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着看完Accepted(录取通知书), 好像找到情感共鸣,夜深了我还是要说几句。
听说几年考研的人数又创新高。
据报道,2010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这也刷新了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是2001年报考总数的3倍。
怎么这么多人都要让自己受罪,不停地考呢?
电影ACCPETED讲的是高中毕业后申请学校的B一再被rejected,无奈之下做了个假的录取通知书,为了骗过每年掏2000美元给他上学的老爸,还让朋友给他做了个假网站。
玩笑越开越大,老爸老妈要送B上学,于是得找学校啊。
于是找了一家废弃了的精神病院,然后找一帮学生来充当入学的大学生,骗过了老爸老妈。
结果是玩笑开得更大,一大帮没有被大学拒绝的怪胎都跑到这个学校来。。。
剧情是典型的美国好莱坞式的情节,被世界遗弃的时候,所有人都将你遗弃,爱情,亲情,友情,事情。
最后当然还是以好莱坞式皆大欢喜的情节收尾。
抛开这些cliché,影片反映的一些东西确实让我们反思。
大学到底要教学生什么东西?
主流传统大学压抑学生的思想,大学里强者压迫欺负bully弱者,冠冕堂皇的校长说:一所学校的reputation靠什么建立起来的?
就是学生被拒绝的人数。
这突然让我想到原来一个学生被美国大使馆拒签数次的经历。
北京东四十条附近的大使馆里坐着一群NBHH的人物,坐在铁窗里,以拒签学生为乐。
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被这种思路所主导的:你拒签的人越多,你丫就越NB。
而B所开始创立的虚拟大学越搞越大,所有人都很HIGH。
玩滑板的玩滑板,游泳的游泳,冥想的冥想,玩特异功能的玩特异功能。
大家和平共处(当然这是电影啊),主流传统大学里的弊病在这里反倒消失了。
到大学来,总要做点事情,不能老是玩,是吧。
为了设置课程,就去问学生自己想学什么,挖掘学生的优势:傻乎乎在社会上处处碰壁遭开除的衰男对厨艺感兴趣,疯狂地投身厨艺,做出最美味的食物;患有ADD的衰男在这里冥想,终于可以让世界慢下来了;还有胸大的金发美女开始也就像晚点脱衣穿衣的游戏,没想到却挖掘了她们对服装设计的天赋,于是就让他们设计衣服吧。。。
不管怎么样,每个人到这里都有事可做,而且做得开心,有成就感。
美国的教育里一直突出的是因材施教,而且美国文化里也强调个性individuality,在影片里之所以能够引起大众共鸣,这也是个主要原因啊。
最后煽情的高潮部分是在听证会上上演的。
办一个学校需要至少三要东西,facility, curriculum, and faculty. 也就是基本设施,图书馆,教室啊什么的,课程,还有教员。
S.H.I.T(short for South Harmon institute of techonology)好像什么都没有啊,没有图书馆,现在谁不可以在网上做研究啊,现在是什么社会了,遇到问题google一下啊,去看wekipedia吧,上面什么没有。
课程学生自己开发的,还有教员,学生自己教自己,探索内心,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着有什么不可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冷静而且理性的,但是我无法不被感动。
从幼儿园开始老师让我们做这样的人,上中学家长让我们选择这样的大学,学这样的专业,而且还冠冕堂皇,这是为你好,以后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上了大学,找不工作,那就继续读书吧,读研究生,研究什么呢?
什么火什么好生活就选什么专业吧。
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两个场景。
一个是B的老爸对B说:Do you want to have a happy and successful life? You go to college.If you want to be somebody, go to college.If you want to fit in, go to college. 是啊。
这在中国好像更加的严峻。
一个没上过大学的人生命是不完整的,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是被社会遗弃的人。
当你告诉别人你只是高中毕业的时候,他们会用看一只没有脚尾巴剪断了可怜流浪狗的眼神看着你,oh, poor boy. 另外一个场景是B的爸爸去见FAKE Dean,也就是假冒学校主任的桥段。
大学是学生增长知识。。。。
开始人生旅程,从青少年成长,成熟,成为有责任的社会人。。。。
前面说得好啊,最后来一句:Isn’t that a load of horse shit? 难道这胡话连篇么?
