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是另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但遗憾的是,看完之后却没有多大的感动。
或许是这类片子看多了,起了免疫作用,亦或是自己感情上太麻木了?
不想深究原因。
但是,不得不承认,片中的景色非常非常的美,美得令人陶醉。
去年旅游的时候去了云南,当时就对云南的风景非常着迷,现在在片中再看到云南的风景,还是抵御不住那种诱惑,有那么一瞬间,真想不顾一切地跑到那里去。
那天空,是深邃的蓝,一眼望不到底;那云,雪白雪白,在深蓝的天空中打转;那山,高大绵延,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那水,顺势而下,拍打着任何挡道的石头。
山、水、天空、白云的任意组合,都显得那么不可思议,让人禁不住要感叹,上帝是如何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的!
乏善可陈的故事,配上并不精湛的演技,在个狂风暴雨的晚上打发时间,勉强没有在开始的10分钟关掉电脑,最终看到那个始终没有露出正脸的母亲每年往返的车费、那个小小发卡触动了我的情感,眼眶发热。
小小的车费,是那个遗弃孩子母亲卑微又伟大的母爱!
另外想说唯美、壮丽的风景真想立刻去感受一下。
今天是元旦,休息,躺在床上,外头下着雨,看完了这部影片,看得很凌乱,但是影片的景色很美,而且没有爱情这个主题穿插于其中,显得纯净了许多,一段寻找父母的历程,通过多对父母和子女的场景来反映了两个角度对于亲情的看待,其中有许多的感动,因为现在还是为人子女!
看《车票》的时候,正好是从香格里拉回来没多久,开始没想到这是部和香格里拉有关的片子,只是因为看着PPS上那些略带煽情的简介。
无聊的开头,没有多少新意的剧情,唯一的亮点,就剩下香格里拉了。
影片一直围绕着一个话题:什么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
影片开头的那对夫妇,即使在明知道胎儿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将孩子生下来。
他们认为,孩子也有生存与选择的权力,作为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做出一个选择。
孩子生下来了,也死了。
而主人公曾雨桐的母亲,则选择了另外一种爱孩子的方式,她把孩子送到了教会,帮孩子选择了一条她认为正确的道路,然后默默地守候在孩子的身边。
孩子走了母亲心目中的一条路:读大学,去北京,有稳定的工作。
但是,孩子的生命中永远少了一个人,那就是妈妈。
这份爱,在这部影片里是主旋律,也是中国人一直所认同的一种主旋律:父母为孩子安排好人生的道路,孩子沿着这条路长大,成为社会所认可的成功人士。
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在想这个问题,到底何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爱?
对于第一种情况,也曾经就类似的情况和朋友聊过,那是在看这部电影之前的事了,就我而言,我还是认同那对夫妇的选择: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也有选择的权力,选择生,选择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无论贫穷或是富裕,无论伟大还是渺小。
而雨桐母亲的那份母爱,伟大,但我不认同,因为他剥夺了孩子的选择的权利。
走过母爱,来到香格里拉。
看的时候,有种很熟悉很熟悉的感觉,片中的很多场景,都是我这次旅行中所亲身走过的,尤其是白塔雪山那几段景色,更是让我看着就开始感动,很少会有人看到这样的景色不心动的。
影片从西藏一路拍过来,走过香格里拉,走过怒江,一直都穿行在大香格里拉区。
“香格里拉”一词,其实来源于《消失的地平线》一书,而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谁都说不上来。
现在的香格里拉,是川滇藏交界处的概称,觉得这个地区比云南的香格里拉县更香格里拉。
寻找香格里拉,一直是一个课题,学者的,旅行者的,这部电影也在寻找。
看完了,觉得拍得真是不怎么好对片子就不感慨了我就是特感慨吴奇隆按理说,长得这么帅还算是港台艺人出道有那么早却总是半红不紫的估计就是拍这样的烂片子拍得让别人看的时候只有惋惜,却总喜欢不起来
住在深山里的一个不识字的贫穷母亲,为了女儿能有更好的人生,生下她不久,便把她遗弃在修道院,从此再不出现。
孩子长大以后,果然在大城市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然而她一直对生母心怀怨恨,直到有一天看到生母的遗物,满满一包车票,才知道原来每年她的生日,母亲都会跋山涉水来看她,却从不让她知道。
母亲抛弃女儿的理由,电影一直秘而不宣,直到最后才借助“车票”揭开谜底。
于是母亲的形象,一下子从毫无理由抛弃骨肉的“恶母”,突变成为了孩子前途甘愿默默牺牲的“圣母”。
女儿先是恍然大悟,继而痛哭失声。
电影就这样在被抛弃者的感激涕零中,完成了对所谓感天动地的“大爱”的热情讴歌。
《车票》在主要立意上,与去年公映的电影《李米的猜想》不谋而合。
《李米的猜想》讲述的是不告而别的毒贩,无视女友歇斯底里的寻找,但是却一直暗中关注她。
最后揭开谜底的,是他偷拍女友的DV。
同样是“为你好”的初衷,同样无视对对方的伤害,同样的默默关注……这样的故事要感动旁观者,必需的一个前提是,抛弃者能获得被抛弃者的宽恕。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车票》里左小青扮演的女儿,还是《李米的猜想》里周迅扮演的女友,几乎都是在谜底揭开的同时,就原谅了对方。
她们不在乎自己的命运被他人操纵,也很容易忽略自己实际受到的伤害,只要这一切是以“爱”的名义——这其实是一种具有强烈被虐倾向的人格。
当它第一次出现并且受到欢迎的时候,我只是感到不解;当它改头换面再次出现的时候,我就开始疑惑,会不会是我们的文化出了什么问题?
