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帧

24 فریم,廿四格(港),24格(台),二十四格,24幅画面,二十四帧,24 Frames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法国语言:无对白年份:2017

《24帧》剧照

24帧 剧照 NO.124帧 剧照 NO.224帧 剧照 NO.324帧 剧照 NO.424帧 剧照 NO.524帧 剧照 NO.624帧 剧照 NO.1324帧 剧照 NO.1424帧 剧照 NO.1524帧 剧照 NO.1624帧 剧照 NO.1724帧 剧照 NO.1824帧 剧照 NO.1924帧 剧照 NO.20

《24帧》剧情介绍

24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二十四段每秒二十四格的电影真理,也是馈赠给世人的遗愿纪念。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在静态摄影与动态影像之间,百转千回、细细探寻,也搭建起两种艺术表现形式间的关联。下起雪来白茫茫一片的林地,炊烟袅袅升起的村屋,鸟儿振翅飞过原野,鹿与牛缓步迁徙横越,世间万物在阿巴斯灵动诗意的凝视中,每一个按下快门瞬间的之前与之后,都随着景框里的窗框树影摇曳,天马行空地流转时光,在影格与影格之间,梳理电影的本质。 “电影始于葛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是法国新浪潮大导演高达对阿巴斯电影美学的赞誉。从摄影出发,拓延影格之间的空隙,《24格》发想自阿巴斯个人收藏的照片,历经三年的时间与伊朗技术团队合作,运用数位影像工具,以3D动画、摆拍的方式,重新想像这些画面的前世今生,与其创造出来的情感触动。摄影与电影之间反覆且亲密的追寻与叩问,一曲温柔而绵长的影像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再一次爱上你我的开挂人生歌舞青春2食为奴谋杀干预组2动物狂想曲第一季弗兰克布拉格远古入侵第三季花花子弟新洛神入侵2:逃亡目中无人在最终列车上开始的恋爱二人世界南城警事第二季非常90后达芙妮一定要抓住鱼缸江湖医生盲·道京城学校:消失的少女们我不是杀手人鱼传说异能者2战前37天流氓刑警抗拒:柳宽顺的故事超蛙战士之威武教官

《24帧》长篇影评

 1 ) 适合夜深人静关上灯戴上耳机静静欣赏。

短评写不下了。

''I've often noiticced that we are not able to look at what we have in front of us, unless it's inside a frame.''真的说的太对了。

令强迫症感到极端舒适的框式构图完美集中了观众对主体的注意力。

即使是再普通不过的场景,主体的姿态不管多么无意义,你还是会忍不住盯着它一直看下去,然后在每一次不经意的扭头、每一次难以察觉的搔痒、每一次自然的舒展关节中,体会到自然世界的情感。

浪漫,暧昧,温情,羡慕,嫌弃,恐惧,或是孤独。

人类的干预对自然生灵的影响似乎是稍纵即逝的。

不管有人类还是没人类,它们都会在那里,觅食,打盹,舒展筋骨,无动于衷。

 2 ) 阿巴斯?阿西吧?

帧指动态中的静态构成图像,一秒的流动用二十四帧静态画面是人的眼睛捕捉动态的最低标准,低于这个帧数视觉会告诉大脑:不真实。

但帧并不完全是静态的,在所有静态绘画的创作里面,往往通过一个静态画框内容要表达出许多,这被称之为艺术的感触。

我们会对静态帧画面产生动态的联想,这样的艺术触觉不需要被教导,因为我们的生命本身是流动的。

却看到有人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煞有其事的把它进行了包装成一部电影来解释。

艺术家总有种自恋,仿佛唯有他掌握了对事物观察的定义。

对这样的充满逼格崇拜的世界,只有一个办法可以鉴别它们。

在心里替换掉导演的名字,假设是毕志飞张艺谋郭敬明之流捧出如此作品,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

如果有一丝信仰的动摇,足以证明,你是一个雏。

当然,阿巴斯毕竟不是阿西吧,如果没有点内涵,才完全是疯子。

在每一幅画面里都包含着数个不同物体,声音,乃至自然背景的动态速率差异。

这个细节比较生动形容出来动态流动的本质,让人察觉自己的感触,懂得分辨世界就是一种美的获得。

 3 ) 《24幅画面》:阿巴斯最后的作品,为电影描绘了怎样的未来?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奇遇电影(ID:cinematik)奇遇图文版

每次谈到阿巴斯的时候,影评人都特别爱引用戈达尔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言:“电影开始于格里菲斯,终结于阿巴斯。

”凡提起阿巴斯,必然会有戈达尔这句话。

问题是这句话是戈达尔在什么语境下说的呢?

