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日本的女性导演,相信所有影迷第一时间想起来的都会是河濑直美。
生于1969年的她,如果从1992年的独立制作《拥抱》开始算起,迄今已有长达30年的电影创作生涯。
河濑直美1997年,河濑直美的首部剧情长片《萌之朱雀》在戛纳电影节上收获金摄影机奖,也就是最佳处女作奖,算是宣告了她“戛纳嫡系”的作者身份,此后多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萌之朱雀》熟悉河濑直美的影迷可能知道,生于日本奈良的她,幼年时期父母离异,便跟随姑奶生活。
而正是这样的生活,让她对奈良的深林、田野了如指掌,为其日后在电影创作中所呈现出的对于自然的崇爱奠定了基础。
《殡之森》其早期多部作品的故事都发生在奈良,直到近年才更多尝试起都市题材,但对于自然景观的捕捉和温柔的人文关怀色彩仍然被很好地继承了下来。
《视觉》时间来到2020年,因疫情没能成功举办的戛纳电影节最终还是公布了一批官方片单,其中就包括了河濑直美导演的最新剧情长片《晨曦将至》。
正如英文片名“True Mothers”所示,这是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14岁少女片仓光因为早孕,只好通过非盈利性组织NPO将孩子交由患有不育症的栗原夫妇领养,并起名栗原朝斗。
六年过去,困窘落魄的片仓光突然造访,由此引出当年的领养事件以及领养后彼此生活的轨迹。
影片改编自辻村深月的同名小说,但从诸多细节来看,本片与河濑直美导演自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幼缺失父母之爱的她,一方面会在作品中呈现出家庭的分裂与破碎,另一方面也会常常表达对于家庭的依恋与深情。
与此同时,她也常以家庭叙事作为出发点,来抒发对于女性的观照。
将河濑直美的人生经历与其家庭题材的影片相对比,我们便不难发现,她的很多影片都具有一定的自传色彩。
这种并不鲜明的自传性,反而更好地呈现出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微妙的情感。
而《晨曦将至》则走向了另一个层面。
本片着重塑造了两位母亲角色,同时间接地描绘了另外两位母亲,因此一共是由四位母亲作为主要对象,从而构成整体的叙事结构,当然,影片中也出现了更多的NPO组织中的“母亲”形象,作为一个更为广泛意义的重要存在。
两位主要角色,一边是无法生育唯有领养孩子的夫妻,一边是无奈放弃孩子的年轻少女。
经由故事发展,她们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主要矛盾点。
而我们也不难看出,这或许便是根植于河濑直美心中的郁结,并在此幻化为对母亲的各种想象。
影片始于栗原夫妇的普通日常,尽力呈现了一幅温暖的家庭生活图景。
而孩童之间发生的一场意外,则成为了整个事件的导火索。
在孩子得到母亲温柔安抚的同时,影片却以反溯的方式让我们得知,栗原夫妻虽然向来都很恩爱,却一直未能怀上自己孩子的隐秘事实。
影片以两条时间线展开叙事,经由摄影机制造的目光,为我们审视着两位女性“作为母亲”的独特生活经验。
而影片中的绝对重心自然是少女片仓光及其所身处的环境,同时又巧妙地以回忆式结构制造出一些悬疑效果。
显然,少女片仓光的意外怀孕从侧面反映出她所处的家庭环境,可以被理解为亲情和性教育的严重缺失。
她自然没有做好成为一位母亲的准备,但反观她母亲的态度便可得知,这场意外的酿成无疑也离不开她母亲的“失职”。
而片光仓在NPO组织待孕的过程,则极具象征意义地为我们展现了报团取暖的“母亲”群像。
组织的创立者浅见静恵为有着相同遭遇的女性们提供着庇护,填充着这样一群人脆弱而又充满伤痕的痛苦内心。
