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与屠夫
Shepherds and Butchers,杀了七个人之前(台)
导演:奥利弗·施米茨
主演:安德丽娅·赖斯伯勒,史蒂夫·库根,英格·贝克曼,加里恩·多德,罗伯特·霍布斯,德翁·洛茨,布雷特·威廉姆斯
类型:电影地区:南非,美国,德国语言:英语,南非语年份:2016
简介:1987年,南非,一名十九岁的少年在雨夜追赶著一辆小货卡,先把整车人逼到死路,再一一开枪射杀,事后并把尸体排成一排,动机不明。那是个对绞刑习以为常的年代,尽管对犯罪过程毫无记忆,少年也只能用生命负责。史蒂夫库根所饰演的辩护律师,企图从执意沉默的少年身上寻找犯案动机,却挖掘出更惊人的真相⋯⋯ 影片根据震惊南非的真实..详细 >
大議題,平庸的處理。
……………………………………
人类的残酷非自身可想象
#66th Berlin#全景 死刑存废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抨击死刑制度的影片。绞刑场面拍摄得真实而触目惊心。整体还算不错,但并无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法庭戏基本都是套路。所谓悬念要靠“失忆”来一点点挤牙膏似的推进叙事,似乎能感受到编剧的刻意。没想到这场影片居然坐满场。三星半
行尸走肉,人类在冷漠与痛苦中进行模式切换。很难说先有了冷漠,还是先有了痛苦。这是冷漠的必然,还是痛苦的恶果?辩手的力量尤为重要。
作为主体的法庭戏太克制了~没有盘问没有奔溃没有反转~辩护人的那句“你不能让人又当牧人又当屠夫”是生怕观众不知道片名的含义么?!
看完我还是支持死刑
和《大卫•戈尔的一生》一样,影片的社会学意义要大于其美学意义,死刑刑罚的基础应该来源于自然法则,至于其与人道主义的冲突与对立估计也是见仁见智,正如影片中行刑者与待处决犯人由于长期相处的“情感”纽带导致行刑对执行者的心灵摧残似乎成了死刑废除的感性支撑,它也的确左右着观众的情感,然而被待处决犯人所杀的受害人的亲人却希望一命抵一命,这同样符合情感公平法则。私以为如果在废除和保留死刑的争执中无果的话,由受害人的亲人在司法的监督下来执行犯人的死刑是否也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呢?当然这个变化的背后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探讨与权衡。
立意简直是搞笑
绞刑那一段我是真的看到高潮了
一次人生旅行
女律师竟是美丽的Wallace!!短发干练认不出嘞. 没接触过这样题材的电影, 值得一看.夺人性命的工作给工作者带来的心理问题. We cant ask a man to be both shepherd and butcher.这比喻完美. 怎么能要求平时与犯人朝夕相处照顾犯人的囚警来处死犯人呢?!… 温馨提醒 电影很直白地将死囚犯上绞刑的过程拍了出来,可能引起观影不适
挺震撼的片子,关乎人性,关于死刑!整体剧情紧凑,一切都是娓娓道来,一点一点的揪着人心!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和错!
事实是,各国大学研究者有共识:死刑并不能使凶杀减少。但本片中对于"冒雨开车追着7个黑人,凶悍地短时间内迅速精准击杀7人。“客观上描述过少,要知道玩游戏也难7连杀啊...你可以废除死刑,但不是给凶杀洗白的理由。白左基本是只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原谅一切。
那些一直处于负面情绪环境中的工作,应该被尊重和被重视。人都需要被正常的疏导,过量的压抑足以撕碎任何人!任何人!这个问题在中国尤其严重。
雨夜,一青年连续射杀七人,疑似路怒症的背后,精神崩溃是否另有隐情?影片改编自震惊南非、影响刑罚的真实事件,以呼吁废除死刑的人权律师的视角,抽丝剥茧探查此桩暴行的成因——原来凶手是死囚执刑者,他一边要和囚犯们日常接触,一边要适应、习惯把囚犯带到绞刑架前,并目睹其吊死这一过程。身担“牧人与屠夫”的撕裂感侵蚀了他的心智,极端的暴力使其异化,究其根本这份“冷血”是作为国家机器被驯化生成的惯性,杀人者杀人因而不应被杀。法庭戏充当了挖掘真相核心的悬疑引线,占据大篇幅但火候稍欠,甚至有时颇显沉闷,但它的倦怠等待、反应不及尤为真实,很有新闻纪录片的风采。穿插其中的监狱闪回,有着以小博大的感染力,仿佛打铁溅起的火星般灼人。从故事到风格,可以说影片实现了卡波特《冷血》式的“零度”拍摄。
又乱又烂。法庭戏本应该非常紧凑精彩,但完全没拍出来,群演和法官全程呆若木鸡。感觉有点儿模糊了犯罪(杀人)与死刑的因果关系,这电影讨论的应该是司法管理上的漏洞,而不是该不该废除死刑。如果把自己放在这个环境下,我觉得我还没有这么“博爱”。-你不能坐在那里对死刑扼腕叹息,却对受害者置之不理。-你不能要求一个人同时要当牧羊人,又要当屠夫。
牧人与屠夫,找不到比这更精准而对立的比喻了……受过那么多血浆片的洗礼,绞刑的刻画还是差点给我整出生理不适
本片演员的口音应该是本地化后的结果,Andrea Riseborough比较突出。牧人和屠夫,一边是拯救,一边是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