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当白发苍苍的斯诺总统在第74届饥饿游戏的舞台上见到盛装的凯特尼斯,是否会想起当年那个同样倔强的十二区黑发女孩。
那个微雨的下午,她提着银短刀笑吟吟地说要去采一些沼泽土豆(katniss),自此杳无音讯,只存留于湖面的微光、山林的雾气与科维人的歌谣中。
而他转身回到繁华锦绣的都城,从此彻底释放自己的野心和阴暗面,在权力的游戏中度过六十年,直到在另一个十二区女孩点燃的火焰中黯然落败。
''Where a dead man called out, for his love to flee'',《绞刑树》原来是一首如此悲伤的歌。
这是初遇时那个小鹿一样的吉普赛女郎唱的情歌;正是在嘲笑鸟的歌声中,斯诺铸成大错,疯狂地清空弹匣再无法回头;最终施惠国被各区联盟推翻,这也成了大雪中他的挽歌。
(p.s.1一样的铂金发色,一样的冷峻五官,一样的贵族后裔人设,男主可作德拉科·马尔福完美代餐p.s.2 男二富哥是完全的理想主义,但在和现实世界的碰撞中撞得粉身碎骨。
很像《悲惨世界》里守卫街垒的那群贵族青年)
第一次写长评,实在看不下去了这儿戏一般的竞技场是认真的???
女主一个只会唱歌,手无缚鸡之力的,和一个拿鱼叉的农妇对打打得有来有回????
这个躲掉所有攻击的反应是认真的,大表姐表示我一个在丛林里混了一辈子都没这么牛逼;斯诺这个转变是合理的???
全剧不是只有他在充当白莲花吗?
哪个角色有愧于他了?
陷害兄弟,从头到尾既要拯救施惠国,又在帮博士改游戏机制,喜欢女主,带她赢了,然后后面女主想拉他逃跑,然后他怕区长女儿高密杀了她????
不是,你既然都喜欢女主,跑来12区找她,然后你还惦记区长女儿怕人家告密,害你在这里呆不下去干嘛?
怎么又要和女主远走高飞,又要做个政权的乖乖仔????
反派内心不是这么拍的吧?
那种全世界抛弃我,然后黑化不是这么拍的吧?
再说院长最后的反转是认真的????
知道斯诺救了女主,然后还要骗女主说斯诺害得她成这样的,最后你和说他是和斯诺的爹曾经是很好的朋友,他是个老好人?????
嗯???
你看着好友的儿子有了人性,没和他爹一样,和你一样,你还要拆散他和女主????
这真的不是一部玛丽苏言情剧???
除了最后一点,我真的完全看不到反派黑化的史诗感宿命感,毫无逻辑的冲突塑造,又当又立的男女主,反倒作为配角的普林斯,如果最后吊头里能够改一下,反倒是写的很好的正面角色,:)作为第一个浪费我两个半小时生命的电影,第一封长评,你值得收下,如果是喜欢前几部的观众,再次奉劝谨慎观影,真的不值得看过前四部的小说,没看这部前传,如果小说是这样写的,那我只能说:垃圾
前面还行,后三分之一一泻千里。
人物转变莫名其妙。
斯诺到是一直黑还是后期黑化?
到底为啥黑化?
邮寄嘲笑鸟是为害死好友上位?
那害死好友之后又哭着说不是故意的是演啥?
女主到底是黑是白?
(不知道是不是她演技的事儿,这张脸总给人一种“老娘背后有大招会捅你一刀”的感觉)为啥突然逃走?
到底死没死?
一开始疯疯癫癫后来突然纯爱交心到后面又开始谜语人拿刀子?
大姐你俩都杀过人的在这儿怕什么呢?
都一起走到现在了还要玩勾心斗角?
就她拿着刀离开房子那一段,不管是从“老娘要害你屋外全都是警队的人”理解,还是“天呐你居然杀了三个不是两个你好危险我要躲你躲的远远的”理解,居然都能说得通,这种剧情这种演技这不闹么!
想讲政治惊悚,但能力不行。
这是这个系列的通病。
讲政治只能做到沾一点皮毛。
我仿佛看到一个对闹革命、牺牲、对政治毫无了解的小孩用自己周围的生活日常硬掰扯、硬想象出来一个故事。
就像那个经典的穷人描述有钱人的笑话:有个穷人进城,回来跟其他人说见到有钱人了,别人问他有钱人啥样?
他说,“有钱人的房子都是金子做的,厕所的地板也都是金的,他们擦屁股都用金纸。
”我承认,电影能给出点一些眼前一亮的地方——昔日同学一个成为贡品一个成为导师相对无言,一群穷人的孩子逐一露面给电视机后的贵族孩子挑选,还有那个“enjoy the show”的通行口,这些设计都不错,但始终都是“提到了,然后就没有了”,仅此而已。
没有进一步的深挖或者整体的整合,使得它们只能像一针针兴奋剂一样只能提供短暂的刺激,当剧情推进到后面开始讲爱情的时候,便迅速变得枯燥无味起来。
说白了,更符合爆米花电影的刺激。
要是一本正经的论深度么……就像前面说的,作者能力(阅历不行),《是,首相》的作者出身英国公务员系统,写出来的故事既精彩中带着深刻,改编出的电视剧也很好看。
看过讲官场众生相的《大明王朝1566》,讲官僚系统的《北平无战事》,甚至主打阴谋的《纸牌屋》,再看饥饿游戏一本正经地谈系统有多黑暗,只觉得好笑——我本来不想这么说的,结果在一个观影群里有个人看完大呼神作,什么这就是现实,什么没办法社会也一样啦云云,呃。
还有,如果电影要讲革命讲牺牲,面对经历过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战争、反殖民侵略的中国人,如果你不能拿出更真实、更有力的作品,很难让人信服。
最后再提一嘴爱情线。
在乌托邦世界谈恋爱,这不好讲。
因为一旦和阴谋、权术对比,一旦和宏大世界的主题对比,爱情很容易就显得小家子气,“所有人都要死绝了,你居然还在追一只猫?
”这会给人一种“你们这点破矫情好无聊,不想看”的感觉,继而诟病剧情冗长节奏拖沓——因为这二者本身就不容易兼容。
就好比星战里的『这部电影里有飞船有外星人有黑洞,结果你在这给我花力气讲你讨厌沙子?
』。
原本前作也有这个毛病,好在大表姐和皮塔演技好,两人也来电,一个耿直,一个小奶狗暖男,我看的时候真会磕到,关心到他们的结局。
到这一部,呵。
连爱情线也讲不好了,snow和黑妹完全不像一对,俩人都莫名其妙,我完全不关心他俩是不是在一起,看他俩在林子里瞎逛在树底下扭扭捏捏——who care??