但在浅见静恵因病关闭NPO组织后,填充片仓光内心缺失亲情的那一块再度溃堤。
缺乏安全感的她再度游荡于这个冷漠的世界,也便由此触发了影片第一幕中所发生的事情。
经由前尘往事的充分铺垫,双方的形象已然足够丰沛,而影片最后的彼此碰撞,使片仓光的道歉显得更加令人动容。
孩子到来后打开门那一刻完全超现实风格的过曝,则说明孩子之于整体叙事的重要性;将这场戏与片仓光的两次道歉在最后时刻重叠,便拥有了更强的情感冲击力。
影片《晨曦将至》仍然延续了河濑直美一贯的作者风格。
电影伊始,我们最先听到的声音便是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流声,接着是物体坠落水中激起浪花的声音,而后又是婴孩的啼哭声。
仅以声音,河濑直美便高效而诗意地隐喻了母体生育的过程。
宽阔的海面伴随着电影片名引入我们眼帘。
翱翔的飞鸟,晨曦中举目远眺的少女,令人眩目的光线,随风摇晃的树叶……在流淌的钢琴声中,画面最终悄然地从自然景观慢慢聚焦于象征现代都市的漏雨,由此才进入真正的叙事。
这几乎成为近期看过的电影中最为精彩的开场:从绝对遵从河濑直美以往的导演方法论,缓缓地转向崭新的视野,也几乎成为她今后创作方向的一次昭告。
从无限接近于自然主义的幽冥风格,到如今关怀底层的强情节叙事,河濑直美导演却仍然能够始终保持着她敏锐的感官和温柔的女性目光,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反观同类题材的其他影片,你或许很难听见如此细密而丰富的声音。
在冰冷机械的现代都市里,自然声响成为一种对抗,成为对生命的赞叹,一如偶尔闪过的透亮的光束,以感性的方式唤起我们最本真的心弦。
我想,这是只有如今已成为母亲的河濑直美才能拥有的细致感触和温暖目光。
就像影片最后那个堪称超现实的情节所试图表现的那样,漫长的镜头被黑暗充斥着,继而是无休无止的公路和疲惫穿行的车辆,以及沉默的楼宇和孤寂的路灯。
但随着晨曦悄然到来,宛如命运眷顾那般,两位母亲再一次相遇了。
那一刻,无论彼此经历过怎样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才是最珍贵的光芒。
作者| 德卡的羊;原创|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晨曦将至》由两位女性的故事构成,结构类似《穆斯林的葬礼》,双线交织、相互接近。
一边是栗原佐都子恋爱、结婚、收养孩子,过上了全职太太的生活;一边是片仓光未婚先孕、居无定所、艰难谋生,成为了女性贫困的缩影。
然而,随着片仓光的出现和两条线索接头的牵引,影片逐渐陷入了双重悖论。
悖论之一,阶级的在场,令《晨曦将至》看似呈现了女性贫困,实则构成了对这一严肃社会命题的背叛。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在人物设定方面,片仓光的阶级底色/家庭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是她个人而非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或至少是父母离异等家庭因素),导致她成为了女性贫困的承受者。
影片中,她的原生家庭经济条件尚佳,父母反复告诫她要以学业为重,甚至在她生产之后还要让她重回学校准备升学考。
父母的“错误”似乎仅仅在于,他们一味担心女儿沉迷手机却从未关注过她的内心世界。
并且,在这样苛刻但健全的家庭中成长的姐姐,已经按部就班进入大学,成为全家的骄傲。
姐姐这一人物形象也在暗示,正常情况下,片仓光的人生道路应该同姐姐一样。
基于此,片仓光抗拒父母规划自己的人生、逃离按部就班的日常是青春叛逆,女性贫困作为其叛逆的副产品和必要代价,倒增添了些“光荣负伤”的意味。
