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很平和,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只是在缓慢的讲述一个犹太家庭在二战的遭遇,也许就是因为太平和了,我看的并不认真。
但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女主人的感情线。
社会对出轨痛恶,对家庭,男女,夫妻,要求都比较苛刻,但一辈子这么长,谁能担保彼此一定能相爱一辈子。
这实在是一件辛苦事。
我们能做到的,不过是尽量对彼此保持忠诚,在坚持不下去时微笑放手。
在看了若干口水电影之后,我终于等到了一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电影。
1939年,二战前夕,在德国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有些敏感的犹太人已经开始离开德国。
《何处是我家》的男主角是个律师,他离开德国,去非洲帮人经营农场。
不久之后,他把留在德国的妻子和幼女也接到了非洲。
从德国的中产阶级到非洲的原始农庄,无伦是从地理位置上,物质生活上,还是文化层面上,他们都从世界的中心来到了世界的边缘。
妻子在来非洲时,没有带上急需的冰箱,反而购买了一件奢华的晚礼服。
这件衣服她后来一次也没有用上。
非洲的现实彻底地粉碎了她浪漫的幻想。
很快,德国开始清剿犹太人。
这个家庭再也无法回到德国。
他们真正的把自己放逐到了世界的尽头。
然而即使在世界的尽头,他们的生活也并非完全平静。
在家庭外部,自然与政治一再地与他们为难;在家庭内部,夫妻的感情渐渐枯竭,共同的放逐似乎是维持他们婚姻的唯一因素。
他们的女儿倒是在非洲逐渐成长,认识这个世界和自己。
这部电影就在这样一个关于自我放逐的故事中,讲述歧视与尊严、离开与留守、认同与背叛、犬儒与理想。
他们思考为什么他们在德国会被屠杀。
据说犹太人杀了耶酥,所以有罪。
可是很多象这对夫妻一样的犹太人并不祷告,什么肉都吃,他们内心中完全是德国人。
可是他们依然被歧视,被屠杀。
这是为什么?
当那个美丽的妻子来到非洲后,她与这个原始的世界格格不入。
她鄙视黑人,认为他们肮脏、愚蠢、邪恶。
她的丈夫对她说,“你和德国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一样。
”对异己的歧视似乎是我们人性中的天生缺点。
人类是一种非常软弱的动物,所以我们寻求认同感,本能的把自己在肉体和精神两方面放入一个族群。
然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族群更优秀,就开始歧视以致迫害其他的族群。
这一家人在被放逐后,他们无法回到德国,他们也无法认同非洲,于是他们变得异常的软弱。
他们总是在搬家,每次搬家她都怀念过去的家,尽管那在上一次也是她不愿意去的地方。
然后在远离文明世界以后,她开始对人性失去信心。
当她的丈夫打算回到新德国当法官时,她却拒绝。
她认为歧视是无法消除的。
他的丈夫对她说,回德国是我相信人类还有希望,这也许是理想主义,但是没有这个,人类就完了。
最后,他们离开非洲,当火车中途停下来时,她看到一个卖香蕉的非洲妇女。
这个美丽的妻子象非洲人一样说,“我不能买你东西,我象猴子一样穷。
”非洲妇女摘下一根香蕉,递过去说,“送给猴子。
”她接过香蕉,用另一只手搭上非洲妇女的手背。
这事电影中最温柔的一个画面,最有希望的一个画面。
人类依然还是有希望的。
这部电影的画面非常动人,完全让人融入其中。
几个主要演员的表演也很精彩。
尤其是小女儿的两个扮演者,都有上乘的表现。
尽管我没有怎么讲到这个小女孩,但是在她在这部电影中,一面在非洲大地上生长,一面接受西方文明的教育,她代表着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
两个小女孩的扮演者都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准确的面部表情,她的眼神非常迷人。
电影的原著其实是这个小女儿的传记。
从电影来看,这本书应该非常精彩。
电影的音乐也很出色,是管弦乐和非洲音乐的混合,但是很和谐,并没有突兀的感觉。
与题材相似的《走出非洲》相比,《何处是我家》要明显胜出。
该片获得了03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当之无愧。
即使在整个电影史上,这也算得上是杰作。
0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还有张艺谋的《英雄》,我不得不说,shame on you。
