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写电影和书的感受,我只是给自己定下来目标,每次看完电影,读完书都写点什么,但是一直没有坚持下来,有的时候因为懒惰,有的时候感觉没有什么好写,这些都是好故事,即使特别黑暗,即使玛丽苏,也让我当时感动、心悸,各种感情交集,给我了脑神经营养和冲动,但是我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好像只是在打游戏的时候可以不关注其他,但是如果来了微信,会想马上回复,是不是我太关注于别人对我的感受,对于自己倒是没有那么关心,我一向不知道怎么处理和别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可能我感觉我活不长久,所以有点敷衍,最近一直没有喝酒,首先感觉喝酒不解决问题,也是不想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什么破坏,我的生活态度一向不积极,但是不能忍受不公平的待遇,但是这具世界充满了愚蠢和为利是图,如果我不改变自己,只能默默忍受,但是我的时间应该不太多了,我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或者躺平的生活也不错,你看我,跑题了,本来要写关于电影的,一个让人感动的好故事,最后他们都获得了幸福,但是好电影总是会让人思考和疑问,他们最后会不会变成夫妻?
女孩子那些年印第安部落的生活记忆怎么磨灭?
还有,就靠着给别人讲新闻能养活两个人多久,人总是向前走,总有走不下去的时候,我好像有点狭隘了。
今天聊聊电影《世界新闻》。
片名News of the World (2020),别名结叛同行(港) / 读报人(台)。
本片改编自波莱特·吉尔斯的小说《来自世界的消息》(News of the World)。
故事开始,从两位主角的视角开始演绎。
我叫蝉,我的父亲叫转水,我的母亲叫三点。
我是基奥瓦人。
印第安人。
他们说我叫“乔安娜”,要送我回“家”。
我能逃掉吗?
我叫基德,71岁了,妻子过世,女儿流落他乡。
我是个信息传递者。
在得州,一切都在动荡,消息是硬通货。
我要送这个“小麻烦”——她一身印第安装束,沉默,总试图逃脱——回家。
我有枪,转轮、点32、五连发,希望不要用上它。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五年,从部队退伍的杰佛森·凯尔·基得上尉开始以读报人的身份谋生。
他从一个小镇走到下一个小镇,给当地居民分享世界各地精彩新闻,并收取一部分费用。
他在德州的平原遇到了十岁的小女孩乔韩娜。
六年前,四岁的乔韩娜被凯奥瓦印第安人掳走养大,她远离白人文明,一直把自己当做凯奥瓦印第安人。
基得上尉想把乔韩娜送回她的姑姑家,尽管都是白人,但一老一少根本无法交流。
在西部大陆漫漫长路上,两人相互扶持。
这就像两种文明产生对撞,他们需要在传播文明的同时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读报人基得上尉带来了文明,带着闭塞环境里的人民睁眼看世界。
小地方统治者闭塞通道、拒绝文明,这可能一时保住统治者,但一旦人民睁开过眼睛,就再也回不去睁眼瞎的生活了。
片中几段读报情节,让观众们看到文明带来的肉眼可见的改变。
小地方政令不畅通,人们通过读报人了解新宪法新命令,能够参与时政讨论。
南北战争之后,北方尽管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在很多地方依旧没有能够完成统一思想。
社会表面看起来统一,实际却依旧割裂。
闯入艾拉斯郡后,基得上尉并没有屈服于地头蛇淫威,而是给予民众选择的权力。
一边是地头蛇老生常谈的洗脑文,一边是跌宕起伏的抗争新闻故事。
在没有选择时,大家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听着虚假宣传,当读报人读出一个扣人心弦的新故事时,大家自然会做出显而易见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民众从新闻故事里看到了抗争的力量。
