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跑调天后》那种单纯为了自己刷存在感而拍的无聊片子,本片才算是没有浪费梅姨的毒瘤级演技。
看到前半段还有点奇怪,为什么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而不是男主,就算汤姆汉克斯没有发挥出全部实力,至少戏份摆在那里。
演到女老板拍板时才真正心服口服了,矛盾全集中在她身上,手握乾坤的是她,难怪演员表上梅姨的名字要排到第一位了。
受到韦恩斯坦肥猪的连累,梅姨这半年来风评不佳。
其实她有点像做头发事件当中的马苏,始作俑者早早躲起来了,她却因为目标更大而一直被追着打。
民众的正义感容易被利用,这种情况特别值得警惕。
做头发事件当中,包括我在内的不少网友都想看到屁几万死无葬身之地。
结果呢?
他确实被封杀了,但是有更多比他优秀得多的rapper却也给这坨屎陪葬了。
所以最近看到网上因为“汤兰兰事件”一股脑地在喷媒体人,让我有种深深的恐惧感。
澎湃、凤凰、新京报那几个记者当然该骂。
“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华盛顿邮报》里的这句台词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对于国内媒体在汤兰兰事件中的表现如此失望。
自诩“无冕之王”的记者不敢去挑战强权,反而利用手上的资源欺侮弱者,这样的行为完全与他们的使命背道而驰,以笔杀人,比起纯以蛮力横行霸道更加无耻。
但我还是愿意相信并非每一家媒体都这么无耻,所以也希望网友们不要扩大打击面,坏事是哪几家混蛋媒体的哪几个混蛋记者做的,就揪住这几个混蛋往死里怼。
至于别家媒体,只要没有主动跳出来抱团洗地,就不要让人家躺枪误伤了。
医生,记者,[哔]察……每一种职业都有好人也有垃圾,民众声讨记者当中的害群之马,是在帮那些真正有职业道德的新闻工作者们清理队伍,相信他们也能明辨是非,不至于玻璃心地被轻易代表。
这只是民众正义感的又一次爆发,不必上升到“民众与媒体之间的战争”这种层面。
两个群体本是站在同一边的。
群情汹涌,是因为觉得受到了辜负。
寄予厚望的人没有替自己发声,反而捅了自己一刀,甚至骄傲地想要成为压在自己头上的另一座大山,民众当然不肯干。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座新冒头的大山被另一座更大、更顽固的、历史更悠久的山给碾压了,会是一种理想的结局。
一次小小的做头发事件,最后的结果却是整个嘻哈圈子被铲平。
谁知道这一次会不会有人将计就计让,打着“顺应民意”的旗号去清理自己看不顺眼的家伙、让媒体永远闭嘴呢?
在气头上的我们或许一时会为此拍手称快,但是早晚有一天会后悔。
媒体惹怒了我们,至少我们敢怒且敢言;如果有一天只剩下了那些让我们敢怒不敢言的,那可就真是叫破喉咙都没用了,因为那个能发声却被嫌弃的破喉咙早就被我们自己给掐断了。
怀着吃太饱去电影院看严肃电影必定会睡着的心情去看了The Post.结果并没睡着!
故事情节还算紧凑, 并没有太多的多余铺垫. 之前看了预告感觉就是一部政治非常正确的打着新闻自由大旗的冲奥片(的确也是一部打着新闻自由大旗的冲奥片....) 但是剧情过半发现女权大旗渐渐升起. 几个看似刻意的短片段实际上很好地在宣扬新闻自由的大背景下串联起了女权这条支(主?
)线。
梅姨气定神闲却又忐忑不安地表现了女性business leader在70年代美国的尴尬地位: 你还是一堆男人里的弱女子; 作为老板开个股东会大家差不多当你耳边风, 另一方面, 一旦走进主妇圈里,你又成为了格格不入的大男人. 当然, 女权主义的套路大家还是清楚的, 中年丧夫, 在家相夫教子的美梦破灭, 不得不接手家族生意的这种桥段也不算新鲜了, 但是值得赞扬的地方是斯大导并没有为其配上流俗到吐的大段蒙太奇或者前情闪回, 而是选择在不多的几段长对话中一笔带过, 既宣扬了女权又不过于矫情.故事是基于真实历史的, 大家都知道梅姨他们会赢官司的. 然后华盛顿邮报渐渐壮大啊, Kay成为第一位财富500强女CEO啊什么的. 所以当梅姨众人走出法院的时候我想好了女权高潮的时候到了, 而且铺垫都做足了啊!
先将镜头切给纽约时报(男性figure)打压一下的同时为下一秒胜利的演讲制造压力感, 然后送上一大群眼中充满着对梅姨的仰慕快要溢出来的女性. 眼看着下一秒就要跌入女强人发表振奋人心而又感人泪下的演讲的俗套结局.结果并没有什么演讲, 梅姨就这样默默地走掉了. 镜头拉回正在排版的报纸, 给了高等法院, 胜利, 新闻自由一个又一个大特写,瞬间将观众从一个政治正确的故事拉回了另一个政治正确的故事. 我觉得难能可贵的是导演能够将这一个贴满政治正确标签的故事讲得行云流水一般流畅的同时还能够讲两大主题(两面大旗)舞得风生水起又互不冲突, 斯大导和梅姨都是好旗手啊. 但是弊端也是有的, 两个这么大型的主题塞在一部电影里的同时又要兼顾艺术诉求, 结果就是两个主题感觉上都是几次点到即止然后就匆匆退了场给对方让路.额.....至于老汤......虽然老汤贵为男主...但是感觉镜头感感觉还没Sarah Paulson足是怎么回事...
