
就目前改编的电影来看,也完全遵照了原著。
——所以你们其实是没有画分镜的吧!!!
作为一部改编电影来讲,《雨果》非常中规中矩。
画面还行,故事还行,表演也还行。
看到最后也如原著一般,确实感动到我。
其实它的意义更多的是在对电影先驱们的致敬吧。
有人看不懂,有人大捧,都能理解。
作为献礼片,它已经很到位了。
看不懂的,想必是因为站的角度不同,把它当作普通的美国影片来看。
至于有人问:为什么一部美国片是英国口音但是又在巴黎?
我想说:原著是美国人撰写绘画的,讲的一个发生在巴黎的故事。
估计导演觉得英国口音在现代大众意义上讲,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战那个年代吧。
原著在此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26354/
从反思意义上来说,雨果对于我是一部意义非凡的片子,它在开头5分钟就让我深刻地明白:我不想看怎样的电影。
当镜头移动在特效制作出的喧闹的火车站,雨果被警察追赶, 警察洋相百出跌倒在人群中,眼神单纯的女花匠注视着跛脚的警察,一对男女在通过宠物狗进行滑稽的交往,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目光被集中在一个无比虚幻的舞台,我也许看到了影片所有的角色和伏笔,却看不到作为一个观众所追求和愿意相信的,真相。
对于风情片,我想看到属于古城巴黎独特的细节,对于剧情片,我想看到立体的人物和他们值得同情的立场;对于幻想片,我想看到孩子在新奇世界的冒险,对于动作喜剧片,我想看到成龙片里那样伴随着种种紧张的笑点……然而什么都没有,眼前的一切如此浮华空洞,仿佛一场又一场过场戏的堆砌,没有任何镜头进入了心里。
到底是为了什么,电影竟满足于童话风格的故事和彩色画面的拼接?
从头到尾我都有一种被草草糊弄的感觉,挣扎着想要逃出影院,却因为是自己出面邀请朋友观看此片,而被迫原地纠结……大家关心的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和他风情万种的巴黎城:啥都没有,大家放心。
大家关心的哥特系小正太:实在是不讨人喜欢,没啥表情,脸还脏脏的……比哈里波特差远了,也许以后能演个冷血吸血鬼什么的……见仁见智吧。
顺便一提,女主角也毫无特色,除了身为老头的养孙可以带雨果进门外对剧情毫无推动力,只是衬托了一下雨果的别扭性格……以及也没发生爱情……大家关心的3D和视觉特效以及蒸汽朋克什么的:假3D,人物部分都是2D的小片片浮在背景上。
都懂了吧。
全部背景CG味浓厚,我怀疑全部镜头为棚拍。
巴黎城的CG特效假到了家。
还有几处与其说粗糙不如说太奇怪的特效和剪辑。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幻想戏,钟楼和摄影棚的设计并无特色,火车站确实有蒸汽火车头又怎样,伪造的“蒸汽朋克”的感觉虚无缥缈。
没有动作戏。
和剧情无关的生硬的警察抓小偷的情节反复上演。。。
其余基本就是雨果这个扑克脸死鱼眼孩子在各处钟表之间游荡,以及和所有人物进行对话。
挺无聊的……于是全片腻死人的粉金色的场景和响个不停的幻想系背景音乐,你对感官还能有什么更多要求呢?
