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歧视离我们真的很远吗?
不远,因为种族歧视的根源就在于人们的偏见。
偏见是什么?
偏见其实就是我们的大脑在偷懒,对某个群体总结出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给他们贴上标签。
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假思索的对群体中的个人做出判断,仇富心理、地域歧视、强者有罪弱者有理等等,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非理性言论。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分类方式可以降低我们试错成本。
但偏见源于经验,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决策,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尽量减少偏见呢?
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偏见,到一个人对一个群体的偏见,再到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偏见,它的发展会呈现出不可控制的态势。
因为如同乌合之众里写道的,人一旦到了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对于那些狂热的褒奖和狂热的贬低,都容易产生纳粹。
当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偏见,变成了固化思维,甚至形成了狂热的信仰,那么,离种族大屠杀只差一个煽动者。
人性的可怕就在于此,偏见能够合理化一切不合理的行为,我们离纳粹其实并不遥远。
曾经我以为,偏见源于狭隘和无知,但它还有更可怕的一层意义,偏见很可能代表着我们正在丧失客观思考的能力。
偏见是人性里自带的东西,它没办法完全消除,但我们却有办法选择放下。
说服你的大脑不要偷懒,学会用你的大脑对这世界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而不是用耳朵和眼睛。
1、看的时候会想说,学生的转变是不是太过于简单而轻易了,但站在职业的角度,其实一个学年哪怕半个学年,却是容易让一个班的班风改变。
这种事情,是在日常的教学和相处之中自然发生的。
有一两个比较重大的了不起的契机,就可以了。
2、其实,觉得爱林付出太多了,导致于“离婚”了。
教师圈似乎总是流传一句话,就是,“太强势太突出的女教师,一般都是离婚的”一直对这个观点持保留意见,难道男的提离婚,是自己不够“道德”,自己不再是道德审判者吗?
当MRS.G是新手老师时,丈夫异常支持她,到教师这个职业渐渐让女主散发光芒,男主退缩了。
有一个对方很搞笑,“你是我丈夫,你就不能支持我吗?
就像妻子支持丈夫一样”“可是我不是你的妻子。
”怎么说着,这句话,简直了就是很多男性的真实。
“不管怎么样,你必须优先于家庭,否则,我会少一个妻子(保姆)”两人最终还是因为理念不合分手了。
3、MRS.G为了帮助学生,自掏腰包请他们买书,以及请他们去欧洲旅游,还自己去兼职打工。
居然付费成功了。
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与目前,下边就是我的生活,谁也别来找我的论调大相径庭。
但是这样做是游泳的,学生开始感激老师,当他们通过阅读邀请了《安妮日记》里的房东,来讲演讲。
为了筹钱筹机票,学生们搞起了派对活动,也搞起了“小吃街”,甚至还有演讲、演出。
每一次活动,似乎都有媒体在报道。
不管活动见不见报,爱林始终是跟学生融为一体的爱林,教导主任却每一次都拿着报纸去批判爱林。
4、梅普·吉斯(掩护安妮的房东)说,你是自己的英雄。
我觉得挺感动的。
全篇没有特别大开大合的地方,就是不经意间,触动你一下, 又一次,再一次。
联想起,这些学生的不同经历,再去听这一句话,就是有种,是啊,能幸运地活下去,每天与周遭的不堪、不公作斗争,就已经是自己的英雄了。
5、爱林在得知自己无法教学生的时候,说了“我不是你们不学习的最后一个借口”,说这句话的时候,能感觉爱林是担心的,担心这帮学生因为自己离开,而消极抵抗,反而给大家加油骨气。
“能做到这些改变的是你,不是我!