影帝汤姆•汉克斯+影后梅姨+斯皮尔伯格,这么一部三巨头合作的电影怎能错过。
客观来讲,因为越战离我们还是比较远,因此看到这部电影只是感觉影帝影后演技了得,故事叙述干脆利落,好几处长镜头都非常考验演技。
这些夸耀的字眼就不再赘述,汉克斯和梅姨都是让人高山仰止的丰碑式人物。
说点演技以外的感受吧。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历史也从不放过谁。
美国建国之初,就在独立宣言里主张“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而这些需要人民不断去斗争才能获取。
自由、平等,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本片讨论的是言论自由。
越战是美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越战之前的美国是人心所向,整个国风都是蒸蒸日上,率领着全世界奔向自由平等的未来。
越战之后美国掀起了反战热潮,整个国运还是朝向不同的方向前进。
现在看来,越战是一场错误时机的错误战争,发生在越南的战场影响了美国国内的生活。
然而在连续几届总统,赫赫有名的总统们,任期内都无视越战必败这个必然趋势,强行向越南战场不断投入兵力物力。
这场战争不单单是越南的战争,也是美国内部一场激励的战争。
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被送上战场,民众被灌输了胜利的错误希望,成千上万的生命留在了越南。
战争的内部分析被媒体获知了,虽然是通过非常规手段,但是这不是守不守法的问题,而是挽救无数生命的举措。
影片中,最早是由《Times》爆出来的内幕消息,然而紧接着受到政府的高压阻止和最高法院的传票。
《华盛顿邮报》在此时,声望并不算很大,自身又面临着财务资金困难,正在困境中得到了政府机密文件。
在言论自由和破产倒闭之间如何平衡,短短一周之内发生的事情就是整个影片讲述的故事。
影片本身无论是故事构架还是人物形象都可圈可点,两位影帝影后分别贡献了自己游刃有余的表演。
30年前发生在大洋彼岸的一件事情,并不是孤立的一个案例,是自由的象征,是文明进展的胜利,也是历史的突破性发展。
拥有了言论自由,才有可能拥有真正的民主和公平,人类不再是由少数人主导向前。
然而历史的发展一直不是滚动向前的,总是在某些环节、某些时段开始出现倒退,在现在这个美国新格局之下再来回看这个事件,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自由的力量,舆论的力量。
“维护出版界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纵然是破产倒闭,甚至是有身陷囹圄的危险,也要维护整个行业的权利和人民知晓真相的权利。
在整个70年代的美国,不缺乏这样的勇士,《Times》倒下来,还有《华盛顿邮报》接棒,还有更多本是竞争对手的出版社挺身而出,全部报道越战,以此来对抗政府的强制要求。
面对着子弹所迸发的勇气,更多是激情;面对着可能的困境所迸发的勇气,则是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华盛顿邮报》不仅一举成名,跻身一流出版社,更是逆转了企业的困境,度过了难关。
而更关键的,是它维护了言论的自由,维护了人民的知情权,解救了千千万万准备上战场的孩子们。
说是影评,更多是自我的一点感触吧,感触于历史发展的不确定性,感触于那个激荡自由的时代。
而梅姨作为该片的女主角,用一种温润的手法表现出了一位女性的独立自主和自强。
报社创建于她的父亲,传给了她的丈夫,在丈夫自杀后她不仅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也肩负起整个报社的发展。
在70年代女性地位还不够高的时候,她的董事,她自己挑选的董事,公然在她的隔壁发表这样的极端:股东们不信任女性掌权;以此想来逼迫她退位。
梅姨经历了上市的重大决策、政府丑闻的披露这样一系列事件后,她告诉所有信任她和不信任她的人:这不是我爸爸的报社,这是我的报社(原台词比较震撼)。
女权主义的觉醒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对权力和局面最终的把控。
再说一点题外话,自由永远是相对的。
人终归是有主观态度的,即便是发表言论的时候也会基于自身的利益。
美国目前的舆论也是一片倒,主要还是由于舆论掌握在犹太人手中。
这个世界果真是看钱的时代,多少努力也争不过权力和金钱。
很少看到这样优秀又畅快淋漓的电影,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新闻媒体,敢于直面真相,揭露真相,真的需要太大的勇气和胆识,我指的是一些敏感性的话题,本片聚焦1971年五角大楼泄密事件。
汤姆·汉克斯扮演《华盛顿邮报》总编辑本·布拉德利,梅姨扮演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
凯瑟琳·格雷厄姆与本·巴格迪坎要赶在《纽约时报》之前揭露一件历经四届美国总统任期、长达三十余年的庞大掩盖事件。
揭露就是新闻的最高境界,给力的一句话,点赞!
很棒的一部电影。
喜欢它的剧情,每个人的表演,从剧情里面看到当时的时代,这个时代所影射出来的女人的社会地位。
权力的分争。
也非常喜欢电影结尾的这段话他说新闻是历史的第一草稿,说得很好,不是吗?
当然,我们并不是每次都做得好,毕竟人无完人,但是我们就应该越战越勇,这就是我们该做的,不是吗?
