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归正会

First Reformed,牧师的最后诱惑(港/台),重组教堂,第一次重组

主演:伊桑·霍克,阿曼达·塞弗里德,塞德里克·凯尔斯,维多利亚·希尔,菲利普·埃丁格,迈克尔·加斯顿,Bill Hoag,Kristin Villanueva,Ingrid Kullberg-Bendz,Ken Forman,克里斯托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语言:英语年份:2017

《第一归正会》剧照

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2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3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4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5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6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3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4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5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6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7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8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9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20

《第一归正会》长篇影评

 1 ) A really boring one

I tried eleven times to finish this movie, and each time I could just watch ten minutes. The pace is so slow, and there is essentially no plot at all. The character development is unconvincing as well. In the end, what is morally right and wrong? Perhaps there is no answer, or the director hopes the pollution and global warming continue.

 2 ) 《第一归正会》影评:保罗·施拉德的电影很有感染力

这位编剧兼导演在他几十年来最好的电影中处理了自我毁灭的美国。

40多年来,编剧和电影制片人保罗·施拉德一直是美国噩梦的守护者。

他是《出租车司机》(1976)的编剧,他创作和/或导演了《美国舞男》、《红色八爪女》、《迷幻人生》。

当我们想把石头翻过来看看下面的虫子时,我们会去找施拉德。

当我们想要一块石头滚到一边,作为某种神秘的弥赛亚或赤裸裸的、黑暗的修正主义复活的暗示(《基督最后的诱惑》)时,又是施拉德。

《第一归正会》是他几十年来最好的电影。

它融合了他的两种模式,激进哥特式和激进基督教式,它对自我毁灭的美国的警告是如此及时,你几乎可以听到钟声的敲响。

这就是主人公的名字:托勒牧师。

他是一个戴着牧师领的焦虑的中年男子,由施拉德构思,伊桑·霍克扮演,就好像他是从布列松国家(《乡村牧师日记》)乘船来到这里的,尽管这个横渡海洋的人戴的十字架是伊拉克战争的记录。

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做过中等程度的噩梦,后来参军了。

我们在他的新英格兰教区见到了他,他正为他那座闪闪发光的白色教堂的250周年庆典做准备。

所以他们都在这里。

神,山姆大叔,很快魔鬼就来了。

托勒遇到了一位年轻女子,她的丈夫对世界有偏执的想象,想要打掉他们的孩子。

偏执还是开明?我不知道施拉德是否确信他的国家将很快成为发达国家中气候变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

但是,如果说《第一归正会》中有一个反派的话——在精神和地球末日的痛苦的长袍下,它的经典惊悚的轮廓是可以分辨出来的——那就是石油丰富的教堂捐赠者,他的肮脏的慈善行为,连同托勒的教区居民和婴儿危机,催化了高潮。

《第一归正会》可能是可怕的:一个环保主义者的激情剧。

男主角身患癌症,甚至濒临死亡。

相反,这部电影是一种刺激,霍克给了托勒一个饥饿的、注定要失败的格雷厄姆·格林英雄的信念。

(我喜欢这个自制的圣餐者每晚的威士忌和大餐。

)有一个惊人的场景,他和塞弗里德之间一种仪式化的、延伸的、舒适的拥抱——一半是瑜伽练习,一半是情色热身——变成了幻想,我们和他们一起漂浮在夜空中,飞过最初田园诗般的土地,很快就变得灰白、凌乱和地狱。

奥斯卡·科科什卡,这位是马克·夏加尔。

你们都认识希罗尼穆斯·博斯吗?这个场景将影片提升到天堂,又将其降至地狱,将其动态扩展到自《出租车司机》以来我们从未见过的施拉德的梦幻远景。

结局是另一个障眼法,如果这个词适合一个如此大胆,如此扩大感知,以至于让你倒吸一口冷气的政变的话。

导演今年71岁了。

对于一个特立独行的电影天才来说,这是人生的开始,还是重走老路?By:Nigel Andrews

 3 ) 信仰与现实

繁荣的背后,是废弃的塑胶轮胎,焚烧的垃圾,肚子里都是垃圾的鸟……雪山、森林、海洋那么美,有谁知道满目疮痍、触目惊心的景象?Toller牧师说“美国国会依旧否认气候变化”“我们污染环境等待上帝清理,我们犯罪等待上帝原谅,我不认为这是使徒的旨意”,有信仰固然重要,可是一味盲目追随错误的思想,就是放纵错误进行,不去阻止,任其发展,那这种信仰真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有很多时候,祷告求得的是心理安慰,却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影片中的信教一再强调不能触及政治问题,因为信徒也好,使徒也罢,改变不了政治家决定的事情。

