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电影评价很苛刻,很少会评五颗星。
我对电影评价很宽松,很少会评不及格。
这个电影画面很柔,情节很木,以至于我刚刚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个电影的名字。
而现在,却又怎么也想不起来具体的情节。
这个影片,是一两天前在cctv6看的,真是讽刺。
是我的脑子不灵光了,还是说这个电影没有多少值得别人去记忆去回忆的细节?
有人说这是广院的宣传片。
不过,在我知道影片背景故事之前,认为这是未毕业的准导演的矫情之作。
真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境,稚嫩得几乎可以榨出汁来。
无数的巧合编织成这一部疑似青春偶像片的故事情节,不能说拼凑的痕迹处处可见,而是几乎都是碎片,根本就没有拼凑成功过。
想到了《十面埋伏》,除了引起笑场的个别镜头之外,能记住的就只有美丽的景色,只有一张张像幻灯片一样的景色,没有任何可以连贯起来的故事。
这部电影,也是这样。
这个是我上初一的时候看的,在中央CCTV6 那是一个周日的晚上,我还没有看完 就被妈妈赶去睡觉,电影的一开头我就知道它是我喜欢的类型的电影,不 曾经我没看过这样格调的电影,有人说它幼稚 有人说它狗血,但在我看来它太好看了,这是我对青春最早最早的记忆,现实中的我和半夏恰好相反,半夏发育晚 但我发育很早 相同的是我们的内心都自卑 孤独,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和半夏一样数学不好 看电影的时候羡慕天晴数学那么好 希望自己也成为天晴 但不能如愿,这是初一时候看的电影,但在故事的开头半夏和天晴都已经初三了,比我大几岁,但是一直到初三我数学成绩好的时候也不多,只有偶尔的几次考的好而已,在大学的时候我也没有和学长之类的谈恋爱,但我也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人我珍视年轻的爱情,它不成熟 经常有不可理喻的情绪爆发,但 那是真真实实的 发自内心的爱恋看完这个电影之后觉得自己又年轻了十岁 觉得很开心 觉得生命又可以重新的打开 觉得我离那片向日葵盛开的园地不会太远了 珍视这份爱 还有最纯真的情
对《夏天,有风吹过》的言简意赅时髦版评价,就是囧这个字。
土一点儿的解释,也许该是尴尬。
这里可以补充一段囧字新解,它来自百度百科: “囧”字本意是光明,它从字典里复活,被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
要理解这一点非常容易,如果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和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
当一个人说“我很囧”的时候,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
而“囧”字的发音和“窘”完全一致,简直再完美不过了。
闲话完毕,言归正传。
读本科时总有个把老师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除了小男孩小女孩谈恋爱,还有什么闹小别扭,就不能拍点别的吗?
看了这个北广煞费心血的结晶之后,答案令人沮丧:不能。
北广仰仗雄厚的实力,终于登峰造极,成为传媒类院校学生作业的集大成者,据说还顺带捧红了女配角。
青春校园题材是操作性最强的一种学生作业模式。
大家刚开始拿着机子乱拍,三分之二会将镜头对准操场的跑道和教学楼的天台,还必须是在傍晚时分。
学校一时兴起了,想要整个大手笔来撑门面,最后立项的也会是一个这样东西。
不是说青春题材本身有问题,岩井俊二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那里。
况且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而言,这是最贴己含情的故事,写来顺手,演着顺心,拍着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夏天,有风吹过》的出现是极具现实合理性的,村上郭敬明拥有庞大粉丝群,青春之歌的时代一去不返。
80后一代善于以小情调小忧伤为标榜,在漫长的青春期中和成长玩着捉迷藏。
宏大叙事让位于个人情绪的描摹,哪怕仅仅停留在无病呻吟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会引来大批拥趸,多少有矫枉过正的嫌疑。
问题在于,它为什么成了一部囧片?
起码,在班级集体观摩的时候,出现了N次不留情面的笑场。
豆瓣上更有以《冬天,有雷劈过》为名的评论,且出自广院人之手。
是我们带着所谓的专业优越感对它嗤之以鼻,还是它真的很囧?