除了要表示自己是阿巴斯的迷弟之外,他真正想说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对此,好像并没有什么人提及。

当然对一生致力于破坏电影语言陈规和惯例的戈达尔而言,他最关注的一定是电影语言的可能性。

而在我看来,阿巴斯发明的具体的招数,大概不如戈达尔那么多。

阿巴斯的主要贡献是,尝试在电影观念上探索电影本质与电影边界。

他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装置,反身思考电影的纪录特性与媒介特性。

在此基础上,他还在电影视听呈现、剧作结构、尤其是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等多重意义上,进行了自我指涉。

这些当然都是特别符合戈达尔口味的做法。

阿巴斯的影史地位之尊崇自然毋庸置疑。

某些时候,他甚至能约等于伊朗电影。

在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的《卢米埃尔和四十大导演》、戛纳60周年大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影院》和威尼斯70周年大庆的《重启未来》中,阿巴斯不仅悉数参与,还交出了堪称杰作的影片。

在他职业生涯的晚期,除了国际漫游式的外语片创作之外(当然,传说中的《爱在杭州》应该是永远地坑掉了),还有不少近似于装置艺术的作品。

这包括阿巴斯的最后一部长片作品——在第70届戛纳电影节展映单元做世界首映的《24幅画面》。

《24幅画面》的原文片名“24 frames”曾被译为“24帧”。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美术馆电影”。

所以我说它更近似于装置艺术,而并非纪录片。

这部时长两个小时的影片由24个片段构成,每个片段都是一段时长5分钟左右的“画面”。

但它也与阿巴斯此前致敬小津安二郎的《五》有所不同。

本片中的画面并非都是固定长镜头(不过仍有部分是《五》式的固定长镜头)。

它所做的,主要是在阿巴斯摄影作品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某些元素进行动态效果处理,或是将之与其他影像素材进行合成,实现“活动照相”。

这简直是要一步还原卢米埃尔和梅里埃的电影,但它又与那些早期电影有着明确的区别。

这24幅画面,是利用数字技术在探讨电影的本质以及影像的可能性。

同时,它又采用了数据库电影(不是数据库叙事哦!

是更接近实验电影的,尤其是更接近早期彼得·格林纳威作品,即强调对数据库中的元素进行不同排列组合以产生意义的影片,比如《窗户》等)的方法,因而是对电影技法的一次分析和总结。

