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

团圆,Apart Together

主演:卢燕,凌峰,徐才根,马晓晴,莫小奇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上海话,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团圆》剧照

团圆 剧照 NO.1团圆 剧照 NO.2团圆 剧照 NO.3团圆 剧照 NO.4团圆 剧照 NO.5团圆 剧照 NO.6团圆 剧照 NO.13团圆 剧照 NO.14团圆 剧照 NO.15团圆 剧照 NO.16团圆 剧照 NO.17团圆 剧照 NO.18团圆 剧照 NO.19团圆 剧照 NO.20

《团圆》剧情介绍

团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台湾老兵刘燕生(凌峰 饰)到上海,寻找自己失散几十年的妻子乔玉娥(卢燕 饰)和从没见过面的儿子。乔玉娥当年和刘燕生失散三年后,和陆善民(徐才根 饰)组成家庭并生有两个女儿。刘燕生了解到乔玉娥和丈夫情感不好,就希望能带乔玉娥和他一起到台湾生活,并承诺拿出自己一生的积蓄,来补偿乔玉娥的丈夫和这个家庭的子女。但立刻引发这个家庭的剧烈震荡,激烈的争吵使几十年的亲人团聚变成了彼此的再次伤害,直到陆善民脑溢血生命垂危…… 乔玉娥无法抗拒分离的命运再次降临,只好在几十年前相同的上海码头,再次送走自己深爱的刘燕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2012尖峰对决之古墓神兵冒名顶替天真派:西游记大盘鸡又见白娘子最终兵器爱丽丝活埋之怨虚空魔境三国志新解江南剿匪记之幽灵电台让爱化作珍珠雨杀手之心第二季乘风破浪追光少女生活不幸的女人活色生香逝者之证第三季刺猬和熊猫小姐子夜惊魂想飞的女孩古鲁输不起夜不语之终极驱魔我爱李泰利猛鬼大学2娇宠画家恋上我择君记年轻一代第七季巧克力男孩

《团圆》长篇影评

 1 ) 真有永恒无私的爱吗?

总体而言是部不错的电影,拍摄技巧、演员表演都十分到位。

但关于人性情感,个人觉得有点过于理想主义,一是玉娥和老刘只在一起一年即分开,四十年后等回来一个糟老头,怎么还会有那么深的感情,愿意抛弃一家人去台湾,现实中四年不见,心中也就再无波澜,难道真会有永恒的爱情?

二是老陆表现的太过大度,无法理解,爱情都是自私的,没有人会将爱人拱手相送,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辛辛苦苦四十年,忍受各种不公待遇,最后说一句话就要走,这让人怎么接受,难道真会有那么无私的爱情?

也许电影就是想歌颂这种永恒无私的爱情吧。

 2 ) 随便说两句

随便说两句周五晚上去看的,已经不是首映。

这部电影是作为新的"BERLINALE GOES KIEZ"的环节上映的,翻译过来就是柏林电影节去小区,KIEZ是柏林的土话,直接翻译是社区,但是它本身没有任何行政上含义,地域上则没有特别严格,有点自然形成的意思。

柏林的每个区(这个是行政意义上的,BEZIRK)的一家电影院放映这次参加柏林影节的两部电影。

而这些影院都是特点的。

比如说我去的就是50年代修建的,并是柏林最早放映英语原声电影的电影院。

导演王全安,摄影,制片人,还有女主演卢燕有到现场。

放电影前有上台接受主持的采访。

吕80多岁了,可是容貌气质超好,一头的银发,绝对是全场的明星。

采访大部分是问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

唯一有趣的问题是,因为摄影是德国人,于是被问到拍的时候是不是有想起东西德问题。

他回答说,南北朝鲜更让他想起东西德。

而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互动其实是很多的。

下面说说电影本身吧。

题材故事很简单,就是台湾老兵返乡上海找他失散的妻子。

去年台湾文化届的热点就是两本书的出版,龙应台的新书和齐邦媛的巨流河,焦点都是在1949那个动荡的年代的个体遭遇。

不知道这部电影算不算是大陆这边关于这段历史的一次婉转的回应呢。

叙事与镜头叙事非常的矜持,小到家庭的争吵,中到三个老人的感情波动,大到对历史的回忆, 都没有过多的渲染。

镜头也以长镜头和中焦为主。

让我想起台湾的新电影.吃饭片中有大量的吃饭场景,推动情节发展的事件也大多是在饭桌上发生的。

一开始,老兵的信在饭桌上读的;老太太因为丈夫多买了几个螃蟹犹豫;上海的丈夫在饭桌上同意老太太跟前夫回台湾;上海丈夫在饭桌上中风;老兵和老太太一起决定让老太太留下来也是在饭桌上告诉上海丈夫的。

