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8年前刚来北京的时候,上下班路上或者是周末碰到穿白衬衫的中介,总是尽量远离他们,从内心深处觉着他们就是不务正业、狗皮膏药的代名词。
直到4年前自己买房,对于人生中第一个几百万的大宗交易,内心中有千万个疑问,我的资质会不会有问题?
我看中的房子有没有什么缺点?
银行贷款会不会批不下来?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个靠谱的经纪人,年纪虽然比我小,但是办起事儿来让人特别踏实,从签约、资质审核、房屋评估、银行面签、批贷、过户,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情况,都非常顺利的完成,物业交割时我们回老家,很信任的委托这位经纪人帮忙完成。
北漂一族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我想谢谢当初帮自己买房的那位经纪人,是他帮我们找到了家的大门。
中间人生剧中就是千千万万房产经纪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正在变得越来越专业,为千千万万家庭奔波着,也赢得了大家更多的尊重,我们需要为他们点赞👍!
恰巧,在体验卖房子的时候看到这部纪录片。
卖房子的那段时间,接触到很多有关房子的事。
《安家》、《中间人生》、《人生第一次》每当看到其中关于房子的事,都格外有感触。
想找同事说一说可是,他们都不关心这个。
在店里,我像一个人局外人无法融入他们的世界和生活。
提到某个房源某个地段,他们都很敏感,我就像是听个笑话一样。
每天八点半上班,他们在电脑前看着一条条房子,搜索着什么。
我完全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有什么目的,前几天我不熟悉附近的情况,每天还有些事情做。
背背学区片,房子的基本情况类的,到后面我完全无事可做。
打开内网和地图随便看看,无聊到待不下去。
同事们都有自己的事情做,找房子之类的,而且很认真带我的师傅娜娜姐经常把找的房源抄在小本上。
我觉得店里的人都很好,可是我没有办法和他们深入的交流,我们的谈话止于房源。
完全不和生活沾边。
其实,我待的很孤独没有客户不需要找房时我什么事情都没有。
只是一个人待着,玩会儿手机。
可能是因为我们不在一个年龄段,他们都三四十岁了而我是个00后。
而且,我隐瞒了自己是个学生的事实。
我仍保留着学生的生活,他们已经转到工作模式了。
我们也没有共同的爱好,我喜欢看豆瓣看纪录片,他们充满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娱乐。
刷抖音算一点儿,店里的人都很好。
我没有正式的上过班,不知道职场是什么感觉。
我一直把店当成家一样,毫无上班的谨慎严肃。
有课时躲在外面不回来,玩手机不干活被店长发现时,狡黠的装作工作的样子。
不想去看项目时,掐准时间跑去看房,等他们走了再回来。
回到店了,叹一口气“呼,他们都走了”。
一般这个时候,只有李魁在他比我大几岁,他会轻笑一声说“你是不是躲呀!
” 他也不会和店长他们说什么,我俩经常拌个嘴,我常怼他。
因为生活太无聊,只有怼怼他生活才有乐趣。
最后的几天也有点儿撑不住,没有客户在店里没有工作有种无意义感。
久了,我对自己的定位也有问题了,我本是个大一学生应该好好上课学习ps、pr或者看会儿书。
可是,借上班的由头我草草应付课业,很少阅读很少学习,当时的我不知道该做什么。
想努力做满业绩,可没有客户,带的客户也很不顺。
最后那阵,店长每天都布置了任务带看不足的要打电话,我很抵触打电话。
打一个电话,很客气的问别人“您好,我是万业源的,请问您有房子要出租出售吗?
”,说出这句话很难为情,李姐教我打电话时要问具体的房子比如“开发区均价两万的房子您考虑吗?
”,这样具体的问更容易找到客户。
我更不愿意打了,我不想大家都安静的找房子而我却卑微的打电话,我觉得很丢人。
何况打电话时会遇到辱骂,比如有很尖的女声说“我就想问问你们,是怎么有我电话的”还有老太太的声音“要是送给我,我就要”还有直接的“没钱” 有一次娜娜姐打电话对方十分不客气上来就骂骂咧咧的不停,她很生气挂了电话。
旁边的李姐说你给他备注上“这个客户想要大别墅,大家都给他推推吧!
”让别人给他打电话,烦死他叫他嘴里不干净!