大家关心的白痴剧情,也就是被称作电影核心的那个剧情:(以下大量剧透)小表匠雨果,有强大的机械制作能力,是他爸爸生前教授他的,自从父亲死后他就边在火车站偷窃度日边继续父亲的遗作。
他的日子很苦,每天警察都会抓他,并且在这一次的行窃中,他的宝贝工程图被老头抢走了。
这个开头符合逻辑,引人期待。
于是按照正常的逻辑,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在害死父亲的势力以及邪恶老头的阻挠下,雨果最终夺回了自己的宝藏,最终制作出来的机械帮助他了解了父亲,结束了他的困苦生活并且给他的生命带来了惊喜……但是,后面的剧情每每出乎意料,而且让人想问“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本片中,雨果的父亲死得莫名其妙,也许根本没有人害死过父亲。
所有阻挠雨果前进的力量只是一个傻冒警察而已。
雨果的探险没有和他身世相连的任何使命。
雨果从父亲那里继承的能力也没有帮助他开拓自己的世界。
自从影片的一半,雨果完成了父亲的遗作后,雨果就再也没有制作过机械。
开头埋下的几个种子沉入了水底葬身鱼腹。
更为搞笑的是,全力追捕雨果的警察,追捕雨果也没有任何个人理由,我觉得完全是为了拖延影片时间,雨果的探险太顺利了简直就没有任何剧情起伏可言,所以每当雨果快要接近答案时警察就出现了,然后乱追一通,整个火车站开始表演闹剧。
尤其让我不解的一个剧情是,警察当着雨果的面误逮捕了一个可怜的小孩,把他当作小偷关起来,最后送上了去局里的马车。
此举吓雨果不浅。
他一直注视着那个小孩离开……后来,那个小孩怎么样了?
为什么我们的主人公没有去救那个小孩?
为什么他没有内疚?
为什么警察没有被(哪怕是上天)惩罚?
雨果唯一一个和警察正面冲突,并且解决自己命运的机会被放弃了,是的,对于铺垫了很久的这个反派和这段命运,主人公选择了——无视……这段剧情到底是为了什么?
最让我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警察竟然在同一个火车站里收获了他的爱情。
而且同样的,这份爱情也和主人公毫不相关。
火车站里还发生了另一段爱情,总之,这个特效稀烂的火车站发生了许多逻辑稀烂的温情叙事,就如故事的最后警察因为恋爱了心情好而放过了雨果一样不可思议。
一切的一切,都互相不联结,互相没有关系!
于是,让我们回到影片正题,那么影片想讲什么?
是的,影片有它的目的,在后半段,雨果的人生贡献给了另一个人:出场时颇为邪恶的那个老头。
原来,老头是个没落的电影导演,他想要忘掉过去的荣光。
而雨果父亲遗留的机器人在终于被雨果修好的那刻,却画出了老头当年的电影草图。
于是后面雨果和老人的孙女对历史的探索,就变成了对早期电影人的同情和致敬。
两个小孩傻兮兮眼巴巴地看着古老的胶片被放映(向我们展示这些早期电影片段实在占用了本片相当长的时间),感到自己和世界有了神奇的联结。
老头正视了自己的成就,雨果被老头收养,故事结束。
原来雨果的苦难就是为了给老头作嫁衣!
纵然雨果的父亲也是老头的崇拜者,但是,把主人公的命运出让给第三者,是不能被容忍的。
电影人顾影自怜,意在发扬电影人本身的魅力,却借助无辜小孩的好奇心和神棍技能,以近似意淫的方式自我膨胀,割裂了影片叙事的完整性,出卖了电影本身。
或许导演会辩解道:你没发现故事还有一条反战主题的暗线吗?
雨果的父亲至少是在战争期间死去的,警察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这也许成为他奋力抓小偷的理由,并因为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卖花女的理解而放弃了抓捕雨果的坚持,还有老头,也是因为战争才失去他的事业的呀,这些冥冥之中不都是相关联的吗?
So what? 一个故事都讲不顺,还期待观众发现什么人文关怀吗?
