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现在人们的审美都怎么了,这个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你们说假?
那我告诉你们,至少中国军人流过的血是真的,受过的伤是真的,做出的牺牲是真的,他们的家人失去儿子,失去丈夫,失去父亲是真的!
是,你们懂电影,你们会标新立异,你们只需动动手而已,你们只需动动手就否定他们全部的意义吗?
不要和我谈艺术,也不要和我说你们只关注影片本身而不是针对中国军人,因为这个电影的存在就是让我们记住他们,或者偶尔在自己安逸温饱的时候想到他们!
因为艺术需要温度,需要灵魂!
需要我们把镜头能偶尔对准他们,而不只是帝王将相,儿女情长!!
一直有豆瓣,第一次写影评,因为实在是看不下去,我不相信所有的人都被热评改变了世界观!
没想到很多人和我一样也是军训的时候安排集体看的。
凭着当年的感觉我还是给了他四颗星,一直没有重新看,觉得也没有必要。
也许回头看会觉得它假的让人失望。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er(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34942310/审美的改变,似乎是极其自然顺畅的,但当你仔细回忆时,你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系列人和事甚至感情给你留下的印痕。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啊。
——一句无关的话那个年头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年少的我虽然天真,但是早已在夜里体验过了双手可以带来的兴奋和恐惧。
只是那种兴奋过于抽象,我始终不能说清是什么吸引着我一次次在夜里进入那团迷雾中,又为何在迷雾中攀爬了很久后突然下坠。
大概是在一个夏天的午后,我看到了中央六台播放的《冲出亚马逊》。
很多年之后,我会在浏览一部电视剧剧评时看到侯勇老师的截图,而那张截图又会让我想起那个观看《冲出亚马逊》时的午后,那是一段快要被遗忘的记忆,但是只一瞬间,所有的一切便在我眼前爆炸。
我仿佛又看见了主角们那油亮的皮肤,在粗糙的镜头中透出健康的颜色;还有麻绳加身的侯勇老师,绳子嵌入他胸和胳膊的肌肉中去;啊,对了,当然还有穆立新老师在被活埋前扭动的身躯,以及在被一杆步枪威胁后抿紧嘴闭紧眼大义凛然躺在土坑里,任由黄土一铲一铲落在胸口上的样子。
但现在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主角们的笑,尤其是男二的:那是一种老实憨厚又不失狡黠的笑,比起侯老师的傻笑要显得灵气很多,在后来我也曾见到过类似的笑脸,那是我的一位同学,也是我很敬重的一位好友,他第一次对我笑时,我竭力掩饰自己对他的欣赏,却感觉自己的脸上的肌肉僵硬了。
《冲出亚马逊》无疑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甚至怀疑大学一年级的暑假想去参军不是因为当时的心情不好,而是由于一枚充满了侯勇老师和穆立新老师泡影的缓释胶囊在那个下午被我吞下了,直到多年后才发挥它的药效。
当然这样一部作品并不足以成为我的性启蒙电影,那个下午我只是全程盯着屏幕上的两个角色,即使是广告冗长重复且乏味也不愿意换台。
尽管我没有直接的对性的想法,但还是因为心虚而在家人面前装作满不在意的样子,同时暗自屏住呼吸欣赏着男主和男二的身体和五官,并因为他们僵硬而脸谱化的面部表情一次次感到心颤。
我想那个时候我是更欣赏侯勇老师饰演的男一号的,他倔强、坚强、土气、寸头,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浑身上下冒着傻气,却又十分迷人,我睁大了眼睛,就像年少的直男,只懂得欣赏女生脸庞。
我似乎不曾注意到侯老师在电影里露出过对东方人而言相当结实的胸肌,只是对他的肤色有过暗暗的惊叹。
这种美学体验后来影响了我很长时间,我甚至曾一度想把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换上东方人的面孔,敷上同样深色且因流汗而油亮的皮肤,当然,现在看来,胸肌是要加大一号的。
而现在我越发觉得男二号的角色更为可爱讨喜。
他比男主矮了一头,丧心病狂的我甚至想用“短小可爱”来形容他,他也有着一样的肤色,一样的寸头。
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男二号不需要担负像男一号一样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存在要轻松得多,也灵巧的多,甚至男二号的出身也是逃脱富裕家族安排的膏粱子弟——“请你吃烤鸭,我喝汤就够了”。
他比男一更加真实和立体,在他出于委屈和恼怒去敲钟的时候,虽然没有给正面镜头,但是我能从背影中感受到他的犟,而在那段关于烤鸭的对白中,我从他无忧无虑的眼神中又看出了男一少有的清澈。
而这都是当时的我不曾意识到的。
穆立新老师的出演,甚至在现在让我充满了保护欲,熟悉我的人,应该看得出我在这种臆想关系中的位置。
朦朦胧胧中,这部电影从某个方向指明了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形象,也许这种形象是外在的,也在我心中埋下了日后我对一对理想cp的全部想象。
后来我曾几次重温过这部电影的片段,不注意光照而造成高亮的夜间镜头,军装的绿色、背心的白色、皮肤的棕色和背景中经常出现的大片色块常常刺激着我的眼睛。
再后来在《霸王别姬》中我也曾感受过相似的对男体的集中展现,但是给我带来最深也是最初印象的还是《冲出亚马逊》,如今想来,竟然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情在里面。
我怀念那个时候电影里的人物,他们笑起来都那么傻,那么容易就开心,那么无忧无虑。
曾有一些人同样在我面前展现过那种笑,我总会心头一颤,想起侯勇老师和穆立新老师,也想起一些被打上“曾经”的标签的人。
——2017年8月28日凌晨00:29
距离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已经过去十八年。
时间过的好快呀!
