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父权,道德,大悲剧的碎片剪影。
讨厌troy的原因很多,但是想想原因就会叹息。
他没办法和知识分子一样,反复拷打自己是不是做了正确的事情,但他至少以恶父为标记,远远地避开了那样的恶,但又不可避免地踏进了另一条悲剧的渊流。
我们经常责备圣母,因为他们总觉得:坏人犯错不能怪罪他们,要怪环境、怪时运。
“大部分普通人都能坚守住,他们为什么不能”,我们忿忿。
法律无情,但人有,人会追溯你的动机,会追溯你的过去,就算不能免除你的罪责,但谅解的情绪总会有点作用。
况且还有一些人,好像没有作恶,但在儿女口中,他们也是噩梦一样的存在。
我们永远怨恨自己的父母,但是如果把他们的一生拍成电影,我们会不会也释然一些呢。
因为缘分来到上海电影节,拿到了组委会票。
之前看豆瓣简介,以为是个英雄磨难的大制作,我很好奇男主人公如何因为意外入狱如何错过了他的明星生涯。
然而片头开始的只是两个老环卫工人在讲黄段子。
他们在自家后院一人闷一口小酒,吹嘘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抬头望远处灰蒙蒙的天空,继续明天上班的日子,挣着70多美元一周的工资。
本以为他们安静的生活就会这样持续下去,然而时代变了。
通过抗议,特洛伊拿到了第一位黑人垃圾车司机的工作,他的大儿子晚乐队渐渐有些起色,他的小儿子开始在中学的橄榄球队出人头地……然而他还是那个倔强的与天地斗争的特洛伊,永远不服输,但却害怕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
因为他有深受战争伤害的弟弟,被种族歧视埋葬的棒球职业生涯......他自己摸索着,找出一套自己做父亲的方式,奉献他认为最好的自己。
他的老婆萝丝是一个勤勤恳恳,有梦想有远见又明事理的好老婆,简直是老婆中的豪杰。
他们的生活就在建一道藩篱的日程中进行了很久很久,直到有一天,特洛伊告诉萝丝他出轨了,一个新的生命即将诞生。
这时萝丝第一次显示出她脆弱的一面,一个在丈夫入狱时独自抚养孩子15年的母亲,为了这个家放弃了很多的她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在她心底一家人就是要团团节节和和睦睦的。
我家也出过相近的变故,我不禁思考,故事的结局会如何呢?
特洛伊,你撑起了整个天空,然而让大地生机勃勃的是萝丝啊。
随着藩篱的完成,故事也逐渐落幕。
特洛伊为他的放飞自我付出了代价,然而在6年之后,在大家的眼里,他还是那个斗士,他的儿女传唱着蓝儿的歌谣,活着平凡而不凡的生活。
我们看到了斗士,也看到了默默支持斗士的家人,他们都不完美,他们都在抗争,他们都跟伟大。
看的过程中真的让我喘不过气 看完我觉得我必须写点什么谴责特洛伊 他诉苦自己童年受到的伤害 却否认小儿子童年受到的伤害 他毁了小儿子的梦想 可以原谅他出轨原谅他自私 但他毁了他儿子的梦想 打着为他好的大旗 觉得让他温饱他就仁尽义至 是个值得让人“尊重”的父亲了 不是你生了“孩子” 孩子就必须对你感恩戴德
影片一开头老头絮叨的让我有些绝望,我在想如果全片就是这么在这老头的絮叨中结束我会崩溃。
老头靠当垃圾工活一家老小,住着战争受伤的哥们的房子,每天没事和白人老哥吹吹牛喝喝酒,和老婆调调情,顺便在外面找个让自己放松的姑娘。
也许这是沉重生活负担下的喘息。
老头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对老婆表达情谊很多,对孩子很冷漠,孩子对他来说是responsibility。
所以和两个儿子感情都不好,因为从来得不到认可。
老头在52岁高龄出轨了,还喜当爹。