这与阿巴斯拍给威尼斯70周年的短片——《重启未来》(Future Reloaded),拥有类似的主题和方法。

《重启未来》采用的是数字摄影机、儿童导演、随心所欲的游戏性拍摄。

它重现了卢米埃尔《水浇园丁》似的电影情境。

这是在复归电影与现实的关系后,去想象未来的电影材质与电影人。

而《24幅画面》的第一幅画面就是老布勒哲尔(亦称勃鲁盖尔)的《冬季猎人》。

这幅艺术史上的名作也曾出现在塔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中。

堪称是穿越电影史的神作:《寒枝雀静》(一只鸽子在树上反思存在意义)标题指的就是这副16世纪尼德兰文艺复兴大画家老布勒哲尔的油画《冬季猎人》,树上群鸟,俯瞰众生。

这幅画的意像,还有好多电影用过(从上到下):这幅画原作、《飞向太空》、《镜子》、《忧郁症》(冯提尔)、《寒枝雀静》。

现在,阿巴斯最后一部作品也用了这个意象布勒哲尔的绘画经常被批判理论家们拿去论证所谓“历史的去中心化”观念。

他的画面构成并没有文艺复兴以来绘画界强调的视觉中心。

其作品人物众多且各行其是,并不总朝着某个特定的目的共同行动。

塔尔可夫斯基对《冬季猎人》的视觉形象的借用,主要是要将其用作回忆中的视觉元素。

但阿巴斯在《24幅画面》中对《冬季猎人》的调用,却有着极为明确的“去中心化”意图。

对此,最明显的表征就是,这部影片不仅消解了叙事这一电影中心元素,同时还在每幅画面的构成上,沿用了布勒哲尔的理念,消解了画面的视觉中心。

画面1从阿巴斯对这幅油画的动态处理开始:天空开始下雪,画面中的几所房屋开始冒出炊烟,树枝上有鸟儿飞起飞过,景深处有三头牛经过,前景处一只花狗跑到树根处撒了一泡尿……同时,搭配画面的音轨也有着细致的处理。

观众可以听见鸟叫声、狗吠声、枪响声和柴火燃烧的声音……更重要的是,阿巴斯对这幅画面的处理也成为了他对此后23幅画面的数据库式“预叙”或“元叙事”。

《冬季猎人》中的元素被他以不同方式在此后的画面中排列组合。

鸟、雪、牛、树、狗、鹿、人,以及《五》中的闪电、海浪、沙滩、栏杆等等在《24幅画面》中反复出现。

这些画面均有着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时间的捕捉。

黑白的雪景画面均具有极强的抽象性,鸟、牛、鹿等作为可辨认的动态元素基本仅有轮廓可供辨认,却与树木等元素共同构成了极富风格化的影像。

虽然这听起来有些像动图,但与粗糙的动图不同,阿巴斯的每幅活动影像都有着精细的声音设计。

那么这些“画面”究竟体现了何种电影观念呢?

首先,它们体现了阿巴斯酷爱的一种反思电影装置性的方法:提示画框的存在性。

对此的表征包括:画面2中的车窗(同样的方法出现在《樱桃的滋味》、《生生长流》之中)、画面9中岩石形成的画框、画面14中建筑楼梯与窗框遮挡后形成的三角形画框等等。

其中,我觉得非常精彩的是画面12。

这个画面的上半部分是窗帘,下半部分是窗框。

窗帘上有一只鸽子的投影,从窗框中可以看到草地,这简直是柏拉图的洞喻、电影机械特性、电影与现实的关系等等理论问题的视觉图解!

尤其是当云朵遮住太阳的时候,窗帘上鸽子的投影随之消失;草地上则经过了其他的鸽子(但是它们的影子并不总是出现在窗帘上!

)。

这个画面简直是神作。

其次,《24幅画面》体现了阿巴斯对电影技巧的数据库展现。

比如画面15,就是景片(指舞台上布景的构建,常绘有墙壁、门窗、山坡、田野等图案)与合成影像的直接呈现。

六个人的背影,站在一座桥的栏杆后面,观看着埃菲尔铁塔;从白天到夜晚灯光亮起的时间跨度中,前景有各种行人走过,而后景的埃菲尔铁塔则由雾中轮廓逐渐变到清晰可见。

最后,《24幅画面》还体现了阿巴斯运用电影的纪录本质进行的叙事。

以画面13为例:海滩边一群海鸟飞过,一声枪响后,一只海鸟中枪落在沙滩上;而它的伴侣(!

)在尸体附近久久徘徊不肯离去,不一会儿,又有其它的海鸟围拢过来。

这简直是一部犯罪片啊!

除此之外,其它不少画面也都有着类似的叙事。

当然,这种叙事也来自于“活动照相”的纪录性和数字技术。

但这种处理,实际上是对电影本体的探讨。

这甚至可以说是对“卢米埃尔-梅里埃”问题的直接回应——电影的纪录性与叙事性,究竟是什么关系?

在这个场景中,里面的鸟儿都是后期用电脑拼贴上去的其实,在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的体验并不是特别好。

我周围看跑的外国记者有不少,我自己也看睡了一会儿……不过每次在电影院睡着,我都会想起阿巴斯的一个采访(似乎来自于MK2的《樱桃的滋味》DVD花絮)。

他说,现在这个世界这么乱,我的电影能让你在影院里获得宁静,能睡着一会儿,你应该感谢我(……!!!!