然后又说一大堆,大家都不想听,但是冠冕堂皇的话:we throw a lot of fancy words in front of these kids in order to attract them to go into school in the belief that they can have a better life. 学校把一些花哨而且华丽的字眼给孩子们吸引他们进入学校,而且相信他们会有更好的生活。。。
但实际上那是屁话,我们都知道我们只能培养出买主和卖主buyers and sellers,嫖客和妓女pimps and whores. 。。。
其实上大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get a good job. 大家都是混口饭吃嘛。
上大学还不是出来有口饭吃。
是不是听起来特别刺耳,但是特别特别真实啊。
现在的大学生量多质差,不是他们进学校的品质差,而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不是么?
不是么?
拉拉塔塔说了一大通,亏我还是个教书的,怎么感觉老是在抨击自己一样。
想想当年幸好没有去考研究生,否则的话现在就不会来看ACCEPTED,也不敢写出这些东西来了。
THANK GOD.
大学四年,为什么我想做很多事,但都找不到头绪。
是我浑浑噩噩,还是整个大学生群体在迷茫。
为什么我们大学生不能联合起来,共同做一件事,让社会更好。
前三年,学校安排些不痛不痒的课程,各种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键是即使这样还讲的枯燥至极,我抬头数一数53人的班级不超过5个人认真听课,这是学生的问题吗?
可能吧,我们就是懒散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可老师能不能稍微改变一下,至少一年下来我们大概能明白你的教学体系,而不是考完试后连课程名字都记不住。
最后一年,发现自己是个什么都不会的废物,在恐慌中考个研想改变命运。
以后想干什么?
随便,什么赚钱多干什么。
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别逗了,北京都开始赶低端人口了,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学校真的离学术太远了。
有的老师发现这个问题也在努力变革,通过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上课让学生上台讲课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独立查资料的能力。
但我发现如此有良心的老师,竟然也遇到学生的抵触。
学生沉默惯了,已经快变成没有思想的机器了,突然你要求表达他的思想。
他没有思想,结结巴巴,或者是对你的课程完全没有深入的思考过,磕磕绊绊。
此时,老师会无奈地给他很差的分数。
同学敷衍过去,舒了口气,继续沉默。
发现了吗?
不仅是学生对教育体制不满,老师同样也抱怨。
但究竟,谁是这个高度行政化大学体系的拥趸。
是谁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是谁阻碍了老师的能动性。
我很佩服,男主能够建立起一个让人自由发展的空间,没有学科间的壁垒,学艺术学厨艺。
很难说,这是大学更像是个社区。
我们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被迫学了四年,与其这样不如第一年大家都没有专业,任你去选课,想好了第二年再决定专业,这样多好。
男主最后的演讲真的很燃。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还是1893年时为了适应工业化时代而创建的,现在僵化到如此地步是该改改了。
美国现在有HTH学校,他们主张学生在做项目中学习,请各个领域突出的人才而不是师范生进行教学,比如调查城市里的政府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古代人是如何生活的?
亲自搭建一个巨大的时钟等等,目的就是打破学科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而且最让我震惊的是这个学校是公办的,想想中国还是落后许多,我想这样一个学校政府是不会同意运行的。
这部电影当然只是虚构了那么个空间,但我相信现实中会有比它更好的学校。
我目前对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十分感兴趣,有愿意一起努力的朋友吗?
http://aps06.spaces.live.com年轻没有失败。
青春是用来挥霍的。
这些激情,这些梦想,这些勇于冒险,这些无边的伟大想象,这些大胆的举动,这些创造,这些自由开放,这些不顾世俗,这些兼容并包,这些激扬的青春,这些热血的冲动,这些独一无二和独立自由,这些渴望上路的年轻人,这些对传统的讽刺,这些身体力行的求学,这种提高自我放纵行事,这种just do it的伟大精神,这才是我们的青春,顺带着也是教育的目的。
影评里,看到有人说,如果我早10年看这部电影,也许就不是今天的我了。
尤其是巴特比最后法庭上对抗哈蒙校长的慷慨陈词!
忍不住为其长久的鼓掌!!!