我说一句啊,snow跟那个胖乎乎的朋友都比跟这个黑妹有cp感,要是我就跟他朋友在一起了。
剧情推进到第三幕,感觉是想讲“底层的现实人类的黑暗让snow看清人性,最终蜕变”,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是“就这?
”,snow没表现出什么智谋,完全就是被各种事件推着走,最后得意洋洋搁那说自己一直赢一直赢,我就寻思你哪来的脸呢?
也没看你有什么计划啥运筹帷幄啊,而且你这上位也太儿戏了,寄托在别人心情一好说给就给上,一下子就哎呀我是考验你呢一下子就我欣赏你了,一句话就赦免了翻篇了然后随随便便就把校长杀死了哎呀真权谋真黑暗……跟前作塑造政治那点手法一样。
硬想,然后跟读者说,看!
多黑暗!
多深刻!
现不现实!
是不是神作!
我去重温了一下《饥饿游戏》三部曲之后,再来看《鸣鸟与游蛇的歌谣》,就会感慨,现在真的是游戏不好做了,还是世界观和人性改变好做呀。
我博士的研究方向就是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最后定稿的毕业论文是《文艺美学视域下的敌托邦形象研究》。
作为美国青少年敌托邦作品的代表作,尤其是敌托邦文本从中年人向青少年人过度的典型作品,自然《饥饿游戏》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乌托邦好描述却不好写,这几乎是整个乌托邦文学界这几百年的共识。
反过来说,敌托邦好写却不好描述,也是如此。
所谓“乌托邦好描写不好写”,是因为在大量的乌托邦作品中,都是由外来游客去接受导游观赏整个乌托邦地区的,他们不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原本就有一层滤镜,同时这种看似单向封闭却更加先进和圆满的乌托邦之所,原本就是需要我们仰望的存在。
所以只需要事无巨细的描写所见所得就可以了,《乌托邦》《太阳岛》《基督城》都是这个路子,哪怕后面的《回顾》《希望》《乌有乡消息》也是如此。
无论是地理空间上的悬空,还是时间上的悬空,都代表了对乌托邦世界的“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特色。
在这个基础下,要写好乌托邦故事里的人就很难,最重要的是没有什么戏剧冲突,自然就是清汤寡水的纪录片式写作了,任何起承转合都不具备,那我们聊什么呢?
只能继续重复政论和环境描写了。
而敌托邦的故事就很有看点了。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敌托邦,都天然具备一个特性,那就是人与环境的对抗,这种对抗性奠定了读者的观看兴趣基础。
我记得有一个梗图,就是说,其实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是人与其他因素的对抗,里面有与环境的、与心理的、与社会的、与哲学的、与性的,当然也有与其他人。
但是,我要说但是,敌托邦好写却不好描述。
因为我们当然可以像奇观那样去给大家展现这光怪陆离的敌托邦世界,比如施慧国的十二个分区,以及荒腔走板、花枝招展的饥饿秀,却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的成本运转到底是怎样的。
这在《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这完美的一天》《华氏451°》里都招到过相似的批评。
就是说这些敌托邦文本都是堪称各种奇妙环境下的产物,让人真是深省沉思又或者是照到镜子,其中也涌现出一大堆的文学形象,但之后呢?
它们是很奇妙,无论是电幕、基因遗传工程又或者是透明房屋,都很新奇,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寓言”的一部分,只有寓言才不需要解释是怎么来的,而是说就这个样子,大家才会看得津津有味。
但这就是问题之所在了,那就是“花哨的景观”不能代替“景观的花哨”呀。
但凡多花点经费在别的地方,而不是放在营造这些奇奇怪怪的场景上,敌托邦所营造的绝境自然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模样了,一定会好很多。
那这么简单的逻辑,敌托邦作品里的统治者难道不知道吗?
所以就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为什么要搭建这样的设定,二是设计者到底在想什么。
而《饥饿游戏》又需要解决第三个问题,那就是大逃杀主题的合理性。
大逃杀 主题最早来自日本的《大逃杀》,就是在一个极端环境下相互厮杀至最后一人的基本模式,到现在发展了很多变种,但归根结底都是“伪金字塔式”竞争。
为什么是 伪金字塔 呢?
首先,这个晋升模式是单向而上的金字塔,站在最高层的人数量一定是最少得,而且是站在别人的尸体上存活的。
但“伪”在这个模式是被人为创造出来的,即便是摸到最高胜利层的那位,也不过是更高层玻璃俯视下的玩物而已,这点在《大逃杀》漫画里其实讲的比较清楚了,就是首相自上而下的选拔模式,真正的贵族不会受到这个游戏规则的约束,在《十二大战》动画里就体现地更明显了。
为了强化这个模式感,又在电视媒介的影响下,随之带出了能“观看”“凝视”的娱乐模式,更是增加了直播打赏环节,最后为“大逃杀”形成一个透明金字塔的庞然大物。
当然饥饿游戏的作者 苏珊柯林斯 是不承认她的理念源头来自于大逃杀,非说是来自什么古希腊的献祭故事。
虽然可以说是非常的像,十分甚至有九分相像,但是人家不承认,也不能说他是抄的,因为最后成书出来有很大的不同。
大逃杀和饥饿游戏的底层逻辑确实是大相径庭,因为大逃杀,最后获胜的那位冠军是由日本上下都寄希望于年轻人改变社会现实所要创造出来的一位领袖,不管是漫画的版本还是电影的版本,它都是走的这样的一个路子,成年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无望了,所以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快速筛选出新英雄。
虽然我也写了很多有关大逃杀的文章,但是在这个底层逻辑上,我还是觉得小日子的思路很诡异,作为一个正常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要通过杀戮的方式来找英雄。
我还是相对比较能接受的是类似于像赌博默示录那种游戏大逃杀,不能通过彼此之间的杀戮暴力来走到顶端,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存活下来,至于说你拿多少钱或者要不要继续赌下去,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包括《欺诈游戏》也是一样。
《饥饿游戏》就是反过来的,看起来好像是通过游戏寻找一个胜利者,但是不管是表面的原因还是深层的原因,都是想通过这个游戏打造恐惧感。
圆梦的原因是要通过这一场饥饿游戏来形成感恩,希望12个区都对国会有崇敬之心,而深层原因就是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恐惧了。
这个理由就非常能够说服人,既能够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设定,也能够让我们明白设计者到底在想什么,同时还能够连带起来解决第3个问题,那就是成本。
饥饿游戏第1部、第2部就说得非常清楚,在高精尖科技和现代娱乐产业的引导之下,打造这么一个饥饿游戏其实是双赢。
一方面可以将恐惧植入统治的其他12个分区的民众眼中,另一方面呢,则可以通过恐惧转化的娱乐方式来为其增加很多消费的乐趣。
那就要比单纯通过大逃杀游戏培养最后的领袖,来的更加符合我们这种后现代人对于现实状况的预期。
当然直播娱乐嘛,这个肯定也是非常容易产生反抗军领袖的。
“三根手指”就是一个觉醒手势。
这不,饥饿游戏就是以女主角大表姐来讲她的成长。
而饥饿游戏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年都是那样,多看几次就审美疲劳了,只有说场地可能从古代变成了未来高科技。
这个时候让我们怀念起了各种类似于像鱿鱼游戏一样的环节,因为游戏环节非常丰富,大家就会更有兴趣看下去。
虽然说1对1的残忍杀戮也很好看,但是远没有更加丰富有趣多元的游戏选拔方式好,看观众也不会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荷尔蒙刺激身上,还是需要搞一些多巴胺刺激。
前面的思路走到最后就回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参加这个游戏的人脑子里在想什么我们已经都知道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可是,设立这个游戏的人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这就是《鸣鸟与游蛇之歌谣》要讲述的故事了。
大反派雪诺总统年轻的时候,参加的第10届饥饿游戏。
剧情就不再复述,这个取名其实很有意思。
鸣鸟与游蛇各自指代什么呢?
