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秀真的只是在发廊打工,她拒绝男客的特殊服务要求,可以大大方方的说自己在发廊打工,不想骗别人自己是大学生。
坦白之后,两个农民工的态度180度大转弯,对大学生的甘秀敬重有礼,对发廊妹的甘秀轻薄亵玩。
身份的不同,遭遇的态度不同,直到最后,年轻女孩子的生命被偏见的旋涡吞噬。
清者很难自清。
发廊妹儿一方面在为家人牺牲在付出,另一方面承受着身边人的歧视和侮辱。
这些男人口中“烂货”的女人们只是在打一份工,赚钱并不是为自己。
赵坡的妈妈为的是给孩子赚学费,甘秀为的是给家里智障的弟弟治病,甘秀的同事在发廊赚的钱要寄给哥哥结婚用。
改变偏见很难,能改变的是自己。
发廊妹为什么偏偏要做容易带来非议的发廊工作呢?
在老鼠爱大米这首歌流行的两千年初,城里提供给这些年轻女孩的工作机会有多少呢?
甘秀是否会有更多的选择?
清纯美丽,乐观磊落的甘秀,如果读了大学,也是赵坡和他的两个同乡艳羡的女大学生。
可是她高二辍学,赵坡主动提出要帮她补习的时候她说要赚钱,甘秀是善良的,也是短视的。
可是谁又能责怪她的短视呢?
发廊妹的身份还存在改变的可能,那些改变不了的身份呢?
生下来就是犹太人?
黑人?
挺好一部电影,男主角内心的描述很到位,反映的更多是当代贫困大学生所经历的心历路程,第二是农村的无奈,包括在家务农的男主爹和外出务工的表叔。
主题是贫困,过去,现在,以及未开对拜托贫困的憧憬,主题二是愚昧,推下水不去救,怒打小儿,及打晕孩子后的恐惧,都是无知的表现。
ps:豆瓣无知装x人多,欣赏不了
从小到大,赵坡经常做的一个梦就是妈妈在水里挣扎喊:坡坡,救我,坡坡,救我,最后被淹没的场景。
爸爸妈妈争吵,幼小的他被打,妈妈水中溺亡。
所有的这些都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次一次在梦里浮现,他总是一身冷汗的醒来。
上大学的赵坡,第一眼在发廊外看到甘秀,就被她像女大学生一样的年轻漂亮吸引。
其实内心里赵坡更喜欢同校的真正女大学生殷琪,而且被她深深吸引,总是有意无意的想靠近她,请她看电影被拒,他再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来自农村的他,身边同学都是在城市生活和成长的孩子,他多少次努力靠近他们,帮他们干他力所能及的活,日常打水,洗所有舍友的碗,就连晚上关灯也是他的靠近方式之一,可是无论他怎么做,还是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自卑,怯懦,胆小深深包裹着他,只有跟他两个同村工友在一起的时候,他才觉得自己是赵坡,那个真正的赵坡。
遇到甘秀,约甘秀,感觉慢慢喜欢上甘秀,一方面是他的两个老乡经常跟他提到说他读大学可以跟女大学生耍个朋友,所以甘秀的出现,让他欣喜不已,因为甘秀真的就像女大学生,但是却没有女大学生对他那种疏离感。
他内心雀跃不已,给朋友炫耀自己交到了女大学生的女朋友。
但是甘秀却在他们第一次与赵坡朋友相约游玩的时候坦白了她不是女大学生而是发廊妹,他的朋友表面上没什么,但是赵坡心理难受不已,他的妈妈……好像又一个他的妈妈,他好像已经分不清现实和他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梦,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甘秀最后也是掉进水里,同样的场景,同样他的无能为力,好像又回去了,什么都回去了。
这就是赵坡,他身上有多少来自农村贫苦家庭孩子身上的烙印,他们自卑,懦弱,但是又善良,憨厚。
他们努力融入城市光鲜亮丽的生活,又一次次已失败告终。
甘秀只是他努力靠近所谓城市生活的一个虚荣心,是他母亲生前生活的一个缩影,也是他这么多年自我救赎的一个通道,但是她也是一个牺牲品。
没有谁对谁错,可是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委实令人惋惜。
坡坡,救我。
到底是甘秀在救赵坡,还是赵坡通过甘秀在救他自己?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把标尺。
但是他没有去救甘秀,这是事实。
这部电影算不上经典但却深刻反映了这个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贫富落差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底层市民的性压抑。