回来跟老婆坦白,不认错反而不断的强调自己的痛苦,老婆一番话狠狠打脸。
对啊,18年的婚姻谁没有痛快想放弃的时候,但婚姻的本质是坚守。
老头戾气很重,自我中心,整天抱怨,老眼光看人。
人所有的认识都源自自己的过往经历,老头觉得有色人种一直被歧视,得不到好工作,打球不被重用,永远是外向归因,不考虑自己的问题。
白人老伙计说藩篱既是为了不让外面的人进来,也是不让里面的人出去啊。
但最深的藩篱在老头心里。
瞎写的,想梳理一下,没成功。
看完电影再来看豆瓣影评,觉得7.1分打的有点低。
电影里人物不多,但他们的表演都是可圈可点,整个情节的铺垫,情绪的酝酿都很成功,眼睛一直保持是干的,有几次感觉要下雨了,不知不觉就到了个泪点。
不觉得一定要给个高分,但这是部好电影,非常值得看。
与其说是电影版的话剧,不然说是话剧流的电影,仅针对其中的一个话痨角色...丹泽尔华盛顿大背景下,你是某种制度,体系,或者是观念的受害者,但实际上你也是其中一份子,你或许是个施害者。
影片《藩篱》改编自同名的舞台剧,讲述了一个远大前程毁灭后的中年男人与家庭之间产生种种矛盾的故事。
尽管,导演以原剧作家“August Wilson是美国的莎士比亚,你不能改编莎士比亚”的缘由,导致许多本可以视听化,拓展影片的电影叙事的对话剧情,被导演原封不动的保留了下来。
导致导演兼主角丹泽尔·华盛顿的改编,并没有太多体现将舞台剧转换成电影艺术媒介本身特色的考量。
但就影片原剧作强大的底蕴以及一些电影化的闪光点来说,影片《藩篱》在简单故事脉络下依旧利用叙事空间展现出,50、60年代美国社会中父亲角色在家庭中主体地位逐步崩塌,又进行重构的过程。
● 流动的后院空间与不稳定的家庭秩序 ●对于这样一部带有浓厚舞台剧风格的电影而言,电影叙事的场地作为戏剧设置一部分,便格外能显现出电影自身想要向我们透露出来的信息。
后院作为家庭房屋在外部的延伸空间,它本身带有着天然的私密性——它属于房屋背后的空间,不受外人直接注视;自身也包含了向外拓展联系的特质——它勾连着一部分公共空间,象征着家庭内部与外界的联系。
这种半封闭、半开放的空间设置自身便带有不稳定性的因素,也赋予了影片内涵延伸的余地。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在这个半封闭半开放的场景里,导演试图利用引导我们窥视。
我们在满足窥私欲的同时,也将注视着这个影片开端似乎十分完好的家庭,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边缘。
《藩篱》的大部分叙事冲突都围绕着主角特洛伊·马克森一家的后院来展开。
电影中的后院有着有趣的独特设计,导演将一些隐含深意的细节置放在后院中,用一些乍看之下无关紧要,但尝试引导观众注意的镜头来呈现叙事空间中隐藏的焦虑、冲突以及和解。
影片的时长两个小时有余,去掉开头和结尾的非正片部分,剧本时长几乎和标准的好莱坞剧本时长一致。
这意味着电影同样存在着经典的三段式结构,而电影中恰有有两个相似的镜头分别在影片的两个关键时间节点附近插入。
当这两个镜头分别出现第一幕结尾点与第二幕结尾点的两个关键时刻,必然是回应着对于这个家庭冲突变化的环境暗示。
第一次是当特洛伊在后院与妻子罗斯谈论着关于小儿子克里棒球训练后,电影第一次呈现了隔壁破旧的阁楼窗户的镜头。
这个镜头暗示着一个重要的细节,主角房屋隔壁是一座无人居住的废弃房屋。
当这座废弃建筑时不时地以背景为元素出现在画面里,就如同这个空间里的大象一般,看似无人注意,其实早已经作为叙事元素带入后院这个不稳定的叙事空间。
影片在后院这个空间里逐步展现了特洛伊作为父亲与整个家庭的矛盾:大儿子一心只顾音乐,无心工作,时不时还要找自己借钱生活;小儿子渴望借助棒球来获取父亲的认可,却遭到他无情的嘲笑和拒绝;自己的弟弟因战争的损伤,引起精神问题而无法照料自己,自己要担负起照看的责任。
