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有什么好的?!
吃苦挨累有危险还要冲上去!
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可能都向往着英雄。
因为他们正直勇敢善良,他们为了内心的坚持可以赴汤蹈火。
我看到后来“零分”失措焦急痛苦的时候很难过,因为他在这里得到,又在这里失去,这一走一过之后,他要背负很多思念及未来。
终究是生命无常,活着没有错,活着很好,继续做能做的事儿,带着过去和未来。
《勇往直前》片名翻译非常烂,不过内容很震撼,牛逼的故事一般都是告诉你这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往往更加残酷。
故事讲述一帮业余消防队员通过努力成为编制内正式消防员的过程,在扑灭山火的过程中几乎全员牺牲的悲剧。
抛开主旋律的内容,片子拍的朴素、真实,没有什么伟光正,也没有假大空,看完本片,让人由衷觉得消防员真是了不起。
对比美国和中国消防员,除了勇敢、奉献等共同点之外,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消防员一般年纪比较大,国内的年轻许多。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祭奠数月前为拯救城市牺牲的消防员。
与《勇往直前》里消防队员平均年龄27岁相比,烈士陵园里的消防官兵多数没有到20岁,一个个看起来就像刚上大学、稚气未脱的高中生。
消防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不管是美国还是香港的电影,消防员都是受人尊敬的高薪职业,入职要求和考核很严,能当消防员的都是男子汉(女的有少一些),人中之龙。
《勇往直前》里有一个镜头,消防员进酒吧不仅不排队,还有掌声,可见荣誉感有多高。
我国的消防员,从名字看起来属于武警部队,实际上依然归属公安系统,消防员来源和服兵役差不多,都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年纪的适龄青年,一般干上三年,然后复员转业,除了个别的士官和军官干的时间长一些,基本都算是临时工,随时都有可能不干。
这样做的好处是国家没有太重包袱,基本上消防官兵是不停轮换的,至少没有退休人员,平时薪资也低,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消防员的专业程度比较低,新兵训练半年,适应半年,服役一年半,就要回家了,期间要是天下太平,可能都没救过火,没有实战经验。
万一碰到火灾,尤其是突发性、条件复杂的大火,往往会给消防官兵带来较大伤亡。
西安1998年天然气罐火灾,炸的惊天动地,人员伤亡最大的是消防员,因为别人往外逃,他们往里冲,多数牺牲者不是被爆炸或火焰伤害,据传多数是冻死的,液化气泄漏从液体瞬间气化,会带走大量热量。
大漂亮的《勇往直前》展现了消防员专业训练,社会地位高、收入不低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国家经济实力今非昔比,地方养一支专业消防队伍,应该不成问题,相比平时的花销,救灾时的专业应该更重要吧。
PS:多年前写的,不知道现在消防官兵的训练和轮换是什么情况,不过就近年来消防题材的《逃出生天》《烈火英雄》来看,内地的消防官兵技战术水平和装备有一个质的飞跃。
運氣還挺好的,工作慢慢開始順利,也抽到了這次的觀影:) 完全沒有看簡介....😳可能是看習慣或者說,本來就比較喜歡這類這類型的片子,一開始以為是有很多激烈的鏡頭,後來發現很平實,沒有什麼很誇張的地方,有一點點像紀錄片;才知道原來消防員是這麼操作的,原來是要把燃料燃盡,這樣才不會燒過來,學習知識了....有幾個地方看得很緊張,特別難受;雖然說這類片子看的有一些,但是還是很難過;還有就是覺得,他們的職業素養真的很好,完全是一種使命感;最後看到真實人員的介紹,天哪!
