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琳达想吃鸡肉!
》成了不少人心头一块温热的柔软的存在,这当然很好,毕竟诚挚换来了诚挚。
这部电影相对小众,又正因为小众,反而凸显出更多独特之处,像是画风,情感的表达形式等等,都有比较新鲜的妙处。
但同时,恰恰是因为相对小众,陌生感带偏了一点它更加突出的精神核心,而那大概比有失偏颇的内容刻画更值得首肯。
作为一部不错的电影,可以先从珍贵的地方讲起。
相对美国和日本,法国动画乃至欧洲动画确实观众有限,不过这自然不能抹杀当中许多佳作的存在,从《原始星球》一直数到《艾特熊和赛娜鼠》《昆虫总动员》《大坏狐狸的故事》《我失去了身体》等等,我们会发现法国在亮眼产出上,没有断过。
《我失去了身体》很多画风上没有强烈国别印记的动画片,这些年成为不好归类却也不必归类的一朵朵奇花。
《琳达想吃鸡肉!
》就有这样的属性。
画风上,草图形态上粗犷的线条,宽广的色块,跃动、流变、交融,形成颇为大胆的既斑斓又简约的视觉冲击。
这种画风试验,导演塞巴斯蒂安·劳德巴克在上一部,也是第一部的长片《无手的少女》里面,已经有所区别地尝试过了。
我们可以理解为经费使然,更可以认定是劳德巴克试图在当下林立的山头间,竖起自己的旗帜。
《无手的少女》事实上,这两部动画都是先在戛纳亮相,并斩获了一些国际奖项,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这类涂涂抹抹、若有还无的画风,舞台已然慢慢变大。
像是本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单元,就出现了同样有法国参与制片的短片《给猪的信》,相对简练的线条,颇能放大信息量不对等的恍惚,能力、权力不对等的惊恐,当笔触随着共情力的提升变得细腻,旨意也由此透显出来。
《给猪的信》说回《琳达想吃鸡肉!
》,通过这些带有距离感的朦胧表达,我们一方面是在相对少有的体验里感受五颜六色的人物相互交织、彼此激荡的趣味,而色与色的反差和区别,譬喻了人本质上巨大的不同,也带动了整部电影的活泼基调。
譬如琳达的母亲波莱特前去抓鸡,红色系到灰色系的横跨赋予每一只鸡强烈但和谐的差异性,它们随着捕捉动作上蹿下跳,就跟远景视野里奔跑的小孩一样,会被处理成球状色块不规则的奔涌跳动,别有野趣。
于是另一方面也像是我们对他人生活的观照,在互为风景甚或背景的观看过程里,能够幸存的是相对粗线条的单一印象,或者相对片面的感官触动。
这很容易被捕捉到,也很容易熄灭。
我们看电影,看别人的故事,多多少少存在这种隔岸观火的意思。
反过来,通过猎奇制造的距离感,战线一旦拉长,不是那么容易持续维系他人的兴趣和注意力。
对这部电影来说,可能在后段甚或中段,随着故事不断生发、炸裂,就显出了一些不够表达的拮据。
至于看过导演其他作品的观众,好奇心甚至可能在《无手的少女》这部相对平淡的电影里折损了。
这类相对冒险的视觉作品,往往需要更厚实,或者说更通俗更引人的故事来贯通、支撑。
《琳达想吃鸡肉!
》按理说是有的。
单亲家庭里,母亲误会女儿,为表歉意,答应为她做出丈夫以前做过的甜椒鸡肉,可惜适逢罢工,为了获取食材,她们闹得鸡飞狗跳,一件小事牵扯越来越多的人,发酵得越来越大。
这故事很有戏剧性,也很有野心,相比改编格林童话的《无手的少女》,它与当代环境的紧密、巧妙结合,能让它走得更远。
两则各有残酷元素的少女故事,从古代童话到现代闹剧,共享了一个父亲缺失但无处不在的前提。
《无手的少女》里因为贫穷而把女儿卖给魔鬼的父亲,也成了魔鬼,象征着父权的愚昧、野蛮,在少女余生里构成需要顽抗摆脱的巨大阴影。
《无手的少女》到了《琳达想吃鸡肉!