废弃的房屋矗立在主角的后院旁,最终暗示的是潜藏在主角家庭内部还没有人发现,却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家庭危机。
而特洛伊对于家庭婚姻的背叛,成为导致这个父亲地位危机最重要的导火索。
看似突然,实则早已经有了伏笔。
影片透过博诺之口暗示已经厌倦了毫无激情,重任在肩的生活。
我们早在矛盾爆发之前,就能够从特洛伊与诺博回家路上的对话中了解:特洛伊不仅为其他女性买酒,而且被发现在艾伯塔的房子附近转悠,之后这个女人成为了特洛伊的情妇。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因此,特洛伊第一次望向隔壁的废弃房屋时,那扇破了洞的阁楼房间如同深渊的眼睛。
特洛伊透过象征着深渊的房屋废墟,预见了家庭破灭、父权失落的潜在危机。
当电影展现特洛伊执着地在自家后院建立起一道藩篱,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藩篱的建立对于特洛伊而言,是设法阻隔家庭分崩离析的外来因素以及维持自身家庭地位。
当特洛伊最后一次与小儿子克里发生肢体冲突时,这个遭到整个家庭拒绝的失意父亲,一边念叨着“I can’t taste nothing ”,一边再次看向隔壁废弃的房屋,电影再次呈现了一个相似而略有不同的镜头:几近失焦的阁楼窗户。
这无疑象征着,整个父权在家庭中最终失去了自身的地位,废墟和特洛伊在此刻同为一体,成为后院空间的不稳定因素,给后院这个流动的叙事空间带来了危机。
有趣的是,小儿子轮回般的俄底浦斯式反抗行为,从戏剧冲突方面直接印证着父权式恶魔自身权力瓦解后的归宿——来源于深渊的恶魔终究还是会回归到深渊里去。
● 父权恶魔的瓦解与重构 ●回看特洛伊在大儿子第一次借钱时,所编造的一个故事,他说自己与恶魔交易,借以换取三个房间的家具,而代价则是每个月必须邮寄10美元。
这个看似荒唐的故事,却耐人寻味。
当小儿子指责自己父亲拿着叔叔的补偿金才换取这栋房子时,故事里的恶魔其实指的是特洛伊自己。
从特洛伊自身来看,他的确是某种自私的传统父亲代表,他如同所有家庭中传统父权的代表一样掌握着支配的权力,不容反抗。
当特洛伊的弟弟加里出场时,他以疯癫的姿态说着哥哥名列圣彼得的审判书中,导演便假借了疯癫之言说出了特洛伊的本质——父权式的恶魔。
他对小儿子的未来道路的支配、对于出轨的选择只是再次的宣告,这是父权证明自身权威的必然结果。
然而,我们也需要明白,当特洛伊自己道出童年往事,在自己的父亲的淫威下反抗时,特洛伊自身也是父权延续下的牺牲品,这点无疑给这个角色增添了复杂性。
由于特洛伊的存在使得后院的叙事空间内矛盾丛生,讽刺的是,当观众看到藩篱最终建立时,却是在特洛伊自身的葬礼上。
后院的空间由此终于封闭下来,因而,故事的冲突也就稳定下来。
心念藩篱的特洛伊在受到藩篱庇护的家庭中成为了失落的存在,换句话说,特洛伊作为旧式的父权遭到了藩篱建立后所产生的新的空间秩序的放逐。
借以后院空间的流动性,将目光放到更加广阔的空间,我们注意到,父亲的葬礼上,特洛伊的照片与肯迪尼的照片并置。
就影片中60年代的美国而言,肯尼迪遇刺标志着“美利坚精神信念大厦”的坍塌。
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使得整个美国处于一系列严酷的社会现实之中。
种种民权运动以及盛行的“弗洛伊德”思想,同样瓦解了整个社会对于父权式大他者的信仰。
在后院半开放的流动空间里,特洛伊一家的矛盾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动荡。