”这是时候,就会想说,嗯,这就是一个好老师的职业素养。
6、一开始,不同的人,在格鲁的影响下,开始写日记。
最后,她们把自己写的日记汇编成一本书,名为:一群自由作家的日记。
向世界展示,他们的当下、他们的思考、以及他们的灵魂。
这部电影,不是《垫底辣妹》式的励志与温情。
也不是《超脱》里的绝望。
跟《铁腕校长》的强制与蛮横不同。
尽管铁腕校长的背景,跟影片中的学生背景更相似。
温情的、付出的,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的。
突然想到,前一段时间《我本是高山》比起说,如果一定要给真人真事套一个壳,那这个壳也不应该是,《铁腕校长》而应该是这部《自由作家》。
《高山》豆瓣开分了吗?
哦,还没呀,真玩不起的。
7、教导主任和格鲁是两套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冲突。
站在教导主任的角度,(最近好想骂领导,)我还是不支持这种连书都不愿意借给学生、还带有偏见的老师。
有些时候,教导主任只需要教育主任,做好一件事情就可以让事情发生改变。
但是有的人不仅没做,还竟给一线老师加任务。
蛇精病。
影片中的老师,教育家用在她身上,是教育家的荣幸。
难以想象一个菜鸟老师,一个把粉笔灰紧张地抹在自己干净裙子上的老师,一上课就面对学生的挑衅,学生的打架,那种压力,设身处地,我觉得我在那我能教完我这门课就很不错了。
还想着去改变他们?
我真不知道从何下手,他们小时候发生的那些事,我能为他们买单吗,我能劝他们放下所有,对他们说:你们应该向前看。
我能这么要求他们吗,我做不到,因为化解仇恨,真的是唐玄奘去西天取经都没用的啊。
但是影片里的老师做到了,至于她怎么做到的,我不知道,因为那无法用语言形容。
影片中老师的爸爸对她说:你所做的一切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为你自豪,世界上很少有父亲有我这种体会。
父亲的话说出了我的心声,我也想说我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荣幸听到这个故事,了解这个故事,而感到激励和开心。
我们真的可以创造奇迹。
或许这不是老师一个人的功劳,203所有的学生自身也很努力,他们相互努力才有了这个奇迹。
但无所谓,当世界上有这样奇迹的时候,你就会想去追逐,人,就这样被激励了。
01女主爱伦是一个刚刚进入教育行业的老师,面试的时候她挂着一副傻白甜的灿烂笑容在系主任的办公室里大谈特谈自己为什么做老师。
她说:“我曾想上法学院,我认为当你上法庭为孩子辩护时,就已经打了败仗,真正的斗争应该在教室里进行。
”系主任像看个怪物一样的看着爱伦,她心里一定在想:“真是又young又simple。
”
爱伦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这样的人在那些现实、世故的人面前,往往显得天真又傻气。
当爱伦穿着红色职业套装,戴着珍珠项链,脸上依然挂着人畜无害的笑容出现在203教室的时候,学生们都以为她是一个花瓶蠢货,有人对她开低俗的玩笑,有人说:“我看这妞能待一个星期。
”
爱伦所面对的不是简单的调皮捣蛋的学生,而是从小混帮派,动不动就街头枪战,见过多少次身边亲人朋友在帮派斗争中死去,自己也中过枪,进过少管所,并且认为人生没有未来,不知道哪天走上街头,自己就会被干掉的一群学生。
02有经验的老教师对爱伦说:“积累几年经验就可以教高年级了,到时你的这些学生就都不会来上课了。
”
但是天真的爱伦不解的回他:“只要我好好教他们,学生们就会迫不及待的来上课。
”那些老教师已经俨然一副老油条的样子,把教学当成一份糊口的工作,追求好成绩和升职加薪,但是对学生们却毫不在乎,他们恨不得那些“坏学生”早一点离开,不要影响学校的成绩和口碑。
老教师说的话多恐怖啊,他口中的“你的这些学生就都不会来上课了”,其中的含义可能是“再过一年半载,他们就都game over了”。
这些老师的冷漠让人觉得惶恐,他们明明站在更远的地方看见了这些孩子的未来,可是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似乎觉得,那是他们罪有应得。
幸好爱伦不同,她初出茅庐、怀揣理想、天真、一腔热血,她不是用这份工作来糊口的,她就是想在教室里做斗争,把学生们拦在去法庭的路上。
学生在她眼里不是一个个“好学生”“坏学生”这种标签,而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想起电影《三个女孩》中沙拉说的一句话:“我看到的是被施虐者虐得体无完肤的孩子,但你们看到的却是自作自受的渣滓。
”
