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凯拉·奈特莉、凯莉·库恩主演的《波士顿绞杀手》(又名《波士顿扼杀者》)3月17日上线Hulu,讲述两位记者带头揭露发生在波士顿有史以来最臭名昭著的连环谋杀案的故事。
1962年到1964年,13名19岁到85岁的单身女性在寓所被袭、性侵、勒死,警方经调查锁定嫌犯Albert DeSalvo,后者认罪被判终身监禁,之后在监狱被人杀死。
随着科学的进步,使隐藏在角落中的罪恶无处遁形,让真相慢慢浮出水面。
2013年,通过比对DNA后确定,第十三起凶杀案的凶手就是Albert DeSalvo,他就是传说中的“波士顿绞杀手”。
但另外12起真正的连环杀手和杀害DeSalvo之人至今仍是谜。
影片再一次让观众看到新闻媒体的作用和有正义感的媒体记者的不懈努力和贡献,让人敬佩并感慨。
大约十年前去过波士顿,那里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城市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不知道半个多世纪以前,波士顿也是一座犯罪率相当高的黑暗之城。
影片使人看到韩国经典犯罪电影《杀人回忆》的影子。
《杀人回忆》以两位追踪命案的刑警角度切入,全片聚焦在宋康昊、金相庆用尽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手段寻找凶手的全过程,节奏紧张,全屏都是无能为力的愤恨感,正义无法伸张的屈辱感,甚至枉死的、被刑讯暴打的嫌疑犯小青年,都使观众感受到极深的窒息和痛苦,是一部堪称经典的犯罪片。
而《波》片,则选择从两位女性记者角度切入,讲述发生在上世纪波士顿连环杀手的故事,并穿插着两位女记者调查案件过程中发生的家庭冲突、职场冲突的情节。
如果能根据波士顿连环杀手案题材拍成一部纯粹的犯罪电影,是有可能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可惜《波》在未能处理好女性记者在以男人为主的记者职场里持续调查跟踪凶案面临的人物心理、家庭伦理、时代背景、女权男权等各种冲突关系,不但情节拖沓,且观后仅获知历史事件,对两位能力超常女人碾压所有警察、检察院、以一已之力贡献全部抓捕嫌疑人线索之事,只能无奈一笑无法认同真实性,既然难以产生代入感并引发共鸣,就无法生出与《杀人回忆》相似的紧张刺激、悲痛愤恨、并延伸出对社会司法制度、人类生活及思维的深刻反思。
以两位女记者合作关系为例,影片布置了两场较明显冲突,一是领导安排把两女人照片放在报纸上,年纪稍大的珍立刻同意,洛蕾塔则听从珍的意见“让他们好好地卖报纸吧,毕竟你手里握着这个城市最大的新闻”后妥协,事实上这个冲突对推动案件调查情节、追问谁才是凶手、促进节奏刺激感,并没多大效果,反显得累赘,珍的意见更象是职场前辈应对人际关系的经验分享,而不是作为记者的专业调查工作经验。
反观《杀人回忆》里宋康昊与金相庆的冲突,则是两位平起平坐的刑警不断交换着各自刑侦理念、技术手段,从完全对立到相互认同、乃至彼此惺惺相惜,呈现出那个时代司法混乱的现实场景,最终使所有人一同走向绝望。
第二次冲突是当Albert DeSalvo被捕,所有人都希望翻开新的一页,于是珍马上表示已经接受老板的新派任务,而洛蕾塔则认为真凶另有他人,因为缺少对珍选择的深度剖析,既然珍认同大众心理,那么观众也很容易认同珍的选择,因此,这场所谓“两人决裂”就象让射出的箭栽倒在软软的海绵上,无法托起洛蕾塔“决心追查到底”的人设架构。
再以两位女主的婚姻生活、家庭伦理冲突来看。
珍似乎毫不在意婚姻,劝慰洛蕾塔不要对自己看重的事情太在意,以一句轻飘飘的劝解把复杂的家庭关系一带而来,让人感觉过于勉强。
当洛蕾塔丈夫升职外地,洛蕾塔指责丈夫强迫自己回归家庭,双方关系进一步破裂,这场冲突于电影主题有何作用令人不解?