只是,我学不出巴特比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
Well, what about you parents? Did--Did the system really work out for you? Did it teach you to follow your heart,or to just play it safe,roll over? What about you guys? Did you always want to be school administrators? Dr. Alexander,was that your dream? Or maybe no,maybe you wanted to be a poet. Maybe you wanted to be a magician or an artist. Maybe you just wanted to travel the world. Look, l--l--l--I lied to you. I lied to all of you,and I'm sorry. Dad, especially to you. But out of that desperation,something happened that was so amazing. Life was full of possibilities. A-A-And isn't that what you ultimately want for us? As parents, I mean,is--is that,is possibilities. Well, we came here today to ask for your approval,and something just occurred to me. I don't give a shit! Who cares about your approval? We don't need your approval to tell us that what we did was real. 'Cause there are so few truths in this world,that when you see one,you know it. And I know that it is a truth that real learning took place at South Harmon. 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it did. 'Cause you don't need teachersor classrooms or--or fancy highbrow traditions or money to really learn. You just need people with a desire to better themselves,and we got that by the shitload at South Harmon. So you can go ahead,sign your forms,reject us and shoot us down,and do whatever you gotta do. It doesn't really matter at this point. Because we'll never stop learning,and we'll never stop growing,and we'll never forget the ideals that were instilled in us at our place. 'Cause we are S.H.I.T. heads now,and we'll be S.H.I.T. heads forever and nothing you can say or do or stamp can take that away from us! So go!
讲的是一个高考落榜的男生,先是为了欺骗爸妈伪造了一份录取通知书,没想到吸引了很多落榜的学生过来,他们从没场地没规模慢慢开始整修,自己当老师,学自己想学的东西,雕刻厨艺瑜伽摇滚等等,遇到了正规大学的挑战,他们去公证,却意想不到地通过自己的理念阐述获得了试运行一年的机会。
看完只想说,在美国才有可能发生的事,而且想想而已吧,这样四年真的能学到东西吗,读正规大学平时也能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东西啊,看看而已吧。
反正也没觉得有网上说的那么好看。
这部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热血与激昂,深刻诠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真谛,不仅点燃了观众心中的激情之火,更仿佛一曲对梦想与热爱的颂歌。
当地教育局的开放与包容,如同璀璨灯塔,照亮了教育公平之路,实践了“有教无类”的崇高理念,让人感受到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一则成人世界的美丽童话,以艺术的手法,温柔地触碰了现实与理想的边界。
诚然,影片虽根植于真实事件的土壤,却以超越现实的笔触,绘制了一幅理想教育的蓝图。
在现实中,或许难以完全复刻这份纯粹与美好,但它无疑激发了人们对于教育公平、个性发展以及梦想追求的深刻反思与向往。
特别是当联想到“山河大学事件”这一社会热点,影片更像是一剂强心针,提醒我们:在追求更加公正、多元的教育环境的道路上,每个人的努力都至关重要。
因此,这部电影不仅是一场视觉与情感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鼓励我们相信,即便在现实的重重挑战之下,只要心怀梦想,勇于探索,教育的力量就能跨越一切障碍,点亮每一个生命的独特光芒。
有些失望,题材比剧情更有意思,很不喜欢里面闹着玩的庭审,俗套的美女送怀,扁平没智商的反派,尬到不行的美式演讲和无聊的皆大欢喜,原以为会更好,但感觉就是个更自由混乱的技校,此片的立意我懂,但没get到,反而更觉得循规蹈矩是正确的。
但虽说快乐教育让人向往,但不得不为他们的未来担忧,想起小学老师说过一句话,之前总是提发扬素质教育,为什么现在不提了呢,因为根本没用。
中国这么一个考试大国,人生的重大转折点都是由考试决定,小时候总以为考试是不公平埋没我闪光点的,但后来也逐渐发现其实相对而言,最公平的就是考试。
现实就是,那块黑板上不应该写满他们的梦想,但我们最终埋怨的不应该是一成不变抹杀个性的学校机制,而是这整个社会,每天披星戴月拼了命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的学习换来的却是996的福报和生活柴米油盐的枯燥重担,这肯定不是我们一开始学习的目的对吧,以前众人都为中华之崛起读书而感动落泪,现在一句反对调休默背劳动法就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妈的,明天端午节又调休了,调你妈休,操