除了隊長兩人,隊員們都超年輕,才二十出頭....唉~本來想著可能他們會活著的,以為電影會給一個美好的結局,現實是殘酷的,都燒沒了.... 看完之後還有一個想法就是,想更多的去了解這一個職業,甚至想嘗試....似乎每次看到這類型的片子,都有這樣的想法.... 比較高興的事,觀影團素質挺好的,和平時看不一樣,大家都在認真地看,沒有吵沒有討論。
根据“格拉尼特山高手”消防队英勇事迹改编,并首次还原了2013年轰动全美的亚利桑那大火的灾难细节。
火灾视效的逼真程度为同类影片所罕见,弥漫全片的灼热气息更是令人心惊胆颤。
被称为“大地守卫者”的救火英雄,与大自然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一开场就是漫天的烟雾,紧急疏散的小镇居民与往返盘旋投撒阻燃剂的救灾直升机共同勾勒出一副令人心悸的末日景象。
格拉尼特山的“高手们”火线部署,迎战烈焰,还要面对随处可能发生的爆炸,震撼的场面令人血脉贲张。
家庭、爱人、孩子……每个英雄背后的生活点滴也逐渐被掀开。
“我们是这里唯一能拯救那些家庭的队伍”,伴随着掷地有声的出征誓言,乔什·布洛林带领着“格拉尼特山高手队”毅然奔赴火场。
当他们带着这份爱与责任的勇气在现场争分夺秒地扑救之时,却被困火海,生死未卜......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为了最大程度还原事件细节,不仅很多山火场景采取实拍,连真正的灭火作业都由主演受训后亲自完成。
正是这种对品质和真实感的极致追求令电影在国外收获无数好评,更被外媒称为“今年最好的电影之一”。
3300万平方米森林、20位救火英雄”这些醒目的大字更是充分体现了这场人与自然之间战争的悲壮。
首先,《勇往直前(Only The Brave)》的质量值得肯定,也算得上有能力角逐奥斯卡的作品。
虽然它走的是非常规矩的灾难加传记的创作模式,但技巧很娴熟,完成度很高。
但是,我并不建议国内观众去影院欣赏本片。
目前来看,国内上映版本存在大量删减,这次大概不是审查因素,据同行说是片方认为影片前半部分节奏过慢,出于商业目的而进行的删减。
本片于10月份在美国及部分海外地区上映。
目前IMDB得到8.1的高分,烂番茄新鲜度89%,观众好评93%,Metacritic媒体评分72,用户评分7.5,豆瓣8.2,口碑很不错。
对于热衷真实事件改编的观众,和喜欢看灾难传记题材的人来说,本片绝不容错过。
《勇往直前》的演员阵容也比较抢眼,乔什·布洛林和迈尔斯·特勒都是又有型又有演技的明星,“督爷”杰夫·布里吉斯在本片中也饰演了一名串联线索的关键人物,此外詹姆斯·戴尔也是熟脸。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女神詹妮弗·康纳莉也出演了一位心理变化非常多的角色。
我似乎在主流故事片中很久没有看到她的身影了。
故事改编自2013年轰动全美的亚利桑那大火,此次火灾成为911之后消防员牺牲最多的事件。
影片从“花岗山先锋队”的建立伊始,到最后奔赴雅纳尔山火灾现场,详细描绘了消防队中几名主要角色的日常生活。
剧情一直以流畅的节奏推进着,在各种火灾和生活中频繁切换,以至于结尾的壮烈和悲恸,足以令人泪崩。
这是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灾难传记电影,是经典创作范式的再次体现。
它没有丝毫求新求变的企图,但并不妨碍其迸发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这种以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往往比那些纯虚构的故事更容易打动人心。
它默认与观众订立了一个契约,即银幕中的演出是过往现实的忠实复现,因此更容易博得观众的信任。
这让我联想到同样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传记片《至暗时刻》,从而对这类真实底色的题材有了一些感想。
我们应该注意到,传记电影是奥斯卡最为青睐的一种体裁。
我虽然对《至暗时刻》的观感一般,但不可否认加里·奥德曼成功令自己隐身,复活了丘吉尔,于是他成为了本届奥斯卡影帝的大热门。
当然《勇往直前》并不是纯粹的传记电影,它的质感更像彼得·博格的“真实事件三部曲”,即《孤独的幸存者》、《深海浩劫》和《爱国者日》。
通过参与事件的真实人物的视角,去复刻事件原貌。
但是《勇往直前》的时间跨度更大,为的是拉长人物弧线。
有趣的是,《至暗时刻》、《爱国者日》和本文的写作对象,基本集中在同一时间于大陆上映。
如果我们将事件本身称为“原文本”的话,那么据其改编的作品便是“后文本”。
我们会发现,在媒体发达的时代,“后文本”往往比“原文本”更具有传播度和影响力。
这从侧面体现了真实改编电影的审美价值。
一直主张实体美学的克拉考尔,认为电影应当亲近物质现实,也就有了大名鼎鼎的“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这一说法。
因此,像《勇往直前》、包括前后脚上映的《至暗时刻》、《爱国者日》这类影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此主张长期践行的结果。