影片最后,Toller牧师和Marry在拥吻中互相得到了救赎?也许吧。

 4 ) 如何相信没有神迹的现代恩典

春节回家的中国年轻人需要接受七大姑八大姨催婚、催生的「年味盘问」,《第一归正会》里激进的环保主义者迈克尔对生育繁衍的抗拒比我们更彻底,他的不育理由上升到了人类一体的世界观高度:世界已经走向了一个严重的、大规模的、不可逆的毁灭,社会结构禁不起多样化的危机,无秩序将在不久的将来占据你的生命。

生育即处罚,与其让生命在这样的世上受辱,不如在源头将绝望扼杀——堕胎。

《第一归正会》开场的这场静穆、抑郁的对话场面,就抛出了美国左翼和右翼都极具争议的重要命题:环保和堕胎。

被绝望拉拢的男主角牧师托勒理解这位高级恐育人士的殉道精神,但神职人员的信仰又要求托勒必须给出希望,即使这个希望是模糊而虚构的。

讽刺的是,牧师托勒给出的希望巧妙绕开了政治和宗教的大旗,反而是从最小的单位——自我,来给迈克尔讲诉心灵鸡汤,自己的儿子被自己亲手送上战场并最终牺牲,他用自己的破碎家庭来举例论证——夺走生命的创伤超过遭受它进入世界的创伤。

这个并不怎么高明的解释,是《第一归正会》的编剧和导演保罗·施拉德在自己之前的系列男人电影里经常使用的路径,充满对救赎的渴望,但又无力从本质改变现状。

作为一个严苛的荷兰加尔文教家庭长大的后代,施拉德的施虐倾向显然强于其他美国同行,他编剧或导演的《出租车司机》《美国舞男》《迷幻人生》等作品都展现了他对存在的诸多黑暗构想,聚焦于讲述男主角可悲狭隘的怯懦故事,又以可悲又狭隘的斗争结束。

艺术家一旦进入职业生涯的晚年,都易陷入一种自由而缺乏抑制的风格状态,《第一归正会》比之前的救赎故事更彻底,它必然比去年同题材并提名奥斯卡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走得更远,因为在肤浅和当下的世俗绝望下,还有宗教的超越性亟待处理。

作为布列松和伯格曼的忠实好莱坞推手,影评人出身的施拉德并不忌讳自己对《乡村牧师日记》《冬日之光》《牺牲》等片的致敬。

牧师以日志方式凝视神性的深渊,责问形而上学/神学的缺席,关于神性的定义不断被精炼、压缩和感应。

只不过更加美国的施拉德拥有一个美式堂吉柯德的野心,他更想在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中布道,将自己的观点带给参加弥撒的普罗大众。

当托勒的胃痛止吐水倒入威士忌并形成一个粉色星空漩涡时,很难不让人想起《出租车司机》里特拉维斯盯着水杯中嘶嘶作响的泡腾消食片的画面。

这是一种完全关于世俗心智的特写停顿晶体,不是关于禁欲、骄傲、神圣的上帝是否会原谅我们的虔诚祷告,而是纯属于世俗世界的静穆超验。

在这个维度,施拉德反而超越了将世俗传统情感摒除的布列松,因为蔓延的粉色液体比用信念定义信念的精神提升更贴近电影的本性。

最后,施拉德将关于粉色的世俗静穆移植到了托勒徘徊的海边,被污染生锈的船体和黄昏中的粉色天空相互映衬,托勒对自己说:「我找到了另一种形式的祷告。

」这种祷告并不要求信徒必须知道什么,只需要信徒弄明白自己要干什么,环保成为政治取代宗教的发端,托勒被环保主义的狂热拉拢了,自杀的迈克尔重生在托勒的身体里,一种炽热、政治化的信念而非信仰开始成为托勒的明确事业。

第一人称旁白成为托勒与宗教超验性斗争的见证,我们信任旁白者宽慰人心的嗓音,但也容易被他看似可靠的自我辩解而蒙蔽。

《第一归正会》承袭了《乡村牧师日记》向上帝自我剖析的路径。

中世纪的基督教徒通过自己的良好品行在上帝面前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他值得上帝来接纳他。

