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看似的在讲动物园,其实和动物没什么太大关系,主要是讲人心,讲在战争的摧残下,一对普通的动物园园长夫妇,如何尊重生命,拯救那些战争牺牲品的犹太人。
而动物,最多起到反衬的作用。
全片几乎没什么高能,也没什么太大转折与起伏,却因为其题材的厚重,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一个很好的题材,本可以拍成《辛德勒的名单》那种经典作品,却因为剧本的瑕疵,导致影片成片不尽如人意。
但整体来说,还是挺不错的!
片名为动物园长的夫人,但其实和动物没多大关系,很多人说,为什么动物的戏份很少呢?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啊!
动物园只是杨和妮娜工作的地方,动物园长和园长夫人,是他们的身份!
而动物的出现,为妮娜的善良做了铺垫,也是为了和人形成对比,动物园为后来成为纳粹军营地和救人提供了场所,这就够了!
因为妮娜幼时也曾遭遇过动荡,这在妮娜和那个被士兵凌辱的女孩对话时,我们可以知道,所以她喜欢动物,而且极其善良。
片头她和各个动物如同家人一样的相处,包括她冒着生命危险去大象的园子里救小象,也都为她的善良做铺垫。
因为她善良,所以她才会提出,帮助第一个女人躲藏!
那个时候,身为丈夫的杨,为了自己一家的安全考虑,还在犹豫,而妮娜却没有丝毫动摇!
而短暂出现的动物,则和人形成对比。
一方面和战争中受迫害的犹太人形成对比,这些犹太人像动物一样,以动物为名字,藏在笼子里,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过得还不如动物一般舒服。
另一方面又和那些凶残的士兵形成对比,动物们还尚且那么温柔善良,他们却在那块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连动物都不如!
当然其实这也不能都怪士兵,一切都是因为战争这个罪魁祸首!
杨的朋友,另外一个动物园园长卢兹,对妮娜的好感,则为杨和妮娜后来能够以开办养猪场为掩护,救助那些犹太人做了铺垫!
事实上从一开始在聚会上,已经说明了一切。
卢兹在聚会上说自己杀了动物,救了几个动物幼崽,除了说明他对动物有野心,为后来准备制造出消失的动物品种做铺垫,还暴露了其实他并不是真的有多爱动物,他天性里有杀戮的本性!
而他在聚会上维护妮娜,妮娜听了他话不小心把托盘打翻,也都暗示着接下来两个人会有暧昧!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动物园里,妮娜每天早上骑着单车,和每一个动物们问好,喂他们一个苹果,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里,轻轻抚摸它们,然后和丈夫一起干活,一切都是如此的安宁平和。
可是战争瞬间席卷而来,一切都不复存在!
动物园毁了,所有的动物都面临灭顶之灾,更可怕的是,士兵们还疯狂猎杀犹太人,让他们干重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一向善良的妮娜,在杨的朋友让他们帮忙保存标本时发觉,他们家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帮助犹太人藏起来,于是有了第一个!
之后两人商量着,可以以开办养猪场为理由,借着出去拉犹太人废弃食物喂猪的时候,让那些在外面遭受迫害的犹太人躲进来。
而之所以能开养猪场,除了因为卢兹对于培育绝种动物品种的野心,还因为卢兹一直对妮娜有好感,无法拒绝他们的请求。
对于战争的残忍的刻画,片中没有太多直白的描述,一切都是隐忍地带过。
如那个被士兵凌辱的女孩,只是演出了被凌辱前两个士兵的试图凌辱的意图;再比如下令清除犹太人区的时候,没有出现杀人的镜头,而只是烧房子的镜头……所以对于战争的残忍,其实并没有表现的太过深刻。
反而士兵们屠杀动物园的动物时,才隐约体现出了这场战争的残忍。
还有那些吵闹着要离开这片土地的拥挤人群,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无情。
杨看到妮娜和卢兹的暧昧,莫名吃醋,晚上回去后,近乎发泄一样和妮娜为爱鼓掌,因而还生下了小女儿特丽萨。
其实这段戏完全没什么作用,但是特丽萨的到来,是否象征着新生?