》,摆脱贫困遭遇的父亲对家人充满爱意,但是猝死带来整个家庭微妙的隔阂,母女之间交流不够充分、无从体谅,客观上让代表理想亲情的父亲形象成为她们之间不可言说的障碍。
没有「父亲」的少女在成人世界冒险,是劳德巴克很大的兴趣点。
他想测试单纯或纯粹的个体,在去除所谓最强大的依傍之后,如何逼近世间的残酷。
如果说少女是在暗黑童话里,展现纯洁与邪恶的对抗,带有一种主动的觉醒,那么琳达就是在现实的闹剧中,无意间融合二者,并在混乱中生出自己未必可以清晰辨认的反抗精神。
亲情在前一部电影里缺席,在后一部电影里成为一个暧昧的背景。
琳达固然是有得到父母、姨妈的爱,但是,她对婴孩时期就失去的父亲,只有一道菜的模糊记忆,而其他亲人对她而言,已经是带有束缚属性的长辈,被激活的逆反心态拉开了彼此距离。
很多人为亲情感动,这有道理在,母亲的一诺千金,姨妈的拔刀相助,都有强大的羁绊,更不用说压轴的那首歌曲,唱尽父亲的遗憾与关爱。
但是很难忽略的一点是琳达的反应。
整个过程中,母亲不断受挫,直到被捕,也得不到她的一丁点关心,她关注的重点落在那只总要逃窜的鸡身上,那只鸡要带她开启法国革命传统的心智,超然到可以直接忽略身边具体的苦难。
这也更显她对父亲的模糊追忆,执着得尽显自我中心的主观热忱、客观冷淡。
甚至那都不算是对确切的自己父亲的追忆,而是在对母亲失望过后,挤出的一些对完美、不变的亲情的渴盼,而这跟甜椒鸡肉寄寓的内容是相似的。
疲惫不堪、沟通失效的大人,钝感力与破坏力十足的小孩,在由此构建的关系网络以及叙述意图里谈论亲情,有些站不住脚。
不是说没有,而是说浓度、深度没有达到双向贯通,直插人心。
与其说电影关乎亲情的爱,并以此勾出友情、爱情等情感的膨胀,不如说,正因为是这样的亲子关系,反而让电影可以驶向另一个方向,更成人,也更现实。
琳达从婴孩成长到少女的阶段,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开始对周遭带来的钳制感觉不自在。
父亲突然离世那会儿,琳达年纪尚幼,眼前是甜椒鸡肉,手里是父亲送给母亲的戒指,这两样东西成了她对父亲最直观的感应。
在很多场景里,她总是想方设法拿到戒指,带出家门,尽管含有爱美、炫耀的心理,客观上还是对最初场景的照应。
不过母亲珍而重之,总是不让她如愿。
戒指就这样成了母女日常冲突的一个凝聚,时常戒备但疲于奔命的母亲,有心挑衅却往往落败的女儿,终于一天,戒指被猫吞掉,二人因为误会争执,这些年关系的如履薄冰迅速凸显。
女儿让心怀歉意的母亲做甜椒鸡肉,心愿依然是与父亲相关的,但戒指是父母二人的回忆,甜椒鸡肉却是一家三口共享的美好,意义变动,更有所谓价值,「代价」却是母女钳制与被钳制的位置调换了。
而且,她见证母亲不得已去偷鸡,在道德上获取某种制高点,打破对权力合法性的认知,并以一种既关联又游离的形态,参与到自我需求的构建过程中。
于是可以说,「受害者」琳达通过讨价还价并监督执行,取得了对权威的控制,并增长了对权力的驾驭能力与眷恋程度。
她主动或被动地调用一切资源,专注于对鸡的获取,且对工具化的母亲颇为漠然,显然可以跳出寻常家庭伦理来看待。
特别是,电影一直在融合罢工的背景。
琳达以及相对无产的孩子们,暗合的是罢工者,母亲、姨妈、卡车司机等等本身的工薪阶级,在这个视角里被调转成罢工声讨的对象。
琳达他们以狂欢形式与警察对抗,与权威游戏,有非常明显的对应。
这里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法国从早期《操行零分》《四百击》等电影开始,甚或「开启」的那种通过反叛小孩来对抗制度、争取自由的传统模式依然兴旺,走到《琳达想吃鸡肉!