IMDB得分7.9(4130人投票),我打9分。
解释一句,在我的影评中,不会看到10分的电影,因为我的10分电影都是把一部9分电影看了若干次后升级为10分,而且我也不会为10分的电影写评论。
最好的电影是无法言说的。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豆瓣评分8.2,一部纪传体式的电影,平铺直叙而没有大场面,估计很难赢得大部分观众的喜欢,不过这可阻止不了我对它的喜爱,于是我悄悄地在心里打了100分。
电影以女儿蕾吉娜的旁白为第一人称叙述,可是女主人公却是她的妈妈叶提。
这是一个美丽的出生在富裕犹太家族的女儿,漂亮有风情、性格开朗。
但是战争并不会给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子开道,在纳粹德国开始对犹太人施行屠杀前,她和她的女儿一起逃离去了非洲肯尼亚与丈夫沃尔特汇合。
这是一部犹太女人的蜕变历程,讲述了叶提一开始厌恶非洲农场的脏乱,慢慢适应农场,因为英国占领肯尼亚而被英军俘虏,释放后去到另一个农场,丈夫参军她独自管理农场,到丈夫战胜回来,最后离开熟悉的农场随全家人回到德国的故事。
战争啊,基本上活下来的每个人的故事都精彩而触动人心,可是唯独这一部纪传体改编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很明显,它很复杂。
二战背景、犹太人群体、非洲风情、女权主义脱变、种族元素、爱情、欲望,都在这部影片中杂糅,让它既复杂又单纯,就是在非洲好好地活下去。
电影圈不缺关于女人的电影,为什么我会对这部电影如此情有独钟,因为是非洲啊,非洲,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一个很多人只敢在心中念想却不敢踏足的地方。
当年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这个神秘的区域也是帮着涨了不少粉的。
像爱丽丝游了一圈奇妙世界,对于叶提而言,肯尼亚大地对她来说也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她从精致美食、锦衣华服的喧嚣城市逃离到这片荒芜之地,简直是闯入了一片未有的世界。
这里的黑人女人都不穿衣服,没有人在意她的精致装扮,她的雕花餐具积满尘土;从前优雅的律师丈夫变成了挖井工人,每日与汗水泥土为伍,女儿小蕾倒是和这个奇妙的土地很是相处的来,黑人厨师欧瓦带着小蕾养鹿捉狗,带她看奇特的祈雨仪式。
然后英国人来了,丈夫沃尔特被关进了俘虏营,叶提和女儿小蕾被带到了家属区,那里简直就是一个天堂,让她感觉回到了德国的上流社会,每天华服、宴会、女人们的闲聊。
当她开始无聊地抱怨时,有个女人戳醒了她,“你应该想办法救俘虏营的丈夫,而不是在这里无病呻吟”于是她和一群犹太女人向犹太组织申请,真的成功去俘虏营看望了丈夫。
在这里她体会到自我能力的作用,然后她想给自己的丈夫重新安排一个工作,将他从俘虏营里解放出来。
于是,她利用了自己的美色,再一次办到了。
他们被安排到一块水土更好的农场,造房子、种玉米、找工人,一切都有条不紊。
这时已接近二战尾声,他们收到噩耗,亲人纷纷遭到纳粹毒手而去世。
这激起沃尔特的参战情绪,他报名参加了英军。
在沃尔特离开的期间,叶提独立支撑着农场,她不愿意在跟随丈夫,她想等在这里,经营好自己。
她做的很好,她让女儿上学,农场里的玉米也长势很好,她和女儿参加了黑人们的狂欢晚会,她渐渐喜欢上这里,这里让她找回自己,让她有了独立意志。
沃尔特凯旋,却带给叶提一个回国的消息。
她不愿意离开,因为在这里,她是somebody,而离开了就又成了一个依附于丈夫的漂亮女人。
因为爱,她最后屈服了,在回程的火车上,她探出窗口和一个卖香蕉的女人的对话,看得我眼泪都掉下来,也许,她就是希望自己是这片大地上的一只猴子,贫穷却又富足。
我也想变成这样一只猴子,其实我更想变成拉姆勒(狗),陪着欧瓦去旅行。
如果说叶提是影片的女主,那么影片中最出彩的角色设定就是欧瓦了,这个称他们为主人的,有着三个老婆和五个子女的厨子,一个在肯尼亚最忠贞的奴隶。
其实每个人心底都想要有这样一个欧瓦吧,像鲁迅笔下的闰土,在贫穷的时候对你不离不弃,照顾你的家人,可靠又安全,却在你不需要他的时候第一时间消失不见,仿佛他从未出现过。
他把离开说成是旅行,他害怕道别,那就像中毒一样,他怕自己会忍不住像主人讨要解药。
他就这么洒脱地离开了,阳光洒下折射出五彩的光晕,像是给他披上了五彩的盔甲。
只愿此生,我是肯尼亚土地上的一只猴子,我贫穷却又无比富足。
欧瓦去旅行<图片2><图片3><图片4>
1938年1月,德国的政治空气越来越紧张,一种暴雨将至的恐慌感笼罩在犹太人的心头。
沃尔特先行前往肯尼亚开发农场,并决定举家迁往非洲避难。