象征着战争即将结束,这些人终于看到希望?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外面炮火横飞,里面却一个个都以动物为名,白天躲在地下室不能出声,晚上所有人都走了,才能出来短暂活动。
到处都是绝望的情况下,他们倒也其乐融融,大家一起坐在火炉边聊聊最近的形势,听听妮娜为大家谈的钢琴,为那些死去的同胞默哀等,日子倒也安静而又怀有希望。
仿佛外面的炮火与牺牲和这里都没有关系。
没有看过原著,不明白原著对于卢兹的刻画是怎样的,也不知道原著对于妮娜和杨开办养猪场,如果不是因为卢兹对妮娜有好感,那是以什么原因通过的,但是单就影片来讲,卢兹和妮娜的暧昧并没有什么不妥!
虽然这点轻浮的剧情对于厚重的题材来讲,有点亵渎,但是如果不是卢兹对妮娜有好感,他们怎么会到处都能行方便呢?
但是光有暧昧就够了吗?
这一点的确让人质疑,一个士兵军官,要什么女人没有,就只是和一个有妇之夫摸摸手就满足了?
难道不会想要杀死杨,将妮娜占为己有吗?
劳模姐在片中的演技,的确让人有点出戏,虽然大多数时候都觉得挺好的,但总有几场戏,觉得她演的十分不走心,说话声音也格外做作!
最后妮娜的儿子明明可以走,却偏偏任性,不走,差点被卢兹打死,之前不在家好好待着,跑到街上被卢兹看到,差点害了大家,这也是够作的!
最后妮娜打扮地那么好看,为的不就是去找卢兹献身,救自己的丈夫,卢兹要和她进一步接触的时候她反而抵抗了,我也是有点不懂……儿子小时候那么可爱,长了几岁变得一脸臃肿,看得很不舒服啊!
至于说英语及口音的问题,我感觉没什么,全程看完,并没有太大感觉,对于我这种平时几乎接触不到英语口语的人来说,也几乎听不出来。
而且影视作品本来就是为了传播的,有时候语言会不按照当时或者当地的语境,这很正常。
难道古装剧要说文言文吗?
难道外星人要说没人懂也没人知道的外星语吗?
一场战争,一对普通的夫妇,因为善良,他们站了出来,冒着随时会被发现的危险,拯救了这么多人的生命。
平凡的他们,在收留第一个女人的时候,就迈出了走向伟大的那一步!
这一步看起来很轻松,放在现在,很多人都会说,那有什么啊,如果是我,我也会那样做的!
可是真的面临那么多士兵,面临枪林弹雨,你真的能迈出那一步吗?
战争是无情的,人却是有情的,我相信不光是动物园园长夫妇,还有那个说是来看动物标本的,其实是过来帮忙的男人,甚至在其他各个战争中,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人!
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别人。
看到最后一家人团聚时,莫名感动!
虽说强行大团圆结尾有些套路,但一想到片头那句根据事实改编,就不忍心觉得套路!
再多套路又怎样,如果事实能多活一个人,再多几个套路也没什么!
死亡的人数千千万万,也许他们拯救的三百个人微不足道,但是对于这三百个人来说,却是拯救了自己的一生!
在那个年代,能多救一个就很了不起了!
看到最后的字幕,华沙动物园直至今日依然开放,瞬间泪目了!
挺好的题材,却因为剧本不够成熟,有很多瑕疵,而显得十分可惜。
但影片拍出来让我们看到,让这种精神得以传达,这本身就已经够了。
平凡和伟大看似只差一步,但是在面临生死关头你会发现,其实差的还有很远!
向伟大的扎宾斯基夫妇致敬!