我觉得一个能够关注社会问题的接地气的影片比那些所谓的大片要强得多,最起码我们明白了他要说什么。
这部上映于2010年的迷城,我给7分。
虽然一看就是低成本拍的很粗糙,但是相当可看。
片子所处的时空是09年。
但是在贫富差距巨大的中国,今天这样的故事应该也有好多。
首先还是从爱情角度解读,农村穷男孩子考进大学,喜欢城里的女大学生,这种喜欢里还是莎士比亚那个经典的洞察,爱情本身是一场想要跨越阶级的幻想。
女大学生肤白貌美本身可以给他提供性幻想,她们时尚的打扮穿着,喝咖啡聊文学电影,这种资产阶级的生活,是农村男羡慕的。
而霍思燕喜欢坡坡,是因为她是个一无所有的洗头妹,坡坡大学生的身份,比不上城里的孩子,但是比她强,所以坡坡对她的喜欢也带给了她关于阶级跨越的幻想。
如果我们认同爱情本身是上层阶级对中下层阶级的猎艳,是中下层阶级跨越阶级的幻想,爱情就会变得难堪。
这正是这个世界正在发送的大多数故事。
农村大学生的自卑,也很现实,大学同学之间阶级差距确实很大。
周围总有一些富二代官二代,真的就是各个方面都比你优秀,靠学习成绩曾经获得过自我价值感的人在大学被不可跨越的阶级鸿沟羞辱,这件事我觉得无解。
当然可以形而上,然后自我催眠阉割掉幻想。
在今天中国,原生家庭之痛很多时候都不需要多么恶劣的父母,什么家暴赌博杀人犯,很多时候穷这一点,已经让很多人对美好生活望洋兴叹。
当然把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是不公平也不对的,都说先有国后有家嘛,但是也没人敢归咎于国,那肯定是“个人不努力啊”。
穷人的自尊心很多时候真的是个很恶心的东西,自己被城市女孩拒绝了,就去发廊妹找存在感,还让人家假装大学生,后面明明是自己亲戚性骚扰,非得说人家烂货,说白了还是打心底瞧不起人家。
所以现在网上女的说很多男的下头,基本上一个穷男人必然会自尊心强,有时候真的出生就是原罪啊。
至少我认为这个电影展示了真实的中国。
何以中国?
就是这些沉默的大多数,这些无产阶级。
我更喜欢电影的英文名字,distant thunder。
看完这部影片,我觉得心里有泪,我们是从青春期走过来的,也经历了大学的生活,现在成为了行色匆匆中路人的一员,可我们走出自己的“迷城”了吗?
看到主人公的悲剧,我们想到自己了吗?
对社会地位、财富的渴望、向往,我们做了什么?
攀附权贵,趋炎附势,在浮躁的社会中追慕虚荣,我们真正满足过吗。
真正的社会底层的群体有人正视他们吗?
每个人都有体面活下去的尊严,没必要看别人的脸色,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要像男主人公迷失在这钢筋水泥铸成的冰冷城市,迷失在社会中。
我不认同给这部电影贴上灵异片的标签。
那些幻觉是主人公精神的写照。
也就是我有篇短评提的,“主人公的悲剧是偶然,也是必然的”。
为什么?
有童年心理创伤经历,并且从未抚平伤疤,在一些情景下会有创伤情景的复现,成长环境缺乏亲情,社会地位边缘化,贫穷,但他也有对感情的需要,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如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甚至满足自己卑微的虚荣心。
为什么我不认同是灵异片?
有几个片段:甘秀都死后一周了, 为什么坡坡在避雨的屋舍里又见到甘秀?
为什么带着甘秀去报警?
我不认为是灵魂使然。
因为用心理学完全能解释,甘秀的死,特别像他妈妈一样溺亡,对坡坡是巨大的心理创伤,产生了选择性遗忘,忘记了他打了甘秀,忘记了甘秀的死,他启用了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幻想甘秀还活着,幻想能与她延伸感情,幻想甘秀要让他报警,其实这都是坡坡的心理需要,但终究要回到冰冷的现实。
其实男主人公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如果幼时创伤处理好,不被其影响,形成健全人格,能按自己的本心做事,勇敢面对,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因为创伤经历,在自己心爱的女人被侮辱时无法直面解决。
为什么会出手打了甘秀?
有内心创伤、有社会角色的作用。
为什么和甘秀走在一起,甘秀是“发廊妹”,坡坡是“大学生”,是地位的反差,给了他自尊,给了他安全感。
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我审视了自己,我走出“迷城”了吗?
在这个强者为尊的社会,我是按照本心的轨迹在行走吗?