奥斯卡的口味很容易琢磨。
学院派青睐传记电影,自然是他们认为传记片有着亲近现实的气质。
进入媒体时代后,这种贯彻写实主义的电影在接受度上就更享有优先权了。
但是要认清的一点是,此类电影与观众之间缔造的契约,是一个空中楼阁。
也就是说,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故事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忠于事实,它们仍旧建立在高度的艺术加工之上。
这当然是合理的,因为历史极富弹性,本就无法原原本本地复现。
归根结底,《勇往直前》之所以是一部佳作,也不仅仅是运用好了陈词滥调的创作手法。
本片还是有一些独到之处。
因为影片聚焦的是野火消防队员这样一个群体,因此相比于那些描写建筑火灾的电影,其视听方面显得不再那么局促压抑。
本片刚开始,便是几个非常大气的航拍镜头,展现亚利桑那群山之貌。
而野火消防队员,看起来也比建筑消防队更时髦有型。
他们不会穿着严严实实、又厚又大的消防服,反而更像一个个极限登山运动员,一身登山装备,言谈举止间也是豪放不羁。
极富动感的镜头,让影片前半段的许多户外戏甚至有种登山电影的磅礴氛围。
相对常见的建筑物消防员来说,大多数人对野火消防员是比较陌生的。
因此影片通过对他们事无巨细的呈现,也会催生出一些猎奇之感。
不仅在装束上有别于建筑物消防员,他们在对抗火灾的方式上也相当特别。
山火犹如脱缰的烈马,是极难控制的一种灾害。
一道闪电就有可能引发毒燎虐焰的山火,茂密的山林则会加速火势蔓延。
当大火在肆虐过山峦之后,往往会一头冲向山脚下的城市,造成更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因此野火消防队员更像一支边防部队,在火势到来时,他们需要尽快挖出一道道防火线,这就是他们的战壕。
而在危急关头,野火消防员不惜以火攻火,亲自点燃一片区域,阻止烈火的进攻。
《勇往直前》的视角特点,让它有别于其他充满对社会警思、对科技恐惧的思辨式灾难片。
本片中一场场无情的烈焰,完全都是纯粹的天灾。
每次救灾场景,电影不会费力刻画人性的弱点和闪光点,而将全部镜头对准这群不畏牺牲的英雄,表现他们在遮天蔽日的火灾现场制定方案、砍树、挖道、人为造火的过程。
合格的镜头语言,将每一次救灾戏都拍的紧张生动。
而在火灾与火灾之间,影片用了几名角色的家庭戏去进行情感积累,也在整体上达到了效果。
其中,队长埃里克和迈尔斯·泰勒扮演的布伦丹是着墨最多的两位。
埃里克相对脸谱化一些,主要表现的是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关系,但是布洛林和康纳莉的演技撑起了这条线。
布伦丹的戏份则很足,从瘾君子到令人敬畏的救火英雄,从被队友排斥到与队友一起照看孩子(这场戏表现力极强),角色的成长弧线被展现得很完整。
这个人物是全片的亮点。
而让本片成功的最关键一处,是在结尾雅纳尔山大火过后,我们见证了一场超越了银幕叙事力量的内景戏:布伦丹推开中学体育馆大门,里面聚集着死难者的家属。
此时布伦丹心情复杂,带着愧疚和恐惧进到体育馆。
他愣在了那里,不知所措,显得痛苦而迷茫。
画面一转,我们看到家属见到布伦丹之后,脸上随即露出的那些震惊、绝望、悲伤、甚至是麻木的表情,一一被镜头捕捉放大。
这场戏料太足了,观者很难不为之动容。
它足够震撼人心,是前面长期情绪沉淀后的大爆发,催泪效果满分。
影片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将埃里克对火灾的恐惧以梦中野兽的具象形式表现出来,个人认为在写实主义如此突出的作品中,效果并不好,至少在视听上极易产生矛盾。
而碍于篇幅,电影自然无法对“花岗山先锋队”的每一名队员进行详尽刻画。
但目前这样的取舍,还是欠缺推敲。
瑕不掩瑜,《勇往直前》再次证明了真实事件改编的高效率创作范式。
它的文本与现实联系更为紧密,在观者的心理上率先建立了真实感。
因此更具感染力,更容易打动人心。
其实是偶然看到片子,上周排片多一些,可是一直没赶上,这周再看的时候已经只剩倒数三天。
匆匆赶了火车到周边还有排片的影院去看。
两个多小时,引起的思考太多太多。
此类题材拍到这种程度值得鼓励。
太难过了,真的太难过了,是那种难以自持的抽泣。
想到国内的事件,有多惨烈,家人有多撕心裂肺。
他们都还是那么年轻,生命才都刚刚开始有了一点点光亮,就陨灭了。
拍电影讲故事和事实其实都是这样的,一直都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可是不知道哪一刻不牢防突然就会发生些什么。
高危的行业对于个人本身对于其家人相关的种种牺牲,都是难以平衡的。
无解。
可能真的就是那句What can I live with, what can I die without吧再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也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英雄就能得以慰藉。
R.I.P. 愿所有离开人世的你们在另一个世界有快乐。
为什么看到后来我会忍不住哭,忍不住难过呢?