饭桌上的一些细节也体现了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性格的特点,甚至文化(海峡两岸)的差异,这里就不一一解读了。

当然简单的解读就是,中国人以食为天。

同一段历史不同的记忆饭桌上三个老人回忆往事,对老兵来说是他们撤退的一天,对老太太来说是她和丈夫失散的一天,对老太太现任丈夫来说是他们部队入驻上海的一天,三个人对那天天气的回忆竟然完全不同。

历史的轻与重记得龙应台的新书里曾经提到过,在那些至为剧烈的历史变革之时,让人记得深刻的却都是一些不起眼甚至荒谬的小事。

这片子的最精彩的片段,是上海丈夫和老太太决定离婚以方便她去台湾。

结果发现他们根本就没有正式的结婚,于是他们只能先去结婚。

那段如此之重的历史造成的是几十年之后如此之轻的让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小总结影片是真实故事改编,一段很短的电视纪录片给了王全安的灵感。

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精彩,包括演子女的配角。

家国,家国,这部电影的重点放在了家上,导演的拍摄也化重为轻,于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例如<斯瓦格医生>那样的苦大仇深,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意思。

里面很多的小细节也让人玩味。

看电影的时候完全是multitasking,一边要给同去的德国朋友解释一些细节,一边凭着自己仅存的上海话知识加上德语字幕给不会德语的台湾朋友翻译,一定错过了这部充满了细节电影的很多细节,希望有机会再认真的看一次。

再说句题外话,希望朋友去看看上面提到的两本书。

两岸的经济交流虽由来已久,可是互相的了解,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3 ) 真实的背景,老上海的胸怀。那是一段逐渐被尘封的记忆。

其实我也放下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理解一个想带走,一个想跟着走的不合常理的任性。

这种上了年纪的任性,大约是我辈年轻人幼时听了街坊邻居无数类似的故事,才能意识到的真实性,局部重叠性太高了。

它是那样让人愤愤不平,大家也都为老陆打着抱不平。

可从玉娥眼里,同样看得出当年丈夫离开带来的打击有多大,人是有应激反应的,遇到的打击越大越难以放下,越难以忘怀,越难忘越容易误以为那就是爱,而且终其一生都要补偿。

实际是自己在巨大打击下出现应激障碍。

当时没得到缓解便被压制进了潜意识。

所以整个故事更像是对几位老人昔日恩怨的一次心理疏导。

前夫谈论前妻的那段,与其说成了玉娥心里一根刺,不如说是导演和编剧用心理学的解释和辅助,悄悄弥合了可怜的玉娥心灵上的成年旧伤。

只有这么说,她才能真的放下,无怨无悔无忆无念地放下。

转而真正接纳陪伴了她四十年的老陆。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对老陆忍辱负重的心疼、歌颂与报答。

另外导演设计很巧妙,借子女的嘴骂出了我们旁观者想骂的心声,爽。

可是爽完发现,一个局中人,一个旁观者,这又是一个隐藏的巨大命题——父母与子女。

心境的不同,记忆的不同,选择自然不同,作为年轻人,没有老人们的记忆,眼里更多是“对错”和“真理”。

你说子女的话错了?