我觉得其实是互文。
鸣鸟就是嘲笑鸟,主要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然后形成录音——和之后的全息投影比起来简直是弱爆了,也和一直在拍宣传片的科特尼斯完全不一样——声音就成为关键。
游蛇就是一直潜流在国会区里的毒蛇,它可以无差别攻击所有人,除了之前被确认之后的气味——这意味着效忠与残酷的执行,同时也意味着叛乱。
所以鸣鸟和游蛇,同时交替指代了雪诺和露西两个人,并且在不同的侧面形成了各自的特质。
虽然海报上把游蛇给了雪诺,鸣鸟给了露西。
鸣鸟会唱歌,但鸣鸟是在游蛇的簇拥之下唱歌的,这一幕反差更是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突。
当然其视觉冲突更重要的还是饥饿游戏的场面和直播场景,活脱脱一副古典-严肃画面的模样。
已经快要成为残垣断壁的饥饿游戏赛场,真的越来越像古罗马的斗兽场。
特别古老的黑白风格一样的电视直播画面,也真的越发接近最早电视娱乐出来的样子。
所以我大概理解的就是,《饥饿游戏》想要从青少年敌托邦作品走中年严肃作品的转型之路,所以里面引入了大量古典戏剧才有的画面、叙事结构、人物对位关系以及场景,包括里面大家加入的各种歌曲的咏唱也是如此。
至于说能不能真的转型成功,还得看下一部电影的塑造才可以。
而我个人认为,在角色塑造上,露西的人物弧光要比雪诺更完整一些,雪诺的问题就是最后黑化的那一段。
包括森林里和露西的决裂的场景,看起来相当开放式,也难以补完雪诺人物黑化的完整度,虽然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他就是那个未来成为60多次饥饿游戏的始作俑者——能看60次饥饿游戏不吐,我觉得心理也确实是异于常人——但在电影里需要塑造的还是二我差的问题,就是既有未来某个确定自我的模样预兆,也有当下未知的形象展开,我们的男主还是有些完成不足——而在12区里,和露西一起裸着上身享受美好时光的段落,怎么说呢,有点梦回《芭比》呀。
不过说真的,风度翩翩的金发少年,品学兼优,聪明上进带着主角光环刚出场,即使姓snow,观众还是倾向相信一定发生了巨变才会使他变成最终恶龙,于是带着美化视角看这孩子在课堂上冒大不讳挺正直的同学反对饥饿游戏,带着白玫瑰去接12区的贡品,冒险和她同车,生涩善良又敢于冒险的小少年啊,还被邪恶的院长欺压,被功利自私的同学利用,可怜又可爱,妥妥的正面大主角啊,是吧?
所以到底发生了啥?
well,换个视角看啊,他挺的正直同学是个超级富二代,老爹既有钱又有权,随随便便就能操纵各方势力,站他虽然有风险,但是可能的收益更大呀!
当然,富二代同学给他最后带来的收益的方式可能是他一开始没具体预料到的,但是吧,成功哪能没有风险呢。
那个赤裸裸想要抢他计策的亚裔姑娘,一脸肤浅的小精明,在一帮黑透了的老杆子面前玩心计,根本不够看,都犯不上出手,就把自己作死了,你说都看出来要抢他的计策,他为啥还老老实实告诉她报告内容呢?
一般普通人也不会这么傻啊,你说这孩子单纯不说谎,他出场第一个谎就是对这亚裔姑娘说的,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还骗人说牛排吃一半扔一半呢。
然后对露西,折腾着各种出谋划策要救她,不是因为奖学金吗?
露西一开始被感动想亲的时候,他根本下不去嘴,因为露西只是个工具啊,还不知道后面好不好使,亲个工具干啥呀?
要说是同情心,各区贡品死了那么多,他看都没多看一眼,就盯着露西有没有按他的计划逃命,露西的毒药水误毒死了病秧子姑娘的时候,露西自己还在分分钟丧命的危险中,还是哭得泪流满面说对不起,男主在外面只有一脸的失望和焦急,因为毒药只毒死了没有威胁性的贡品没有干掉预定目标,他根本没有基本的同情心。
后来被流放出去,花钱贿赂去十二区,正常感情的观众觉得是对露西有爱情去找她,别逗了。
想想吧,这孩子除了首都哪儿也没去过,八区十二区没啥区别,十二区唯一的好处就是有个他有救命之恩的本地土著,而且是个颇有魅力的歌手,在当地很可能有点影响力,过去找到这土著,日子肯定比在八区容易对不对?
然后遇到露西,荷尔蒙爆发也是有的,咋办呢,事业失败,只能关注私人生活了有木有。
但是一遇上往回爬的机会,朋友是可以毫不犹豫出卖的,女朋友是万万不能说实话的,分分钟天平评估一下是私奔到荒郊野外一辈子还是回去花花世界继续玩弄权术操纵人心和人命,那肯定是后者啦!
小木屋里的对话已经诛心之极了,问她:毁了这把枪,只有你知道了,那你会说吗?
为啥会这么问呢,因为以他的价值观,说不说无关是谁和有什么感情,取决于有多大的利益而已。
露西逃走也是因为无法洗清自己的杀人嫌疑,但是招出他就可以洗清嫌疑,如果是他,他一定会说对不对?
所以他根本不相信露西说的话,不管露西自己是真是假,他只相信自己的角度相信的事。
然后手里拿着枪出来找露西,手指还一直在扳机上放着,后面一大段悬疑切换视角和貌似幻觉,这已经是,增加点所谓人性的游移多变的余地,让相信他是黑化的人一点想象的余地,其实以他的个性和为人,摆脱掉露西只是迟早和手段的问题了。
男主从一开始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马基雅维利者,只是一开始处于弱势,不得不表演善良正直可爱示弱,以取得机会往上爬而已。
后来玩了几出大的,出卖玩弄操纵朋友女朋友都成功了,(在女朋友那里吃了个小亏,但是从院长转述,多半还是成功玩死了)而且爬上去了,技术纯熟,自信心增长,权力也更大了,你猜后面会怎么样?
