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一致、身心合一的投入的时候是生命最美的时刻。
观影开始也会有人觉得茶道形式做作、甚至有些不可理喻。
静静看故事里人物性格各异,是一种乐趣。
静看那种追求极致的人更是一种乐趣。
有人追求权力,有人追求美的极致,看着看着就不再觉得做作好笑,而是开始敬佩。
能够随自己的心专注去追求的人,是完全同自己在一处的人,是知晓自己使命的人,是有力量、勇敢的人,是真切体会生命的人。
虽然生在现实中都有无奈妥协,有遗憾胆怯,但他们让人体会到执着、纯粹的力量,痛苦的质感和洒脱的痛快决绝,像美一样令人战栗,震撼人心。
一些事情为什么久久让人或痛或难忘呢?
最终的答案是那些记忆,哪怕最寻常不过的瞬间都是让人觉得美好的,想起会温暖的笑,想要好好珍惜呵护的……然后戛然、破碎,遗憾也是一种极致的美,伴随的疼痛也是。
最爱的人不一定或大多不是陪伴一生的伴侣,影片后半段讲述主人公千利休的一段人生执念。
为什么茶道要那样一板一眼呢?
为什么茶要那样喝?
为什么喝茶有道?
看似荒唐的,只是人以自己眼光思想去反射出来的结果,返照出来的是自己的层级和样子。
那所谓的一板一眼,真正专注其中的时候,什么也不想,所有心思都放在那碗茶汤里,头脑中寻常的焦躁感觉也会不知不觉消失掉,那时候,人就是百分百放在当下的。
这样专注的时候多了,一切都简单了,慢了,更美好有趣了,就这样好像回到了儿时那种敏锐和纯粹,过去的自己同现在的自己在某一刻合二为一的存在着。
每种茶都有自己的特点,有适合它最佳的器皿、水温,更有随性它的季节和心境心情。
喜欢便会觉得惊艳或好,喜爱没有种类优劣。
什么毫香,豆香,花果,岩韵,花香,菌香,槟榔香,参香,药香……无论那种,都是它们生命的味道,品饮的经过是交换的过程,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细细感触,是体会存在、体会当下、体会茶、体会自己的过程。
這樣一部電影,卻有這樣一副難看的海報,這讓我恨不能理解。
===================================私は美を決める。
似乎聖誕節去看這樣一部電影都些不太合適,怎麼說都應該看快要下檔的《清須會議》 不是么。
對利休的歷史略知一二的人也知道這部影片不可能是個HE,所以我抱怨了一路不該站在聖誕節看。
我看完後執意認為,利休並非在年輕氣盛時愛上了一位自高麗而來的美麗女子,而是愛上了姣好面容下那一顆能水滴石穿的強大心臟,又或者說,只是愛上了“美”。
所以在正好的時候遇見了正好的人,而這位如白色木槿花一般的女子也在正好的時刻也如木槿花一般凋零了。
之所以說利休並非以男人的身份愛上了作為女人的高麗女子,是因為他最後將女子的指甲拔下來永久保留這一行為。
我突然想到他將師傅武野紹鴎的花瓶削去一塊的舉動,認為這似乎是異曲同工。
那時屬於千利休的美正在逐漸形成,而被他念了一輩子的女子的死,又正好成為某種契機合理地促成了他後來對美的完整的理解。
電影中木槿花是出鏡最多的花,這種花期短到不吉利的花也成為整部電影美意識的一個側面,將人世短暫的繁華與絢爛表現得淋漓盡致。
浮躁如我的人,看這部節奏緩慢的電影,卻不會覺得焦躁,反而可以沉下心來領略利休獨特的詫び茶、而從而感受日本所謂的わび·さび的美意識,在我看來這是一部無比精美的電影。
OST自不用說,畫面也精美無比,這部電影用了許多仰角拍攝,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對利休的手,高麗女的手,以及宗恩的手的長時間特寫,每一個畫面都美得讓人沉溺其中。
這雙手可以泡出舉世無雙的茶,可以握住愛人的手,也可以結束自己的生命。
暫不說電影,就說這種對究極美擁有如斯執念的人,最終也會死在美之下,因為這種人的美,可以殺人,也可以殺死自己。
值得稱讚的是這部電影得到了表千家・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的協助,並且所有的茶具都是真東西,利休使用的黒楽茶碗,赤楽茶碗,井戸茶碗,熊川茶碗全部都是當時流傳下來的東西,能做到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這部電影的誠意。
而關於演員,ebi醬的一舉手一投足,讓我不得不感歎這果然是憑藉歌舞伎演員的質素才能完美呈現的畫面呀。
而傳聞原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心中就是想著ebi醬而寫出的這本小說。
再說中谷美紀,我常常能在電視上看到伊藤園的那個「お〜いお茶」的CM,算是廣告的本色演出了(笑)。
而最好笑的是中谷在《清須會議》中出演的是北政所(這次的北政所是檀麗),我和朋友笑稱,難怪最後豐臣秀吉要逼死利休了,因為老婆在另一部戲里被搶了啊。
讓人十分出戲的還有伊勢谷友介,在《清須會議》里出演的是信長的弟弟信包,而在這部戲里出演信長,在今年早些時候播出的《女信長》里出演了秀吉,這讓早就認定他應該出演織田家各種人物的我覺得,演秀吉的話,畫風有點不對啊(笑)這是一部十分有誠意的電影,畫面十分精美,雖然我有時覺得故事情節不夠豐滿,但已經是足夠好的一部影片了,所以給了五顆星。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清須會議》,他們兩部一起上映簡直就是一動一靜相得益彰,而兩部電影演員也有重合,這一定是約好了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美物带来的争斗】这一节开篇,已经是利休切腹前六年。
画面给出了大阪城,这是丰臣秀吉所建之城,如台词所言,表示的是秀吉位高权重而一手遮天。
当每个人的自我展开,总是赫然如城,可以庇护一地的同时也如雷巡电守,不容丝毫侵犯。
情节的开始是秀吉的奢靡,他的妻子北政所称他每日沉迷酒色,乐此不疲。
出身低微的人,在得到了最高的权位之后,便是肆无忌惮的享受。
因为曾经仰望的一切已经全部都触手可及,甚至俯首听命,于是狂欢。
到了这个时候,才会发现,原来曾经的渴望一直不曾离去,如潜伏心中的虎狼,此刻再也按捺不住,脱闸而出。
从来没有机会满足,所以只得压抑。
被压抑的心所获得的不是平静,而是扭曲。
之后得到的满足,也不再是当时的渴望。
因为承接这一切感受的不再是自己,而只是一份陈旧的虚妄,寂如尘灰,毫无生意。
宗易的名字已经改成了利休。
据闻利休之名是天皇所赐,意为名利皆休,与影片有所出入。
这就是电影,永远不会改变的是蒙太奇艺术造幻的本质。
世上美物皆炫惑,能够引人入于沉溺。
一如宗易的所展示的茶事,便有着炫惑人心的力量。
自改其名,大德寺的高僧出示一纸,解释利为尖锐刀剑之物,宗易是为了时刻训导自己不要太过锋芒毕露,把锋芒收敛起来。
恃才傲物,必将招损。
傲气何损?
古人云,不遭人嫉是庸才。
傲气之损,就在于被人嫉妒。
宗易会被什么人嫉妒?