如果抛开生存环境去看一个人,我们很可能会说,这个人难管教、叛逆、打架斗殴,结交狐朋狗友,可是当把他放进生存的环境里再看的时候,这个人不同了,他成了身处自己无能为力的环境中,面对各方压力不知所措,不得不以错误的方式挣扎着的被吓怕了的孩子。
所以,爱伦要教会他们,如何用正确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战斗。
03爱伦教给学生的第一件事是:尊重生命。
很长一段时间,她面对的就是学生们的打架斗殴、互相谩骂、敌视、嘲笑,他们面对过无数次死亡,因为对自己的人生看不到希望,所以视生命如草芥,以为只要自己勇敢的用暴力对抗暴力,就算死了都是光荣的。
十五六岁的年纪真的好容易意气用事,我想起自己过去给职高学生做咨询时,面对他们那样明明无助却表现的相当自负,因为受伤便用虚张声势的刺武装自己的样子,实在是让人痛心却又无奈。
你看到的他们明明都是脆弱的孩子,却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走进他们心里,握着他们的手对他们说:我不会伤害你,把刺放下吧。
但爱伦有足够的智慧和坚定的决心,她告诉学生们“你知道死了以后会怎样,你会在土里腐烂,别人还是一样生活,完全忘了你,等你腐烂之后,结帮打架的事还能有什么风光,你都死了,根本就没人想记住你。
”她让班级里在帮派械斗中丧失过朋友的学生站在一条线前面,并让他们在教室里说出那些朋友的名字。
她自己出钱带着学生们去看了大屠杀展览,他们在进门的时候会得到一张照片,参观的时候找出照片上的人是谁,被送去哪个集中营,并且在参观结束可以得知这个人最后有没有幸存下来。
许多学生都在这次参观中大受震撼,他们说“我的小男孩死了,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难过,我每天都在面对死亡,但是这个小男孩只有五岁”。
她还请了大屠杀的幸存者来与学生们见面,给他们讲在集中营的经历,以及自己失去的亲人们。
这些孩子或许面对了许多死亡,却并未真正理解过死亡的沉痛和活着的珍贵,他们过去从死亡中学到的只是:生命无常,所以要得过且过。
当他们看着那些活生生的生命无辜的死去,听到那些幸存的人如何在绝望中挣扎求生,了解了那些正直的人如何在生命面临威胁时依然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似乎听到了鲜绿的嫩芽破土而出的声音,那是他们觉醒的生命力,是他们给自己的内心中注入的希望。
他们明白了,死亡的沉重,生命的顽强,以及人应该怎样的活着,活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04她教会学生的第二件事是:任何人都可以改变。
爱伦送给每个学生一本日记本,让他们写下自己的人生故事。
学生从写日记中得以回看自己过去的全部人生,得以重新思考和领悟,也从中去了解和重塑自己。
她去卖内衣和做酒店前台,把兼职赚来的钱拿去给学生们买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
学生说“我不能相信葛老师待我们这么好”。
他们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无望的环境里,以为早早的看清了自己的一生,结帮打架、进少管所,十几岁就怀孕生子,或者活不过18岁就会丧命,所以读书、学习对他们来说都没有意义。
那么就混吧,这人生不需要做什么,毕竟不知道自己会活到哪一天,没人在意他们,没人尊重他们,没人看见他们,他们的存在如蝼蚁一般,胡乱奔忙,然后死掉。
但是爱伦的出现,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她把他们带入了一个以前从未见过的新世界,那个世界的东西与他们过去所见的都不一样,他们终于开始相信,哪怕是自己这样无望的人生,也有改变的机会。
人太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了,当我们努力几次却总是失败,不断地尝试却总是失望的时候,我们就成了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不敢期待,不敢希望,也不愿为人生做出任何努力,因为“确信不会改变”。
但这是一个陷阱,一个弥天大谎,我们千万不要让自己掉进去。
任何人都可以改变,只要做了,就会不一样。
蝴蝶煽动翅膀,或许掀不起飓风,但可以让自己飞翔。
“即便是普通的秘书、主妇或少年,也能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扭亮一盏灯,照亮一间黑暗的房间”,如果不能照亮别人的,那就用来照亮自己的。
05爱伦还是个人间清醒的反pua高手。
丈夫因为爱伦对工作过于投入,忽略了家庭,对婚姻生活越来越失望,他对爱伦说:“如果让你在婚姻和那些学生之间做出选择,你会选谁?