影片的末尾,影片中的人物纷纷谅解了特洛伊,包括小儿子也唱着代表父亲的歌悼念。
当家庭里旧式的父权死亡时,余下的人们总会寻求更大的他者来填补父权失落的空间。
电影的最后一幕,成为了这部影片最为魔幻的时刻。
当加里吹响小号时,召唤圣彼得打开天堂之门,天空出现了绚烂的金光。
在此时,影片中对于父权瓦解后留下的空洞,被幻想性地缝补进了更大的他者中,由此,传统的父权被重新构建成。
《藩篱》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家庭剧,在影片设置的叙事空间中,后院的半封闭半开放的流动性带来了叙事冲突的可能性,父权在这个不稳定的空间内瓦解;后院也在藩篱的建立后完成了新的空间秩序的建立,从而重构了旧式的父权。
·END·影像迷恋症候者与爱影视的你一同分享
微信号:影像迷恋症候者
这个丈夫 背叛妻子 因为他坦白了 所以我试着客观一点看 她和妻子讲的道理我理解 可是我更多妻子的话感同身受 丈夫为什么不能像妻子一样忍住寂寞 而且 我没法理解丈夫坦白后继续劈腿 后来 他把儿子赶走 为了什么 我忍不住想是为了 给女儿腾地儿 这个父亲 严厉 专制 但对自己有所认识 遗传了自己父亲的混账个性 可是他也有自己的有点 坚守家庭责任 他总归是希望儿子好的 这个妻子 就算丈夫坦白劈腿她的态度仍保持客观 崩溃时候都不抱怨丈夫 我很佩服 被现实打击到以后她会思考 理解不了丈夫坚持出轨的行为 可是她接受了现实 从她向丈夫传达医院打来的电话时的平静和一丝丝有自尊的人所表现出的同情里能看出 当丈夫抱回那个不属于她的孩子时 听到丈夫在门廊上唱起的歌 而非丈夫那只说了一半 硬邦邦的恳求 又想到无辜的孩子 处于发自心底的善良 她表态:孩子有妈了 但你没媳妇儿了 电影将他们分居不分家的日子留白 儿子被赶走后 母亲是怎样的 可以想象 又不可想象 几年后她依旧平静坚强 一定是又想通了 妥协了 的确 她理解了丈夫 甚至她想要像丈夫一样严厉的对待女儿 她说 她要像他一样把自己最好的给女儿
好似三个困局困住了三个人。
男主困在了少年艰苦经历,运动生涯的失意以及十八年为家庭琐碎的劳动中。
为了逃离这困局,找轻松的环境而出了轨。
女主困在了对男主的爱里,十八年坚守,陪伴男主朝着美好走去,而出现了意外。
(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是美好的,也是最令人痛苦的。
)男主儿子困在了父亲的严肃,刻板,无知中。
遗憾的没有朝着梦想走去。
『藩篱』起初以为是一部男人主义电影,看到后面才发现一个女人的内心足以强大到不负时间,男主角给这个家庭投下的阴影巨大,他对自我的佐证也未说服过任何人,这是一个普通家庭里的真实挣扎。
可能是话剧改编的缘故,台词过于琐碎和密集了,感觉听Danzel Washington讲了俩小时的自嗨rap,场景少的可怜,导演太沉得住气,最后半小时才让人物轮廓逐渐清晰起来,不得不说这样的处理很影响观影体验、容易掉粉。
此外,影片生活流的太彻底,以至于无论是摄影还是配乐都谈不上美感。
Viola Davis演的太好,绝对配得起一座奥斯卡小金人——“我将我所有的感觉、欲求和梦想都深埋于你,我埋下了一颗种子,悉心照料日夜祈祷,我将我自己种在你心里渴望盛开,我不到十八年就发现,你心里贫瘠困乏,沙石横流,永远都不会有开花的一天,但我还是为你坚守。
”别的不说,这句台词足够了。
很走心的一部电影,虽然画面几乎全在他们的小屋里,提到的一些人物甚至并没有出场。
父亲是有些不通人情,但这也许是身为黑人,在那个年代,那样的家庭环境中沉淀下来的性格和做法,但似乎在每一代人的身上都有体现,但都改观了不少,未来是光明的!