其二,在镜头语言方面,那些以类纪录片形式出现的、被特写镜头逐个扫过面庞的女性,只用三言两语表达了自己的过往经历,但远比片仓光的故事更加触目惊心。
她们中,有人因父母离异而离家出走、投奔风俗店,有人在原生家庭度日艰难、连吃蛋糕都是奢侈。
可以说,是她们而非片仓光,真正与NHK的相关报道、与纪实文学作品《女性贫困》(2017,上海译文出版社)形成了互文。
但在《晨曦将至》中,她们反而虚化为片仓光的背景板。
基于此,阶级不再是底层女性认知自我的工具,而是加持片仓光主角光环的利器,一出刚露苗头的社会问题剧就降格为青春残酷物语。
悖论之二,因母之名,经历了一出青春残酷物语之后的片仓光,非但没有获得自我觉醒和身份认同,反而迷失在自我误认中。
如前所述,在原生家庭中,片仓光无法通过扮演一个乖乖女来获得自我认同,这也是她“投身”(在一个他的身上投下她的影子)爱情的催化剂,结果爱情破裂,她要面对的则是母亲这一新身份。
Baby Baton的母亲们都没有将这个身份与失足少女的“耻感”相捆绑,其结果是,片仓光不仅认同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也就是她给孩子的信中所写“请别把我从你的脑海中抹去”),而且认同了Baby Baton的母亲这一特殊群体(也就是女性贫困的真正承受者),二者共同建构了她当时的自我认同。
更准确地说,是自我误认。
片仓光此后的一系列行动都以自我误认为支撑,比如,她把认同感投射到跟她一起送报纸的友冈知香身上,因为友冈知香与Baby Baton的一个女孩/母亲很像。
直到友冈知香一走了之,把自己的债务留给片仓光偿还,才宣告了她们不是同类,相当于彻底戳穿了之前的误认;再如,片仓光上门讨债/认亲,她换上了友冈知香的外套、把自己化妆得面目全非,这不仅是对友冈知香欺骗行为的一次模仿和变相报复,更是对从前自我误认的强化。
以上双重悖论的交汇点正是栗原佐都子和片仓光这两位母亲的相认。
经历了曲折的“寻找——误认——丧失——强化”后,片仓光被栗原夫妇感动而郑重道歉,这意味着她最初反对的那个乖乖女形象此刻再度回归。
栗原夫人认出并原谅了她,当年沉浸在自我误认中的片仓光也如同一张标签,被栗原夫人重新贴回了面前的片仓光身上。
这个结尾还顺便将女性贫困的解决之道转嫁给栗原夫人代表的中产阶层女性,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被象征性和谐彻底消解的时刻。
综上,《晨曦将至》借助片仓光的叛逆和自我误认,将女性贫困从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降格为一个特殊个例,再将这一个例降格为始终找不到自我的无病呻吟。
影片中大量存在的阳光成了俗套情节的最佳概括:有过风和日丽,也有过阴云密布,最终是晨曦将至的大团圆。
光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在挑战观众的沉浸式观影体验,观众必须从情节中跳出,怪这些光将两段故事打得支离破碎。
然而,问题不是光打乱了两段故事的正常顺序,而是这两段故事本身是对现实的割裂和消解。
在这种情况下,光的出现是不是反而成了全片最大程度的真实呢?
“来回涌向岸边的的海浪,请至少为我留下一线光明,不要当做什么都未发生一般把我忘记,我依然在这里呼吸。
” ——《晨曦将至》主题曲 耀眼到夺目的逆光,微风下轻轻舞动的树叶闪闪发亮,镜头下仿佛是一片阳光的海,汹涌澎湃。
影片中光影的巧妙应用使得画面中的一切似乎都涌动着旺盛的生命力。
可即便这样,影片深处的那抹哀伤,却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把我从阳光灿烂中生生拽进去,我无处可逃,也无路可逃。
那晨曦又是什么呢?
