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时,男主跟将军的对话让我感觉电影少了很多东西,然后看到有人说改编自小说我就懂了。
故事应该是想传达这么一种观点:人的恶都是自身所处条件赋予的,所以环境也有责任。
即影片中所说:基督徒的罪,上帝要承担。
但电影对于军校对人性有何扭曲几乎没有很好的表达,开头军官强调“不会把学生逼得太紧”,但实际上没有通过情节展示。
如果看过全金属外壳或西线无战事这类电影的话其实可以自行想象。
可能需要三十分钟的戏来说服观众,军校到底把人性摧残到何种地步,以至于主人公兰道尔认为学员犯下的兽行军校亦有责任。
就是因为这个缺少铺垫,导致男主心中的恶被西点军校的几个学员所触发的这个最后反转揭秘,完全没用情绪上的累积,而爱伦坡备受欺侮默默忍受的善也就无以体现,以及他为什么对癫痫女主如此着迷的理由也难以让人信服(尤其女主的选角不是太好,缺少和爱伦坡一样的病态美)。
然后就是女主家里的环境,女主的癫痫如何把一家人逼得投奔邪教,这个也几乎没有讲,因为女主全剧只发病一次,症状也不严重。
提到癫痫让我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公爵第一次发病是很有冲击力的,从他出场时不讳谈自己有病,到言行举止彬彬有礼但与诸人相异,再到最后被逼到发病退场,这个结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
但电影中这个癫痫情节也实在太弱,不太能说服观众,可能这段有个二十分钟才能比较有力。
最后就是爱伦坡发现兰道尔的秘密,只靠两张字条和打听消息,有点太弱了。
总之,电影的确缺了很多东西,如果拍成3个小时我觉得会更好一些。
哥特军校凶案邪教爱情反转悬疑片。
讲述军校发生了一起凶案,过气警探被邀约破案,他抽丝剥茧,发现了真凶。
却在破案过后被自己破案中遭遇的搭档发现了真相。
原来是一场暴行引发的复仇,过气警探把自己的罪行掩盖在他人盗尸取心的丑事之下……开头过气警探被邀请到西点军校破案。
案件是一个军校学生吊死在树上,心脏被挖走。
警探一来就把法医检查过的尸体重新审视一边,发现了很多法医未曾发现的事情,比如脑后的钝器伤,比如手里的碎纸片,比如脖子上的挠痕等等。
让大家感到这个警探不一般。
紧接着他开始了解死者被杀哪天所有见到他的人,询问一些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军校学生坡,对他很有兴趣(因为他和离家出走的女儿都喜欢同样的诗歌),于是和坡一起破案,开始合作抽丝剥茧。
坡很有侦查的才华,不久就从碎纸片上的字迹里分析出了纸面上的内容。
这时通过侦查,警探发现了位于码头的一处冰室,并在冰室里发现了进行古老邪术仪式的痕迹(蜡烛油,形成的祭祀图案形状),进而认为这起谋杀案可能与军校的神秘组织有关。
坡通过自己军校学生的身份,套出了神秘组织的动向,并成功打入其中。
遇到了法医的女儿,两个人互生情愫,很是要好。
但是一个法医女儿的爱慕者袭击了坡,幸亏警探及时赶到,救下了坡。
警探通过自己的一个朋友了解了启动仪式,以及仪式的发起者,知道了杀人剖心的目的,从而找到了剖心的真凶。
同时,军校另一名学生被杀,就是袭击坡的学生。
警探从警官哪里知道坡与第一个被杀的人也有过交集,还发生过争执,但是他没有和警探说。
于是警探就质疑他,为什么和他有矛盾的学生都死了?
为什么不告诉警探他与第一个被杀的学生有纠纷?