女主已经扬名,面对婚姻破裂时如果能以冷静谦和的态度反思自己的错误,可能更能让观众产生同情心从而认可女记者的价值追求及选择。
再提到影片中说到各地警察不肯通力合作共享案件信息的现实,但这些事实都来自于单个警察的抱怨,并没有更多层次的挖掘和情节呈现,就算这个说法有可信度,这个可信度也不会来自电影本身而更可能是观众根据自己生活经验给予的判断。
可能导演觉得洛蕾塔以一已之力代替警察侦破工作看起来太假,似乎都没警察什么事,所以才安排报社领导拒绝与警察反目:“他们在没日没夜地调查,我不同意在报纸上对他们加以攻击”。
连环杀手的侦破,古今中外都是难解之迷,导致这类案件难以告破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凶手杀人动机不明,被害人是随机挑中的,与凶手之间没有情感或财产等纠纷,电影开始的时候有画外音向洛蕾塔解释这类型凶手多是因早期受到伤害长年积累压抑造成人格缺陷,可惜这条线索只一闪而过,后面并未与此前后呼应,比如安排对几位嫌疑人的早年背景调查等等。
波士顿连环案真正的杀手和杀害DeSalvo的凶手是个谜,为电影设想结局是个难题,《波》设计为以背景声音解说DeSalvo犯下13起命案中的一起,而其他案件有的是犯罪人利用连环案模仿犯罪,有的则至今未解。
对比《杀人回忆》的结尾,宋康昊的脸上写满茫然、不甘、悲愤,还有身为警察未能完成使命的挫败感,所有的情绪也全都映入观众的心灵,难以抹去。
《波》片在故事架构、台词设计、人物形象,都未能把该起悬案的惊悚、悬疑、紧张、刺激以及社会可能不公、腐败、混乱因素,集中展现出来,反而在一部时长2小时影片中,夹杂了许多旁枝侧干,使电影类型模糊,降低了娱乐性与观赏性,令人遗憾。
这不仅是一部犯罪片,更接近一部社会学研究素材,探寻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自处。
首先,这部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这就为这部影片增加了的深刻内涵。
因为现实往往是多面的、深刻的、复杂的,导演也很好的表现了多个视角,可以说一百个人看这部片子有一百种观点也不为过,我说说我看到的几个视角。
1、咖啡与酒咖啡是属于家庭的,属于女性,属于弱者,而酒属于冒险者,属于强者,属于男性。
影片中有很多对酒和咖啡的特写,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一开始,女主角在家为孩子们烤面包煮咖啡。
到了报社,作为时尚生活部的编辑,女主的任务是评测烤面包机。
这种生活是属于家庭、属于弱势者、一成不变、缓慢而枯燥乏味的。
女主不属于这种生活。
与此相对的,女二在让老公送孩子的时候,她老公倒了一杯酒,也暗示了老公希望自己才是这个家的冒险者,而不喜欢女二在外面跑来跑去。
当女主第一次获得批准报道时,她进入了另一种生活,一个冒险者的生活。
当她老道地问警察,那个第一目击人巡警在哪个酒吧喝酒时,她开始融入这种属于冒险者生活。
当她第一次报道发表时,同事递来金属酒瓶,她还有些惊讶和不熟练,代表着她第一次在这个世界,这个由男人组成的冒险者世界获得了认可。
当她的报道获得巨大反响,她的领导递来一杯酒干杯时,代表她已经在这个世界获得了一席之地。
后期她出差到密歇根调查,密歇根警局给她泡了一杯咖啡,配合当时警官对记者调查的抗拒,也可以看出女主当时还是不受认可的。
这杯咖啡,代表弱者,代表女性,代表不是自己人。
当最后一份报道完成后,女主端起了酒杯,而上司则喝着一杯咖啡对她说“nice work”。
正是在这个时候,强弱互换,也正式完成。
而最后,当女主开车回到家,从窗外看到丈夫看电视的光忽明忽暗。
女主转而去了酒吧,和女二一起喝酒,也预示着她做出了选择。
这里的咖啡和酒,是这两位女性在当时男性社会里融入的缩影。
充满了艺术加工的意味,也是导演很明显的暗示。
2、媒体与正义一方面,媒体督促警局破案,为警察提供线索,发现警局发现不了的盲点。
可另一方面,杀人案件细节的公开发表,也让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有模仿犯罪的,有为赏金暗箱操作的。
信息的公开是正义还是不正义?
