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就是在映射Allen自己:一个不入好莱坞商业界的文艺导演。
他渴望心与心相抵的爱情。
片子里让我最感动的前妻对她的爱,但又不是盲目的爱;经纪人对他的体谅和照顾。
整片无厘头剧情上面充满了暖暖的温情。
其中达成工作协议的那晚和前妻十年后的单独会面,他一本正经的谈工作,谈着谈着忍不住埋怨前妻十年前的离开,满满的委屈不可思议歇斯底里,以至于前妻不得不结束了这次会面。
“我们两没有交流了?
但是我们还在做爱啊,做爱是最好的交流”搞笑死了。
但回头她又对他的不理智的行为闭口不提,这一个小细节就完全体现出前妻对他的理解,太暖了之后发生的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了。
伍迪·艾伦在过去的若干年内还是创造了一些糟糕的作品,至少对于影迷来说是比较失望的,其中就包括:2003年的《奇招尽出》Anything Else、2002年的《好莱坞式结局》Hollywood Ending以及2006年的《独家新闻》Scoop。
但是《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的问世以及它所取得的上好口碑,再次证明了伍迪·艾伦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天赋的导演之一。
美女艾丽显然是这个电影最大的悬念。
作为前著名导演的前妻,她推荐这个业已落魄的人来拍一部六千万美元投资的电影。
我们对这个女人的感情产生了好奇。
瘦弱而且愁眉苦脸的伍迪艾伦得过两次奥斯卡奖。
他有什么样的才华?
这是第二个悬念。
那个俊朗的中产阶级新男友到底是不是个保守的娘们?
他还有什么令人讽刺的行为?
第三个。
只要不把这三点散发出来的光芒搞砸,那么片子就成了。
这三个个悬念实际上是三个哲学问题。
无论如何导演要给出答案,或者化解这三个问题。
给不出正确答案,那就给一个“好莱坞式答案”吧。
总之,命题是吸引人的,电影(艺术化的动作)是失败的。
那就不谈电影,谈问题。
这么一个古怪的导演获得了去巴黎的机会,他亲吻艾丽的时候,我感到艾丽脸上充满了愚蠢。
而且,沃尔的同居女友也是个粗俗不堪的女人。
似乎女人一旦爱上这种激进派的高级知识分子,就会天然地变成傻逼的、“许广平式”的老妈子女人。
而艾丽和那个制片公司老板在一起的时候,是多么自然和惬意。
如果伍迪艾伦在讽刺的话,我相信讽刺的是古怪的艺术家和严肃的法国。
伍迪访谈
随便一提,对我个人而言,我的所有电影中最令我震惊的是《好莱坞式结局》居然没有被观众看作一流、非凡的喜剧。
我很惊讶观众居然不接受这个故事。
我觉得这个点子非常有趣,我也十分巧妙地将它融入了电影之中。
我很滑稽,蒂亚·里欧尼表现也很出色。
我觉得这是一个简单、有趣、可行的点子,查理·卓别林、巴斯特·基顿、杰克·莱蒙和沃尔特·马修都能拍。
我认为无论是台词、表演、拍摄、笑料、场景,我都没有搞砸。
当我把电影放给第一批观众——电影编剧看时,他们说"这部电影简直太了不起了。
这是你最喜剧的电影之一。
"但随后的反响却不是这样。
我非常震惊。
不过,票房如何对我来说无关紧要,电影的投资不多,在世界范围内上映还是小赚了一笔。
这之所以是所有电影中令我最意外的是因为我通常都不喜欢我完成的作品,但是这一部我却很喜欢。
虽然我知道很多人不会认同,但在我所有的喜剧电影中,我还是把它排在前几位。
伍迪艾伦最近负面新闻不断,媒体也是很不给面子,纽约的一个雨天很可能不会上映,甜茶傻脸都捐出了片酬。
anyways作为他的忠实粉丝,对他的喜爱还是丝毫不减。
昨晚看了他02年的好莱坞式的结局,一如既往的有意思,心情抑郁的时候看他的片子是很好的选择。
伍迪艾伦,一个说脱口秀出生的瘦小犹太老头,在他的电影里嬉笑怒骂之中看到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
他自己编的故事很精妙,经常看到一半就猜不出来结局到底是怎样的,这可能跟我的阅片量阅读量也有关系。
这部作品仍然是喜剧,仍然是纽约,他扮演的还是他一贯扮演的手舞足蹈神经兮兮的聪明老头。
曾经他是个好莱坞赫赫有名的大导演,现在却不得不拍一些除臭剂的广告,就在最低潮时,她的前妻为他争取到了拍片子的机会,他需要和她前妻的未婚夫,精明的制片商哈尔签约。
虽然极不情愿,他还是做了。
结果他竟然因为心理原因突然失明了,在接下来的几周靠着翻译和他前妻打掩护拍完了电影,上映前他恢复视力了,但是片子一塌糊涂,受到了美国观众的一片恶评,但是却出奇的被法国的影评家欣赏,后来和前妻和好如初,一起去巴黎了。
哈哈哈。
这部片子虽然不是纯粹的喜剧,不会像周星驰吴君如般让你一直哈哈哈,但是有些地方还是会让你笑的岔气,并且你也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很喜欢那一段,他去咖啡馆见一下前妻,本来是要聊电影工作上的事的,结果说这说这就开始大声抱怨原来的她的所作所为,后来拉回正轨,然后在对话中又开始对往日的爱恨情仇无缝连接的说出来。
最后在叽叽喳喳中前妻仓皇而逃阿哈哈哈,其实这也和后来前妻对他的未婚夫说“我一直都爱他”呼应了。
这就很生活,只不过更加放大了,更加激烈了而已。
还有要和哈尔单独聊天,他数着步子,走到他以为对的地方往下坐的时候,给我笑死了,太滑稽了,他的肢体语言很搞笑。
最后这个很可爱的老头成功追回前妻,胜利!