”
在看完《华盛顿邮报 The Post》后写了短评:很符合当下美国政治正确的电影,媒体言论自由、女性主义、新闻追求和经济利益等众多冲突,前半程铺垫后半程爆发,中规中矩。
斯皮尔伯格调度厉害,夜间多方电话商量是否出版的戏真是精彩。
看过林达的书,五角大楼文件、艾尔斯伯格、纽约时报、司法部之间非常有戏,可惜电影仅从邮报一方视角失色不少。
之前看过林达老师的《近距离看美国之四: 如彗星划过夜空》,结合林达老师的书和维基百科,补充一下电影背后的更多故事:
如彗星划过夜空8.9林达 / 2006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麦克纳马拉和五角大楼文件:罗伯特·斯特兰奇·麦克纳马拉,1961-1968任美国国防部长,1968-1981任世界银行行长。
他是肯尼迪1961年上台以后,把他从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的位置上找来当国防部长的;肯尼迪被刺杀以后,约翰逊上台,麦克纳马拉留任国防部长。
麦克纳马拉全程参与了这一时期越南战争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五角大楼文件,即《美国-越南关系,1945-1967:国防部的研究》,是美国国防部对1945-1967年间美国在越南政治军事卷入评估的秘密报告。
1967年6月,时任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启动研究计划,希望留下一份“越南战争的百科全书”,为此成立了一个“越战历史专题组”,由国防部国际安全事务局的莱斯利·盖尔勃负责。
该研究没有知会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
麦克纳马拉要这个专题组全面地收集美国几十年来对越南和印度支那政策的资料,分类编辑汇总,要求“包罗万象并且客观”,除此要求外他不再对这个项目进行干涉。
事实上,他一次也没有和专题组负责人盖尔勃见面,尽管他们就在一个楼里办公。
到1969年6月,专题组的最终报告终于形成,分47卷,包括3000多页历史分析和4000多页原始档案,就是后来被称为“五角大楼文件”的越战历史文件。
这套文件揭示了美国对越政策的起源,它是怎样演变的。
从文件中可以看出,早在“二战”将近结束的时候,杜鲁门主政的白宫就忽视了胡志明要求美国支持的呼吁,转而支持南越的吴廷琰 。
从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一脉相承地向南越派出“军事顾问”。
文件揭示了30年中对越政策中的重大事件,美国怎样走上了战争升级的道路。
这套文件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美国政府官员们当时的恐惧,这就是所谓的“多米诺骨牌”:他们担心,如果南越倒台投向苏联阵营,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所有印度支那国家,乃至所有东南亚国家,都会一个一个变色,并且扩展到其它地方,冷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就会有大的改变。
但同时中央情报局曾经一次又一次告诉历届总统,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是不存在的,美国应撤出越南。
但这种声音一直被历届总统忽略。
报告一共印了15套,第一套送给了麦克纳马拉,其中两套国家档案馆,两套国务院,两套交给了兰德公司(一套送往公司在加州的总部,一套送往公司在华盛顿的分部)。
艾尔斯伯格和五角大楼文件:据说真正读过文件的人寥寥无几,除项目负责人盖尔勃以外(据麦克纳马拉一密友说,麦克纳马拉收到文件后一次也没有读过),只有一个人认真读过:丹尼尔·艾尔斯伯格。
丹尼尔·艾尔斯伯格(1931年-),1954-1956年曾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效力,1958年加入兰德公司。
1962年在哈佛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他的论文研究关于决策理论,发现人们在模糊与不确定下做出的决策较缺乏一致性,即艾尔斯伯格悖论。
1964年,进入五角大楼工作。
1965年,去越南实地考察,这次考察改变了他对越战的看法,从鹰派转变为鸽派。
(这一转变在电影开始有所体现)。
1967年他以兰德公司雇员身份参与了越战历史专题组的工作。
从越南回来后,他多次向国会、媒体、政府人士包括基辛格传递鸽派观点,石沉大海或没有影响。
1969年,艾尔斯伯格仔细阅读和分析了五角大楼文件,越来越怀疑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合法性,深感应该公布战争真相,他分批复印了文件。
对于公开文件,他首先选择了国会,参议员富布莱特,他是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主张从越南撤军的议员。
因为考虑到文件的程序合法性,富布莱特拒绝了。
然后艾尔斯伯格决定走向新闻界,首先去找了《纽约时报》华盛顿分部的尼尔·希汉(两人在越南曾相识),在希汉报告华盛顿分部主任后、两人向时报总编罗森塔尔等高层通报,并要求增加人手,这就有了电影中以希汉为首的时报团队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闭门研读资料、整理写作的过程。
为避免法律麻烦、保证刊发文章内容的准确客观,时报团队一方面梳理国务院、五角大楼等官员的公开演讲、发言、著作等资料,一方面梳理时报近十年来对越战问题的报道,与文件进行比较,同时彻查、剔除将要发表文章中涉及国家安全的内容。
时报发行人苏尔茨伯格后来才知道这件事,第一时间想到是否有法律麻烦,负责时报法律事务的事务所不建议发表文章,时报内部对于要不要发表文章的意见也不统一,高层之一的副总裁莱斯顿主张发表,他在1954年从国务院得到雅尔塔会议文件,为时报挣得了极大声誉。
一直到时报发表前两天,发行人苏尔茨伯格才拍板决定连续十天的系列、每天六个版面以希汉文章打头、选择发表的五角大楼关键文件。
1971年5月13日,星期天,《纽约时报》开始连续刊载五角大楼文件。
选在星期天刊发第一篇很贼,因为政府官员都休息、反应会慢一拍。
接着政府介入了,国防部联系司法部来负责此事,但司法部完全不知道五角大楼文件是什么,国防部应要求准备写一个解释文件的备忘录,但是国防部长居然找不到一个完全熟悉文件的人。
在第三期刊发前,时报收到了司法部发出的禁令,时报回应拒绝,并声明将服从“最高法庭的最后决定”。
此时(半夜11点)时报的法律事务所撂挑子了,时报法律部只好请耶鲁大学法律教授比盖尔出庭,位于纽约的联邦法庭法官对案件双方对错不做任何判断,但同意发出一个法庭禁止令,拒绝了司法部要求没收文件的要求。
由于时报收到的禁止令,艾尔斯伯格又想到了电视,均被NBC/ABC/CBS拒绝。
CBS因为当时可能受到众议院关于CBS不肯配合国会调查提供资料的指控,只好拒绝;但艾尔斯伯格表示理解,后来还答应接受CBS采访(艾尔斯伯格接受电视采访在电影中有体现)。