文字/清凉电影《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改编自苏珊·柯林斯的小说,我不是小说原著党,对原著也未看过,只单独看了这部电影。
影片中的特效、着装、气氛透着浓浓的英式复古风,很多时候让我联想到哈利波特的世界,有种奇特的魔幻色彩。
男主斯诺出身贵族,家道中落,一心想要翻身让家族重回荣光,他被选为饥饿游戏的导师,是十二区的导师,一名叫露西的女人被选为他的贡品,在这场厮杀残酷的竞技场中,十二个区的贡品是这个世界里的牺牲品,他们来自同一个阶层,却要面临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命运抉择,世界太卷,来不及感慨,下一个牺牲的可能是话多的人。
斯诺一心想赢得比赛,处处帮助露西化险为夷,他反对残酷的竞技,希望取消游戏,可是在这场比赛中作弊的人将受到惩罚,斯诺面临了被逐出中心区的决定,校长是斯诺父亲的朋友,没有为此给他带来任何帮助。
他被发配到八区,其实是十二区,为了见到这个叫露西的女人,他认为“我为你付出了很多”,这个理由牵强又自私,从头至尾他都是一个自私的利己主义者,斯诺为了赢得比赛,为了奖学金,想要获得饥饿游戏的奖杯,他付出了太多太多,甚至是杀人,最后,连信任他的朋友也可以出卖。
权力让一个人发疯,也让一个人失去自己,他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连女主露西都看出来了,电影中的女主勇敢反抗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对人性和斯诺有着不同的观点,人并不都是恶的,她认为是环境逼迫的,斯诺对此完全相反,从这一刻起,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也永远不会在一起了,他们出身不同思想不同。
道不同不相为谋,分道扬镳以后的人生,各自为政,为了达到心中所想,梦中所愿,斯诺再次回到了中心区,和权力阶层握手言和,喜笑颜开,没有了之前的理想主义,现实让他认清了自己的阶层,他内心的恶魔被唤醒。
饥饿游戏新的掌权者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这个世界规则的新的制定者,黑化让他从一头卷曲的金发到板寸金毛再到精致的金色卷发,鸣鸟与毒蛇已经准备就绪,一场暴风即将来袭……电影分为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在讲述男主的成长轨迹,单纯不经世事的大男孩最后一步步走进人性的深渊中,在不断下沉堕落的过程里他完成了成长,也认清了自己真实的面目。
女主露西和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她虽然不是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天性使然,为人正直勇敢,拿到了人生大女主的剧本。
这部是饥饿游戏的前传,负责交待了故事前半部分的剧情,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PS:文章请勿转载,转载需要联系
提醒:原文是英文,开头和最后的图片都是个人观影记录,都可以跳过,直接看每一段英文后面的中文翻译。
后面括号里的是我的补充。
Lucy Gray16岁,女儿17岁,刚和她一起去看了这个片子。
她非常喜欢《饥饿游戏》,原著三部曲和四部电影,都看过至少三遍。
对这个片子她期待已久,而且特意在去电影院之前,故意先不看小说不看任何评论,希望能有全新的惊喜。
正好上周末是我的生日,看这部片子也成了我“众多生日活动”中的一个。
前两年她都给我写了生日诗,这次我免除她的苦役,让她写篇影评“献”给我。
看到我在短信上提出这个要求时,她差点把屁股都要笑掉了。
昨天下午我准备晚饭时,她坐在沙发上、小狗边敲字,一个半小时完篇。
借用古人的话,大概可以说“下笔千言”、“倚狗可待”。
Villain origin stories are nothing new. Most seek to allow the audience to understand and sympathize with the protagonist, who eventually becomes villainous in the sequels. The Ballad of Songbirds and Snakes, which stars Cornelius Snow, future President of Panem and antagonist of The Hunger Games, is one of these tales.“黑化故事”一点说不上新鲜。
大多数这样的故事都希望让观众理解并同情主角,而主角最终在续集中变成了大反派。
《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Cornelius Snow一步步黑化,成为了《饥饿游戏》三部曲中的大反派——Panem的总统。
(注:看完出来,我说这一个片子相当于《星球大战》三部前传,她说她不是星战粉,但知道我的意思。
英语没有“黑化”的说法,她的原文只是“反派起源”。
)Even in the first few minutes, it's easy to see how the young Cornelius we see becomes the President Snow of the trilogy. He's loyal to no one except himself and his family, haunted by the desperation and need for survival he experienced during the Dark Days.即使在电影的最初的几分钟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年轻的Corneliu将如何变成三部曲中的斯诺总统。
除了对自己和家人,他不忠于任何人,在黑暗岁月中经历的绝望和对生存的渴求,像噩梦一样缠绕着他。
(注:她告诉我,扮演姐姐Tigris的演员是trans,我说我没想到,只觉得她有点特别。
我又说,那最初几分钟,俩人小时候应该是两个小男孩。
她说变性的演员并不一定要演变性的角色。
我同意,不然在角色选择上非常受限。
)There's some semblance of hope for him when he meets Lucy Gray, that love can inspire the loyalty he lacks. But even her survival is tied to his-after all, Lucy Gray's success gives him the prize money his family needs to pay rent. Still, it's hard not to be captivated by Cornelius. For one, Tom Blyth is charismatic and attractive, and pretty privilege is real. His affection for Tigris is endearing, and we want him to earn the prize money-if not for his own sake, then his sister's. And he's terribly intelligent. His ideas for the Hunger Games are sadistic and brilliant, as was saving Lucy Gray with the drones. As a result, he's easy to watch and root for, which is perhaps my greatest criterion for enjoying a film.遇到Lucy Gray时,他看到了一丝希望,因为恋人间爱情可以催生和激发他从小缺失的东西——对他人的忠诚。
但是,即便她的存活也与他息息相关,毕竟是Lucy Gray的获胜让他赢得奖金,支付家人所需的房租。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难不被Cornelius吸引。
首先,Tom Blyth魅力四射,漂亮的特权是真实存在的。
他对姐姐Tigris的爱令人感动,我们希望他能赢得奖金——即使不是为了他自己,也是为了他的姐姐。
他聪明绝顶。
他关于饥饿游戏的想法相当残虐,却又充满创意,就像他用无人机拯救Lucy Gray的那一幕。
因此,他很容易让人共鸣、让人鼓掌加油,这也许是我享受一部电影的最大原因。
(看完这一段,我告诉她中文有个说法,叫“恃靓行凶”(最早看到是香港娱记用来形容李嘉欣),她觉得用来形容Cornelius蛮贴切。
)Lucy Gray is equally striking. Her actress, Rachel Zegler, has a fantastic voice (read about her casting for West Side Story) and radiates the magnetism that the character needs to make her success in the Hunger Games possible. Just as she charms the Capitol, so too does she charm the audience. We want her to survive, even more so than Cornelius, allowing us to forgive her final betrayal - even though her survival remains a mystery, her odds are better away from Cornelius than with him.Lucy Gray同样令人瞩目。
她的扮演者Rachel Zegler拥有一副美妙的嗓音(延申阅读:她在《西区故事》中的获取角色的故事),并散发出角色所需的磁性,而嗓音和磁性让她在饥饿游戏中获得胜利成为可能。
正如她对都城群众的施展魅力一样,她也魅获了银幕前的观众。
我们希望她能活下来,甚至比男主更希望她活下来,这让我们能够原谅她最后的背叛——尽管她的生死仍是个谜,但她离开Cornelius的存活概率,比和他在一起更大。
(注:她跟我说的Rachel Zegler的故事:本来只是在油管上发发唱歌视频的小女生,积累了一点人气,没想到斯皮尔伯格重拍《西区故事》海选女主角,一看到这些视频,就认定非她莫属。
我说:这真是真人版灰姑娘啊!