而现当代的历史经验,却令教徒们更多觉得自治之路是一条此路不通的死路。

所以,《乡村牧师日记》《第一归正会》里的日志是一种不应建立在理解信念,而应建立在理解一个人不能理解信念的基础上的自我剖析的教义体系。

但本质上,布列松电影里的信仰者,终究是一个靠某种特殊需求活着的,对世俗的危险不做理性回应的人。

《扒手》结尾里米歇尔和让娜之间的深情拥吻在观众看来是否可信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是否愿意膜拜这一行为,角色最终无论是死亡、自由或是被监禁,布列松都用超越自己甚至超验的态度提出了一个连贯而可逆的信仰。

《第一归正会》的结局,360度旋转镜头下拍摄的拥吻更用力,反倒没有像《扒手》带来一种超验的冲击力,很大原因在于托勒最后15分钟的3次转变。

《第一归正会》这天启式的接吻信仰激进环保主义却依旧跳过绝望相信永恒的玛丽让骄傲到绝望的托勒从厌世的神职人员转变为生态恐怖主义者,再突变为身负荆棘的宗教殉道者,最后又化身成短暂的情感妥协者。

其实玛丽并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行动影像,本质上,玛丽的每一次触发都更像是一种被转化为必然性的偶然性。

熟读《圣经》的施拉德最喜欢的教徒是保罗,原本要去大马士革残害基督徒的保罗中途因为耶稣的点化而醍醐灌顶成为耶稣最虔诚的门徒。

保罗的转变源于耶稣的点化和自我的形变,是一次恩典在场的主动救赎,而托勒的救赎是一次现代性的恩典,不是行动的两难,而是决定的两难,没有神迹会为你点化现代社会中或平庸或残忍的陷阱,耶稣依旧不在,玛丽只能提供复杂而模糊的恩典轮廓,一切都需要托勒用自己笨拙的祈祷来连接上帝的感应。

托勒和玛丽的最终相拥不是纯粹的、成之有效的神迹感应,而更像是托勒救赎路上的一次有益徘徊。

背弃丰盛生命会女同事的关心和帮助,甚至当面侮辱她的托勒无疑是丑陋和危险的,施拉德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求爱效果并不是为了贬低踩高两位女性,从世俗情感的本质看来,她们是等同的,只不过代表当代自由派神学的玛丽比代表当代廉价恩典的女人更能激发托勒渴望罪孽宽恕的信念。

施拉德用拥吻后连音乐都戛然而止的静穆结局告诉观众,绝望可能依旧会延续,但接受平庸现实中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仍然大体依赖信仰。

 5 ) 反写好莱坞弧光的无趣与俗套。

第一归正会,看完了。

想起来一个笑话∶有一个人说,因为安全套不容易分解,会造成污染,所以为了环保,性爱都不该戴套。

另一个人说,养一个婴儿造成的污染不是比安全套多多了?

那个人答道,但婴儿可以分解啊。

真是完美符合这个电影的地狱笑话,想找在哪看到的,但找了一圈没找到。

上来就给旁白一个很巧妙的方式,记日记,并把记日记这种行为赋予仪式感与实验性。

当尿尿成为一种痛苦,那生活也太可悲了。

剧本写的有点尬,一个是莫名其妙叨咕笔记本然后发现信(而且哪个警察会扔笔记本电脑啊?

有任何扔的理由吗?

这不胡咧咧吗?

人死了遗物不留给家属而是扔了?

你认真的?

最多拿去做化验或检查一下…),另一个盛汤呢那姐们莫名其妙抱住他胳膊,你导演拍的时候不觉得尬吗?