身为当时日本第一茶人,被任何人嫉妒都有可能。
但是能够让他心生忌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产生畏惧的美好事物,是当时日本最有实权之人,他所辅佐上位的丰臣秀吉!
但这种害怕,并非来自对于权威和地位的忌惮,而是另有缘故。
因为宗易更名利休,并非示弱,恰恰就是用了这样一个名,把所有已经存在却还未显露的矛盾都挑破了。
放言收敛,其实等于是宣告我已经领略到了你对我所做的一切。
日本历史对丰臣秀吉的评价,说他是擅以利驱动人心的人。
利休一词,更可见玩味。
一则以利驱动天下,一则却以利休为名。
真正的示弱,岂会如此高调?
所以这不是示弱,而是下战书。
也等于是对丰臣秀吉的警示,我已经对你心生警惕。
欲盖弥彰!
看似后退,实则是前进了一步。
人的名字,是面对人世的态度。
改换名字,是改换处世的态度。
如此方式文雅,但态度明确。
是警告,也是试探,这是牵连过深的关系产生冲突时候的手段,因为双方都不可能实施最直接的决裂。
在茶道上而言,千利休是丰臣秀吉的师父。
在配合而言,千利休是是丰臣秀吉的经营者,代表了许多暗处势力的支持。
这是暗事,哪怕是秀吉的部下也未必尽知。
所以之前千利休以待庵之名提醒秀吉,其中一个部下会出言指斥荒唐。
这样的关系,所以让双方难以直接走向对立。
但人世之妙,就在于此。
这样的关系,为什么也会出现分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让人最难以测度的变化。
看似坚固的盟约,也会在心意转变的瞬间实现背叛。
所以儒家所求的,永远是人人相信的世界,而并非求人相知。
相知无用,因为就算了解之后,对比之下人也只会在乎自我;而追求能信,则是立不易之行,使人可以依托。
千利休和丰臣秀吉的矛盾何在?
并无台词直接交代,但下一组镜头出现的是一群人评论千利休的茶室。
从言语之中可知,他们追随秀吉,恭敬称其为大人。
而第一个说话之人,赫然就是当初在织田信长面前上呈足利家的传家宝的人,另外几人的则是武士装束。
他们口中说出之言,并非品评,直是不满。
第一不分贵贱,厌恶入口狭小,出自拥有足利家传家宝的人。
第二是武士解刀,被斥为无礼之举,出自武士。
第三则是共同的指责,茶席减少而室内狭窄阴暗。
三种指责,皆有所指。
因为之前已经说过,千利休的茶室,并非只是茶室,而是他运作而成的天下。
那么如此一来, 这三种指责当另有所指。
茶前无贵贱,代表社会阶层之间的平等。
至于入口狭小,若以品茶为目的,自然不觉狭小。
之所以觉得小,恰恰是因为之前的架子太大了,自大而后觉得入口狭小,不能放下身段。
此人拥有足利家传家宝,可代表旧有的势力,自觉尊贵,所有才会有这样的指责。
第二是武士阶层,日本中世纪的权力关系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公家,是以天皇为核心的朝廷的公卿贵族;一是寺家,这一点不熟悉日本历史就难以知晓了。
日本举国崇佛,自上而下皆受日本佛教文化的熏陶,不仅大人物崇信佛法,底下阶层更依附之上。
比如织田信长就信奉法华宗,有第六天魔王的别称,又唤作吉法师。
日本的寺庙并非只是信仰之所,修行之门,和尚们不仅拥有寺院田产和百姓依附所形成的经济,更豢养僧兵,与政治人物往来密切,伴随着宗教信念和政治活动,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也是社会权力结构之中极为重要的一面。
至于第三个方面,那就是武家了。
日本的武家出自公家,其实原本就是公家的下属武士阶层,而后逐渐壮大,乃至把握政权,直至镰仓幕府形成,武士阶层最终直接架空了公家,把握了政治权力的核心。
而公家的代表,天皇则只剩下了精神象征的意义。
因此,在日本战国,除去武家阶层之间彼此势力的矛盾之外,从社会上而言,还具备的一对矛盾就是以天皇为代表的公家与武士阶层形成的幕府的对立。
天皇失位,众武逐鹿,历代幕府颇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
所以此前说到织田信长天下布武,意图是直接取天皇而代之。
天下布武,是让武家完全取代公家,建立真正的武士政权,结束万世一系。
千利休也是由此和他走在了对立面上!
当千利休辅佐的丰臣秀吉上位,营造了他的茶天下之后,要武士进入茶室之前解刀,这分明就是要剥夺武士的权力,让武家臣服。
难怪武士斥责他无礼。
什么是礼,名位也。
名分定,位上下,这是礼。
无礼,就是取消了原来的名分和地位。
真是低劣的茶道啊!
共同的指责如此。
为什么低劣?
因为简单粗暴的抹去了原本的秩序,在隔绝外物之中,让人平等于一室之内,带着强行约束的痕迹。
三块茶席减少到了两块,又从两块减少到了一块半。
茶席是什么,是位置。
位置从三减少到了二,又从二减少到了一块半。
位置在减少,其中的对于社会结构和政治的构想,自然也蕴含其中。
位置的减少,那么原本在其位的人该如何?
什么是天下,每个人的位置组成了天下。
如果人不得其欲求之地位,会变得怎么样呢?
一张茶席的逼仄,细腻的表现在了剧情之中。
逼仄之地,总是暴露内心。
三方指责,不仅是评论,也交代清楚了矛盾与对立,同时引出了黄金茶室。
从中可以看出,利休真的是收敛锋芒了吗?
恰恰相反,他锋芒毕露了,犹如黄金动世。
整本电影,此前对千利休形象的刻画一直都是隐晦的,至此时才开始豁露。
因为矛盾已经浮出水面,所有在暗处炮制的茶汤,终究要端到人的面前,让人品味。
秀吉用利益驱动天下,给天皇献茶打造的是黄金茶室,从其人而言,也算是最为契合的表达。
黄金之色,是大地之色,是生养利用之色。
世人用黄金而觉得低俗,其实隐晦的心态是寻求生命超脱于生存本身的更高的存在意义。
黄金不是低俗之物,但生命之中若是只有黄金,或以为黄金最高,便是低俗。
但谁若是轻视了黄金的价值,便不只是低俗而是愚蠢了。
如果有久视黄金的体验,便知道黄金之色会生出迷人的感动。
自古以来黄金有着代表占有和财富的另一重维度,那就是不朽。
金性坚固,是连佛经之中都会用来比喻人身上本自存在的不坏佛性。
身居高位,喜爱黄金的本性,是因为得到之后的深切共鸣。
世人与此不同,因为从未得到过黄金,并渴望不坏。
无论是哪一重的维度,利休提出的黄金茶室,都是一个惊人的创意。
但无论是哪一重的对于黄金茶室的理解,其实都是来自外人的目光。
真正黄金茶室能够代表的,绝非这些心意,唯一可以匹配的词语,只怕是只有“欲望”二字吧!
不错,一座黄金茶室,其实是利休将丰臣秀吉的欲望赤裸的表现在了天皇面前,世人面前。
只怕秀吉是因此才会欣然同意这样的创举吧!