坡向警探说出了心声,自己因为出生和长相等问题,被很多同学嘲笑,所以他因为这个和很多同学有过纠葛,他表示他如果要报复这些人,估计学校一大半学生都死了。
警探确认了凶手,于是告诉质问法医,法医才说出,自己女儿有毛病,医生说她活不长,但是有一天突然她说自己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让她活更长的时间,全家人都很高兴,原来就是通过挖人心脏,通过邪教仪式,延长生命。
医生应该是知道这个事情,为女儿隐瞒的真相。
警探让法医交出女儿,赶到了法医女儿要杀死坡,取出他心脏的冰室。
警探跑去制止这件事。
法医女儿还要继续这场仪式,但是不幸被烧落下的房顶砸死。
法医儿子舍不得丢下妹妹,跑去救援,也被砸死。
警探救出了坡和法医老婆。
一切昭然。
警探回到了自己的小木屋。
这时坡赶来,说出了第一个死者手中的碎纸片上的字迹和警探的如出一辙,包括通知坡去冰室的纸条。
另外坡还从警探酒吧情妇那里了解到,警探的女儿不是离家出走,而是被人强暴跳崖自杀的。
而强暴警探女儿的正是这两个被杀的军校学生。
真相反转,警探说出了一切,第一个学生就是警探杀死,吊起来,尸体应该是被法医偷拿,拿去给自己女儿剖心作仪式用了。
第二个学生也是警探杀的,这一次剖心不专业,因为是警探剖的,为了制造这也是邪教仪式的原因,还有一个,逃跑了,警探也没有精力追究了。
原来是一个失去女儿,伤心欲绝的父亲执行了地下刑罚,他不想这些学生被法院审理,只想自己执行家法,处置他们。
坡知道了一切,警探也很坦然地交出一切证据,让坡去告发他,他也已经没有遗憾了。
但是坡烧掉了纸条,虽然不愿与警探同流合污,但是他还是愿意公平正义捂住嘴巴。
爱人死了,虽然不是真凶,但是也有罪过,算是罪有应得(自己的爱人,也要为了延长生命牺牲,我想坡一定很难过),老师利用了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掩盖真相,找替死鬼,自己又被骗得体无完肤,所以坡应该是失望至极,所以才悻悻地离开了。
整体的故事前后结合起来看,还是有很多应证的,虽然一点没有怀疑过警探,因为是从警探的第一视角出发的,也不可能怀疑警探,也很正常,而且警探女儿被强暴也一点没有线索交代,所以最后的反转很是意外,但是个人觉得就想是外加一个故事一样,很是怪异,不自然,莫名其妙。
如果影片里能有一些蛛丝马迹,交代一些,也许就不会这么莫名其妙了。
另外就是第一个学生的心是什么时候剖的?
如果是法医放任的,那么第一个看到死者的学生怎么没有发觉尸体的异样?
好像有点不对劲。
还有警探发现冰室的原因也有点云里雾里。
有一点,感觉影评说的很对,我也觉得,警探是故意买了一个拙,是故意让坡去注意字条的,因为他希望自己的所有意图实现后,自己也得到公正的审判,应该有应有的下场。
坡说出真相,他应该会意外,应该也是在预想之内,所以才这么动情,贝尔演得很出色,是个好演员。
坡应该是很懂警探的,也恰如其分得成为了警探希望他成为的那个人。
最后警探应该是跳下去了,我想对于背负让人知道罪名的人,不是被公正审判,就是随女儿悄然远去,很悲凉,但充满诗意。
很怜悯这个可怜的姑娘,她绝望地纵身一跳,带走了父亲的心,心之所灭,唯有一死。
触动到了我,这是一个父亲应该做的。
个人评分:7.2 本片主角是“蝙蝠侠”,而且还是犯罪、悬疑主题,看起来挺吸引人,实际上表现的确还可以,但也只是还可以了。
电影的基调是沉闷、偏文艺的,这类电影一般都是配乐挺不错,画面也不错,本片也是遵循了这一点。
配乐和雪天契合得很好,挺有代入感,画面也可以,有文艺片那味,这些点加起来营造了一个犯罪、悬疑的氛围,但实际上剧情的表现就没那么好了。
本片标签是悬疑、犯罪,主角也是个侦探,但全片的探案、调查部分却很少,特别是后半部分,只剩下了悬疑,虽然结尾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少,但这也导致全片节奏很慢、很沉闷的,在故事性上没有那么吸引人。