尽管据理力争的上司和并肩作战的同事都认为凶手已经被关起来了,该告一段落了,可是女主没有放弃,这是不是说明女主对正义是执着的。
可是这份执着值得吗?
随着女主的追查,发现认罪供词充满了诱导性,深究下去原来警局只是想快点找个替罪羊结案了,大家只是需要这么个凶手,让整件事翻篇,让大家觉得城市还是安全的,大多数人都不需要真相,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答案。
那么继续调查的意义何在?
而受害者的母亲,可能是为数不多需要真相的人了,可她们的声音势单力薄。
那么问题来了,就如同同伙乔治所说的,如果大家发现安全世界只是个幻觉,男人杀女人不是从艾尔波特开始,也不会随着他的死亡结束。
那真正的凶手是谁?
这个案子算是破了还是没破?
这仿佛揭开了一个恐怖的黑暗盒子,里面是弱受强食的法则在嚎叫。
该不该打开这个盒子,该不该深究下去?
该不该以媒体的形式公开?
3、城市、法律与女性如何才能安全女性比男性更能对案件中的女性受害者感同身受,或者说,那个系在受害者脖子上的蝴蝶结,作为一种威胁,也隐形的系在每一个女性的脖子上。
这一点在影片中表现的非常好。
同为女性,女主和女二在调查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有这对正义、对真相、对好报道的理性追求,还能够感受到一种更加深沉的情绪在推动着,也许是自身的恐惧所激发的,以及对同为女性的受害者的同情。
随着调查的深入,女主受到了骚扰电话的威胁,收到奇怪的信件,所有的恐惧在她登门采访一位受害者的前男友——丹尼尔马什时达到巅峰。
当她在傍晚进入这个人家里,被带领着往黑乎乎的房间深处走,两旁是赤裸的人体模特,头顶是昏暗的灯光,而嫌疑人在深邃黑暗的前方等待的时候,恐惧的绳索仿佛也勒在我的脖子上。
(而且感觉好像致敬了一把《十二宫杀手》)这份恐惧,让我非常信服后面女主的执着调查,以及对受害者母亲的眼泪有种很强烈的共鸣感,这是这部影片表现非常好的部分。
最终还是要承认,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里,单凭身体条件,女性还是弱者。
女主说的那句“这个城市保护不了女性”,给我相当大的触动。
其实不管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情况都是一样的。
越是在法治良好的城市中,对女性的保护越会更加完善,而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女性不过是财产、是工具、是附庸。
而令人稍加安慰的是,有女主和女二这样的人,在努力推动法治完善。
历史上,弱肉强食的规则一直在人类社会的黑暗深处呢喃,如同古神的低语,人类在这个震动的地基上建立起法律和规则的高楼,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剧烈的地震摧毁这片高楼,让弱肉强食的法则统治这个世界,但是后来又会有人重建这片高楼。
周而复始,一直如此。
4、女性之间的友谊和惺惺相惜现在双女主戏、女性独立的戏仿佛成了一种潮流,虽然我也是女的,可对此是有点不太喜欢的,感觉有些矫枉过正,过度强调女性独立、强调女权了,仿佛成了一种陈词滥调的政治正确。
甚至有的时候故意往橘里橘气上面靠,当然不是说我反对橘里橘气,主要是很不用心,很廉价,仿佛工业糖精一般。
但是这部片子不太一样,首先历史上的女主和女二就是密友,这为这种剧情设定增加了可信度。
其次,导演对度的把握比较好。
女主和女二并不是像现在的很多片子一样,化学反应爆棚仿佛在谈恋爱,而更像是有共同痛点和目标之后并肩而行的战友。
比方说,女主收到骚扰电话非常恐惧,而女二则一脸淡定的说,早在多年前就不公开自己的电话号码了。
我喜欢这种设定。
以前的片子里,女性都在争男人,像敌人一样,现在很多片子,即便不是蕾丝,也要故意把女性弄成像恋人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本质上都是对女性的脸谱化,认为女性为了爱情可以做一切事情,只不过以前是对异性,现在是对同性。
实际上,女性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
这部片子里,女二作为一个勇敢的存在,一直是在引导和陪伴女主成长的重要战友。
刑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需要理性和逻辑,需要冷静和勇气的职业,这种职业往往与社会对女性的一般描述不符合。
而女二,一出场就穿着一身护士服,独特又大胆的性格跃然纸上。
女主第一次申请报道受害者联系的时候被拒绝了,是和女二的交流让她有了勇气,再次尝试并获得了报道的机会。
调查碰壁的时候,女二熟练的和警察沟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后来女主收到骚扰信,很担心自己的安危的时候,女二二话不说冲到老板办公室,让老板撤下两个人的照片,前后不超过2分钟,有种温酒斩华雄的畅快感。