在他的催促下,妻子洁塔带着5岁的女儿蕾吉娜告别家乡,踏上了陌生的非洲大陆。
面对着生疏的面孔、恶劣的环境、贫瘠的土地,这一家人开始了艰难的适应过程。
原本是律师的沃尔特从头学起管理农场,而过惯奢侈日子的洁塔则不得不学会在这尚未开化的穷乡僻壤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与背井离乡的忧愁令她逐渐心生怨气,夫妻间也愈发不和。
而充满好奇的蕾吉娜却对周围一切新鲜事物大感兴趣,她迅速接受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孩子们交上了朋友,生机勃勃的大草原也令她着迷。
6个月后,英国正式对德国宣战,沃尔特甚至一度被关进一所英军营地。
在一位英国兵帮助下,洁塔为他弄来了一张经营农场的许可证。
蕾吉娜也进入了当地的英国人学校读书。
外面的世界战火纷飞,这里的时光也在或平静或不安的日子中流逝。
他们学会了珍惜生活,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努力寻回昔日的自我和情感。
特别是洁塔变得越来越独立,她重新确定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战争终于结束,沃尔特得到了回法兰克福的工作机会,然而他却开始犹豫究竟是该返乡还是继续留在非洲,尤其是蕾吉娜已经完全融入了肯尼亚……
电影《情陷非洲(又译作无处为家)》,讲的是关于一个犹太人家庭的故事:1938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开始不久,一对德国犹太夫妇:沃尔特和洁蒂,带着他们五岁的女儿蕾吉娜远走他乡,来到陌生的非洲大陆谋生。
他们在肯尼亚的农场住下,从此开始了一段艰难的适应过程。
这里不但有着他们完全不熟悉的东非文化,还有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贫瘠的土地,完全远离了现代文明。
夫妻之间也因此常常引起不和。
倒是小女儿蕾吉娜乐得其中,对周围的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很快适应了这片乐土。
二战结束,一封来自祖国故乡的来信让丈夫欣喜若狂,他们可以回去了,可此时全家人都已习惯并且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2000年前,犹太人要杀耶稣时都疯狂而亢奋地喊道:“让流这个人的血的罪都归与我们和我们的子子孙孙身上吧。
”他们实在没有想到,到后来,他们及他们的子孙真的被“在万国之中抛来抛去”。
于是,对于沃尔特一家来说,每一处都不能是家,都只是天涯;他们到每一处都被看作是别人,而不是自己人。
因为是犹太人,希特勒逼迫和杀害他们;在肯尼亚,他们又因为来自敌国德国而被逮捕;蕾吉娜在肯尼亚的学校读书,校长带领学生们祷告时,先要求犹太人站出去:因为犹太人杀死主耶稣;二战结束,参加了英国军队并作战的沃尔特却仍执意要回德国:因为他认为“英国人不会喜欢我们”;那么,回到德国,新德国人会喜欢他们,会邀请他们去家里聚会吗?
沃尔特是带着要做律师的梦想和渴望回去的,可这梦想能顺利实现吗?
谁也不知道,他们一家登上了离开的列车,只见广袤而荒芜的肯尼亚大陆从列车窗口渐渐飘向了远处。
这些遭遇,可以看到从种族、国家、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他们都排斥犹太人:“他们”是谁呢?
是德国人、英国人,是侵略者、反抗者,是学生、校长……沃尔特先生一家实际上就是整个犹太民族的一个缩影,他们的转辗就是整个犹太人的流离,他们的悲苦也就是整个犹太人的哀恸——没有人接纳他们!
每一次短暂的安定后,总有一个彻底的连根拔起随之而来。
种族、国家、宗教,几乎从每一个角度来看,犹太人都是另外一些人的局外人。
电影里没有任何直接呈现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的迫害和屠杀,也没有一处直接展露了犹太人遭受的折磨和杀戮——但逼迫带来的无处不在的混乱,始终在这个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心里翻腾,即便他们远在非洲。
无处为家,那么怎么克服和这世界的分离呢?
有一个影评家针对这个电影说了一句话:“通过一个小家庭学习爱的故事,来检视整个大时代的动荡”。
是的,只有通过学习爱去克服那一切,在爱里面寻回那种归属感!
洁蒂对肯尼亚恶劣的环境及非洲土著表示厌恶和歧视时,沃尔特气愤地说:“你和德国那些我不喜欢的人一样!
”家庭被政府当局放逐时,夫妻间的关系也起伏不定,洁蒂甚至还几度出轨。
蕾吉娜曾质问母亲“那和胥金睡有什么好处?