》,本身契合孩子特质的轻盈、固执、荒谬,仍旧是表意更为纯粹的投射。
《操行零分》不过当每一个大人虽然各有固执或暴躁,本质上又都是可爱好人的时候,「罢工者」小孩同样不能独霸观众好感,加上父爱贯穿始终的遮挡,整部电影在承接这种传统之余,也在事实上调整了批判的角度、广度与深度。
到这时候,还要咬定亲情才是这部电影最为突出的落脚点,就狭隘了。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开篇几分钟有些没进入状态,看完这两个情节之后便开始一路高走:妈妈宝莉把误以为犯错的琳达带到姐姐家,姐姐:来吧,进你的监狱吧。
宝莉发现误会琳达偷了戒指后赶紧向琳达道歉,非常尊重孩子。
后来去做去世的丈夫常做的彩椒鸡肉,看菜谱的时候突然捂脸痛哭,我也难受。
去到处买鸡肉遇上大罢工,结合法国国情,又会心一笑。
去农舍家偷鸡(我还以为会强行留下些钱),结果不会杀鸡,去找姐姐帮忙。
姐姐烦得不行,之前就对在她家的琳达说:“你简直像你妈妈一样麻烦。
”有一种姐妹关系就是因为各种麻烦小事而看对方不顺眼。
后来在给别人上课的时候宝莉打来让姐姐收拾烂摊子——开走停在半路的车——时,在教室外暴走,学员们就在里头偷偷摸摸地听着。
最搞笑的是,姐姐第一句:不管怎么样你不准在那里杀了它!
(其实是鸡,不知道法语里有没有区别“人”和“动物”的ta)。
气得不行的姐姐急忙掏出随身带着的糖果冷静,这时候的歌舞画面以及音乐是姐妹两个小时候的故事,妹妹一直纠缠着姐姐闹,姐姐全靠在糖果世界里才宽慰自己。
后来还气冲冲地帮着警察去抓原来是“偷”鸡的妹妹!
落魄的警察一路追踪,威信全无,帮着大家用枪杀鸡,发现来路不明后又抓鸡。
最后连警服都被小孩拿鱼钩勾走,坐在树枝上念叨着“好丢脸”。
最后和姐姐两个人在树上畅谈,好吧,这两个为了抓鸡而短暂结盟的两个人最终还是失败了,鸡没有逃过进锅的厄运。
两个“落败者”在树上吃宝莉扔上来的西瓜,谈谈自己的人生和理想。
警察身上剩下的内裤还被夸赞很好看呢。
对宝莉一见钟情的卡车司机成为她可以依靠的肩膀,大概他找到宝莉落在车上的戒指并给她带上时就是一个隐喻:下一个为她带上戒指的人。
明天他将和宝莉、琳达一起吃饭,是他最擅长的海鲜炒饭加上宝莉最爱的大虾。
以儿童为描绘对象的电影,却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有描述一个小区里叽叽喳喳的孩子们。
琳达被冤枉打了一巴掌时候,小孩们在各个楼房上探出头来窃窃私语“她的妈妈好生气啊,她做什么了?
”。
琳达想保护鸡的时候,就把鸡扔下窗台,喊下面玩耍的小朋友名字,接住这只鸡(虽然失败了)。
小朋友们一起往树上扔衣服,到处踢西瓜,就为了一只鸡,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顽皮小孩们,还齐齐喊着想吃彩椒鸡肉。
但是又多有意思呀,想到了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和在一个小区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日子。
我还以为鸡不会死呢,比如在最后一刻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把鸡放了。
结果鸡还是死了,老奶奶评价这只鸡真有嚼劲,一定是走山鸡。
是的,这也是鸡在生命最后一刻四处逃窜的结果。
最后大家还是吃上啦,一只鸡居然能给那么多人吃…所幸小朋友家的烟没有产生火灾(大概烤箱穿出来越来越大的烟是为了提醒我们彩椒还在里头,或者表现时间的变化?