当然,集体观摩会很大程度上降低笑点,矫情变为更矫情,不排除有脑热的因素存在。
但平心而论,剧本的先天贫血过于严重,囧到家的剧情被看盗版碟长大的一代人指摘是逃不脱的命运。
纵然它在形式上的唯美超出寻常水准的中国电影,纵然它的配乐让许多人有了想拿来做手机铃音的冲动,却也无法令人满意。
梁明是优秀摄影师没错,但也只是优秀摄影师了。
这让我想起昆德拉一句很刻薄的话:“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切都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就让我们看看掩盖在落日余晖下的这个青春故事吧。
半夏和天晴两个女孩儿相识于高中,一个有文艺女青年的必备条件——语文好,数学不好,轻微的自闭,在同学眼中是零余人;一个上进有为,热衷学校活动,数学好,语文不好。
有个美丽的舞蹈老师的妈,后来优雅地死在了舞台上。
她们互为补集,偶然的机会使彼此相遇,并成为一生的心灵伴侣。
进入大学两人同寝,这时,一个公认的优秀男生必定会出现,而且他必定倾心于文艺女青年而不是学生干部(不得不说,这是编剧的美好心愿)。
三人行式的爱恋故事,以我的观影经验来看,拍得最好的当属《祖与占》,特吕弗的爱和灵动不是谁都偷得来;吴宇森的《纵横四海》是一次成功的商业致敬,钟楚红和坐在轮椅上的周润发跳舞的场景,自小学时候第一遍看就喜欢得不行;高晓松的《那时花开》也就蒙混一下当年正在读高中的我——还不知道怎么才是矫情的最高境界,爱意刚刚萌发,一根火柴就能点着泪腺。
至于《花和爱丽斯》,那是岩井俊二的拿手好戏,怎么拍怎么对。
带着这些电影的印象,以及曾被安妮宝贝毒害的经验再来看北广制造的三人行,不免会囧到有种“有雷劈过”之感。
它囧就囧在不彻底。
这是一部在正经严肃且有很深社会阅历的成年人指导之下的所谓青春片,是要送去参加中国内地某电影节的青春片,而且承担了宣传“国内外知名传播大学”的隐性任务,而事实上已经露骨得令人屡屡被雷。
重重诉求之下,青春的颜色还剩下几许?
中国电影有现实主义传统。
评价一部电影的得失,很大程度上要看它是否能够成为反应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针砭时弊,影以载道,强调教化作用,是电影的一大功能。
某知名传播大学作为中国影视教育的摇篮之一,必定深谙此道。
所以影片中免不了有这样的人物情节设置:身为关系户的儿子的男同学为了向天晴示好,拍片分组时以得奖相诱惑,天晴很不屑(但令人奇怪的是,后来他们还是成为了一组);宿舍里心机颇重的姑娘抢了美丽厚道的姑娘的饭碗成为某公司代言人;白马王子选择到西部支教,为抢救儿童英勇牺牲,死后把心脏移植给患病的天晴让她好好活下去(廖一梅若是看到会不会想要批判,《琥珀》可比这有范儿)……这些冗余加在任何一部主旋律电影里都是合适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抢险救灾等等题材,说教桥段多年之后依然屹立不倒,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说到底,青春在这里只是动人的幌子,就像照在断头台上的余晖。
不过,大学之前的部分还是比较单纯的,而且对女孩成长的表现颇为出彩:青春期初至时女孩子对于身体的焦虑,情感饥渴症的外化,孤僻而敏感的内心等等,并没有被强势的成人世界所侵犯,还留着青涩的味道。
如此内容配上唯美细腻的形式感,整体上没有大偏差。
只是,大学之后,青春被拦腰斩断了,意蕴全失,剩下一堆过气主旋律式的苟延残喘。
唯美的小资情调影像配上世纪流行的国家立场话语讲述,必定囧态暴露,就像鲁迅先生那个著名的讽刺:头戴瓜皮帽而身穿西装的怪家伙。
这不是编剧所能全部承担下来的问题,创作思路和创作诉求,也许才是更应该被讨论的。
