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导演是个有点浪漫主义情怀的人才会设置这样一个温馨又完美的结局。
如果是我来拍(假想一下……)也许提早半小时电影就结束了,镜头定格在男主那张满脸写着“我是谁我在哪儿”的脸上,双眼含着泪水呆呆站在马路中,男主脑子里闪回的片段告诉他吴美兰是凶手,但他也帮助坏人逃过了法律的制裁。
也许是我更喜欢含蓄一点的表达方式,感觉这样的结尾会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
扯远了。
韩国导演在这类反映社会现实电影的处理上可以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这部电影肯定不是韩国最好的现实题材电影,但看完之后它让我真正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做一个好人的价值是什么?
电影里男主面对的,不仅仅是职业操守的问题,更是他自己未来生存饭碗和正义道德之间的博弈。
毫无疑问,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律师身份的他来说这是一场零和游戏,只有放弃其中的一个才能获得另一个,他选择了正义,选择了做个好人,放弃了自己的饭碗。
但对现实世界中的大多数人来说,面对同样的抉择,自身饭碗的价值无疑高出做一个好人太多太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开始我说这位导演是个浪漫主义者——他对人性怀抱着好的期望和幻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不谈善恶和好坏只谈利益,所以面对一些一往无前的正义人士我们会觉得有些可笑,有些傻,会觉得圣母心和不值得。
也许这部电影能重新让我们去思考一下,即使在饭碗面前,正义也没有那样不堪一击,圣母总是需要的,起码她能警醒我们。
这就是做个好人的价值。
又看了一部郑雨盛和金香起演的韩国电影《证人》,影片讲述了一起杀人事件被告人的辩护律师杨淳浩与事件唯一的目击证人小女孩林智宥的故事。
智宥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小女孩,但她的智力与听力远超于常人。
杨律师怀揣着当律师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好人的理想当了民辩律师,但因为父亲为朋友做担保而欠下很多债务不得不进入律师事务所赚钱。
这个决定需要放下许多东西,例如民辩往往站在普通人和弱者一边去对抗食物链顶端的财阀官僚,而事务所律师往往通过为这些财阀官僚辩护而盈利;民辩是非对错要分得清清楚楚,为正义而辩,而事务所律师需要放下黑白对错,客户的正义就是正义。
因为生活,他还是做了选择,好像也接受了一路向上爬上去的人生:当他在法庭当着众人面当着智宥面叫她精神病患者的时候,只是背对着智宥妈妈的制止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了下去。
人心底认定的一些东西可能会暂时抑制住,但很难消失。
智宥是真正触动了杨律师初心的人。
她和他有一样的理想做律师,初衷也一样,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好人。
她聪慧敏感,懂人心,但因为善良把所有的伤害和偏见都让自己一个人承受,怕妈妈伤心,怕朋友伤心。
“你是一个好人吗?
” “信惠总是在笑,但她在利用我,妈妈时常发怒,但她爱着我,叔叔你总是脸上堆着笑,你也在利用我吗?
” 这些问题都在不断地拷问着他让他倍感痛苦与熬煎,直到一审判决无罪,他靠着律师的敏锐将许多的细节连接在了一起:被告人与受害人儿子的相视一笑,被告人庭上庭下的判若两人,明明是被害人的儿子却与辩护律师事务所签约,被害人儿子的公司急需资金,智宥随口说出的和被告人一模一样的话。
终于他做了决定,违背律师即使知道真相也不能说出的原则,坐在辩护席上做了检方的律师,发表了指控被告人被指使杀人的控告陈词。
他最终做了好人,但做不了律师了。
多么讽刺。
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细节和衔接的艺术。
能快速计算出领带上的星星个数最终证明了她有远超于常人的认知事物的思维能力;对法庭另一端钟表声异常敏感,能一字不拉地准确背诵课文,以为在模仿台词“哎哟,恶心死我了”,却发现和被告人脱口而出的话一模一样等等这些细节串联起来都让最后智宥能够详细而准确甚至捕捉到情绪地复述出被告人在行凶时说出的话显得合情合理。
房间里对妈妈不同情绪的照片捕捉,看视频时绘声绘色地台词模仿,也证明她对情绪有着细腻的感知,也让肥头大耳的辩护律师在法庭上断章取义地引用书中结论对智宥下定义显得那么的粗暴,然而这种judge,不愿去理解,不愿去找到沟通方式不也是我们在生活中见到“奇怪”的人常做的事情吗?
