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道元东游记,ZEN

主演:中村勘九郎,内田有纪,郑龙进,高良健吾,Ken'ichirô Yasui,村上淳,胜村政信,藤原龙也,郑天庸,西村雅彦,菅田俊,哀川翔,笹野高史,高桥惠子,Kiyomi Doi,远藤悠美,小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09

《禅》剧照

禅 剧照 NO.1禅 剧照 NO.2禅 剧照 NO.3禅 剧照 NO.4禅 剧照 NO.5禅 剧照 NO.6禅 剧照 NO.13禅 剧照 NO.14禅 剧照 NO.15禅 剧照 NO.16禅 剧照 NO.17禅 剧照 NO.18禅 剧照 NO.19禅 剧照 NO.20

《禅》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公元十三世纪,日本僧人道元(中村勘太郎 饰)不远万里来至宋朝,遍访名山大川以求佛法真义。然各大寺院教众贪恋香火,与政治靠拢,普天之下难觅真道。历经曲折,道元偶然结识拜在天童山如净禅师座下,最终得以悟道,修成归国。是时,日本处于镰仓混乱时期,民间烧杀抢掠,奸淫横行,连僧人也无心修行,贪心享乐。道元一手创立曹洞宗,引得诚心向道之人来服,却也遭致其他门派的忌恨,多得镰仓地方长官波多野及众弟子的维护,道元带领弟子辗转来至越前,在此建立永平寺,曹洞宗开始慢慢发扬光大…… 本片根据大谷哲夫原作《永平之风,道元的生活》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又见稻乡黑吃黑第一季可以跟着去你家吗?醉拳苏乞儿听见你的声音身价鬼水怪谈劫持正义数风流人物超级大英雄火焰龙卷奏冥曲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3:俄罗斯奇遇记方向花钱月下纳粹僵尸一楼一鬼少年歌德之烦恼劫犯在逃末日货物逃跑新娘2017安尼亚拉号夺命金声声不息布莱尔女巫深宫碟影影子写手斗牌传说我可爱的宾杜亿万图谋

《禅》长篇影评

 1 ) 了解自我,是为了忘却自我。

——如何才能消灭心魔。

——你永远也无法消灭它,你只能转化它,转行意味着接受。

怨灵的痛苦、悲伤和仇恨都是你内心的痛苦、悲伤和仇恨。

你必须接受它们。

然而,你在舍弃所有私欲之后,才能接受它们,痛苦才会消失。

死亡,你只能独自面对。

八大戒方:一,少欲。

二,知足。

三,勒寂静。

四,勤精进五,不妄念六,修禅定七,修智慧八,不戏论生之时,当生。

死之时,当死。

学习佛法,是为了了解自我。

了解自我,是为了忘却自我。

忘却自我,就是为了正道。

正道,就能身心脱落(解放自我),进而脱落他人身心。

 2 ) 也许是日本禅吧

  此片立意是善的,但對不對得起“禪”這個字,還值得商榷。

     到現在為止,我還沒看見過一個演員能把禪師演活的,此片特別是到道元晚年那部份,全然暮氣,而無絲毫生機,化妝化得如同得了很嚴重的肺癆病人,一個開悟的禪師,身心脫落,怎麼會如此病態呢?

真的悟道禪師再老都是活潑潑的,面色絕非病態。

身心脫落自然如同嬰兒一般清澈。

     包括那個打坐的蓮花境界之後,如凈禪師便給他印證而後傳他衣缽這段,本人也覺得不妥。

禪宗主旨絕非此等觀想境界而已,真正的悟道,如果還只是如是光影境界,那還有十萬八千里呢!

     所謂“生因識有,滅從色除”,佛早就告訴我們,光影之色還不是究竟,如果困在光影色霧中,那還只是妄想所生之因、意識而有之境,離真空尚遠,更不要談悟道了。

     若論道德,此片勸人為善還是好的。

若講佛法,實在不敢做人情給它。

見諒那就叫它日本禅吧。

打坐得对着墙壁也不知道是誰规定的,胡亂打坐中人,都不是中國當時禪宗的原貌。

真期待有一本中國的禪的電影,要請真正有實修經驗的大和尚來演!

 3 ) 千里找妈记

好片子,修行的人都应该看。

我觉得这个片子的确很适合我,因为我和道元禅师有同一个心愿那就是千里找妈。

在我看来这个片子应该叫做《千里找妈记》。

因为道元禅师的妈妈在临终前跟他说:妈妈会一直等着你唷!