主角的助手埃德加也是塑造得不太好,一个落入俗套的角色,沉迷于诗歌,有些神神叨叨,甚至有些“恋爱脑”,在最后结尾的剧情和真相都是他推动的,实在是有些俗。
本片的结尾也是有些能理解,一回想前面是有一点细节,但最后真相揭露时,虽然达到了反转的效果,会感到一些惊讶,但的确有些牵强了。
本片结尾既可以是一个加分项,但也是一个扣分项,从一个犯罪、悬疑片变成了单纯的犯罪片,而这样的结尾故事在其他电影也有过,但放在这部电影,处理得就很一般了。
1830年西点军校的士兵发生一起命案,弗莱被绞死,在停尸房被割走心脏,政府正对军校不满想关闭,军校请兰德破案,他妻子去世,怀念失踪的女儿。
兰德和医生探讨并开始调查,发现死者手里有信的碎片和去停尸房的人穿了古怪的军装。
性格诡异,被孤立,喜爱诗词的士兵坡来提供线索,兰德让坡帮助调查,破译纸条。
兰德发现案件与宗教及年女巫魔法有关。
两人盯上医生的儿子阿特摩斯。
葬礼上弗莱的母亲将日记给了兰德,水印后了解了日记的内容。
在医生家他们认识了医生的妻子,儿子还有身体不好得美丽女儿莉娅,她被坡文艺所吸引并答应在墓地约会,但突然发病癫痫,好在救回来。
士兵巴林杰也喜欢莉娅,夜袭坡。
翌日巴林杰遇害被吊死割去心脏。
在医生家兰德发现他的祖先有黑魔法的标志并找到那件特殊的军装。
另一名士兵失踪逃跑。
坡和莉娅相爱。
兰德和医生摊牌,医生承认女儿病越来越重采用黑魔法续命,此时迷倒坡,莉娅和阿特摩斯正在做法要下毒手,兰德赶到解救,屋子失火兄妹被砸死,坡被解救。
兰德完成任务离开西点军校,回到住处,原来就在不远的溪边。
坡康复后来找他,实际上:兰德给坡的纸条暴露了弗莱死时碎片两者字迹相同,兰德女儿回去的路上被三个士兵强奸后跳崖自杀。
兰德设计引弗莱出来,将其杀死,巧的是,正好军校找他破案,医生一家没有杀人只是需要心脏,兰德借此将杀人嫁祸给医生一家,弗莱的日记上写了参与的人,于是杀掉巴林杰并供出斯托达德,也就是逃跑的那个。
兰德讲证据给了坡让他举报自己,坡烧掉字条离开,兰德也来带悬崖边。
贝尔这次没有《阿姆斯特丹》里头那么的奇奇怪怪,然而,当他应邀对西点军校的神秘案件进行调查时,初次见面说的话其实隐藏了小小的玄机,直到后头真相浮出水面,才能感觉当初贝尔不是无的放矢。
但个人感觉,这个伏笔,埋得还是有点生硬。
不过,也能理解,贝尔对西点军校还是颇有微词的。
网上对故事的评价不是很高,貌似对贝尔的表现也有点失望。
但是,个人感觉还好,故事的看点,大概有两个,一个是名校的丑闻,一个是著名世人爱伦坡,不过,这两点大概对我等基本无感,反响平平也没什么奇怪。
当时的传奇诗人,还是个“神经兮兮”的怪咖。
军校里头的神秘案件,刺激了诗人神奇的灵感。
在贝尔的调查过程中,主动请缨,义务加入调查。
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在后来和贝尔的“对决”,诗人说如果在军校遭遇霸凌就要杀人的话,那军校基本就剩下个位数了。
这句话基本是一闪而过,但隐隐透露出的信息量惊人。
而这位诗人另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约会,选择在了墓地。
这种事儿,大概也只有这位“神经质”的诗人,才做得出来吧,甚至连约会对象都抱怨——你满嘴只有上帝和死亡。
案件的调查,陷入了神秘学领域。
故事里头的专家,在大量的线索面前,指出,这起神秘案件应该和长生不老有关,然而,在故事最后,好像和长生不老也没什么关系。
倒是用这种方式来治病来着。
故事里头的法医一家,最终成为了“罪魁祸首”。
不过,法医其实还是蛮悲催的,身为医生,不能治好自己的女儿的病,只能眼睁睁看着女儿走向死亡边缘。
对于任何一个父亲,大概都是煎熬。
案情至此盖棺定论。
贝尔和学校之间的“偏见”,到最后貌似也得到了缓解。
然而,案中有案,案件的最后真相,需要诗人来破解。
不过,处于对贝尔的偏爱,个人感觉,所谓的破解,完全是贝尔自己的“良心”。
说点有趣的,由于案情需要,贝尔曾经请教过神秘学专家,结果专家扯出了“长生不老”的东东,贝尔表示附和,不过,这《红龙》是字幕组的锅么?