我们说电影可以以结构和声画为主,也可以以叙事为主,两者结合肯定是最好的,它可以严谨地表达意见,也可以浪漫地抒发情怀,但我从来没见过,剧情如此松散和无逻辑,制作如此不精致,整体如此不知所云的电影,纵然它有粉金色的钟表和(造型也弱爆了的)神奇机器人,以及巴黎和雨果这么可爱的名字,但是它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爱和冒险的体验,它没有带我们走入一个人的灵魂,它连一个故事都算不上。
我不太明白这电影的各种设置“到底是为了什么”。
补充:发完此文后才得知这个电影是在向导演乔治·梅里耶致敬,片中“有24个电影的梗”,片中的幻想电影和导演生平都是现实存在的。
“没看过这些电影的人不会看懂”。
我就奇怪,出于这个目的,为什么不干脆把这个电影拍成纪录片哩?
对于我们这些没看过梅里耶电影的人,占故事篇幅一半的雨果蹩脚的冒险,对于介绍这位导演真的有好处吗?
我还是那句话, 一个故事都讲不顺,还期待观众发现什么人文关怀吗?
向 梅里爱 致敬向 萝莉和正太 致敬向 机械工业 致敬向 电影工业 致敬向 传记电影 致敬向 电影电影 致敬在改革开放的中国长大的我们这一辈是有理由去怀疑整个电影产业为什么不夭折死去的.因为它从来都不是中国的菜.就像在影片中所描述的 电影这个东西,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没人有理由去相信它会长久的.直到...梅里爱的挫败不在于战争,而在于百代和他的竞争. 产业逐渐稳定下来后百代一个月出18部电影,但是梅里爱只有两部,而且从制片,编剧,场景,后期剪辑样样都自己来的梅里爱再牛逼也不及百代的流水化产出.又怎能不败呢?因此,接第一段,是直到电影的工业化,在工业时代它才存活了下来.当然,一定要算上,战争也能算作一个梅里爱失败的因素.以上是电影之外的.相信这部电影的制片肯定是花了巨大的价钱,从场景的布置到画面的勾勒,它也包含了现代动画的高科技一面.因此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制片是昂贵的.不得不提小萝莉 Moretz,海扁王中大红大紫的她文文静静坐下来拍这样的一部电影表现也是很赞的.有点形如内地的徐娇(前段时间刚看完 星空,才知道丫这货是女的!!) 真的是前途无量.雨果在冲这届奥斯卡,这时再回头看 文艺到死丝方尽的<生命之树>真的是弱暴了... 更何况前面还有炒的沸沸扬扬的<艺术家>坐镇. 人家的主打怀旧默片的噱头都比玩文艺玩到死去活来要有新意地多.噢对了,好像金陵B叉也去了,能得啥奖?....囧.雨果还是推荐看,不力荐,推荐了解下梅里爱,至少是电影工业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magasa写的 梅里爱之败: http://www.douban.com/note/158093573/《雨果》外传之 寻找梅里爱及之后的故事 http://www.douban.com/note/201857595/
本片让我想起今年92届奥斯卡典礼上关于马丁·斯科塞斯的梗:这一点都不cinema。
在这之前的一些日子76岁的他在伦敦电影节上宣传新作<爱尔兰人>时,谈到了“漫威电影不是电影”的看法引起了热议(热议的一部分原因是媒体对他原话的断章取义),同时他还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解释这个说法,文章很长,写出了他对电影概念的看法,同时对目前电影业界各方面的变化产生担忧:今日的很多电影都是为快速消费而生产的完美产品,其中很多都是由才华横溢的人们组成的团队做出来的,同样,它们缺乏了一个电影必须拥有的要素:单独一位艺术家使之成为一体的视野。
以及艺术家与商业之间的矛盾催生伟大电影的现象不复存在,视听娱乐与电影偶尔有重叠但大部分情况下都处于分离状态,而拥有经济支配地位的一方会令另一方更加边缘化存在。
