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星给陈瑾老师,一颗星给黄品沅老师。
我对编剧和导演的评价是:这是一篇合格的小学生作文。
所以现在电影叙述已经匮乏到,要对“颤抖的手”和“因愤怒而颤抖的唇角”进行大特写,表现爱情一定要用“亲亲我”,想到思念就只会拍月亮还一定要首尾呼应的程度吗?
跟我小学作文一个套路。
请不要再用“全女剧组”来当挡箭牌了,这样只会让别人觉得女的不行。
先把麦放下不喷,说点好的吧。
陈瑾老师的表演让我特别感动。
到最后陈瑾老师本人走出来,我甚至没认出来她是饰演者。
陈瑾老师真的是很有天赋的演员,每一个情绪都融化在眼神里了。
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笑容,描述不出来,遂放弃。
黄老师把老年时候的彭金章老师演得特别生动。
那场在下过雪的桥上走路的戏(特别喜欢这一段,电影里樊锦诗老师一开始牵的右手,后来换了一边,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特别喜欢),和在病床上睁眼的神态,真的让我想到我爷爷。
我觉得陈瑾老师真的有把那颗“高贵的灵魂”演出来。
另一个优点大概是配乐和打光还不错。
敦煌确实是阳光普照的地方。
奥,景色很美,莫高窟也很美。
还有一个喜欢的剧情,是小民在数莫高窟的窟数,哥哥让他小声点。
好了,我又要开喷了。
导演的转场让我感到很熟悉,仔细一想,原来是我的常用软件剪映。
不理解为什么表现回忆,要用一个闪黑+吸入音效。
为什么表现“思绪千丝万缕”,要用左边一个现实彩色镜头和右边一个黑白回忆照片融合。
甚至左边的画面几乎是静止的,演员不动你摄像机都不能动吗?
不理解为什么彭金章说那句“有理可以声高”的时候(那段情节我是特别喜欢的),要给一个仰拍镜头。
在还原樊锦诗视角?
首先,这个镜头就把彭金章拍得特别“凶”。
而且仰拍视角本来就带有崇高or压迫感,没理解想表达哪一个。
更没必要给特写镜头啊。
编剧完全不想聊,槽点太多了。
就说一点吧,我觉得在医院那段,在樊锦诗醒了,感觉到彭金章的视线,睁开眼和对视一笑那里就可以了。
留白才有艺术。
感情线里最喜欢的,是老彭去世后,前同事给樊锦诗打电话。
“你过得还好吗?
和谁在一起?
”“我和老彭在一起,过得很好。
”真的没忍住,直接哭了。
大民的演技也很尴尬,喝酸奶拉肚子那段,我脚趾抠地。
据山东朋友说,李云鹤的山东话好像也不太标准。
我电影开始前去上了个厕所,回来就是常书鸿先生在洞窟里跟小樊锦诗说话的剧情,那个台词…全凭演员台词好,台词太尴尬了。
而且李云鹤的回忆那段,真的很离谱。
差点给姐整笑了。
另外台词跟嘴型对不上,很难受。
我特别爱酸奶那条线,结果最后你打了个广告。
没有说电影不能拉赞助的意思,但还是觉得我的感情被欺骗了。
还是那句话,合格的小学生作文。
别抱太高期待。
78分的片子,但确实是这几个月的国内院线最佳。
才知道原来去敦煌时特别震撼的球幕电影,是樊锦诗女士牵头做的;现在敦煌文化逐渐扩散为妆容、文创…这些我们接触的、享受的,很难不说是樊女士和敦煌研究所代代相传的绕梁余音。
一些留给之后作业写的细节:声音方面:1.配乐檐铃和大提琴好评。
2.台词本太文宣,感觉电影里声音和视觉组合起来,像是樊女士的回忆性讲座+PPT。
几个带方言口音的老先生就像是完成任务的npc一样突兀,差点以为在银幕看CCTV5记录频道——虽然后面确实感人,但建议导演和编剧改改一些太文邹邹的表达。
演员剧情:1.老彭和樊女士好磕,完全不喧宾夺主但美好的爱情线叙事。
对几对小情侣的聊天的剪辑我还蛮喜欢的,虽然不太理解一定要爱情的那一辈人思维,但是这里更多应该是樊女士的一种异时空圆梦吧。
在家带孩子、给妻子做酸奶的老彭完全不“娘”,只能说合理的家庭分工才能展现男女角色的磕点OK…?