在时报与司法部的法庭戏展开同时,可以开始说到《华盛顿邮报》了,邮报此时也坐不住、慢了时报好多拍;邮报和文件的故事与电影差不多,邮报从波士顿拿到文件、连夜回华盛顿,到邮报总编布拉德利(汤姆·汉克斯饰演)家里着手开写。
邮报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最终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决定刊发。
然后司法部介入,双方闹到华盛顿联邦法庭,法官认可宪法第一修正案保证的完全彻底的新闻自由,批评司法部误用了《反间谍法》,法庭没有看到有任何证据证明发表文件会危及国家安全。
后来,《纽约时报》在纽约、《华盛顿邮报》在华盛顿分别与司法部从联邦法庭走到上诉法庭,最终两案并在一起到了最高法院,最高法院6:3裁决媒体胜利。
该文件在2011年6月向公众解密开放。
本文只是在电影基础上补充了一些前因后果,在邮报之外的故事很多也很精彩,可惜电影有限,只能从比较少的角度出发。
媒体,不仅包括最先涉入的时报和邮报,后来更多媒体都收到了艾尔斯伯格提供的文件、纷纷刊发;政府,司法部和国防部;司法机构,联邦法庭、上诉法庭和最高法院。
这三者间的角力非常精彩,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都在尊重和遵循法定程序基础上为自己的立场、利益争取。
非常推荐看林达老师的书,书中从媒体的言论自由、司法等角度阐述很详细,语言易懂,在法庭间的角逐有规定有巧合,充分体现了不同行业人士的专业。
补一点:《华盛顿邮报》,尤金·迈尔1933年买下。
1935年他在报社发表了他的办报原则:1. 报纸的第一使命是报道尽可能接近被确认为事实的真相。
2. 报纸要报道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有关美国和国际重要事务的全部真相。
3. 作为新闻的传播者,报纸要如绅士一样正派。
4. 报纸的内容应老少咸宜。
5. 报纸要对读者和普通民众负责,而不是对报社老板的私利负责。
6. 只要对公众有益,报社要准备为坚持真实报道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7. 报纸将不与任何特殊利益结盟,但是在报道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的时候,要公平、自由和健全。
该片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
这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取材于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即水门事件发生前不久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
《华盛顿邮报》内部核心人员在事件前后面临的挑战是影片的切入点。
《华盛顿邮报》是由梅姨的父亲一手创办的,之后她的丈夫负责报社运营,丈夫过世后梅姨接管。
然而,在这个白人男性主宰一切的时代,虽然身为发行人,但她却遭到忽略和轻视,她并不被真正认可,董事会成员将她看作一个无足轻重的虚设。
影片并没有将梅姨塑造成一成不变的形象,而是极度关注其转变过程。
从一开始,她便不断争取、试图在男性霸权主导下的场合里有一席之地,观众能明显地感受到她的无力感。
在最后,她勇敢无畏地发声。
为这位求女权的女性致敬。
影片另一位关键的人物则是汤姆·汉克斯出演的报社执行主编本·布莱德利。
与梅姨相比,本的形象较为偏平固定,但并没有削弱其把真相放在第一,有职业操守,彻夜工作,为新闻事业奉献自我,并始终为捍卫新闻自由而努力的魅力。
像《华盛顿邮报》这样的电影,光是有技术不够,有好的导演和演员也还不够,它更需要一个社会土壤。
感慨的是,人家的媒体和记者在冒最高的风险,不惜与最高权力机构为敌,为的是还公众一个真相。
在想到最近的一些社会热点新闻,不禁会想,我们的媒体和记者又在做些什么?
现在的媒体只要能搞大新闻有利益,就胡七胡八的带节奏,还管你事实真相是什么!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稿,他应该呈现现实,而不是收割愤怒” 在女老板义无反顾决定发行的那一刻,泪目。
“开国元勋给予媒体自由的保护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媒体在保护民主政体中的作用, 媒体是服务于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
”也说得好。
电影,仅仅能作为公民意识觉醒的工具,而无法成为我们改变现实的力量。
记者和新闻,都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对观众和读者进行客观合理地呈现。
而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大有人在,很多黑暗面仍然被压在水底下,我们所了解的事实也仅仅是一部分而已。
还是相信会越来越好。
迷乱而疯狂的时代希求各方面的变革,而时代中的政治与战争同样吸引着迫切的表达。
当下,电影中的平凡英雄们需要再次被加粗被放大,以最突出的姿态与强权对抗,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英雄塑造也在越发成熟,《华盛顿邮报》(The Post, 2017)中的英雄们足以重燃斗争之火。
斯皮尔伯格作品早期的英雄是在缺乏节制的单一的受难再造中树立的,无论是《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中纳粹的暴行展示,还是《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中枪林弹雨的真实可怖,斯皮尔伯格都把这种受难呈现摆在最中心的位置,当然,他的调度能力宣告了胜利,然而他的英雄们却不得不因这种缺乏节制让拯救受困于苦难之海面,而观众也只能跟着漂浮于上。
然而《华盛顿邮报》的开场戏自由地冲破了这一束缚:开场仍然是那个如《拯救大兵瑞恩》般枪林弹雨的噩梦,而我们感受真实与士兵共情只用了三分钟,这是背景交代,也是全片人物挣扎与矛盾的情感出发点,然后故事才真正开始,一个不再是单一地呈现苦难赢得表面共情的故事。
上述斯皮尔伯格早期电影中宏大的叙事感在他近年的创作中慢慢蒸发,他不再在叙事处理上着重突出伟大以及怎样创造时代感,怎样才能让大多数的观众共情(《辛德勒的名单》结尾处处理及台词的煽情),直到《林肯》(Lincoln, 2012),这种用宏大呈现宏大的感觉才彻底消失殆尽。
同样的,《华盛顿邮报》中事件里人物间的周旋以及内心的挣扎过程成为真正的第一主角,将一切无需放大的情节减到最少(如看上去最重要的法庭戏省略不拍,要是以前的他可能就大拍特拍了)。
他对事件多方面的梳理以及对细节的展现牢固地支撑起了他的英雄们,而也正因冷静地关注与理性地聚焦,其电影质感才更贴近于真实,事件与人物背后托出的斗争精神才更显得可信,对女性主义和新闻自由的赞美才能在那些煽情时刻实实在在地让人振奋不已!