“你是一个好人”与最后的拥抱,是智宥对杨律师放下质疑,完全信任的肯定,他也回到了自己,终于爱自己,也走向了他爱的人。
最后的蓝色软糖很温暖,很细腻。
他们互相给予了对方以温暖,信心和力量,多么幸运。
然而世界上多的是一生也许都在被偏见嘲笑而伤害的与别人不一样的人,也多的是最终离初心越走越远最终没法爱自己倍受煎熬的人。
“因为奇怪,所以喜欢”,“终于不用再装正常人了” 智宥最后还是去了特殊学校,所有人都一样,和同类在一起才会舒适畅快。
但是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奇怪,本身就有着极强的主观性,人类通过进化,统一了看世界的视角,形成了大众,群体,秩序,多数与少数,正常与奇怪。
然而总有些人仍保持着特性,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和世界相处沟通,因为傲慢与偏见,我们叫他们“奇怪”,他们有时也在尽力装正常,企图理解我们,融入我们,但是面对集体,个人力量太微弱,对抗自己也会让自己身心俱疲。
影片中有句台词:“如果你想和腿脚不方便的人对话,你和他保持一样的步伐就可以了。
自闭症患者都有自己的世界,他们很难走出那里,为什么呢?
因为生来如此。
如果你很想和难以走出那里的人沟通,那你进入那里不就可以了吗?
”是啊,那里或许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奇怪或许有时候也是独特,常人无法理解的智慧,坦率面对世界,不会撒谎假装,真实做自己的另一种表达。
又想起了另外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和同伴的步伐不一致,那应该是他听到了不一样的鼓点声。
” 我们时常盯着不一样的步伐看,为什么不去听听那背后不一样的鼓点是什么呢?
很喜欢父亲给儿子写的信摘抄在这里:“我亲爱的儿子,差点就忘了你的生日,谢谢你来到这个世界,你成为了我人生中的快乐。
你16岁那年说你要当律师,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胡子都没长出来呢,你说你以后想做好事,我实在太开心了,都放出屁了来。
我开心不是因为你想当律师,而是欣慰,你走上了正路。
我活到现在发现,人生不是只有好事,这个世界非常残酷也充满了矛盾,人也会失误,会经常疲惫不堪,不过亲爱的儿子,过去的事就忘记吧,没有不会犯错的人,我希望你爱自己,这样你才能爱其他人。
”
假如只看海报,《证人》就会被误会为纯爱片。
起初,完全是奔着郑雨盛去的,以为会是像《我脑中的橡皮擦》一样……呃,郑雨盛已经到了可以饰演慈祥父亲的中年人,再也不是和女神孙艺珍玩纯情游戏的那个男神了。
但是,还可以玩爱心和正义。
为一起谋杀案作证的女孩林智友是个患有自闭症的天才少女,她能听到遥远而细微的声音,并且对数字有不可思议的过人天赋,由此成为案件反转的关键所在。
原本只是俗套的大叔萝莉+谋杀案件故事,镶嵌进消除偏见的人性制高点,韵味即刻不同。
话说回来,《证人》这部完全依靠演员表演撑起来的大戏,选角是关键,因此要特别为饰演杨律师的郑雨盛和自闭症少女的金香起点赞。
很久没有看到一部温馨的、摈舍了激烈冲突的故事片了,在生活并不容易的现代社会,人们还是需要一些理想和信念来证明自身的意义。
杨律师由于背负了父亲的债务而步入律师行业去赚钱,可是正义和良知令他不惜违背行业规则,揭发出真正的犯罪分子——我个人特别喜欢导演穿插的那个“照片相亲”桥段,当然也更喜欢本片毫无悬念的结尾:生活里依然落魄的男人在简陋的房门口向同样并不得志的单身妈妈深情表白我可能当不了律师了,(听说了)我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但有一件事我很确定,我做什么一定都少不了你。
让好人有个好的归宿,我喜欢。
人生其实并不要证明给谁看,只要真诚地做回最原本的我们,就已经很好。
难道,不是这样吗?
本片最大优点是呈现了自闭症患者的出众能力,对关注和尊重这个特殊群体做了有力呼吁。
但是本片在营造戏剧化剧情的同时,还缺打磨,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所有人在接触案件的前期都不分析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不管是检方李检察官还是有正义感的杨律师,一直把控辩的重点放在智宥作为一个自闭症患者是否可以作证上,这一点当然很重要,但是还包括警察在内,要想了解案件真相,分析判断嫌疑人的作案动机是必须且优先动作:一个女保姆与雇主无冤无仇为何要痛下杀手?