整个故事有点像出租车司机,但主题全程用嘴说都并没有深入剖析下去,而且趣味性与美学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之前听波米用无私和自私来解读这部电影,其实这套方法也可以套在出租车司机上,即自私,却办了一件大众意义上的好事,所以我反倒觉得这电影最后真炸了是更好的写法,正好对应出租车司机,即无私,却办了一件大众意义上的坏事,去反写一个好莱坞式的弧光,当然也成立,但角色也只是反向的好莱坞角色,就像反类型片也是类型一样,落入另一种无趣与俗套。

4.5分。

各种情节傻得冒鼻涕泡,无论是轻而易举被说服,旁白还在那自言自语,还是最后看到女主角那个傻疯了的杯子落地,以及360度环绕镜头…

 6 ) 黎明前的黑暗最黑暗

(嚴重劇透)《牧師的最後誘惑》(第一歸正會;First Reformed)之導演及編劇保羅舒里達(Paul Schrader)就是三十年前曾引起爭議的《基督的最後誘惑》之編劇。

這齣戲的「神僕經歷屬靈黑夜」的主題,在西方電影中由來以久。

《牧》令人想起英瑪褒曼的《冬日之光》、塔可夫斯基的《犠牲》、泰倫斯馬力克的《生命樹》和《愛是神奇》,而影響此片最深的似乎是羅拔布烈松於 1951 年的《鄉村牧師日記》;甚至可以說《牧》是《鄉》的「21 世紀荷里活環保版」。

屬靈的黑夜,是失去信、望、與愛的經歷:失去信心《牧師的最後誘惑》一開始,牧師 Toller 便已經在靈魂的黑夜當中。

他試圖用寫靈修日記的操練方法幫助自己渡過這艱難的時期。

因為職責,他仍然要主持聖禮,但他已沒法祈禱。

當信徒要求他一起禱告時,他可以憑藉「職業技能」去完成,但心底裡己無法和上帝結連。

苦難是令人陷入屬靈黑夜的原因之一。

Toller 秉承家族傳統送兒子上戰場,自己也是軍隊的牧師,結果兒子戰死,妻子離去。

Toller 離開軍隊,在一家叫「豐盛生命」的 Mega Church 的牧師安排下,在一個歷史悠久的小教堂「第一歸正會」中工作。

一對夫婦的出現攪動了 Toller 的心靈。

懷孕不久的 Mary 向 Toller 求助,她的丈夫 Michael 因為爭取環保的行動遭遇挫敗而陷入絕望之中。

Toller 和 Michael 的一次對談,其實是一個委身基督的人和一個委身環保的信徒之交流, Michael 認為人類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已邁向一個不能逆轉的終局,人們卻不願改變。

作為牧師, Toller 當然要表達出盼望的信息,並希望 Michael 珍惜自己和胎兒的生命。

後來 Michael 自殺了。

但這才是一個開始。

為 Michael 處理喪事和遺物的 Toller 也漸漸陷入絕望之中。

他看到那些有關全球暖化和污染的資訊、政界和商界與教會的勾結;他自己有病但遲遲不去檢查,酒喝得越來越兇。

寫日記似乎也無法幫助 Toller 聽到上帝的聲音。

但世界的不公義卻歷歷在目。

上帝在哪裡呢?

失去希望Toller 的工作之一是為「第一歸正會」250 周年堂慶作準備,但他漸漸發現這只是從屬於「豐盛生命」教會與政客和商家的慶典。

Michael 的遺物中包括了一件自殺式炸彈背心,是被 Mary 發現而讓 Toller 取走的。

Michael雖死,Toller卻 漸漸活在他的影子中,因為公義不彰、環保無望,絕望與憤怒結合起來,成為一股黑色的火。

Toller 決定自已穿上那件背心,計劃在堂慶「潔淨聖殿」——這似乎只是相對於小布殊攻打伊拉克的「另類聖戰」。

自殺式炸彈襲擊和盼望有甚麼關連呢?

絕望是甚麼?

就是肯定事情只會壞不會好。

絕望和自殺及殺人有甚麼關係?

自殺就是認為自己的境況一定不會有轉機,殺人就是肯定這些人心裡剛硬、「無得救」。

失去愛信望愛中最重要的就是愛,而 Toller 的屬靈困境之核心就是失去愛。

他首先是失去妻兒的愛,陷入孤獨之中。

然後他也拒絕別人的愛,甚至辱罵一個追求他的女信徒。

這些當然都是源於他無法感受到上帝的愛。

一個人感受不到神的愛,不必然是因為他埋怨神,而純粹就是感覺不到。

雖然戲裡沒有提及,但我們可以想像 Toller 這個牧師必然知道信徒面對考驗須有耐性。

只是耐性不是一種知識。

Michael 就像一個先知,宣告末日近了,是人類親手破壞這本來美好的天父世界。

耐性和末世形成了一個悖論:應當等候,還是等不及了?