”即便此时爱伦正沉浸在丈夫要离开的悲伤中,但依然没有落入他的逻辑陷阱里,而是反问他:“你要是爱我,怎能说出这种话?
”
亲密关系有时像是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游戏,爱伦在丈夫想要占据控制高地的时候,选择了更爱自己,而不是委曲求全迁就这段关系。
电影最后,是一张现实中真正的爱伦与她的学生们的合影,他们很多都去读大学了,成了家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
爱伦真的实现了自己在系主任办公室里时说过的话,在教室里斗争,并且,她赢了。
-作者-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
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此片的英文名叫“Freedom Writers”,直译过来就是“自由作家”的意思,因为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据说美国还有这么一个 “自由作家”的基金会,以推广影片中所描述的这种教育模式。
但笔者更喜欢的却是“街头日记”这个译名,因为在本人看来,这四个字显得更为真实,更为惊心动魄,“自由作家”中那点风花雪月的意味将被“街头日记”撕得彻底粉碎。
美国是一个杂糅的国家,由于民族原因而分类,由于肤色而分类,由于移民而分类,还由于贫富而分类,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不容回避的,即便经过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解放运动,但这种观念上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于是,对峙在继续,战争在继续,停滞下来的只有生存的权利。
当长滩爆发黑人被四名白人警察毒打的事件之后,一个隐藏在民间的敌意便跃然于媒体报端,所以此片的诞生比起诸如《美国派》等青春校园影片更多的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群生活在社会中的学生们绝不是阳春白雪的。
一名教师引导一群异端学生走向光明之路,这样的影片不乏经典之作,《死亡诗社》以及《微笑的蒙娜丽莎》等等。
但相较而言,《死》与《微》两片中的学生所涉及的大多是个人问题,与社会的残酷还是相去甚远的,反倒是《187美国社会档案》一片中的暴力令人感到真正的恐惧。
而《街头日记》一片中的学生们也生活在这种暴力的氛围下,他们甚至不知道这暴力的由来,只是一种继承,继承这种现实种族阶层问题所传达出来的暴力。
当希拉里•斯旺克所扮演的艾琳教师询问有哪些孩子曾遭受过枪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的暴力环境,我们看到了一种绝望的气息。
所以,这个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调皮捣蛋,而是整个社会的,尤其是下层社会中的仇视心理。
作为一名新老师,艾琳绝没有想到自己班里的学生彼此间会存在着如此可怕的敌意,当一撮撮学生肆无忌惮地聚在一起,各自为营的时候,这便是社会的一个真实的反映,正如剧中那个爱娃的经历一样,美貌等形容词汇与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为了生存,强悍才是最主要的,这是从小便根深的观念,是一种适者生存保持自我的暴力哲学。
艾琳很敏感的发觉了203教室中这群孩子之间相互的敌意,于是采取了各种办法力求能够让这些孩子彼此了解,能够真正地成为了一个团体而消解这份敌意。
但她的每一次努力都失败了,作为一个白人,她根本无法得到孩子们的尊重,更主要的是,孩子们认为上学不过是为了混日子,当年满十八岁的时候,战斗将等待着他们,那是有关种族有关社会地位的尊严的战斗,而高高在上的白人显然并不理解这一切。
仇视其它种族的想法令艾琳万分苦恼,而孩子们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种族灭绝。
以其它种族其它阶层为假想敌的孩子却不知道种族灭绝的含义,这只能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变得无药可救,并没有完全丧失人性,而这种认识也直接令艾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于是,关于最可怕的种族灭绝的历史列入了艾琳的授课范围之内。
二战时期犹太人的生活深深地触动了这群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那种暴行是可怕的,是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是一种罪恶。
但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仅仅是一种反思,当他们面对二战中惨死的那些幼小生命的时候,他们只能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羞愧,可他们却还是找不到真正的方向。