这点确实还是得看女性创作人啊…2.吸鼻子、抢拿包/拉箱子,细节好评。
但是某些“激动的手微微颤抖”就不要那么刻意地给巨大特写了啊喂…真的好奇怪。
光影效果:1.光线利用不错2.偏向于白、淡的整体画面
精神丰盈的人总是敦而煌者,安静、平和的樊锦诗,是强大而丰富的,守着鸣沙山寂寞的北风,月牙泉干枯的泉水,守护着盛大辉煌的敦煌莫高窟,一生黄沙苦短,难逃热爱,十年大漠饮冰,难凉热血,她以这种热爱和热血,为后人留下一个完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相比较于 塔利班阿富汗人 炮轰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庆幸有知的中国人一代代传承着自己的文明 丰满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至于被欲望和无知蒙蔽双眼……
在上影节看了一部难得的华语新片:《吾爱敦煌》。
映后见面会还有苗月、陈瑾等主创的交流,全程都让人很感动。
57年的坚守,让樊锦诗成为“敦煌女儿”。
电影完整讲述了她一生多个重要节点,构成了一部宏大的女性成长史诗。
她为敦煌的莫高窟做出了巨大贡献,用自己的一生去爱自己的事业。
到头来,她只是淡淡地说一句:“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
”片中樊院长丈夫彭金章的这条故事线也很动人。
他和樊锦诗在北大时是同班同学,妥妥的高知爱情故事。
两个人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
大学毕业分配之后,老彭去了武汉大学,而樊锦诗去了敦煌。
分别时,樊锦诗告诉老彭:“很快,也就三四年。
”老彭说:“我等你。
”可谁曾想,这一等就是十九年。
这一切都让樊锦诗的家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常常感慨自己欠家人太多。
两个人之间虽然并没有说过像“我爱你”这样的甜言蜜语,却因为一句“我等你”而彼此坚守。
用彭金章自己的话来说,“人家说樊锦诗是敦煌的女儿,那我就顺便做了敦煌的女婿。
”“敦煌承载了历史,樊锦诗代表了现实,因此这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现实人物传记片。
”导演苗月现场解释了,留住敦煌、传承敦煌,是樊锦诗本人一生的事业线,是她的命运,也是这部电影的主线。
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工作期间,一直对文物保护充满热枕。
作为敦煌研究院的院长,她组织了石窟的修复工作,并且根据不同石窟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修复方案。
为了保护文物,她还建立了数字敦煌,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樊锦诗用自己的一生去坚守自己的事业,诠释了什么叫“爱一人,择一事,终一生”。
看完电影,我铭记了樊锦诗的名字。
她守护敦煌,守的也是自己的心,对敦煌文化那颗最赤忱的热爱之心。
电影是好电影,就是不怎么好看。
1.拍得太过沉重,看着很是沉闷。
2.旁白太多,很是出戏,倒不如第三人称拍旁白可能更好,电影可以拍成纪录片。
3.女主声音不好听,旁白苍白无力,不生动。
4.电影是单女主设定,其他所有人都是工具人,看着实在索然无味,没有剧情,没有人物。
真就是纪录片。
5.这个导演拍过秀美人生,十八洞村等电影,拍风景还是很好看,就是这部电影属实浪费了好风景。
总结,纪录片强行拍成电影,结果四不像,观感很差。
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让观众知道还有那么些人一直在默默守护莫高窟,其精神令人敬佩,达到旅游和文化宣传的目的。
从丝毫不吸引人的片名《吾爱敦煌》就知道不是一部商业片,看完全片果然是类似纪录片样子。
说实话,剧情非常平淡,剪辑甚至还有幻灯片似的片段,但是听到樊锦诗说“这样我就不用离开敦煌,我也离不开敦煌了”的时候还是哭了。
多变且三分钟热度的人永远都会为坚守,为多年如一日,为巧合相遇却最终深爱而感动。
一九六三年,她从未名湖走向莫高窟,第一次与二五九窟的佛像相对微笑,六十年后,再与禅定佛对望,他们依然微笑,一甲子的时光对于千岁的佛像而言不过是几轮日升月落,敦煌的女儿已是青春变白发。
电影还原了《我心安处是敦煌》好多的场景,三危山上的佛光、夜深人静的孤独、与老彭的相聚与分离…电影用古琴作配乐,穿插许多敦煌和莫高窟的空镜,像是轻轻缓缓的叙事诗,写着樊锦诗一生的故事,她也曾有犹豫有彷徨,有对家庭对孩子的愧疚,也曾想离开想退缩,可敦煌在梦里呼唤她,叫她“敦煌的女儿”,于是她走回来再也没离开。
书中说敦煌研究院墙上有这样一段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行至尾声,又是冬天,莫高窟天高云淡,年轻的女孩跑着跑着变得步履蹒跚,穿一身红衣戴着小帽的老人走入画面,真正的樊锦诗走进电影,她缓缓抬头望着九层楼,与二十五岁的自己相遇于敦煌,“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023年12月5日观后感)这部片子真的有纪录片的感觉,像一位坚守者的独白。