电影可以是斗争的武器,但终究也是视听表达,它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决定我们通过导演创作所能触及到的深浅程度。
除了上述提到的视点的拓展与叙事方向的转变,它的优秀还在于它极具人物意识的运镜。
电影的运镜简直像是在和人物同呼吸,时而脆弱时而温和:拍斯特里普床边自白时,推镜缓慢到几乎发现不了,摄影机像在倾听,也像是凯瑟琳内心思绪的缓慢递进。
而绝大部分时间,镜头都在表面看似沉稳实则内里极具胁迫性地聚焦:如镜头时常轻微晃动,一如平静中焦虑的人;再如斯特里普多人电话时镜头俯拍环绕一周,就像电话那头各方言语在空气中飘散包围了她。
它就像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本身一样,满怀专注地穿梭于多个场景和人物内心的双重战场,在本质上,它又如承载着作战精神本身般自由游移于不愿停歇的剧本之间。
“Let’s go. Let’s do it.” 斯皮尔伯格以强大的执行能力与其恰当的呈现形式,透过揭露政治黑暗事件的过程,探讨了政府与媒体间的复杂关系,在对抗之中还原了将自由权利解放于权力的必然,也成功地树立了一位由犹疑到勇敢的女性形象。
是的,在当下的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出现就是这么迫切而必要。
(文/奥利)【金草莓评审团评分】(已看成员)奥利★★★★★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嘟嘟熊之父★★★★★Terence_W_Yang★★★★Caligari★★★★杨清宇★★★★字母君★★★★鲛人河★★★(首次发表于金草莓头目Terence的公众号:LifeCinematic)
尼克松、埃尔斯伯格、布莱德利、格雷厄姆他们在这件事中如何考虑?
任何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人都不会对“五角大楼文件”这六个字没有印象,我还记得自己大二的新闻史期末闭卷考试中,就有这么一道填空题——最先刊载“五角大楼文件”的媒体是_____。
因此,自去年11月份在豆瓣得知这件事被拍成电影后,就想好好地通过书来了解这件事。
所以,断断续续花了3个多月把“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的一些亲历者传记读了一遍,基本缕清了这么几个问题:1.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为什么要泄密这份绝密文件?
2.《华盛顿邮报》为公开这份文件冒了多大风险?
3.尼克松政府为什么要为这份文件向媒体们宣战?
4.为何《纽约时报》员工们对这部电影颇有微词?
通过个人传记来进入历史,或多或少会有偏颇,但事件亲历者的回顾无疑是第一手的材料。
Q1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为什么要泄密这份绝密文件?
作为兰德公司的防御研究员,为数不多能接触到“五角大楼文件”的人,身处旋涡中心的丹尼尔·埃尔斯伯格无疑是这一事件的主角。
但电影只聚焦了邮报一方,对这位泄密人的关注实在太少,有必要头一个讲。
作为美国历史上一个重量级的泄密者,埃尔斯伯格当年泄露文件的影响,可能丝毫不逊于21世纪的斯诺登曝光“棱镜计划”。
但泄密后,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埃尔斯伯格虽然被指控违反《间谍活动法》,但由于当时民众普遍的反战情绪和尼克松的自身难保,埃尔斯伯格最终被判无罪。
之后,他将这段经过写成自传——《吹哨者自述》(吹起对不义之政和暴行的哨声)。
吹哨者自述7.9埃尔斯伯格 / 2005 / 中信出版社第一个问题也主要是基于他的这本自传来回答。
答案我们都知道,因为反战,反对美国继续在越南的战争。
当时尼克松政府刚刚上台,通过竞选时承诺结束越战的他,在上台后非但没有结束越战,反而打着“越南化”政策的幌子,加大海军、空军的投入,并入侵柬埔寨。
但为什么埃尔斯伯格一定要通过向媒体全文披露的方式来传达这个观点?
要知道,他并非普通的越战士兵,普通的反战人士,他是哈佛学者,兰德公司的专家,他能接触到国会议员,也几次和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交流过,他完全可以不用那么冒险的方式。
因为都失败了。
早在1969年9月,埃尔斯伯格就违反了保密协定,开始秘密复印“五角大楼文件”。
他知道这么做“会奔赴监狱,而且早已认识到,当前的局势值得自己孤注一掷”。
在复印文件中(因为文件量很大,复印持续了很久),埃尔斯伯格联合其他5名兰德公司同事,以个人名义写信给《纽约时报》,“呼吁美国在一年之内单方面撤军”。
这封信函只是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并没有涉及绝密文件。
但这份呼吁帮助他联系上了联邦参议员J.W.富布莱特。
作为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主席,富布莱特是国会中主张从越南撤军的重要人物,他对美国国会通过任何对外关系法案或决议上,有重要影响力。
埃尔斯伯格告诉富布莱特自己有这么一份文件,能揭露前几任政府在越战中采取了蒙蔽、欺骗议员及民众的行径以获取人们对越战的支持。
富布莱特对此非常兴奋,但因为来路不当,向国防部长正当索要又渺无音信,作为参议员的他最终选择避免在公开场合、在听证会上,非法地提到这份文件。
埃尔斯伯格又尝试直接劝说基辛格阅读“五角大楼文件”,让他“在阅读中发现,将越战扩展到柬埔寨的做法不过是老调重弹”。
但基辛格回答他说:“但是,我是否可以从研究文件中学到一些东西呢?
”他坚信自己“所做的决定与以前完全不同”。
再次失败后,埃尔斯伯格决定在一次法庭审判中,作为专家证人,将“五角大楼文件”作为证据记录在案。
但他一开口说约翰逊总统说谎,法官就警告:“不要在法庭内散布批评政府的证词”,但埃尔斯伯格仍坚持指出总统进行的越南战争是非正义的,法官看出他的想法,说:“我最后一次警告你们:如果胆敢再次提出政府隐瞒事实的证词,我会视你们藐视法庭。
”在国会、政府、法院三条路都走不通后,埃尔斯伯格在富布莱特等人的建议下,决定将文件交给报社,希望能全文刊载。
Q2 《华盛顿邮报》为公开这份文件冒了多大风险?