)琳达说,忘记了爸爸的记忆,但是会永远记得这只鸡。
这句话特别妙,既有儿童的天真,又包含着生死的哲理,同时对鸡的残酷又透露出幽默。
关于亲人的死亡,本来是个很沉重的话题,琳达想要找回其中的记忆,但结尾并没有给我们升价值,而是蜻蜓点水,爸爸不能再如愿看着琳达长大是事实(就是这一段欢快的独白里,我哭了,用欢快的歌声唱出悲伤的事情,还是令人悲伤吧)然而她们依然会拥有幸福的生活,因为生活中一直都充满着爱,比如妈妈会为了她的愿望大费周折,朋友们也帮着她四处找鸡肉。
这只鸡只是一个契机,小孩未必知道吃了这道菜后会怎么样,或许也依然回忆不起从前的记忆,但是可能因为她没有忘记爸爸,可能是某种福至心灵,这种她自己也说不出的对爸爸的困惑和纠结还是被消解了,在儿童的世界里仿佛一缕烟而过。
电影的轻巧仿佛在告诉我,生活的本质就是一件小事溅起波澜,然后回归平静。
真是畅快的体验啊。
看完的时候从天堂电影院走出来,秋天晚上凉爽的风,“死亡是凉爽的夜晚”也很自然浮上心头。
这个故事就像“凉爽”两字一样轻轻拂过。
琳达想吃鸡肉,想念甜椒炖鸡的美味,想念已逝的淡忘的爸爸,想念从前其乐融融的家。
荒诞的捉鸡、追鸡伴随着罢工游行一同流向残酷的社会,只有在孩子面前警察才失去了威严。
挂满彩衣的大树,淹没警察的喷泉,滚滚而来的西瓜,弥漫椒雾的城市,是童真的表达,也是法式的浪漫。
在童话里没有人是坏蛋,在现实中谁都不能称之为绝对的好人。
妈妈偷鸡肇事逃逸是现实的坏蛋,可她在童话里是母爱的好人。
她为琳达所做的鸡肉不只是误解的赔礼,更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
法国动画具有当下的迪士尼无可比拟的灵气与生动,大块的油彩流畅地滑动在屏幕是对眼睛的抚慰,简笔画却不简单,讲儿童也不只是儿童,从童真中见残酷,从浪漫里见冰冷,看完觉得温暖,可在现实中真能煮上一顿美味的鸡肉吗?
笑着笑着就哭了。
琳达想吃鸡肉!
(2023)8.02023 / 法国 意大利 / 喜剧 动画 家庭 / 塞巴斯蒂安·劳德巴克 奇娅拉·马尔塔 / 梅利妮·勒克莱尔 克洛蒂尔德·埃斯姆
充满泪水和欢笑的一个多小时,让我即使就坐在妈妈隔壁屋看着电影,也依旧想念妈妈。
全篇简洁利落,没有任何多余的镜头,恰到好处的节奏把多条小支线奇妙地汇合在一起,看到前后之间的联系时感觉脑海中地图上的小灯泡一个接一个被点亮。
猫猫在光线中的瞳孔变化、吹灰时猫猫抖毛、被抱走时爪子抓在桌子上的声音、钻进小主人手掌蹭蹭的狗狗都描绘了一个细节落地、生动灵巧的可爱世界。
真诚而笨拙的妈妈、认真又倔强的琳达、倾力相助的三个朋友、严厉却始终操心的姨妈,六个活泼迥异的女性形象跃然屏幕。
童真童趣的视角记录着一出出戏剧上演,饱满却懵懂的情感驱使着小孩子追随本能行动,被冤枉时的委屈转眼就能在剥豆子时忘掉,历经艰辛与抓到的飞鸡对话唤醒了对爸爸的回忆,都是小孩世界的理所当然。
还有趴在车窗上透过玻璃的笑脸和哭脸,弟弟跟着喃喃的一句“妈妈”,卡门开门见到警官疑惑的鼻音,无一不在绽放稚嫩的天真色彩。
童话故事热热闹闹的同时也能窥见现实社会的一角,贯穿整部动画片的背景板罢工潮和种族融合也以吃鸡行动和独立色彩个体的形式与故事相结合,不在伊甸园里创造一个完美bubble并对亲情、友情和人与人之间的爱的呈现,这才是一部优秀的儿童影片应该做到的。
色彩和音乐与一个荒诞闹剧简单干净地合作出一部满盈盈的影片,缺点是司机见到妈妈的描述极度令人不适,那一瞬间尖锐的目光穿过Paulette让我的情绪一下子降到冰点,也许这就是无数个构成离不开下三路的男性的一生的瞬间。
是女导演的存在和于我独特的代入感让我犹豫着打了四星。
四星给浓厚的法国气息和丰富的个性化色彩画面。