没有。

重了,也没有。

只不过老人们不看的恰恰就是那些对错。

而留给子女的“顺与孝”,又在多少个家庭里书写着“两难全”。

一场时代悲剧,两个异乡家庭,三个到了瓜熟蒂落年纪的老人。

——这是足足三代人的记忆,当我们曾经听着类似故事的小辈都成了中年人,历史也在新鲜血液的补充下慢慢尘封起了记忆。

 4 ) 局外人

局外人对于刘燕生来说,在上海陆家他就是个局外人,虽然他和玉娥育有一个孩子,并彼此记挂对方。

1949年,刘燕生随蒋介石部队撤退台湾,阴差阳错和妻子玉娥分开,一别就是几十年,彼时,他和玉娥已有孩子。

在台湾的刘燕生被派镇守金门,故土虽一江之隔却归期遥遥,遂娶妻生子。

刘燕生没料到还能回大陆,已为鳏夫的他想起了大陆那头曾经的沧海。

可沧海已是桑田,玉娥和老陆已相伴多年,育有二女。

刘燕生的到来打破了这个上海小弄堂里小家庭的平静,也揭开了尘封几十年特殊历史下的往事。

“我和你爸几十年了,有恩情,我和刘燕生只有一年,有感情。

”刘燕生很庆幸,玉娥对自己念念不忘,他和她执手相伴,回忆往昔,在众人异样的眼光和指点下。

刘燕生要带走玉娥,老陆同意了,酒席上的一番话却道出他的委屈:我这生第一次拍结婚照是为了离婚,荒唐,荒唐......”“我想不通啊,我们这几十年又算什么?

”玉娥用好人来评价老陆,这个人因为娶她断送了自己大好的前程,被批斗被侮辱,仿佛他活着就是为了她,可玉娥没有好好去了解这个守护了她一辈子的男子。

刘燕生终究没有和玉娥一起走,他对老陆说他带不走她。

是那一锅佛跳墙让玉娥清醒了吧,此时站在他面前的刘燕生已然不是那个纯良的人,他的记忆中有另一个女人的影子,生活中有另一个女人的气息,当这个女人逝去,刘燕生才想起了多年前的自己。

是老陆的中风让他清醒了吧,可能与老陆最初的结合是被现实逼迫,可几十年的被爱已不自觉地把两人融为一体,熟悉得好像左手与右手,亏欠也好,补偿也罢,玉娥觉得自己应该留下来照顾老陆。

刘燕生的告别宴突遇一场暴雨,只身躲在檐下的他和陆家人格格不入,从一开始,那突兀的国语已让刘燕生变成了陌生人。

对于陆家他只是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这片故土也已然是回不去的故乡,物是人非,当年的人事不会在原地等他。

把这段记忆酿成酒喝下吧,当成歌吟唱吧,不要试图去唤醒,命运就像那一天的天气,谁也说不清到底是雨是闪是晴。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5 ) 团圆

很喜欢王全安片子里那种质朴的感觉,而这部片子有种旧旧的感觉,旧旧的里弄,旧旧的房子,老一代人那段尘封的往事。

片子里的长镜头非常多,让我们能清楚地看清楚这些细节,最开始台湾老兵被众人迎接,他的后面只有送他过来的出租车,而心爱的恋人则是一家人的簇拥。

到后面吃送别饭下雨了,一家人都进屋躲雨了,唯有台湾老兵一个人站在屋檐下看着。

只是,这些感悟体会没有经历过是难以理解的。

 6 ) 一时的悸动,半世的夕阳

今天看到朋友的推送公众号里面,推荐了一部叫《团圆》的电影,介绍里说“全片没有高潮”,这几个字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兴趣。

上豆瓣搜了一下这部电影,感觉评价还挺高的,就下了班就自己窝到房间看了起来。

故事其实很简单,共同生活了50多年的老夫妻老陆与玉娥,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台湾的信,写信的是玉娥因为国共内战而去台湾的前夫燕生,信中说他下个月要来上海见他。

多年后的重逢,他们决定一起去台湾,共度余生,故事就此展开。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有许多像玉娥与燕生这样的情侣不得不分离。

小人物的幸福时常是与大环境相关联的,有时真的是身不由己。

这让我想曾经有一个人说,其实他不关心国家到底打不打仗,只要不要影响到他家就行……要是真可以像其所言,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悲欢离合了吧。

电影有几处场景是我让印象深刻的: 一个是燕生和玉娥两个人共处当时的房间里面,回忆当时的甜蜜。

这场戏我觉得真的是只有老戏骨才能驾驭。

我真的不会想到,坐在我面前,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回忆时,我竟然能感受到他们年轻时的那份神仙眷侣般的爱情。