或许它只是影片中那无处不在的光,抑或是河濑直美对于现世的期许。
到现在,我仍然记得那一幕,月隐于云层,黑夜中的唯一一处光亮被剥夺,世界陷入死寂般的黑暗,暗得就像是浓得化不开的墨。
突然,一声啼哭划破了黑夜中的长空。
镜头一转,在一个阳光笼罩着的产房里,一张皱巴巴的脸蛋、一双泛红的小手、一声清脆的啼哭,一切的一切都让这个黑夜温暖了起来,那一瞬我竟以为这就是晨曦。
但它终究不是,亦或者说它还不够。
我本能地感觉它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可我说不清,但我觉得有一个答案很接近(豆友短评),“它是一种希望,对于晨曦照亮大地,把所有成长的痛苦、生命的缺憾和死亡的恐惧全部抹去的希望。
”影片看似温暖,但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导演用光影来迷惑观众,看似美好,实则最为易碎。
灿烂消失,美好被毁灭,小光也走向了死亡(我认为她最后是自杀了),观众心中的遗憾和悲伤达到高潮,悲剧美学的作用显露无疑。
结尾那段我认为是超现实的表现或者是说是幻想,我所看到其实并不存在,小光已经自杀了。
最让我遗憾的是,最后的最后,她还是没能向朝斗说出那句话:“亲爱的宝贝,晨曦将至,我也将离去,但请别忘记我。
” 2021.3.18
佐都子与丈夫工作顺利,家境殷实,关系和谐。
丈夫清和因为患有“无精子症”而法让妻子怀孕。
为此,他非常痛苦。
通过特殊收养制度,他们领养了朝斗,佐都子也为家庭而放弃了事业。
然而,6年后,一通神秘电话搅乱了她宁静的生活,原来是孩子生母找来要回孩子,要么给钱。
夫妻俩见到了生母,引出生母片仓光的经历:14岁时她与同学麻生巧真心相爱,却意外珠胎暗结,不得不将刚下的孩子送给栗原夫妻抚养,并与他们见过一面。
从那以后,她与对她充满偏见的家人断绝了关系,开始独自生活,连续遭遇不幸。
6年后,已判若两人的她重新出现在栗原夫妇面前。
在看到孩子幸福生活,被养父母感动后,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
佐都子也在片仓光最初留给孩子的信中发现“暗语”。
佐都子找到了片仓光,表示不会将生母从孩子生命中抹去。
故事讲得有点拖沓,情节断裂 。
影片要表达主旨显然不是家庭教育和育儿的问题,但是把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的矛盾讲了好长时间。
夫妻两个和片仓光的故事,就好像两部影片的合体一样。
影片的结构还是有一定问题的。
7.4 第一次看河濑直美的片子。
从这片来看,她的风格就是超大量运用的近景和特写、过曝照明和逆光的大量运用,重情绪轻情节的叙事手法,舒缓甚至缓慢的影片节奏,这么一说,的确很符合女性或者说女性导演细腻、稳重、婉转浓厚的感觉,甚至有些段落都有偶像剧和纯爱电影的那种梦幻感和美好感。
就我个人来说,是好久没看见这么大量运用面部特写的影片了,河濑直美用这些几乎无处不在的怼脸特写和近景来展现人物内心积蓄的情绪,没问题,只是觉得用这么多其实没必要,反正我个人不是很受用。
影片故事而言,其实没多大新意,内核是不错,但具体的发展上实为一般,特别是后半段的故事情节,在我看来有些跑题,影片内容上的轻重缓急还可以把握的更好。
河濑直美和当代大部分日本导演一样,在情绪的延展上是有自己的一套功夫的,当然,别人可能更多的是运用低调的配乐和较为广阔的画面视角,而河濑直美是从一个比较“憋闷”的视听角度入手,也就是我说的大量特写与抒情配乐的运用。
从其它的评论和我的直觉来看,河濑直美就是这个风格,其他影片在形式上都一脉相承,这让我想起韩国的洪常秀导演,也是有自己一直坚持的风格,虽然我也不是很喜欢,但偶尔看到一部这样的影片,会觉得还是挺有趣的。
总体来说,影片看得人很痛苦。
监督显然想把太多的时兴元素结合在一起。
比如拍摄技巧的光,剪辑,风景。
比如交叉的双线和视角切换式地交代故事的全貌。
比如纪录片形式和完全素人采访的真实感插入。
问题是,太多了,就乱了,一个伦理片在很大程度上是局限的,观众也算是抱着这样局限的觉悟来观赏影片的,比起花式展现,可能我们追溯的东西是更为线性的思考,只需要一个态度就好,单一一点不会过分朴素,而会通透。
所以,这部关于不育家庭的选择,十四岁妈妈的人生是如何堕落的,解决问题而余力不足的组织机构的存在,这三方面的架构,以及侧面展现的糟糕的原生家庭下十几岁女孩的迷途现状,全部揉起来,反而支离破碎了。
只能说,谢谢永作博美阿姨吧,她的笑和泪永远不会让你失望。
虽然我是为了arata才介入这部电影的,但他在此片中存在的影响力真的很微弱。
这部影片非常适合共情能力强大的人去看,恰好永作博美饰演的母亲也是一位共情能力强大的女人。
一个人遭遇什么境遇会得到如何的人生,终究和性格有关。
片仓光,本来的青春,在朦胧的日系滤镜樱花飘舞下本该是青春剧应有的模样,然而她的选择,被迫的选择,以及经历过后没有割舍和实现的内源感情,把她打入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你说是失足自卑也好,无法假装也好,即使换到领养孩子以后幸福圆满的主角家庭,那位母亲,也依然有着过于保护和敏感的状态,因此我们不由会试问,这种表现是因为终究不是亲生的吗?