打电话很烦人,我不喜欢打扰别人。
有时也会遇到比较客气的人“不需要不需要,谢谢你啊”有一天我赌气打了一百个电话,没有效果为了凑数。
也不认真。
我可以背房产知识,背楼盘背税率,不喜欢实战打电话。
说到这里累了,有兴趣了出后续。
怎么说呢,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真没想到能一口气看完六部。
相对于前些日子比较火的《安家》来说,这部片子完全没有《安家》的戏说感觉,而是真真正正将每一个平凡的经纪人的生存状况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有幸从事过装饰行业,作为中介的下游伙伴,与经纪人也常打交道,多少有一些认知。
那么我就谈谈自己对于中介和经纪人的看法吧。
房产经纪人并不像普通的高频服务者那样让众多的人都熟悉,所以很多人对于经纪人的评判都来源于主观认识,这个主观认识又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这个行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开始的时候大家通过吃差价挣钱,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骑驴”,然后又是通过假房源套客户资料来上户。
导致大家习惯性的用原有的思维来评判这个行业和行业里面的人,认为他们就是原罪,甚至是房价的哄抬者。
那么事实情况呢?
我们就看一下这部片子里面每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吧:刚毕业但是“一无所会”的名牌大学生;因为之前“骗”过老人而耿耿于怀的中年男人;一个来自于山区的普通少数民族青年;一个为了成交而跑断腿的丈夫,以及为了维护公平而“狠心”的普通经纪人。
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面子,为了真实,为了自己的职业操守,都在默默付出,获得应有的回报,我觉得再真实不过了,难道这些不应该被我们记住么?
诚然,这个行业还不完善,这部片子的产出者——贝壳找房,也很“年轻”。
但是我不在意是谁拍了它,而是在意这个片子真正的让我们对整个中介行业有了一个不小的感知触动。
因为什么?
无它,唯“真实”二字而已。
同样作为服务行业从业者,我很感谢这些人对于自己初心的坚守。
也感谢贝壳,让我们近距离了解了中国房产经纪人的现状和他们的努力。
一路向阳,必受温暖。
这个行业很公平,每个人起步都是一样的,越是无法承受,越要努力成长,越要勇于承担责任。
但这个行业在现实社会中又表现出极其不公平,多少被带着有色眼镜的人们误解,多少人需要在深夜独自疗伤,多少人因为一件看似很平常的跳单而改变人生轨迹。
每一位努力的经纪人都值得大家敬佩,因为他们在为这个行业负重前行,是他们在努力为经纪行业正名,更是因为有他们,我们才能坚持做难儿正确的事,才能做有尊严的服务者,才能慢慢改变世人对行业执着的偏见!
短片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经纪人的缩影,一杯老酒一整夜也述不完的故事,演绎出了数万名经纪人的酸甜苦辣,我们愿一直温暖他们前行!
阿苦各黑真的太励志了,好家伙真的太励志了虽然是个宣传广告片,但是确实大家不应该有偏见!
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尊重,无关职业都已经2021年了不希望大家还带着偏见去看待这个世界。
阿苦各黑从四川凉山走到浙江宁波,从扛水泥到店长,养着一家七个弟弟妹妹,真的好励志啊,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房子
对于房产经纪人,大家都有一些刻板印象,学历低,死缠烂打,佣金高,但是又有谁知道为了成交一单他们付出了多少,从小白成长为专业经纪人需要多少努力,遇到过的白眼,不理解,委屈又有多少,影视作品不少关于房产中介题材的,从《我的真朋友》到《安家》,都只是展现了其中一部分,而《中间人生》作为纪录片,真的太真实了,不多说,理解万岁,拼搏进取,加油!!!!