但是没说清楚在哪里等。

这让我想起大学时教高数的老师一脸严肃地宣布说“考试地点是——”然后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老地方”这三个字一样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本来想最后道元肯定可以见到他妈妈的了吧,就像地藏经里面写的?

可是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

让我很是郁闷。

说到这里稍微补充1下道元的身世。

他俗家姓源,可见是个贵族。

他老爸是内大臣久我(源)通亲,母亲是侧室伊子虽。

(八卦:后来久我通亲的养女源在子嫁给第82代天皇后鸟羽天皇,生了第83代天皇土御门天皇。

)我真羡慕道元,跑到那么远的中国都可以遇到自己最好的朋友源公晓。

我希望我以后也可以和我最好的朋友魏天南在一起修行,开悟,就算修行和开悟都是没有止尽的也不要紧。

不过道元只修到可以和朋友重逢,却没有修到可以和妈妈重逢,我想他下辈子可能还需要再努力。

(但是下辈子又会有一个妈妈,到时候,哪个妈才是自己的妈呢?

思索中)影片开始不久,道元遇到公晓变现的寂元,问了一个问题:如净禅师是什么样的人?

我就在这里多介绍几句如净禅师的事迹。。。

如净禅师是宁波人,据说身材高大,为人豪爽,所以大家都叫他“净长”。

那段非常著名的“心念纷飞,如何措手?

赵州狗子佛性无,只今无字铁扫帚。

……”的偈语就是他说的。

如净禅师在时曹洞宗风为之一振,但他的风格和景德寺奠基人正觉禅师的“默照禅”风格已经有很大不同。

六祖慧能不提倡坐禅,但曹洞宗承继神秀,复古达摩,主张的是“休歇禅”,以缜密纳息,绝视听,守心如婴儿为要旨。

天童山正觉禅师又由此创立了“默照禅”:妙存默处,功照忘中。

照中失默,便见侵凌;默中失照,浑成剩法。

默默照处,天宇澄秋。

(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现了“天”“宇”“澄”“秋”等几个场景……)正觉圆寂后,默照禅法嗣渐微。

如净和他师傅智鉴都很爱说话,而且说话声音很大。

智鉴师傅“为人说法或晓至暮或自昏达旦至连日亦无倦色”,被大家尊为“唐僧”(呵呵,其实是“古佛”),如净呢,更厉害啦,“至于一偈一颂一话一言呼风吐云轰雷掣电千态万貌不可穷尽”,“唱足庵之道于天童,惧洞宗玄学或为语言胜,以恶拳痛棒陶冶学者。

肆口纵谈,摆落枝叶,无花滋旨味,如苍松驾壑,风雨盘空,曹洞宗风为之一变。

”总之,是个很爱说话,说话又很大声的,直爽的人!

和这部片子里面提倡打坐的如净师不太一样。

不过如净师傅喜欢打人头是符合史实的,他受了临济宗当头棒喝的影响,而且那个贪睡被打的小和尚不是别人,就是道元本人。

(《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中所记,和《继灯录》不同)大家都知道“磨砖作镜”的著名公案,用来说明坐禅不能成佛。

但是佛祖就是坐在菩提树下想着想着就成佛了呀?

回头一想,才发现南岳怀让非常狡猾。

他的原话是“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

”只是提了个问题,可没说坐禅不能成佛。

坐禅不能成佛,是大家在心里面默默地帮怀让补上的。

谁又让你补上了呢?

成佛怎么可能取决于坐不坐禅呢?

既然不会取决于坐禅,当然不坐禅可能成佛,坐禅也可能成佛……全看你自己啦。

我想,最适合我的,还是找妈成佛。

注:以上历史段落,大多摘自《南宋宗教史》,随喜功德

 4 ) 摘记

身心脱落,脱落身心。

面上弁道:这个世上所有东西从古昔以来,就是这个样子,什么都无所隐藏啊。

(其实所有的丑陋面一直在那里,不是今天你发现了才发生的。

丑陋始终丑陋,但是心态决定了这件事的丑陋与否)链接第一句:佛法不用老师,到了时间就知道了。

(因为从来没有被隐藏,只是心不够干净,看不见)坐禅就是要放弃一切执着。

悟是无限的,修行也是无限的,悟道和修行的连环是要永远持续下去的。

(知行合一)修禅和坐禅不同。

贫僧带回的是继承正统佛法后的自身。

所谓眼长横鼻成纵。

望阁下遇他宗而不屈,贯彻不退而精进之道。

姑娘心中当然有佛祖!