上述说的都是截取他原文中的部分观点,一位一直在实验的社会学家并一直在稳定输出的老牌导演,他的个性和观念很难让人揣摩甚至有时候感觉互相矛盾。
他表现出对电影发展方向的担忧,也是希望这一艺术形式能更多的向艺术靠拢并产出很多形式内容上优秀的作品。
现探讨下他2011年的<雨果>,凭借着优秀的视觉效果和充满细节的画面斩获了五项奥斯卡金像奖,展现了上个世纪好像是30年代巴黎的城市样貌,其中也参杂了不少虚构想象的成分。
除了真实布景和数字影像,后期调色也下足了功夫,无论是精致的机械细节还是大场景,色彩细节都是十分丰富的并且迎合了儿童的喜好,又中和了柔和复古影调讲述过去的故事,使得画面趋于平衡的舒适状态。
大部分画面中近景暖橘黄色和远景冷宝蓝色的对比让画面不单调,这也是很多西方奇幻剧或电影经常出现的一种冷暖色对比的画面,使得一出现两者的结合就能让观众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奇幻感受。
有着非常强的电影质感,非常适合大荧幕观看。
因为是一部致敬影史的电影,场景中有大量的细节都在暗暗致敬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位艺术家,据说连路人中都能看到名人的影子。
这种过于着重视觉效果的行为本身也是向梅里爱如魔术般创作电影画面的致敬。
imdb和豆瓣上好的评分大部分都是基于惊叹的视觉呈现和电影情怀作出评价的,毫无疑问这是<雨果>两个非常突出的闪光点,大部分影迷看到还原梅里爱创作时的情景都非常感叹。
历年来致敬的作品和关于电影的电影也不少,一部分大量依赖影迷的情怀,一部分只是拿它作为一个引子,例如2018年情人节上映的日本奇幻片<今夜在浪漫剧场>,同样是献给影迷的情话,甚至致敬了那些淹没在时光长河中慢慢被大部分人抹去记忆的电影,但我认为它将情怀与爱情故事结合的十分巧妙,脱离了其中一点另外的部分都不能成立,同时情怀上又不给人刻意做作的感觉。
个人感觉<西游记>在贩卖情怀上用力过猛,在很多综艺节目上亮相,诉说过去设备简陋的情况下拍戏如何艰苦,重现表演以前的片段。
我不否认他们所有人对艺术的贡献,只是觉得第一次看到时是最感动的时候,随着次数的增加大脑对刺激的敏感度降低,慢慢的就免疫了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雨果>在情怀的呈现上也是非常认真不敷衍的,所以能打动大部分的观众。
但因为它是斯科塞斯的作品并获得了那么多的奖项,对它的期待值也增高了不少,同时也能挖掘出很多不足的地方。
对推动发展最重要的角色梅里爱和起着重要引导作用的雨果父亲刻画都浮于表面。
前期对梅里爱的“秘密”铺垫了很多,感觉兜了一个很大的包袱,展现了他想要忘记往事闭口不谈的悲伤,引起了观众的好奇想要窥探他情绪背后的秘密和一切的起因,甚至让我觉得本片能挖掘出梅里爱更深层次的东西;但实际上只是因为事业受到打击而悲伤,只是因为战争导致观众不再看他虚幻的作品而着眼于真实的东西,实际上只是他被观众冷落了。
对这一点感觉很失望,不单单是弧光变化太突兀,<雨果>里的梅里爱带着幼稚的情绪化,感觉像是参杂了主观想象,虽然这些都是人的正常情绪反应但影片只是片面的展现了他的这一方面,最终解开他心结的还是观众认可,好像他所有动机都是是否获得观众认可而进行的。
而另一个起着主要引导的角色,雨果的父亲,虽然能描写篇幅有限,但我觉得人设还是太单薄。
一位爱机械爱孩子的慈祥父亲,最后就像一个没用处的NPC一样死掉了。
此外还有几条小的趣味性的支线与主线几乎没有贴合,浪费了一些本应该精益求精的镜头。
但本片里也有用小篇幅塑造形象非常好的例子,很多儿童片里都要出现一个与主人公英雄相反的无趣的大人角色,<雨果>里的大人角色那个巡逻员,虽然有些脸谱化,但还是展现了关于他的多面性。
他和雨果同样是一个孤儿,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假设,假设雨果没有慈祥的父亲也没有遇见梅里爱,那么他可能是处于哪一个成长方向?