)。

如他所愿我又在画面18中成功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画面22,而当我最后看到画面24,简直要笑出声来。

这个画面的内容是窗边桌子上的一台电脑显示器,打开的视频剪辑软件里面正在逐帧播放《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的结尾。

显示器里,男女主角在拥吻,然后画面上出现“The End”。

电脑旁是一个趴在桌上睡着的人。

我们只能猜测,他是剪辑师?

导演?

还是影迷?

我觉得这个画面为这部电影做了堪称完美的总结。

画框中的画框,电影中的电影,看电影的人,数字技术,以及……睡着的观众(这吐槽太狠,简直让我无法直视自己)。

当这幅画面结束,片尾字幕升起,灯光亮起,全场热烈鼓掌。

阿巴斯的儿子向观众挥手致意。

这就是阿巴斯最后的电影。

大师并没有给出某种金句式的回答,但是所有观众都看到了他的返璞归真、随心所欲与精妙思考。

然后我们恍然想起,阿巴斯已经离世。

这时,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又少了一种电影。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奇遇电影”(微信ID:cinematik)

 4 ) 海边呼吸的奶牛,浮世一场梦

1.名画的长镜头。

2.为动植物立传的电影。

雪中嬉闹跳舞的两匹马。

3.海边呼吸的奶牛,浮世一场梦。

涨潮了,乌鸦很着急。

4.回头的鹿,它有它的意志自由。

5.猝不及防的猎枪,其实早有前兆。

6.窗前听爵士乐的竹子,有乌鸦作伴。

苏轼和郑板桥应该很喜欢。

7.瀚海栏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不停接吻秀恩爱的乌鸦,单身鸟看不下去。

情侣最后还是各自飞。

8.每个个体的空间有限,在各自的孤岛上听风。

如同当代人的都市生活。

9.有岩穴不用,狮子安然接受淋雨。

下雨天是繁殖天。

10.狼与狗本是同宗,如今却是敌人。

户外雪天,哀羊生之多艰。

11.狼的生活同样不易。

这漫天大雪仿佛是那棵树散发出来的。

12.玩剪影的鸟,你的孤独何鸟能解?

你终于自己走出牢笼。

13.面对伴侣的死亡,我们能做些什么?

14.争什么?

15.如果故事很难讲,那就配上雪花。

右边那个男人的距离。

16.藩篱与自由。

17.别人之恋爱,之吵架,都与我无关。

18.争什么?

19.睡醒了吗?

树叶的确没有动。

20.小心翼翼地,有了个伴。

21.轻功了得,但是孤独。

后来它来,恨不相逢。

22.忠犬?

狗能感受到故主的气息。

你能听得懂它的哀伤吗?

23.阳光明媚,但是缺一个你。

鸟儿哀叹被砍伐的森林。

24.逝去的爱情。

 5 ) 重新定义电影的“电影眼睛”

阿巴斯的遗作让人们重新思考电影到底是什么。

我愿把这“24帧”看作是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的回归和重写。

《24帧》在我看来绝不只是特效加工的24幅图画,如同摄影艺术的组图编辑,上下内容之间充满了巧思和诗意的表达,极简的内容中仍然带有饱满的感情和完整的节奏。

层次首先在整体结构上由第一幅非常明显的图画微微冒起炊烟开始,给了观众一个逐渐破冰进入电影的过度,也在内容中包含了相较于绝大部分画面而言,更复杂的视觉信息。

直接呈现了人、鸟、猎狗、村庄和自然风貌,当即体现了整部作品的主要层次结构,人与自然,或是说人与人创造出的自然之间的关系。

猎人象征闯入者,村庄象征社会,猎狗代表人类意识的延伸,而贯穿影片的鸟在我看来就是自然之眼,无处不在,存在于每一个视角以及客观与主观并存的凝视。

而这一切又都包含在通篇的大景深呈现出的自然地貌世界之中。

景深构图的选取和利用,完美的弥补了静止镜头的单调(除去 Frame 2 中的汽车横移视角),不懈的利用树丛、窗框、围栏、特异的地貌、建筑形体以及路人调度等等来从纵向角度中延展空间,以供观众欣赏丰富的细节。

层次的设计直接增添了画面的厚度,使得一部“24帧”的电影并不单薄。

24个故事24个图画出人意料的叙述出了24段故事,每一段内容中仔细观察,都具有着完整的故事形态:环境氛围铺垫、情节元素互动(鸟抢食,车来车往,狮子交配等等)、情节递进、冲突消散。