她大笑道:她马上要出演真人版白雪公主……)The film is by no means perfect. For one, the pacing is too fast: there's little time to process what just happened before the next scene begins. As such, important moments like Snow's betrayal of his friend and the entire portion of the film set inside the arena don't have quite the impact they should. But that's what happens when creating an adaptation of a book - there's a lot more material than time. The producers wer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story (according to Twitter, at least) and the film was still easy to understand and carried emotional weight, so overall, The Ballad of Songbirds and Snakes is a successful adaptation.这部电影离完美还相差甚远。
首先,影片的节奏太快:在下一个场景开始之前,观众几乎没有时间消化刚刚发生的事情。
因此,像Cornelius背叛朋友这样的重要时刻,以及在竞技场内的整个段落,都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但这就是改编长篇小说时发生的状况——素材比时间多得多。
制片人忠实于原著(至少推特上是这么说的),影片依然容易理解,情感饱满,因此总体而言,《鸣鸟与蛇之歌》是一部成功的改编作品。
(注:长篇小说压缩成两三小时的电影不容易,在她看来,最成功的改编非《指环王》三部曲莫属。
我说超越长篇小说原著的电影,排名第一当属《教父》。
不过她只看了《教父》小说,电影她觉得太过古旧。
)Some backstory is also missing, although it doesn't impact the audience's understanding of the film. The details of Cornelius' father are confusing, but what the audience needs to know that he had hatred in his eyes, that he had a fractured relationship with Casca Highbottom, that he came up with the Hunger Games is all covered. It's also unclear what happened to Lucy Gray's family. We know she's an orphan and wears her mother's dress, but little else. Explaining these details would have perhaps provided further insight into the two's motivations.影片还缺少了一些背景故事,尽管这并不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
Cornelius父亲的具体情形让人困惑,但观众需要知道的是,他眼中充满仇恨,他与Casca Highbottom关系破裂,他提出了“饥饿游戏”。
Lucy Gray的家庭发生了什么也不清楚。
我们知道她是个孤儿,穿着母亲的衣服,但其他就一片空白。
如果能叙述这些细节,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两人的动机。
(注:吃饭时我还没有看她的影评,我也提出了对Cornelius父亲的疑问。
她说她会看小说里是怎么写的,看完告诉我。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 movie's most prominent theme - that the need to survive can make monsters of us all - is all we need to understand Cornelius and Lucy Gray. They're both trying to live, and although their love both hinders and aids their survival, it can't last in the face of their opposing backgrounds. She's District, he's from the Capitol. But love is unrealistic, and the chemistry between her and Blyth is enough to convince the audience that something could have happened under better circumstances.但归根结底,这部电影最突出的主题,“对生存的渴求会把我们变成怪物”,是我们理解Cornelius和Lucy Gray所需要的一切。
他们都想活下去,虽然他们的爱情既阻碍也帮助他们的生存,但面对他们完全对立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爱无法持久。
她来自叛区,他来自都城,爱情是不现实的,她和他之间的化学反应足以让观众相信,如果被置于在更好的环境下,有些美好的事本可以发生。
(注:我说这是一个黑化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富公子爱贫女的故事,和三部曲最不一样的是,Katniss是个英姿飒爽、箭术超群的“大女主”,而Lucy Gray只有魅力,没有战力。
她说:那是因为前传的主角是Cornelius,主线是三部曲中“饥饿游戏”的起源,没法把女主写得太强大。
)The most implausible thing about the movie is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Why would the Capitol need a school for training Mentors? It's not like the Mentors - Cornelius excluded, and even then, helping her resulted in his punishment - did anything useful for their Tributes. The film could have scrapped the whole idea of a school and the story would remain intact. Consequently, though, this flaw is easy to ignore.影片中最难以置信的是 “大学 ”这个概念。
都城为什么需要一所培训导师的学校?
除了Cornelius,其他人并不像导师,他们没有为参赛者做任何有用的事,而Cornelius对Lucy Gray的帮助直接导致他受到惩罚。
片子完全可以取消“大学”这个概念,而故事依然保持完整。
当然,这个缺陷很容易被忽视。
(注:我说除了大学,片中的一些其他设置也有点牵强,比如蛇和鸟。
她同意,同时表示架空创造一个世界,面面俱到很难,作为“硬造”出来的前传,故事编得不错。
)The Ballad of Songbirds and Snakes doesn't hold quite the character appeal or dramatic tension that The Hunger Games trilogy evoked, but its long runtime quickly passed. The performances and music were the best part, and although the plot falters upon further inspection, on the whole, the film was enjoyable. I would give it an 8/10.虽然《鸣鸟与蛇之歌》的人物吸引力和戏剧张力都不如《饥饿游戏》三部曲,但是两个半小时的漫长的放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表演和音乐是最出色的部分,虽然情节在细品后有点站不住,但总体而言,这部电影还是赏心悦目。
满分10分,我打8分。
(注:加上前面得预告片和最后的歌曲,将近三个小时。
片中男女主在12区的原野上相会时,我说:肉麻戏开始了,我要去卫生间了。
她很喜欢Olivia Rodrigo的片尾曲,回来的路上和吃饭时一直在循环播放。
)
我记得之前的饥饿游戏,好像是专门受过训练的年轻人去“玩真人吃鸡”,还有点意思,蛮刺激的。
但这一集新的都是些小毛孩,毫无训练,好多上去就被干掉,稍微强一点的一伙人也非常弱。。。。
然后所谓的导师,也毫无老师经验。。。
就这还直播?