这个问题应该是这部电影最浓墨重彩的地方,这里我主要摘录一些本·布莱德利(时任《邮报》总编辑)和凯瑟琳·格雷厄姆(时任《邮报》发行人)个人传记的内容作为补充。
在电影中,主要就两个角色布莱德利(汤姆·汉克斯饰)和格雷厄姆(梅姨饰),我们能感受到格雷厄姆的焦虑和害怕,却没太明显感受到作为总编辑的布莱德利有何不安。
最危险的总编辑7.3本·布莱德利 / 2006 / 中信出版社但在布莱德利的自传《最“危险”的总编辑》中,当他听到司法部副站长电话里的警告后,他的“手和腿都在发抖”,他意识到自己面临着很严重的指控——“《反间谍活动法》的指控与我的预期并不相符,我所知的第18款给我带来了麻烦。
那可是刑法啊!
”此外,在决定要不要刊登文件前,布莱德利也陷入过迷茫——“我真是进退两难,快要‘走投无路’了。
我还必须要安抚律师的情绪,更要做好毕比(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长)的工作,劝他们至少要采取中立的立场,同时我还要阻止记者以免把毕比逼上绝路。
”最终,布莱德利找了一位相识20多年的辩护律师,并“把一切如实地和他和盘托出”,最终,这位深受布莱德利信任的律师在沉默很久后说:“嗯,本,你必须迎难而上。
除此之外,你别无选择。
这是你的工作。
”这之后,这位总编辑才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个人历史8.3凯瑟琳·格雷厄姆 / 2010 / 中信出版社在决定是否刊登的那天,格雷厄姆正在家里为《邮报》的老员工举办欢送会。
在她正举杯说祝酒词时,有人突然把她拉到电话旁,要她做“最后决定”。
对此,格雷厄姆也十分疑惑,她问完一圈,得到了不统一的回答后,问道:“我们难道不能讨论一下这件事吗?
连《纽约时报》都花了3个月才作出的决定,为什么我们非得这样匆忙地拿定注意?
”是的,确实是匆忙地拿定注意。
布莱德利在自传中回忆道:“在纽约联邦地区法院让《纽约时报》保持沉默后,我们几乎立即作出决定:我们要在6月18(周五)发表一篇文章,在12小时内完成《纽约时报》用3个多月才完成的工作。
”Q3 尼克松政府为什么要为这份文件向媒体们宣战?
在豆瓣的热门影评中,最热的这篇《有人在寻找汤兰兰,有人却在捍卫媒体人的良知》,可能是影评的缘故,文中有几处事实性错误,其中最明显的一处是:这篇新闻只是几千页的研究报告中的一部分,完整报告将历数过去30年白宫是如何在越战问题上撒谎的,从杜鲁门(第33任美国总统)到艾森豪威尔(第34任)、肯尼迪(第35任)、约翰逊(第36任)、尼克松(第37任)全都在撒谎,严重误导了国家。
这个错误之所以无法被忽视,是因为它直接关乎很多人的想当然:尼克松政府是因为文件揭它的短而发怒的。
但实际上,这份文件和尼克松政府八竿子打不着。
事实上,无论是布莱德利,还是格雷厄姆都在多年后还百思不得其解:20年以后,究竟为何五角大楼文件成为当局宣战的原因还是让人捉摸不透。
——《最“危险”的总编辑》现在回想起来,难以理解为什么尼克松和他的手下对刊登这些文件感到如此恼火,这些文件记载的是尼克松掌权之前的政府作出的决策,没有任何内容有损尼克松的名誉。
——《个人历史》针对这个问题,通过阅读《尼克松:孤独的白宫主人》一书或许可窥一二,该书是基于尼克松当政时期的各种材料以及录音带、日志、访谈等写成的。
尼克松6.8[美]理查德·里夫斯 / 2014 / 商务印书馆《纽约时报》刚刊载文件时,尼克松并没有太多关注,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这份文件中,因为这项研究完成于1969年1月15日,他的就职典礼在5天后才举行。
而且尼克松还觉得这对他来说“可能利大于弊,因为它说明是民主党人把这个国家带入越南的。
这是历史。
”但随后,他不这么看了。
基辛格打电话给他,说:“它说明你(是)个窝囊废……这些泄密者在稳扎稳打地、有条不紊地摧毁我们……它可以摧毁我们实行外交政策的能力。
如果其他大国觉得我们不能控制内部泄密行为,他们就不会同意与我们进行秘密谈判。
”(我们知道基辛格这个时候正和中国进行秘密谈判)对,“最重要的是保密”。
或许,这件事是最令尼克松头疼的。
喜欢秘密行事的他,不喜欢“数十万在政府部门进进出出的男男女女获准查看‘绝密’文件”。
在尼克松看来,“泄密就是不支持政府”。
顺带一提,与美国政府的绝密像筛子一样漏出去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匈牙利一名记者因为拿走了一本国家年度预算而被判以“出卖国家”罪,这项数据本应在各国都唾手可得。
感兴趣可以读读这本书。
布达佩斯往事7.8[美] 卡蒂·马顿 / 2016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Q4 为何《纽约时报》员工们对这部电影颇有微词?