在豆瓣上乱跑,想要找一部比较治愈的片子来看看,因为星期一看的《活着》一直闹心到现在。
说来讽刺,想要看一个阳光而治愈的片子,我居然还是只能去找美国片。
于是找到了《录取通知》。
片子的原文名字更有意思:Accepted。
被接受。
是了,整部电影最核心的那几个年轻人,和我们年龄相差无几的年轻人,总是被拒绝的一群人。
主角巴比特,申请了8个大学,全都被拒绝,连州立大学也不例外。
偏偏爹妈的眼光又高到死,非得逼儿子上个大学不可。
那妹妹也挺要命,初中就开始为高考准备了。
所以谁说美国的高考不可怕,真该把他丢过去试试看。
不过,巴比特这为仁兄可不像我们国内的高三生,没有大学上了就跑去跳楼跳河;这哥们发扬一直以来的特长:造假,就真弄出了个S.H.I.T(南哈蒙理工学院)出来蒙家长。
没有大学录取咱不要紧,咱自己弄个大学出来录取自己就可以了。
电影的逻辑硬伤不少,但是我不想详细谈;象征意义也很多,但我懒得说。
我只说说自己提出来的三个关键词:教育、大学、我。
我很赞同巴比特对理想的阐述。
教育不是用严苛刻板的方式剥夺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激情,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天分,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和内容。
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发现,原来美国的孩子也要会面临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好吧,据说是因为美国佬特别眼馋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果,特别是在知识掌握方面的成就,所以专门来跟我们学习过。
好吧,但那毕竟是美国。
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种时候还是会很羡慕人家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小学的时候告诉我们,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初中告诉我们是为了成为有用之才;高中告诉我们是为了幸福地活着……MD,越听越clamp了……教育,是要让我们成长的。
人不会停止发展,不会停止成长,所以,也不会停止接受教育。
但教育并不是一定要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一边打瞌睡,一边记录某些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奇怪名词。
是让自己的灵魂成长、起飞、出航,而不是困死在某个扼杀人性的角落里痛苦挣扎……所以我们要终身学习。
但不幸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喜欢扼杀人的求知欲了。
以至于我们寝室的人,凡找到工作的,现在都将学习视为“总算摆脱的包袱”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学习不是苦差事,我现在特别想去反驳我的初中班主任。
因为当我越发地浸淫在知识的海洋中,我越发觉得快乐。
知道原本不知道的东西,发现原先没发现的事物,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呀。
为什么非要苦着脸去读、记、背、写呢?
关于大学我已经说过很多话了,我不想再多说什么。
最早的大学就只是一帮年轻人和一些长者,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历,汇聚一堂,互相学习。
把不同来头不同背景的人放到一起,甚至不需要老师他们也可以互相学习。
我至今还是向往民国时期的大学。
自由思辨、兼容并包、三教九流……有真正重视教育的环境,有努力保障学生和老师生活水平的社会,所以即使是战争频发,照样大师辈出;即使条件再艰苦,照样可以做到和国际接轨……“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
”现在很多大学都是倒过来玩的。
所以大学都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
也很悲哀。
最后来说说“我”。
电影里面那个有注意力涣散症的人兴奋地对巴比特说,他接到通知书后,平生第一次听见爸妈说我们以你为骄傲。
巴比特在影片高潮中与古板校长对峙,说:知道什么?
你是罪犯。
因为你剥夺了这些孩子的创造性和激情,这是真的犯罪!
杀一个人的肉体,不过毁灭了他的形体而已;但是杀一个人的灵魂,尽管他还能行尸走肉,但比死了还要可悲。
系统是为你设计的?
它教你顺从你们的心 做个顺民?
你们呢?
你们一直想做学校行政员?
亚历山大博士你有什么梦想?
也许没有 也许想做诗人 或者魔术师,艺术家 或者只想周游世界" 我说,我要做一个作家,要作个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家。
所以对我而言,一切外部的环境变迁,都无所谓,我只要沿着自己的梦想前行就可以了。
我永远不会成为顺民,永远要抗争自己的生产空间。
我知道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只有我才能做到,所以我绝对不会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
教会的青年聚会历来有个环节就是欢迎第一次来到教会的慕道友,我们都要唱歌欢迎。
一直唱的都是《你是唯一》。
歌词很好:世界有你会更美好,没有人能像你,在神的眼中你是宝贝,在世上你就是唯一。
你总是如此如此特别,在上帝的眼中,没有人能取代你。
据说每次都有会众一边唱一边哭,因为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是如此特别如此重要,不是“地球离了你照样转”。
前些日子带领青年聚会的弟兄说想要换个歌——因为这首歌已经唱了两年多了,结果遭到一致反对,只好不了了之。
大家依然每次都会高唱“你是如此如此特别”……本来就是。
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很羡慕我,认为我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该走什么路,我总是说“你也可以”。
然后他们就会笑起来,心想这个人还不错,满谦虚的。
其实我说的是实话。
有梦想,敢于为此付出代价努力追求,是很好的。
当然,和现实必要的妥协也是应当有的。
在这个电影里,这帮年轻人不还得要求政府给他们办学的权利么?
不过,政府也还算通情达理,给了一年的试用期。
于是,皆大欢喜。
我们呢?