还有观众看?
电影竟然还很长,确实没看明白到底在干嘛??
要特效没特效,要剧情没剧情,要美女帅哥没美女帅哥,要血腥暴力也没血腥暴力。
玩呢??
之前豆瓣还7分,我觉得6分都高了啊。
我一直不觉得《饥饿游戏》讲述的是爱情故事,看前三部曲的电影和书的时候我就一直觉得Katniss并不爱Peeta。
至少不是爱情的爱。
Katniss和Peeta一开始是为了生存而表演,之后祂们一起经历了太多生死,被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祂们是唯二从同一场游戏中活下来的人,只有Peeta是和她共同经历了一切,可以理解她。
Katniss并不是生来就想要成为一个战士,她只是不得不,也绝不逃避成为一个斗士。
但战争结束了,她的反抗也结束了,她还能去哪里呢?
她还要怎么活下去呢?
尤其是她最后还失去了她最爱的妹妹, Peeta更像是她心灵的慰藉,生存的支撑,寻找到的一个平静的栖息地,一个安放自己的地方。
Lucy Grey和Snow也是一样的。
在绝望无助的情况下,Snow是唯一一个对她伸出援手,可以帮助她的人。
想要活下去,除了依靠他她又有什么办法呢?
无论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她都只能信任他。
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难道会是爱情吗?
Lucy在竞技场返回救了Snow,是因为她本身的善良,Snow因此给Lucy送老鼠药,以及Lucy想要吻他,与其说是爱情,倒更像是感激与感动。
祂们的命运是因为游戏彻底绑定,都不得不孤注一掷。
祂们像是两个天性追求都不一样的人被捆住手脚必须要一起走同一条路——一只鸟和一条蛇,一条充满荆棘,悬崖边上的路。
但祂们本身是完全不一样的人。
Snow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即便他也有作为年轻人的迷茫,不安,无助,他的挣扎,他的落魄,同时他也具备了善意的人性,但细究下来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达成自己的目的,Lucy Grey只是恰巧同他的利益绑定在了一起,为了赢得比赛,赢得奖金,他必须要帮助她,不顾一切。
他付出了超出其他人的努力,他作弊冒险,因为她代表了普林斯奖,他的未来。
他并不是单纯为了她,而更是为了自己。
就像他自己承认的,他是为了"Both"。
而当作弊被发现,被校长威胁,前路渺茫的时候,他选择12区也只是因为他可以在那里寻找慰藉。
而一旦有了机会,他就一定会回来。
他出于风险因素考虑才和Lucy Grey一起走,一旦风险被排除,Lucy Gray已经不再和他的利益一致了,他的选择还有什么可质疑的呢?
他的行为动机从始至终都是出于实实在在的考量,而不是爱情。
Snow是规则的遵循者。
他认同这个规则,一直试图利用规则往上爬,在规则内占据有利地位,得到更多的好处,爬得更高。
哪怕他受到校长不公的对待,也在贫困艰苦中挣扎,他的一切不满也都只会让他选择去成长为规则的制定者。
他要成为那个最高的人。
所以他不会像普林斯一样反对规则——或许并不成熟,但很可贵——他只会想方设法赢;他也不会想要取消游戏,他只想要赢得游戏。
他喜欢权力,喜欢力量,在他误杀了竞技场的贡品时他不会像Lucy Grey一样愧疚痛苦,而是感受到了自己拥有的力量。
他喜欢赢,他想要赢。
就像他说的,世界是个竞技场,他要当永远的赢家。
他遵循自己的逻辑不断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决定了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步步地走到了最后的位置——President Snow。
一开始的饥饿游戏还很粗糙,保留着直白的恐怖和残忍来恐吓众人。
是他把饥饿游戏包装成了一场富有表演性质,戏剧性的热门节目,掩盖了了里面的血腥残酷来吸引更多的观众。
他选择被规则的同化,乃至于守护它,他从来不想要反抗它。
而Lucy Grey和Katniss她们是反叛者,她们从来都不认同这个规则,也绝对不会遵守这个规则。
即便到了竞技场里她们也拒绝主动的杀戮。
Katniss的三次反抗,第一次她和Peeta一起吃毒浆果,第二次她举箭射向竞技场的荧幕,第三次射向了反叛军的首领,都十分震慑人心。
她从来没有妥协过。
Snow会为了活下来一个人跑走,但Lucy Grey不会放弃她的同伴,因为是他一路上帮她赶走蝙蝠才被咬的,哪怕他已经狂犬病发了,她也还没法杀了他。
当她下毒的水毒死了她预料以外的人的时候她会感到愧疚。
一旦脱离了相应的环境,Lucy Gray也立刻变得清醒。
她逃走的时候都没有想过要叫上Snow,她只是去道别。
她也很清楚祂们是完全不同的人,祂们并不会走在一条路上。
所以她才会那么容易地失去对Snow的信任,当机立断地先行一步。
竞技场终究是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没有人可以真的从里面走出来。
所以我一直非常喜欢《饥饿游戏》,它讲述的是在极端情况下人性的挣扎,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与成长。
竞技场里的短发女孩,临死之前说着“我不能白白杀了那么多人”然后咽气;脆弱的生病的一直哭的女孩最后也挥动了斧头砍死了Marcus;普林斯会半夜里闯进竞技场哀悼自己的朋友,有人会把贡品们的尸体放到一起以国旗覆盖安葬;被驱赶着如同猪猡一样祂们爆发着自己的愤怒和怨恨,拼命地寻找着自己的希望。
在这样强烈的人性,极端的境遇里所要遭遇的生死存亡,这里面充斥的是人们的反抗与渴望,在黑暗与痛苦之中也要寻找着内心的安宁和满足,实现自身的投射,如何用爱情一言以蔽之呢?
在结尾,Lucy Gray拿着小刀笑着走到雨里说着:“I’m not made of candy. “一去不回。
而正是她没有挖回来的Katniss(沼泽土豆)继续了同Snow的斗争。
多么的富有诗意啊。
我永远爱《饥饿游戏》我永远爱Katniss Everdeen补充:Snow有咯血的毛病,是Lucy Grey的蛇毒后遗症吗?
他说在列车到达终点前就会好了,但一直没有好?
一条蛇却被毒液伤害,或许正是他内里的毒素,从他遥远的被放弃和背叛的最后的人性中遗留下来的毒素,贯彻在他身体和心底的最为浓烈的恨意与伤口,终于,杀死了他。
2015年,《饥饿游戏》系列第三部(下)上映,距今已经8年过去了。
为什么迟迟不推出新作?
