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3个小时看完了《Rendition》,碟片的封套上写着“反恐疑云”,其实片名的意思是“引渡”,故也有引渡疑云的译法。
片长约2小时,之所以看了3个小时是因为中途吃了个晚饭的缘故。。。
这片应该也算是明星荟萃了。
Reese Witherspoon,Jake Gyllenhaal,Peter Sarsgaard,还有两个老戏骨Meryl Streep和Alan Akin压阵做配角。
不过名人虽多,戏份却都不算多,Gyllenhaal还可算是合格的男主角,戏份较多,相比之下挂着女主头衔的Witherspoon基本就没什么戏份,寥寥无几的几场也没什么发挥,基本是一伪女主。
从演技角度来看……Streep演这个老奸巨猾的中情局头头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游刃有余;Gyllenhaal发挥的不错,基本演的到位了;Witherspoon因为戏份太少,基本没什么亮点,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了。
倒是Gyllenhaal的姐夫Peter Sarsgaard虽然只有寥寥数场戏,演的倒还算成功。
其实片中最出彩的应该是那对苦命的埃及恋人,另外就是演被陷害的工程师的那个家伙,非常好。
就片子本身来说,因为是拿政治题材说事,所以看点的问题已经保证了。
但是影片的拍摄手法不错,当然确实有模仿巴别塔甚至撞车的痕迹,不过处理手法上很到位,平行叙事和时间乱序处理的很老道,尤其是时间乱序,不着痕迹,衔接的非常好。
我也是直到埃及姑娘的爸爸,那个特工头头回看录像发现有人阻挡了“人弹(他准女婿)”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是之前发生的事。
可以说就时间乱序的处理上,可以给满分了。
片中提到了所谓的“extraordinary Rendition”,即特别引渡条例,其实我觉得导演十分狡猾,有意或者无意的把这个问题淡化了,并且根本没表明自己的观点,因此虽然片名叫做“Rendition”,但内容却基本没沾什么边,充其量是用一个敏感题材的噱头,其实只是打了个擦边球而已。
Extraordinary Rendition是真实存在的,不过根据找到的资料,并非是从克林顿政府开始,而还是从小布什上台后才逐渐浮出水面的,说白了,就是911之后。
刚刚看过这部电影,很沉重,我不记的有几部电影像这部电影那么沉重,但是这部确是近期最引人深思的电影. 经历911的美国人民,看来很多人还笼罩在恐怖的阴影下,由于恐惧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也出现了,这是一部关于美国人在到处讲指责他国人权问题,他们的人权问题反而更让人深思.亲爱的朋友希望你们能看这部电影
反恐......,说实话老美的言论还是相当自由的。
1.如果我怀疑你会危害整体,我一定会把你从这个整体中剔除,这是很干脆的做法,也是保护大我最理性的方式。
关键是给牺牲的这个人如果真的是很无辜,该怎么办?
倒霉!
所谓立场,本片的立场是站在人权上来说的,我会同情,因为我也只不过是弱势群体。
2.如果你至亲至爱的人惨死,而杀人者逍遥法外,最直接的方法是以牙还牙,这也是在没有法制的情况下最原始的做法,复仇,与其屈辱的活着不如讨个公道。
站在牺牲者的立场我同情,但却不值,任何东西都不能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所谓牺牲,应该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正义。
我想到了王佳芝。
3.很少有一个婆婆对自己的媳妇如同己出,也很少有一个团体能真正做到一视同仁,突然想到了《谏逐客书》,给出卖的感觉真的很不好。
这片涉及的内容很多,也很杂,而且在任何一方的立场来说,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处,所以不想深考,看过就算。
表演很好,最后30分钟也很惊心,中间一段曾有昏睡期,总的来说,我算喜欢。
多条线索并进,控制得很好。
适合现在的国人收看,对待恐怖主义和暴力,小心不要陷入以暴易暴的漩涡。
每次讨论到死刑和日本之类的话题,总会有人扔过来这样的论调:如果你的女儿被人先奸后杀,你会希望把凶手怎么办?!
或者如果你的亲人被日本人大卸八块,你想不想把那个日本人大卸八块?!
于是我只好说,如果我是那位不幸的父亲,我会希望把凶手剁成肉酱包饺子吃;如果我是屠杀的幸存者,我会希望把大和民族毁灭。
正因为如此,我不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为当事人难免失去理智而做出比凶手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错事。
我们也不应该让当事人成为处理这些事件的决策者。
可惜我们并不总是有机会充当第三者,不确定的感性因素几乎随时主宰着我们。
人不是上帝,因此总会不客观。
就像有经济学家叫嚣说价格是不均衡的,因为均衡的时刻太少。
如果我是美国人,在世贸大厦轰然倒塌的那一刻,我会希望将直接伊斯兰世界夷为平地,而不是花时间搜寻恐怖分子到底藏身何处。
如果我是国土安全部长官,面对一次恐怖袭击的威胁和一个似是而非的嫌疑人,我会说去他妈的程序正义去他妈的个人权利,一千万人就要死了,我不在乎多死这么一个。
但是我不是,于是我大声疾呼,于是我拍出电影来揭政府老底,乘民愤之声抨击权势,夺取小金人。
孰对孰错,只取决于那个埃及人的骨头够不够硬。
而后者应该庆幸的是,他的呼声众人可以听得到,因为前者即便权势再大也没能阻挠言论的自由,因为有些权利永远都牢牢握在人民自己手中。
这就基本上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世界里并不需要上帝,也不需要聪明的或自以为聪明的人,只需要权利的分离与制衡。
1,看到快完了才发现是两条时间线。
2,美国人审视自己的意识还是挺强的。
911后全国戒严,随即又思考自己的草木皆兵是否正确。
3,以防万一,去美国的飞机上切记死活留下点“你曾到此一游”的证据,免得CIA怀疑你入境记录一删就查无此人了。
4,睁大眼睛找个深爱你的好人(深爱,好人,两点缺一不可)做人生伴侣,你失踪时只有他会不遗余力的找你。
不是特别出彩的影片。
剧情不好不坏唯一记住的,地下监狱真是残酷啊!