矿工可以在矿井下与死神作斗争,生活在地面的人们也可以和霸权做抗争。
他们也醍醐灌顶,明白了一个简单道理:幸福不是别人施舍来的,而是自己斗争来的。
女孩子乔韩娜这条线更像是是工具人。
在读报人传播文明的路上,乔韩娜丰富了基得上尉的情感线。
原本只是拿人钱财替人读报的故事,有了帮助女孩子的情节后,基得上尉变得更加生动立体。
乔韩娜原有家人被印第安人杀害,然后又被掳走。
基得上尉解救了乔韩娜,将她带回并重新融入文明社会,意喻白人文明对比原著民文明的高等现代。
不论是读报传播文明,还是带回小女孩重塑文明,基得上尉以身作则,代表了一个强大文明向愚昧和落后文明的教化。
从这个方面看,故事充斥着白人的优越感,观众们可以很直白地感受到其中的傲慢。
世界文明在他们看来都是二元对立,当两种文明相遇,只有一方能够存在,在他们看来,文明就是非此即彼的存在。
如果没有白人文明,原著民现在还好好地活在美洲大陆。
也只有可以营造出蜜汁优越感,白人在屠杀原著民的时候不会产生愧疚感。
故事本身中规中矩,像是一篇合格的应试作文。
汤姆·汉克斯是影片的重要加分项。
在临近颁奖季的时候,老影帝挑了一个四平八稳的剧本,故事也按照常规套路应有尽有,充分满足白人的文化自信。
西部路上一路有你,应试文章四平八稳。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喜欢西部片,只要是美国西部电影都喜欢。
认识德国裔小演员海伦娜是从系统破坏者开始的。
系统破坏者中的角色印象太深了,发脾气的样子,撕心裂肺的叫喊一气呵成没有一丝让人觉得在演戏。
让我觉得她可能是本色出演,生活中就是这个样子的。
以至于我第一眼在片中看到乔安娜时出戏好长一段时间。
特别是那场她拒绝穿裙子的戏,让我误以为又回到了系统破坏者。
从演员的角度出发,可赞的是说明系统破损者演的太棒了;可叹的是在世界新闻中没有代入角色。
汤姆老了,真的老了;电影中那段岩石山脊上的戏凸现了岁月对他的洗礼。
老演员该有的一切都已经雕刻形成,不再改变。
不会失望但也绝不惊喜。
回到情节,不同于一般的西部片,节奏缓慢。
情节没有出奇的地方。
但摄影师选用的几个view都很棒,特别是看高清版本的时候。
世界新闻:生活的意义至关重要,是一切生存的动力源泉,绝大部分的意义都来源于为他人活着,形成了彼此情感的依托西部、公路、冒险、小萝莉与大叔、汤姆汉克斯,所有的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就注定这不是一部一般的电影。
汤公一把年纪还在不断地推出新的作品,实在是可歌可泣。
相较于以往西部片的辽阔,壮观,这部片子则更多的是黑夜、压抑、紧张。
虽然我知道公路题材一贯的套路都是欲扬先抑,想用前半部的压抑铺垫后半部的释放和升华,但是整部剧在前面的阴抑还是持续的太久了,要不是靠着对汤老的信任,我都坚持不下去了。
电影在50分钟的时候终于进入了阶段性的高潮,前段阴冷、隔阂的大叔与小萝莉在共同的敌人面前第一次站在了一起,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了对彼此的拯救。
临近电影结束的的最后几分钟并没有像其他的公路片一样,看到一个跌宕起伏的完美结局,参与的双方都得到了心灵的升华,如此的局面让前期的铺垫所带来的的压抑无法释放,有种强烈的意犹未尽的感觉。
不过,导演并没有到此为止,还是仁慈的临了来一个大转折,满足了观众的所有期待。
对于个人来说,生活的意义至关重要,是一切生存的动力源泉,绝大部分的意义都来源于为他人活着,形成了彼此情感的依托,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这种情感纽带不断的得到传承,以此为载体,串起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史。
保罗·格林格拉斯总是能把看似一般或老套的故事讲得娓娓动听,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南北战争后,退伍的基德上尉闯荡西部各地,以每到一处为当地公众读报维生。
在遇到一个从小被印第安人掳掠后抚养的白人女孩后,心存怜悯之心的上尉决心把她送到其姨妈家。