作為荷里活電影,取向始終比較大眾化,創作者也不像歐洲的大師那般狠心、黑暗到底。

Mary 成了使 Toller 回頭的救命草,因為她出現在堂慶聚會中,使 Toller 不得不脫下那件炸彈背心,也使他從自殺邊緣拯救過來。

她同樣是環保份子、經歷苦難,但仍然保持著信、望與愛。

導演沒有解釋為甚麼 Mary 是這樣的人,只是呈現她就是這樣的人,就像 Toller 在屬靈幽谷中看見的一粒螢火蟲。

她讓 Toller 模仿以前 Micheal 與他一起的親密時刻,讓在黑夜已久的 Toller 看到異象——那不就是上帝與人的結連嗎?

愛就是珍惜另一個生命,因此你選擇去相信:世界不一定腐壞到底。

這種選擇就是盼望。

原載於《時代論壇》1621 期,2018 年 9 月 23 日

 7 ) 破碎,然后是宁静

剧本很好吗?

也许。

人家顶着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头衔。

剧情很好吗?

未必。

看了一半我以为是探讨一个在受资本排挤、没有生气的教堂供职的牧师的人性;探讨他如何每天布道、帮人解答各种人生难题,却到头来只发现自己是冠冕堂皇地灌鸡汤,只发现自己背后也是深渊,只发现自己都没有真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探讨他如何身体恶化还坚持行上帝之道。

我会说,啊,很好,这就是我想看的。

可能我毫无宗教背景,看不到任何关键的点吧。

一半之后我又发现这是一部环保片,以Michael为起点引发Toller反思人类对地球所做下的种种,进而思考帝哥真的会宽恕人类吗?

快到片尾我又以为是恐怖片,思考无果的牧师准备玉石俱焚,在升华中找到救赎。

最后原来是爱情片,Mary再次出现,Toller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准备赴死的Ernest立即融化破碎,破碎之后才能寻得宁静吧!

到这里我明白了,片子还是回到了牧师纠结的人性思考,因为那黑色的衣衫下却是入柔的荆棘。

 8 ) 第一,归正会

关联冬日之光、乡村牧师日记、教会...把第五百号送给珍贵的保罗·施拉德。

在除了表演方式的一切都在模仿布列松之时,恰恰忽视了布列松所精髓的“人物的时态”。

好的导演绝不过度掌控,而给影像以自言的空间,一种濒于失控的受控。

而这部作品…可以见识施拉德对于偶像的效仿和“将其作品赋予与布氏一般的同一性”云云评价有多么急迫。

对于施拉德这种编导一体的纯熟好手来讲…过于形式化、且完全颠覆自身的设计就像是看图写话一般显得格外可控,事实呈现的确如此。

在导演的精打细算下铺开,却匮乏于影像之外文本自身可能性的意义延展。

出现了与出租车司机和odd man out类似的酒杯气泡镜头。

那段像是致敬镜子的桥段在施拉德处怎么看都像是在翻谋杀绿脚趾。

90min轴切。

开车驶过街道,冷眼如崔维斯一般审视那些黑色的东西,四十年过去,那个男人依然保持愤怒。

 9 ) 无解的保罗施拉德

1 无聊的影像语言和故事故作的简洁影像 压抑的氛围 毫无技巧的调度 。

牧师?

熟悉的布列松感 。

宗教?

全篇都在念经。

大哥 宗教片不是这么表现的。

全篇最有力量的镜头来自于小空间内的设计:四比三,稍微的俯视,简单的背景。

啊 《修女依达》?

(后来看到说他受Ida导演的启示,果然。

cao。

)剩余全篇,乏善可陈,空洞五味。

确实不是导演的料。

2 无解的保罗施拉德 无来由的愤怒和无着是贯穿施拉德整个创作生涯的核心。

话说在盛产愤怒与无着的七十年代,那个愤怒无着的出租车司机才会成为时代的象征。

之后的愤怒的公牛,基督最后的诱惑,明显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勉强锋芒犹在。

但空洞的三岛由纪夫传, 豹人,俨然是不光彩的失败。

愤怒和无着必然想纾解,宗教算是出口。

但施拉德的根基显然还未能洞悉自身的迷思和宗教的本质。

作品时编导的精神外化,但他时时刻刻都想掩藏自己的浅薄而故作深沉,究其原因还是思想的深度和技巧的欠缺。

施拉德早已消失在审视的视野,重新归来的这作品,乃是所有问题的集中,或许年岁已高的成熟,或是老当益壮的自我证明,他的野心在于想证明自己已经处理好了自己一辈子的缺陷和问题:愤怒和无着。