同时,它传达着很细腻的一些东西,方式也比较隐晦。
叙述平淡,镜头语言也不突出,但是配乐和一些镜头还是处理得不错——几处印象深刻的台词我们又出发了。
敦煌莫高窟一直在等着必将来到这里的人。
一处很妙的转场:老彭这部电影除了莫高窟,当然也有别的,但是它始终是以莫高窟为主线的,因而其他线是锦上添花,使内容更加丰满,也使首尾呼应之处更加深刻。
缺点:没用心打磨刻画年轻时的樊锦诗,那个年轻演员演得也不咋地,除了后面闪回的部分。
(2024年补充)去年那个时候本来就很想去敦煌,于是就做了一些功课,听樊院长说过,我们每一次呼出的二氧化碳都是对壁画的损伤,于是很担心这些壁画以后再也看不到。
又听院长建议我们冬季去看莫高窟,不仅是错峰,还能看到更多洞窟。
(感觉冬天大家都戴着口罩,而且人也不多,也比夏天去更能保护文物吧。
)后来看了这部电影,就立马开始准备购买机票等相关事宜了。
准备过程中还看了樊锦诗自述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感觉可以和这部电影搭配食用🌹去过敦煌的人很难不爱上!!
我还会再去的!!!
今年上影节,最吸引我的影片,不是影史经典,也不是热门新作,而是一部传记片:《吾爱敦煌》。
核心原因很简单,就是想在大银幕上欣赏敦煌艺术文化的非凡魅力。
看完全片,我是真的被惊喜到了,它是那么动人有力,既是一部关于敦煌美学的文化备忘录,同时也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女性史诗。
《吾爱敦煌》以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了樊锦诗女士走进敦煌继而为文化保护事业奉献一生的经历,并透过她的视角,呈现了敦煌艺术的恢弘壮美。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
关于它的神话数不胜数,最早见于《山海经》:“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是山也,广员百里。
”以此优势,莫高窟成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枢纽。
从文化层面来看,敦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敦煌美学堪称浩瀚,敦煌莫高窟现存洞窟共有735个,存有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共计2400余身。
藏经洞出土了不计其数的文物,有版画、纸画、各类书法作品、刺绣、绢画……而窟前的舍利塔、寺院建筑,都是敦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追根溯源,彼时的僧众与画师投身创作,是为了以艺术的方式,让目不识丁的人也能有所感悟。
《吾爱敦煌》的摄影非常出彩,它以极具美感的方式呈现出了敦煌艺术之美。
如果你暂时无法走进敦煌,那么在大银幕上欣赏壁画的包罗万象、感受历史的厚重感,也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敦煌的艺术极美。
电影更是集合展示了石窟建筑、壁画、彩塑等艺术形式。
同时,摄影机也捕捉到了很多空镜头,比如黄沙、绿洲,幽蓝的夜空与皎洁的明月,以及日月同辉的奇妙景象。
而美的另一面,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孤寂。
来到此地,成为文化的守护者,几十年如一日,这是怎样一种精神?
樊锦诗女士,1963年被分配到莫高窟工作,这一做就是60年。
而现在,她仍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的身份在坚守。
她常说,敦煌是她的宿命。
于她而言,走进和守护莫高窟,既有热情,也有险阻。
中学时,她从历史课本上见识了莫高窟壁画之美,心向往之;但她体弱多病,曾在实习时晕倒在莫高窟。
经年累月,她适应了没电灯、喝咸水、住土房的艰苦环境。
她还时常走进洞窟,临摹壁画。
慢慢的,她的生命跟与世隔绝的敦煌相融了,她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吾爱敦煌》虽是传记片,但绝不枯燥。
主创翻阅了浩如烟海的资料,勾勒出了一条樊锦诗女士的成长线。
它撷取了诸多重要事件,比如,作为副院长的樊锦诗女士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为敦煌莫高窟建立科学的档案。
而在查询资料时,她惊讶地发现,事实上,莫高窟早已是一位历史老人。
有些文物已经遗失,有些图案已经暗淡。
保护文化,其实是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程。
为此,她亲自带领团队,深入每一个洞窟,绘制平剖面图、病害示意图等。
另一方面,图像保存也是难事,她尝试了各种方法,摄影、录像,后来又紧跟时代,用电脑建立“数字档案”,与国内外专业机构试验“保真”技术,以永久保存图像资料
当樊锦诗女士当了院长后,不得不从窟内走向窟外,与各方交际,甚至是角力。
为何这么说?