昨天又重温了一边!
顺便来看了下影评!
觉得有得人有些偏激了!
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与观点来看待18年前的片子!
影片前半段主要讲王晖和胡小龙如何有“猎人学院”挑战自己的极限,以强烈的爱国热情督促自己完成各种近乎残忍和不人道人训练,后地半段则着刻画了众学员与国际贩毒分子的殊死搏斗的场面。
那种不怕苦把生死置之度外和为国争光的军人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今天第二次重温了小学看过的片子,还是那么让人热血沸腾,剧情线索虽然很单一,很俗套。
但是他所呈现的画面感很真实,中国军人的意志还是那么一如既往的血性。
在这个满屏小鲜肉的年代里,真的我们需要多关注此类电影。
不是所有好电影都是需要几条故事线,一堆包袱,大背景,大场面,大道理。
有时能让人产生心理共鸣的,让人有所触动的应该就是好电影!!
所以豆瓣们请给良心分。
一部片子,还是一本书,做为观看者是择其善而学之,择其美而赏之。
尽管它里包含着一万个你不喜欢的东西,不赞同的观点,不理解的事物。
如果看完以后,只为换来一句句的反对,那么浪费的就是自己的时间。
这部片子显然是宣扬爱国主义和军人荣誉的题材,以王辉为主角的挑战生命极限的故事,尽管他身上有着很多的闪光点:关爱、坚强、勇敢、无畏,可是我总觉得有些牵强。
相比来讲更喜欢小龙的表现,第一个镜头是,小龙出列请求换一套小号军服和军靴,教官回复说: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训练过欧洲和美洲的学员,希望你像玉米一样快长,尽快适应这套军服。
在我们观看者眼里,这里可能只是一个调味品,更多的是付诸一笑。
如果换个角度来想,自己就是小龙,听着教官讽刺自己的这番话,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在心里。
还有小龙打王辉的那个片段,起因是教练发现有人在前一晚上去餐厅偷吃了玉米饼,而刚巧的是小龙给了王辉一块玉米饼在那天晚上。
小龙、王辉出列承认自己吃了玉米饼,但同时也否认自己去过餐厅。
这激怒了教官:偷吃了玉米饼,还在诡变,这就是你们中国人?
不堪受言词凌辱的王辉决定去敲响那个大钟来捍卫自己的诚实、证明自己的清白。
当他举起敲钟的铁棒的那一刻,小龙上前抢夺了铁棒,给了王辉一拳头,然后质问:你想想我们来这儿,到底是为了证明什么?
然后转身接受了爬网墙的惩罚。
生活中苦难有很多种,直面风雪的时候,昂扬斗志可以让我们扛过这一关。
肌肉和强壮可以打败真枪实弹的侵袭。
然而更多时候,障碍是一种看不见的、无形的,它折磨你的精神,它幻化成恐惧、疑虑、误解、屈辱、诱惑、懒散等等,武力打不倒它们。
而小龙身上就体现着去化解这些苦难的品质。
生命中,不仅仅需要挥起拳头的英勇,也更需要隐忍中的沉默。
另外,相比王辉英雄式的硬汉形象,小龙更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他有对当与向望反差时的真情表露:本想出国开开眼,没想到训练这么苦?
也有对真实残酷的坦言:你看他们打的有多狠?
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他就害怕、退缩,在躺在坑里被活埋,他不停地直起身子反抗时,那个假装的犯毒分子用枪顶着他的头说:你想说了?
他坚决地回答:我死也不会给你说。
接着就闭上眼着躺在那里被一铲子,一铲子的土覆盖。
另外这里面还一位可爱的角色,就是那位真的去餐厅偷吃了玉米饼的大个头,他有两个特描的镜头,一个就是承认自己偷吃玉米饼,另一个就是爬网墙时把枪扔到了地上。
面对严厉教官的训诫,更像是一个爱捣蛋孩子接受教训时的憨实。
真实的世界,几个人是生活在仙境里的?