于是,《安妮日记》成为孩子们的指路灯。
作为一个犹太女孩,安妮在恐怖日子里记下了有关于生命的所有感受,虽然这仅仅是一种希望,虽然她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生命,但这份希望却保留了下来,于是,这也为这群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希望,那就是正视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害怕这种艰苦的环境,不要因为生活中的那些敌意而毁灭了自己。
从绝望走向希望的过程中,艾琳用残忍的历史为孩子们上了一个值得反省的课程,孩子们也用自己手中的笔不但记录下了过去那种痛苦的灾难,也记录下了自己的改变。
毫无疑问,艾琳做得是一件极其高尚的事情,但事实上,凡是高尚的事情都必将引来一些阻力,首先是艾琳的丈夫,艾琳为学生的付出无形中冷落了自己的丈夫,于是丈夫离他而去。
艾琳的父亲本来是一个民权运动者,但由于岁数的原因早已失去了当初那份热情,好在血液中流淌的这种民众意识终归让他成为艾琳最有力的支持者。
两个男人的戏份并不多,但彼此之间有种转化,而这种转化带有向那些民权战士们致敬的意味,同时也极力地肯定了艾琳的所作所为。
但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于学校,203教室的这群孩子无疑是被教育制度所抛弃的一群孩子,所谓的义务教育只是一个过程一种形式。
艾琳所说的好,当孩子们知道自己的老师并没有尽力的时候,孩子们又怎么可能尽力地去学习呢?
学校是优等生的天堂,而对于那些劣迹斑斑的学生而言,学校只是一个系统。
但在艾琳的努力下,203教室终于变成了这群学生的天堂,是他们的家,是区别于街头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希望而活着,可以与其它种族的人交朋友,社会上那根植于内心的仇恨在这里可以被完全消解掉。
影片看下来,笔者不得不被艾琳那种高尚的情操所感动,同样也为这群孩子的苦难而感到可悲,好在影片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但是,笔者却一直抱有一个疑问,在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艾琳真的能够成功吗?
仅仅依靠那些已经远离的历史能够让这些孩子真正的改变吗?
虽然这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但笔者灰暗的心理对艾琳的努力却不抱有任何幻想。
难道是影片对真实有了粉饰还是笔者如街头那些少年一样被固有的思维所困挠着呢?
无疑的,此片的重点放在了艾琳这个人物身上,她对改变孩子们心中那份仇恨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还有巨大的牺牲。
但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影片中的孩子们却过于群相了,虽然爱娃的戏份的确突出,但我们很难看到爱娃与艾琳的单独交流。
换句话说,我们看不到某一个孩子真正的成长轨迹,或者说是改变轨迹,那些书本,包括记录下来的街头日记以及安妮日记,似乎每一个情节,所有孩子的改变都是同步的,这种同步造成了孩子们的形象的单薄,当然也使得本片变得不太真实可信。
恐怕这是导演最大的问题所在,比起前面所描述的几部影片,此片对艾琳的对立面过于简单的群相描述手法显得十分地形式主义。
所以,此片虽然敏感地触及到了孩子们被社会问题所困扰的可悲性,但却极少地将这种可悲性用事例所体显出来,每个孩子所记录的笔记也就显得空泛而做作了,反倒更象编导捉刀代笔的作品。
当然,影片本身的问题绝对不能抹杀艾琳这位老师的人格魅力,同样也无法抹杀这群孩子肯于改变自我的勇气,在这方面,影片传达的信息的确已经足够了。
最后引用艾琳老师的话作为结尾,也许不仅仅是对本片的阐释,更是对教育所持的一种理念:“教师这个行业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最受人尊敬的一份职业,不仅在美国,全世界都是如此,有的时候,孩子们未来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但他们通常碰到的都是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监护人或学校。
学校是那种多元化文化融合的地方,应该经得起种族、经济和文化所带来的各种考验,更不应该被暴力所侵蚀。
表面上看,威尔逊高中是完美的,因为它接收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没有贫富之分,没有种族之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内部的毒瘤就不存在。
”也把这句话献给由于分数由于地域差异由于金钱等各种因素不能选择自己学习环境的中国孩子们,当然还有老师!