因为有人想成立旅游公司,将敦煌作为打包的景点,还有上市的宏愿。
这种商业经济思维无疑会损伤文化的遗存,是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
影片细致地拍出了她以弱小的女性身躯,却勇敢地据理力争的场面。
这场戏非常重要,它强化了影片的戏剧冲突,点出了文化保护的不易:原来维护文化的原貌,牵动多方,不亚于一场“保卫战”。
她的工作,也不只是简单的研究、保护,还包括为莫高窟奔走、细致的管理。
而这也丰富了人物形象。
导演苗月以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塑造樊锦诗女士,刻画她的理想和热情,描写她的信念和决心。
同时,又以上述的这些细节,呈现了她因热爱和专业,而生发的火爆脾气。
寥寥数笔,让人物变得立体而鲜活。
樊锦诗女士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也离不开伴侣彭金章的支持。
两人婚后,樊锦诗女士坚守岗位,无奈之下分居19年。
后来,彭金章放弃了自己的成就,赶赴敦煌,也投身于敦煌文化保护的事业中去。
这对艺术伉俪一生相濡以沫,他们凭爱与信念,点燃了足以照耀千古的文化明灯。
《吾爱敦煌》这部电影,能将樊锦诗女士塑造得如此成功,女主演陈瑾功不可没。
以资历与实力而言,称她是表演艺术家亦不为过。
近年来,她凭借《十八洞村》里淳朴大度的麻妹一角拿下很多大奖;《三体》中,她又成功地塑造出了冷静智慧、坚韧而落寞的叶文洁,让包括原著粉在内的所有观众深深折服。
《吾爱敦煌》中,陈瑾老师的台词精确、满怀深情。
在跨度极大的时空结构中,她把握住了人物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个性与特征,表演丝丝入扣。
比如劝人留下时的恩威并施,为了文化遗存与人争论时的理直气壮,与佛像对视时的宁静虔诚。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片中樊锦诗女士“不言老”的细节。
助理想帮她拿包,她次次拒绝。
陈瑾老师演出了人物身上的倔强与可爱。
用人物的话说,在莫高窟这位历史老人面前,谁都没资格说老。
这个细节意味深长,既体现了她对遗存的敬畏,也表明了文化赋予她的精神力量。
上影节放映时,陈瑾老师跟观众一同观影。
映后,在发言前她忍不住落泪,这源自对樊锦诗女士由衷的敬佩之情。
她真诚地说道,见到樊锦诗女士后不敢出演这个人物,因为她完全被震住了:“那个老人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坐在一堆人里面你是看不见她的,只能看到一个白顶,她被埋在里面,她非常瘦小。
但是她的能量,她四射的那种能量,你真的会被她感动。
”
陈瑾老师讲述了观察的诸多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唯有优秀演员,才会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与理解力。
看完全片,我真的很想说,陈瑾老师的表演非常成功。
而且,她一定会是金鸡百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的种子选手。
巧合的是,陈瑾老师曾在采访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自由是孤独的站立”。
这样的体悟跟影片中樊锦诗女士的经历与精神可谓殊途同归。
《吾爱敦煌》不是商业片,但不意味着它是小众的,每个爱艺术、爱文化、希望看到女性故事的观众,应该都会对它感同身受。
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它呈现了敦煌文化的光辉璀璨与文化保护的曲折艰难,塑造了一个面对历史洪流始终坚持自我的坚毅女性,还弘扬了“择一事、爱一人、终一生”的纯粹信念,传递了一种珍贵的精神。
樊锦诗女士能如此坚韧,也离不开苏秉琦先生、宿白先生、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以身作则的指引。
而在影片结尾,又有年轻人毅然决然地来到莫高窟,他们放弃了优越的环境,带着爱情和耐得住寂寞的决绝,愿意投身于文化保护事业。
这些莫高窟人在传承着同一种精神:为了文化的世代遗存,奉献自我,追逐自我,成就自我。
真是纠结啊,想打低分但于心不忍索性不评分了,真的很难评。
感觉电影拍的不像电影,也不是人物传记、历史纪录、城市宣传,总之就是非常片面平淡索然无味。
吾爱敦煌看的我无爱敦煌了,看完都不敢去敦煌,怕呼出的二氧化碳让景点消失,感觉买几本书看球幕电影就可以了,不用去实地旅游了。
虽然景拍的确实很美,但这部电影的整体观感真的不太合我胃口。
全片看似时间叙事很完整,但穿插的荒漠莫高窟等各种景点的镜头都很跳脱,人物故事线也是单一且毫无感情可言的时间叙事。
还有左右屏幕分别是主人公特写和黑白旧照,真的会让人以为是片尾结局,画面剪辑和拍摄布局真是大问题,不像是部电影的制作。
还有剧情设计方面也是大有问题,“吾”“爱”“敦煌”的主题完全没讲好。
吾是主角吧,樊锦诗被称为敦煌儿女是得拍她和敦煌的故事,但只拍在敦煌工作是不是太局限了,不能拍敦煌的生活吗?