”也对父亲回德国的决定表示“我讨厌雪!
”然而,最后他们都在对家庭的爱中归回了,当一家三口静静地躺在床上时,那就是心灵归回带来的安详和温馨。
另外,还有这一家对非洲大地和那里的人表示出来的爱,刚开始时,他们对肯尼亚的环境和人都是感觉那样的格格不入,当他们没有偏见,没有自己编织起来的优越感时,他们也能与当地人快乐地往来,他们发现自己原来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那快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
电影的末尾,在离开肯尼亚的列车上,洁蒂对一个卖香蕉的非洲妇女说:“可是我没有钱买,我穷得象一个猴子。
”非洲妇女送一个香蕉给她并笑道:“那就送一个香蕉给猴子。
”洁蒂接过香蕉,另一只手搭上非洲妇女的手背,然后灿烂地笑了,背景是非洲大地上灿烂的夕阳,这是一个温柔得几乎叫人要哭的场景,也是整个电影里最光亮的时刻;尽管洁蒂在德国的雪景里也笑,却显得有些无奈,遍野的雪也只显得阴暗和低沉。
电影里的人物都刻画得极生动,固执、理想主义的沃尔特,渐渐丢掉偏见和贵族习气的洁蒂,善良、聪慧得象天使一样的蕾吉娜,那个忠心、大度并不时说出一句极睿智、有洞见的话的厨子欧瓦……闭起眼睛后,似乎可以感觉这些人物就在头脑里舞动着。
好像写得挺乱的,一方面这个电影的容量是很丰富的:犹太人的命运,用一个家庭的生活来表现纳粹时代的动荡,家庭成员相互间的爱,非洲原始的生命力量的浸染,这些都是些大家伙,我可能说不清楚的。
另一方面,我自己最近心里也比较乱——或许,我应该从电影里那些人身上学习点什么。
2022.03.07
故土难离,在希特勒的纳粹开始迫害犹太人前,选择离开德国,是何等的有远见卓识,何等的坚定信念和意志。
很多后来被纳粹迫害的德国犹太人事先大都看到了危险,尤其是那些中产阶级犹太人,他们不差钱,有机会离开,即使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还是坚持不离开。
他们面对舍弃优越和安逸优柔寡断,缺少离开的信念和意志,一丝侥幸心理让他们得过且过。
正像爷爷麦克斯那样“我怕旅途劳顿,这一切一两年就结束了”
韦特就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男人他在纳粹还没有迫害犹太人的时候就嗅出了危险的气味,写信给他的妻子叶缇,放弃一切,带着女儿速速离开德国,来到遥远的非洲肯尼亚,远离欧洲战火的蹂躏和摧残,远离纳粹恶魔的喧嚣和迫害,仿佛一片世外桃源,隔岸观火,别有一番感触。
和纳粹灭绝人性的迫害相比,非洲的贫困和疾苦简直不值一提,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在失去人的尊严和面临死亡威胁面前,逃离成为唯一的选择。
乘船从德国到肯尼亚的隆加整整走了六个星期,千辛万苦。
女儿小蕾第一次被非洲人抱起,近距离的触摸他们那巧克力肤色,心中充满了好奇。
同样,非洲人也对白种人充满好奇心,一群黑孩子怂恿一个孩子偷偷的摸一把叶缇的头发,引来哄堂大笑。
非洲除了贫穷,还有落后,尤其是风俗习惯方面的落后,比如男人不运水,那是女人的活。
佣人欧瓦帮她拎水,遭到一切非洲妇女的嘲笑和讥讽。
叶缇再也受不了这里的艰苦生活了,抱怨老吃蛋和玉米糊,小蕾不能上学,她要打包回德国,韦特回道“我们至少活着”,“活着干什么?
祈求老天下雨?