普通之人掩饰欲望,唯有争夺天下之人,则会把欲望放在天下人的面前。
对于野心之人,只怕没有比展露自己的欲望更能够让他们感觉到快感的事了。
心意如此饱满而动人,就在天下人的注视之下,那欲望生动而充满力量,不是扩散式的宣泄,反而凝聚成了形体,竟是一座黄金茶室!
能够创造合乎人心意的茶人啊,利休!
这是他又奉上了一杯最合乎人心意的茶汤了!
一灯点亮,光影相从。
在黄金茶室之中的演绎,展现了电影表达特有的真幻交织。
利休使用陶器在黄金茶室之外行茶,丰臣秀吉使用金器在黄金茶室之内模仿动作。
这样的表达真是绝妙,光影造就多层次的表达。
看见利休的影子,可以说明他一直居在幕后的身份;看见秀吉的模仿,可以理解为他一直接受利休的指导。
两人的关系由此镜头表达的意味深长。
一切从当初宗易点亮一灯,幻出两只光影之鸟开始。
这是电影的艺术质感!
画面呈现出了多层次的表达,是高明!
黄金茶室,也可以说是丰臣秀吉打造的天下一统;黄金茶室之中的奉茶,是丰臣秀吉向天皇的表达。
利休也在场,却只是一道影子,是参与者,并不外露。
可作畅想,究竟秀吉的天下一统,其中有多少是利休的参与。
当初织田信长所要的,能为他谋划时代之人,终于没有辜负织田信长的识人巨眼,可惜奉茶之人不是信长。
因为信长是不会向天皇奉茶的!
一人在黄金茶室内,一人在黄金茶室外。
秀吉奉茶,其实是奉黄金茶室;利休居外,也表明了他不在秀吉的天下之中,不在秀吉的欲望之中。
秀吉的欲望的完整,凝形的黄金茶室,同样也不被天皇眷顾。
虽有一声好茶的赞许,但是天皇注目之处,只有茶!
天下当然一统,毕竟是好事啊!
这是天皇也不得不赞赏的,结束了大名征战以造成的动乱,这间茶室,怎么能不好呢?
但天皇的称赞,赞许的却是茶,而非茶室!
要知道,茶是利休的,黄金茶室,才是秀吉的!
秀吉色变!
因为,茶可以没有黄金茶室,依然绝世;但是黄金茶室若是没有了那杯茶呢?
还具备存在的意义吗?
这黄金茶室的一次奉茶,这象征天下一统的表达,形成的结果却是清晰的看见了真正的价值!
“真是辛苦你了,招待天皇在黄金茶室中品茗,真不错!
”分明是他向天皇献茶,出口却说是利休在做的事,这是挑破,也是争斗。
分明自认是自己的功劳,却满口称赞他人,不是挑事是什么呢?
中国人说功高震主,此等情形好比是一个开国皇帝对手下的大将说,多是你,才打下这片江山啊!
大将若是知趣,就应该赶紧告老归田了!
到了此时,似乎才可以理解一开始提及,为什么一个君临之人,会对区区一介茶人发出嫉妒!
“但是,为什么天皇眼中只有茶呢?
”浮夸之笑过后,这才是秀吉露出锋利。
偌大一座黄金茶室,视而不见,只见区区一杯茶。
天皇一声好茶的赞誉,等于只是肯定了利休。
人是需要肯定,才会满足的动物啊!
任何人心灵的介意,都是来自肯定的满足。
人重视自己的意见会强过重视自身。
大街之人都会因为一言之辱,引起斗殴,何况万人之上。
天皇轻轻一言,秀吉成了看不见的空气。
“那可能,是因为茶可以杀人!
茶有着就算被杀,却仍然想得到的美!
”面对举国第一人的嫉妒,名为利休的人,却说出了这样的话。
什么是茶可以杀人?
茶杀人,杀的不是别人。
利休的意思是,为了茶,他可以抛出性命而不顾。
也就是,利休露出了所有掩藏的锋芒,和秀吉针锋相对。
所以秀吉才会说出“原来是拼上了性命!
”问题在于,利休拼上性命要和秀吉争锋相对的是什么呢?
只是一碗茶,怎么可能成为争斗的问题。
所以茶,在这里是一个象征,而究竟是象征了什么呢?
只有明白了利休坚持的茶是什么,才能明白他和秀吉的争执与分歧,究竟在何处。
利休的茶,究竟是什么?
影片至此,并没有直接阐述,以一种更引人入胜的牵引,引出了绿色香盒。
因此明白,茶不过是象征,而绿色香盒才是真正代表内涵之物。
秀吉口中的,“像你这样的人,在这步田地仍旧即执迷不悟的,应该是很重要的东西。
”透露出的是,千利休真正的意图所在。
所谓像利休这样的人,是秀吉对利休的了解。
居于幕后而谋划天下,算计清晰的人,总有智者的通达。
而智者往往共同的特点是,让人不知道他们的底线究竟何在。
在两人已经完全展露对立的当下,他终于触及到了利休真正的意图。
影片至此有一处回忆,也就是当初利休给秀吉一碗粥的场景,当时秀吉便察觉了绿色香盒的存在。
但直到此刻,他仍是不知道内中究竟是何物!
也就是说,秀吉并不明了,当初选择他进行争斗天下的利休,究竟是怎样的欲望!
那绿色香盒,代表的是利休的心意所在。
向来能够唤起他人心意的第一茶人的内在,是怎样的世界。
当利休回答茶能杀人的时候,已经不得不推向这个问题,即显露他的内心欲望!
是的,秀吉的大欲,已然成形,作为黄金茶室赫然在目。
那么利休的欲望呢?
难道真的以为他是毫无欲望之人吗?
要知道在世间相争的,只会是各自的欲望啊!
只是利休的欲望似乎超过了黄金茶室,如同他自身不在黄金茶室之中。
这多么让秀吉产生疑窦,可以猜测的是每一个在位者最为关切的念头,也吸流淌在秀吉心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原来他是要和我争夺天下之人啊!
这一点表现在了对于绿色香盒的定义上。
利休说,“这是传授在下茶道的恩师所赠之物。
”秀吉却马上反应,“是女人吧,别遮遮掩掩,我都看穿你了。
”秀吉认为利休的说法不过是掩饰罢了。
所谓女人,对于男人而言象征的就是欲望。
男人之间谈论女人,表达的就是欲望。
所谓的看穿,即在此,秀吉认定了,利休也是有欲望之人啊,就是要跟他争夺天下的啊!
怎么不是呢?
若非身怀和自己一样的欲望,如何能够打造出合乎他的心意的黄金茶室呢?
如果不是同样在这种欲望之中,怎么能够明白他人的心意何在?
既然能提出打造黄金茶室的想法,他必也是有着同样深刻的欲念!
越是能够领悟自身的欲望,才能越是明白他人的欲望,世间的道理,不正是如此吗?
参与谋夺天下之人,却说对天下毫无兴趣,谁能相信呢?
尤其是秀吉这样的大欲之人,因自己是这样的人,所能理解的因而也只有欲望。
因为我是这样的人,所以世间的人也都不过如此吧!
即便有所谓更高的追求,不过是更大或者不同的欲望而已。
而且欲望是这样奇怪的东西,那就是再大的欲望也不会妨碍各种细小欲望的存在。
哪怕有了更高的追求,那些在各个层次的满足也并不会因此而消失。
深谙欲望的秀吉,深刻明白利益的本质,就是欲望。
所以秀吉的理解,利休的茶,就是天下啊!