烦躁和混乱感充斥在影片的前一个小时,直到看到树上挂满了小孩子们为了赶枝丫上的鸡而丢的衣服鞋子这幕才有所缓解,果然我还是受不了小孩子。
最不能理解的是,兜了一大圈,居然找不到一个会杀鸡的人(以及超级受不了,她们都要杀鸡了居然做不到把鸡的两只腿绑起来,让鸡别乱跑)老奶奶说自己不会杀鸡,跟大家一样都是从超市买鸡那段,感受到了很强烈老牌资本主义帝国的气息。
总感觉HE的结尾怪怪的,母女两人的隔阂在吃到爸爸牌鸡肉后突然消失,甚至女儿还可以助攻母亲新恋情(没有说女儿就一定要反对母亲新恋情来凸现念父情深的意思),所以为什么对彩椒鸡如此执着,看不出女儿真的那么想念爸爸,对比起来因为要吃鸡肉弄出的一大堆鸡飞狗跳的事情,吃鸡这件事真的重要吗,可能小孩子就是有鸡飞狗跳的权利(到结尾我还在纠结那个打碎的首饰柜怎么办,我真的有点疯了)。
我想看女儿和母亲的精神连结,却需要通过一个不存在的父亲去表现,感觉一下子就奇怪了。
这部电影真的会挑战你的传统叙事观念,但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自由反叛,这真的很法国。
全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故事是非常写实的,有点像是那种欧亨利式的短篇,母女产生误会→解除误会→母亲想要对女儿作出补偿;但到了第二部分,当母亲为了让琳达吃到鸡就下定决心偷鸡时,整部电影就开始往脱缰的混乱方向一路狂飙,那只可怜的鸡的逃亡不断引发新的冲突,让人看到一个事件的时候会想:这下总该结束了吧?
但那只鸡还是总能继续逃亡下去,有点让我想到那部《捕鼠记》,即使是一条简单到让人觉得无比幼稚的单一主线,那好像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的因果连锁也让人欲罢不能;第三部分就进入了魔幻程度最高的狂欢:西瓜能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一个烤炉就可以制造笼罩整个社区的烟雾,配备防爆盾的警察们能被一群小孩和喷泉弄得灰头土脸、节节败退……全片的高潮也爆发在汇聚了整个社区的一场宛如狂欢节的盛宴当中(那只可怜的鸡也奇妙地落进了社区里数十上百居民的肚子里面)。
从整部电影来看,这个剧本是一个现实的冰冷黑暗色调逐渐退潮,逐渐被孩童们的喧哗、嬉笑与打闹的暖色彻底占领的过程,即使是现实中最暴力的因子也只有在这狂欢的童真面前退去。
唉,真是羡慕创作者的精神状态,也分我一点你们仿佛从童年时就保存至今的生命活力吧。
琳达想吃爸爸最拿手的彩椒鸡,爸爸已经故去,妈妈不惜一切代价要做成。
于是发生了一场史诗级大战,人间正道虽沧桑,但最后琳达和所有的朋友都开开心心地吃到了彩椒鸡。
爸爸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
有些离开的人可能就在天上看着你会不会想他。
法国动画片诚不负我,片中色彩和人物一样鲜活富有生命,分不清是是色彩塑造了人物,还是人物彰显了色彩,动画制作和故事非常协调,灵动充满稚趣,果然童心最动心。
法国动画片之所以能在迪士尼的强势之下存活,并争取到为数不少的拥趸,全因为它有着独树一帜的美学表现、清醒的现实主义角度,以及不拘一格的想象力,这同样也是日本动画能长期对抗迪士尼的法宝。
从《疯狂约会美丽都》到《迪丽丽的奇幻巴黎》再到《我失去了身体》和《小淘气尼古拉》,法国动画给影迷留下了五彩斑斓的印象,而去年获得动画界最高荣誉——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长片的《琳达想吃鸡肉!