不夸张的讲,24幅画面可以单独摘出来,逐个分析为24段影片分析。

人类与自然影片的核心就是呈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影响,不过在不同下的诗意表达,明显程度不同。

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人类的直接参与和人类的延伸在自然中的状态呈现。

人类的直接参与:frame 3 中是最明显的一个,人类机械的将两棵树中的一棵树锯断,再将另一棵树锯断,实在是忍不住联想到鲁迅的枣树,哲理性的表达看来是不分国界和时代的。

人类的延伸:飞机、桥梁、围栏、窗户、猎人、船只、摩托、汽车、牧羊犬、旗子、木材以上全都可以看作人类的延伸,虽然整部影片少有人类的直接呈现(中段的多人段落可以看做是12/24的中间过渡,影院的观众即桥上的望风景的“木头人”),而通过不同人造,或人参与而出现的产物几乎没有间断的贯穿始终,可见阿巴斯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保持着相当深刻的观察与感悟。

世界都在声音里如果电影是立体的,能够看到横截面的话(理论上就是剪辑软件的时间轴..)《24帧》中的画面都是铺在厚厚的音乐和音响的地基之上的,完美的立体声混音塑造了临场感极强的不同自然风光,能感受到冷,能感受到雪,也能感受到林间上的尘雾和空气中的风雨。

从媒介融合到科技加持的信息进化摄影、绘画与电影的综合关系无人不知,但是阿巴斯通过百年后的科技将100年前的三种视觉艺术在时间线上进行如此形式的粘合,超越了电影百年以来的视听想象,所有的电影人都在对决定性瞬间的戏剧性上加工,而阿巴斯选择关照了决定性瞬间的前一秒和后一秒,对于现在已经拥有Live Photo的观众来说,依然充满了震撼。

自然系的天地玄黄24帧中容纳了对自然的反思、时间的关照;通过精妙结构的24个黄金构图,表现出了360度环绕的禅意,没有出现真正的人类主角,但能体会到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注。

达到了主客观融合的超越维尔托夫的堪称完美的“电影眼睛”。

最后一帧超现实的拥吻,异次元的浪漫,在最后一帧击碎了我。

 6 ) 你人生的24个空镜

人死如灯灭。

灯灭前的一秒,如果真有传说中的走马灯,那么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会希望它有24帧。

人生的一天是24小时,电影的一秒是24帧。

虽然只有一秒,但实际上是24张静止的画面。

当然,这在电影大师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心中,每一帧画面都不是静止的,每一帧画面都有它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一个电影导演是不会满足于摄影的。

因为他的电影,就是每秒24张摄影照片(所以构图,用光,意境都极为精彩)。

用“一瞬”来代表“永恒”这种事,只是摄影师耍的嘴皮子罢了。

真正的永恒是有声有色的,流动的,可感的。

《24帧》是阿巴斯的遗作,我把这看作是他人生的走马灯。

这是一部完全用影像叙事的电影。

看完发现,其实也没有什么事可叙,就只是“存在”。

或者说,“美”即是“存在”。

名画里流动的炊烟,黄狗,昏鸦。

大雪中的牧羊犬,羊群和树。

海岸,风雨,黑鸦停驻的栅栏。

车窗,雪中嬉戏的黑马。

风中飘摇的树,流动的云。

埃菲尔铁塔前看风景的路人与演奏家。

海浪,黑鸦,风中摇曳的树,这些意象在《24帧》中反复出现,令人感到似曾相识。

这便是寻常。

生活中奇迹很少见,能遇见的大部分都是平凡。

也有一些荒诞的组合(奶牛如何会在海滩边行进)。

但它们未必就不会发生。

若没有电影这种伟大的艺术,我们究竟还会对多少日常熟视无睹呢?

《24帧》是窗外的景,世界的景。

也是内心的景,灵魂的景。

这是我们所见的生活,这是我们所闻的生活。

你的人生又有怎样的24帧呢?