直觉是很细微的,甚至超出本人意识的。
只是,晨曦将至,究竟立场在哪里呢?
还是没有看到。
《晨曦將至》的故事是簡單的:兩位相愛的中學生初嘗禁果,女生片倉光得悉自己懷孕後已過了可以墮胎的週數,光的父母以幫助女兒重回正軌為由,聯繫上中介機構,通過特別的領養制度讓生下來的孩子給無法生育而符合資格的夫婦撫養。
電影的初始圍繞着小孩朝斗的領養家庭栗原一家的生活進行描寫,隨着劇情的推進,光的故事亦即電影的主軸才逐點鋪展開來。
光父母的選擇,乍一看似乎是對所有人最好的解決辦法,正如他們所言,生育後小女兒的生活可以重上正軌——“正常參加考試、上姐姐的高中”。
作為一位初中生,光在行動上無可奈何地服從了,畢竟眼下亦無他法。
男生巧是自己很喜歡的人,這件事直到得悉自己懷孕、甚至產子後仍沒有變,她相信他與自己一樣,亦是無可奈何下只能聽從家長吩咐,放棄共同為將來打算、一起養育小孩的選項。
除了選擇權被奪去,她在此事上整個過程的感受同樣被父母忽略掉,光把初生嬰兒交托到養母栗原佐都子懷中的一刻,心中同時亦留下了一個永遠無法填補的洞。
她跟自己的家庭無法溝通,乖巧機靈的姐姐找到相對自如的方式在這個家庭內生存,光則選擇了逃離,到外面找尋自己想要的溫暖。
父母是那種不壞但不懂以恰當的方式關懷子女的人,比如有“在客廳才能使用手提電話”的奇怪規矩,亦會試圖解鎖偷看電話;亦在乎自己和女兒的顏面多於真實感受,如“記得在學校和同學解釋只是患了肺炎”。
母親在家庭聚會中對光爆發了積壓已久的怒火,揮下的一記耳光,同時亦將光與原生家庭之間最後的一根索切斷。
光的孤單與不被理解,一直想單純的被愛,竟然在中介機構提供之住宿處待產時短暫找到。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另一位待產少女在大家為她慶生時不斷地流淚,她剖白說這是因為從來沒有人為她做過這些。
看至中段,筆者禁不住不斷地思考,光墮落的人生是否還有救?
其實只有一個答案:就是有重視自己存在的人,或自己重視的事。
栗原佐都子做出了真正具有母性的選擇——切身處地關懷他人,不相信她會做出敲詐之事,不相信當年的她就是現在眼前看見的她,珍惜尊重她的信件為兒子成長中的珍貴之物。
這種母性的力量驅使她自發地年復年閱讀信件直至兒子明白,最後甚至發現信中的隱藏信息。
這個隱藏信息,其實就是人不欲宣之於口卻又希望他人能夠自行發現與尊重的事的隱喻。
《晨曦將至》令我想起台灣電影《陽光普照》,光和弟弟阿和的處境竟如此相似。
弟弟最終因着哥哥的死,父母重新將全然聚焦於哥哥的目光轉移至弟弟身上,亦重新反思自己該如何作為父母;光則因着自己和小孩之間的連結,幸運地遇上一位不曾生育的“真正母親”,生活終於有了一線轉機,晨曦終於來臨。
到這裏或許值得我們去思考,真正的母親是甚麼?