利休所谓的茶能杀人,在他心中,便是利休会为了和他争夺天下,不惜性命!
带她来见我!
等于是秀吉的宣战之语,意味着让利休完全展露目的,不必在这样隐藏,为彼此的欲望,光明正大的对立!
这句话,是意味着秀吉分清了两人立场,走入敌对!
但是利休的目的,真的是在争夺天下吗?
利休的死歷來眾說紛紜,但小說作者能從個中角度入手,可說是有心思的。
通常改編成90分鐘左右的電影,在情節鋪排上都有一定難度,因為既要表現利休在茶道上的成就,對美的執念,也要表現其中的人物關係。
朝鮮女子的殺入,被詬病俗套。
觀者認為,此女子及其物(指甲及高麗香合)的存在能夠成為日後利休之死的關連,以及影響利休對美的審視,這都是作者大發奇想的地方,甚有意思。
眾讀者認為此套俗,俗在何處?
千利休是16世纪的日本茶道大师,是像神一样的存在。
他本名叫千宗易,“利休”这个名字是天皇在一次皇宫茶会中赐予的。
他是当时的“茶头”,可以说茶道第一人,天皇赐名显示了他的身份地位,且其服务于最高的权臣丰臣秀吉,名声一时无二。
对于我而言,茶道比生命更重要千利休对传统日本茶道进行改革。
原先茶道是贵族的专属活动,精致华美的茶室,使用昂贵的茶具。
千利休做出了改变,在小茶屋中品茶,房间布置极简,茶具出自本地工匠之手,拙朴简单。
他可以说是日本茶道的鼻祖,他提出的“和 清 敬 寂”日本茶道,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形成日本独有的侘寂美学,延传至今,在世界独具一格。
电影的主线是千利休和丰臣秀吉的交织。
开篇是丰臣秀吉敕令利休切腹的前夕,大雨中3000士兵围住府邸,危机迫近。
然后倒叙,十几年前,在织田信长处,千利休展露头角,认识丰臣秀吉。
在秀吉低谷时,千利休给予帮助,在他关键决战时,提供重要的建议助他获胜,然而最后他步步紧逼,虽然可能道歉并交出香炉可免一死,但是利休宁愿切腹自杀。
当利休身着白衣,泰然赴死,倒在鲜血中,成就了神一般的自己。
日本茶道的产生背景是佛教,核心是禅宗思想。
茶道体现了禅宗的“无常观”,一切皆无常、无自性。
在战火动荡的岁月,人们朝不保夕,政权更替频繁,世事无常更令人感叹。
在这无常的世间,来进行一次茶会,可能真的是“一期一会”。
这不仅指,人可能只有一生一次机会相遇,广泛来讲,季节、天气、今日的花、茶叶、茶器、茶果子、诗画,更重要的人和此时的心情,都是“一期一会”。
一生只有一次,不会再来!
利休说,茶人至诚的心是最可贵的。
为了这“一期一会”,茶会的一切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诚挚的心意让人感动,引起共鸣,心意相通,美,让茶道进一步升华为艺术,传达出精神内涵,直击人心!
露地门口历史上第一个独立茶室是由千利休所建造。
茶室建筑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待合)、连接门廊与茶室的露地组成。
茶室本身,最多只能容纳5人。
水屋,用于清洁和茶会前的准备。
门廊,用于客人等待的地方。
露地,连接门廊与茶室,意味着禅定的第一阶段,即通往自明的道路。
露地的存在,旨在切断茶室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人的感官更加敏锐,得以专心体味茶室本身蕴含的审美情趣。
庭院深深,树影婆娑,卵石铺路,杂然有序,小径蜿蜒,松针遍地。
石灯笼上苔痕斑驳,四下里寂然无声。
漫步其中,往往不觉抛开俗世,怡然忘忧。
这种感觉令人印象深刻,即使深处闹世,也如同置身山林。
这些营造出的宁静与纯粹背后,是煞费苦心的匠意。
宾客穿过露地时,被唤起的感觉,会因为茶人的风格不同有所差别。
千利休,追求的是绝对的孤寂。
他主张铺设露地的秘密,包含在一首古代歌谣里:远望秋浦,枯木干枝。
海屋独自,暮色沉沉。
茶室日本茶室有许多特有的构造,如壁龛、需跪行而入的小入口、不对称性。
小入口:茶室入口尺寸高约73厘米、宽约70厘米,做入口的木板由两块旧木板拼成,内侧有横框,钉子帽要露在外面不得加以掩饰。
如此设计,不论什么人进入茶室都必须弯下身子,匍匐进入,无论尊卑,无一例外。
目的是使来者领悟平和谦逊的真意,也有放下名利地位,解除压力,亲身体验无我的境界。
壁龛:冈仓天心曾说“茶室的简朴单纯是模仿禅院的结果”。
壁龛在日本茶室中地位超然,人们进入后,首先要跪在壁龛前行最高的礼,拜读挂在壁龛里的禅宗墨迹,观赏茶花。
茶室只使用土、砂、木、竹等材料建造,外表不加修饰。
却在清贫简朴中处处流露着精致与优雅。
结合佛家的无常观,和心外无物的训诫,禅宗将房屋视做肉体暂时的居所。
茶室以茅草屋顶,象征柔弱易逝。
以纤细的柱梁,喻指虚亏不坚。
以细竹作为支撑,暗示难禁风雨的单薄。
其选材皆为常见,表明心随自然,而非刻意。
矮小的茶室,简朴无华,身处其中,正如电影中所说,好像回到童年做错事后担心被父亲责备的状态。
回到童年的单纯,面对本心,没有大人的省时度势,深谋远虑。
茶室内没有奢华昂贵,只有简单的朴素,正如人的本心,奢华富贵都是后天习得,慢慢掩盖了本来的心性,但一切荣华富贵,终也是会烟消云散。
花蕾千利休创造了侘茶,“侘”(わび,读WABI),原意为 外表粗糙,内在完美。
寂び(读SABI),原意是“旧化,生锈”,俳句诗人松尾芭蕉,在能乐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一层美感的含义:从老旧的物体(人)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的一种震撼的美。
侘寂是一种日本美学意识,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
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尤其是无常。
电影中展现的美:在狭小简朴的茶室,一朵花的蓓蕾,代表着生命的萌芽,连土墙也因此熠熠生辉。
千利休千利休的简朴茶室和丰臣秀吉的黄金茶室,正如这两个人物,是截然不同的风格。
茶道的美,摄人心魄,他只用了一杯茶,就赢得了世人的推崇,让当权者感到如芒在背。
崇尚侘寂简素的自由灵魂,是不会屈从于黄金和武器的。
电影中,两人的形象也塑造的“爱恨分明”。
利休是茶道精神的高贵代表,是朴素又充满生命力的美的化身,丰臣秀吉是骗子、小人、是弄权者,是世俗物欲的象征。
虽然世俗的武器可以杀死利休的身体,但是他卓绝的茶道精神和独特的美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放射光芒。
黄金茶屋电影充满了诗意的美感,演员也很棒,饰演千利休的歌舞伎市川宗家的公子,市川海老藏高大俊朗,饰演千利休夫人的中谷美纪也很有韵味,表现出优雅的仪态和克制的热情。
剧情的安排衔接自然,交代的很清爽,但又有小惊喜。
在千利休切腹自杀,沉重悲怆的气氛中,正以为要进入尾声时,却意外的开始了千利休青年时代的新段落。
看着那流连在风月场所的风流倜傥的少年郎,心情一下子明朗了,这部分也把千利休的成长和美学理念的形成补充的更加完整。
写在最后:日本茶道,融合了精神和艺术之美,是世界的宝物。
千利休创造了这种非凡之美,现代的人们却连体会这种美,都很难。
要深深理解、体味欣赏朴实无华的美,需要一颗单纯和沉静的心。
【美物的内在】世间所有的争斗,都是由最外层的碰撞开始的。
就如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分歧首先不会出自个体本身,而往往爆发在各自的坚持。
都是这样的人啊,可以包容对自身的攻击,但无论如何难以容忍的是对我所认同和坚持的否定。
世上存在这样一种东西,出自于自我,却又得到自我超过本身的爱意。
诞生于我的,会比我要珍贵,每一个自我如此行为。
如同孩子来自母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却超越自己。
如同人会爱惜自我的表达,而超越爱惜自身。
“世间正因这些宝物而改变!