丈夫儿子放假不来敦煌看她吗?
丈夫在大学工作,儿子还小在上学,照理说也是有假期可以相聚的啊,为什么只拍她开会顺道看家人,不在此前拍一段家人来看她她被艰深工作压的喘不过气时突感温暖又有了继续的动力呢?
双向奔赴的爱才更令人动容啊,这样的人物才更饱满啊,说实话全片看下来我最感兴趣的是最后樊锦诗本人和主演樊锦诗的交流内容和画面,感觉那样的交谈和画面才更有温度,这部电影只让我感觉冰冷无情。
而且那段员工请假被否真看心累了,工作十年一个月的假都不给吗,员工也是不会变通不会谈吗,人物设定不太聪明很容易被洗脑比如夹菜那段,还有敲门居然还用手指试探我也是没看明白,是演技太差演不来紧张害怕不安但又期待批假还是实在没请过假?
而且敦煌的工作只有寒冷和艰辛吗?
初代工作人员没有聚在一起互相加油鼓劲支持彼此坚持下去吗?
抢救和保护每一件文物也拍的比较表面,脱落的壁画如何修复?
敦煌瓜、李广杏、阳关葡萄、驴肉黄面、风干馍的镜头是全给赞助的金主爸爸阳光牛奶了吗?
还有她只爱敦煌的莫高窟吗?
虽然她考古的主要工作点在莫高窟,但她和丈夫不还在敦煌其他地点发生过故事吗,但凡拍点月牙泉、鸣沙山两人相识相恋相守的故事我也不会无感她丈夫去世,实际内心毫无波澜且觉得十分奇怪,丈夫病危去世两个儿子一个都没来是怎么回事,家庭观念如此淡泊的吗?
还是说顺其自然?
还有很多设计都太刻意让人喜欢不起来,一味强调坚守大西北,感觉是在唱高调很空洞,像是在听漫长无聊的领导发言,此时慢节奏的配乐也显得不辽阔得令人生厌。
对儿子和员工的态度让我想到很多官员,接受自己小孩去发达的地方但是死劝员工守住西北,不双标吗。
这片子对女性家庭描写实在太弱化了,明明是传记剧情类难道她真就和家庭如此割裂吗?
还有男性角色完全成为无用的摆设,女性是可以有家庭的啊,而且我觉得杰出女性一定是有过权衡思考和内心纠结的艰难抉择的,两个孩子都送去湖北和孩子爸一起住,互相毫无想念的吗,亲缘关系的拍摄部分实在单薄,儿子的出镜只是为了说明她有两个儿子而已,那两句妈妈我听着都觉得陌生和尴尬,而且我也很想知道敦煌儿女的亲生儿女对敦煌的态度啊,他们之前寒暑假不去敦煌见妈妈的吗?