第二个是三个人一起吃饭唱着歌的场景。

唱的歌都各具深意:燕生唱出了思乡人的情,玉娥唱的《天涯歌女》特意改了一个字:“郎呀,患难之交恩情深”表达自己对老陆更多的是恩情而不是爱情。

而当老陆说他也会唱《香槟酒满场风》,玉蛾反问你也会唱时,老陆的回答:你也没提起唱个这个事嘛,更是呼应玉蛾之前所说,跟老陆在一起只是活着。

第三个是燕生、玉蛾、与他们儿子单独相处的画面。

在这部戏里面,大家的关注点很容易落在玉蛾与燕生的爱情上面,而忽视掉他们的儿子。

其实他们的儿子在之前的日子,也因为父亲身份的问题受到不少不公正的待遇。

无法接替养父的工作岗位,年纪不小却依旧没有成家,家里人嘴上说是一家人,其实心底还是把他当前夫的孩子对待。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电影《二十二》里面也有一个因为母亲是慰安妇,村里人一个不待见他,也没有成家的人。

其实,他们也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

但是我们社会却往往忽视这个群体。

最后,总是喜欢把自己带入情景的我,也问自己的这个问题,如果多年失散的心爱的人重新出现在我面前,我会跟他走吗?

我想我的答案是不会。

谢谢你重新让我重温年轻时的悸动,但是此刻的我只想陪着身边的他一起携手看夕阳。

 7 ) 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

他要回来了。

刘燕生和玉娥分离的时间已接近一个花甲,时隔多年,两人都已经被岁月折磨到不大能认出彼此。

刘燕生见到玉娥的第一句话竟是:“你是玉娥吧,我是刘燕生。

”当年随部队去台湾,本想着两三日便能回来接上妻儿团聚,未曾想这一别后再见竟是沧海桑田,玉娥早已和老陆组建了家庭并生了两个女儿。

刘燕生这次回来的目的就是想带玉娥回台湾颐养天年,以弥补这么多年分别的遗憾。

这一切,老陆都看在眼里,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当然是不希望玉娥走的,可是他又能说什么呢。

玉娥带刘燕生去她和老陆买的新房子参观,提起当年刘燕生走后生活的痛苦和艰辛,若不是老陆对她不离不弃,她早就抱着儿子跳河了。

现在他回来了,何尝不是要她再次面对分离的伤痛,这对于老陆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

说着便哭泣了起来,刘燕生只得无奈地拍拍玉娥的肩膀说着:“不哭,不哭!

”回家后,玉娥正犹豫着怎么跟老陆开口,只见他抱着四只昂贵无比的螃蟹回来了,说要做给刘燕生和她吃,老陆是节俭了一辈子的人,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玉娥看到此情景,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子女们听说了母亲要随刘燕生走的消息都纷纷站出来抗议,母亲若走了,家也就散了。

这时候,老陆站出来,把子女们一一骂走,让他们不要多管闲事,殊不知,最不舍得玉娥走的人不就是老陆么?

老陆要和玉娥离婚,这样她才能名正言顺随刘燕生走,到了办事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他们没有结婚证明,如果要离婚必须先结婚,拿了结婚证再来离婚,他们那个年代哪来的结婚证这一说,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个酒就当作是结婚了,没办法,他俩只得去对面先领个结婚证,领完证,在工作人员的祝贺声中又过来办理离婚。

结果被告知没有财产分割协议等办理不了离婚,俩人只得悻悻而回。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大家来到饭馆吃饭,几杯酒下肚,老陆终于控制不住,内心的酸楚委屈不吐不快,他心里明白玉娥跟刘燕生的感情,他完全能接受,只要玉娥开心,他就高兴,这是他一辈子的宗旨。

只是他想不通,就像他说的:“我们这几十年又算什么名堂呢......?