欢迎关注纯原创公众号:鱼纹
冲着动物园去的,但是没怎么看到动物,演的是动物园的女园长。
偏偏这个角色还没有设计的很好。
我理解主创应该是想揭示男女主身处二战,作为犹太相关者在对抗法西斯时候的表现(要不也没必要说二战)。
影片中的男主的确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极富谋略,面对纳粹不卑不亢,而且还在集中营活了下来,他和女主战后重逢让人非常感动。
男主主导的对纳粹的非暴力不合作的软对抗,是本片当中最提气,最温馨,最有力量的剧情。
但是当男主被抓走之后,剧情的力量却急转直下。
女主作为影片的剧情支柱,显然没有起到立起剧情的重要意义。
女主在面对纳粹侵袭和无理要求的时候,显示的却是手足无措和无所适从,这使得本片的下半部分完全崩塌掉。
一没有专业知识,二没有支撑的力量,这显然与我所知的女主原型有着很大的出入。
我是属于碰到榨眼泪的戏一定会哭的。
不是我自己想哭,条件反射的刻奇行为。
这部电影描写的真实事件真的非常动人。
但是电影里的三角恋,电影里女主完整的妆容华美的首饰等跟如动物般藏匿的犹太人形成的对比真的让人觉得不舒服。
不仅如此the zookeeper’s wife, where the zookeeper? 丈夫去哪了。
最初会选择观看这个影片完全是被题目吸引来的,毕竟她是被贴上了二战标签的,在说到二战有关的影片时,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辛德勒的名单》或者是《美丽的人生》那样,而与动物有关的真的很少。
事实上,这部影片也没有让我失望,它没有像传统描述二战的影片一样,从影片一开始就漫步着阴沉灰暗的气息,反而是用灿烂的阳光,奔跑的动物,欢笑的孩童作为了影片的开头。
唯一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过于俗套的剧情,当战争开始侵蚀华沙城的那一刻开始,后面的剧情在很大程度上观影者都了然于心,并且虽然以《动物园长的夫人》作为这部电影的题目,但是更多的就是像《辛德勒名单》一样,讲述的是这位他们在二战时期怎么救助犹太人,怎么帮助那些犹太人躲过了纷飞的战火,关于与“动物”这个主题的阐述明显很少,所以在看到最后的时候还是有一点点小小的失望。
不过虽然在剧情上有一些小瑕疵,但是并不影响整个观影体验,毕竟在对于人性的真善美的受造上面这部影片还是很成功的!
女主没表情,男主看不清,动物去哪儿了,儿子到底是哪个?
😳口音奇怪的英语既为难了演员也为难观众,为啥呢?
🤔写不出140字了怎么办😭😭😭😭😭浪费了好题材啊啊啊啊啊啊啊不知道为什么叫动物管理员的老婆,动物管理员表示自己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大部分时间唯一的动物就是一只小兔子,感觉宠物店老板娘更合适
有剧透很多人说有很多玛丽苏情节,我觉得还好,我一向只要电影让我有思考又感动,那便是一部好电影。
这部电影是年三十的时候看的,看标题以为是一部关于动物的电影,应该是有趣的,过年看也是很适合,别问我为啥不看春晚,我爸妈看电视剧,我能和她们抢吗。。。。
言归正传,开始看着女主救小象,还是觉得真有爱啊,很温馨的电影,然而,忽然间一颗炸弹下来,才发现是一个讲二战时期犹太人的故事的电影,一个救命的故事,一个绝望中透出一丝丝希望的故事。
虽然说过年是不应该看这部电影的,因为感觉太悲伤。
但是看完我觉得很感谢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动与悲伤,让我在这个欢乐的日子里,在此明确一些事情,人生最重要的是健康与自由,没有自由亦或没有健康,做什么事有意义的呢?