我觉得这不是因为后面的哪一幕很感人我是因为整件事儿,整个这个关于“死亡”的事儿特别的难过、不忍、以及遗憾
人们对于死亡都是恐惧以及敬畏的如果一个人可以不顾生死的去做一件事儿,那么他不是莽夫就是勇士我想正常人都是不愿意平白无故的去死的我很敬畏一些职业一些工作人员,比如这部电影里的消防员他们的工作性质导致他们会处在前线,会遭遇危险但是与之相对的,会带给更多人和平安定的生活他们是自豪的,这份自豪可以让他们更坚定更无畏意外总不是人们所希望的我看着他们成长,看着他们欢闹,看着他们像普通人一样,但是突然有一天,这平静被打破,水火无情,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你们说,是活着容易还是死了容易呢?
我心疼“零分”这就好像,我陪你长大,给你吃穿,供你玩乐,让你体会人生温暖不过有一天,突然我把这些都收回了,我不给你了你难过么我觉得可怕的不是一无所有,可怕的是曾经拥有我心疼他,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但是一夕之间分崩离析我心疼他,还要内疚只有自己活着这件事儿活着本该是美好的不过,逝者已矣,活着的人总是会找到新的寄托,带着对往故人的思念我只希望对于英雄不要来的太惨烈这殊荣的背后可能是很多人说不出口的痛如果英雄和死亡挂钩我宁愿这世上没有这样的英雄
3月30日下午5点,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
689人参与实施灭火作业,可想而知火情严重。
着火点,在海拔3800余米左右。
地形复杂、坡陡谷深,通讯不便,都给这场灭火作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3月31日下午,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30名扑火人员失去联系。
噩耗在第二天被确认了。
愚人节,多希望这是一场玩笑……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力无法阻挡的灾难已经屈指可数。
为什么区区一场山火,会造成如此大的伤亡?
也许,《勇往直前》这部电影能够给你答案。
中外影评网站均给出高分,惨痛的真人真事改编。
2013年6月28日,亚利桑那州亚内尔山爆发森林火灾,涉及数百万平方米。
亚利桑那州政府出动250名消防员赶到现场灭火,并安排直升机进行空中洒水作业以配合扑救。
19名来自“格拉尼特山高手队”的消防员,被林火吞没,英勇牺牲。
山火的可怕之处,在《勇往直前》的讲述和画面中,你我可以体会一二。
电影里,领队埃里克在一次训练中,特意让新队员最后一次好好看一次山脉的风景。
因为,在那之后,消防员眼中将不会再有森林、灌木、村庄……一切都会被被三个可怕的字眼取代——“可燃物”。
山火必须扑灭,是因为山火威胁着附近居民的财产和生命。
但山火和一般火情有着根本的不同。
曾经参与过至少三次山火扑救任务的知乎用户@鸢海,结合切身经历聊了自己的体会。
首先,山火极难扑灭。
一方面,山火燃烧的面积太大,火力太旺,温度极高,人力就连靠近火源都非常困难。
就算扑灭部分火源,若不能及时拉平火线,扑救的部分也会马上死灰复燃。
其次,是隔离带预设难度大。
为了防止热风把可燃物四播,隔离带至少要百米以上。