另一个有趣的点,大概是故事开始,咄咄逼人的长官,说,你可以不去。
一般这样的话,背后的潜台词也是昭然若揭啊。
封面图片上的“白色代码”,一定要注意是大写+数字,全匹配。
这部电影在上线前,我是相当期待,毕竟放出的消息是大名鼎鼎的爱伦坡将作为侦探助手出现在本片里,而侦探角色将由克里斯蒂安贝尔演出。
最让我兴奋的其实不是贝尔,毕竟他的表现相当稳定,就连在雷神4这种大烂片里,贝尔也能有所出彩。
爱伦坡,是最让我感到激动的。
爱伦坡那可是推理小说之父啊!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推理小说,就是出自爱伦坡值之手,《莫格街凶杀案》。
所有热爱推理小说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爱伦坡的大名,而他,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将被搬上荧幕,而且还是作为侦探助手。
电影会借此讲述爱伦坡的成长吗?
他会是因为某个大侦探的影响而成为推理小说作家的吗?
乌鸦8.7[美] 埃德加·爱伦·坡 / 2017 / 江西人民出版社爱伦坡经典的小说集但是电影让我比较失望。
简单说说几个地方,以下涉及严重剧透!!!!!
反转不够惊艳,容易猜到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大概就会猜想结尾会是“贝尔是主谋,真相最后由爱伦坡揭露。
”一是电影的闪回镜头较多,结局必然是和贝尔的女儿有关;二来,爱伦坡这个名字的分量实在太大了,最后的真相有他来揭露这才符合他的身份。
只不过,具体反转的形式我是没猜到的,核心诡计还算是合理,虽然算不上精彩但是及格之上。
事实上,这种侦探最终是凶手的桥段已经被多次在小说中运用。
特别是在某个侦探系列的完结篇,例如大侦探波洛(出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哲瑞雷恩(出自埃勒里奎因笔下)。
帷幕9.2[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 2015 / 新星出版社大侦探波洛的最后一案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8.2[美] 埃勒里·奎因 / 2017 / 新星出版社“悲剧”系列的完结篇爱伦坡角色缺乏不可替代性,干嘛非得顶这么个大名在开篇就提到过,爱伦坡这个角色是值得改编和深挖的,但是电影仅仅是形式上对爱伦坡的致敬。
倒不是说,这么用不行。
电影有点杀鸡焉用牛刀的意思,电影中爱伦坡的角色不一定非要用“爱伦坡”这个名号,替换成任何一个无名小卒都是可以的,没有体现“爱伦坡”这个名字在电影的存在的必要性。
我们并不是说任何好电影里的任何角色必须要有不可替代性,只是在这里这部电影特意用了“爱伦坡”,那他就必须存在必要性,否则,除了噱头将一无是处。
并且,在电影结尾爱伦坡角色并不讨好,他深深迷恋着电影中法医的女儿Lea,即使后者要将其杀害献祭,他仍在得知这一切后,为其开脱辩解。
一些瑕疵作为一部悬疑推理电影,不可或缺的一点是逻辑。
一部优秀的推理悬疑电影,一个完美无缺的逻辑链条和作案手法是非常必要的。
这里简单说说,电影不大合理的两个地方:1、贝尔前去小屋与医生一家对峙且要救爱伦坡。
医生一家是知道他们并没有杀人。
贝尔想要将杀人罪名嫁祸于医生一家,就必然面临着对峙,但是他无法确保法庭上的对峙他一定能赢。
因此,贝尔万无一失的方法是在小屋将一切知道底细的人全部干掉。
但是他没有,而且并没有这样的意图,是火灾意外杀死了知情人。
如果火灾之中知情人没有丧命,那么其完美犯罪不会成立。
当然,这里可以解释为,贝尔已然杀死了强奸他女儿的三名嫌疑人的两人,且无力追捕剩余一人,已有着坦然赴死、自首的心态,并且他无意牵连与女儿的强奸案无关之人。
但是,如果他不想通过完美犯罪逃出生天,从一开始为什么要自导自演呢?
为什么要费尽心机的杀死牲畜,仿造邪教做法现场呢?
这样解释未免有些牵强。
2、贝尔从医生书架上,就搜到了黑魔法的禁书,这这这。
太简单了吧。
前面俩小时,逗我们玩呢!
医生就这么将一本禁书大喇喇地放在书架上?