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影响之外,“生存游戏”套路的黔驴技穷也是重要原因。
生死游戏,血腥搏杀,主角一开始隐忍低调,最后凭借善良友爱取得胜利。
从《大逃杀》《九人禁闭室》《心慌方》到《鱿鱼游戏》,《饥饿游戏》已经很难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了。
从第二部便开始执导本系列的弗朗西斯·劳伦斯,也是察觉到了这份局限。
于是大胆突破,直接将第四部设置为系列前传,填充过往作品中游戏背景、角色身份、胜负规则等初始设定。
并且将斯诺总统的个人成长与设定游戏的初心作为主要故事线索。
思路一打开,一切都豁然开朗。
赛博朋克,生化实验室,末日废土,加上小恶魔(彼特·丁拉基)带来的强烈史诗感。
整个系列由此获得了饱满情感支撑,也有了持续往下推进拍摄的沉厚基础。
01. 风格混搭的刺激爽感《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的故事重心已经从生存游戏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背景呈现,自然场景、画风也都做了延展。
这给了导演团队自由舒展的创作空间。
于是在这部前传中,我们感受到各式各样丰富混搭的画风。
电影一开场就是末日废土的断壁残垣,两个孩子四处游窜,像在躲避伤害,又像在四处觅食。
他们还亲眼目睹了出门分食尸体的饿鬼。
接着在高尔博士的实验室,又看到各种药水浸泡的生化标本和色彩斑斓的毒蛇玻璃桶,而高尔博士本人的爆炸头,也充满着赛博朋克的画风。
更有竞技场从整洁典雅秒变为后工业废土的快速转换,堪比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国会区大学,按照议会风格打造的讨论室,以及充满后现代科技风的游戏观战间设定。
导演通过更为综艺化的设定,将各种画风自然融合到了一起。
特别是游戏设定,也从以往的杀戮打斗,拓展成为“代理人游戏”。
国会区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导师”,要与从十二个外区选出的“贡品”携手完成表演,并争取最终的胜利。
在各种目不暇接的画风和场景之上,自然是充满着视觉特效的各种精彩打斗与拼杀。
一进入竞技场,玩家们要么惶恐不安,要么捉对厮杀,要么拉帮结派,人性的各个层面得以呈现,一场反抗者制造的爆炸更是直接将竞技场变成炼狱。
有手持鱼叉的女魔头,有暗藏毒药的反杀者,有无辜恐惧的孩童,还有亲身参战的导师。
其中还添加了可以作为补给,也可以当做武器的载货无人机。
在这些精彩新颖的设定之上,一对对导师和贡品开启了生存竞赛和死亡搏杀,谁成为最后的赢家,就等大家自行揭晓了。
02. 少年黑化的人性试炼主角斯诺(汤姆·布莱斯饰)与他的贡品露西·格蕾(瑞秋·齐格勒)从一开始便建立了真挚的情谊,他们携手并肩,步步为营,之后更是发展为爱情。
但是现实困境和人性的灰暗一次次摧毁他的善意信念。
饥饿游戏中看尽了算计、背叛、歹毒与狡诈,然后成为外区的卫兵之后,又感受到底层社会的混乱和热烈。
而当他逐渐进入反叛者的革命预谋之后,少年的黑化过程开始提速。
他比好友塞詹纳斯更快地看清了阶层和革命的本质。
好友还沉浸在策划预谋的满足时,他已经懂得“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充满着暴力、杀戮、冲突与暗涌,于是利用鸣鸟(又名叽喳鸟、嘲讽鸟)向国会告密,直接导致了挚友被绞死。
革命因此失败,斯诺却获得了直通高层的政治筹码。
片名中,“鸣鸟”指代着“贡品”露西·格蕾,她同时也是一名原创歌手,在片中贡献了好几首悦耳动听又贴近剧情的歌曲,也是在外区的地下酒馆演唱时与斯诺重逢。
被蛇缠绕着,仍然放声歌唱的她,就像古代神话中的美杜莎,如此美艳惊悚,又如此性感魅惑。
而“蛇”则是斯诺的化身,他从一名阳光开朗、积极乐观的大学毕业生,逐渐经受外部冲击和内心挣扎,一步步走向深邃、腹黑的高层核心。
全片分为三章。
前面“导师”“奖金”两章,主要在呈现饥饿游戏的幕后设定,以及新一轮游戏开展的整个过程。
到了第三章卫兵,场景转换到了外区的底层社会与压抑氛围中,被武装部队牢牢控制的外区民众,仍然享受着贫困然而自由奔放的生活。
也是在这里,斯诺快速看清社会的真相,明白了改变外部世界,改良社会机制是何其艰难。
要想突破这一切,首先要站在高位,拥有设计和运行游戏的话语权,然后才能按照自己的本心,一点点推动整个游戏朝着自己的方向迈进。
最后,不择手段的斯诺顺利进入了核心,他的内心变得模糊难辨,究竟是已经完全黑化,还是仍然抱有最初的良善炽热?
这一切,只有等再下一部来揭晓了。
03. 阶层社会的逻辑真相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鸣鸟与蛇之歌》在片中构建的一个“乌托邦社会”。
这个由国会区和外区组合而成的“乌托邦”,可以看做《1984》《使女的故事》等经典作品的延续。
既是阶层社会的简单外化,也是探讨“饥饿游戏”现实意义的理想框架。
战争过后,国会区成为了胜利者,其中的人们也拥有了更高的权力和地位;而战败的十二个外区则成为了“叛军”,人们成为“反叛者”,直接揭示出“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事实。
“饥饿游戏”则以各种指代和隐喻,表现出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痛恨和对立。
比如,参加游戏的选手,是被放在一个动物园,任由国会区的“贵族”围观欣赏,可以视作草芥,也可以随意投喂,当然还要防备过于亲密,而像那位女孩一样被“贡品”反杀。
斯诺一开始想进入动物园,与格蕾携手闯关,但是很快就被驱逐出来了。
因为高阶层并不容许随意流动,从下至上困难重重,从上到下也会极力阻止。
而且,斯诺和同学们成为游戏里的导师,是为了顺利毕业和争夺普林斯奖;游戏中的贡品们,却是直接参与死亡游戏,生死存亡就在一刹那。
格蕾等人出生入死、血腥搏杀的胜利,不过等同于斯诺和同学们的一次毕业答辩。
是不是太过精准的隐喻?
《饥饿游戏》系列抛出了结成社会如何相处的问题,并且呈现出了其中一个面向:即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逻辑。
斯诺一开始自然不愿意相信这个真相,他对社会未来还充满着幻想,还希望传递更多的温情,甚至改变目前的对立格局。
然后游戏过程与外区底层给了他狠狠几拳。
反抗者炸毁竞技场,残酷冰冷的血腥杀戮,沉重压抑的底层生活,将残酷真相一点点呈现在他的面前。
该何去何从?
继续保持阳光积极和良善天真?
直接同这刻板暗黑的阶层社会对抗?