韩兮2007-5-31于通州
《街头日记》又名《自由作家》,在知道是真实故事改编之后眼泪更没有停下过。
这是一个和张桂梅老师类似的故事,平凡又普通的英雄的故事。
一个菜鸟新手老师,带着所有预设的美好来到学校,她希望能通过课堂来拯救青少年。
她笑的明媚,没有任何困难可以将她打倒。
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背景,全年级最差的班,所有棘手的问题摆在她的眼前。
她不知所措,但没有想过放弃。
自费给学生买《安妮日记》,带他们去参观纪念馆,找到《安妮日记》的原型来学校做演讲,因为学生而疏忽了爱人放弃了家庭,她每一次的决定都让我泪流满面,可她笑起来真的太美了。
做超人好难啊,但信仰真伟大啊,即使在成为超人的道路上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但最终她做到了,她让学生们知道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中的英雄,都可以用小小的力量在黑暗中燃起微弱的光。
真好,原来真的有英雄,原来英雄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自由作家 (2007)8.62007 / 美国 德国 / 剧情 传记 犯罪 / 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 希拉里·斯万克 帕特里克·德姆西
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年轻老师艾琳来到一所公立学校教书,她发现她的班级里全是被其他老师放弃的问题少年,他们对学习没有丝毫热情。
艾琳受到挑战后,决定改变现状,她为每一位学生都买了一本《安妮·弗兰克日记》,希望他们同样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在不断的沟通和分享之后,孩子们的想法和视野渐渐开阔,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未来的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他们完全可以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在艾琳老师看来,自己只是做了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的事情而已:教师这个行业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最受人尊敬的一份职业,不仅在美国,全世界都是如此,有的时候,孩子们未来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中…影片中的Freedom Writers 计划至今仍在美国延续,并成立了基金会用来指导教师通过多样化的管道及教学方式去启发孩子们。
一个好老师,付出了许多,失去了许多,感动了她的无可药可救的学生。
那些学生不一定,全都有好的将来,但实实在在有了一个好的改变,有了一个好机会。
学校电影,能打动人,就成功啦;还可以看到美国社会低层的美国梦:)
头儿说最好别戴珍珠项链,但仍然戴
头儿说《奥德赛》太难,从大纲里去掉
仍然教
Still wearing pearlsStill Homer想起最近听的Still有个性的新老师,而且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爱学生,而不是根据肤色和生活背景直接去judge他们,很喜欢
仍然戴珍珠项链,仍然教奥德赛仍然戴珍珠项链,仍然教奥德赛仍然戴珍珠项链,仍然教奥德赛(凑140)
又是关于老师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现代,根据真人真事改变。
美国移民社区Long Bay的公立中学,新来了一位志向远大但没有经验的女教师。
她想教孩子们奥德赛,让孩子们读安妮日记。
然而,自打她踏进这个学校的第一天,她便发现一切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Long Bay是LA一切冲突、恐怖的集中表现。
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移民者在这里聚集,歧视、犯罪、流血从幼年起就开始侵蚀少年们的心灵。
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有各不相同的悲惨的童年,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惊人地相似:仇恨、报复。
学校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枪,白人是为了自我保护,有色人种是为了——就像他们自己说的“战斗”。