并非一无是处这电影也不是啥也不是,起码反转还是及格以上,演员表演全部在线可以说非常棒。
那种古典推理的调调我也非常喜欢。
只能说,及格分还是有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踏入影坛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总体来说演艺事业的发展并不顺利,因为在进入2000后他才开始声名鹊起。
可能对于很多国内观众们来说,很熟悉他在张艺谋的大作《金陵十三钗》中出演的神父,殊不知他是妥妥的演技实力派。
2010年因在影片《斗士》中表现出色,他一举拿下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
2014年他更是凭借影片《美国骗局》获得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影帝桂冠,至此奋斗多年的他终于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共有3部电影上映,分别是《雷神4:爱与雷霆》、《阿姆斯特丹》和《淡蓝之眸》。
不过很遗憾,这三部影片除《雷神4》外,其余两部影片均表现不佳,甚至于《阿姆斯特丹》则亏损严重。
其实三部影片中单从片名来说,本人更喜欢《淡蓝之眸》,仅仅是从这个名字来看,就会带给人无尽的遐想和神秘的意境,不过很可惜仅仅是名字而已。
《淡蓝之眸》由斯科特·库珀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和哈利·米尔林主演,影片定位是惊悚悬疑题材,这也是斯科特·库珀比较擅长的戏码,在2021年的时候他就推出过一部惊悚风格特异的影片《鹿角》。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西点军校成立20多年后的1830年,因为校内发生了一起骇人的学员被残杀的案件,贝尔出演的著名侦探兰德被请来侦破案件。
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兰德得到了学员爱伦·坡的帮助,爱伦·坡由于长相问题一直都是边缘的存在,但他本人却非常的有才华。
随着后续接连两宗同样骇人的命案发生,将西点军校内的紧张氛围推向了高点,这也迫使学校高层催促兰德尽快破案。
随着案件的深入侦查,一切迹象都瞄向了法医一家人,确实法医的妻女都是巫术的追随者,就在爱伦·坡即将被杀的时候,被及时出现的兰德救下。
一切看似案件真相大白的时候,爱伦·坡突然发现幕后的真凶竟然就是自己一直敬重的侦探兰德。
影片在最后玩了一个反转,应该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反转,足够可以让荧幕下的观众大吃一惊,但是怎奈影片过于拖沓,导致这个反转大打折扣。
其实导演在片中营造的氛围是很不错的,包括场景的选择和镜头的捕捉,都是很契合影片惊悚悬疑定位的,可惜被缺乏趣味性的故事情节给拉胯了。
当然导演也是做了一番功课的,首先是贝尔出演侦探兰德,无论是气质还是气场都是有的;其次是让米尔林出演爱伦·坡,也是在外形上极力的符合历史上爱伦坡的个人形象。
《淡蓝之眸》在网飞上线后,口碑两极化,整体表现并没有什么亮点,只能说是在及格线徘徊。
但是很是可惜了两位好演员,还有这个好片名。
【END】
1、片尾男主给男二一张纸条,男二看了以后,立马不追究男主的罪恶了。
这纸条上写了啥?
你知道么?
如果没猜错,上面写的是,我马上去死。
男二简直就是圣母婊啊。
2、男主这种角色很老套,既是攻(破案)又是守(犯罪),合着通篇拿观众当傻子,他来唱双簧啊。
虽然最后结尾反转有点彩头,但,回过头来,再看破案的过程,就觉得很假了,自导自演么,揣着明白装糊涂。
3、其一男主女儿被伤害,男主复仇;其二男主正好住在学校旁边,又因身份特殊,恰好被邀请破案;虽然导演安排男主扭捏了下,不想被邀请。
但你这分明就是为了方便拍电影啊,要不,这故事成立不了啊。
就是这么巧合。
4、很纳闷病态女为何突然拿真人开刀?
一家人助纣为虐,也是无语。
但也算是帮导演圆了男主的完美谋杀。
这剧情设计,也是坑。
5、据说埃德加·爱伦·坡是个举世闻名的作家,但我还真的第一次听说这个人。
整体上大雾、大雪、寒冬,冷峻的色调给片子加上了一些神秘和可怕的氛围。
选角很1830,扮相有点怪。
那个上校像个猴子,不是么?