 7 ) Movie Never Dies

《24帧》从标题就在给所有以任何形式观看它的观众一个提示:思考影像本身乃至影像影像之外的关系。

有了这样一个前提打底以后,在观看每一帧的时候,画面在动,大脑也在动,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睁着眼的冥想,思考导演究竟想通过怎样的运动画面让观众重新思考影像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1.显然,阿巴斯在特效的使用方面不是一个老手。

所有涉及雪地和大雨的“帧”都让我感觉特别割裂:即使动物行走的过程留下了脚印,但身上始终没有白雪落下来的痕迹或者打湿的翅膀实在是很不现实主义,又或者这本身就是在给观众一个思考特效和现实,特效和影像的机会呢?

但在第15帧里,伊朗的民众站在埃菲尔铁塔的前面,身后走过一个又一个异国行人,雪花飘下,行人或抖落身上的积雪,或撑伞遮挡,埃菲尔铁塔亮起彩灯,耳边传来人们的熙攘声和法国香颂,背对着观众的几人岿然不动…静止和运动,过去和站在,不同国度的人们以影像、特效的方式在同一个画框中出现,是多么美妙的奇迹时刻啊。

2.实际上这也是一部非常阿巴斯的电影:非职业“演员”、大景别、少配乐…一切都以最本真的方式在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又以非常朴素的方式进行记录,然后再到观众面前的银幕上进行呈现,观众又从中去揣摩影像和所谓“现实”的关系:眼前看见的影像,是真正发生过的事实,还是导演刻意为之选择呈现给观众的现实;观众是否又愿意臣服在导演的调度之下,还是小小的反叛去坚持自己,去发现导演安排之外的惊喜角落(狮子那一帧在石门上爬过的昆虫、配乐下若隐若现的人类运动轨迹等);影像里发生的现实,是真的发生在此处,还是通过别的方式从别处移植过来(海边行走的鸭子,雪地里躲避风雪的羊群旁边牧羊犬慵懒的躺着,树林里穿梭的奶牛等)。

这些思考给我带来的趣味,早已超出影像本身的现实。

3.第6帧里,窗外在风中挺立的树木“伴随着”咏叹调在疾风中摇摆,树叶仿佛鸟儿飞翔一般有了生命。

乌鸦落在窗棂,纹丝不动的羽毛仿佛在暗示它从第1帧里飞来,飞机飞过,它也顺势飞起,树枝和叶子依然在呈现“飞翔”姿态,咏叹调到了高潮,一切配合的天衣无缝。

在最后一帧里,依然是在窗前,沉睡女孩面前的电脑播放着以一帧一帧的速度进行着的吻。

如果没有影像,如果一秒钟里没有24帧,所有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魔幻时刻将没有办法以最直接有力的方式,跨越时空出现在小小的一方银幕之上,人类拥有掌握图像捕捉的方式,拥有影像,拥有电影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情啊!

在电影面前,在银幕之下,我们似乎和雨中驻留在海滩边上的那排栏杆上的乌鸦没什么区别。

我们看着它们,就像它们望向大海,波涛汹涌,无穷往复。

 8 ) 我是怎么看完的

我在想我是怎么看完的摄影很喜欢格子构图,如窗,树木划分空间,丰富遮挡,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会觉得乏味,动物即引导视线不断游走,改变景深,形成新的构图,并且触发事件,使时间有转折点和临界点,如打斗、猎杀、枪击和其结局。

视线的引导物可能是画面中本就存在的,起初不起眼,当光线改变(最后一个片段),或者声音浮现(牛的喘气声),由静转动,开始吸引人的注意,观众会觉得有发现事物的新鲜感,并继续看下去。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这些片段是由一个个“不可能的长镜头”组成,像一个展示舞台,观众会期望这空寂的场景会发生什么,而主角多是敏感的鸟类,鹿或者自由自在的牛,或者实景中完全不动的人,这么戏剧的表演看起来不可能。