只要有点怀疑精神并立即走访调查,就会发现死者捐款做公正的日期即将到达、死者儿子公司不景气、嫌疑人儿子急需用钱去手术,影片中案件最后也是通过这三个要素翻盘的,只是相关怀疑和调查很后面才展开,且是由辩方杨律师完成的,这就把韩国警方和检方描绘得太不专业了。
二、嫌疑人在第一次胜诉后完全不懂得忍耐,成为被盯上的关键开始这位大婶还是颇有演技的,懂得博得杨律师同情,说到做心理测试她也不胆怯。
可是胜诉获得自由后,她立马喜出望外,说自己要去看儿子(之前说没家人),好嘛,可能太高兴就大意了,我们尚且理解。
但是她主动去学校威胁智宥是不是有点太猖獗且傻缺了呢?
智宥入院后,杨律师彻底改变了对大婶的看法。
就这忍耐力,犯罪还能长久不暴露?
三、杨律师最终会改变立场的铺垫太多,没有必要一般影片反转都是怕没有铺垫,本片是铺垫太多,智宥对杨律师“你是好人吗”的质问,杨律师和老板应酬时的不适应,他爸爸对他做律师的鼓励,足以支撑杨律师最后的改旗易帜,非要再加一个有正义感的暗恋对象,非要让这位女神表达“你变了,我们不要来往啦”。
这样设计除了让我们早早确认结局无误,还会让人怀疑杨律师改变立场有为爱情所迫的因素在里面。
四、为了维护社会道德就可以背弃职业道德?
这是讲律师影片常常触碰并引起争议的主题,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社会需要坚持维护正义、惩处邪恶。
但是我们要不要拿这个准绳去评价甚至约束律师?
维护当事人的权益是辩护律师的职责,也是他们应该遵守的职责道德。
本片的立意,无疑将辩护律师放在了维护正义的对立面上,杨律师宁可丢掉工作也要在法庭上反水。
这叫全球的辩护律师和辩护制度情何以堪?
忠武路男演员之间有这样一个玩笑:如果宋康昊喝醉了酒、第二天上镜时肿着脸,工组人员会感叹宋康昊一定是把剧中角色融入了生活;而要是换作郑雨盛这样宿醉之后去拍戏,那人们一定会关心他最近怎么没有好好保养。
讲这个笑话的,是郑雨盛本人。
模特出身、身高一米八六、黄金身材比例、手指和双腿修长得不必修图处理、双眸和轮廓深邃得犹如精致雕刻、任何杂志硬照或者现场动图里都能受到第一眼瞩目,也可以轻易就让身边的普通脸变成“鱿鱼圈”。
郑雨盛的外型不是好看,而是非常特别的顶级好看。
郑雨盛当然对自己的这种天赋是自知的,从1994年首次触电奇幻悬疑电影《九尾狐》以来,他都以不输于同戏女演员的纯美形象而深受青睐:《杀欲情仇》在湿漉的额前发间露出忧郁的眉眼,《心跳》在机车上张开双臂迸发年轻的英武,《日出城市》嘴角轻吮香烟、周身都是充满伤痕感的落寞,《我脑海中的橡皮擦》蓄长成熟的发、调情的爽朗和守护的深情都令人怜爱。
李政宰说自己在拍《日出城市》时,因为觉得郑雨盛饰演的道哲太可怜了,就连看着在片场闭目休息的他都会流泪,这种单纯沉郁的个人气质既赋予了角色深情的氛围、又局限了他多元的可塑性。
所以在呈现外型好看之外,为了追求演技专业上的好看,郑雨盛一直在跨越各种电影类型、寻找具有挑战难度的角色。
2019年2月13日上映的剧情片《证人》就让他完成了一次对多层次角色的细腻演绎。