”,韦特告诉叶缇一个惊人的消息,昨天纳粹德国烧毁了犹太教会,侵占了犹太的商店,他们将犹太人的一切毁坏殆尽,纳粹不在当我们是人”,而他们在德国的亲人渺无音信。
一席话让叶缇目瞪口呆,从此再也不提回德国的事了。
韦特本是业界精英,人中翘楚,怎可能甘愿一辈子做个农夫,葬送了大好的前程。
靠天吃饭,给人打工终不是长久之计,大概率的怀疑铺天盖地的蝗虫袭击应该对叶缇造成了不小的恐怖阴影。
女人多是感性的,来的时候“拿不起”,走的时候“放不下”,太多的不舍和牵挂,但是最割舍不下的应该还是夫妻情感。
韦特最终用真情打动妻子,夫唱妇随,事业爱情双赢。
德国电影《无处为家》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可以说是实质名归。
作为一部同样是二战背景下的电影,影片的视角却很是独特,它并没有把战争作为主线,而是把主人公一家逃亡非洲后与非洲之间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很有意思,很多时候是以孩子的视角来表现他们一家在非洲的生活,尽管一开始女孩的母亲因为不适应非洲的生活时常发火抱怨。
而相对于大人,她的女儿则很快适应并融入到了非洲的文化与生活之中。
在与那个非洲孩子的交往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白色皮肤的非洲女孩。
影片有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女孩对非洲男孩说他们都长大了,以后她不能再脱光衣服让他看到自己的身体时,黑人男孩说在他们这儿所有女孩都是不穿衣服的,在他的眼中,她也和她们一样。
于是女孩脱掉了衣服和那孩子奔向远方嬉戏。
这个情节也说明了女孩已经完全融入了非洲的文化与生活之中。
小女孩一家的黑人管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们一家人,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是影片的另一个看点。
但他们是德国人,战争结束后他们一家还是回到了德国。
女孩的父亲是伟大的,他并没有因为祖国抛弃了他们而抛弃了祖国,毅然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而女孩则永远记住了非洲这一块她成长的土地。
影片之外,这其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本同名的自传体小说,更详实地表现了作者也就是影片中的小女孩在非洲的生活以及离开非洲之后的故事,推荐给大家。
中国电影最接近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时候是1993年,当时才拿下戛纳影展金棕榈奖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和才拿下柏林影展金熊奖的台湾电影《喜宴》双双入围,所有华人世界一片激动,认为华人电影终于要第一次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结果揭晓后却是西班牙的轻喜剧《四千金的情人》得奖,一片激动顿时变成一片哗然,陈凯歌导演当时还忍不住骂了该死的“美帝”。
中国电影最近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在2002年,代表参赛的作品是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这部大成本、大制作的武侠片并没能接续台湾导演李安借由《卧虎藏龙》在2000年创下的辉煌,最终败给德国女导演卡洛琳-林克的《何处是我家》。
对于中国电影前次在奥斯卡奖上铩羽而归的结果,让人颇不以为然,不过后一次的败北,争议就小多了,《何处是我家》确实有它过人的地方。
《何处是我家》的导演卡洛琳-林克是影史上第二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女导演,这部大时代/小人物类型的作品改编自犹太裔女作家斯蒂芬妮-茨威格于1999年出版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故事讲述一个犹太家庭在纳粹期间移民到非洲肯亚的经历,时间跨度涵盖整个二战期间,由1938年延续到1946年。
从故事框架可以看出来,犹太人与德国纳粹之间的恩怨是影片的主要内涵,不过《何处是我家》看问题的视角很特别,它从一个犹太家庭在肯亚的日常生活切入,透过三个家庭成员们在新世界和大时代的适应过程,投射出偏见无所不在的现实困境,以及唯有爱与宽容才能让生活继续的事实。
虽然《何处是我家》所站的思想高度很高,但叙事起点却很平实与中庸,虽然当中试图呈现的立场冲突很激烈,但表现方式却很温和与宽容,是一部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
■故事主角是一个犹太家庭的三个成员,父亲、母亲与一个六岁的女孩。