有一个昆虫学家,被抓走前留下了他研究十几年的昆虫样本以及资料,很难以相信,仅仅因为他是犹太人,那个时代他被关入集中营,受到迫害,最终因为溃疡而死,后来,他的朋友告诉园长他的死讯,他的研究成果再也无法展示了。。。
故事中,被解救的第一个小女孩让人印象很深,她被士兵侮辱,然后园长仓促下紧急救助了她,小女孩浑身伤痕,到啦动物园,园长夫人把她安置在地下室安全的地方,起初女孩因为被伤害,眼神里满是惊恐,园长夫人送给她一只可爱的兔子,通过小动物慢慢治愈她的心,同时,聊天中,园长夫人也向小女孩袒露自己的过去,叙述中,园长夫人也曾经颠沛流离,四处躲藏。
时间流逝,新的获救者的加入,小女孩也在最终重新敞开心扉。。。
人心太可怕了,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因为希特勒一句话一个号令就被歧视,伤害他们的人一点也不手软,写这些的时候想到当年的南京大屠杀,无论老幼,无论妇孺,统统烧杀掳掠,日本军队毫无人性,集体作恶,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没有自由,没有人权,任人欺凌。。。
当然,这部剧主要还是人性的光辉,园长夫妇为了正义与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以及面对很可能发生的牵连展现出来的勇气,教授为了学校的孩子们有机会走,却说孩子们还在这里,我不愿离开,还有很多很多。。。
我想,这世界再不要发生这样的事情了,不因品行,只因为她的民族长相。。。
便对她歧视,对她施以暴行,而且盲目行恶。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勿喷。
■“你永远不知道谁是敌人,谁能信任,也许那就是我非常爱护动物的原因。
看着它们的眼睛,你就能看到它们的心里,它们和人不一样……” ■当枪声响起的那一刻,动物是我们唯一的挡箭牌。
■无情的杀戮将犹太人置于黑暗的地狱,但安东尼娜和简就是黑暗中摇曳的烛光,为他们披上庇护的羽毛。
■战争中紧张的气氛使人无法喘息,也许铁栅栏的一边是希望,一边即地狱。
■士兵们被枪声和指令麻痹心灵,安东尼娜用行动感化人心,她所做的不只是拯救,还有一个民族的希望。
■孩子们用彩笔在水泥壁上图画的,是他们眼里的悲惨世界。
作为原著粉一直都很期待这部电影,而且恰巧扮演札家夫妇的两位演员都是很喜欢的。
从立项就开始盼,等了很多年,但终于看了这部片之后,感觉特别失望,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生气了。
当然,喜欢的两位演员chastain与heldenbergh的表现还是很出色,尤其佩服heldenbergh在剧本严重underwritten和瞎胡改老杨的情况下他还是最大限度地把书里那个严肃又粗线条地爱着妻子的老杨的一些特质呈现在了银幕上,他的身高、身材和面庞太古典了,跟老杨一样有点沉默、古板但又能够依靠,演得很细腻,看得我非常触动;chastain终于回归了生命之树风格的戏路(短评那些说出戏的你确定你没带着偏见去看吗?
chastain出道的生命之树和存身都是温柔女性角色,比帮助、斯隆之类演得好多了[抠鼻]),我想象不到由其他人来扮演antonina,除了外貌上的些许相像(短评还有说女主线条硬不像贤妻良母的,去搜下antonina本人照片,脸部线条比chastain硬多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温柔慈祥的家庭妇女,以貌取人不好)之外,作为animal lover的她和动物对戏时的那种温婉和自然流露的慈爱很难不让我想起way of grace的母亲。
虽然剪辑有点毁,强行波兰口音也不太对付(但是努力模仿antonina细声细气的人妻语气还是很可爱的惹,做得也比较好),但多年后再次看到她诠释贤妻/母亲角色,十分感慨,也喜欢这个表演。
很感谢他俩把这两位英雄、也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角色诠释出来。
然而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演员也无法拯救的,就是这个可怕的改编剧本。
antonina在原著与原型人物中,就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妇女。
并且在家庭关系中,札家占绝对权威主导地位的是老杨。
首先老杨是个科学家、自然学家、动物学家,因此动物园的事务,老杨当然是全权参与的,因为他比antonina懂太多了。
一个这样的老杨,在开场的救小象戏中,站在围栏外面抱着孩子干瞪眼看着antonina救?
还把heck放进去?
编剧你在搞笑?