关于瞎子“瞎导”这一点也是很有意思,女演员穿着三点式不知情地勾引他,超级茫然尴尬的场景,他自己看了成片就说一塌糊涂,就是瞎子导演的,竟然获得法国人“50年来最棒的美国电影”这简直讽刺的阿哈哈哈哈哈。
不说了,五星推荐。
结合片名,开头五分钟就猜到结尾了,但剧情发展还是让人觉得厉害,简直异想天开,又是一贯的轻松深刻。
故事完全包含着woody allen对自我经历的讽刺,其中几个桥段对于对白类型的开拓又惊艳了,然后不断累积对美国电影产业的讽刺,最后再是对欧洲艺术电影的讽刺,解构的东西完全用活,学习,还是学习,真不知道woody allen的脑子怎么长的。
如果你想看一部文艺影片,比较好的选择是找部欧洲的片子,但要选择在你精力最旺盛的时候看,否则你很可能看着它入睡。
没办法,降低要求看部好莱坞的,又受不了总被自己猜中的情节发展和千篇一律令人乏味的好莱坞式的结局,在你上下两难、在艺术和媚俗之间找不到自身的位置时,伍迪•艾伦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个脱口秀出身的瘦小的犹太老头一直坚称自己不是知识分子。
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他在《好莱坞式的结局》首映式上说:“法国人对我一直有两个误解,第一,他们仅仅因为我戴着副眼镜就认为我是知识分子;第二,他们总以为我是艺术家,因为我的电影老是赔钱。
”当然,他是笑着说的。
很难说伍迪是不是知识分子,15岁时成为幽默专栏作家,19岁被大学退学,29岁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喜剧先锋”,67岁荣获“棕榈之棕榈”(Palm Of Palms)特殊成就奖(这是继瑞典国宝级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之后第二次有人获此特殊奖项)。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伍迪一直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眼睛观察着世界,并用他的电影描述着人生的悲与喜、乐与哀,虽然他的影片多是喜剧,但在嬉笑怒骂的后面我们看到的还是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
好了,赶紧进入正题。
《好莱坞式的结局》是伍迪的第36部编导作品,依旧是喜剧,依旧是在纽约,依旧是那个紧张不安、手舞足蹈的犹太老头,这次是拿好莱坞开涮。
瓦尔曾是个声名鼎赫的导演,但如今却为了糊口不得不去拍一些诸如除臭剂之类的广告。
所以当他的前妻艾丽和她的未婚夫哈尔——一个典型的精明的好莱坞制片商请他执导一部大制作时,他虽不情愿但还是签了约。
可倒霉的瓦尔在影片开拍不久突然奇怪的失明了,但在经纪人的劝说和各种压力下,瓦尔决定隐瞒自己的情况继续拍下去,于是,喜剧便开场了。
别期望伍迪•艾伦的喜剧会象金.凯瑞或周星驰的那样让你笑的岔气,大多数时候你会觉的这个罗嗦的小个子男人很烦心,但他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或一句话会让你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后你会觉得自己和他一样好笑。
有两段剧情我觉的很有意思,一段是瓦尔和前妻在餐馆里讨论剧情,瓦尔竭力想一本正经的和她谈剧情,可讲着讲着他就不由自主地抱怨妻子为何离开他而选择了愚蠢的制片商等等往事,伍迪的表演几乎不漏痕迹;另一段瓦尔为影片请了一位中国摄影师(实际上伍迪.艾伦近年来多次请赵非做摄影),后来摄影师对拍摄不满,怒而辞职用标准的普通话说:“TMD(国骂),老子还不干了呢,李安有几部戏还等着我开拍呢。
”影片温和地嘲讽了好莱坞的运作体制,指出了导演在好莱坞只不过是大制片公司的打工仔,根本无从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所以伍迪.艾伦坚持在纽约拍片,拒绝融入好莱坞的体系,这也许就是除了《安妮•霍尔》以外他从没得到奥斯卡亲睐的原因,可他真的需要那些小金人儿吗?