说《夏天,有风吹过》是一部青春片,毋宁说它是一部兼带青春色彩的主旋律电影。
散文诗般的电影与故事性强的影片不同,他表现了更多的是情绪、感觉,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不像故事电影,强调结构严谨、叙事合理、调度逻辑。
大摇臂大轨道,让电影呈现的更美。
这样美好的东西或许我不曾拥有,你走在我眼前,指引我追求真善美。
下一个生命的夏天,有风吹过,感觉很亲切,潺潺淌过记忆的雨瓣,没有凋零我凉爽的心情。
当真诚感动了天空,天空也开始飘洒绵绵细雨,淋漓了我多情又劳累的心。
跌过的伤痛还在流着血,我还是忍着痛,如蜗牛一步步向上。
《夏天,有风吹过》是电影,可它更像一首诗,它酝酿的,是绵绵咏叹和沉思的散点诗情,它展示的,是青春记忆中随处散落的一块块时间碎片和成长足迹。
夏天,有风吹过插曲更是动听,推荐大家听听http://music.ffensi.com/album/29859.html
偶然看到的电影,以为是快要结束的影片.被它吸引,是因为看着同样疼痛的青春期,我却没有如半夏那样灰暗地度过.没有迟来的月经,没有小屋,没有她那如此多思的青春思绪,抑或说青春伤痕.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天晴的出现.她的眼睛是如此清澈,笑容是如此的无邪,心思是如此单纯.她和半夏的纯纯友谊,是我一直拥有,一直向往的友情.无私的帮助,不着痕迹的帮助,借口的帮助,一切都是我经历 熟悉而又想念的情节,在这部片都重现了.情节有点出乎我意料,那个优美的舞蹈老师,是天晴的妈妈,同样有着优美舞姿的天晴,也是舞者.她妈妈对舞蹈的追求最终由天晴来继承.没有很延续的忧伤,但却是窒息的伤痛弥散在天晴的心头.妈妈的离去让天晴终于懂得跳舞的真谛,但代价却是如此沉重!镜头转向了他们!!他们,他们一起进了北京传媒大学,成为传媒大学的大一新生.新的生活在他们面前展开.如此的唯美,如此的新鲜,一切都有可能.年轻是他们最大的资本.他们积极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高歌 白菊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他们他们一直寻找的人,一直梦想的人.快乐和希望溢满他们的生活,短片的拍摄让他们有了更多追梦的机会,更多的交流.半夏和高歌的搭配终于有了碰撞.半夏细腻的心思为着高歌在跳动,很轻,小心翼翼.她都是在她那绿色的世界里面,要不就是在暗房,想着她的一切.天晴则积极活跃于属于她的舞台."争先"是她的追求!快乐依旧持续,镜头依旧唯美,一切缓缓流淌着,让人羡慕!但平凡无奇的日子开始慢慢改变,仿佛是往平静的湖水投入一颗小石头,激起一阵阵涟漪.涟漪慢慢扩大,扩散成无尽的悲伤.高歌在实习时的牺牲,天晴的心脏病发等等,掀翻了一切看似平静的表面.悲伤溢满开来,半夏看似平静的心湖,在回归那片山野的时候,终于爆发!一句"高歌,你好吗?"透露了心底沉重的悲伤.之后的对话"高歌,那个七色花戒指的故事是真的,我就是铁轨上的那个女孩.我是为了你才考到这里来的."一切的谜底解开,但压在我们心底的更多是沉重的遗憾和悲伤.半夏最后喊出的话让我们伤痛,但很多东西都不能挽回,剩下的只是伤痛,无休止的伤痛.一切却又慢慢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天晴康复出院了,好像一切都正常了.半夏作出了到宁夏支教的决定,为了高歌的心愿,为了她自己.白菊在她临走前告诉半夏真相,高歌的心脏正在天晴的身体上跳动.半夏大受打击,最终的和解却是到了宁夏才解决."爱心传递 生命轮回",我们的追求!影片自始至终的那首插曲,忧伤 快乐 回忆的旋律,将青春的伤痛 快乐衬托得淋漓尽致.青春,虽然疼痛,但依旧快乐,依旧过去了,但他们却成长许多.这个夏天,风吹动心的夏天!