一些太“高大上” 的表现无法让世人学习,一个真实、亲切的形象会更容易地让人去体验到他和常人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他的敬佩。
被神圣了的东西反而会让人敬而远之,人人又都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是有各种各样的弱点的,可是有时候却又不承认。
这矛盾的人生。
我只希望自己能有些像小龙身上的那些优点直面这个现实的社会,在严酷中不被打败,在屈辱中不被瓦解。
附一首小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玉小赤
虽然没有看完,但是我还是给出四星。
因为我突然想到了,我之前的一些愿望。
那就是高中军训的时候,说,希望自己可以天天站军姿。
高中的时候说,希望以后可以早起去卖报纸。
高中的时候说,希望自己可以不要虚度许多良宵。
我看着他们脚起泡,身流血的时候。
我在想Akeelah里的台词。
Our deepest fear is not that we are inadequate.Our deepest fear is that we are powerful beyond measure.We ask ourselves,Who am I to be brilliant, gorgeous, talented, fabulous?Actually, who are you not to be?
本来今天我是突然想起来小时候看过这个电影,然后没来由的想看一下,也怪我手贱,随手打开了豆瓣想着看看影评,影评很少,我看完了,一个个都很牛逼,反感洗脑反感主角光环,我想请问你们认真看过吗?
有没有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看过?
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你们有没有想过当你代表了整个国家的时候你会怎么做,主角有句话说得好,在这里,我们就是中国,当看到每年出国旅游把人丢到国外的那些人的时候,你们作何感想?
当这两名子弟兵在给中国争光的时候你们不觉得自豪,你们觉得纯属YY,在这里我再说一次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还有吐槽剧情的,我想问问你们同时期除了现在的红海行动,有比这个电影更能反应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精神面貌的吗?
吐槽剧情的看看战狼一和二,战狼二那剧情都他妈百亿票房!
你说这部电影就是个屎,那你告诉我战狼一和二跟这个比呢?
在这里我不是吐槽战狼,而是有些观众真的是无语,本人影视工作者,我们有些好的作品拍出来观众非觉得意淫,洗脑,拍电影是干什么?
是赚钱,不是做慈善,好嘛,你们不爱看这种是吧,爱看脑残剧是吧,那整呗,全拍脑残剧!
你们不是喜欢吗?
给你饭你不吃,当有一天没饭吃的时候,我看你们什么反应。
对于这部电影,我认为在那个年代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影片,这表现了中国军人的爱国担当,不管是因为祖国收到了教官的侮辱而想要离开,还是为了国家的荣誉而负伤训练坚持到底,这都是爱国情怀的体现,尽管这部影片会有一些瑕疵,但是主旋律是对的,瑕不掩瑜,虽然最后王辉单枪匹马地解救丽娜,但这并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影片,相反,他所代表的是中国的军人,是一个集体,是我们的中国!
本片称得上是一部非常出彩的爱国主义题材的军事电影,据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原故事的真实情况比本片所呈现的内容还要精彩,即真实事件中的特种兵训练要远比想象中要更加残酷,更加艰辛。
无论是真实事件中还是影片当中的猎人学校,其严酷的训练任务一直都在突破人类所能达到的极限,让所有身处其中的人们都叫苦不迭,抱怨不止。
来自中国的两位军人王辉和胡小军为了祖国的荣誉,凭借自身顽强的意志坚持到了最后,他们无论面向国人,还是面向世界都是铁一般的存在。
片中主要人物的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尤其是那两位中国军人在其中的表现,更能展现出我国军人不畏艰险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补录
我觉得还行啊~
也是看了很久了,觉得很感人
儿时经典
我又军训了。。我决定,以后看几遍就打几颗星,虽然应该是没机会再被迫看了
军训
五年级军训的回忆伴随着痛苦看的这辈子不会忘记
军训必看神作
学生军训必看电影
被学校逼看了三遍,妈的。。
中国人威武
模仿美国大片的一部不伦不类的东西 想起军训就气不打一处来 傻×的军训 不知过去谁最先提出的
主旋律
还是很有意思的片子
学校组织看的,见识到了一部分特种兵的生活。吃生肉那有阴影
土得不忍拆穿
刚看完魔鬼女大兵,抄袭加意淫都被官方吹嘘,这就是我们一向的宣传部门
有映象的中学时代看到电影,with飞鹰!
以国家的名义
终于看了这部都说不错的国产片了,,,感觉很雷。。。。八一电影制品厂。。哎,啥也不说了网上的枪手都词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