《安妮•霍尔》获三项奥斯卡奖的那天晚上,伍迪正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家俱乐部里吹黑管。
身为犹太人,伍迪却不时在作品中自我解嘲犹太种族性,表现出难得的民族自省和认知。
但伍迪确实老了,“他收敛了批判的锋芒,只是不动声色的讲着一个个无伤大雅却引人入胜的故事”。
影片结局如何?
我只能说,这是伍迪•艾伦的第36个非好莱坞式的结局。
怎么会把他们两者凑合到一块儿,这还得感谢昨天翻来覆去的失眠,在半梦半醒之间,似睡非睡之际,通常都是我灵感迸发,才思如泉涌的时刻,这时的我作曲肯定比爱因斯坦好,研究物理也强似贝多芬!
先说说我们不太熟悉的《好莱坞结局》。
2002年,伍迪·艾伦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喜剧片——又在拿他那个提不起的电影圈说事儿了。
瓦克斯曼是个曾经问鼎过奥斯卡奖的大导演,然而如今时过境迁,他生活潦倒,每日只能靠拍摄除臭剂之类的广告和回忆当年的辉煌度日。
不论经济上抑或自我形象上,瓦克斯曼都急需一个机会改变。
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前妻艾丽与现任制片老板未婚夫耶戈尔恋爱了,并正准备筹拍一部新片。
艾丽努力说服未婚夫,让瓦克斯曼执导这部投资六千万的大制作。
为前妻的现任未婚夫工作,瓦克斯曼虽然在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失节事小,饿死事大,他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就在他要开始从事这份有望使他再次名声大振的工作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电影开拍的前两天他的眼睛突然失明了。
虽然只是神经性盲症,还会复明,但是已经骑虎难下的瓦克斯曼在经纪人阿尔的建议下只能决定在不让人知晓的情况下继续将影片拍完。
于是,一场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就这么开场了……真诚地说,这个人物瓦克斯曼,确实没有什么可爱的地方。
首先,他的形象不好,看看伍迪艾伦就知道了。
第二,他性格不好,文明点说是喋喋不休,俗点说就是碎嘴子,怪不得他前妻要跟他离婚。
整天对着这样个喷壶男,兴高采烈才做的漂亮发型,到家就兜头泼上一盆冷水,不走才怪呢。
第三,他自个儿也不是什么好鸟,就着选女演员的当儿,顺便搞搞小情况儿,发展发展女朋友的后备储存,有公器私用之嫌。
虽说又这么多的不可爱,可是一旦你看到:当人家请问他该怎么表演或者该选择什么道具的时候,他只能“这个,那个,就是那个”或者“你说得不错,就那么做吧”地含糊!
因为他以前风格就比较另类,所以大家都以为这是他的独特方式,居然谁都没察觉他看不见,即使他有一次不小心从片场搭建的模型上摔下来!
还有那位片中片的女主角,居然以为他那直勾勾的眼神是表明想和自己做爱,还穿三点式勾引了俺们的“瞎导”一番……不由得你不笑出来。
谁能想象一个瞎子能导演一部电影,那不正是“瞎导”么?
可艾伦最终笑料百出的做到了,影片还被法国佬评为“美国佬50年以来拍得最棒的电影!
”而艾伦同学也得尝所愿,不仅复明,还和前妻重归于好,幸福地前往法国执导新片,完成有一个好来坞大团圆式的结局。
伍迪艾伦素来以“坏孩子”闻名,他独特的讽刺风格在这部片子里暴露无遗。
不过最厉害的还是他的先见之明。
他怎么知道在3年后的中国,这一幕会真实上演呢?
丈夫和妻子,导演和制片,怎么这么眼熟?
可见夫妻档在国内国外都是流行的啊!