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影片,有了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式的壳没有刻画好题材本身的核,看上去就是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情书》与《花与爱丽丝》的中国山寨版,完全是把上述电影的精彩桥断得拼凑,影片中的人物任务、场景选择都是在炫耀学摄影出身的导演的娴熟摄影技术,作为第五代导演,拍摄这样一部影片简直就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刚刚在中央六看完这部电影,看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我现在终于理解南广为什么也着急拍一部电影了,即使是电视电影。
《夏天有风吹过》这部电影里面展示了广院的所有特点,有播音班和表演班出晨功的样子,有广院的校园所有的景色,还有广院的传统哄台。
最让我震惊的是电影里面有一个桥段竟然是老师让新生们保持住广院哄台的传统,让我真的好向往去广院上学。
还有里面那个演李天晴的女孩是当年广院大三表演班的学生,人家演完这个戏立马就获得了长春电影节最佳女配角这一殊荣,而后又或者了去日本拍摄连续剧《OL日本》的机会。
咱不说人家运气好不好,咱就说人家的演技足以让她抓住这次机会。
我想她的演技肯定是在表演教室不断地排段子,每学期不断地汇报磨练出来的,她是个有准备的人所以她抓住了。
《夏天有风吹过》是完完全全为了广院拍的宣传片,很完美的展示了学校的财力,师资的雄厚,和学生的强大。
而我们学校拍的那部电视电影呢,整部电影里除了表现了校园的风景外,学校的特色是一点都没表现出来。
《夏天》让我看到了广院表演班的实力,我觉得那个演李天晴的女孩比那个中戏演苏半夏的女孩要演得好得多,感觉很直观吧,不够专业所以不能以专业的角度来评价。
真的是部好电影希望南广的同学们都去看一看吧。
还有一点我要补充,人家是胶片啊!
一般来说。
国内这种题材的片子不会是我的首选。
但或许遇见它就像是一种缘吧。
在我最无助最迷茫孤身一人游荡在外的时候。
偶然看到了它。
细小的情感。
无以名状。
我已然忘记海报里右边那个女生的名字。
但我却记得她带着那大大的耳机。
隔绝了外界一切的嘈杂。
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那颗被误解被排斥而孤独自闭的心。
仰头。
对着阳光。
那来自太阳的热度。
慈爱与温暖。
让她顿时泪流满面。
也让我一直以来的忍耐。
瞬时土崩瓦解。
或许它不是大家口中一直赞赏的好片。
或许它还有种种缺点。
可我觉得因为朴实。
因为拙劣。
才更贴近真实。
演员演技很差,尤其是半夏的饰演者实在演的很是做作。
根本演不出那种孤僻但是很有才气的感觉。
让人看着真难受。
觉得故事情节太烂。
不知道编剧是怎么编的。
故事有点像模仿安妮宝贝的《七月很安生》只是电影演出来一股画虎不成反像猫的感觉。
不过有些画面很唯美插曲有一种青春的单纯,还有青春淡淡的忧伤看点也就在这俩个地方了给两颗星就是看中这两点
很早以前看的。剧情什么的都不记得了。唯独那首歌。
看了十分钟 要吐了…… 这种片子就是教坏青春期的小朋友的
很青春的片儿 他们的大学生活 似乎有些意思。
插曲很动听呢~~
使我忆起《青春的童话》
我居然看完了这样的一部电影
前面还行,后面落入俗套……
初中看的,特别喜欢
cctv6电影频道播出的。。。一边上网一边看了一下。。。感觉有点做作。。。
怒不报CUC导演系!
本校的老师还是很有实力!支持下!
这世上有许多半夏和天晴、
剧情是电影的灵魂
青春剧,贯穿于学生时代的友情、爱情。有叛逆,有惆怅,也有成长路上的伤痛。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剧情,而且始终如一的配乐恰似本片的基调。
毕竟是俺们学院拍的,俺们还当过群众演员,支持一下。摄影还是不错的,画面很美。
两个女生的成长~
我觉得原声音乐挺好听啊!
我都不好意思说什么了
插曲很好听
前半部5分,后半部2分~~~音乐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