这是一部电影,不知道应该算是原作者写得好,还是导演水平高,抑或者是编剧厉害。
看完之后心里面居然不知道要说什么,但是却真正的想说一些什么。
我觉得回忆宇彤她的妈妈每年来去看她女儿的那几个剪辑真的很感人。
似乎句尾也说明了母亲希望孩子不要受到父亲的影响,也希望她有个好的未来。
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那么这个故事我觉得也肯定有原型。
那么我就想在珍惜我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的时候,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有一种良知。
怎么说呢,一种疼爱孩子的良知吧。
说实话我居然想起来了孩子小偷团体……其实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无罪。
说的很乱,因为看完之后我的心已经乱了
1、开头二十分钟比较闷,自从进了香格里拉,就明朗好看起来,动听的音乐,美丽的风景,美丽的左小青。
2、无论是故事还是风格,跟《妈妈再爱我一次》没半点关系。
只是同是母爱主题。
高潮部分拍得很到位。
3、非常喜欢吴奇隆和左小青的童年部分,“遥想当年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寥寥数笔,青梅竹马的感觉就出来了。
但两个人在成年之后一路找寻的过程中,最大胆的肢体接触仅限于拍了一下肩膀,连个手都没牵过,尤其结尾那个让人心痒痒的关键时刻,我是那么盼望他们两个能有一个拥抱,哪怕是轻轻的一下,但还是没能如愿。
这让我一直很焦虑,严重影响了我的观影情绪。
后来问导演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导演说是怕冲淡了母爱的主题。
可我还是觉得,如果最后能有一个拥抱,会让整部片子更加完整。
控制是张之亮的特点,但我觉得这次他想多了。
其实母爱有那么深沉么,我总觉得这更像是父爱。
如果我的恋人也能这样地陪伴我,走过我走过的地方,看过我看过的风景,那更加感人。
SO,把故事改成爱情片吧,绝对文艺。。。
PS。
里面的风景真的很美,要是去电影院看更好。。。。
男女主角演技不咋地。。。。
该片是张之亮导演的一部作品,好像是08年放映的,改编自一短篇文章《车票》。
电影主要讲述了女主角雨桐(左小青)在养母死后寻找亲生父母,并在好友志轩(吴奇隆)的陪伴下找到答案的一段事情。
片中经常出现的倒叙,主要讲述了两种关系:雨桐与嬷嬷,雨桐与志轩。
在影片开始时,知道了雨桐与志轩间存在一种关系,接着,又通过嬷嬷的入院知道她们间也存在一种亲密的关系,但具体是什么还没清楚,观众当然可以自己猜测。
不久导演就揭晓了答案,运用倒叙,向观众阐明了人物角色间的关系,倒叙在该片中的作用很明显了。
但这也是其作用之一,接下来,就更详尽的分析下倒叙在《车票》这部电影电影中的作用。
交代故事情节间的因果关系。
上面说到,影片开始就是以人物间已存在的亲密关系出现的,这是结果,至于为什么是这样,情人、兄妹;母女?
这些都是猜测。
然后,雨桐在医院中的一段梦境,角色无意中的一段回忆,说明了人物有这样关系的原因。
推动剧情的发展。
一般的影片,都会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四个阶段,开端已经很明显,就是因为嬷嬷的入院,男女主角回乡看望。
然后是倒叙中插入的这些片段,在各个情节间构建了一种因果关系,形成一种线性线索,推动着情节向后面的情节或是高潮部分发展着。
比较的作用。
片中开始时出现的那对夫妇对孩子的不离不弃和倒叙中雨桐父母把其离弃的行为上的对比,说明了为什么雨桐会对寻找父母这事心不在焉,甚至于怨恨,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下加深了其那部分的力度。
能想到的暂时就是这些了。
不会讲好一个故事……
风光片,勾起旅游的冲动。
母爱是伟大的
自始自终没有露脸的松嫂就是本片的“麦格芬”,也是影片的灵魂所在,影片越往后越能产生一些情感共鸣,但整体叙事和人物塑造(动机及情绪转变等)都有颇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中国西部风光部分极好,尤其是云南,再一次路转粉。
全篇只有一个亮点,就是最后讲述其母亲去看她的时候。但也只是这个moment让人觉得这部片子在表现母爱的伟大,而且很做作。
2012.6.9装逼又难看~
母爱(父爱)是最无私,最无价的。等你当了父母,就会深刻的体会到。
这部平平无奇的片子居然是张之亮拍的,那是拍出《自梳》《笼民》《飞越黄昏》的张导吗,水准可以差那么多,吴奇隆根本没有电影feel,全程像个愣头青,左小青中规中矩的表演更多像是拍了部旅行风光片,叶童是友情客串,嬷嬷造型一下老了20岁,她那些年演了好多母亲养母后妈的角色。
伪文艺
景色太美了,所以给四星
在家陪老妈看的……剧情有点生硬,没啥感觉,就是景色真他妈美
我被那条河、那座山、那千里迢迢的路程感动了。爱是美妙又残酷的。电影的结尾有点摸不到头脑。
感动一塌糊涂
前半部过于冗长,风景帮了大忙。。。左小青还是去演古装电视剧吧。。。
情感共鸣很强烈!印象深刻的是从头到尾都没有露面的母亲。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只要平心静气的看没有人会不喜欢。
风景不错
平淡的叙事,平面的女主角,拙劣的广告,除了家乡的风光,别的不值一提。原本,电影可以拍得更好。王怡的文章,比电影精彩许多。他看见基督教作为一种修辞,出现在了汉语电影中。为此,我给了三颗星。
演技阿。。。。
不值得看
用一个词来形容电影,那也许是“苍白”了。这种电影冗长无甚内容,为了寻求的感觉又显得太刻意,演员表演也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