筆者認為,與性別無關,關鍵在於“母性”,一種關懷他人的能力,不以外在表象評價他人,不武斷貼上標籤,而選擇用柔軟的心去貼近他者靈魂的本能。
改编自辻村深月小说,借小孩朝斗,连结了三位母亲:生母、养母及待产收容所的主事人。
河濑一改小说况味,以悬疑贯穿全片,不止跳出了血缘和非血缘关系的陈套,还推而及至不育问题、领养服务、未婚妈妈,边缘少女等,直探被社会遗弃的青少年苦况,整体格局和叙事的复杂性,远高于过去作品。
河濑融合纪录与戏剧,虽驾轻就熟,难得是平衡了批判和感性,变为不愠不火的社会写实悲剧。
莳田彩珠的演出,光芒四射,演活了一位被遗弃而苦苦求存的可怜人,闻之痛心,见之流泪。
14岁的少女片仓光因为早孕通过非盈利性组织(NPO)将孩子交由想要但却无法自然受孕的栗原夫妇。
几年后,片仓光联系栗原夫妇由此引出当年领养关系之外以及之后彼此生活的轨迹。
生父母,养父母以及孩子的抚养问题一直是影视剧的热门主题。
这部影片里面也涉及到了很多常常可能会被谈到的话题。
首先,当栗原夫妇得知因为丈夫的原因而导致他们无法自然生育时,丈夫提出离婚是一个选择。
这是一个很现代化的解决方案,因为如果佐都子想要一个亲生的孩子,而在这段婚姻关系里丈夫无法实现的话,假如佐都子选择离婚,这既是她的自由也是夫妻共识。
丈夫因为不育他可以和同事公开讨论此问题并且开启领养的过程。
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不育羞耻而感到自己的男性化被威胁。
而且夫妻选择的是领养而不是抱养。
这也可能是因为在当下的日本社会抱养的形式是不存在的。
所以从栗原夫妇的家庭而言,因为无法生育这一点带来的可能的困境都有合法合理的解决方案。
其次,片仓光怀孕后,在父母的介入下,她通过NPO将自己的孩子合法过养给栗原夫妇,这保证了在她无法养育孩子的情况下确保孩子得到合理的照顾。
在这里,她本人也好,父母也好并没有弃养这一个选择。
这也可能是因为日本社会对于生父母如何合法放弃孩子的养育权已经有了普遍的做法。
再次,NPO对于养父母的教育以及筛选,这最大化地保证了孩子可以在相对富足与关爱的环境里成长,同时合法的收养手续保证了养父母的权益。
再者NPO确保孩子在被养父母养育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是被领养的这一事实的知晓权。
也许以上三方在影片中的解决方案仅限于在影片中出现,无法代表日本社会的真实情况。
但可以确定的是当以上任何一点放在一个不同的环境里,都是一个可能的道德与伦理困境。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至少在影片中,以上所有的问题都随着法律,社会制度和人的观念的进步而得到合理且完善的解决时,这些问题都已经无法形成对人真正的困扰时,那真正的困扰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影片的英文译名是True Mothers,即真正的母亲。
影片中以妈妈形象出现的有,领养孩子的栗原佐都子,生育孩子的片仓光,片仓光的妈妈,成立NPO的浅见静恵,其他在NPO生过孩子的女孩子们,以及包括这些女孩子和片仓光女同事在内的她们口中的未在影片中出现的妈妈。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就是对一个孩子而言,“母亲是地,父亲是天。
”心理学里的“母亲”不一定是真实社会的妈妈这个角色,她指代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母亲般温暖的人,这个人可以是妈妈,爸爸,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与孩子无血亲关系的人。
“母亲是地”是什么意思?