只不过,每个人都想要获取一切,当天不遂人愿时就大发脾气,做起傻事来,就是因为被那些事蒙蔽了双眼,才会看不到佛祖。

一心静坐直到除去蒙蔽双眼之物,如此一来便可见到自己心中的佛祖。

阿铃,自我了断也就是杀死了佛祖,而依靠他人则是否定自己的佛祖。

天有道也,高者为清。

地有道也,以深存宁。

人亦有道,其安稳也。

天上天下,当处永平。

出家人不问过往,抛弃过往的束缚才是要紧,阿铃,放下执着时,这世上你也是清澈无比。

那便饮凉水坐禅。

完全放下平日琐碎,抛弃至今为止的所有牵挂,,抛弃善恶之念,所思抑或所悟。

不要去想一切的念头,思绪。

这就叫非思量,坐禅不为彻悟,只管打坐(当下),这四字便是彻悟。

时赖阁下此话如同身处汪洋大海却问为何无水。

春开见花,子规鸣夏,月当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

正是世间常理,顺其自然,悟道正是观察事物自然而然的真实姿态。

坐禅乃身处大海而观水。

只是…若不识自身佛性,身处大海也无法意识到水的存在。

即使云层把月遮住,又或者在空中藏其身姿。

却说不得空中无月,明月不沾入水无痕。

明月是佛性,水是自身。

这些夜夜出现的冤魂……如何驱邪是好?

无法驱除,普渡才是。

普渡所谓接受,冤魂的痛苦,悲伤,怨恨…是阁下自己的痛苦,悲伤,怨恨,将这些苦恼全盘接受,不过……若不舍弃自身的全部,便无法做到接受,也无法消却烦恼。

所谓掌权也可写作为权所掌控。

以暴力平定战乱者,也无法成为长久的统治者。

阁下期望着得到救赎同时却没有放下一切的勇气。

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政治权利也好亲人也罢哪怕是金山银山,也决计不会来拯救自己,只好独自一人迈向黄泉路,跟随的唯有生前所作所为…仅此而已三心净行,喜心,老心,大心。

八大人觉:其一,少欲。

其二,知足。

其三,乐寂静。

其四,勤精进。

其五,不忘念。

其六,修禅定,其七,修智慧。

其八,不戏论。

生时,以生为贵。

灭时,但愿灭去。

道元法师圆寂时,寂远法师:继续…坐禅所谓修行佛道,修行自身是也。

所谓修行自身,忘我境界是也。

所谓忘我境界,万法中求是也。

所谓万法中求,为己为人之身心。

兼得脱落是也。

手不是这样放啊,因为在下雨呢。

-佛教的传承需要一辈辈的保护-一切始于当下,始于手下-保护自己的佛心

 5 ) 自性中莲花盛开——记日本曹洞宗道元禅师传奇电影《禅》

如未得到许可,请勿转载,谢谢 自性中莲花盛开——记日本曹洞宗道元禅师传奇电影《禅》日本电影《禅》是关于750年前(大约相当于中国南宋晚期)日本镰仓乱世时期高僧道元禅师修行弘法的故事。

按道元禅师高僧碑文传(《繼燈錄》),日本永平道元禪師。

姓源氏。

本國村上天皇九世之裔。

骨相奇秀。

七處平滿。

目有重瞳。

七歲讀毛詩左傳及諸經史。

不由師訓自然通曉。

童年时期道元禅师即遭遇母亲病故,“人啊,为何逃脱不了这世上的纷争,病痛和死亡?

愿你能找到超脱这些苦痛的道路……”母亲临终前留下的遗言深深地刻在道元禅师幼小的心灵上。

于是年仅14岁的他遂投舅氏台山良顯法師出家。

为了寻求佛学真谛,24岁又远渡重洋前往大宋修习佛法,然而,“首登天童見無際派和尚。

既而遊雙徑禮浙翁琰。

又謁宗月月堂無象諸大老。

莫不機契。

”道元没有料到的是,他心中清洁的佛教圣地却和当时的朝廷政治有着密切的关联。

电影中有一个情节,道元禅师满怀虔诚拜见的大和尚却一心念着朝廷的召见,关注的只是如何保住所在寺院香火的兴盛。

道元不由地发出感慨,寺院的香火兴旺可以守护,难道佛法也可以守护的住么。

没有了佛法真传的寺院,在道元看来,只是一具失去了灵魂的臭皮囊而已。

所幸的是,在道元就要打道返程的时候,他遇上了后来终生跟随他的师弟寂远和尚。

寂远当时是天童山阿育王寺如净禅师门下学僧,他形象酷似道元曾经的红尘知己公晓武士,道元相信这是公晓在冥冥中给他的指引,于是他毅然决定随从寄远,投往如净禅师门下学习。