他们虽然是犹太人,但自幼便生长在德国,无论生活习惯和自我认同都更偏向德国人。
当二战的脚步越来越近时,身为律师的父亲不顾众人的反对率先移居到非洲肯亚,其后又将妻女接出来。
其他家人此刻还因为乐观而继续留在德国,谁都料不到彼此将就此天人永隔。
影片中的母亲本来以为自己只是到肯亚度假,哪知道从1938年踏上非洲的土地开始,一家三口便不得不在此落脚、从头开始建立生活。
影片中的父亲倒是一开始就体认到必须努力适应新环境,但律师出身的他,并不像《远离非洲》里的男主角那样,拿起猎枪便能打死狮子,事实上,这父亲连拿起铲子都不知道如何挖土,身上也没有可以买下整片农地的资金,甚至买肉给妻女吃的钱都没有。
他只好为一个白人农场主打工,垂头丧气地从零开始学起。
至于片中的母亲,也不像《远离非洲》里的女主角那样,挽起袖子就能呼风唤雨,她是个典型的娇生惯养白人女性,过惯了锦衣玉食的日子。
第一次看到皮肤黢黑的当地人时,差点没惊声尖叫,在吃了一顿又一顿的玉米杂粮后,便开口嚷嚷着要回德国。
但是当时的局势已经非常严峻,回国根本不可能,她只能颓然地面对现实。
即使如此,她还是拒绝学习当地语言、拒绝融入当地生活。
为此,丈夫曾经愤怒地责骂她,“你和德国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一样”,于是两夫妻的感情便日渐疏远。
这一家三口中,完全适应当地生活的是小女儿,在抵达肯亚、步下火车的那一刻,她便毫不犹豫地抱住那个陪同父亲一起来迎接的黑人厨子欧瓦。
当父亲操劳地下地工作、母亲在家唉声叹气时,她则跟着当地的黑人小孩到处玩耍,还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当地的语言。
一个白人小女孩混在一群黑人小孩当中,不仅彼此都感受不到丝毫隔阂,当地其他的黑人成人们也都很快就接纳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
一家三口在肯亚头几年的生活就在窝窝囊囊中展开。
在此之间,家乡那头传来的消息却让人害怕。
亲人寄来的家书数量越来越少、篇幅越来越短,当中的语气也是越来越绝望。
他们先是遭到行动限制、接着被驱赶集中、然后就是被送往波兰。
荒谬的是,当亲人们因为犹太血统而在欧洲那头遭到德国人迫害时,肯亚这头的这一家三口却在英国与德国开战时,因为拥有德国国籍而遭到英国殖民者逮捕。
在遭到逮捕后,一家三口被硬生生拆散,父亲被关进男性俘虏营,但因为英国在当地没有独立的女性俘虏营,母亲和女儿就被送到当地一家酒店与其他女性俘虏集中在一起。
在路上时,母女两人始终恐惧不已,但抵达酒店后却发现,那里竟然准备了各式丰富的美食。
英国军官为此责骂酒店经理,指明这些人俘虏的身份,没想到黑皮肤的酒店经理却严正地表示,来我们酒店的就是我们的贵宾。
这句话着实讽刺了英国殖民者无情对待当地外国移民的方式。
亲人遭到纳粹迫害、自己遭到英国人逮捕的悲惨经历,让影片中的这对夫妻发生彻底的改变。
首先是母亲终于面对现实,她放下女性的柔弱身段,不惜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换取丈夫的自由。
当她带着女儿回到家中时也不再唉声叹气,而是卷起衣袖下地耕作,也开始学习当地的语言。
当丈夫重获自由后,他毅然地加入到英国军队中对抗德国,他不再自私地逃避,而是挺起胸膛为自己的族人奋斗。
如果说历史给犹太人带来许多教训,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的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终于,德国投降了、战争结束了。
当父亲从军队中退下回家时,母亲已经独立撑起一片庄园。
只是亲人们惨死于集中营的消息在此时也陆续传来,为这个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悲伤。
让家人不能理解的是,丈夫竟突然决定要回德国从事司法工作,他说国家重建需要他。
妻子当然是愤怒至极和坚决反对,她没法压下内心对德国人的仇恨与恐惧。
女儿也不想离开肯亚,倒不是因为对仇恨和恐惧,而是因为她太爱这里,太爱那些和自己一起长大朋友,太爱那个一直照顾和陪伴自己的黑人厨子欧瓦,以及始终不离不弃的老白狗。
原本父亲是要单独离开的,但是当他才出发没多久,就发现一大群蝗虫来袭,他立刻掉头,赶忙冲进农地里帮着驱赶蝗虫。
除了妻子外,周围的当地人也都赶来拼命帮忙,最后才保住了部分的庄稼。
世上确实有坏人,而且是很坏的坏人,但大多数人终究还是好的,不管种族上有多大的差异,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在危难来临时伸出援手。
这样的体悟让妻子重拾对人性的信任。
此外,当她站在农地里绝望地赶着蝗虫群时,一抬头却看到本该已经离去的丈夫在另一头拼命挥打,这种共患难的感动也让她不愿割舍夫妻间的联系。
于是一家人一起踏上回国之路。
■《何处是我家》有一个非常可爱又非常美好的结局。
当一家人乘坐在火车上时,一个当地的非洲女人在窗外对着母亲兜售香蕉,母亲说:我没钱,我穷得像一只猴子。
结果这个非洲女人递了一只香蕉给母亲,她说:那我就给猴子一只香蕉吧。