《证人》的港译名叫《五时恭候的证人》,前者专业肃穆、后者温情浪漫,两种风格都在郑雨盛饰演的律师杨淳镐身上体现,影片的另一位主演是曾在十七年前就因为广告拍摄而结缘的金香起,成为“有钱人”还是“好律师”、当个”正常人“还是”奇怪的人“,这对相差二十七岁、却默契和谐的拍档借助一宗悬疑案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影片从律师穿行人群的奔忙景象开始,他虽然西装革履却拎着扎眼的黄色塑料袋,一边赶路一边给需要照顾的父亲打电话,辩护当事人有意用股票内幕贿赂他,他却只是苦笑自己并没有钱可以投资,比起谈笑风生的被告人、他充满严肃和蔑视的端正模样更像是被生活囚禁起来的人。
同样被这样不体面的笑声包围着的,还有正在课堂上背诵诗歌的女学生智友。
因为患有自闭症,智友在学校里成为被”特别对待“的对象:老师对她特别宽容耐心,同学也就相应的对她特别捉弄和残忍,而这两种都不是智友想要的——”下雪了不是美好的事情,下雪了很冷“——自闭症的孩子不会说谎也讨厌欺骗,她只想要一次真实平等的机会。
这个夜里,智友偶然目击到了对面住宅发生的凶杀案,虽然智友指证是那一家的保姆作案,但保姆在邻居中优良的口碑、律师面前温和的形象,让律师把怀疑的眼光转向了证人智友。
这件原本应该围绕杀人动机来讨论的定案,变成了证人是否有作证资格的论战。
带着审视和好奇的眼光,律师开始试着接触这位特殊的证人。
智友放学路上的短短路程成了通往彼此的桥梁、智友唯一钟爱的智力游戏便是每天下午五点的约定;一开始,他把这样的谜题当做取证的手段,智友却把这短暂的相处视为珍贵的平等。
律师的家中有一个罹患帕金森而不愿保姆照顾的父亲,智友有一对健康善良的父母,初看之下两个家庭都是照顾与被照顾的艰难处境,但实际上健全的人却总是接受着另一方给与的力量:正在失去记忆的父亲能够记得律师坚守正义的初心、被公众视为残疾人的智友告诉妈妈自己也有说出真相的责任。
疾病可能摧毁身体、却不可泯灭善良的人性;岁月或许带走健康,却带不走父亲沉静的爱意。
正常的体魄支撑起家庭的屋脊,但却也是那些孱弱的人们拼凑出了完整的幸福。
他以为她只是不谙世事、简单快乐的小孩,但她的内心住着一个聪明敏感、悲悯关怀的大人:因为不想让妈妈担心,所以每天和折磨自己的“朋友”作伴;因为想为别人做好事,所以两次带着畏惧也要站上法庭。
他们其实是同一类人:如今每天游走在富人和权术之间的律师,曾经也是民主和贫穷的斗士。
只是真相不能让他升职加薪、良知也无法帮他照顾家庭,四十六岁的男人还蜗居在用来堆积文件的小办公室里、对喜欢的女人开不了口、对糊涂的父亲束手无策。
所以那五点钟的约定也逐渐变成了律师可以开怀大笑的机会、智友成为他可以放下防备和负担的休息站。
唯一不同的是,智友并没有把他当成对手,而律师却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完成。
智友的自闭症对声音极其敏感、对表情非常模糊,所以在智友第一次出席庭审时,律师利用在智友家中发现她学习辨识表情的图片做证据,在众人面前说出了自闭症是“精神病人”、不能够被作为证据的辩词。
智友只是安静地坐在原地,看似无知的内心已经轰然崩塌;律师说他只是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冠冕堂皇的理由甚至无法说服自己。
下午五点,律师习惯性地给智友打去电话,对比成年人的内疚慌张,智友镇静地问道“这是正确答案吗?