让道元禅师感到庆幸的是,这次他没有看走眼,如净禅师那里彷佛给他打开了一扇通向净土的大门,在坐禅静观的修习实践中,道元逐渐进入明了身心,所谓“目横鼻直”的境界,眼能目测四方,鼻能挺直劲拔,身心端正,目下无尘。

按道元禅师弟子的记述,師於是晝夜精勤。

脅不沾席者將及兩載。

一夜淨巡堂見僧打睡。

責之曰參禪要身心脫落。

何得只管打睡。

師從旁聞之。

當下身心脫落廓然契悟。

天明入方丈燒香。

淨曰子作麼生。

師曰身心脫落。

淨曰身心脫落脫落身心。

師曰這個是暫時岐路。

和尚莫亂印某甲。

淨曰我不亂印。

師曰如何是和尚不亂印底。

淨曰脫落身心。

師於言下釋然。

得大無礙。

这段记载是禅宗法门“一霎那间,妄念俱灭,指点顿悟法门”的要义所在。

顿悟法门认为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于一念之间的迷与悟。

而“悟”是一种刹那间的转变,是顿然之悟。

所谓“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在电影中,当道元禅师领悟到脱落身心即可顿见真如本性的那一瞬间,自性中即开出朵朵莲花,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净土不必远寻,尽在禅师胸怀中呈现。

值得一提的时候,道元禅师在以后的弘法的过程中,也一直把坐禅静观做为修习的重点,“生死可怜休又起,迷途觉路梦中行。

”道元禅师认为,修行参悟是一个不断循环永无停止的过程,这样才能在如梦的人生中不会“暂时歧路”,从而跳出“生死可怜休又起”无穷尽的苦海。

道元禅师“由是服勤四載。

盡得洞上之道。

於是告歸。

淨付以伽黎頂相。

囑其弘揚。

師既歸。

首住興聖寶林禪寺。

德風遠播萬指圍繞。

其禪林軌則一取法於天童。

”1253年,道元禅师回到日本,继承了如净禅师的教导,弘扬佛法。

非常难得的是,扮演道元禅师的日本男演员中村勘太郎形象清朗庄严,气宇昂然,眉目间一股超越凡俗的俊逸之气。

电影中无论坐姿,行为,形态,语言,中村勘太郎都彷佛在冥冥中得到了道元的指点,他惟妙惟肖地将历史上的一代高僧演绎的形象入骨。

而电影在表现道元禅师高风洁行的方面,其重点并非具体的生平经历,而是通过道元对佛理的开示来进行整个故事的架构,为此,电影特意塑造了一个下层女性的角色林子。

林子并非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但她却成为电影中最重要的配角之一。

一方面,导演可能是为了满足电影面向大众尤其是面向女性观众的需求(不可否认的市场化需要),另一方面,林子形象的意义还不在于女性,做为一个风月场所中的妓女,她代表着社会中最为卑微遭受歧视最深的社会群体形象,她身上遭受的苦难也就更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一天,你在佛学的世界看到的是红红的太阳从大海中升起,而不是隐蔽深林,你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佛学。

这部电影中不仅仅林子,包括道元禅师收下的众多贫寒出身的男性弟子,他们历经辛苦磨难,只有在道元禅师的寺院中能得到身心的安宁。

佛教讲众生平等,禅宗六祖慧能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也就是说,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平等,众生平等。

出家人不是隐蔽山林,释迦摩尼毕生都在致力于教导他所领悟到的真理,道元禅师同样如此,他继承了本师释迦摩尼的教导,以一颗慈悲的佛心给予所有受苦受难的生灵以深切的关怀,正如俊了小和尚所说的,我当初是因为得不到温饱出家,但到了道元师傅门下,最重要的不是不再挨冻受饿了,而是从师傅那里得到了平等的爱和关怀,在师兄弟那里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

道元师傅是真正和我们一起同甘共苦,陪伴我们孤苦无依的心灵。

电影侧重从道元禅师建立的曹洞宗(禅宗的一个派别)法门的以下几个主要教义入手,阐释道元禅师领悟到的真理:一,般若智慧,不由外入,皆从自性而生。

道元禅师手指天上的月亮,开示备受冤魂恶鬼折磨的镰仓将军,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