但是,很多森林山高林密,地势不平,大型机械很难操作,靠人力预设隔离带几乎不可能,或者几乎毫无价值。
最大问题,还是风向。
风向一转,前功尽弃不说,消防员很容易被“包饺子”。
用“蔓延”来形容山火,是不恰当的。
一阵强风刮过,风带来氧气,火借风势,山火会飞。
森林里的可燃物源源不断,烧起来几天几夜、甚至上月都有可能。
几个月前,加州坎普发生山火,大火延绵燃烧长达两个月无法扑灭,导致100多人死亡,200多人失踪,烧毁1.4万多栋建筑。
如果遇到火龙卷,更是只能听天由命。
再说新闻里说到的“爆燃”。
发生山火的森林,往往气温偏高,空气湿度很低,枯萎的植被积落在地或者挂于树枝,在发生火灾之前,已经变成了一把把极易点燃的干柴。
当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一个小小的火星,就会引发“爆燃”——一个瞬间,所有枯枝落叶,全部化为火海。
扑救山火的消防员,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进山的。
在火场里,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和意外哪个先来”。
最后,因为“山火面积大,难以根除,而且容易死灰复燃”,必须由人确保灭火,人力不可缺少。
直升机等大型机械,对山火来说也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人工降雨更是条件苛刻,往往不现实。
说清楚山火,再说回电影。
《勇往直前》在中外平台都获得了极高的口碑。
每个观众在走进影院前,都知道,它将会表现那场注定的悲剧。
可敬的是,它并没有用灾难场面煽情。
在死亡到来前,它不厌其烦刻画的,是这支消防队的人物形象。
英雄的日常生活,并不伟光正。
新人布兰登,加入消防队前,是个小混混,一个偷窃犯。
前女友不喜欢他,宁愿分手当单身母亲,也不愿让孩子认这个父亲。
得知前女友怀孕后,他决定改过自新。
加入消防队的第一次拉练,差点要了他的小命。
老队员们欺负他,开他玩笑,他都忍了下来,直到成为一个优秀的消防员,赢得队友们的尊重。
领队埃里克。
有技术有智慧,会抢在前面为大家争取利益,是最好的队长。
同时,他也性格古怪,脾气倔强,除了消防队和妻子,几乎没人想和他交朋友。
老队员麦克,喜欢泡妹子,爱欺负人。
但在布兰登证明了自己之后,两人不计前嫌,还成了室友。
他在布兰登第一次把女儿接回家过夜时,帮忙把家具全部包上保护垫。
布兰登被毒蛇咬伤,他特意杀蛇为布兰登报仇。
电影花了一个半小时,徐徐铺展他们的性格和故事。
将他们,从一份“英雄”名单,还原成我们身边那些可爱但也有一些缺陷的普通人的一份子。
凉山30烈士,亦该如此。
他们有家,有爱人,有朋友;他们是孩子,是丈夫,是父亲……
缅怀,愿烈士安息。
选择清明节假期推送这篇文章,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清明节正是一年中野外火源管控最难的时段。
祭扫、焚烧秸秆、燃放孔明灯……大部分人只知传统和玩乐,却不知在中国,90%以上的森林草原火灾,都是人为原因引发。
在缅怀烈士的同时,条姐也想呼吁大家:清明节进山入园,一定要注意森林消防安全!
进山不带火,入林不吸烟!
一点火星,可能就是一片火海,可能就是一条条年轻的生命,和无数破碎的家庭!