老杨性格比较强势和严厉,老婆方面更是管得很严(那个年代比较传统地被称为妇道,但现在看起来确实有点problematic了),他坚持无神论、不许曾信仰宗教的antonina去教堂,认死理、吵架时访客们帮她说句话都要炸毛,札家小女儿特蕾莎还曾透露父亲禁止母亲化妆。
一个这样的老杨,在拉着妻子一起去找同是动物学家和动物园管理者的前好友heck那场戏里唯唯诺诺地看着妻子,听命于妻子发出的信号,在整个对话中处于弱势的地位?
编剧你在搞笑?
还有什么吃heck飞醋,我靠,什么玩意啊- -|||| 此类的颠倒在影片中还有很多。
我理解编剧可能是为了突出女性角色,也可能有heldenbergh在贵国不是很有名的原因,才把antonina和老杨的性格做了点改动,这样虽然看上去antonina戏份更多了,但实则完全削弱了antonina这个角色最让人觉得伟大的地方:她完全不是一个强势的人,只是普通的母亲/妻子,也更是不懂政治和战争,但却在老杨离家参与起义后撑起重担,在拯救犹太人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坚决的勇气以及对人和动物一同的大爱。
这样的对比明显更为震撼。
编剧简单粗暴的switch gear,一方面是让可爱的老杨的戏份遭受重创(并且在救人与起义中的作用被削弱了,英雄不答应!
),一方面也让antonina的角色深度与层次打了折扣。
切了老杨的戏份之后玛丽苏编剧终于藏不住自己kink的马脚了——快快让我给heck加上130页戏!!!!!!!!!
于是,好端端的一本札家夫妇救人记,就这样变成了琼瑶狗血三角恋。
原型人物中heck确有其人,柏林动物园的管理者,狩猎爱好者,动物学家,老杨的同行及好友。
并且他也确实对antonina有好感(原著中说是heck曾向antonina表白过说她像自己的初恋╮(╯▽╰)╭),否则她也不会如此信任地把动物都寄养到heck的动物园,酿成了新年狩猎之夜的惨剧。
但是戏也不带这么加的吧…有点什么事就去找heck(原著heck也就一头一尾三章戏份港真,虽然理解电影改编需要整合紧凑人物,但这么个合法还有加的那些戏真是够了),还带有奇怪的暗示,仿佛antonina是宇宙最巨绿茶婊,用美色勾引全世界最无辜最好的纳粹备胎heck,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heck不得已最终黑化了。
什么tm鬼玩意啊?
你想整合角色可以,加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是什么恶心的kink啊?!
antonina如此伟大的平民英雄被你一颗狗血玛丽苏的心改写成这样,你也真有脸!!
佩服特蕾莎,在波兰首映看片竟然没有甩脸子走人…在读书时,最震撼我的,也是这本书的核心,是动物和人类的一条对比线。
必须被阻止的猴子adolf,凶猛食肉的北极兔wicek,爬烟囱的仓鼠(名字太长不记得,很多z和k),最后回到灌木丛的老猫balbina,象征着老杨的爱的大象jas……这些动物在书中并不是简单的动物,而是战争的进程对生物/也是对人类的影响的映射。
知道要改编之后我就在担心剧本的这个方面,担心改不出这个奇妙的parallel,结果果真这样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片中的动物大都只是动物而已,任务即是可爱地出现在电影中吸引观众,“望向它们的眼睛就能看穿它们的心”可能算有一点吧,但没有更多的扩展。
可能编剧心疼副导演,实在不想让其太累,所以直接扔掉了这本书的核心线,转而疯狂扩充上面所吐槽的玛丽苏三角恋,我也是服了。
如果本身就是只想写玛丽苏,那干嘛要披上原型人物的外壳消费人家啊。
除了动物住家/人住笼子里用动物的名字当代号和上面说到的小兔兔告白戏之外,我没看到任何这种parallel的明显的体现,包括后段最高潮的段落之一——antonina对纳粹士兵(非heck)和苏联士兵的感化(像她救活小象一般)那么震撼的几幕也被编剧直接砍掉,无语凝噎。
编剧的玛丽苏似乎也影响了导演。
这是我第一次看niki caro的片,不知道之前两次有奥提的戏是不也这样,真是不行啊好野鸡各种胡剪,好几场大戏眼看着情绪马上要起来,咔嚓就剪了,好多次。
导演虽然有女性的温柔,但太想表现自己的视角,而忘记了怎么串故事,讲事儿没有重点,白天救人晚上夫妻滚床单白天再找heck完后再晚上夫妻滚床单吃饭照顾访客搞艺术琴棋书画聊天啊突然生了一个孩子又突然老杨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了?!