很多人死。
很多孩子死去。
很多人目睹他们的朋友倒在枪声之后。
Long Bay的白人晚上不敢出门,有色人种也是如此。
这就是新来的女教师面对的。
她决定改变,因为她想做好她的分内工作。
但是她知道,自己要改变的不只是暴戾本身,还有暴戾背后受伤的心灵。
她用日记的方式,打开了这些孩子受伤的、脆弱的心灵。
也是通过这些日记,孩子们开始思考、感悟生活。
这些孩子其实很单纯、质朴。
女教师要做的只是用心去引导,用爱和执着去感化。
虽然遇到资金、校方的重重阻挠,但是她的努力取得了效果令人叹服。
她坎坷地但并不艰难地融化了孩子们内心的恐惧,灌输了勇气、正义和爱。
最后,正如大家所期待地,取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尊重和爱戴。
影片的结局,初生牛犊的女教师破例将她的孩子们教到高中毕业(一般没有经验的教师不允许教高三和高四),她把孩子们的日记编成书,起名为“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
现在,这位女教师——Mrs.G在全美建立了名为“Freedom Writer”的基金会,来推广教育事业。
个人认为,Hilary Swan很适合这个角色。
不漂亮,但是有种令人屈服的执着和坚韧。
尤其是片中女教师的丈夫因受不了妻子全身心投入工作而离开她的那段,Hilary Swan拿捏地不错——不是夸张地泪流满面,而是挣扎着任由心口血流不止。
只是导演似乎无意突出这个片段,或者做得不到位,女教师的悲恸并不很清晰,不然的话,这将是本片一大亮点。
总而言之,《街头日记》——《Freedom Writer》有起伏、有高潮、也有亮点。
观看过程中,的确有被感动的瞬间。
只是,这些瞬间总是一闪而过,略显苍白和无力,像转瞬即逝的流星,很多但不够明亮,并不能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这点,应该是影片最大的缺点了。
但是,话说回来,《Freedom Writer》的确不失为一部振奋人心的好电影,不吝啬地为它打7分!
最后要说的是,这部影片中有很多R&B, Hip-hop音乐,配合影片挺恰当的,很不错~
教科书一样的电影。想传达的东西是很美好的,但是处理过程让人难免有不真实之感。拍成电视剧会不会更好? 但是很奇怪,看《垫底辣妹》就能接受那个设定。
教育者是伟大的 无论如何
AMANI NAKUPENDA... ...NAKUPENDA WE WE
因为被这个片子勾动,倒是又去把《超脱》重新复习了一遍,也被那沉重到无法开解的情绪重新碾压了一遍。
如果记忆没有差池,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人问过我:为什么想当老师?我也多是实话实说:喜欢站在讲台上,把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倾泄”出来,我喜欢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其实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柯景腾所说:想让这个世界因为我有一点点不同。在考量过自己的能力之后,也只有老师,能让我实现。
去香港的飞机上看的,很不错的片子~
3.5 和《超脱》完全是两个极端,美式煽情也挺可怕的,影片后半段过于理想化,学生的转变也缺少过度,虽然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导演却在拼命削弱这种真实感
我也是老师,假如我在这所中学,我会坚定的站在 Imelda Staunton扮演的教导主任一边,我会选择对我而言容易的,也是"正确"和"常规"的教学方式.Erin Gruwell没有,因为她有大智大勇.
震撼,思考
不知道有多少部分是真实的 但总归是一个非常旧俗和理想化的故事。此外 像女主这样没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人也是可悲的。
挺震撼的
The determination of love will melt every hatred
种族歧视的问题聚焦在孩子身上,帮派斗争放到了校园中。宝藏老师拯救失足学生们的故事。豆瓣的分虚高的有点多,同为教育题材比《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还是差挺多。一方面在于处理隔阂的方式过于"华而不实",另一方面值得深挖的东西又太点到为止。好在真人改编拉回来一点,我相信真实的故事一定远比电影动人。
非常理想化的情节,既然是真實故事,那就是個美好的真實故事。
狗血的电影
一般
同类型的看得太多了,感觉一般,
混乱到不真实,带入不进去
现代版死亡诗社
老外煽情也挺别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