佛法的智慧犹如无边无际的大海,但若心灵被妄念的浮云所遮蔽,就彷佛身在汪洋大海中却不见海水一样。

抬头见明月,是双目可及,但眼中看到的只是无常变化之物,并非真实存在。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道元禅师让将军剑砍水中明月,虽然将军手中的剑触及月影,但无论他如何用力,水中的月亮破碎了依然会复原。

禅师是在开示将军,只有以智慧观照到的月亮才是恒常的,而那轮自性中的月亮就是拥有超越生死轮回的佛性。

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一旦了悟到此,身心皆可脱落。

所以当被激怒的将军准备挥剑向道元禅师砍去的时候,禅师以坐禅姿态身形挺直,双手合十,面不改色,镇定自如,真正做到了舍身,舍心的真如境界。

二,明心见性,直彻心源,佛理非关文字。

这是道元禅师一直以来倡导的修行关键。

当禅师在建仁寺倡导佛理之际,当时日本占据统治势力的教派派出人马来挑战法师,他们质问法师从大宋带回哪些重要经典或者佛像,法师平静地答道:我把我“目横鼻直”的心性带回来了。

比墟派的人崇尚的是文字和佛像这些实在的法物,而道元法师崇尚的是明了智慧的心性。

这和中国禅宗六祖慧能的教导也是一脉相承的。

慧能认为,佛理不必拘泥于佛教经纶中的具体文字,不必执着于固定的文字解说,关键在于个人的体验与心悟。

事实证明,道元法师建立的曹洞宗在日本后来的兴盛,他所赢得的广大信徒,他们之所以追随禅师,最重要的就是禅师高洁的人格力量和源于慈悲的智慧。

三,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自心皈依自性。

心底无非自性戒,心底无乱自性定,心底无痴自性慧。

按禅宗的说法,个人只要凭借自身的能力,不离世间就可以见性成佛,获得解脱。

所谓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这也是道元禅师反复教导弟子们学习的关键。

出家人依然身在世间红尘之中,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坐禅修行,身心可以不沾染世俗红尘,保持清洁独立的品性。

“行住坐卧,无非是禅”,道元禅师和门下的弟子们一起劳动,插秧种田,自食其力。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夜晚明月当空,映在一分分秧田水荡之上,每一个水塘中都荡漾着一轮美丽皎洁的月亮。

郁郁黄花,青青翠竹,有情众生,莫非般若。

这是多么形象而生动的开示呵。

四,超越情感的羁绊但依然直面人心中最纯挚的情感。

这一点并非曹洞宗明文上的教义,但依然在道元禅师的教诲中得到了尽情的体现。

可以说,人的爱欲情感也是这部电影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道元禅师慈悲的情怀让他对有情众生遭遇的痛苦有着感同身受的悲悯。

当林子为失去生命的小孩哭泣的时候,禅师开示她,你去问一下村中的人家,看哪家没有死过人的,你带一颗豆子回来。

当然林子找不到没有死过人的人家。

这其实是佛经上记载的释迦摩尼的一个故事,电影中巧妙地假借过来,以此说明生死无常是不变的宇宙法则。

林子向道元禅师请求出家,但禅师看出她内心依然有着种种欲望的牵扯和羁绊,事实证明,林子果然对寺中英俊的年轻僧人俊了和尚暗生情愫,在一次次有意的接触中,俊了和尚内心终于禁不住也漾起情感的涟漪。