最后这个问题也是来自豆瓣短评中较热的一条:I heard folks down at the NYT are really annoyed by this movie。
这个问题可能直接看别人的文章更直接。
其中《纽约时报》员工说的最好玩的一句话就是:这就相当于在说是《纽约时报》报道了水门事件一样。
不过,在当事人的传记里也能窥探一斑。
首先,这件事就是《纽约时报》挖掘的:《华盛顿邮报》可没有文件的副本,我们发现自己的处境很不妙,只能拾人牙慧,改写别人的文章。
《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每隔一段都不得不提及“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每个字都是“血迹斑斑”呀。
——《最“危险”的总编辑》在所有的报纸中,《纽约时报》自然是最佳的选择。
——《吹哨者自述》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美国媒体竞争激烈,做新闻可不能一团和气,虽然有时会抱团取暖,但此时两家仍在竞争。
周二,司法部起诉并且发布了一项针对《纽约时报》的禁令,禁止报社提前出版某些文章,这在共和党历史上尚属首次。
无论是以何种方式,至少《纽约时报》暂时收敛了往日的嚣张气焰,开始缄口不语了。
——《最“危险”的总编辑》毋庸置疑的是,尼尔及《纽约时报》将双双获得普利策奖。
他们理应得到该奖项。
对我来说,将五角大楼文件交给《华盛顿邮报》定会削弱《纽约时报》的地位。
——《吹哨者自述》此外,在推动司法进步上,《纽约时报》的功课也做得更足一些。
《批评官员的尺度》一书中,最后的最后也提到了“五角大楼文件”案。
批评官员的尺度8.9[美] 安东尼·刘易斯 / 2011 / 北京大学出版社但最终,《华盛顿邮报》成为了报道“五角大楼文件”媒体的大赢家——此后,“世人把《邮报》和《纽约时报》相提并论”(格雷厄姆语)。
从《林肯》开始,斯皮尔伯格的正剧就成了颁奖季“老套”的陪跑者。
这也不无道理,因为它们从手法、故事到三观都太溜光水滑,既无棱角也无新意。
遗憾的是,后辈能做到这种水准的并不多,太多人扛着自己所谓的创新,实则缺少扎实的真功夫。
结果就是许多剧情片从价值观的含糊空洞,一路退化到情节的诘屈聱牙。
看得别扭不说,过后还觉得无聊至极。
这不仅仅是一部“替媒体张目、宣扬理想主义”的电影。
它规整的戏剧文本中包含了三重主题:一是代表公共监督权的媒体如何战胜政府越界的权力;二是一家报社如何摆脱经营困境,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赢家;三是它的老板,一个做了15年家庭主妇的女性,怎样克服不自信的阴影和性别压力,获得人生的成长。
这三个主题都属于“困境——挑战——胜利”的传统“英雄叙事”,被非常完美地统一在这一个事件当中,使本片显得“耐看”,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找到解读的话题。
与《聚焦》对比,就能看出这种明显的差别。
《聚焦》中所有的人物性格和行为都围绕这桩对于宗教丑闻的报道展开,主编、责编和记者等群像在其中各司其职,有不同层面的表现。
而《邮报》中,随着中心事件的进展,三条线索穿插交替推进:媒体的爆料与政府干涉形成了大背景的价值观矛盾,报社的价值取向和董事会的商业考量形成了现实风险,女总裁尴尬的存在状态与她面对的复杂形势形成了个人内心的冲突。
当事件进入发稿倒计时的高潮,这三重矛盾也被汇集到一个焦点——那场惊心动魄的电话会议。
女主独自站着聆听电话里男人们的口水战(而且是俯角镜头),他们都软硬兼施地想要说服她,而她必须做出决定成败的决策,走出这个至暗时刻。
不妨设想,如果给这场戏用平行镜头,同时展现多个角色的画面,那样会有什么不同?
起码会分散剧情的张力,失去这种巨大的压迫感。
在斯导这个“老人”看来,根本没有那样做的必要。
只要用最传统的大特写,将镜头慢慢推进斯特里普的脸,就足以让观众屏息凝气,期待她说出那个决定。
即使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早就知道答案,但剧情仍会引导着他们,达到这个情绪的高点。
而这只是“抓马”意义上的第一高潮,后面还有一个更平缓却更有力的第二高潮:主编坦承报道的法律风险后,出现了一个古典油画般的画面:身着黑衣的董事们在长桌一端围住身穿白色睡袍的女主,穿浅色衬衫的主编则站在另一侧。
终于,她摆脱了这些人的压力和劝诱,走向了另一个阵营,并且宣布:“这是我的公司。
”从而迈出了对这个报社和她个人最具决定性的一步。
之后,便是机器轰鸣,印刷机开动。
镜头扫过排字机和铅版,侧漏了72岁的斯导的怀旧:那是属于工业机械时代的媒体,标题都有真金白银的磅数,甚至可以直接换算成一篇报道的分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和编辑们的胆识和新闻嗅觉,也是被激烈的市场竞争“逼”出来的。
无法想像,在一个统一派发头版、摊派式订阅横行的环境下,能培养出这样的职业素质。
而女主最后走出了自己空旷的办公室和豪宅,来到报社和印厂,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出版人。
主编也不再将她当成指手画脚的金主和高档圈子的信息源,而是接受了与她并肩战斗。
这就是斯皮尔伯格“工整、匠气、教科书”式的好莱坞剧本, 里面是一个“勇敢战胜了困境和邪恶”的动画片内核(虽然尼总并不真是个蠢兮兮的boss)。
看着好像是人就会写,可未见得能学到其神髓:除了要有确实具备那个时代气质的影帝影后,边边角角的小角色——大胆坚定的线人,意外得宝的普通记者,青涩慌张的实习生,纽时“自命不凡”的大咖,也都各具个性。
而且在统摄这一切的超强调度能力背后,是一种成熟而稳重的自信:这就是我所相信的正义和价值,它也是世人所向往的,更是这个国家的基石。
结尾其实相当于72年《惊天大阴谋》的开头:敢无视第一修正案的总统,不扑这条街,也要扑下一条。
为此估计又要有人把斯导加入“白左豪华午餐”了。
我倒希望未来特朗普的传记也能拍到这个水准,只是不知到那时候,还有没有这样的真・手艺活了呢?