”做人有许多条路,但选择真相只是唯一的正确答案。
影片整体色调是清新温和的,却在律师两次进入权贵的聚会时骤然变暗,金黄的底光从人物面部下方传来,像是蒸腾着来自地狱的火焰——要挂上律师的金字牌匾就要先粘上污垢,要融入世界的生存法则就要先舍弃道德。
当律师带着昂贵的酒气和升职的消息回家,父亲端坐灯下没有半分喜悦——他以为父亲已经老得糊涂了,但被困其中的却是律师自己。
父亲用一封手写信点醒了他,金钱和盛宴对于他并不是真正的好事——真正的好是先爱了自己、再去爱别人,先无愧于自己、才能不辜负此生。
就像最初他只是和智友坐在路边摊前,就能挺直了脊背吃一碗拉面;而坐在金碧辉煌的庆功包厢里,他只能用冷水不断冲刷着自己的尊严、屈腰奉上酒杯。
19岁的金香起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唯美梦幻的青春片中,她诠释的自闭症女孩具有非常丰富的层次:整体行动机械笨拙、但近看她的手指和眼睛总是像跳拍一下细微地颤动;说话语气平直单调,但言行之中又隐约流露出少女的古灵精怪。
在第一次出庭作证受挫之后,她在卧室呆望着墙上的表情识别图,眼中含泪地模仿出一个微笑的表情:泪一直强忍着没有落出眼眶,笑却再怎么用力也上升不出弧度。
这是智友已经明白了,这世界上有笑有泪,有努力了也不得不失败的时候,有悲伤也必须要坚持的信念。
这个世界复杂,但她依旧选择以单纯的方式活下去。
而对于郑雨盛而言,在近年来一直尝试以《神之一手》《王者》《阿修罗》这样浓烈的角色突破自己之后,《证人》的律师角色倒让他不那么费力地深入了人心。
导演非常放心地将特角色内心矛盾的镜头都交给郑雨盛的面部特写:智友问他是否是一个好律师时,先是惊愕地定格四秒,然后眼光下摇、有不敢直视的内疚,抬眼时双目泛红,配合着吐字前的一口深呼吸,律师这个角色置身于良知和诱惑之间的拉扯被细腻演绎。
然后是片中出现四次的庭审场面,律师从确信自己为真相辩护到亲手拆穿自己维护的谎言,每一场庭审包含的感情都很复杂:对自己的捍卫、对智友的羞愧、对权势的愤怒、有过迷茫有过失误,到最后孤注一掷地赔上了自己的律师前途。
片中的律师曾经自损道“民主律师就是感性”,而郑雨盛在最后的庭审戏中达到了辩论和抒情的双重戏剧效果。
执着钻研、永不懈怠、刚正处事却又温柔待人,他以自己那股天然又执拗的单纯为自己赢得了百想电影大赏。
在《证人》中饰演检察官的李奎炯也表现精彩,法庭辩论上出糗的生涩、狭路相逢斗气的天真、挺身而出保护智友的干练,与郑雨盛之间构造出良好的化学反应和喜剧氛围。
“我希望你能爱你自己”“我喜欢那里,因为大家都很奇怪”,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是第一步;“并不是与众不同的人就低人一等,没有人是相同的”,消除偏见是第二步;“我想成为律师,因为我想为别人做点好事”,心存善念是第三步;“如果我做不成律师,至少可以说出真相”,不忘初心、记得来时的路、也记得要去的方向。
最后一步,也许就是此刻,从现在开始学着去做。
做个好人,没那么难。
不知为何,我会对韩国影片里的三等配角有印象,却唯独对郑雨盛特别特别脸盲😂我根本记不住看过他演的电影🎦因为他既不丑也不帅,就像你身边擦肩而过的路人。
这一部《证人》获了好多奖,还入选第六届豆瓣评分榜,可能是因为看了好多关注弱势群体的片子,我对逆袭没什么太惊讶的地方,但是就是莫名其妙的感动了,这种勇于站在阳光下,把每个阴暗角落赤裸裸的展现给大家的过程,看似容易实则太难,像《熔炉》像《辩护人》像《1987》等等,韩国的片子总是这样毫无掩盖的把社会阴暗面拍出来,过程中的小人物却让大家意外感动,就像路人甲般的郑雨盛😂,却选择站在更需要保护的你我他身边…… 你,心里没有过鬼吗?
能成为照亮自己的证人吗?