什么鬼?
老娘的明信片和jas跑哪去了????
苏联士兵和老鹰的戒指又在哪里??????
后面20分钟处的剧情本该是电影的大戏肉,也是园长夫人的英雄之举。
可实际上导演在这这段时间里一直在赶,不知道急什么,还删除了很多比黑化复仇的heck好得多的、antonina最大的戏肉。
然后其中零星的不怎么流水账的部分就是antonina去勾搭heck的戏哎我去你大爷,不知道说什么好。
港实话删除的情节哪个不比勾引heck有意义更震撼啊?!
老杨的好些事情也不给说清楚(但是有一个裤衩和大腿的镜头给得特别清楚还停留了好几秒简直辣眼睛这是什么剪辑),各种流水账以及突然大跃进,也是醉了。
还有儿子Ryz的两位演员很难相信演的是同一个人(木讷大概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lol)。
为什么这些问题试映的时候没人提出呢,都光顾着哭了吗?
看完真的是很窝火啊,当你满怀期待脑内的是一个有着高大上人类/动物parallel的平民英雄的感人二战故事,拿到手里时却发现是玛丽苏狗血三角恋流水账,这落差,真是杀人的心都有了。
札家夫妇伟大无私营救犹太人反抗纳粹的传奇故事是非常重要的,值得讲述并代代流传。
尤其是放在当下的环境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但是这部电影却显然不是他们故事的最好载体。
罪魁祸首便是编剧——如果你还有机会再次改编这样的故事,安琪拉·沃克曼女士,请收起你的一颗玛丽苏心,尊重一下人物原型,不要用过度改编、狗血三角恋这样乱七八糟的东西来抹杀、亵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伟大的平民英雄。
最后推荐大家读一下原著THE ZOOKEEPER'S WIFE, 作者是从antonina的日记提取出的这部书,基本是纪实的。
而且也能从书中了解到很多历史、宗教、艺术与生物自然学科的知识。
好像也有中文译本了?
不知道翻译如何。
电影略玛丽苏,这部电影中导演和第一主角都是女性,难以掩盖和蔼温柔的韵律,将荒凉的一地鸡毛画上柔光。
铁蹄下的人民如何生活,以柔克刚,择步而行。
安东尼哪就是这样的,是波兰显赫的动物园的园长夫人。
活在丈夫的保护下衣食无忧,照顾动物、培养孩子。
夏日的早上,为等待进园的人开门,向大家问好。
带着孩子去定制小皮鞋,喂养山猫幼崽,喂大象吃果子。
这是上帝为她所配的生活。
离动物园不远的地方,是广袤的白俄罗斯的森林里,这是曾皇帝们打猎的宝地,到了现代,这里是科学家和盗猎者的乐园。
珍奇异兽在5、6百年高龄的树木里嬉戏打斗,整个森林连成一片,构成一个精致而丰满的生命体。
安东尼哪在这片乐土里有满满的归宿感。
为了保护最珍贵的动物,他们会运送到动物园来,这是动物园便是他们的逃生船。
安东尼娜很爱这些生灵们,当然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讲,她也是生灵们中的一员。
面对动物时,她能褪去人类的高高在上,把自己的感官与动物的感官跳到一个频率,带着亲昵好奇抚养他们。
这种同频性,让动物们舒缓淡定。
“她轻轻地捏住山猫的一致后颈,松软而热乎,然后把他拎了起来,小家伙没做任何挣扎,身子软绵绵的,于是她又拎起了另一只山猫。
他们喜欢这样,他们的皮肤记得母亲把他们叼到嘴里走来走去的感觉。
”
动物们这样过着一天又一天,但没想到在1939年的9月1号迎来了开学日从天而降的炮弹。
她带着孩子失魂落魄躲到火车站,想逃走。
但是没有一列火车打算带着这些惊慌失措的华沙人们。
“这不是演习,而是轰炸机。
”天上,没有太阳,显得怪诞而陌生,但不是云,而是一道白色的的釉光。