总之就是缺少细腻。
历史的话确实很历史,故事线即时间发展线,但不是有温度的历史,只是平淡的播报时代更替而已。
还有与叵测人心对抗的部分,从打断开发商发言转战办公室争论,确实表达了主人公坚持的观点也制造了冲突,包括前面说主人公本来不爱说话但却为了保护莫高窟和很多人唇枪舌战,都有些跳脱不够连贯,虽然历史时间线是连贯的,但故事可能因为篇幅太短所以感觉太浅,不够深入人心。
好在一辈子做成一件事,坚持做出了成就。
不向商业化低头,有文物保护者的使命感。
但感觉这部电影还是太冗长了,这点故事用不着这么长篇幅,这个篇幅又不够讲深厚的故事,就是一个半小时讲了几分钟就能讲完的事,像极了领导开会。
这个场景啊 让我想起了叶文洁呢
统帅 总是有召唤神力
这段反正有一点燃
从这开始我哭足了五分钟
喜欢彩蛋们
有心这是拿着樊老的述职报告改写的电影吗?
也就比PPT能强点。
尤其是开头那些扒,一眼十年的感觉,赶得好急,年轻樊老好像都没有台词。
常、段二先生的戏份给得好潦草,都不如一些纪录片用心,台词也很塑料(感觉是想快进到第三代leader)。
但演员真是好演员——陈瑾身上有一种超能量,能演出常人所不具备的境界、维度和深度,所以《三体》的选角导演很了不起,虽然《吾》的剧本比较简陋,但陈瑾依然给出了一些难忘的片断。
比如为了旅游开发而吵架的那场,虽然开吵时有些突兀,但吵起来之后还是很精彩的,吵完后用身体语言拒绝旁人帮忙而愤愤地用力拧酸奶瓶盖的样子也是真气(光明的植入有点硬来啊,很扎眼)。
林永健还是挺好,这回的身份与比常伟思将军更贴合他的形象,戏不多,台词也没啥亮点,打个酱油的戏份,但还是出了彩儿。
最喜欢的是老彭,也最被他打动,去查了一下演员和作品, 黄品沅,陌生的名字,他的影视作品我只看过《人民的名义》,但已经不记得他的角色了,大概角色不重要吧。
《吾》中,他的表演很有细节和尺寸,比如给樊老带酸奶那场就能看出表现的纹理。
当然,最动人的还是医院那场,导演镜头给得很长,而他的表演也真是当得起这样的给予,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四字出口前的眼神里却有万语千言……我就崩了……此时光明的广告进得有点急,我还没崩完,广告就出现在了樊先生出车站的镜头里——这时我的情绪还远没有走出来,所以,抗议一下。
结尾的光明广告,不再那么急赤白咧了。
彩蛋也比正片略出色。
片子之烂,烂过臭鸡蛋
没啥意思
不是,这是大前年的电影啊?????
好烂啊,辣眼睛的烂
毕业作业么
最后丧尸出笼的时候我真的笑了
没啥好说的。就是一网大。短短一小时就相当于一部电视剧!也没什么好点评的!反正就是看看呗!
扫毒
啥新型毒品能让人变成丧尸啊?!
还好就一个小时,但已经觉得乏味了,除了青岛的外景还不错
真不知道是哪个垃圾配的音,这个背景音乐极其他么的恶心,噪音极其恶心,连对白声都听不清......
垃圾
不好看
警匪僵尸魔幻片…
国产网大如果不是院线电影「降格」的,都不能看。哎,伊然当年看《极限17》很喜欢,关注了社媒,结果解约耽搁了一段时间。再一次看到她表演还蛮有趣的。
烂剧太多
笑死了,又浪费了宝贵的一个小时。“生化烟雾弹”变僵尸的设定也能想出来,策划你可真行啊!看了开头一直以为是个倒叙的叙事结构,一直在期待港式的双人卧底加牺牲套路,结果当看到小女孩被绑主角被停职才恍然大悟被编剧骗了(甚至弹幕一直在说老陈的牺牲很悲壮很惨,搞得我就很期待,好家伙合着全是制作公司的营销套路啊,就为了让你看够六分钟),结果一看进度条已经过去一半了,回忆你是只字不提啊……剪辑很水(尤其声音),人物塑造几乎没有,根本感受不到主角的自责和反派三弟对于身世的绝望无助,全靠台词口述,没有任何动作、情感、动机的加持,没有形成戏。甚至最大的内部矛盾冲突——也就是嫂子对警察这个职业的怨恨也都没有讲明白最后怎么就消除误会变得理解了……感觉整个电影的故事就很过家家一样,单薄到像故事会里的一段小故事……
很好又是一部标准垃圾片
可能2倍速看,感觉动作戏还好。
整体还可以,孙健淇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