打着悬疑、惊悚、恐怖等旗号的小成本影片《迷城》正在热映中。
近日,30位本报读者观看了此片,并给出平均67.5分的及格分(满分100)。
对影片的评论也明显呈现出两极化倾向,不少观众认为,该片关注到了被社会忽视的小人物的精神世界和迷茫的情感历程,这点值得鼓励;但也有部分观众认为,无论是对现实的审视力度,还是在影片的叙事方式上,该片都存在明显的硬伤。
聚焦弱势群体,直指现实困境由章家瑞执导的《迷城》讲述的是贫穷大学生赵坡因身份悬殊不敢对心仪的富家女殷琪示爱,转而与发廊妹甘秀相恋,后甘秀被凌辱意外落水死亡,自卑而患有脑病的赵坡开始寻找真相和自我救赎的故事。
影片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了社会变化与人性异化的关系上,把这种因贫富差距而导致的或阴暗、或畸形的人性心理投置于社会灰暗地带,让贫困大学生、民工和发廊妹这一群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经受严酷的摧残和煎熬,令人震颤。
影片的场景和情节带有明显的符号特征,两代发廊妹的结局都是溺水死亡,临死挣扎的瞬间暗喻了她们在底层挣扎无助的一生,充满了悲剧的宿命感;那间与甘秀死亡密切相连的乡村老屋,充满废旧和荒凉的气息,渗透着喘不过气的无奈与绝望。
割裂叙事结构,削弱主题立意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在关注弱势群体方面给了观众一个惊喜,那么后半部分割裂的叙事结构让这种惊喜打了不少折扣。
《迷城》的前半部分,两个打工者陪同赵坡和他女朋友甘秀出城游玩,当得知赵坡的女朋友不是女大学生,而是一名发廊妹后,两个打工者便淫心肆起,在避雨的废弃房屋内强暴了她。
而内心自卑的赵坡始终没有勇气上前制止,最终,发廊妹溺水身亡。
这个过程,将赵坡内心的那种因家庭贫困而自卑、懦弱的性格推向了极致。
甘秀死后若干天,赵坡迟迟没有报案,这不是勇气的问题,而是赵坡潜意识里歧视甘秀,因为她是一个发廊妹。
这种揭露不可谓不深刻。
然而影片在这之后话锋一转,直接将前半部分的逻辑全部推翻,让赵坡进入了潜意识的臆想状态,实际上也是告诉观众,前面所看到的悲剧都是不真实的,全片深入骨髓的现实穿透力就此瓦解。
文/夏言原载于《新京报》2010年11月3日
开始有多美好,结局就有多悲惨,导演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悲剧的故事,看完之后我们会愤怒,会惋惜,会同情,会控诉。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童年的阴影加上人性形成的偏见,杀死了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也将男主记忆里的身影彻底展现出来了。
为啥我要把美好放在前面,是因为坡坡不是引起愤怒的源头,霍思燕演的甘秀才是。
霍思燕演的甘秀有多美好,观众就有多愤怒,看完后,我看到的很多的评论都是在谴责这个男主渣,懦弱且虚伪,有一些会对男主报以同情。
假设甘秀真的是一个有过出卖肉过身体经历的人,又或者她的长相和肉体并不那么完美,如果导演再加点篇幅描述男主的刻苦,小时候的不易,以及他本身是一个上进的人,那最后愤怒的情绪估计也会没有吧。
多么可笑的一个假设,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情绪变化,实际我们控诉的不是这样一个人,而是这样一个群体,这样一个人性潜在的缺点。
实际上坡坡代表的正是我们这样的一个个体,人性中的软弱和迂腐,渴望又自卑的存在。
甘秀则是因为这样一群人而牺牲的那些人,她青春,美丽,善良,真实且坚强,这些带有人性之美的东西,本身在世间很少存在于一个人了,只不过导演把所有的这些放在了这样一个人物上面,最后给她加上了这样一个身份,导致了这样一个综合体的毁灭。
伴随着甘秀的死亡,悲剧由此诞生。
从小到大看多了人性善良的电影,我们似乎开始渐渐迷失了对事物正常的判断能力,以至于自身也开始变得有些伪善了,我不得不去慢慢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电影没有坏人与好人之分,电影人物有。
实际是现实中,我们其实也在拿着坡坡身上存在的某一种恶去伤害着别人类似于甘秀身上的美好,谁人无过?
由此我在想,偏见真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 电影中所表现的歧视与偏见。
童年的父亲对母亲的偏见,大学宿舍里舍友同学对男主的偏见,以及即使初中都没毕业的他的发小对甘秀的偏见,最令人心寒的是主人公的偏见,全剧都是以主人公的偏见为主要线索展开的,最终男主的结局都是源自于对自己对童年阴影的挥之不去和对自身的偏见,也是他的偏见害死了甘秀。
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身,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偏见呢?