这股情丝的牵扯在林子亲自为俊了和尚被蛇咬伤的小腿伤口吸毒的那一瞬间爆发开来。

事后两人都承认了对彼此所怀有的爱慕。

俊了和尚看到内心深处依然没有摆脱的色欲的纠缠,在羞愧和自责中,他流着泪向道元禅师告别,道元禅师目睹弟子的痛苦,也流下了悲悯的泪水。

他内心深深爱着自己身边的每一个弟子,但这是俊了和尚自身内心深处遭遇的问题,禅师深知这是外力无法去挽回的,唯一的希望在于弟子自身的了悟。

在俊了走出山门的那一瞬间,他听到师父在身后赶了上来,道元师父留给他的临别赠言是——“永平寺的山门永远为你敞开着。

”我相信,这句话一直回荡在俊了的心间,直到他最后的开悟。

道元师父最终是在和弟子们一起坐禅静观的时候离开红尘世间的。

在病重弥留之际,一直陪伴在身边的寂远禅师在他模糊的视线中化做了年轻时代的挚友公晓武士。

“公晓,是你么。

”禅师喃喃念道。

“公晓,……是远山上的桦叶吧。

”寂远师傅答道。

禅师没有再问下去,心中已然澄澈明了。

师父离开后,正在打坐的弟子们不禁齐作悲声。

寂远师傅忍着喉头奔涌而上的悲恸,勉力云:请继续坚持师父教导的禅定。

道元禅师在离别之际,感慨地叹息道:没有什么是可以留住的,也没有什么是可以带走的。

道元禅师已然明白“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他在大彻大悟之后脱离凡间苦海,然心中是否仍有“悲欣交集”的牵挂,看看他那双清澈地看不到任何纤尘的双眸,凝视他眉宇间盛开的一朵清洁出尘的荷花,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道元禅师偈诗云:生死可怜休又起 迷途觉路梦中行 虽然尚有难忘事 深草闲居夜雨声

 6 ) 禅心

影片最后,道元在圆寂时,给弟子定了八戒律:一、少欲二、知足三、乐寂静四、勤精进五、不忘念六、修禅定七、修智慧八、不戏论佛家的戒、定、慧,是以戒为先,由戒入定,因定生慧。

我也给自己定四条戒律:诚实第一;自律第二;少欲第三;精进第四;人生之事的简与繁,也就一个“禅”字了!

 7 ) 结局相当了得~

画面:阿玲和贞节牌坊...此片的好就不累述了,光是僧们那傲挺的身姿就够我销魂数日了。

只是还有几处没看明白:1.道远到底是怎样普渡时赖的,我以为他是在劝他放下一切出家修佛,但最后时赖并没放弃王位,难道只是顿悟了要“以德服人”就可以驱魔?

2.寂圆怎么好的不教,教会俊了“我爱你”...3.干嘛不用几个中国人来扮演中国僧人?

至少搞个像样的汉语配音啊...

 8 ) 春开见花 ——观电影《禅》有感

《禅》讲的是日本曹洞宗的祖师道元法师的故事。

道元入宋取法,得汉地禅法之精髓后弘法于日本。

这部电影对道元法师的生平刻画得不是很多,重点在于对佛理的阐释以及寺院生活的展示。

在影片一开始,道元法师的母亲去世的时候,母亲说到人死后去极乐净土,小道元说:“只有死后才能登上极乐净土实在是毫无意义。

”这也是道元一以贯之的理念——要在人世间寻求解脱。

可是这个世界纷争竞起,痛苦不断,在这个世界中,当真能找到所谓的净土吗?

在影片后半部分道元法师与内心充满痛苦的将军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将军认为自己被冤魂缠身,问道元法师那些冤魂该如何驱赶,,道元法师说:“那些冤魂是驱赶不了的,而要普度它们。

普度就是接受。

冤魂的痛苦、悲伤、怨恨,其实就是他自己心中的痛苦、悲伤和怨恨,要将这些苦恼全盘接受。

不过,若不舍弃自身的全部,便无法做到接受,也无法消却苦恼。

”接受。

没错,就是“接受”二字。

正如庄子“用心若镜”的境界,“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来就来了,走就走了,不迎接也不挽留,让自己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只是如实地应照万物,但不随万物而转,这样也就不会为万物所伤。

看起来是很朴素的道理,要能做到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影片中的女子抱着自己的将死的婴儿让大师救命,大师让女子问村里尚未有亲人去世的家庭要一粒豆,如此便可拯救她的婴儿,但走遍村落,没找到一户这样的人家。

看似荒诞,但却是大师在让女子接受“人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这一个道理。

“春开见花,子规鸣夏,月当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当道元大师被问到什么是禅的时候,他如是回答。

可是这不就是世间的常态吗?

春天花开,夏天虫鸣鸟叫,秋夜明月当空,严冬白雪皑皑,如此平凡的道理,谁会不知道呢?

还要我们苦苦追寻吗?

可是身处其中的我们,当真知道这些道理吗?

我们当真知道什么是事物最真实的姿态吗?

如果真的知道什么是真实,我们又何来各种妄想计度庸人自扰?