》又是一部不可错过的佳作。
影片以小女孩琳达为主角,她的妈妈冤枉她偷了戒指后心生愧意,为了补偿女儿,她在全市罢工日里想尽办法给琳达做一盘甜椒鸡肉,从而闹出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风波。
这是导演塞巴斯蒂安·劳德巴克和基亚拉·梅尔特继 2016 年一鸣惊人的《无手的少女》后第二部动画长片。
极简主义的画风相当犀利,看似简单的人物线条,却具有超越真人的畅快、流动感。
以不同色彩区分角色的处理更是匠心独到,水彩画般的色调给人鲜明夺目的轻盈感,这都是迪士尼动画中难以一见的美学设计。
顾名思义,《琳达想吃鸡肉!
》围绕的是妈妈为了满足女儿琳达吃鸡肉的愿望,不惜一切兑现承诺的亲情小品。
鸡肉成为了全片最牵动人心的“悬念”:究竟妈妈能否在罢工日里找到鸡肉?
在农场偷来的活鸡该如何宰杀?
鸡飞到树上了该如何抓回来?
它好比电影大师希区柯克诸多作品里的“麦高芬”,以悬念不断的情节推动叙事,牢牢牵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在母女寻找鸡肉的过程里,不知不觉引出众多次要角色,女孩的阿姨、警察、货车司机、老妇人、邻居小伙伴……影片免不了沾染上法国喜剧片的聒噪、散漫、闹哄哄的气氛,比如警察在公路上追货车,以及一群人涌入老妇家中搞得天翻地覆的情节想必会让人捧腹不已,更出其不意地与新浪潮导演路易·马勒(《扎齐坐地铁》)的轻盈、嬉戏感遥相呼应。
不过,这两位导演最出色的是将家常小事与社会现实巧妙结合起来,将背景选择在罢工日是相当出彩的构思,一件发生在母女两人间的家事渐渐牵连进越来越多人,渐渐演变为一场荒诞的疯狂大战。
大人们在为争取自身利益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孩子们在家却不小心把厨房烧焦,烟雾弥漫扩散到整个小区,还乐此不疲地将西瓜当足球乱踢,警察要想控制场面却被喷泉击倒。
这些荒诞的情节自然显露出讽刺的意味,再加上那个愚蠢无能的警察,其矛头指向的无疑是政府权力。
虽说孩子们未必理解父母罢工为何,影片却透过这场欢乐的闹剧,传递出法国青少年根子里反叛、蔑视权威的天性,这一点与母亲逃避警察查车等疯狂行为可谓一脉相承。
看似无伤大雅的小打小闹,实则暗藏着个体对权力与秩序的挑战,也是对自由、反抗精神,甚至是无政府主义的赞颂。
这显然是法国人最引以为傲的精神体现。
回到最核心的题旨,在这场近乎荒诞的闹剧之下,依然饱含着母女间的亲情联系,以及女儿对亡父的思念之深。
不管是妈妈对戒指,还是女儿对甜椒鸡肉的执念,又足以体现出法国人极其传统的价值观。
一边是为自由、反抗权威的天性,另一边是传统保守的家庭观念,两者并行不悖的存在令人深思,相信这才是这部法国动画独有的魅力。
看完感觉和印象里的法国很一致。
充满了混乱,无厘头,突然就独白唱歌,但是人很真诚地展现着自己的个性。
剧情总会隐隐流露出很悲观的感觉,但是也有很多跳脱俏皮的幽默。
还有罢工和砍头,简直固定节目了都!
画风非常清新独特!
很喜欢颜色团,很鲜亮很有个性。
有时候用一些抽象的符号表示人物活动,特别是暗喻人物死亡的时候,真的感觉想法很天才。
其实剧情不复杂,而且脑洞很大。
但里面的丝线交织得很好,一点都不会觉得无聊。
而且看到最后莫名其妙就哭了我觉得剧本有认真研究过孩子,或者说研究过我们心中非常原始淳朴的思维。
我想要拿回帽子,而忽略撒谎的惩罚。
答应孩子的“一定”“今天”,是没有任何变通的余地。
戏剧性的人物冲突也许没有那么难找,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亲属关系中就有啊。
人都是复杂的。
爱也是复杂的美好的。
看完更喜欢生活了
有点疯狂的绘本式电影,很喜欢,很有趣!
别看画风简单得像是服装设计师的草图,影片的整体构成其实挺复杂,多人多线多视角,调配得非常清晰!
不绝如缕的奇幻表现力,惊艳卓绝。
线条与色彩的沓合交互,生出五彩斑斓的奇趣掠影,那些跃动的光圈,一如奔迸的彩色焰火!