但作为父亲,特洛伊也承担了自己这个人生所有的责任。
母亲,真的是个了不起的人,面对困境仍然坚韧勤劳慈爱,基督教的家庭似乎是不能人工流产的,所以她还是选择善待无辜的孩子,大爱无疆!
藩篱,是家的最外层,父亲就像藩篱,把困难和荆棘挡在了外面,母亲就像太阳,给予家庭和子女充分的爱。
全片90%的场景都在后院到厨房到前厅发生,除了男女主,男主弟弟和朋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没有其他有对白的supporting character,所有事件发展全部靠对白和main characters的互动来推动。所有批评这部电影太话剧的人,拜托,这就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借用了一点电影技术的舞台剧
内容上是不错的,一个朝着虚空挥舞球棒的人终究打到的是周围离他最近的人。但是说回来,这片不仅仅是带有舞台感了,这压根就是舞台录像啊。
丹泽尔华盛顿的演技真好,既演的了将军,也演的了底层民众,一点都不尴尬。
“有的人建藩篱来提防外面的人,有的人则用来让藩篱内的人留住”。沉闷话痨电影,藩篱象征着活在过去阴影与自我诉求的父亲与家人之间的隔离关系。
保留了舞台的精髓,又充分利用了电影能够运用的手法
倘若他尚存一丝恻隐,便不至于令妻子蒙受莫大的桃色羞辱、毁掉二儿子的棒球梦、断然拒绝大儿子的爵士乐邀请。举起球棒的那一刻,他恍然不觉自己活成14岁时最憎恨的父亲的样子;更不会想到,自己的葬礼会被儿子拒绝,因为儿子也变成了自己的样子。我们终将活在彼此人生藩篱的阴影下,宿命轮回因果不休。
平凡家庭里真实的挣扎,极具张力的演技。可能是黑人演员里水平最高的两位,奉献出了极具舞台感的作品。戴维斯顶替女配稳拿奥斯卡,非常喜欢她的角色,尤其是twist后的发挥。
那个傻傻的人让我想起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最后的结尾也印证了我的想法。哈哈
电影全程对话。渣了还要立牌坊的假清高。
观感好差
差点被前半程密集的飙台词给憋死,加上单调的场景、无趣的镜头,险些半途弃。好在后来戏剧性的转折,以及主题的明晰、人物逐渐的复杂丰满,拉回了观感。华盛顿的表演就像他的角色一样,不给人留下一点空间,倒不确定这该说是好还是坏了。但从电影整体来看,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改编。
3.5 我觉得本片号称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了舞台剧的原作其实成为了拖累,剧场里因为大家座位是固定的所以如果戏剧冲突不够强烈很可能会因为疲劳而走神,而电影通过各种镜头的组合各种场景的切换都可以把观众吸引住,不需要这么多的冲突,反倒显得整体像一种短暂的情感冲击无法深入。表演很强
听着累。。但是还是很好看的
演技真好,故事略短感。
原来是话剧改编,怪不得一通说,各个场景地对白。道理还是那些道理,只是通过这样的人际关系及冲突讲述出来的道理,还不如演员的演技来得引人关注。
home,sometimes hell
叨逼叨,真想给他一刀。。
前半小时那么多对话在讲什么??后面表演出色但没法认同这样的亲情
上海电影节,和搜索者同一个晚上相距五十分钟两家电影院看的…丹泽尔华盛顿还是不太适合这么能说…整部电影基本就是他在说…跟刚刚看完的搜索者完全是两个极端啊,搜索者是在漫漫黄沙漫天飞雪中坚定的寻找,这一部就是在自家后院bulabua.他们这家没有那个妈早就散了。不好看
话唠片。什么叫房子是你的就要听你的啊,Troy的男权和父权主义太吓人了,Rose牺牲自己这么多年换来的是丈夫的出轨还帮忙带情妇的小孩?天呢,这三观!除了Denzel Washington和Viola Davis的对手戏还可以看,其它真的如坐针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