让人痛不欲生的说。
另外觉得,男主今后的生活要怎么继续呢,经过了如此大的阴影之后 ,得看多长时间的心理医生啊!
首先 我不居於美國 也不認識伊斯蘭教國家 .關於那個國家安全策略 . 甚至 其實 CIA 我都不太了解不過美國為反恐 進行秘密活動 這就不難理解 .故事最後 才發覺 原來 事情不是平行進行 . 整個故事有時序 . 不得不給剪接記一功 !有一幕挺深刻的是 當 Anwar 看著水桶然後用水洗面的那刻. 他因為甚麼變得這樣卑微.美國政治總是在電影中被形容成進行很多不見光秘密且不人道任務 .平衡國家與一個人之間 ; 生命的價值若是無限 . 多少條生命 也該沒影響那價值 .事實是 看 DVD 中 導演推薦的 documentary short裡頭的兩個案 我們就知道 真正被折磨的人 是怎麼過日子的 .看著 Bush 面不改容的說 不容許折磨式審問 真的想吐 .演員都演得很好很真實 . 故事情節也取材現實與真人的口述唯一就是 劇情所指 新任CIA 把 Anwar 放走 . 再新任也好 . 是太不合理 .當然電影需要一個英雄 . 特別是美國人拍電影 怎能沒一個正義的美國人 .
值得看吗:是必须看吗:否影史留名:否影片三条线并行,但三条线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
整部剧中规中矩,聚焦于恐怖活动带来的伤痛和反恐过程中的刑讯逼供但又没有深挖,剧情进行到最后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
值得一看但也没有太多亮点最后被囚禁者被放出的时候情绪表达有点奇怪,包括回到家里那一刻也是类似
调子很忧郁,是的,悲剧嘛,女人吟唱声让人更觉悲伤无限,安瓦被无端折磨让人气愤和惊恐,更加让人胆战心寒的是那些人肉炸弹们,死去的那一对年轻恋人,太让人可悲可叹了很喜欢这种叙事方式,貌似进行时,实则过去时,看到最后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不温不火,慢慢的说着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直感觉梅里尔斯特里普蛮合适这类刚硬角色的,所以,在影片中的表现,感觉着很自然,她身上就带着这种味道杰克吉伦哈尔,忧郁的男人,个人感觉着杰克跟瑞瑟斯朋不般配,已经分手了,再找个好的吧喜欢彼得·萨斯加德,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夫,演出了很多小小的坏角色,迷离的眼神跟吉伦哈尔家族蛮般配战争是根源,政治是手段,这部影片拍的还是很理想化,有谁能有安瓦这样的运气呢?
试问这样的迫害下有几个人能够活着出来的?
算了,社会已经很残酷,电影还是给人一点美好的希望吧
笑死了,又浪费了宝贵的一个小时。“生化烟雾弹”变僵尸的设定也能想出来,策划你可真行啊!看了开头一直以为是个倒叙的叙事结构,一直在期待港式的双人卧底加牺牲套路,结果当看到小女孩被绑主角被停职才恍然大悟被编剧骗了(甚至弹幕一直在说老陈的牺牲很悲壮很惨,搞得我就很期待,好家伙合着全是制作公司的营销套路啊,就为了让你看够六分钟),结果一看进度条已经过去一半了,回忆你是只字不提啊……剪辑很水(尤其声音),人物塑造几乎没有,根本感受不到主角的自责和反派三弟对于身世的绝望无助,全靠台词口述,没有任何动作、情感、动机的加持,没有形成戏。甚至最大的内部矛盾冲突——也就是嫂子对警察这个职业的怨恨也都没有讲明白最后怎么就消除误会变得理解了……感觉整个电影的故事就很过家家一样,单薄到像故事会里的一段小故事……
没啥好说的。就是一网大。短短一小时就相当于一部电视剧!也没什么好点评的!反正就是看看呗!
警匪僵尸魔幻片…
真不知道是哪个垃圾配的音,这个背景音乐极其他么的恶心,噪音极其恶心,连对白声都听不清......
没啥意思
好烂啊,辣眼睛的烂
啥新型毒品能让人变成丧尸啊?!
动作戏还可以,参考了《特殊身份》和《导火线》
飙车戏不错。就是海报封面有点虚伪
卧底抓毒贩。女儿被绑。对打。毒弟交换人质。毒窝人咬。击毙
这是啥呀,强行敌方组团降智?
毕业作业么
片子之烂,烂过臭鸡蛋
还好就一个小时,但已经觉得乏味了,除了青岛的外景还不错
整体还可以,孙健淇很帅
企鹅为什么给我推这个???
不好看
可能2倍速看,感觉动作戏还好。
垃圾
国产网大如果不是院线电影「降格」的,都不能看。哎,伊然当年看《极限17》很喜欢,关注了社媒,结果解约耽搁了一段时间。再一次看到她表演还蛮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