假设孩子是一颗种子,大地是温暖的,种子落在大地上,在大地的照料下,给予它温暖和养料,那么这颗种子就会感觉到安全与稳定,当种子感觉到大地是安全可靠可以信任时,它就会开始生根。
大地的土层越松软,它可以给予种子足够的养料时,种子的根就可以扎得更深。
种子的根可以保障它能够吸收到足够的营养保障它的生长之外,也意味着这个种子会成长得越安稳,而这个安稳的前提就是要有大地这个“母亲”。
所以“母亲是地”意味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温暖,关怀与踏实等,而“父亲是天”意味着孩子需要的责任,冒险,理想等。
影片中以片仓光为首的女孩子的家庭,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或者其他人,并没有提供给她们成长过程中心理上需要的“母亲”这一形象。
以片仓光的妈妈为例,在片仓光生下孩子后,爸爸说慢慢来,但是妈妈让她快点回到学校。
从这个角度而言,片仓光的妈妈完全不像是“母亲”这个形象,她把片仓光的事情告诉给亲戚也说明这这一点。
而片仓光的爸爸更像是“母亲”的形象,但是问题在于他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参与的时刻好像并不是很多,所以对于片仓光而言,她的家里是没有“母亲”的。
而“母亲”是成长必须的,因为种子如果没有合适的大地它就无法生根那它就有着死亡的可能,所以她就同其他那些女孩子一样去家庭的外面寻找。
而家外面的危险性就更高了,但是因为种子在家里无法生根导致的焦虑时间太长了,当男人们给她们提供一点看似像是“母亲”的感觉时,为了留住那个可能的“母亲”,女孩子们就会豁出去放弃自己理性的思考,比如片仓光未采取避孕措施以及其中一个女孩提到因为她被说漂亮而失足。
相对地,成立NPO的浅见静恵对女孩子们提供照顾,帮助和温暖。
她事实上就是女孩子们逃出家门渴望在外面找到的那个“母亲”,但是当女孩子们找到这个“母亲”时,她们已经遍体鳞伤,而这些伤害却都来自曾经那些声称是她们“母亲”的人。
当这些“失足女孩”在一个温暖的环境里相互倾诉的时候,其实她们内心需要的正是“母亲”的温暖,关怀与照顾。
所以当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成为一个好的“母亲”时,她们可以为了孩子放弃她们自己妈妈的身份,而收养孩子的栗原夫妇对于孩子而言就是这个真正的“母亲”。
这就是浅见静恵说的,她成立这个NPO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养父母找到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找到家,而那个家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真正的“母亲”。
但是,因为浅见静恵的生病和NPO的关闭,导致片仓光好不容易找到的这个”母亲“也消失了。
结果就是,20左右的片仓光局促不安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她时时刻刻好像都惊慌失措,一阵风好像就可以把她打到。
因为本质上,她依旧还是那颗因为没有温暖安全的土地而无法生根发芽的种子。
这才是优秀日本片该有的样子。
不急不躁,绵密悠长,情绪在人物间流动,也能轻易溢出屏幕抓住观众。
同样是讲领养,《晨曦将至》比《掮客》要真挚得多。
看得出,做为本片编剧导演和摄影的河濑直美,真正关心人物的困境和感受,而不是将它们拿来作为说教的工具。
演员也相当给力。
几乎全是怼脸拍的大特写呀,全员hold住,连18岁的莳田彩珠都那么灵,非常美的一块璞玉。
全片节奏相当有趣,用了三段式结构将两个家庭的前传及交集后的时空编织,虽然用了两个多小时,但也不觉得冗长沉闷。
影像方面河濑直美导演彰显了她非常女性化的特质。
除了大特写,还有空镜头,大逆光,升格摄影和手持,影像极美也很贴合她作者化的表达。
受了日漫的影响,但也无伤现实主义的诘问。
河濑导演自己是本片唯一署名的摄影,简直赞叹敬佩。
作为一个特别讨厌小孩的人,看完竟有些共情,得益于女配角莳田彩珠的表演。相比之下,女主角永作博美的表演浮夸多了。
拍得太浅了
妇女节可以看一下这部。女性应该如何互相拥抱。
开头养崽剧情真的很可怕,差点导致看不下去。实际上内容跨度很大,从育儿到领养到生育,涉及了很多女性困境的角度,手法也很多样有纪录片甚至还有悬疑元素。感觉有点散乱,不过还是靠着招牌的景物和光线的表现感受勉强统一回来了。
5分,我要疯了,唯美无比的镜头拍着狗血无趣的故事,所有探讨的问题都是是枝裕和早就聊的差不多的事了。最可怕的还是最后还想搞悬疑点,这个女孩究竟是谁?吐血!