一路上,在历经各种险境的考验后,他与小女孩之间建立了父女般的情感纽带。
任务完成,但上尉最终还是确定其内心的真实渴望,带走了不服姨妈姨父管教的女孩,两人结伴一起继续读报营生。
从《拯救大兵雷恩》开始,汤姆汉克斯对于富有使命感的角色的表演一直都是驾轻就熟。
一个从战争中劫后余生的老兵,妻子离开了她,独余冷冰冰的房间,也没有子女,他需要心灵上的寄托和陪伴。
而女孩的出现让他像身处悬崖边摇摇欲坠时上帝扔出的缰绳,让他原本死寂的心灵复苏,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未来的目标。
于是,他竭尽全力保护女孩的安全,不让她受到伤害。
从一开始的冲突,到渐渐熟悉,再到一起御敌,共度难关,整个过程的可看性还是很不错的,最后结局也很暖心,让人激动。
汤姆汉克斯年纪大了,最近几部片子都是温情路线。
从“邻里美好的一天”儿童电视节目之父充满大爱的老人,到电影世界新闻里饱经战争后对小女孩的保护,甚至灰猎犬号虽然经过了激烈的潜艇大战,一条贯穿始众的情感线是他在坚持不下去的时,会时不时看看曾经求婚的女孩的照片。
电影世界新闻是根据波莱特·吉尔斯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内战刚刚结束的美国,偶遇“印第安”女孩的上尉,穿越重重困难,护送小女孩“回家”的故事。
曾经是印刷工的基德上尉,参与了美国内战,战争结束后,靠着给人读报为生,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一边旅游,一边赚钱谋生。
偶然的机会,路遇一个被印第安人掠走的小女孩Johanna,Johanna是一个孤儿,不会讲英语,对周围一切充满警戒。
出于好心的基德上尉开始护送这个女孩去400英里外的姑姑家,路途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汤姆汉克斯像一个平凡英雄,平凡的就像德州的一粒沙,饱受阳光和风雨的璀璨却依然孤独坚强。
虽然小女孩改变了他的行程,迫不得已的他被迫开启英雄之旅,他没有索取任何回报,或许他只是向自己证明自己内心的善。
电影通过旅途的危险,体现了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撕裂的社会,南方仍然向往种植园奴隶制度。
而对于城市扩张和印第安人的冲突没有刻意表现,只通过小女孩的遭遇和叙述迅速带过。
汤姆汉克斯参演的电影总是给人放心的感觉,这就是一种信任。
只要他在,这就是一部好电影,同时这种信任延续到了电影中,汉叔总是给人一种虽然艰难,但是不要怕,要有尊严的活着的感觉。
电影世界新闻带着我们再一次远离痛苦和杀戮,并知道了回到过去并不一定是好事。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ご公衆號ご:凉心评(文中图片来源 网络,侵删。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去年疫情期间看的,全球一片恐慌和压抑,隔离和关店让人心烦气躁。
影片像是给饥渴旅人发了瓶水,感觉挺好,只是影评一直没写。
十九世纪的西部是蛮荒狂野的,今天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
虽然没有了马贼和强盗,可是有病毒和资本、市场竞争啊,新时期的马贼和强盗只是穿起了体面的外套,左轮手枪换成了资本和自定的游戏规则,只是更体面更高效率的掠夺而已。
在这个荒蛮世界如何生存?
影片通过一对落魄的老幼组合提供了一个答案:我们依然可以充满善意温情和希望的态度去面对这个荒蛮世界,虽然是那么的悲伤和无奈。
影片和《不可饶恕》、《大地惊雷》、《送乡人》一个套路,姑且叫西部现实主义吧。
在这个真实西部,导演不再关注和演绎上世纪那种虚构的一言不和拔枪就射的牛仔英雄好汉,而是回归生活,展示普通人群的西部生活状态,同样感染力十足。
影片上映时间确实挺好,正是席卷全世界的一场灾难时期,在这个病毒肆虐的世界,影片至少给了大家一点温暖和希望。
人类其实就是是靠这一点点希望才从丛林山洞走到现在的!