”这是影片接下来的镜头,是利休的弟子宗二在库房之中对宗恩说出的话。
库房之中尽是茶器,而宗二一进入则表达各种赞叹茶器的价值,还提及了三岛茶碗。
三岛茶碗是朝鲜,当时称为高丽,流传入日本的器物。
当时陶瓷之技术,最顶尖的只在中国。
高丽因为是附属国,所以才得以流传一些烧造技巧。
而日本偏远,并无优良技术,需从中国和高丽进口。
如若知晓一段日本战国史,即知宗二说这句话之时,在小田原大战之前,也就是丰臣秀吉召集大名进攻北条之前。
彼时日本之战国发生的变化,是从大名混战渐趋一通于秀吉之手,社会渐得安定,万民得以安居乐业。
世间的确因宝物而发生了巨变!
宗二在此的台词暧昧,有所表达,不能只当他在谈论茶道和器物之美。
从宗二的话中可以察觉一点,诸位大名领主对于利休之崇拜,更提及了领主们愿出多少钱购买茶器,价值颇为不菲。
这不是闲话,而是体现了利休对许多大名的影响力,也就是利休的实力。
宗二还有一句话,“但是,美丽的东西也是可怕的,侍奉在师父身边的我,对此深有体会。
”争斗需要力量,而世间所有的争斗,都会牵连至个体的影响所及。
影响越广,牵连越大。
无论是情感的维度,亦或者是利益的同盟。
世间的争斗表明了,所谓的自我,并不只是一身,更在一身所及。
宗二的话,表示清楚了一个意思。
利休和秀吉的争斗虽然并未公开化,但是已经在各个维度表现出来了,蔓延到了各自能够影响的力量。
从影片本身来看,此处的安排并非闲笔,一个三岛茶碗也不是独立台词,关联到后续的情节的暗示与完整。
同时也是上一节利休和秀吉争斗的展开,承接剧情和节奏,慢慢地将铺展开一代茶人和一代枭雄的斗争。
物有初心难见,事成之后有歧,是世间的常态,何况来自两个强大的主体。
秀吉所理解的利休,最后落实在一个女人。
在男人面前提及女人,以此代表欲望。
身在欲望之人,只能以欲望理解,而所理解者,只是欲望,此所谓从自我到自我。
秀吉如此,但是利休究竟为何呢?
如果是为了平定天下,那么辅助秀吉不就可以了吗?
那么就如秀吉所理解的一般,大欲所存,只在取高位而代之。
因此下一个情节便是,就连老匠人也不理解他。
“都按你的要求做出来啦!
”伴随此语的黑色乐烧的完成。
这是和利休结合的最为紧密的力量,老匠人代表的来自天皇的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目的应该都完成了吧。
从支持秀吉的行为之中,将自己从被信长推翻的危险之中解脱出来。
得到的结果是秀吉向天皇献茶,接受赐封,这是对双方的认可,完成合作。
没有贵族身份的秀吉以此提升了地位,成为贵族,得到支撑;拥有地位,没有力量的天皇以此得到力量的保护,维持荣誉,得到秩序。
这已经是天皇一系的力量在其中获取的满意的利益了吧。
所以不由得连老匠人也疑惑,利休这是还要做什么呢?
因此抱怨利休“老是提一些苛刻的要求”。
看来不只是这一次,利休平时的作风绝对是强硬的,哪怕是同盟都会有微辞。
利休以无比珍惜之感,缓缓拿出了绿色小瓶,老匠人一眼看出了,这是高丽的瓶子吧!
入手之后,老匠人领悟:“原来如此啊,正好能握在手里!
”这是秀吉要看的绿色小瓶,利休拒绝没有向他交出。
而前文交代,这绿色小瓶也是象征了利休所有的坚持,并因此和秀吉分歧的原因。
但是此时利休却主动向老匠人展示,这是向自己结合最紧密的合作之方,展露了自己的本意。
千利休的心意!
关于他辅佐秀吉,以及他一切行为的真正目的!
利休主动将小瓶掀开,一片莹白光润的指甲赫然在目,不免让人感受一丝错愕和震惊。
向来展示一身寂美之态的茶人,怀中所藏,居然是一片指甲,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利休提出要求是,请老匠人完成一个,与此指甲相配的更坚固的容器,以来保存!
这就是怪话!
电影是表达的艺术,而高明的表达永远是含有引申,如诗之兴。
一枚指甲,藏在绿瓶,已入奇诡。
非要在此时让老匠人铸造一个更为坚固的容器来存放,更是滑稽,老匠人可是烧制陶瓷之器的。
世上器物,比陶瓷更为坚固的,大有之在。
为何要找脆弱如陶瓷的器物来实现坚固?
中国写史有一个习惯,遇上难言且不可言,就写怪话。
怪就是不正常,不正常的意思是有隐情。
所以这一段的表达,不是含蓄,而是别有寄托。
看来是那么回事,但实际上一想都不符合常理,就可以思索表达。
这样表达,或许是有难言,或许是表达者本身也不确定,以此表达思索。
如影片之名,是一次寻访。
之前曾经探索了,利休的茶室,其实是天下。
那么他的茶,正是用以驱策天下之人,如那些为他的茶所吸引的大名们,团结在他的身边,成为他的弟子。
利休的茶道只是表相,真正的内涵是通过茶,吸引了众人。
而绿色小瓶,却是传授他茶道的恩师所赠,那么也就是说,这小瓶正是他茶道的来源,是他为什么要进行一切行为的源头。
影片至此,利休的茶室,利休烧制的茶器,都已经完成。
但苛刻的利休却拿出了绿色小瓶,这才是他真正要完成的。
换言之,他和秀吉所形成的天下,已经完成,却并不是他要实现的天下。
利休要的,是一个足以能够保存这片指甲的容器!
一个能够保存这篇指甲的天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下,那么疑问就在此处了,影片至此,才算显露了利休的心意,却转瞬进入迷雾之中,这片指甲意味着什么?
如果放开思绪,或者可以重新去发现老匠人与利休关于香瓶的话。
一是合手,二是更为坚固。
刚好能够握在手里,合手的东西,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合乎自身的感觉,与自己相配的合适。
引申一步,那就是自我可以完全的掌握,而不必会出现掌握不住的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休是觉得秀吉的天下,有着无法掌握的部分,或者大胆的说,并不合乎自身!