2013年,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生了一场非常严重的森林火灾。
这次火灾中,英勇救火的有格拉尼特山高手队,后来他们被称为英雄。
GQ写了一篇长文——《无处可逃》,记录了这场天灾和这些英雄们。
这篇文章被改编成了电影——《勇往直前》。
《勇往直前》就是关于格拉尼特山高手队(电影中翻译为花岗山先锋队),这群英雄的故事。
今年10月底的时候,本片就在北美上映了,口碑非常高——豆瓣8.2,IMDB8.1,烂番茄89%。
这几年,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片很多,比如彼得·博格连续两年拍了两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片——《深海浩劫》和《爱国者之日》,去年东木大爷也导了一部《萨利机长》。
这些灾难片基本上都是紧紧的围绕灾难本身。
但是《勇往直前》并不是一部普通的灾难片。
豆瓣网友@晴空韶 写的3F——Fire、Father、Family,很具体形象的点出了电影的重心——本片聚焦的不是灾难,而是人,花岗山先锋队。
提前看过点映的我本人表示,电影质量很好是无需赘言的,评分说明了一切。
我也承认,我泪目了,真的特别感动,为这群和我一样的平凡人感动。
他们真的很伟大。
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以为《勇往直前》是一部战争片。
不对,又很对。
其实正如海报上的标语一样,“1场人与大自然的战争”。
很多时候,人与自然的战争,才是最残忍的。
明天(12.8)上映,尽管排片不多,但我推荐每个人去看。
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
英雄的赞歌:用真实打动观众《勇往直前》是关于英雄的赞歌。
而对于这些英雄最好的纪念,不是5分钟煽哭观众一次,而是用真实打动观众。
电影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花岗山先锋队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份工作。
导演花了电影2/3的时间回答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答案——兄弟。
导演说:“ 我采访了多名消防员,问他们为什么热爱这份工作。
他们的回答大致相同,就是战友之间的感情。
他们愿意和队友们一起开赴全国各地,愿意成为彼此最坚强的后盾。
”令我惊喜,也令我佩服的是,在讲述兄弟情时,导演并没有刻意煽情,相反,为了使我们更贴近人物,他力求还原真实。
为了确保电影的真实性,几名消防员的遗孀参与了电影的制作。
其中一个先锋队队员罗伯特的妻子克莱尔说:“我们希望这部电影是真实的,我们希望(电影)描绘出真实的他们。
”现实生活中Jesse Steed的遗孀去了电影的拍摄地新墨西哥州,“某些场景看得很痛苦,但是我们都喜欢电影中所展示的兄弟情,在生与死的时候,他们是如此的亲密。
”
饰演Jesse Steed的演员James Badge Dale导演并没有为了保全英雄的伟光正形象而隐藏他们的阴暗面——马什曾经的酗酒问题(和妻子在车里吵架的时候有提及),布兰丹的吸毒问题等等。
这都是真实的。
Nobody's perfect,导演说:“因为人不是完美的,对吗?
没人是完美的。
为了让角色更加真实,你需要展示他们所有的方面。
”而在真实中,导演还加入了一些幽默元素,让我们能够更贴近他们。
比如麦肯锡那双限量版的鞋子,“零分”在山顶累成狗的自拍,还有他在照顾婴儿时的无所适从。
当然还有那双多次出现的白色袜子,和无论是叫“火焰王”还是啥的,反正都很难听的乐队名。
电影中的麦肯锡没有苦大仇深,正是这些真实且日常的细节,让我们迅速认同这群人——这群后来被称为英雄的普通人。
一如本片编剧肯·诺兰所说:“他们斗志昂扬,不屈不挠,但同时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也会疲惫,会恐惧,也会互相开玩笑。
”导演甚至选择了去戏剧化的方法处理那场真正的灾难。
他们躺在岩石上调笑着彼此,就像过去出任务一样。
但我们依旧会为他们的逝去感到心碎。
他们不再是报纸上报道的为保护人民殉职的英雄消防员,而是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
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7岁,最年轻的,只有21岁。
反正邻座的那个女孩是哭着问我借纸巾的,我哭着告诉她我自己用完了。
《勇往直前》也许只会让你哭一次,但是这一次的力量可能胜过千千万万次的刻意煽情。
演员的责任:尽可能的还原这群平凡英雄除了对兄弟情的真实还原,演员们为了更好的诠释角色,更真实的在大银幕上还原这群人,也做出了努力。