雨夜,大河水涨,倾泻奔流,印第安部落在对岸迁徙。
所有的声音被雨声,河流声覆盖。
所有的身影也被雨幕挡成了剪影。
在天地一片昏黄中,这些剪影如电影旧片一样闪过,是故去的梦,是另一个世界的神。
这些剪影再次出现是在一场沙尘暴中,只打了个照面又向远方走去。
就像上尉说的“只有向前,一直走下去”,因为来路毁了,家园没了,世界也早就崩塌了。
上尉和乔安娜的世界也是如此。
小女孩在河边的哭喊让人如此动容,想到自己曾经失去过的信仰,失去过的人,如今也是隔着大河,无法碰触。
上尉的情感只藏在心里。
他读着新世界的新闻,带着旧世界的头衔,身边还有一个强行从自己的世界被拉出来的女孩。
这些人物形象的代表性指向性鲜明到不需要看完电影,就知道主题。
但是,其中的情感共鸣是一点一点、在电影进程中被激发出来的。
因为人们对爱的渴望更亘古不变,所以电影才是个美好的结局。
其实,欣赏这部电影需要观众熟悉背景。
这是在4年血腥内战之后,一个参战老兵的回归之路。
导演和编剧没有在最开始就强调这个背景,是个重大失误,影响了整个故事的节奏。
直到最后,Cap. Kidd回到家乡,和朋友短暂的聊天,我们才从中了解到他的背景,以及整个故事的背景。
为什么这个背景很重要呢?
那是因为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伤亡最大、最惨重的战争(仅次于二战,但是考虑到武器装备,南北战争远远比二战惨烈),超过了以前和以后甚至是越南战争的伤亡。
这几乎就是美国建国史上的“国殇”。
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背景下,这个故事里的种种人物表现就合乎情理,并且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当然,南北战争的初衷,是关于奴隶制的辩论诉诸武力?
是为了维护合众国的统一?
是北方资本主义抢夺南方廉价劳动力?
一场复杂的战争,但是对于参与其中的平民百姓,就像Cap. Kidd,战争中没有获得什么,只有损失,甚至损失了一切。
任何战争都是如此,是对普通人的一次人为的掠夺和摧毁。
汤姆汉克斯的演技一直很稳,尼古拉斯凯奇早就成了烂片王,而汤姆仍然保持着一线成熟明星的风采,他的电影都是比较正统的作品,很少存在什么争议。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历险记,东西方自古以来就有这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东方的西游记,西方的奥德赛,应该都属于这种类型,历险记中的人总是需要一个旅途,不同于冒险记中那种主动去危险的地方,历险记总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为了那个目的地沿途要经历各类相对比较独立的涉险事件,以及遇到的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部落或国家。
这种类型的作品是以一个主线串起n个比较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会可以有各自的起承转合。
这部历险记先由汤姆汉克斯出场亮相,很快引入另一个重要人物——小女孩,然后就开始了两人的冒险旅程。
而冒险故事也是主要服务于两人关系演进所设置的,从开始的相遇,经历接纳过程,熟悉过程,依赖过程,再到后面共同历险,尾段的分开再相聚的过程,整体上比较完整,逻辑清晰。
影片很多细节也可以看到这种过程,通过一段旅程,两个人之间的距离逐步拉近,直到相依为命,小女孩从最初宁可自己走路,到两个人共同坐在马车上,再到最后一起骑一匹马。
本历险记的故事背景选择了美国内战结束后的西部,很多还原了很多150多年前场景和细节,西部片的核心,枪、马、车、镇子、荒野和印第安人,特别是那种昏黄色彩十分到位。
另外从历险记想表达的内核来讲,我觉得本片想表达出“新闻”也就是信息对于打开人们闭塞的思维是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这就是所谓喉舌的力量,影响人们的思想,一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而各类信息中,跨越文化、语言的差异,人类的基本道德——善良、勇敢、坚韧——这些最正面核心信念才是力量的核心因素,是打动人心汇聚人心的内核,在不同历史中、在不同的地域里均是如此。