看到这种风格化极强又价值观非常不一样的动画片就会感叹世界的参差让人幸福啊。
好笑调皮温暖又有爱!
我只能说画风跟剧情都不是我的菜 好乱..
从一开始到结尾我都觉得琳达妈想哭
人设都好不错,音乐也好听,好可爱的trauma drama:愿每一份创伤都能通过温暖的分享而治愈😭(非常天真地
画风很独特,就是容易脸盲。
我真心不喜欢这样节奏的传统故事 不止是没有新意 而且看得F人异常揪心无力 就像一道魔咒 我会恐育的嘞(画风也不精致...)
国内版熊孩子能有这阵势么
还行吧,简单温馨的故事~
梦幻凡尔赛,意淫的父爱与童趣,各方面都没什么独到之处。冲着法语和动画看的,没想到把台语配音给看完了,我是说台湾普通话对于情绪价值的包容真的很大誒,十分可信,完全入戏。
真无聊!
谁能把豆瓣简介上那黑椒炖鸡改一下?!明明甜椒炖鸡,黑椒一下子恶心了。整体不错,法式风情显著,动画色彩明艳丰富层次清晰,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白天黑夜的反色处理也是巧思。但在我这里到不了四星,3.7吧,可能是被10排22那傻波衣女不停颤抖大声痴汉笑闹的,你还没法谴责她不文明观影,笑点低到冰点以下,那可能属于有病得及时治。也可能乱糟糟的局面看着实在闹心,这母女俩都不太讨人喜欢,其实琳达她大姨才是一个出色的女性角色,哈哈恰好今天我大姨生日!里面歌儿真好听!早场11点还是难起来,好多人迟到。昨天一天雨,今天大太阳天儿空气清透只晒不闷!之前上影节北影节放过吧。内嵌中字,片头尾打出数梦版权。资料馆1号厅,约8成多满。
中后段的编排有一些凌乱,或许干脆拍成与罢工并行的全城大闹剧会更合适?
别说像了,就说是草图也不委屈啊,太粗糙了,后来发现前作是无手的少女。。。我怎么在一个坑里摔了两次
+.
画风有点儿意思 但是为了吃个鸡漠视母亲的痛苦且十分任性 这种行为不鼓励 我也不喜欢 想爸爸也不是那一天两天了 非要在罢工那天吃 为了戏剧冲突硬凹的情节 不能成立 母亲的角色也不讨喜 最开始就是一副专制家长的面孔 和女儿一样的任性 还软弱 她和运输司机的感情线我也无法get 好像除了女孩儿和父亲之间的感情值得歌颂 其他的情感就都可以视若粪土 比方说他们带鸡去老太太家 把她家拆了 老太太两次晕厥 女孩儿一点儿表示也没有 即便是思父心切 也不必对其他人如此冷漠 人家不欠你的 感觉和法国人还是有那么点思想鸿沟的
3.5/5 色彩明亮,故事简单却可爱。#20th法国电影展·广州站
温暖诙谐的小片儿,画风很有特点的可爱⚈₃⚈
很跳脱的法国电影,色彩非常漂亮,我也能理解这种对父母的追忆萦绕在儿时的记忆的感情。然而看不得这种超绝固执小孩千里追鸡把一切搞得一团糟的故事,紫色老太好惨,有人闯到我家里打玻璃摔柜子我是真的会抢过手枪枪毙所有人。
小孩真恐怖&单亲妈妈带大的小孩一心想着她早死的爹 漏水的管道怎么修不好是因为要安排一个货车司机来加入这个家?各种设定都未免太可笑了
无厘头的桥段很像香港90年代高志森和王晶的感觉
6.5/10。很像卡特琳•科西尼的《破裂》,混乱中带丝温情的法国罢工日常。延续了导演前作《无手的少女》的画风,用明艳的色块和简单的线条就勾勒了人物,绘本般童趣纯粹;问题也和前作一样,这道菜食之无味,缺少动画的魅力。流水的天花板联想到繁花里玲子家滴水的屋顶。结合社会背景,白烟是催泪瓦斯,西瓜是燃烧瓶,鸡是利益,孩子用喷泉对抗穿防护服的大人;电影呼吁团结,记住历史(死去的父亲),开始新生活(妈妈的新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