”说完在与旁人的争吵中脑溢血中风生命垂危...... 当分离的命运再次降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玉娥无法抗拒再次分离的痛苦,还是在当年相同的上海码头,她再次送走了自己深爱的刘燕生......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

 8 ) 月娥这个老逼登

这个老死太太,抛开想表达的想法不说,就单从她想和前任去台湾来讲这月娥就不是啥好货,老陆为了她付出了一辈子,年轻时被批斗,工作时被说成政治有问题,可以说为了这个老娘们一辈子就这么废了。

更可气的几十年对她的感情都不如当面跟台湾人快活的一年,这几十年对于她白活啦?

几十年里的亲人都是空气?

台湾那个如果不是老伴死了估计永远不会想死这个月娥,这个老死太太竟然这么任性。

 9 ) 吃得下饭,才有力气

1949年的国民党迁往台湾导致千万中国同胞长达几十年亲情、友情、爱情的离别伤痛,本片就是以这个时代背景下讲述两个古稀之年的老人重温当年情,甚至冲动地想要撇除各自家庭共度余生的这么一个故事。

如果放在现在拍,估计早就变成一部穿越的爱情故事片,又有多少人能沉得下心关注老年人的情感呢,但是王全安的这部作品全片以两位老人的视觉出发,沉稳内敛的感情贯穿整片,想想这样沉着思辨的电影,今天浮躁的观影市场怕是容不下了。

全片最大的戏剧矛盾就是刘燕生要带玉娥回台湾,在很早已经抛出来,剩下的大部分篇章讲的都是这三位老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正常来讲这么大的戏剧冲突,接下来免不了有几场好好爆发、好好飙戏的场景,就本片来说有两幕,第一幕就是刘春生在全家会议上宣布这个决定,第二幕就是玉娥和老陆办离婚后燕生请客吃饭,老陆喝多了酒情绪上头抒发心中情导致中风,没想到把这两场这么重要的高潮戏都能处理得如此内敛冷静,但是不会让观众跳戏,燕生的愧疚不安、玉娥的矛盾别扭、老陆的伪装落寞,仿佛都是若然纸上的情绪一般,影响最深刻的要数第二幕里老陆的那番酒话的表演还有三人同台唱歌里燕生的表演,堪称一绝。

在影片的一开始导演带了个节奏,燕生和玉娥这对黄昏恋,简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生还有多少年,前大半辈子为了孩子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难道就不应该在最后的时间真正为自己活一次吗?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和人性人权的自我觉醒里,我倾向了玉娥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真正为自己活一次,但是接下来讲的故事却让我改变了想法,甚至理解玉娥决定留下和燕生放手祝福的行为,感情里的遗憾、错过或许都是最美最容易引发我们冲动的因素,但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永远离不开家人,这是我们努力活、好好活、享受活的一切原因和归属,或许玉娥和老陆没有感情,那种患难之交的恩情也好亲情也罢,才是一直扶持生活下去的动力,我觉得本片再次验证了中国传统道德里面有它精华的一面,对于现在追求自我人格的年轻一代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坏了就换不是时髦,修修补补不是守旧,或许这个社会更需要这种沉淀的守护和耐心的相处。

P.S.我很喜欢看老人的电影,感觉在他们皱眉纵颦的脸上总能看到生活的历练和经验。

 10 ) 可貴的愛情

這部剛摘得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的《團圓》,不期然令我想到當年李安的成名作《喜宴》,故事內容上當然沒什麽相似的地方,不過它們都不約而同觸及到,大家庭,甚至大國情,在上一輩中國人的愛情有何其大的影響力,而更有趣的是逆其道而行的愛,更見可貴。

話説一個國民黨退伍老兵前往上海尋找失散多年的妻子,並盼望重逢後帶她回台灣生活,卻為妻子在上海的家庭帶來動蕩,晚了數十年的重逢,讓妻子重拾共偕連理的冀盼,愛得義無反顧,又不忍家庭團圓的苦衷,三個「老戲骨」(特別是飾演妻子的盧燕及上海丈夫的演員)多場對戲都演得精彩,正是全片亮點所在。

《团圆》短评

感同身受啊。

10分钟前
  • 大科学
  • 力荐

老套的剧情手法。

15分钟前
  • 半醉先生
  • 还行

题材是好题材,可落实到剧本之后就会觉得有些狗血不实际,且导演手法也并无突出之处,努力用沪语营造的气氛始终像隔了一层,演老头的演员演得还算接地气,卢燕端着的姿态有点明显。