饰演消防员的全部20名演员,包括主要演员乔什·布洛林、迈尔斯·特勒等在内的演员,都被送到新墨西哥州山区的一处“先锋队”训练营接受实地训练。
导演表示:“不仅要教会演员们怎样成为山火消防员,还要教会他们怎样成为‘花岗山先锋队’的队员。
我们把他们送到荒郊野岭,让他们学习高手消防员的各项技能。
他们在那里露营,学习山火扑救课程。
”而且拍摄灭火戏时,真正的消防员就在旁边待命,演员们要自己造出真正的火线。
训练营地的负责人之一正好是一位前“花岗山先锋队”队员—— Pat McCarty。
请到这位前队员,不仅仅是为了教会演员们消防技能,更重要的是,“他认识这群人,队内的文化,兄弟情,对彼此的爱 ”——导演如是说。
在训练过程中,演员们也的确建立了情感。
Pat说:“训练到最后的时候,他们一来就把手机放下,我都不用提醒了。
他们就把手机放在车上,没有经纪人,没有摄像机,也没有那些七七八八的。
......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
”
电影中救下“国家宝藏”后的集体合照乔什·布洛林补充说:“我们长了这辈子见过的最恐怖的血泡,但是我们互相支撑着一起扛过来了。
”除了饰演消防员的这些演员之外,饰演马什妻子的詹妮弗·康奈利,为了更加真实还原阿曼达这个角色,和现实中的阿曼达交流过很多次。
阿曼达告诉康奈利如何修建马蹄,甚至把她的靴子借给康奈利穿,“我在影片里穿的就是她的靴子。
”
康奈利在采访中谈到现实生活中的阿曼达成功的加减法:对真实事件的取舍虽然电影尽可能的还原真实,但是毕竟这是剧情片不是纪录片,也是需要艺术加工的,而本片剧作上的加减法,无疑是成功的。
此处不得不对比一下同样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片《恐袭波士顿》。
其实《恐袭波士顿》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的问题出在导演彼得·伯格的野心太大。
在133分钟里,他想装的东西太多了,而在真实和戏剧性改编中,他没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勇往直前》导演科辛斯基的野心显然更小,他知道重心应该放在哪儿。
杰夫·布里吉斯饰演的杜恩,在电影中是马什的人生导师兼挚友,并帮助了马什的队伍成为先锋队。
在现实生活中,杜恩的确是马什的好朋友,但是帮助其成为先锋队的另有其人——Darrell Willis.编剧将其集中到了杜恩一个角色上,其实是很好的剧作减法。
饰演马什的乔什·布洛林和饰演杜恩的杰夫·布里吉斯现实那场火灾前,布兰丹并没有告诉马什他想要离开队伍,而是在蛮久以前了。
而且马什的态度并不像电影表现得那么激烈,而是很支持他,布兰丹事后回忆:“无论你想为你的女儿做什么,去做吧,我全力支持你。
”
电影中布兰丹和家庭见面电影中的改编很好的强化了戏剧冲突,完成了马什的人物弧光——从逃避家庭到最终选择家庭,更建立了一层两人的特殊关系,正如电影中马什对布兰丹说的那样:“我曾经就像你一样。
”出于故事完整性的考虑,电影中拍出了这19人的最后一天,电影中呈现的最后一天,符合火灾调查报告、相关人员的采访和幸存者布兰丹的回忆录。
事实上,那一天,他们本来是待在一个安全区的,也就是被火烧过的地方,但是他们离开了那个安全区,没人知道为什么。
电影没有试图给出答案,这也是很明智的决定。
还有电影之外的事。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关于阿曼达重新振作起来,但是作为队伍中唯一一位幸存者,布兰丹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在他与阿曼达跪下相拥而泣的背后,是他随后患上的抑郁症和PTSD(创伤后精神压力症)。
现实中的布兰丹尽管做了这些改编,但是这并不是对事实的篡改,改编并讲述一个好故事来纪念这群人,也是一种尊重。
很多人吐槽过电影的译名——《勇往直前》,其实英文片名也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ONLY THE BRAVE.这三个单词来自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一句话—— Only the brave enjoy noble and glorious deaths.只有英勇的人才能享受高尚和光荣的死亡。
而他们,也值得被铭记。
现实中的他们———————————————微信公众号:周末看什么(ID:zmseesee),只为你精选必看的影视综艺。
最近看了两个行业电影,一个是日本的搞笑《哪啊哪啊神去村》,一个是美国的传记《勇往直前》,再加上我们的故事,风光《那人,那山,那狗》。
刚好是一个自然与人主题的行业三部曲。
每个电影都特别好,讲成长、家庭、人和自然、传承这些程式化的内容。
但每位导演的表达侧重又有些不一样,从这里能看出这三个地方一些观念的不同。
《勇往直前》我想写下点什么,但是发现无从下笔。
每一次他们接到任务出去救火,我都在想,那这一次是谁要挂掉呢?