同样是冬季连环杀人案, 同样是作家角色协助侦探破案, 同样是作家角色对女主一见钟情, 同样真相是因为女主为了续命干的坏事, 同样最后反转侦探也有问题不过影片风格不一样。
这是一部有时代感的小说电影,它需要我们像读一本书一样,静下心来品味剧情静静地流淌。
就像在读它的原著小说一样,只不过是反过来了,品味剧情的同时,也去想象原著那细腻的表达。
很多影评都说这是一部慢节奏的电影,我并不认同。
《淡蓝之眸》有它的节奏,一个又一个的案子,一个又一个的发现。
而且显然导演为了不输商业片的观感,加速了剧情的表达。
如果是原著,会在背景介绍上凸显更多的细节,但是为了能够把一本书的剧情塞进2个小时的电影,我觉得这样的压缩是值得的。
如果不看电影的最后半个小时,我会认为这是一部类似福尔摩斯的侦探片,它很传统。
3场谋杀,几个线索,逐渐接近凶手,最后在烈火中结案。
最后半小时的反转也不难猜,几处没有揭开的伏笔和主角的身份,似乎已经道出了这个甚至算的上是老套的剧情设计。
加上这个伏笔,我会认为这是一个还算是传统的侦探电影。
剧情的元素非常戳我的xp,1830年的美国,西点军校,服化道非常好,加上电影那股冷淡的调色,一下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煤油灯的年代。
神秘主义,献祭仪式,女巫猎人,宗教,这些带有克苏鲁的元素更是让我兴奋,这是我的兴趣所在。
影片里对尸体有特写,还是蛮逼真的,看得会有一些紧张。
克里斯蒂安·贝尔继《雷神4》以来再次出演一个痛苦的父亲,贝尔是演这种角色上瘾了吗哈哈哈。
哈利·米尔林饰演的诗人更是令人惊叹,贡献了精彩的表演。
更令我震惊的是他居然小时候在《哈利波特》中饰演哈利的堂兄!
减肥是真的能增加颜值。
总之,《淡蓝之眸》带给我了非常舒适的两个小时,演员的演技和非常到位的服化道让我自然地沉浸在其中了,静静跟随破案的过程,享受这些神秘元素带来的感官刺激。
这不是一部剧情特别优秀的作品,但是它真的让我回想起了几年前那种安安静静看书的感觉。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对生活做一些减法,回到那个少一些打扰的时代。
太平庸了,自以为反转很高明,贝尔为啥?为啥?真缺钱啊?
节奏冗长的农村迷信家庭的闹剧。
Listen to me, you must finish reading Bayard’s book before you watch this film.
看不下去。68分钟弃
哈利这脸不演变态浪费了。当然,爱伦坡也是变态。
整部电影的格调太喜欢了,像福尔摩斯小说中的感觉,贝尔更是为电影加分不少,如果能采用倒叙加上第一人称旁白的话会更增色
噱头挺足,卡司也不错,但是悬疑的氛围太弱了,看着很精良但是内容很平庸。
叙事手法和故事背景一样“古典”,整体缓慢而深沉,气氛营造的不错,悬疑探案是主线,救赎与理解则是延展的另一面。对的人没有在对的时间相遇,而坏人却无处不在。
网飞给的预算足够充足,摄影美术画面质感强烈,配角阵容也大,能吸引人看下去,探案故事不走心,拍着拍着就游离了,结尾反转也救不了
2顆星給光影,真實的蠟燭光有多暗畫面就有多暗,太喜歡了。
2.5 最后的翻转是因为觉得前面写的不够好吗?连很小的配角都是大明星,真是浪费这配置。
没有把重心放在猎奇上,解谜更多的是解开心理创伤。节奏可以更快一些,关于梦境的探索有些停留在表面。
个人很喜欢,恐怖片加上犯罪片的元素,几位演员的出色表演,我看的很投入,而且电影的氛围感很强,好比是给他穿上了一件件装饰的衣服,看起来气质都变了,整体完成度很好,最后的反转,我是没想到,我查我自己?很熟的套路啊,还有那位女演员,夏洛特甘斯布,前几天刚看完她主演的《女性瘾者1-2》,这里存在感也太低了吧?
奈飞十分喜欢请大牌来拍这种看似逼格满满却又实际空洞无物的“大片”。
没推理 没节奏 没反转 说惊悚连我都吓不到
查案戏有点无聊啊。。。
精致烂片 又拿nevermore祭祖
节奏过慢,但真是一部复仇爽剧,谁能想到这结局呢?
3.5星“忏悔有什么用?我要他们死!”题材很好,但拍的真的很一般,看得我内心毫无波澜。爱伦坡的演员选的真好,演员的服道化以及电影的场景,尤其清冷的调调超喜欢。
前面是有点拖沓,但也不至于六点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