之后了解到迪萨尔沃有重大嫌疑,可是警探说案子发生时,迪萨尔沃还在监狱里,调查陷入死胡同时,是女二冷静的问女主是否核实过释放文件,才让案情峰回路转。
当大家都觉得案子被破了,一直支持女主的上司也觉得到此为止了之后,虽然女二被安排了新的报道任务,可是当女主拿到迪萨尔沃的供词,女二还是端着咖啡跑来,一起继续并肩作战。
密歇根之行,女主了解到布里奇沃特医院的罗比医生也举报了,又拿不到更多信息的时候,是女二大半夜跑到医院,打通关节查到了重要的线索。
再后来迪萨尔沃被杀,女主收到小纸条去拜访布里奇沃特医院曾经的病患哈里森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着回来,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她只是将这个地址告诉了女二,让她一个小时之后收不到消息就报警。
这是把自己的后背交给了对方。
这种在细节之中体现出的两个人的相互信任、相互扶持是最难得的,也是更让人信服、也更让人感动的,比很多剧本里的同性工业糖好吃很多倍。
而且这才是更真实的,现实中哪有那么多两个女生看一眼就开始化学反应爆棚,暧昧到不行仿佛谈恋爱的。。。
不得不说导演这个处理我是很认同的。
总而言之,这部剧我觉得拍的还挺不错的,6.8对于这个片子来说有点低了,影片悬疑气氛的调动也挺好,悬疑之外也涉及了很多关于女性独立和女性在社会中如何自处的问题,比较有深度。
结尾是开放的,或者说,凶手是谁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个处理我是蛮喜欢的,现实就没那么多大团圆结局。
整体的镜头语言和剧情节奏也是比较真实向、比较稳健、甚至说比较克制的。
可能有些喜欢硬核破案的朋友,不太喜欢悬疑剧里有太多别的东西,或者有些喜欢快节奏、悬疑刺激的朋友,会不太喜欢。
其他人的话我都还挺推荐看看这部片子的,尤其是女孩子们,可以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还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
如台词那样,该片的重点,也绕不开作为噱头的女性:受害的是女性,报道的是女性,调查取得进展的也是女性……新闻是引导舆论的风向标,那些为了正义而发声的相关媒体,将对社会的安定和谐以及良性发展带来极大的助力……名义上的认罪并不等同于伤害女性的忏悔……只做一半我真正想做的事情,身边的人还是觉得被亏待了……你总是担心别人,会把自己逼疯的……不能因为对你重要的事情内疚……故事感很强烈,未侦破的案件也很幽暗……警局象征着男性权威,时尚生活编辑部则象征着家庭主妇……报道新闻而非制造新闻……希望不要将厌恶上升到全体男性……最后,爱与和平。
整部影片,叙事方式即逻辑清晰,又紧凑,且非常男性视角的based on true story。
女性受害者们被绞杀的真相在男人主宰的社会中,根本不重要。
女性受害者死亡的数量持续递增或许为她们争取到了社会关注,但却成为了一些男人牟利的契机,成为牠们中的一些人顺势而为的犯罪契机。
只有女性,才是女性的盟友。
当女人与女人之间天然的链接重新建立起来时,女人才能有为自己寻的真相的权利,发声的勇气,并撕破男人伪装的外表,发现与其天然的对立关系。
感觉已经很久没看到KK的电影了,再次看到好惊喜啊。
倔强冷艳的英伦玫瑰啥的,再次出来居然没有变老,讲的是60年代连环谋杀案的故事,那个时候女性是真没有地位啊,一开始KK只能测评吐司机2333,配乐什么的都不错,不过恐怖的氛围不太感受得到。
后来经过她和另一个女记者的不懈努力,和英国警察局斗智斗勇,仍然没有找到真犯人,就和女性解放的过程一样,漫长而艰难,还看不到尽头。
不仅是影片中男性凶手对女性受害者的绞杀,更深层次是旧社会对女性在生活工作方面的绞杀。
不管是报纸主编以女调查记者为由吸引眼球,还是把两人照片登到头条泄露个人信息,都是对女性的偏见和绞杀。
最后一幕女主没有回家而是去了酒吧,不知理解为丈夫是神秘的威胁者,想用威胁方式劝说妻子离开波士顿而女主最后察觉。
亦或是深层次理解为社会上的女性地位虽然像破获1/13的案件一样上涨,但仍有12/13的漫漫长路要走。。。
不足在于中心表达不明显,节奏略显拖沓,冲突太过平淡,有些人物矛盾牵强附会。
注:60s的那股味很足。
这个人给波士顿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所有当地人都对他恨之入骨 他身手不凡 当你燃起希望的火苗 他会亲手将它扼杀 手段丰富并且极其残忍 他的身世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没有人知道他的亲生父亲是谁 甚至有可能是外星生物与人类的结合体 直到今天 他还在折磨着波士顿的千家万户 是的 这个人就是吉米巴特勒。
真相只有一个
真相?