这个自身,也许是秀吉本人,但从另一个维度,不妨觉得,即是日本。
甚至说到了坚固,以此类推,利休也认为了,目前秀吉的天下并不坚固,是怎么样的不坚固?
无法保存这片指甲!
从字面意思可知,所谓的不坚固,是无法容纳!
无法容纳洁白如玉的指甲!
女人的指甲?
这是老匠人的感触。
下一个镜头,是两双握住的双手,形成传递的动作,很明显一双属于男子,一双属于女子。
让人联想到指甲的主人,果然出现了女子。
秀吉没有猜错,但秀吉猜对了吗?
老匠人也没有说错,但老匠人也不明白这片指甲的女人的一切。
一片珍藏在胸口的指甲,意味着的是利休的内心啊!
而他这样的人,会有怎么样的内心呢?
那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指引了利休进行怎样的茶道!
利休将之展现给了老匠人,是向天皇一系表达了自己的内心。
从解读上,就可以表达为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和秀吉不一样的天下。
斗争是一个过程,总是从相互的试探开始,完成从合作到敌对的过度。
这不是保守,而是适应。
祸从口出,宗二被赶走,是秀吉的动作。
自古因言获罪,罪从来不在所言,肯定是在之前就有成见。
鼓声威严,透露争战的气息,石田三成向秀吉进言,表明了一个事实,利休身边有一大批支持他的大名,更有甚者,他们认为是利休促进了天下一统。
如果之前还单纯以为利休只是个茶头,追求的是茶道,那么至此也该明白。
让别人产生了是他促进天下一统的意识的人,此前究竟会做了些什么!
两段剧情,争斗从秀吉和利休转到了手下之人。
敌对的意识散步到了各自的团体,斗争的意识开始确立了。
但是秀吉却在做一个奇怪的事情,用金沙来喂鸟,口中喃喃念着,怎么回事,不够吗?
这一幕是象征着秀吉心中的自己和利休的关系。
为什么出现黄金养鸟的情节?
之前的解读之中,影片出现了两处鸟,一是利休用灯光造成的光影之鸟,二是秀吉在利休的茶室外只闻其声不见身影的鸟叫。
也就是说,双鸟一直都是在比喻秀吉和利休!
如今却是秀吉在用黄金喂养一只笼中鸟。
正是秀吉心中对利休的态度,他希望的是利休在他的牢笼之中、掌握之内,他不惜洒出大量的黄金,意味着他不介意给利休更大的利益,但前提是来自他的赐予,利休还在他的掌控。
怎么回事,不够吗?
秀吉是在问,为什么利休总是无法满足呢?
但是秀吉也向石田三成表达了,他还需要利休。
因为他还有很多想要的东西,而且是想要得快疯了的东西,权势不过其中之一。
这一切,需要利休的帮助,因此他还没有决定要对付利休。
秀吉想要什么?
权势只是其一,那么如秀吉还会想要些什么呢?
很简单,权势不过是力量,此时的秀吉已经是日本当时最为强大的力量,但是天下尚未一统。
比权势更高的,是地位。
比地位更高的是超越日本界限的领土的地位,比如占领高丽,继而进攻明朝!
欲望之大,在于得到期待之后会产生更大的期待!
秀吉还需要利休,所以不能让他死了!
这时候,鸟叫了,秀吉欣喜若狂。
为什么欣喜,因为一直不叫的鸟开口了,意味着是利休向他妥协了!
利休的妥协,并不是屈服,而是因为他有更大的目的。
这一切的变化,表现在镜头上,只是一支花的区别。
从茶花,变成了木槿花,是利休在插花!
茶花代表的是秀吉,木槿花则别有所属!
插花之下,是茶室之中武士和利休的对话,内容表达出了关于秀吉要进攻朝鲜的讨论。
显然武士并不同意,表示此举事关国运。
而所谓高丽瓷器流入日本,对日本茶道有所影响,这是一个事实。
因日本无技,高丽得中国之传,在日本战国时期曾流入大量瓷器。
之前宗二所谓的三岛茶碗即是其一。
正是因为这些瓷器的传入,日本的茶也从足利家时代的唐风华美,渐渐转入清寂,因此渐渐形成后来日本生活种种给人的整体印象。
但从另一点,讨论征战之事,为何提及高丽瓷器对茶道影响?
难道因此就不能进攻高丽吗?
一茶之事,如何事干国运,岂不荒唐?
并不荒唐,因为武士真正表达的意思是,秀吉这样的举措,违背了利休的茶道,也就是违背了利休对引领日本如何前行的道路。
利休没有直面回答,而是说了三个字,木槿花,用的是高丽语。
旁边的宗恩补白,利休并没有进攻高丽的意思!
利休为什么不支持进攻高丽?
鸟叫之声,表示妥协。
但转瞬矛盾分歧就又摆在了面前,终于说明,秀吉和利休的矛盾,并不是利益的分配问题,而是道不同!
因为道不同,所以目标不同,所以行事不同,所以处处不同。
利休为什么不支持高丽?
或许是因为,不合手吧!
(更多影评,关注订阅号,打破一担砂锅!
谢谢!
)
非常喜欢这部影片!
单纯从电影角度看未必是一部非常杰出的经典,但那种美,让人念念不忘。
从前时间慢,一生只够做一件事,每一物件都倾注所有。
休利对初恋的羁绊,不在于相比妻子爱得多少,而关乎生命的联结和领悟。
从少女身上他看到自己的软弱和不堪,也因少女之死才得以踏入茶道之门。
他是苟活之人,濒死重生,定义了他的美学。
他的妻也因为那位朝鲜少女,才得以遇到现在她爱上的休利。
千宗易,本是一介茶人,可以说与世无争,却因为受众人爱戴,搞到丰臣秀吉都嫉妒起来的地步。
武将有武将的办法,可以逼人切腹自尽,以永葆自己的江山和地位。
他在死前说得很明白:能让我低头的,只有美丽的事物。
丰臣秀吉出身低微,一旦攀上了权利的顶峰,仍改不了土气,要建造华丽奢靡的行宫,甚至恶俗的黄金茶屋。
人心所向,滥用权力者,只会叫令人恐惧,不会真正被尊敬。
这一场角斗,明显是茶人赢了。
取利休这个名字,利为尖锐刀剑之物,时刻训导自己不要太锋芒毕露,把锋芒收起来,即利休之意。
饰演千利休的市川海老藏是歌舞伎演员,出身市川流宗家名门,举手投足都是举重若轻的味道,像飘在半空中。
中谷美纪有种隐隐含蓄的气质,尤其嘴角,很适合不卑不亢服侍大茶师的妻子宗恩一角。
有个令人动容的情节,一天晚上,千利休点起一盏镂空两只鸟形状的纸灯笼,光影投射在纸拉门上,正好画着一枝梅,风吹动纸,双鸟像是扑着翅膀落在梅枝上。
宗恩怯怯地问,“不知我是否能做你的妻子?