其实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它就是那个样子,并不因谁而改变,妄想均源自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内心,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偏见去认识世界,于是我们活在自己的观念所建构的这个世界中,我们也便无法看到真实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坐禅的意义便在于此。

禅要我们剥落自己的观念,如实地去认识这个世界,如实地去认识生老病死,如实地去认识爱别离、怨憎会与求不得。

如实认识便会发现这些所谓的苦难就是这个世界本身的模样,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改变的,既无法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直面它,接受它。

道元法师对生死的态度:“生时,以生为贵;灭时,但愿灭去”也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生死不由我,但我可以在生时如夏花之绚烂,死时静静离去。

佛法的根本在断除烦恼,禅亦如此。

有人或许会说,我活在自己观念的世界中挺开心快乐的啊,认识世界的时候必然是带着自己的观念去认识的,那个真实的世界必然是无法达到的,那我何必去管那个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自己快乐就好,真真假假何必那么在意。

其实真的能达到这样的状态,也行啊,反正目的是没有烦恼,看起来洒脱,可说到底这不过是一种逃避的态度,这种逃避总有露馅的一天,毕竟我们不是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观念所构想的世界中,在我们和现实世界交涉的时候,总会有和自己的观念不相符的时候,那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还是得回到禅这条坦途上来,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不断破除我执,没有了自己的执念,世界也便能如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自我的执念又是什么呢?

冬天下雪,这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却因为寒冷抱怨天气,甚至气恼,这就是执念;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丧失,这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却将此视为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于是无法接受悲痛不已,这也是执念;痛苦的时候就痛苦好了,痛苦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却因自然而然的痛苦变得更痛苦不堪,这也是执念;善恶本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因为善恶皆来自一心,源自我们自己的价值判断,可是我们却喜善恶恶,遇到善就欣喜,遇到恶就愤怒、颓废,甚至自暴自弃,这也是一种执念。

说到这里有人或许会说,无善无恶岂不是会造成道德的混乱?

世界本身的确是无善无恶的,但我们目前还很难做到超越善恶二元对立去生活,那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所谓的恶呢?

星云大师的态度我觉得是很睿智的,他说,既然恶注定是消灭不了的,因为善恶是同一个东西,那就不要去管它了,我们负责弘扬善就好了。

看到禅学大师如此积极阳光的态度,还会有人说佛教消极吗?

佛说八苦,但八苦不是我们拒斥世间、拒斥生命的理由,相反,是要让我们在无常中更懂得珍惜,更努力去爱。

 9 ) 参禅的“中国方式”和“日本方式”

影片开头部分的日式汉语曾让我浑身不自在,一度想要停止观看。

然而我很快意识到这其中的有趣,并很快适应过来。

看完全片后我想:还好当时冷静,没有愤然关掉播放器。

道元从日本远涉大宋求取正统的佛教,在中国遍访名寺高僧,其信仰之虔诚,信念之坚定,把我深深的打动了。

从道元在中国拜师学佛的经历中,我仿佛看到了日本人在追逐信仰时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方式。

道元把他所追求的佛学真谛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为了得到佛教的真传,他愿意用最可宝贵的青春时光长途跋涉,远渡重洋,历尽千难万险,只为亲自到大宋寻求佛法。

可以说,他是用生命在参禅。

在中国,道元学佛的某寺里,住持把领悟佛法看作自然而然的事不加努力,而将心思放在同朝庭的交往上,道元耿直大胆地发问:“这份交往也许可以维持寺庙,但是,能够保护佛法吗?

”惹得住持沉下脸转身离去。

道元在访过众多高僧后,不无失望地说:“从天童山开始,我拜见了七位高僧,但是我觉得哪一位都不是佛法的真正传人。

”他是用生命在参禅,对参禅必然有着极其严肃的态度,也正因为如此,才对心目中的“真师”有着极高的期待。

在天童山阿育王寺,道元皱眉思索长老的话,长老用手把他的眉头展平。

寺里其他中国僧人打坐后都会按时休息,甚至有人在打坐时忍不住打起瞌睡。

而来至日本的道元是打坐最认真的一个,连休息时间也继续打坐,甚至放弃了睡觉的时间,最后终于领悟到禅的真谛。

在参禅这件事情上,他是一个行动家,在他的观念里,只有勇于付出行动,才能得到佛祖真传。

电影里中国僧人的参禅方式,与道元的坚定、行动至上大不相同。

因频繁接见官员而为道元所不齿的某寺住持曾这样教导他:“道元,佛法是这样一种东西,即使你不从师学习,也会在那么一个时间就知道的。

这是老纳从先师那里学到的道理。

”寺院里做杂活的长老教导道元:做杂活并不会浪费坐的时间。

阿育王寺的如净禅师不断地重复着“身心脱落,脱落身心。

”他们的参禅方式较道元少了一份拼搏,但更富于智力上的操作,让人觉得更务虚了。

同样的佛法,同样的人种,为何中国人和日本人会有泾渭分明的两种参禅方式呢?