生活在电影外的世界。
我们不能自己建立一个自己喜欢的大学,但,我们可以把大学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过好每一天。
所以看到片尾的时候,我笑了。
我知道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
所以,我可以继续高呼:即使现实是理想和幻想的坟墓,我依然要苟延残喘!
看了这部片,想到了《律政俏佳人》,同样的college题材,同样的荒唐。
虽说极具创新性,批评了我们认为世界第一事实上跟我们一样呆板的教育,但电影的梦幻性总会让我们感到无力,毕竟电影总爱表达无奈,呈现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结果。
只能说,美国的这些片形式大同小异,俊男美女主角,挑战权威,最终美人归,事业成。
美国人太爱做梦,却不擅长将这些梦实现!
看完这部影片,开始思考大学的意义,我想,在主人公建立的这所大学里,真正的让我们思考我们未来能够做什么,怎么样去选择自己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南哈蒙理工学院的教学更多的是探索自己,去完成可能不切实际的梦想。
我想正因为这是大学,还没有步入社会,我们才能够在此之前在放肆一次,疯狂一次,去探寻自己,去探索我们想要提升的点在哪里,想要精进的技能是什么。
大学也只是一个平台。
其实更重要还是我们自己的学习,我们的热情和创造力。
现在拥有很多热度的话题都是,勇敢享受世界,去旅游,看自己没看过的风景;出国,对陌生未知的事物祛魅;去运动,发挥自己的潜能…人生忙忙碌碌,从出生,父母望子成龙,幼儿园,小学,好好学习,考初中,考高中,考一个好大学,那么考上大学之后呢,好像这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没有结果,也没有人再告诉我们之后的路该怎么走了,还是延续上一代的传统,出来找一份工作,结婚生子?
干到退休,才能享受最后晚年人生?
人们往往不清楚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因此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大学,学习到一些技能,或者说,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走的路,因为现在的我还在学校,我不想一直迷茫,停滞不前。
当然电影仍然存在不完美的地方,一些故事没有续写完整,有些可惜,但它仍给人们带来一些启发。
高考,在几乎所有人的认知里,是高中生进入大学前的修罗场。
每个人都热衷于如何在这个赛场上角力——学校关注升学率、教师狠抓成绩、家长将孩子的分数当作心情好坏的晴雨表,同学们更无需赘言,爱学不爱学都得硬着头皮学下去。
毕竟全社会都认可这样的共同努力,并乐此不疲地守护着各司其职的和谐。
然而,当我们把所有都投入了对过程的执念,就绝少有人思考终点的意义究竟何在。
大学值得我们付出如此努力吗?
当然值。
没有张“双一流”大学的文凭,你能有机会与BAT的HR们谈笑风生吗?
君不见,某某大学招保安都需要研究生学历了吗?
但是,大学能给所有努力过的人带来精彩的未来吗?
实事求是地说,应该是不能的。
正如天庭里的蟠桃不能都让美猴王吃掉,竞争为人生选择画了条分界线。
高考后,只有少数佼佼者能登上“象牙塔”的顶层,更多的学子只能“泯然众人矣”,他们在人生里第一次见识了幻灭。
接着,社会的公序良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旁观的人们围在胜利者的旁边,将他高高抬起,为他献上鲜花,让他接受采访,大谈成功之道……不幸的是,正是狂欢的人群将“幸存者偏差”传递给了后来者,让他们向着想象中的自己奔去,有人冲上了高峰,有人落入了深渊。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谁去关心那些成绩不理想或者是落榜的人?