”利休也不看他,故作逃避闪烁的眼神答,“为吾妻者,非你莫属。
”《寻访千利休》从剖腹开始,倒叙追溯了茶人的一生,只是后半段关于高丽公主的闪回有些突兀。
与其说是一代茶人的自传,倒不如说是部美学教育片。
影片开头,一行人给织田信长献宝物,有北宋赵昌的画、唐产的茶罐、足利家的传家宝等等,的确都是珍贵的艺术品,但是呢,没有令人心头一动之物。
天黑时分,利休才踩着木屐,姗姗来迟,门口的官员替他着急,“怎么这么晚啊!
”“好像还稍微早了一点呢。
”怀中用布包着不起眼的黑色盒子,打开,仍没有什么特别。
信长双目矍矍地盯着他,利休不慌不忙打开拉门,把盒子放在适当的位置,注入清水。
再一看,所有人都忍不住惊呼起来,金色的波涛和飞鸟之间,镶着一轮当时的水中明月。
这种极致日式美学的体验还延伸到茶,樱花开放的春天,前来喝大师茶的人络绎不绝,打开门窗,春风溜进来,不知哪里落下的樱花花瓣,恰好飘进抹茶碗里。
惊叹之余抬头看,原来天花板上绑了一枝樱花。
弟子故作聪明道:果然是师傅啊,看到刚才大家惊艳的表情,万万没想到是这种春意吧。
要是换做我,肯定会用诗歌中传唱的八重樱,然后做成八重垣形状的茶壶吧。
师傅也不反驳,淡淡一句,“专业知识没人比得上你,但茶要合乎心意才最重要。
”他年轻的时候,师傅绍鸥给他看新建的茶室,但总觉得坐席差强人意。
千宗易过去,拿起锤子,将壁龛的花瓶敲掉了一个角,仿佛神来之笔。
曾在冈仓天心的《茶之书》里读到过类似的一个小故事,一次茶道宗师千利休(せんのりきゅう)的儿子绍安在打扫洗刷茶室的庭径,完毕之后报告父亲。
利休认为不够干净,吩咐他再打扫一次。
过了一个多小时候再次禀告:父亲大人,已经没有东西好清理了,小径洗刷三次了,哪怕一根小树枝一片落叶都没法在地上找到。
千利休这才忍不住呵斥儿子蠢货,说庭径可不是这样扫的。
于是走入庭中,抓住一棵树干摇起来,院内顿时洒满红黄落叶,所谓洁净,并非徒有一尘不染,而是兼有美感和自然。
懂茶之人,都是有大智慧和爱美之人啊。
千利休快70岁的时候,被丰臣秀吉命破腹。
原因不明,便是千利休自己,也不做解释。
绝命词:人生七十,力囲希咄。
吾這寶剣,祖佛共殺。
其中“祖佛共杀”是《临济录》中的名言。
千利休本名千宗易,后来当他易名“利休”时候,一个法师如是解释:利是 锋利 的意思,而利休,便是收敛锋芒。
但锋芒终不能匿,死时的一代茶人,以宝剑自况。
利休在他的茶室破腹时,作为介错的官员,对其言道,茶室狭窄,无法举刀。
利休一笑,慢道,那你且慢慢欣赏。
电影《寻访千利休》,便讲的这节故事,从他生前的那些年一段段的讲起,某时,他与一个武将闲聊完毕走后,武将的妻子与丈夫说,这个男人,内心存在敬畏,似乎在害怕什么。
武将问他怕什么。
妻子说,他怕美的东西。
这部电影讲的便是美。
织田信长寻访天下的宝物,于是众人带着不世的奇珍自夸。
这时候迟到的千利休,只带来寻常一个漆盒,在大家鄙夷时,拉开移门,将漆盒置于走廊上,倒上清水。
明月恰好而至,倒影其中,波光嶙峋,月影与漆盒上的景物融合。
境界一下子活了。
顿时美不胜收。
他人的物件,哪里比得起来。
又有一节,是外国的商人来日本谈买卖。
这个 老外,对日本的风物还是不屑。
织田信长请他喝茶。
也是很不情愿。
于是泡茶的时候,大家闲谈。
老外拿起一个名贵的壶子,说这东西值钱吗?
利休道,泥巴做的东西,当然不值钱。
与百姓百无一用,亦无价值可言。
众人愕然,听利休继续侃侃而谈:只有少数人才会欣赏到其中的美,而少数人左右了大众的审美。
信长大乐,道,我便是定义天下美的人。
利休则道,陛下只是定义天下,而天下的美,由我定义。
狂妄的可喜,也难得织田信长有雄主的气量,他笑道,你看,我手下又有一个要问鼎天下的人。
这部电影,讲的是茶人,唯独,没怎么讲茶。
算是遗憾。
日本的文化艺术与中国相似,但细节之处大异其趣。
中国更多是对于事物进行客观的模拟,可以简约,但必要抓其神韵。
神韵可感觉之,却说不出来。
而日本也许出于地域的狭小,更愿意对一个美好事物进行高度的概括,最终简练成许多元素。
元素清晰可见。
所以,有时候看日本的东西,更觉得像是东方。
朋友最近做茶。
于是没事的时候,总要去他的茶室坐上一会。
喝点普洱。
普洱当然比绿茶更为慎重的对待。
主要喝得热闹,几个人,小杯子喝来喝去,谈些闲话的时候,也不可避免要去谈论杯中的茶。
朋友也不时拿他的好茶出来。
喝到快意,再换一款。
当然于我而言,更喜生茶,茶汤玉绿,有暗香袭来,入口甘甜。
几杯茶喝下去,谈性大起。
也不失为一个下午的欢乐。
丰臣秀吉当时还是织田信长手下的武将,某天遇到大麻烦,感到大难临头,慌乱之际,跑到利休的茶室,讨杯茶喝。
也是感触在心,秀吉一边坐等茶到,一边喋喋不休自己的 际遇,涕泪纵横。
利休则不动声色,慢条斯理的将茶泡好,递于秀吉,平静道,请用这杯茶来享受这生命中的片刻欢愉。
有些欢乐,确实需要外在的物去体现。
有些,则藏于内心。
不被言说。
但这杯茶喝下去,能顿感释然。
又有何物可比啊。
其实不是很好看的片子,却让我很震动。
这部电影试图解释了千利休美学思想的缘起,其逻辑的严谨,看到最后才豁然开朗。
一直藏在怀里的绿色小罐,藏着他无法释怀的,深感遗憾的一段人生。
诚然,利休是个对美很有灵性的人,但年轻的时候,也是穿红的蓝的各种鲜艳的衣服。
因为被朝鲜公主的美折服,要带她私奔却让她被追捕者逼死。
和公主约好了共赴黄泉,却在公主服药死后怯懦了,不敢喝下毒药。
毕竟,被逼到绝境的是朝鲜公主而不是她。
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懦弱。
而最让他后来受到震动的是,追上来的朝鲜厨子,给他翻译,公主最后对他说的那句韩语,竟然是,请你好好活下去吧。
说明姑娘心里,早就明白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不至于让他跟着她去死,也更反映出她的善良,觉得自己是可以牺牲的,只是单纯希望自己喜欢的人能好好活下去就行。
这种美好的品行更进一步让利休对自己当时纨绔子弟的心态感到羞耻,他喜欢公主,是因为她很美,特别纯洁的那种美。
他约她私奔,可能并没有想到后面会重重困难,更没想到要出了人命。
这轻率的出发点和沉重的结局对比,让利休深深深深为自己感到羞耻,看到自己精神境界既软弱,又龌龊。