即使读了大学,上了研究生,对待事物的态度仍旧会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和矛盾之处,谁说一个人的成熟与否就与地位挂钩了。
人们不用去刻意学习就能展现偏见,并以此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感。
就像这部电影本身,什么样的电影可以称之为好电影,我想真的好电影是不仅仅在于剧情和故事的新奇,更在于它所讲述的故事让我们产生对人性的探究,对社会的批判和对自己的思考。
一部片子引出了许多观众的偏见,人性表露无疑,不能不称之为成功。
震撼挺大的,在同情赵波之余我很想揍他,深度的自卑已让他人格扭曲,姑且我就认为他有精神病吧理解他了。
不管是幻想还是现实我都看到了他的懦弱,殷琪是影片的亮点,在影片中并没有因为赵波的社会地位,样貌等嫌弃他,并给了他很多帮助。
我看到她品质的闪光点,这才是现在大学生应该培养的。
偶像………
看到《迷城》上映时在影院打出的海报,我不禁出离愤怒了!
为了突出惊悚元素吸引观众,海报被设计成鬼魂浮现的灵异样式,而且由于面色苍白的幽灵并未出现在影片中,制作海报时找不到现成素材,只能用PS往上生拼硬凑,所以有了这般粗制烂造、山寨到极点的效果,真不知有多少观众会被这样的海报吸引进影院,对这样一部多年难得一见的娱乐与艺术兼备的诚意之作来说绝对是一种玷污。
《迷城》虽然有惊悚成分,但并不存在真正的鬼怪,吸引观众的也绝不是什么神神鬼鬼、一惊一乍的东西,而是用生动的故事、出众的悬念、深刻的现实意义以及演员精彩的表演,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和灵魂,沉浸在剧情中任由心情被酸甜苦辣搅拌,引人深思的剧情张力一次次冲击着心灵,独特的观影体验必将成为让人终生难忘的记忆。
故事:悬念重重,是非难辨《迷城》从一对身处底层的贫穷大学生赵坡和发廊妹甘秀之间似有似无、温馨轻柔的恋情展开,青涩的情感悸动打动人心,让人很快就能进入剧情,接着在层层铺排中引入强奸谋杀的罪案情节,氛围也变得格外惊悚迷离,到底是谁杀了甘秀?
赵坡眼中看到的一切哪些是虚幻、哪些是真实?
形成一张悬念的大网将观众笼罩其中,令人生出无数种遐想和猜测。
而且本片中的悬念相对于其他悬念片来说是相当高级的悬念,其他悬念片无非是设个局让观众猜,猜中了算你本事,猜不中算我英雄。
但本片的悬念则实现了同观众的心灵和情感的互动,成为拷问观众灵魂的一种工具。
你是否相信赵坡的两个民工朋友强奸了甘秀,恰恰折射出你心底的价值观取向和社会判断标准。
等到真相大白之后,让人由不得扪心自问,片中所揭示的整个社会对底层民众的歧视、对贫穷的歧视,以及底层民众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发泄和不满,自己是否也是这扭曲价值观的促成者之一,并在实际生活中不自觉地遵循着这样的法则,不自觉地扭曲着自己的灵魂并视之为常态?