影片第一个片段《雪中猎人》就表明了这些画面不是完全真实的,场景也恍如绝境,但看起来如此逼真精巧,让人疑幻疑真,难以置信,尤其是音乐和自然动物的配合。

 9 ) 匠人精神和电影精神

对电影宽度的挖掘,你要佩服阿巴斯的“赤诚之心”。

艺术是和谐的,总会有人喜欢。

看这部电影之前,你需先去了解一个人物:勃鲁盖尔,或者了解一下他的一部画作《冬季猎人》。

很多导演喜欢解析、致敬这部画作。

阿巴斯的最后一部作品,就从解析它开始。

片子用了24组画面,每一组都像是在交答案,阿巴斯在思考电影为何物,然后用画面告诉人们他的答案。

如果用文字会不会更让人理解?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既然问题出现在“电影”二字,那必然用电影去写答案。

坦白讲,这部电影我也睡着了,在第14组时候,有些东西我还是理解的太浅薄,所以真遇到这种“高深莫测”的镜头语言时候,也犯难了。

电影的故事线重不重要,这是一道大师级导演和普通导演之间的鸿沟,叙事,台词,剧情,我一向嫌弃,就像嫌弃豆瓣电影榜单第一名一样。

这部电影,是阿巴斯留给世界电影史的礼物,达利,希区柯克,伯格曼,布努埃尔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电影发展的人看到此作品,会会心一笑,但他们看不到了。

戈达尔看到了,可惜在电影发展史的贡献上,他越走越窄了,不是不好,是窄。

好了,去看吧。

 10 ) 4.5 静默的诗篇:梦中出走的银白马驹

可能是因为先读的阿巴斯的诗集,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马的形象,意外地发现,通过灰白的画面处理,雪地拥有了马的鬃毛样的质地,温驯的骚动;海浪如同岩浆激情地翻滚,就要把在梦中游历庞贝古城的奶牛惊醒。

阿巴斯诗歌中所传达出的,生命与生命之间,霎那间的激情与持久的对峙,同样呈现在了影片里。

通过将颜色抽离形成色彩的二维空间,画面潜在的对抗拉到了极致。

自然光变为画面中所有事物构成的一个整体所拥有的光泽,而非外源性的。

声音、画面、行动,这些本身就能提供足够多的意象,言语是多余。

就如同影片开头所揭示的该片与绘画的关系,电影影像本真的魅力在于它是绘画所不能,是静止的多余,是前一秒与后一秒,是绘画的延伸。

观者可以像在美术馆观赏一幅画一样观赏本片,阿巴斯甚至通过镜头语言强调这一距离的必要,体现在观者与画面中心角色之间永远存在遮挡,窗户、雕栏、岩石、雪……大多数的画面与行动由动物完成,(Frame15:画面中心出现了人,但全程背对观者,匆匆闪过的路人与吟游歌者只作为移动的前景存在)而动物所表现出的“客体的静默”,“如果你凝视一只动物,你会感觉那里面藏着一个人,而且他正在取笑你。

”阿巴斯拒绝了影片与观者之间可能发生的对话,动物不会对人类的目光给予任何回应,如同一个吸纳所有光线的黑洞,固着的存在,不反射任何光线与意义,除了它自身。

这一点恰恰与绘画相同。

最后,我认为,诗人是能探触到事物因兴奋的战栗表面立起的汗毛的人,表象后真实的能量吸引着他们,于是,他们愈发贴近彼此,借一种可以脱离存在的实在的语言,延长这一战栗的时间。

阿巴斯的影像所传达出来的,正是事物这一神圣的颤抖。

《24帧》短评

【阿巴斯回顾展】第24帧影迷落泪

5分钟前
  • 黑特-007
  • 力荐

猎人缴清了目标,没有观点只有视角,雪的作业重改批掉,海浪冲到滩头尽孝,相当可看及物了风马牛而就是得鸟,没得可挑,放在那里化诊为疗,安插着赶巧,有的接通旧貌有的接种时间的疫苗,窗明几净趴向还能慢点的真理的高票。