三重结构是“母亲”能指的迂回与悬停,也是被一个孩子建立起来的,无血缘家庭叙事。人物在各自的叙事单子中成为母亲,并不断面临着失去孩子的诅咒。《晨曦将至》与《光》同样生成为致盲影像,却是《光》的反面,人物被暴露在大逆光之下,这种光芒表面上看如同是枝裕和,但河濑直美则更为极端。来自放映机的那道光被返照,刺入双眼,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基督教式大他者,审判和救赎同态的在场。对于文本的抵抗令《晨》成为一场诸神之战,与作为裁决神的太阳相对的则是不可知的幽冥之神,在影片中,电话(手机)铃声的闯入是空间转化为神秘的入口,通向广岛的待产疗养院,在日常对话中将时间静滞。而最终如同日剧般的三方相认以及人物冒出的泪水则意味着幽冥影像在这场抵抗的终极失败,但影片所有的感动都出自瞬间。【墓岛字幕组】
又一部“无精症”。逆光的河濑直美,探讨生育和养育的情感束缚,对任何一方,都可以说“请不要抹去我的存在”。
河濑直美的《如母如子》,讲诉少年与中年两个不同的年龄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一个未婚生子,一个求子不得,但说实话这两个视角割裂有点严重,唯一联系也只有孩子,故事并没有有机融合在一起,反倒是各讲各的,感觉像是两个片子。
不太能共情这个故事,即使年轻,犯错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看的时候觉得太长了
河濑直美近些年尽产出些公益广告既视感的电影
最让人动情的一部河濑直美。
首先,能不能抛弃那个逆光,有种走火入魔的感觉,已经不是作为摄影去渲染情绪了,因为是作者导演,这是你的武器,但又不是什么漂亮或者使用高明。莳田彩珠很优秀,她比永作博美更值得拿到影后的提名,她把这个关于母亲的故事引向了幽微之处,这种幽微是河濑直美的电影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夏天里你来到了不知道通往哪里的隧道,风带来了一丝清凉和恐惧,是对生命的敬畏,在那一刻会提醒自己,我在真真切切的活着,电影里也不乏硬性的设定,领养则要放弃工作,我觉得大可不必,虽然是剧情片,但场景的设置,机构的设置,营造出了一种未来的科幻感,在这样的失真的环境里,母亲与子女的关系的话题又去到越来越细,这是很高难度的讲述,河濑阿姨顺利完成。
两个妈妈的故事,布局节奏失衡,仿佛是两个故事。
失效的结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从「索求」孩子的角度来说,这四位不同形态的「妈妈」无疑都是真正的妈妈。事实上,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在刻画她们「求而不得」的事实。因此,无论孩子是男是女,是大是小以及身在何处,父母与孩子都是「领养」关系。也正是这一点,河濑直美借着《晨曦将至》的折光不仅重新塑造了「母亲」这一身份,而且真正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将被扭曲而有毒的父母与子女关系「复原」到了健康状态:亲生并不等于私有;人是目的,因为人都有无能为力的时候。东亚家庭伦理观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拥有「生之」能力的人似乎同时拥有「养之」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这个没有从因人而异角度出发的「要求」无疑是一种强行被赋予的权利,即它是对另一种权利的强行剥夺。影片最终是将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孩子,从以保护为名却在行占有之实的「私有制」里小心翼翼地剥离了出来。
以生命的诞生为母题,阐述不同定义的母亲以及她们身后的感性与柔软。影片的情感十分真挚且丰腴,那种对待生命温和而小心翼翼的流动式的温情很难不令人动容。可以说是一版来自东方的《生命之树》,令人陶醉。双线叙事,在逆光中铺垫情绪蔓延,故事的起承转合在清新的空镜头中平稳转化,大海不起波涛,却亦能听见海浪此起彼伏的喘息声。唯一稍嫌累赘的地方是勒索的部分,过于冗长且说服力不足,破坏了先前的美感,顿时残酷青春式剧情扑面而来,并将第二条线原本已被掩埋的缺点逐渐放大,损伤了故事原本诚挚且浓郁的感情。
多线大闪回的强反讽力度虽过犹不及,不过大致转向收养与送养的公共信念之时,主题上真·母亲的自然目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但各种闪前真是一团乱麻,中间甚至直接来了段丝毫不讲道理的社会关怀式内叙述,难道我是在看纪录片吗?真是让人怀疑河濑巴桑是否有真正的风格掌控,尤其又是那些明显不诉诸求真的情感泛滥,社会问题显然靠悲天悯人之流是没法解决的,但能让各国剪报手导演频频进入世界各大电影节倒是真的,就这点来说,河濑巴桑在向贾科长靠拢。
人对自己,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缺乏认知,真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