巡逻员就是这一面镜子,缺爱的孤独和战争的创伤让他的心理停滞成长,在片中经常能看到他属于一种小孩子般的状态里,敏感脆弱又要维持表面上的尊严,孤独只能通过和大狗子说话来排解,看到另一个孤儿又产生了我没有你也别想得到的报复心理,他像卖花女孩求爱也是希望能得到外界关怀的强烈呼唤。
最终他觉得自己的“报复”马上就能成功的时候,梅里爱出现了收留的雨果,团聚里的画面只出现了他的一个胳膊,但那是属于他的视角镜头,足以感受到他的心酸、羡慕等等复杂的情绪,这时雨果得到的东西是他一直在渴求的。
最终将卖花女“安排”给了他,为了使他在最后大圆满结局里不那么突兀。
除去华丽的视觉呈现和致敬情怀还存在着不少硬伤,很多人觉得剧作层面上的不行再华丽的视觉效果都无法挽回,我觉得剧本是电影的本质,画面也是电影的本质,简单的将二者划分谁占统领地位是不明智的。
大众化的人物还有偶尔出现的刻意的表演细节,加上悬念不够的情节,个人感觉大概是处于中规中矩的电影。
可能是出于商业考虑以及两小时篇幅的限定,也许做成纪录片会更好。
不知所云
@AMC Loews Lincoln Square/3D,裹了无数没用的糖粉,梅里爱都成廉价糖纸味了。有这个胡编硬凑的精力不如老老实实复原一下梅里爱,拍个纪录片。
This movie is for kids.
牛叉爆了,明明是个战争创伤片么,&#34;It is broken&#34;, &#34;no, it works perfectly.&#34; 说的是机器人,也说的是电影人的梦想,还有无数普通人在一战后备受创伤,丧失自信的心灵。(杯具的是二战的阴影已悄悄迫近)
a warm movie
看不下去。。
畫面很美,但不知爲什麽看的很累,這樣的致敬方式未免有些幼稚和膚淺
every man has his purpose in the world. Once he lost his purpose, he&#39;s broken. But there&#39;s someone there who will fix him.
7分:大导演#马丁?西科塞斯#摒弃以往的成人现实题材,用最先进的电影技术、最古朴纯真的感情,表达了对电影艺术最真挚的热爱,这是一部向世界电影导演第一人#乔治·梅里爱#大师致敬的电影,是向电影致敬的诚意电影,这是真正的影迷才能体会的电影。奥斯卡五项技术大奖那不是吹牛滴,画面、色彩、音效俱
这个获奖算是讨了个巧吧
没有找到G点
1个小时磨唧台词松散剧情下来直到2主角去图书馆了有种上当的感觉 明明是导演老头用来忆当年的真心不明白为啥要叫这么个不伦不类的名字 还打着奇幻的名号浪费3D技术和正太萝莉 愚弄百姓自掏腰包陪他YY忆当年
拥有时 请珍惜 失去时 请铭记
以下评论针对2D版:如果不是老马丁的电影,估计会被骂死。打着怀旧的旗号,弄堆渣滓剧情,小演员戏过,老演员僵硬,违和感太强,要不是场景服装灯光道具的竭力支持,你怎么好意思说这是怀念大师的作品。梅里埃是想象力丰富的魔术师,老马丁是一板一眼的黑道大师,阴差阳错的组合叫人怎么信服???
除了画面就是光影。
除了特效和男女主角,我没发现亮点
看的碟,撇开3D效果的话,三星
如果推荐的话一定是它的视觉享受,至于剧情,个人觉得无比坑爹,前头阴谋重重的铺垫最后引出来温情的童话,我吐血……
桑不起~裘德洛只打了1分钟的酱油~
有点失望,现在片子都3d了,在家怎么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