从答案来看,依然不及格。

相必他也着急,看的人也着急。

他的答案是:cliche和let it go。

然后戛然而止。

让人大跌眼镜。

你一思考,大家就尴尬,做不擅长的事情还拼命表现,看的人也恼火。

别想着成大师,该退休啦。

 10 ) 生活中绝望的阴影

坦诚自己常常绝望是不好的,何况还是写出来让其他人读到。

这毕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是满满的负能量。

生活已是不易,若还过多地沉溺于悲伤抑郁的心情中,难免会严重影响自己生活的质量,这绝不是好的倾向。

像尼采说的那样:“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

所以心灵鸡汤都是温暖正面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受人欢迎。

过多暴露自己的软弱、消极有什么好?

只能让人瞧不起吧?

因此多数人会选择隐藏、压抑自己这脆弱的一面。

生活中凭着自己强大意志走出困境的人很多,我应该向他们学习。

无论怎样都微笑着面对生活,我对拥有这样信念的人也从来都只有佩服和羡慕,真希望这世上所有人都能像他们一样这样坚强、乐观、自信……可是有的时候情绪很难自控。

不光是自己性格弱点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糟心事让自己对生活绝望,有时候外界环境也让自己感到绝望。

先不说由于人类肆意行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的影响,我就从我周边亲眼所见的一些情景讲起。

最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到处可见的伪劣工程,刚刚铺就的砖石路面,自行车过去,一路都是咚咚咚的砖块翘起又落下的声音,每逢下雨不小心踩到一块松动的砖准溅你一脚水。

又或者才修的河边绿化带,没过一两年,河边栏杆就已倾斜,砖石碎一地。

春天到来,园林工人又忙忙碌碌地栽种了一批树木绿植,结果由于栽种不到位,没过多长时间,就出现了大面积死亡。

所有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每每看见就痛心无比。

所有以上工作都是前前后后花了不少代价完成的。

政府出了不少钱,劳动人民也出了不少力。

但由于缺少监管,工程质量却让人难以启齿。

不过这类问题不像地震中房屋倒塌那样严重,事后大概也没什么追责。

反正钱花出去了,工作也算完成了,至于效果如何,能保持多久的良好状态似乎根本无人关心。

最可恶的是,这些工程在政府部门的附近就会完成得相当好,至于其他地方,质量如何好像无人问津。

还有动不动就一再翻修的马路。

今天铺好,明天又开挖。

今天铺管网,明天修下水?

毫无休止地破坏几乎每天都在进行。

城市交通本来就不好,再加上动不动修路、封路使交通雪上加霜。

虽说城市建设中难免会有许多工地,但显然很多工作的进行都是无序的,也是毫无长远考虑的那种。

有时坐出租车我向司机吐槽修路的事,司机们常说,这是因为有人需要花钱,工程一开工,各个环节的各个部门好多人都能从中获益。

而且修路是算政绩的,全是利益呀。

以上不管是伪劣工程还是一再翻修的马路,其实都属于毫无效率的工作。

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没有达到预期的长久效果。

浪费无处不在,破坏无处不在。

有的时候我在想,其实我们人类真的不缺资源,也不缺钱。

只是因为人类太过于贪图眼前利益,以至于弃长远福祉于不顾,从而造成了不可弥补,也不可逆转的损失。

人类一步步地把自己逼入绝境。

急功近利中,大家都只为自己考虑,然而人人为己的社会最终只能成为人人互害的社会。

所以我理解《第一归正会》这部电影里那个叫迈克尔的男人,他自杀是因为他对未来生活完全丧失了信心,只剩下恐惧和绝望。

他觉得人类马上就要走向毁灭,他自己难以在这样的社会继续生存下去,他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所以他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然,他的想法还是过于极端,也过于悲观暗黑,但我还是觉得很有共鸣。

《第一归正会》短评

一点儿都不喜欢,如果要说有什么优点,那就是摄影呈现出来的极度冷漠和近乎癫狂的克制。非常got不到这部电影,包括你们的男神那奇怪的台词方式。

4分钟前
  • 不在过去和未来
  • 较差

氛围很好,极简对称,严肃压抑,复古端庄。最后居然是个爱情故事

9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无聊两个字

14分钟前
  • 起司蛋糕
  • 较差

本来是部不错的影片,拍得很是安静,有伯格曼的风格。可惜被导演浓烈的意识形态搞砸了。总的来说,前半部还可以,但后半部走火入魔了。宁可牺牲人性,也要强调所谓环保,甚至质疑上帝,质疑人生。左派的思维真是让人无法理解。