我想,不该只有高考复读班。
2006年的美国喜剧电影《录取通知》(《accepted》)就讲了一群落榜“学渣”的故事。
叔本华认为,幽默就是对固有认识的背道而驰。
没有大学念,哥几个就自己建一所为所欲为的大学。
这样的情节不仅具有喜剧元素,也一定能满足许多人内心想要颠覆学校的欲望,电影里“南哈门大学”刚建立就被一群怪咖搞得乌烟瘴气,毫无规矩可言。
主角巴特比没料到自己骗家长的小伎俩竟造成如此糟糕的结果,于是他准备发表一番演说结束这场闹剧,可还没等他开口,一位长相滑稽、言语笨拙的男生频频举手,这人不是想打断巴特比的话,只是想说一句感谢,因为“南哈门大学”是他第一次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校,他的父母也第一次对他说“你是我们的骄傲”。
所有来这里上学的人都是没有真大学要的孩子,在别人看来,这些人不是有生理缺陷,就是有心里障碍,学习成绩差劲到了极点。
此时,巴特比和几个伙伴发现,和自己同样遭遇的人有这么多,大家都是社会的“弃儿”,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他决定和这帮“学渣”把这个假学校办下去,而且是非常认真地办下去。
对于高中生而言,有勇气突破常规,并将头脑里的想法变为付之行动的实践,这样的能力已经非常难得可贵了。
更令人佩服的是,这帮孩子不是“打倒皇帝做皇帝”,他们发现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那便是千篇一律的“填鸭”教育,学生只是将社会认为应该有用的知识被动地吸收过来,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不是被打压,而是根本就从未在内心生根发芽。
于是,“南哈门大学”完全按照个人兴趣上课,五花八门的课程立即上线,只要一技之长就能成为老师,在热衷的领域里自由探索。
这样的课程必然受到了学生欢迎,原来无事可做的怪咖们都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
“南哈门大学”特殊的教学方式是所有教育者都想要进行的教育试验,它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潜力。
当然,所有的教育者应该都明白这样的尝试终究是乌托邦式的,现实中有太多的限制来扼杀这类理想化的教育,这样的学校只能在电影里出现。
但如果有人因为“南哈门大学”过于理想化,甚至认为只是少年们的不切实际的胡闹,对这样的尝试嗤之以鼻,我想这样的“教育者”也不是真正懂教育。
电影里,这所“假大学”也因各种原因被迫停办,但这帮少年们没有放弃,他们向本地教育局提出了申辩的要求,并在法庭上与传统名校展开激烈辩论。
按照地方办学规定,“南哈门大学”有无数个指标不合格,但是有一项指标确是其他学校无法做到的,那就是接纳被社会抛弃的“学渣”,并让他们实现自我的价值。
这样还不够吗?
这样在尊重教育的人眼中就够了,政府最终判定容许“南哈门大学”试办学一年,让它真正变成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
不用传统方式来阻碍创新,给予年轻人践行实践的机会。
我想,这才是懂教育的人应该去做的。
“南哈门大学”一年后命运究竟如何?
电影里没有提及,也不需要提及。
看着这帮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得到了社会理解与帮助,实现了办大学的梦想,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
我们应该能从这部电影里学到很多东西。
欢迎到公众号“拾貳之月”交流
什么是教育,我们为什么要受教育,值得思考。表演很轻松,故事蛮有趣。
有这种大学就好了
喜欢男主角justin~更喜欢这个题材!教育意义啊!!
2009.10.1
教育的本质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热情,很有趣的剧本
这与无脑爽文有什么区别,我无法认同这部电影的价值观,在同样的时间你开派对把妹打游戏,你还能与别人一样拿学位?为什么这种屌丝追到女神的电影都要打上励志的标签?
故事叫人深省,可惜被导演编剧演员给糟蹋了。一声叹息就要叹在这里。
你才是罪犯,因为你剥夺了这些孩子的创造性和激情,这才是真正的犯罪。
总体太草率,但是台词写得很流畅,尤其是最后一段演讲相当精彩
过度意淫
故事创意不错...
最后那段演讲神似闻香识女人的那个片段
又是一个白瞎好题材的典型!本来假冒大学能编出来太多笑料和趣事,可这片弱智地处理成了一个关于僵化保守势力与突破创新势力的简单对决。各种扁平人物、各种符号化想像,能有这种简单粗暴中二病的世界观,才是真正僵化保守的,只能说编导太囿于青春片类型,谁说美国青春片没有老三样?!
简单,理想化,不过很有思议。
5/10 点子很好,但执行尤其糟糕,这么好的一个题材,导演编剧真就一点野心都没有??真就搞出这种反智主义的强行“娱乐片”“无脑解气片”吗??整体就是看开头知结尾,只顾自嗨不顾逻辑和合理性,强行的捧一踩一,把传统教育踩到尘埃里、妖魔化到恐怖的地步,并不能更好地表达你的观点,反而会显得整部影片都很幼稚、很可笑,像是完完全全的loser意淫片。包括男主和他女友的故事也是极度的老套,失望。
实在是不能接受这种价值观,如果美帝的青少年真接受这种鬼扯的逻辑,那他们智商下降肯定是不可避免了。整个故事都太粗鄙,太肤浅,太幼稚了,只要在传统的对立面,就觉得自己伟大,觉得自己敢于推翻,这也是一种sterotype。这种片子就是麻醉一下loser,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一点。
还行
我在看女主角
I just want to say --it is won won won won won won won wonderful~
热血。ost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