人与人之间就依靠这些基本道德建立起牢固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把这些精神作为西部精神,各种历险片也把这些精神作为人物的主要的内在。
此部电影不足之处是整体新意不足,比较传统的叙事故事线和人物情感,没有太多的思考和辩证空间。
有点失望,故事讲得平淡无奇,以小博大过于浅显,小女孩全程没有入戏,当然剧本本身也有问题,宁愿再刷一次大地惊雷。
汤老汉也是不容易,山丘飙枪还是挺厉害
比五十年前的《小巨人 (Little Big Man)》还有蛮大差距
叫约翰娜寻亲记吧
挑战西部年代公路片除却“掠杀、枭雄、孤狼”之外的另种风格,变得有些在“老旧”(褒义)与稳妥下的新鲜。险象环生的冒险,反而是两个人彼此治愈的开始以及在乱世中最终选择的依靠和信任;Captain Kidd的新闻职业,也炮制了些有趣的地方。尽可能抛开太多真实历史的着墨和影响,刻意钝化更多会被做文章的影响。所以在节日气氛的发行背景下,还有精心编排的音乐以及永远都很稳的Tom Hanks,都是精良又无太多槽点的电影。Helena Zengel的表演沿袭了《系统破坏者》时期的特色,但也额外注入了几分可爱…什么都很好,但也什么都不够好。
每年奥斯卡季汉克斯的稳定输出,拓荒时代的信息汲取与冲突(新闻)/拯救弱女的「英雄情怀」/「驯服」和「征服」,海伦娜·泽格尔只是延续了《系统破坏者》中的躯壳,内质却变成了美式英雄麾下的受保护者。
太糟糕了。
吃鲸,如此温情,竟然出自绿草地之手
如果曾经真的有这样的职业的话,那他们就是19世纪的电影人,而影片中的这一位也具备着后世好莱坞电影人所崇尚的开放和勇敢的精神,他们用新奇的新闻和精彩的演绎传播思想、抚平伤痕、激人奋进,主创们可以说是通过这个人物在给电影人唱一首赞歌。主角在旅途中遭遇了三个大事件,先是在敌视少数族裔的地区义务承担下一个被印第安化的白人小孩的护送任务,然后拼死在人贩子的追杀中保护了小女孩的生命,三是在一个已然成为独立小王国的残酷农场里用新闻和故事给受压迫的劳工埋下了反抗的种子。这些或许就是主创们眼中电影人应当具有的能力和责任。结尾在人们欢乐和惊奇的掌声中幸福地谢幕,就是电影人毕生想要追求的梦想吧。影片虽然整体走温情路线,但是也在简短的章节里贡献了场面不大但足够惊险巧妙的动作戏,非常值得回味。
我最爱的演员演绎了两个不被世界接受的人结伴在野蛮的西部生存的故事,我愿称为这是今年目前为止我看过最喜欢的一部.
放回80年代可能勉强可以
老好人专业户汉克斯这次跑到西部大荒野上,依旧是让世界充满爱的节奏。
平平淡淡
中轨中矩但是看得我差点睡着。2020年Tom Hanks名留影史的还是好莱坞新冠第一人(祝汤叔汤婶寿比南山。。。
港译《结叛同行》!
故事本身的内容、汉克斯的演技、寥寥几场枪战动作戏的调度以及外景的壮阔美丽让影片是具有较多可看性的。可老实说这个片子在格林格拉斯手中并不能算水准之上的作品,虽然有着极高完成度,但也只是中规中矩。一句话概括之:读报人历险记。
汤姆汉克斯的救孤征途,信息不流畅的时代,读报人也是一份不错的工作,每当读报人来到一个小镇时,大家伙围在一起听读报人讲述时政新闻,让我想起了前俩天看的《一秒钟》。小女孩急中生智,想到了硬币霰弹枪,这个有点意思。
又是一部标准的“汤姆汉克斯”电影,小姑娘演得不错。
63岁汉克斯老同志纵马黄沙,病愈出演个人第一部西部片,老当益壮。影片整体尚可,是一部全靠个人能力担当的诚意电影。看老戏骨的新作品还是有些观影保障的。
有种很莫名的混搭感,仿佛是《大地惊雷》的怀念,是西部片的一曲回响,是上上个世纪的《华盛顿邮报》,似乎也像是《屠夫十字镇》终于上了大银幕,本来不可能的缘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羁绊,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可惜未能足够积累起情感厚度,不过摄影和配乐不错;不要随便和小孩配戏实乃金科玉律,你看本片连汉克斯级别的老戏骨都得认栽,桀骜不驯的小女孩长大以后绝壁是新大表姐范儿的,最后笑起来真灿烂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