当时华沙的很多人都本能的信任波兰空军,即使波兰在数量和技术上都明显落于下风,根本不是德国轰炸机的对手。
此时,德国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战争形势,正在拿波兰做实验——多兵种联合行动,以求一击成功,后来这种战术叫做德国闪电战。
战争中的安东尼娜时常大脑紧绷,养成了一种习惯,听着轰炸机的炮弹声常常落下,直到听到他在别的地方落下才能长舒一口气,然后计算着他离自己的距离。
为了让心爱的动物园运营下去,夫妻俩找到了in charge的德国军官lutz,低眉顺眼说出活下去的想法:把动物园改造成养猪场,军官要吃肉,动物园要运营,一举两得。
显然,lutz虽然答应了夫妇俩的小要求,但从心底里看不上这些以吃垃圾为生的猪,他想要的安东尼娜。
每天,丈夫开着车,去犹太人隔离区拉饲料,顺便藏几个可怜的犹太人在车上。
他们带回被德军凌辱的少女、被抓走的昆虫学博士、走投无路的母女。
他们把偷渡回来的犹太人安置在地下室里,作为这些可怜人的栖息地。
安慰他们,鼓励他们,为他们做食物。
小说《动物园长的夫人》中,丈夫还会和痴迷昆虫的纳粹军官社交,利用每日去犹太人隔离区的机会,将犹太人化妆成自己的同事,正大光明的带到动物园去。
历史中,这对真实存在的夫妇,在张牙舞抓的铁蹄下,拯救了三百多位犹太人,zoo已经不仅仅属于animals了,它属于一个更大范围内的animal。
白天,在德军随时随地的“到访”下,他们躲在楼下静悄悄保持沉默,晚上听到安东尼呀的钢琴信号才敢出来走动。
lutz会随时到访,揩一揩安东尼娜的油,这加深了她的紧张,面对一步步的暧昧攻击,她只能步步后退,或者僵硬的配合。
我认为电影在这里故意把安东尼哪拍的单纯了,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一个步入婚姻生活6年的女人,会在面对另一个男性步步紧逼时,紧张的像个小女孩一样。
即使安东尼哪之前活在丈夫的庇佑下,没有社会经验,我依然觉得,单纯的太过了。
很有趣,很多影视作品把出轨的女性分为两种:一种是比少女还清纯,一种却是为了发泄欲望,沉沦于贪婪享受的毒妇。
《昼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事事都没有这么极端对吧。
已经进入1944年了,漫长的战争快要进到终点,扬加入游击站队反德,却不幸在战斗中被俘。
安东尼哪还有别的办法么?
只能去找lutz,却又没有决心委身与他,临时落跑。
失去了庇佑,还被lutz捏到了把柄,她和儿子只能像普普通通的逃难人一样,一步步一开家乡。
她牵着儿子,就像1939年9月1日那还宁静的早上,她牵着儿子上街去一样。
再回头,是1945年的9月了,德军已经撤退,她呆着孩子到满目疮痍的动物园,在地下室找到了满是尘土的昆虫标本。
那年冬天,又在园子里雪下发现了草莓叶子,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新的事物在不经意间生长。
相比于迪昂赢
二战题材不算,还基于真实故事改编,我只能说这么好的都被浪费了么。
整个节奏缓慢,部分情节刻画过于细腻缓慢。
女主角感觉就是傻白甜,头天晚上说,我不要一遇到事情就逃跑,第二天全家人想坐火车逃离。
还想用自己的身体和纳粹换取丈夫的消息,你就不怕他站完便宜以后什么都不告诉你?
更逗的是,似乎你爱我,我爱他的三角关系恋贯穿始终!
还来一段尺度大的缠绵戏催出二胎。
真是不知道真人看到这些会不会把鼻子气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