看过tvb的《盲侠大律师》,片中的男主盲侠凭借出色的四感,在法庭上胜诉无数,一度燃起了律政题材的旧🔥。
2019,一部韩国电影《证人》,一名背弃职业道德的律师保护了一个患有先天自闭症的15岁少女的正义梦想。
虽弱的肉体却藏着一颗刚毅无比的心,他们内心的世界远比世人澄净。
故事发生在患有自闭症的15岁中学生女孩林智友家,隔窗目睹了凶案全程,智友作了案情的唯一现场证人。
杨淳镐,背负巨债且职业生涯前景大好的辩方律师,24小时笼罩在律师行业的乌云之下,背着本心同罪恶携手。
本该以为客户打赢官司为目的职业律师,在发现了案件的蹊跷之后,最终选择放下辩方律师身份 义无反顾的去保护林智友的证人心愿。
最后罪恶之人终判有罪,不守规矩的律师丢了饭碗,道出真相的的自闭症女孩儿被爱包围。
“为了做好事成为律师,做成了好事却再也做不成律师”这句话摘自前方的多赞贴。
我认为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辩护律师杨淳镐的行为轨迹,正是这样一个为行业所唾弃的选择,也为本片背上了“正直”、“尊重”、“保护”的标签,教育性被赋予得满满的。
虽然杨淳镐关上了自己律师职业生涯的门扉,却帮助了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引导她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再去伪装和妥协。
片中那句话让我很动容,“因为自闭症,做不了律师,但是我想做证人”一话背后是智友隐秘的勇敢和坚强。
自闭症,让一个人看上去异于常人,更让一个僵坐在法庭之上做证的小女孩遭受众人的指指点点和不信任。
她明明知道法庭上要承受这么多的痛苦,却偏偏不愿做那个知晓真相却害怕坦白的自闭症少女。
好在她愿意接受自己,好在智友愿意在律师男主的帮助下做这件“好事”,为真相发声,为自己的的律师梦想走到台前。
愿不幸的你被世界温柔以待,愿幸运的你我亦可呈起时刻的爱与关怀”
杨先生是个有良知的律师,一直做公益律师,后来为给父亲还债,不得不加入商业律师的队伍。
这天,老板指派他负责一起公益案件,为一名保姆辩护,保姆年迈的雇主在家中自杀身亡,但临街而居的自闭症女孩智友目睹了过程,并告诉警方,是保姆杀害了雇主。
因其特殊的情况,杨先生对她的证据持怀疑态度,而保姆的供词又非常诚恳这使得男主认定女孩或许是因惊吓给出了错误供词。
可是智友拒绝与他沟通,他煞费苦心的学习各种自闭症相关知识,并约定每天与智友猜谜会友,并在她受到同学欺负时挺身而出,男主逐渐获得智友的信任,与此同时,老板介绍他给自杀身亡的老人儿子做律师,还清外债指日可待,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只是经常耳濡目染老板等人得奢靡生活,还是让他感到有些不适,但为了还债,为了年迈孱弱的父亲,他只得强装笑脸,硬着头皮去应酬。
跟他两情相悦的女同学,仍然奋战在理想的道路上为了正义而承受着打压排挤,每每想到这些,男主都会黯然神伤。
审讯的过程很顺利,法庭上,男主拿出一张拼凑的人脸图片,让智友陷入慌乱,法官没有采信智友对于案件的判断,而男主对智友是自闭症患者的结论,也深深的伤害了智友,最后保姆无罪释放。
然而在休庭的一瞬间,保姆脸上诡异的笑容,让男主产生怀疑,他将一切联系在一起终于发现了事实真相,因为律师必须对自己的雇主严格保密,所以死者的儿子才会找上他,就是为了贿赂他,掩盖他有可能会发现的真相。
检方提出上诉,男主陷入灵魂暗夜,此时父亲的一封信点醒了他,古稀之年的人 早已看淡一切,他给儿子指出清晰的方向,做个让自己快乐的人,做个好人。
男主决定重新做回自己,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他脱下名牌西装,放下豪车钥匙,开始准备洗刷人格的反击战。
而一直想做律师的智友也终于直面现实,她知道自己的条件永远也做不成律师,但她仍然可以以另一种途径做个好人,那就是二次出庭作证。
法庭上,正义的检察官被换掉,男主知道这是谁搞的鬼。
他出人意料的临时倒戈,先是证明了智友有超凡的观察能力,以及卓绝的听力,让法庭最远出的法警小声念出自己的职务,却被智友清晰的复述,紧接着又让智友念出凶案发生当夜,保姆所说的52个字,证据确凿,保姆认罪伏法,男主关于自闭症的一席话,让所有人动容,也让智友泪目。
男主因违背职业道德而失去了律师的工作,但他却成功的做回自己,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并勇敢的跟自己的爱慕对象表达。
而智友那里,也给出了最高的评价,你是个好人。
影评:前面温暖舒服,男主样子太迷人,第三幕突然爆发,强烈反转,编剧的功力真的太强了。
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他只是和你看到的世界不同罢了。
智宥虽然患有自闭症,但她很聪明,且“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人心真是难测。
“信惠总是一副笑脸,却在利用我。
可妈妈总是一副怒容,却在爱着我。
叔叔您几乎都是笑脸,叔叔您也要利用我吗?