拿出那个小香囊,里面还装着自己取下来的想要留个念想的朝鲜公主的小手指的指甲,对比公主的纯净,这种念想是多么轻浮而不够真诚,所以他在大雨中突然撕心裂肺地崩溃了。
后来,他用了一生对美的解读,反复祭祀这段经历。
(1)那个狭小的,要弓下腰才能进入的小茶室,狭小,拥挤,低矮,却要有柱子,墙上糊着粗糙的泥巴,其实是重建了当时和公主逃亡在充满绝境体验的最后几个小时所呆的渔夫的小屋。
利休的妻子第一次来到茶室,说感觉像小时候做了错事在一个幽暗的小房间躲起来的感觉。
对利休来说,却是他对穷途末路下那种没有明天只剩美好的体验。
他在这个小茶室,可以一次又一次重温那个让他一生遗憾的晚上,把每一次泡茶,都当作对那晚的重温与忏悔。
最后赴死之前,他把一直贴身珍藏的公主的指甲烧了(罐子其实反而是身外之物),泡了一碗茶,递给对面不存在的人,然后自己喝了(这碗想象的毒药),还一寸一寸擦净茶室的席子(可以洁净赴死了),袍子也换了白色的,这些仪式完成后,最后那一刀,再无犹豫,干净利落。
为什么利休主动提出为犯了错即将被砍头的丰臣秀吉求情,因为他看到他那种仓皇的穷途末路的状态,想起了曾经那个当下的自己。
(2)在那晚经历后,利休的美学思想开始定型:残缺的美才是最永恒的。
因为缺憾会让你反复去琢磨,反反复复,无休无止,就像他那段残缺的感情,那晚朝鲜公主赴死后无法圆满的结局,可以让他一辈子反复怀念,反复琢磨那个惊心动魄的晚上的细节之美:踩过沙子的赤脚,隔了汗水模糊的姑娘的脸,那朵干了又活过来只绽放一日的木槿花,种种粗砺的美好细节的反复雕琢,成就了利休独有审美的理解与坚持。
(3)利休的茶碗。
他找了一个心无旁骛的瓦匠来制作他的茶碗。
瓦匠做了很多个版本利休也不满意,直到他看到了利休用手握着一个绿色小罐,他说,给我看看,然后恍然大悟,问,这个是女人用的吧?
利休理想的茶碗状态,是重现朝鲜公主握着这个绿色粗陶小罐,而他合上手握住了她的手那一瞬的温润,所以,无论是大小,质感,是有特定情景的。
瓦匠明白后,在利休女儿自杀那天,利休也拿到了自己能够认可的独特茶碗。
至于绿色小罐,丰臣秀吉在他绝望去找利休那天,也许他的状态打动了利休,利休居然把小罐取出来,并且让秀吉看到了,也知道了这个是他最珍重的物件。
因此秀吉要利休臣服的时候,是要他交出小罐。
其实,利休只是珍重那段指甲所代表的美好的感情与品行,他只把指甲给瓦匠看过,并且告诉瓦匠,希望能够做出替代小罐保存代表了美好的茶碗。
利休妻子在他死后,收起从他怀里滚落的香囊,看到小罐,心情激动,想毁掉又不忍,其实罐子不是利休在意的,他始终没让妻子走进他心里,女儿死了,他对妻子说的,是:委屈/辛苦你了。
他确实也不想对妻子无情,在朝鲜公主死后,他已经爱无能了,只为美的信念继续活下去。
(4)那晚过后,利休出了家,只穿黑衣,内涵是为那晚带孝,以那晚浓重的绝望的颜色为美。
直到决定赴死那天,才换上白色,无牵无挂地走。
(5)有一幕,利休妻子在家插了不同的花,利休和她一起穿过不同的房间,他也留意到了,但是不为所动,直到看到水池上的一朵木槿花,才伸出手取下来,包到纸里藏在怀中最里面。
利休妻子在整理衣服时发现了这个细节,就知道了他心里藏了一个人。
(6)后期利休有在怀里藏着白纸的习惯,因为在渔夫小屋那晚,他慌乱从行李中翻出纸币墨,和公主书写交流。
那晚以后,他在怀里总有白纸,进行各种表达,取出藏入再无慌乱。
比如秀吉绝望那天他从怀里取出白纸,打开白纸,裹着一个小封,递给秀吉。
秀吉打开,是一小粒茶。
各种后来,都从那一晚里找到对应的缘由。
这个对利休美学进行合理化溯源的逻辑,确实挺有意思的。
而利休居然因为这晚所形成的对特定美学的执念,产生比权力更大的影响,他有如此多的追随者,让大权在握的丰臣秀吉也嫉妒了。
人们都在乎他的看法,希望看着他的指引行动,从他为茶室起名为“待庵”,到改名为“利休”,他不同意进攻朝鲜竟然让秀吉左右为难,一个为美学修行的茶人,有影响了政治动向的能量,这美学执念的能量不可谓不大。
最后,想用剧中老主持的一句话结束此文:贪婪,愤怒,和愚蠢是扰乱世道的三种情绪,而大人您大概正是被贪婪左右了。
一部需要有美学境界和文化感知才能欣赏得来的影片。
故意的慢节奏 不等于禅 还有这样亲高丽 不怕棒子说茶道起源韩国吗
【B】
电影看了三分之二跑去看书了,结果书看完了电影还没看完。不管了,先来标记一下吧。据说电影只表现了千利休美好的一面,极致的美那种。后面有机会再来享受美的盛宴。
文化自信最难得。
过于浮夸想要展示大师所代表的日本茶道之美,其中穿插的脸谱化政治人物秀吉,和初恋时一起私奔的高丽公主,都明显有衬托和解释的意味。整体较躁,没有静的意蕴,唯有台词在不断渲染所谓“静美”。
人生有很多无奈!
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所代表的权力在美的面前像小丑一样,扭曲得很
节奏拖沓,三观不正
和敕使河原宏版的《利休》不可比。过多关注一代茶宗的情感历程显得立意有问题,且对其美学观念形成的阐释也流于表面。特别是作为利休最重要遗产的两点:草庵茶道的创立和抹茶碗美学的定义,影片几乎不作深解,这是很失败的。3-
用半部讲千利休的成神,又用半部还原其人的原本。片子拍的很商业,但是对于其神格的否认恰恰又与《千利休:本觉坊遗文》形成了一种互文,一种他我与自我的矛盾。摄影很好,中谷美纪戏份不多却独自一档,大森南朋不适合猴子这个角色。
对于美的敏锐的交代仍显单薄,时间线倒叙流水账。关于静物的执念本已渐入佳境,小提琴伴奏顿时破碎了整体语境。
克拉拉美爆…剧情是特入我心那种…
隐忍之美,侘寂之美,只向美好的事物低头,要有这样的觉悟,好像也经历了宇宙诞生般由灭到生的境遇。木槿一日自为荣的决心,太受教育了。
完全没有意境
意境营造的太好了,一边看一边就跟着静下来了。心疼中谷美纪最后那场哭戏,忍得好辛苦。
《利休》的高仿品,掺入了大河剧的流行味。有一些自己的设计,却是个大烂尾,为了吸引现在的年轻人,骨子里却俗不可耐。
中间胡乱加段和泡菜女的初恋,实在反胃
看了一半,不想看了
美才是人最本能的需求。美才是人光辉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