斯诺选择了第三种,他隐藏自己的真实企图,开始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上位,要获取更大话语权,掌控游戏的设计和运营,他的真实目的,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猜透。
呈现出来的自然不是社会运转的全部真相,良善、友爱、温情自然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支撑。
那样的极端现实,似乎是导演给我们的警醒,一个反面案例。
就像斯诺跟片中的海伯顿校长(小恶魔)探讨饥饿游戏的意义。
是在惩戒战败的外区人民?
是在彰显国会区的高贵强力?
还是警醒养尊处优的人民要时时刻刻记住危险?
这些阶层社会的呈现和生存游戏的探讨,也成为了该片主题的升华。
片尾一句“爱是人类的软肋,常常会毁了我们自己”。
这是斯诺对自己的发问,也是留给所有观众的思索的哲学命题。
捧,就硬捧女主角,硬生生地把《饥饿游戏》演成了一出音乐剧,还是个人音乐剧,就她一人在那儿唱,我也确实不懂这个唱歌的技能在整部电影里起了啥关键作用。感觉被欺骗了,买票进场看《饥饿游戏》,结果看了一出音乐剧。问题是《饥饿游戏》从来就不是一部音乐剧。开始怀念大表姐的《饥饿游戏》了。现在的好莱坞,已经没救了……
黄毛男主像裘德洛
这系列一直都在拿“你死我活,只能活一个”的饥饿游戏做宣传,但这部分一直都是拍得最烂的,从正传到前传,无一例外。
太难看了啊,又长又不知所谓。
喜欢堂姐!造型好美!看起来好温柔恬静!而且好羡慕男主,他被送去十二区,家里被迫搬家了,但是家里没有一个人责怪他没有拿到奖,只是关心他过得好不好,并且告知他家里很好。至少在我看来,男主是有很好很爱他的家人的!
所以这是要给我们看一下恶人是如何成为恶人么?谢谢你继续让我们看到恶之所以为恶是有原因的
好长啊,现在的好莱坞电影怎么了,怎么都这么长,这么煎熬?观感像3集美剧,其中第2集是一个没有半点惊险刺激的简陋版“饥饿游戏”,第3集是男主的黑化,单集时长50分钟。这种毫无节制的电视剧节奏,没法用电影的节奏来要求它的观感,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就只是时间很漫长。女主的人设就是靠唱歌煽动情绪,这个角色很失败,加上演员很灾难,她大概就只演出了圣母,连黑化的转变都处理的莫名其妙,她能活下来全靠主角光环。这个IP的定位就是青少年电影,作为前传,这种过家家式的大逃杀躲猫猫和主题走向,确实不太适合成年观众。
《饥饿游戏:斯诺总统是怎样炼成的》
这个剧本不成立啊,这个男主,从头到尾没有人背叛他,折磨他,都是他背叛别人。他的爱人、朋友都对他很好。他是怎么得出世界就是极饿游戏这个结论的?
星爷,林子聪没骗你,蛇最喜欢听音乐,一唱歌它就不会咬人了。
斯诺虽然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大反派疯批男主,但是这金发碧眼的造型是真的很戳我审美,被帅到了
这片怕是要彻底烂透
基本就是把第2、3部的拍法直接拿来拍了,但劳伦斯可能都忘了他是怎么在第二部把原著那个美式建政主义塑造成还说得过去的青少年反乌托邦标志,只记得第二部的IMAX全画幅是个卖点和第三部的狗血了。其实前两章还可以,从斯诺杀人开始这故事就急速下滑了,观众没有看到一个屠龙终成恶龙的堕落,只有一个在导演操作下进行自我PUA和别人全都选择性眼瞎(逃跑上车那一幕我直接笑了你们这士兵全都星际玩家呢)让道的提线木偶,和北美刘浩存那全程效仿泰勒斯在IMAX开演唱会的强捧。这个系列尚好的卖点本就是滑稽剧般的大逃杀,但当他连大逃杀都戏份可怜,却而代之的是被滥用的the hanging tree,歌声便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最无聊的一部电影,也不知道是歌剧怎么了,唱起来没完没了,没一个压得住戏的演员,又臭又长
男主演这种家道中落,步步为营,为自己家打算,察言观色细致入微,沉着冷静,非常现实,演的真心不错,工于心计也好,机关算计也罢,实在是太有魅力了,一开始穿红衣服我觉得一般般,但气质是有的,那种贵气,最后彻底黑化,更加阴森彻骨,但女主,我就,,,实在get不到男主为啥喜欢她,,,每次她唱歌,我都尬,男主的行为,可能站在上帝视角看会觉得太心机,但站在他个人角度,我是完全能理解他的,也觉得他做的已经是当下的最优选择,反而对女主我真不能理解,要不然做绝了你放条毒蛇就毒死他或者就不把枪给他,要不然念及情谊告诉他枪在哪儿然后直接自己一个人离开。不行我就要放条不致命毒蛇咬他一口,然后呢我要把枪亲自送还给他,让他打我一枪,我再离开,真无语😑
什么垃圾玩意
前半段两个傻白甜看得我已经在想一会儿回家吃什么了。第三幕开始见证一个独彩emperor的诞生,一切都好玩起来~干掉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干掉唯一的朋友,刚对女主说完信任彼此就干掉女主,最后团灭所有人,也干掉了傻白甜的自己~🥳结尾斯诺说世界就是一个竞技场,游戏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干掉尼安德特人,干掉丹尼索瓦人的智人,杀戮的基因早就融入骨血。不否认爱是很美好的东西,但它虚幻又易碎。
让反派当主角的结果就是被人们歌颂,弹幕都在为他的黑化找理由,说他也有家人,说他为了朋友能浪子回头,对他很同情而忘了他杀了四个人……又或许是五个。多么值得深思的现象,突然理解为什么国产影片里一定要有一个正派做主角。
中国好声音第十季,各大唱区选手唱到面见导师环节,制片方因为收视率低迷改变游戏规则,一人分配一个导师,选手淘汰(死亡),导师出局。男主导师因害怕出局拿不到出场费,多次不按剧本走向和导演安排,帮助草根女主一路高歌猛进拿下年度总冠军。比赛结束后,男主被导演组联合娱乐圈全面封杀,男主被迫无奈暂退娱乐圈,背井离乡去找年度总冠军草根女主,相亲相爱准备私奔,没想男主从小娇生惯养过不惯贫苦生活,一心只想重回娱乐圈,断爱绝情以后,靠卖辱求荣重回娱乐圈,最后暗杀中国好声音导演组,自己坐上了王位,并开始筹备明年第11季好声音。你还别说,电影比综艺好看!
看出来了。美国这群编剧,受国内小说影响颇深[翻白眼]这部电影简直就是大型的《大逃杀恋爱直播综艺》、《爽文男主爱上KTV女主》。这就是网文最火的其中一种类型:直播文啊!!!!!!而且又臭又长……坐立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