17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人物的心理动机都没有展现得很充分,尤其是女主老太太,置身风暴中心可一直都过于平静了,选择走和留都是僵在那儿表示默认。可能是太想把三个角色都塑造成无辜善良的人吧,罪恶只归于无情历史。剧本刻意了点,还是感动的。

19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全片大段的对白竟然几乎全用中远镜头,这调度和人物对白简直做得要死,《小城之春》里中国人那种“发于情止于礼”的含蓄情感完全被糟蹋了。唱“毛毛雨”就下雨、做饭说前妻会吃醋等等桥段真是low的令人发指。

24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较差

如果可以打0星,也许是我的选择。真是对电影的侮辱!

25分钟前
  • 宋淼
  • 很差

形式感太强烈,与镜头平铺直叙的不同是,电影里太着急地要把这个荒唐的年代满满地塞进观众的眼睛里。某些地方的符号隐喻也显得着急和做作,的确不如回归一部单纯的纪录片。

27分钟前
  • serietempo
  • 较差

方言是亮点。方言真的很重要,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演员更快地进入状态。

30分钟前
  • 张翔森
  • 推荐

有些事情,不谈是个结,谈开了是个疤。

33分钟前
  • 层出
  • 还行

共产党,国民党。此一分别竟诀别。

36分钟前
  • 直泣优胜劣汰
  • 很差

作为一个家里有类似经历的人,我必须说,故事很真实(同类故事实在太多了),但细节太假,或者说,导演的手法太烂。这么悲惨、动人的故事,被这么轻飘飘假惺惺地描绘出来,真是太糟蹋人了,好想把王全安的脸摁到屎里去。

39分钟前
  • 从这里到那里
  • 较差

真是不忍吐槽剪片子。看在卢燕奶奶的份上给个星星吧。

42分钟前
  • 加点醋生活更甜
  • 较差

故事从卢燕凌峰在小旅馆合计用钱打发后老公那里就崩坏了,用完就扔过河拆桥就那么心安理得吗?困境中伸出援手,几十年相濡以沫,儿孙一大箩,又不是包办婚姻,哪可能只有恩情没有感情呢?剧本强行设置恩情感情二选一就是个伪命题。

43分钟前
  • apfelana
  • 较差

一上来就要把别人老婆带走,立一个自私的人设可还行?让人无法共情失去的二十多年了,明明是很令人惋惜的。剧作真是差强人意,再一次证明,没了芦苇,王全安真不行。镜头语言也很退步。也许原来就不怎么好,只是被好故事掩盖了。放纵肉欲会损伤大脑。

45分钟前
  • 猫呼噜
  • 较差

期望不大失望也不大。雾蒙蒙的上海,四十余年前后都没放晴。长镜头很多但是不单调,餐桌作为情感特殊且中性的场所承担了故事变化的重任,每一顿饭都有不同,尤其是三人最后一顿,千言万语尽在歌中,即使摄影师抖成了帕金森。一群人屋檐下躲雨有古典的留白美。剧本很多精巧的设计但感觉不真实。

49分钟前
  • 清水幻象
  • 还行

薛国平演得好!

51分钟前
  • 淹然
  • 还行

这个固定机位我就觉得挺适合的嘛。愈合真的不是那么简单。

55分钟前
  • 小东邪
  • 还行

多给很标准的上海话一颗星。不止一次想到暗恋桃花源跟宝岛一村。但剧情实在是〜不说什么了…

57分钟前
  • 我的事说来话长
  • 还行

小梦一别四十年,再见已然鬓如霜。高潮在三人把酒欢歌时,没有老泪纵横,只有英姿不减当年,老演员真不是盖的。前面略显荒诞,也不理解女人的心理,和老陆在一起过了几十年日子,他为她牺牲了所有,这个才是真感情吧,怎么可能在垂暮之年一拍屁股和结婚仅一年就去了台湾从此杳无音讯几十年的刘燕生走

58分钟前
  • thintoy
  • 力荐

3.5 沪语听起来太亲切(YP有什么资格亲切!

59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