19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我能理解男主是在downward spiral,但是转折还是很突兀。也许问题就在这,只是理解男主,而不是像出租车司机一样感同身受。还有这austere Protestant的风格,我也能理解,但是就是喜欢不上来。还有结尾是在干神马??什么逻辑?而且logistically不会扎到女主么?

24分钟前
  • Salzig
  • 较差

Look, people have, throughout history, have woken up in the dead of the night, confronted by blackness. The sense that our lives are without meaning. Men's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rought him to the place where life as we know it may cease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But the blackness, it's not. Whatever despair you feel about bringing a child into this world cannot equal the despair of taking a child from it.

26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推荐

md后面15分钟毁得气啊...纯粹的自我毁灭不是解决办法,不过确定的是结尾也不是虚幻。施耐德可能是在做实验,双飞那段尴尬死人。

29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还行

4.5 宗教环保这些所谓的主题完全不重要好吗,作用只是在于设置情景,关键是用镜头所带来的逼仄空间感、压迫的环境以及各类声音所构建出来的精神上的恐惧感。ps: 原来还是从修女艾达那里得到的灵感,的确像是找对了方向的帕夫利科斯基。另外好就好在和布列松伯格曼没有任何关系。

31分钟前
  • 本位
  • 推荐

起承转合不够有说服力,有点故弄玄虚了,不然会是相当厉害

32分钟前
  • metaphor17
  • 还行

备受创伤摧残的主角因巨大的存在焦虑而对自己进行了一场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灵魂放逐,随之导致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同现实世界产生了错位,并因这种错位所导致的质疑而走上了用反抗来进行修正的道路,且在通过近乎自毁式的绝望痛击而获得了某种短暂的超然后,终于接受洗礼领略世间真情而成为人,施拉德一生的创作皆以此为轴心,本片中更是直接将超然凝练为神性,将焦虑放大于“污染”这一自然的癌细胞,进而由此展开了一场内心世界的天人交战,可谓是对其作者性的一次高度概括和升华,纵使较之《迷幻人生》中的威廉·达福,同样在深夜写作和游荡的伊桑·霍克获得了更为令人欣慰的归宿而不够残酷,但这部奇特的黑色电影仍旧可以排进我的施拉德前五。

3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略说教 但还是有独到之处

39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推荐

7 +。我为自己感到羞愧,因为归根结底,我是个邪恶的人。

43分钟前
  • Black sheep;
  • 还行

关于宗教的确实有点门槛,但直觉拍的很好啊哈哈

44分钟前
  • 骑车磨损髋关节
  • 推荐

牧师视角,上帝信仰,审视人类。冷峻而忧郁,肃穆而深沉,庄严而悲凉,固定镜头下的特写,捕捉于瞬息之间,构图与音效相互衬托,氛围做到了极致。最喜欢的一幕是两个人重叠了身体也重叠了呼吸,漂浮世间如尘土,星辰一片寂静祥和,天色悄然变化,人类与世界万物共同存在,共同变化,共同毁灭。

46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还行

台词毫无深度,在探讨更深层次问题时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却又不厌其烦喋喋不休,这种无力深入却周游盘旋的做法直接导致人物情感逻辑和故事主旨建构的崩塌,整个故事里里外外都是立不住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两位主角拥抱起飞的呈现效果仅仅是电视剧质感的风光抠图而已,大概可以看出导演是多么的眼高手低。

51分钟前
  • Alain
  • 较差

甚至没有把故事讲好

54分钟前
  • 雨苔思音
  • 较差

〈鄉村牧師日記〉+〈冬日之光〉,仿小津式方正形對話正反打拍法。結尾愛與和平化解了仇恨與自裁

55分钟前
  • 阿树
  • 还行

我覺得很像在北美館看影片

57分钟前
  • Run Girl Run
  • 还行

剧情沉闷,完全看不下去。没有阿曼达,我根本不会下这个片子。

1小时前
  • 梦之安魂曲
  • 较差

为什么会有这么高影评?

1小时前
  • Heidy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