在过去的十年、二十年中,中介行业经历了巨大变迁,房产经纪人在日常作业中经常不被理解,被看轻,甚至遭受过许多骂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房地产经纪人已大不同于以前,他们通过学习与考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他们教老人用手机,帮居民取快递,让自己更加贴近社区融入社区,他们努力着、坚持着、改变着、成长着,秉承着价值观去做难而正确的事,向新时代的经纪人致敬。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中间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普遍、更加可贵,甚至可以说,它们是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搭桥者、认证者、强制者、风险承担者、礼宾者、隔离者。
中间人正是通过这6种角色的不同组合提供价值,为客户提供服务的。
而房产经纪人作为最典型的一种中间人,大众对于他们的认知主要还是停留在搭桥者这个角色上,但我们是需要或者说在有些情况下也是享受着认证、与风险承担这两个角色福利的。
六只小短片都看完了,深深的被这些人所感动,这是一群努力,向上有着自己坚持的人,希望通过他们能够改变哪怕一点点大家对与中介对于房产经纪人的看法。
纪录片中提到所谓“985的学生去做房屋经纪人就是浪费”让我深感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精英主义的傲慢思想。
社会的正常运作需要有的人成为一颗颗螺丝钉,而有的人去挑大梁。
金钱不是唯一的价值,社会地位也不是职业的唯一评判标准。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行业中追求梦想的人,发挥自己所长,摆脱职业歧视,与自己达成和解。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
我一直觉得一个年轻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去做一段时间的销售工作,不一定是房产中介,销售工作真的能让人很多方面都得到锻炼。
不一定要去把销售当成职业方向,但是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团建的过程中确实可以成长很多。
房产中介也是销售的职业,就像片中一位中介说的,本来就是大进大出的行业。
虽然是贝壳平台支持拍摄的纪录片,但是从真实和真诚角度来看比《安家》那样的“职场剧”靠谱多了。
作为学经济学的人,确实有点无法理解,都什么年代了,人们对中介还会有这么深的误解。薛兆丰也写过,现代社会往往是“有中介更便宜”。干什么工作都不容易,中介更是容易两头受气。内心最挣扎的尤其是在利益与人性的较量的时刻。还有就是房价太高太高了,买房子确实是磨人一辈子的事情,想到这,我就感受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了…
想要破局不是那么简单
关注房产中介,让我看到了从来没有关注到的群体。经纪人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内部的评审制度和奖励机制…确实有很多新颖的点,值得深挖
内容有一些还是比较让我有触动。比如那个北航毕业的小伙子面对一个新的工作处理事情的态度。扣一星是感觉这是贝壳的一个软广。
走马观花了解下贝壳的前端业务
不错啊 了解了下地产行业
超长版贝壳的广告吗?
@2020-05-11 17:51:54 @2020-11-10 16:26:54
虽然有点品牌宣传的味道在里面,但起码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行业了。
猝不及防就6集
“好的人生,其实都是奋斗出来的。”
第一集是一个在央企待过的,起点很高的一个陪审员,第二集是一个硕士,家庭贫困,经历了低谷最终拿到高业绩的人;第三集是一个凉山出来的人,家庭贫困,7个弟弟妹妹要养,一开始普通话都说不好的他,经过努力也拿到了高业绩;第四集是一个上交大的女经纪人,但更多的是介绍房产交易的繁琐操作,以及跳单刷新的三观;第五集是关于真诚的讨论,诚实就不会那么累了,前面还挺感动的,后面唱司歌有点受不了了;第六集是一个入职一年就升经理的小伙子,很佩服,感觉开第一单还是很难的,需要很多付出还有那么点运气!
六集长篇广告
垃圾!6集全是贝壳广告!!!!!不是纪录片,是广告!!!贝壳app 大型长视频广告,整个视频既对购房客户宣传收贵佣金是因为服务好,又对求职者传达做来贝壳平台有多好,贝壳有多公平(有陪审团),高学历甘于做经纪人的,有农村来了贝壳出头的。看吐了!6集TM都是贝壳旗下的经纪人出来吹捧,你一个贝壳能代表全国地产中介吗?充斥着以偏概全,特例当普适。每集找个经纪人出来讲励志故事,鼓吹贝壳好!第一集本科生,后面还985,再后来还有陪审团(宣传公平机制)看到评分8.4,不信邪硬着头皮看完,我到最后一集才见到片尾出品的贝壳大logo,被喂了6集屎,真是最大失策!
徐铁有酒窝,老帅了,而且很实诚,真的喜欢这样的中介。
难以剖深,贵在真诚。比《安家》之类还是好很多~中介真的是非常非常辛苦的工作~虽然每个人都觉得他们坑,但是又总是第一时间想到~每个标题都很精准。
现实版《安家》。
喜欢这种反馈普通生活的片子,软广也可以,只是希望不要太多鸡汤,能更真实一些~
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有各的难。—— 第2集:因为诚实的代价有好有坏,所以坚持做个诚实的人挺难的。我蛮有体会。第5集 → 张永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你们知道那个北大卖猪肉的那个人吗?人家现在都卖到全国连锁,去年2018年卖了18亿的销售额。他最后评论说了一句话:我给我的母校抹了黑,我奋斗了二十年,终于和北大达成和解。我以为学历是救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可是这个稻草并没有把我救了。学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学历能改变人的思维。
作为一个北漂,对这个群体一直有偏见,去年接触了几个中介感觉其实人家也挺尽心的,为了配合上班族的时间从早忙到晚,了解一个区域里的每个房源,针对你的需求给你切实建议,然后客户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间蒸发”把你直接拉黑不联系了,连个结果都不给……服务行业真的很不容易,其实大家都有职业坚持,都有梦想追求,他们也值得尊重值得被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