哪里有真相。
掩盖的才是真相。
真相?
哪里有真相。
掩盖的才是真相。
真相?
哪里有真相。
掩盖的才是真相。
真相?
哪里有真相。
掩盖的才是真相。
真相?
哪里有真相。
掩盖的才是真相。
真相?
哪里有真相。
掩盖的才是真相。
真相?
哪里有真相。
掩盖的才是真相。
真相?
哪里有真相。
掩盖的才是真相。
真相?
哪里有真相。
掩盖的才是真相。
惊悚刺激的、暗流涌动的,感觉同类型的记者为主的探案片在创意上非常疲软了。看这片我最大的感悟居然是,确实不能在抓获凶手前让媒体大量披露现场细节,万一被模仿,真凶就有很大的逍遥法外的机会。
在这种阴郁的气氛下,总觉得女主随时也会遇害。没有任何自我保护意识,频频走进疑犯家中,实在不合理。
叙事稀碎 不引人入胜
这么好的题材居然拍成了电视剧的节奏。没耐心看完。
像是个女版的《十二宫》,可惜内容还是太杂了,聚焦连环杀人案的同时又加了不少司法公正、官僚主义甚至女权的内容,反而弱化了调查取证的部分,导致紧张的氛围没能一直维持住,故事也没讲清楚。KK的状态还是可以的,只可惜这角色也没啥发挥的余地。
对照没药花园一起看
女性主义
一直对knightley没什么好感,路人一个。但还是看了她很多电影,毕竟资源摆在那里。不得不说,这部casting好成功啊… 每个人都非常fit,尤其是她很适合演这种犟犟的。篇幅关系,很多细节还是一笔带过了,有些可惜。但是整体比预期好很多,不是那种故作玄虚地卖弄剪辑或杂乱的伏笔,还是在逐一跟着两位女主抽丝剥茧。最后得补上那句“但凡是基于真实故事改编“,就不应该低分,敢于致敬真实世界的人更勇敢。
利益和良知总是驱使人向好或向坏的核心因素
有多种角度的切入让故事精彩,本片选了美帝魔怔与政治正确。大女主?却如案情一般,处处囿于男性,拧巴。
这个事本身是个好故事,但是拍摄手法太差了,沉闷阴郁又拖沓。以至于我后边都没认真看。等影评多了看影评吧。女主非常勇敢, 被她感动了。
纪录片
破案不是重点,影片主要还是聚焦于女性所受伤害的不重视与漠视,女性主义电影。但是节奏过于拖沓,看的人想睡觉,本来感觉可以是很精彩的点,看着却那么无聊。
打两星。不怪电影本身,怪我脸盲,怪我记不住外国人物的名字。很影响我对剧情走向的理解。
聚焦60年代波士顿女性的生存和职业困境,两位记者很有角色魅力,在对女性受害者感同身受的同时不掩饰对事业的追求。整体不错,节奏欠缺了一些。3.5星。
拍得是真特么的难看~
好合适的两个女主,好刺激精彩的案子,好有现实主义意义的主旨议题,拼凑成这样一部好无聊的电影。现在连能绘声绘色讲好一个故事的导演都没有了吗?
题材是好的,可能拍得太中规中矩了
调查记者很令人钦佩,但这个片子太普通。
整体感觉和去年的The Good Nurse一样克制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