”智宥在被信惠欺负后对律师大叔说了这句话。
智宥一直是这个事件中最清醒的人,在我看来她独特的自闭症其实是她的独特优势。
正如智宥妈妈在回答律师大叔“要是智宥没有自闭症就好了”所说,“那样智宥就不是智宥了”。
(第一次看电影有感而发,写些细碎的絮叨,浅薄至极,不喜勿喷)——抛开男主女主的演技、影片探讨的核心、影片情节漏洞什么的不谈(好赖喜恶乃个人自在取舍),影片中的母亲倒是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刻。
在女儿患有自闭症的情况下,一开始同意年轻检察官接近和说服女儿作证,这是每个人的正义感和良知。
后来反对律师接近女儿“套话”,是出于常人自然而然对女儿的保护。
在女儿第一次当庭作证时被辩方律师老板当众歧视“智力障碍”后,表现出了一位有教养的母亲应有且恰当的心痛和愤怒。
为什么影片中小女孩让我们感动?
她对自我情况的认知很明确、从小想当律师维护善良和正义、后来主动要求出庭作证,种种言行举止让我们看到一个自闭的孩子竟建立起这样清澈善良又懂事的的三观,我想和一位伟大母亲的教育、陪伴和付出的爱是分不开的。
母亲在孩子房间挂上自己的各种情绪表情照片让孩子学习(BTW,女孩作证后被当庭羞辱回家看着母亲的照片,哭着学习微笑的表情那一幕,好心疼)——对孩子无微不至的陪伴和教育;母亲在车上说:“那样就不是她了,我从来没想过她如果没有患上自闭症”——对女儿天生的接纳和喜爱……种种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一位伟大的母亲对孩子付出的好多好多心血。
现实生活中,好多家长可能即使孩子身体健康,尚且不能灌输正确的三观,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影片中的那样呢?
如果女孩那份清澈善良带给人的感动和震撼算十分,母亲的功劳至少也应该占八分吧。
好工整
温情鸡汤版的《雨人》,标签里惊悚不如温情。老看片的一定猜到这案子肯定会出现反转,这个反转也是某个人改变的契机。还是《少年菀得》李翰导演的味道,略戏剧性,但它价值观美好,即便是沉重灰暗的人生,这里也是光明可爱得能照亮一切,金香起演自闭症略僵硬不如走可爱路子那么舒服。2019.4.17 6/10
本以为会是大叔萝莉的戏,但没想到处理的还是非常妥当,没有特别过分的感情戏。庭审的部分感觉有点儿戏,处于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总之讲的故事很顺,自闭症也能让观众更加了解。节奏有点慢。不过是个好故事,值得一看。
“律师也是人,我们应该要有人性。”--以谋杀案证人为故事背景,核心是对“自闭症类群障碍”(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消除偏见的故事。剧中弱化了对于案件本身的侦破、检控官和警察的能力,有些正能量硬上弓的意思;庭审和翻盘得桥段还是比较精彩的;影片后半段开启催泪弹模式,自闭症孩子其实什么都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部片子很温暖,这种片子很韩国。郑雨盛凭借其动情演绎力克宋康昊(《寄生虫》),一举斩获“青龙奖”和“百想艺术大赏”(大叔颜艺俱佳太占优势了)。
有些软
好看。我真的好吃韩国编剧的套路。郑宇成老了也还是帅啊!
蓝色的软糖可以相信.
5分。请不要装作大义凛然揣着自以为是的正义公然践踏律师这个职业。
法庭戏有点差
不好看
牺牲职业道德来匡扶正义代价很大,如果律师都不能信那法律也不能信了。
当你有一个机会选择职业操守和人性时 你的选择是什么
工整 标准的人物 什么是好人 懂得感恩 明白尊重 拥有善良 能理解这三个词得人都不多 至于爱的能力 那是奢饰品 锦上添花的
很一般的剧情
金香起妹妹真是后生可畏,加油!!姐姐会一直喜欢你的!!
温情又理想化的小成本电影,凑合吧
剧情走向有些老套。但如果想跟肢体残疾的人对话,要调整自己的步伐,与其步伐一致,还是很感人的。
总感觉差点圆不回来男主人设有点立不住
韩式温情系,过于理想主义的戏剧性。
3.5。故事完整而工整,讲了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故事,不是反对理想主义,而是这个故事讲的不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