10分钟前
  • 放大的夜遇
  • 推荐

#BJIFF2018#第七部,我真的佩服自己全程没有睡着,音效很棒,但是实在欣赏不了24个空镜头堆一块的艺术

13分钟前
  • 煮海
  • 较差

令人窒息的操作,2小时看了24张ppt。

14分钟前
  • 小菠萝猫侦探
  • 很差

从震撼到焦虑,是整个观影过程就对了。越看到后面就感觉眼睛不知道该放在哪里,脑子就开始飞速运转,思考一些所谓电影的本质blabla。

16分钟前
  • Frances
  • 还行

i don't get it

21分钟前
  • gus
  • 较差

才疏学浅啊,真就看了个寂寞,不知道意义是什么?说它垃圾也不为过,浪费时间,浪费电

23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很差

打高分的,你们怕不是被阿巴斯的光环晃了眼吧。

28分钟前
  • [已注销]
  • 很差

‖大师镜头下对雪的礼赞‖没有故事,没有色彩(frame23可独立成短片处理),却是“无声胜有声”。如动态的gif图画。治愈系、感受级的享受,视觉和听觉的咏叹调。嘘~当心耳朵会怀孕…看到frame 24,真心,很喜欢这份阿巴斯送的离别的礼物。烦躁不安的人不如放空一下。

31分钟前
  • 大象姐姐KK
  • 推荐

遗作二字摆出来,多少春秋都不够稀释那种怅惘的。不知阿巴斯的痕迹在哪,就只好当作每一帧后,都有他对这世界温柔的注视。风雪雨晴,海边林边多的是鸟、牛、羊、狗的作动,不寻常的狮与鹿,分别做了生(交配)与死的譬喻。万物的灵性充盈着,不过一切都是混杂的,重叠的,画作、摄影与3D动画,彩色与黑白,人的介入,只是车窗的摇上,幕帘的卷起,以及烘托古早亲吻的沉睡。三星半。#资料馆#

3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数字控的我终究还是拖到了24日观看了犹如24个影像展览的《24帧》。—— 阿巴斯:画家只捕捉某一时刻的现实场景,不叙述过去也不预测未来。在《24帧》里,我以名画(《雪中猎人》又名《冬猎》)开场,接着转向这些年来我拍摄的照片,这之中包含了四分半钟我所想象的「在我拍摄每张照片之前或之后可能发生的事」。

3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不停的雨,不止的雪,不停歇的河流,无尽的海

38分钟前
  • 生命
  • 还行

这次真的欣赏不了了……如果选的不是那么多鸟我还能多盯着看会儿

40分钟前
  • Oppppal
  • 还行

感谢阿巴斯 T T…… Love Never Dies...

44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力荐

阿巴斯,我滴神!羡慕他的窗外总有摇曳的树和会叫的鸟。最喜欢的地方,奶牛在海岸边睡觉,睡到海浪快要拍到自己的时候自然醒了。Frame 22 惊现小奶狗!保持安全距离哈哈。最后的吻别。

47分钟前
  • Laura107
  • 力荐

4.5;寒枝雀静,林莽雪原,烟波浩渺,万物有灵,生命至静至美,就纯粹观赏角度而言,已经足够让人沉醉;所谓「Frames 」不仅是「帧」,也是取景框,通过画框中的画框,阿巴斯再次实现与观众的互动;影像赋予静态画面的流动感,所有时间命题的终极呈现,并合成为新「介质」——以电影独有的传统技法在模拟现实的同时,也在进一步虚化现实(后期的、人为的运动)。最后一帧简直美哭,一帧一帧地吻到心爱之人,而其制作者沉睡犹酣,宛如对电影的告白,又像是漫长的告别。

4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帧可以被延长的时间是有限的 但一帧里的意味却是无限的 通过这一帧仿佛可以到达银幕的那个彼岸 一次静思 或者也可以说是一次机械复制时代的拓宽-对待某一张照片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因此将我的想法投射在银幕上 那你的呢?因此特别喜欢铁塔前的那一帧 伴着枯叶的调子 是理解的某一种

53分钟前
  • マツハラ
  • 推荐

太美了!

54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没有声音,就只是 ppt,或者是静中有动的 gif(一种广告形式)……很适合作为一个人慵懒地躺在沙发上的背景氛围影像……关于电影和摄影两种艺术媒介特性之差异的表达。阿巴斯好喜欢(秩序的)构图啊。勃鲁盖尔的那张雪地里的画和飞起来的鸟,让我想起了老塔镜子的那一幕;躺在海滩上呼吸的奶牛棒——从熟睡的你面前路过。

57分钟前
  • 索里提亚
  • 推荐

一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电影,还原了电影的本真

1小时前
  • Josephin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