影片并没有过分渲染底层民众的困苦,而是营造出一个他们被边缘化的社会大环境,他们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虽然未必会时常遭遇灾难,但始终处于困境之中,被人怀疑,瞧不起,同那些衣食无忧的主流人群永远格格不入。
而且他们自身也有着深深的自卑感,这才是最可怕的,仿佛贫穷就是自己身上的原罪,他们无法原谅自己以及身边亲友的这种原罪,从心底深处对跟自己一样的穷苦可怜人怀有那些“上等人”看待他们时一样的怀疑和敌意,所以才有了赵坡称甘秀为大学生的隐瞒,对两个民工朋友强奸罪的指责,对甘秀力证清白的不信任,最终你会发现,故事的真相不在于赵坡有病,整个社会的病态在悲剧的真正成因,这才是影片审视现实最为深刻犀利之处。
风格:梦幻迷离,冷峻犀利一部影片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思想情感并不新鲜,但能把这些复杂的内涵、思想、情感,用个性鲜明的手法和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才是真正困难的。
这也是我们一提文艺片或者剧情片要么老套呆板、要么艰涩难度、要么枯燥乏味,少见生动鲜活、引人入胜佳作的原因。
而《迷城》恰恰是这么一部不仅具有内涵层次丰富、发人深省的内在境界,同样有着精彩丰富的商业元素的外在包装的绝世好片。
影片开头对赵坡和甘秀之间情感的展现,无疑是典型的纯爱套路,小男生悸动的初恋,同女生柔情似水、开朗阳光的心态,聚合成一种清新的甜蜜感直入观众心灵。
导演在此处用发廊暧昧的光影、透过鱼缸的镜头、以及对两人细腻动作的捕捉,营造出一种令人心痒难耐的暧昧感,绝对是宅男美梦成真的现实版。
等到剧情进入强奸和谋杀环节,氛围随之陡然一变,倾盆的大雨营造出冷冽隔绝的氛围,让人预感到有什么不好的事要发生,赵坡深受打击的癫狂状态也被渲染到极致,从而产生出令人惊心动魄的效果。
而随后赵坡的疑神疑鬼、幻境浮现,影片更是采用手提摄影的主观镜头以及大量运用的面部特写,来营造赵坡混乱、紧张、恐惧精神状态。
失踪的甘秀频频现身,也增强了惊悚和灵异的感觉,让影片发挥出惊悚片的引人效果。
此外,在赵坡的幻想中,他还有同甘秀十分香艳的性爱场景,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一大商业元素。
甘秀失踪后警方的接入,也让影片有了破案戏和推理戏的看点。
表演:生动自如,深入骨髓一部好片绝对离不开演员出色的表演,《迷城》的演员阵容堪称奉献出华语影坛多年难得一见的精彩群戏,对角色的塑造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深入骨髓的表演。
完全不知名的一众配角演员无论戏份多少,都将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充满生活的真实质感。
而男女主角郭晓然和霍思燕的表演更是影片的最大惊喜,一个山东人一个北京人,竟然从口音到外形都让人完全相信他们在片中四川人的地域特征以及底层民众的身份特征,这种彻底脱胎换骨的表演堪称演员塑造角色的至高境界。
郭晓然将赵坡精神分裂的种种情态夸张得恰到好处,惊恐不定的双眼和扭曲的面部表情营造的惊悚效果对观众有极强的感染力,低头走路、紧缩的身体、手总是拉着书包带的设计将赵坡自卑怯懦的底层人物心态表露无疑。
霍思燕更是奉献出从影以来的最佳表演,让人终于看到这个混迹影坛多年但一直让人感觉演技平平的女演员的真正实力。
他扮演的川妹子甘秀妩媚和清纯兼备,既具有邻家小妹的亲和力,有会让人产生种种暧昧的遐想,绝对是宅男梦中情人的标准对象。
此外,他对发廊妹的塑造也突破了观众对此类人群的认知,既有勾魂的魅力,又有清白的坚持,虽然身处底层但不乏乐观的心情以及平和的态度,对生活怀有谨慎的美好向往,跟同样身处底层但心态扭曲的赵坡形成鲜明对比。
可以说,霍思燕演绎发廊妹的精彩程度已经可以将华语影坛其他从事暧昧职业的底层女星角色一概秒杀,《香港有个好莱坞》里的周迅、《榴莲飘飘》的秦海璐、《苹果》的范冰冰、《旺角黑夜》里的张柏芝等女星统统都要甘拜下风。
(文/列文)
为毛评分这么低?比起同类型的来不算差。
整一个。我是在看神经病的幻想出来的惊恐片吗。 这算什么呀!!!!! 再也不去电影院看国产恐怖片了。
霍思燕还挺好看
讲述得很努力,也很用心,但是故事,台词都很生硬,主题也很奇怪
什么意思,什么意思?
很多场景很真实,但是剧情也太容易猜到
一部重庆的电影,好看
立意不错的,我们就是在这种人们被贴上标签的社会里互相伤害。
这个色调有点灰暗。。。
闷
如果国人对这类题材的国产电影就表示看不懂,很垃圾的话,我想中国电影就只能如此了。我隐约看到愚人船的吉他手有客串,不知道认错人了没
坡坡,你也想要???
其实这部电影可以拍的更好的.....
女大学生以及发廊妹
女大学生或发廊妹儿真的有这么重要么?
四川方言加一星。。剧情有点烂,这个“大学生”充其量是个专科的。。看完真的觉得自己的生活很美好很美好啊,这年代,健康真的很重要,包括心理健康。
很好看 很震撼 星巴克广告的插入很合理 我们的城乡反差需要反思
其实还真的不错的
社会一角
上院线,用这种简陋的制作。后期怎么做的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