之后两人就都笑开了。
相比于《远离非洲》,《何处是我家》里头的人性更为真挚动人,没有高高在上的白人、没有愚笨迂腐的非洲人、也没有西方殖民文化的傲慢与自我中心,反倒是真实地呈现出西方白人在异乡时的手足无措与非洲人淳朴开朗的天性。
在《何处是我家》里头,导演也没有按照西方人刻板的印象,着意呈现出一个充满野生动物、辽阔壮美、适合狩猎的非洲草原,而是平实地展现一片原始简单的生活空间。
在这里头,无论种族、性别、学历,人与人都平等,彼此交流互动的是最平凡的情感与信任,而不是虚妄抽象的文化或价值观。
在影片里头,“衣服”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在影片中一开始,那位父亲罹患疟疾,在黑人厨子欧瓦的照料下才得以痊愈,为此他将自己带来的律师袍送给欧瓦并说:这件袍子是有智慧的人穿的,在非洲有智慧的人是你,不是我。
当妻子还在德国时,丈夫寄了些钱过去,让她买一台冰箱带来,结果妻子把钱全拿去买了一件非常漂亮的晚礼服,后来这件华而不实的晚礼服从来没被穿过,却成为夫妻两人之间的隔阂。
当女儿步入少女时期、从寄宿学校放假回来时,她穿着一件洁白的校服去找非洲朋友们玩,为了避免把衣服搞脏,她听从非洲朋友的建议,将衣服脱了、裸着上身去爬树,毕竟在肯亚,非洲女性普遍都是打赤膊。
这当中传递的是一种破除隔阂、回归本性的意义,其实,人种、国籍、性别、学历、阶级都只是穿在身上的衣裳,并非与生俱来、也非至关重要。
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衣着美丽、装扮高雅,而是因为身体里有颗跳动的心、全身流淌着温热的血。
如果没了这心、这血,任何华服都无法让石头变成人。
然而,一个有心有血的人,纵使穿上世间最美丽的衣裳,终究只是一个人,不会因此变得高贵不同。
除了这种众生平等、你我皆同的观点外,影片还客观地点出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各种偏见,包括种族上的和性别上的,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邪恶的德国纳粹身上、也存在于正义的英美联军身上、甚至存在于受害的犹太人身上。
因为这种偏见,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英国殖民者逮捕犹太裔德国人,而犹太裔妻子则歧视当地的非洲人。
而当犹太裔丈夫在战后决定回德国时,他对妻子说了一句话,为偏见和仇恨带来和解的希望:回德国是因为我相信人类还有希望,这也许是理想主义,但没有这个,人类就完了。
《何处是我家》虽然是由德国导演执导、由德国制片制作,但却是改编自犹太裔作家的自传体小说,而原著作者斯蒂芬妮-茨威格亲自与导演林克一同操刀将小说改编成剧本,这个事实又为电影增加不少底气,让观众能够更持平地和开放地对待影片所提出的态度和立场。
对于犹太人大屠杀事件,我自己觉得,谁都没有权力要求犹太人放下仇恨,犹太人幸存者那“永不原谅”的誓言虽然听来残酷,但设身处地想来却在情在理,平心而论,换了我也无法原谅。
但也正因为如此,每次看到一个犹太人用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这件历史惨剧时,总会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感动。
一个德国犹太三口之家,为逃避迫害来到了肯尼亚,在一个农场打工。
他们是连根拔起,移栽到了另一片完全 不同的土地上。
律师种田,太太脱鞋,他们注定要经历一番痛苦的脱胎换骨。
两人的感情生活也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
到是小女儿,天真无邪,很快融入到新的现实之中。
为了活下去,一切都是可以适应的,改变的;爱,潜存着,可终究会理解一切。
使我最感动的有两个场面。
一个是灭蝗的场面,蝗虫像暴雨一样洒在庄稼和土地上,吞噬着一切;人们发了疯似的驱赶。
本想独自离开的男主人,也脱下衬衫,挥舞着,投入战斗。
最后蝗虫被赶走了。
男女主人公相对一瞥,前嫌尽弃。
第二个场面是紧接着的,男人独自睡在外室,妻子悄悄进来,睡上床,吻他的身体,唤起他的热情,然后作爱。
他们裸体相拥睡着了。
天亮后,女儿爬上了床,说非洲人是不接吻的。
爸爸说,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呀。
一家三口睡在一个床上,多么温馨;好象小船穿过惊涛骇浪,进入了平静的海湾。
影片的题材是非常“煽情”的,但是女导演处理得不温不火,在平淡平静之中让人回味、感动。
这部电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开启了一种苦涩柔情式的电影视觉表达--它是苦涩的柔情而不是矫揉造作的对于情感的表述,它是在某种赤裸,某种直白,某种贫瘠之间涌现的最真切、最朴素的情感,尽管在这情感涌现的时刻,那份沉重的苦涩犹在,但是这份苦涩丝毫不能减弱这份柔情的沉,不能减弱它的真切,它的那种可以照亮整个世界的力量。