从《总统班底》到《惊爆内幕》,从《聚焦》到《华盛顿邮报》...这种片总是不乏看点,不过一切都太过熟悉。想当年,正值壮年的斯皮还能一甩袖,点出黑白上的一抹红这种神来之笔,近年拍的作品却越来越老气和工整。唯一让人记住的或许只有帝后间的某些飚戏时刻,三斯组合的首次联手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a spielberg movie alright... not great... not the best newspaper movie... but solid... and everything is quite efficient... unrecognizable john williams score though...
太老派!讲对抗政府的故事,完全不及奥利佛斯通的《刺杀肯尼迪》。
深受感动,我知道我对这种题材的电影毫无招架之力。法学生的盔甲与软肋,虽然我认为这应该是所有人的。原谅我无法理解面对这样的影片仍有那么多人在指摘其"过时","过于工整","像预谋已久的演说"。真的,你们都活该在地牢里看电影。
进了手册年度十佳,四平八稳,惊喜不多。导演调度很强,双线并进,一方面突出新闻自由,一方面展现女性主义,前半段汉克斯为主,后半段梅丽尔为主,如果融合在一起可能更好。
虽然从真实故事背后折射出来的社会命题新闻自由足够的有嚼头,但是这部电影本身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表现手法。事实上我发现斯皮尔伯格监制的很多影片都有此类特征,他的主观性或者说目的性过强的时候,往往就会局限他的艺术表达性,除了辛德勒还算可以以外,感觉他更适合的战场还是商业片,而且他必须亲自导演。这部电影的终点并没有选择纽约时报与政府的对抗上面,也没有把重点放在最早泄密的人身上(比如斯诺登的逻辑),而是放在更容易引发焦虑的华盛顿邮报身上,因为它们即将要上市,有资本压力,且老板是一位女性。。。属于想用zz正确加商业思维加大明星来把电影本身包装成商业片的建构方式,尤其是开头还是有一点大片感觉的,包括私密者的行动有一点商业感,但是很快这些矛盾冲突就流于表面了,各种关键桥段都几乎流水般划过,一点味道没有。
虽然各方面都可以看出大师手笔,那么工整,人物立体、古典的庄严、肃穆、雅致,但就是觉得乏味,尽管这其中的价值观是如此正确。但是普世价值似乎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些乏力了。
己亥40。哈哈哈哈这是少数几部我和我的友邻的评分比豆瓣平均分低的片子。确实瑕疵很明显,硬伤多,演员的表演没有达到他们的正常水平,甚至有些镜头走位都走得不好。豆瓣的评分这么高,大概是因为国内的观众在其中投射了很多心理、情绪因素,--- the press works for the governed, bot the govener. 大法官的话啊,都像人类应该留下的诗篇。" you know what my husband said about newspapers? He said newspapers are the first draft of history." 这句说的很好,对应到国内,newspapers are the toilet rolls of the cesspit。
斯皮尔伯格现在只拍四平八稳,无趣但一点毛病也没有的电影了,相对于这样豪华的阵容,真是杀鸡用牛刀。★★★
斯皮尔伯格,卡明斯基和威廉姆斯联手打造的成年人超级英雄电影,在怼第45任合众国总统成为时下“政治正确”潮流时,重温第一修正案赋予独立宣言所保障的自由,才是真正的政治正确,正如衔接剧作从史实到国家的第十三修正案林肯,复刻民主作为手段而非目标的记录意义远大于其时效性。
非常规整的剧本剧情和表演 除了借用以成功的真实故事烘托气氛之外 没有任何惊喜 据说斯皮尔伯格在拍摄头号玩家的间隙完成了华盛顿邮报 两部都不是很喜欢 作为一个学传媒的学生 至少这部探讨新闻自由的主题更贴合一点 但没有任何亮点
政府权力与新闻自由的对抗,国家机密与民众知情的权衡,斯皮尔伯格和一众神级演员再现了一群普通人为了自己的信念与理想所能做到的一切。
印报纸那一段挺好的,夹带的一点女权私货太讨厌了,前一个小时太拖沓,后一个小时很多本应很有戏剧冲突的点一代而过,没有冲突感。背景交代的太复杂太话唠太令人头痛了,说话的方式能不能简单点。
Boring, shallow, over the top. Just like the corporate media
斯皮尔伯格第一部我没有看睡着的片子。不得不说斯皮尔伯格还是擅长制造场景而穷于塑造角色。除了印报纸时的新潮澎湃和与IPO冲突的紧迫感外,始终没有说清片中主角做出这些重要决策的思路。梅姨对Kay Graham的理解非常浅薄,而hanks的角色则完全湮灭在梅姨毫无突破的彷徨失措中。Odenkirk倒是依然很赞。
C / 不如《聚焦》,果真还是不能对斯皮尔伯格有太多期待,梅姨的表演在本年度恐怕也不值得奥提吧……
媒體優先場,友人大聚會。好在復古,壞在老土。教科書一般的主旋律,教科書一般的起承轉合套路,教科書一般的主角性格,報業是如此英雄主義激動人心,加之又貼合私人故事,我熱淚盈眶了小半場,但完了內心還是很清楚,都是套路。就跟那些很閒來撩撩你的男士一樣。
非常不用心的主创们全没尽力的电影,只有风骚律师的表演能给人一点印象。目的性太强给减一星,骂的还是比较爽的加一星。
看完以后唯一的想法是,在本国离开媒体是对的。以后做任何事都警惕自己,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统治者,精英,权贵。小到做文学也要潜入最小细胞。共情是一种伟大的后天力,来自最末端。
斯皮尔伯格的行活真的无错可挑,但在将报告文学式的文本拍出持久波动的效果这点上来看可以说是失格了,多数时间的思考点只在于source是如何像接力棒一样被传递,两位主角只是按部就班的广告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