我们可以从两国的生存环境找到大致原因。

日本是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旁边一个小小的岛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被动。

要求得真正的佛法,他们必须漂洋过海到中国,并克服各种各样未知的艰难。

越被动,就越需要行动,于是日本人成了天生的行动家。

中国泱泱,地大物博,所需之物唾手可得,无须为求得某物而大动干戈。

处在丰饶物产之中,中国人便有足够的条件得以追求精神上的东西。

毫无疑问,这样的东西是值得追求的,而且是日本人想追求而条件有所限的。

总之,日本人因为环境条件而务实了,中国人则因为环境条件而务虚了。

若要在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参禅方式之间分个高下,结论也许只能是各有所长。

中国在参禅的成果上自然是更丰富一些,毕竟中国的起点高,条件好。

但如果只看参禅者本身,日本人必定更合格,他们信念更坚定,意志更坚强,也更勤奋。

两国各有各的长项,所以道元才得以集两者之优而终成一代名僧。

说到中国参禅者和日本参禅者的区别,让我想到了城里学生和农村学生,他们不也是同样的情况吗?

一边是优越的物质条件,一流的教学环境;一边是贫穷到为生计发愁,没有好的校舍,没有好的老师。

但是偏偏农村的孩子更争气,他们求学的欲望强烈,学习用功,又肯吃苦。

上帝是公平的,他不会平白无故剥夺你什么,他只会和你交换。

也许你看不见你失去了什么,也许你看不见你得到了什么,但总会有那么一个东西,只是你暂时看不见。

农村的学生到大城市里上学以后,往往能够如虎添翼,因为他们是最好的参禅者,又得到了佛法的真传,就像远涉大宋的道元,终成正果。

城里的学生应该向农村的学生学习,中国的参禅者也应该向日本的参禅者学习。

 10 ) 道元禅师偈诗云:

道元禅师偈诗云:   生死可怜休又起   迷途觉路梦中行   虽然尚有难忘事   深草闲居夜雨声   

《禅》短评

“所谓学习佛法,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就是要忘却自己,忘却自己就是要脱落身心,脱落了身心(解放了自己的内心)就是要脱落别人的内心。”了解了这就话的内涵,这部电影才算没白看——我引以自勉。

5分钟前
  • 河上清波
  • 力荐

6分钟前
  • 驰骋之
  • 较差

日本人讲中文不是一般的搞笑

7分钟前
  • 无用废物
  • 还行

2010年看的,很感动,当时在QQ空间发了日志。

10分钟前
  • 凉次归来
  • 力荐

诸缘崩舍,万事休息,不思善恶,莫管是非。

13分钟前
  • 鹿野醍醐
  • 还行

看看落花一瞬的日本禅

18分钟前
  • 愿无违
  • 较差

中文发音太烂了。受不了

22分钟前
  • White humor
  • 力荐

天童山。阿育王寺。本来无一物,故无我。

26分钟前
  • One Goo
  • 推荐

背负很干净整洁,衣服很干净整洁,屋子很干净整洁,庭院很干净整洁,厨房很干净整洁,刚好够用,此外无余物。要么没有或不做,如果要有或做就要做到干净整洁。

29分钟前
  • 吴 刚
  • 推荐

垃圾

30分钟前
  • 禁臠
  • 很差

挺普通的传记片呀,节奏超慢,3倍速看完。

33分钟前
  • 脉脉同谁语
  • 较差

从电影艺术角度评判,这电影真是不好看。实在不好看,中途放弃了。

35分钟前
  • Ben笨熊
  • 较差

电影画面堪称绝美,很有禅的意境,演员的表演收敛自如,也不容易,

38分钟前
  • curl
  • 还行

对外汉语教学片

42分钟前
  • 卡尔松
  • 较差

禅起源于印度,成长于中国,却在日本开花结果,内敛克制的日本人将这种舶来品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涵义。(电影中的汉语配音真是。。吐槽无力。

47分钟前
  • 桃鸢去远方
  • 推荐

可观性不高 启发性在

48分钟前
  • 肚脐眼
  • 还行

#🍋观影# 还行吧

51分钟前
  • Shirleysays
  • 还行

明火执仗乱世道,眼横鼻竖真禅意。浮生乱世生妖魔,去欲破嗔自成佛。

54分钟前
  • 乔大路
  • 推荐

少欲;知足;乐寂静;勤精进;不忘念;修禅定;修智慧;不戏论。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行住坐卧,无非是禅。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59分钟前
  • 藤骑士
  • 推荐

7.5刚读完金刚经,找个佛电影来看看

1小时前
  • 黑山懒妖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