荣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奖的德国电影,几年前看过,重温仍被深深吸引,也许是因为导演忠实地呈现肯亚的原始面貌及主人公的生活,不渲染也不夸张,也许是因为出色的演技、动听的音乐及纯熟的摄影技巧。
小可爱每次流泪时出现的女声低吟很动人非洲也看上去如此动人
女性导演才能剪出来的细腻结尾,这片子的真正主演是非洲,一个落后却质朴到掉泪的地方,她宽容接受一切逃难过来的人们,当有新追求时又把他们送走,临走还不忘塞给他们香蕉,即使自己一无所有。
二战,犹太,最近接触这类片子有点多;女性都安于现状一些吗?起初不适应,然后又不愿走,漂洋过海也要带着瓷器,这是太理想吧;男性看现实要准些,可惜最后对于回国这事,决定得有些自私;还是小孩更容易融入环境
2003年,第7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影片对人物与环境的融合过程做了重点展现,叙事错落有致,心理刻画层层推进,避免了令人窒息的压抑感与痛苦莫名的挣扎,却平添了一丝漂泊不定的宿命。本片走冷峻的写实路线,所讲述的故事“泪水指数”高得惊人,但影片处处显得质朴、敦厚。
1938 年瑞德里奇一家从纳粹德国逃到肯尼亚,逃避对犹太人日益严重的迫害。沃尔特曾是一名律师,他找到了一份农场经理的工作,并寄钱给家人。他的妻子难以适应非洲的生活,尽管他们的女儿雷希娜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学习了该国的语言并对当地文化表现出兴趣,很快就与农场的厨师奥乌尔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妻子与一名讲德语的英国士兵上床,为家人找到工作和农场的家。她被送到一所英国寄宿学校,在那里呆了多年,只有在收获季节才能经常回来。妻子经营农场,获得了她以前从未有过的对非洲文化的欣赏。沃尔特申请了德国的法官职位。妻子拒绝相信一个杀害他们亲人的国家真的可以被视为家。雷希娜不想离开欧瓦。在离开非洲的路上乘坐火车,停车时一名非洲妇女给了杰特尔一根香蕉,杰特尔表示自己四处为家一无所有。
战争之痛
一段类似《面纱》的异域经历。讲的是犹太家庭逃难的故事,其实跟反纳粹关系不大,男女爱情的逻辑真不同,前者浪漫,后者现实,同时影片也阐释了自己的观点:种族与国家终究不是一回事,虽说纳粹政权崩塌。这应该是小说改编的吧,否则叙事不会那么跳跃。不喜欢这种运镜,没节奏感,配乐可以。
吃饭时候两口子吵架,女方都是站起来擦下嘴,然后转身就走;男方会站起来转身,走出5米,然后快速转身过来,开始说...
一部犹太民族二战史,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女儿与厨师的深厚感情。
精致的画面,细腻的情感,美好的河山,一部十分震撼的电影。
没有高高在上的白人、没有愚笨迂腐的非洲人、也没有西方殖民文化的傲慢与自我中心,反倒是真实地呈现出西方白人在异乡时的手足无措与非洲人淳朴开朗的天性。没错这不是理想生活、这是真正需要的生活。
齐美尔认为,社会并非是是涂尔干所谓的实体,而是存在于许多个体发生互动的地方,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了现实社会 1928年,帕克提出了“边缘人”(marginal man,亦译“边际人”),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他的老师关于“陌生人”的论述。帕克在《人类的迁徙与边缘人》一书中指出,“边缘人是一种新的人格类型,是文化混血儿,边缘人生活在两种不同的人群中,并亲密地分享他们的文化生活和传统。他们不愿和过去以及传统决裂,但由于种族的偏见,又不被他所融入的新的社会完全接受,他站在两种文化,两种社会的边缘,这两种文化从未完全互相渗入或紧密交融。”不过,这种边缘性,虽然是一种负担,但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因为“相对于他的文化背景,他会成为眼界更加开阔,智力更加聪明,具有更加公正和更有理性观点的个人。”
一个德国犹太家庭逃亡并逐渐适应非洲,与当地居民尤其是厨师欧玛结缘,经历了数次告别与回归,战后又面临哪里为家的抉择。影片在以小女孩的视野表现其与当地的融入方面十分细腻。
我以为,他们最后不会离开。
另一个《走出非洲》罢了...
犹太人,逃难肯尼亚,从公主到农民,又辗转返德。镜头停留在顺着火车方向奔跑的小贩,想起坎贝拉追在你身后奔跑的孩童。难得一见讲述犹太人不催泪的电影,也不知何日能再回非洲。
一家人不得不逃出德国,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后来他们在非洲大地上被英国人赶来赶去,因为他们是德国人。还有他们被勒令不准和其他白种人一起祈祷,因为他们还是犹太人……
二战中一个德国犹太小女孩在非洲的成长史,折射出战争、种族、家庭、友情等多个课题。典型的以小见大,但感觉有点过于游离了。
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