从来都没有。
每一次出去都是很顺利的完成的任务,因为他们的专业和团结让他们保证了工作的安全。
但是队长梦里面那只着火的熊,在奔跑,迎面向他们冲来的那一瞬间,又告诉我们,肯定有更可怕的事情在等着这个队伍。
这两个镜头的转接特别好,先是一直着火的熊,然后再是慢慢前进的救火队伍。
在这样的传记片里面加入了火熊这个元素,其实火熊就像是自然界中面对山火这个自然之怒时束手无策的自己。
你可以抗争,你可以奋斗,你可以挖防火带,你可以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办法。
但你终究会被大祸所吞没。
而你所有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个抗争的过程中。
这部电影的感觉就是,有一把刀在这些人的头上,然后你从上帝视角看的时候,你知道我们迟早要砍下去,但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砍下去,会砍向谁。
影片快结束的时候你庆幸,这把刀不会砍下去了,我们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最后那一把刀,砍向他们所有人的时候。
导演,杀爆所有人的泪腺,长久以来,主角和队友积压的情绪和电影院你的不耐烦,这时候都在你下巴的泪痕上得到救赎。
严格说,不是导演杀爆我们,应该是自然母亲。
耐心看下来真的感觉是非常好的电影。这就是那种既能让你拓宽眼界,也能感动你的那类电影。虽然是一个团队,影片很扎实的塑造了两三个队员。却完成了与关中的公情。对于火灾场面还有这份工作本身的展现都让人大开眼界。以后看到森林火灾的新闻会有更多的感触。
麻烦对面的烈火英雄来看看什么才是救火!
3.5 电影工业化大国才能拍出的沉稳之作。男性群戏,双男主老带少,完全就是今年的《狂怒》,还不像后者那么抗日神剧。冷静之中的悲壮,结尾体育馆一场戏写得太棒了!
三星半。影片拍得不是英雄的牺牲,而是一群普通人的离世,全片用了很大篇幅叙述这群消防员的私人生活和职场情谊,火场《兄弟连》即视感。结尾精炼得仿佛只是一次工伤,但看着更有爆发力,果然聪明的编剧永远是在塑造人物而非死磕情节。只不过主旋律有点过头了,前半段情绪有点带不进去。
嗯,詹妮弗 康纳利
结尾升华了主题,不过中间部分像是在打太极,差点让我睡着...
结构松散,没看出队长的伟大,对火灾现场的残酷演示得也不够
当这个特别工整、学院派的剧本遇到这个已成现实、不可逆的结局,爆发出了极强的合力。
那里太干旱了。詹妮弗·康纳利瘦的皮包骨头了。。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主旋律影片。影片精致,唯一吊诡的是,一路开燃的氛围营造与电影剧情里面临的死亡似乎显得格格不入。3.5。
所谓最后的“英勇就义”只是短短几分钟的时长,只是讲述没有煽情。更多的是队友们之间幼稚的玩笑捉弄、小女儿给健硕的消防员脚上涂指甲油、每次灭火前都顺一个小物件带回家这样的小细节,男主说“我没准还能回来吃午饭”,男二说“我去放风啦你们可别想我”,我就彻底不行了
工整但失了神
电影不评论,像英雄致敬
我很敬重那些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人民。但是队长的做法实在不认同,一个不认识真神、拜偶像的人有问题也难免,但是面对火险居然还冒险作业,第一次考核的时候,那个点没出事是运气好,风稍微大一点就都得死。第二次就没那么幸运了,让消防队员去牧场,结果火势更快,直接就被包围了,只是可惜了这一队的人,都要一起陪葬,说明跟对一个好领导的重要性。
内容非常像美国的二战、越战片,只不过把主人公由士兵转向了消防员,内容比较平实,也没有太多浮夸,意外的剧情,真人真事改编,结尾处还是有点小感人。
影片从容不迫的塑造、铺垫,让观众从银幕上「认识并熟悉」这群人,感受着他们聚会、彼此开玩笑时的喜悦,明了着他们工作的伟大,最后…为他们流泪。
???
一直追《风城烈焰》,所以已经对消防员的职业产生了最高的敬意,很喜欢电影冷静平实的视角,不仅去追思了这一场911后最强的消防惨剧(顺带让很多人了解到了森林扑火),也不带煽情的去描写了他们生活的问题、危机以及情谊。Brave是山火袭来时,队员所做的生死匍匐;也是“不再侥幸愧疚,而勇敢向前”。
作为真实事件改编的片子,比波士顿枪击案和海上钻井爆炸案的drama感弱很多,故事保留了几个主角的塑造,其他人存在感很弱,甚至于这个队伍的形象感也很弱,最后一场大火突然就把人都带走了,没有过程和细节,很难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又臭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