制作班底来讲,这个来自中日韩,五湖四海,《好莱坞结局》中,瓦克斯曼也坚持要用一个中国摄影师,可见艺术片导演的国际化思维就是强,只是对于这个中国摄影师,瓦克斯曼不仅瞎而且聋,整一个迷迷糊糊。
这点还是陈导演强,至少他教会了这些洋鬼子(别管西洋还是东洋)们都操着带口音的汉话招呼了那么几句。
至于最主要的“瞎”问题,那要看结果了。
瓦克斯曼后来复明,看到自己的作品,用了一句“真是糟透了”来形容,国内的批评声也是一片,幸好“上帝创造了法国”(瓦克斯曼语)。
作品好不好,导演最清楚,这一点上,瓦克斯曼又是可爱的,虽然面对恶评怒气冲冲,得到好评又沾沾自喜,至少他对自己还是老实的。
伍迪艾伦年纪大了,还是改不掉调皮捣蛋的脾性,前些年和丑得可爱的韩国裔养女结婚就闹得沸沸扬扬 了,现在又拿好莱坞看涮,不过好莱坞也不是吓大的,大人有大量,宽容接待之。
据说这部电影还真是得到了法国佬的喜欢,嘎纳电影节就曾经用这部电影作为开幕影片。
同样是在嘎纳电影节上,还小范围试映了一部来自中国影片。
据传回国内的评论,国外同行盛赞此片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突破”,不想这部突破之作,在中国反而水土不服起来,引来骂声无数不说,还落入一胡姓白案师傅的魔爪,炮制出馒头若干。
我想,如果陈导演足够聪明,足够洒脱,何必纠缠于这些俗事儿之间,不如电影中说的那样,戴上漂亮的妻子幸福前往光明的某某国,逍遥自在呢?
古话说得好,此处不留爷,自由留爷处!
从伍迪·艾伦的早期片看到最近十年的片,感触最大的是,当他在影片中出演角色时,更加好看了,活像一位机智的老者,但仍不乏活力。
不似他中期的作品,神经质得有点猥琐,不过这也是他在影片中故意塑造的形象。
而当他老了,形象已然变了很多,他的银白色头发和穿着都是非常整洁的,显得很醒目,眼神也不同了,变得精精灵灵的。
这部片毫无疑问是一部典型的喜剧电影,又糅合了一些悬疑因素,但要论多出色,也不怎么出色,确实如部分网友所言,在他的作品中属于中等水平,看看还行。
窥探了一下拍电影的过程,伍迪艾伦本身就是大导,拍电影的情节肯定很真实。
中国摄影师的普通话真是欧美电影里最标准的了,一句 妈的 振聋发聩。
天才的导演沦落到跟胸大无脑的女模特过日子,这俩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女模特相信伪科学的减肥训练营,矫揉造作的演技等等。
而导演疯疯癫癫的,有把电影视为信仰的激情,让我想起了巴比伦里把所有人都pushed to the limit的那些片场,电影把现场所有人都快逼疯了,收音员热死在隔间里,群演演了一遍又一遍,主角在不断的骂娘,一点响声都弄得被整个剧组问候老妈,然后留下了将军在透过远方战场卷起的漫天尘土的落日余晖下亲吻爱人的镜头。
(不得不说罗比真是很厉害的演员,她能把那种带有live to the fullest/there‘ no tomorrow特质的角色演的十分到位)导演和模特的关系也很扭曲,导演说过不可能娶她,女模特也并不关心导演,在得知导演和前妻复合的时候关心的只有她是不是会在电影里出演。
总感觉年纪大了之后的感情就是忍受,过大的生活压力让人没有办法在感情上投入精力去寻找下一个伴侣,一个人独自生活又会难以忍受,所以只能忍受。
我很诧异导演可以忍受这种感情,而且这种关系好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总能在生活中听说或者电影里出现。
这也太可悲了吧。
看完这部电影,法国导演们气得眼瞎了。
女主好像Emma Thompson啊,这部略平常...但是这借由别人的赞美来自嘲太高级了.笑死我
结局确实比较好莱坞
一个瞎子竟然也能当导演
第一次被台词这么密集的电影轰炸,虽然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基本能适应了,不过现实中要是遇上男主这种人我会气死,仿佛是失控的马驹(因为内心并不成熟)到处乱窜,周围人都得迁就他。
太容易猜到的结局,但觉得合情合理。眼瞎真是小老头信手拈来的好把戏,那些blah blah都是一如既往的好看,眼瞎这个环节很有想法。“男人都应该瞎上一段时间,然后会发现自己老婆那么美。”可怜的法国人,仿佛被黑了。XD
他的烂片
笑料属于接近现实不夸张的类型。全片毫无波动的看完,并没有什么记忆深刻的点。包括感情线也太突兀了,分开十年了的情侣,哪能通过几个星期就又重新爱上
一个奇思妙想 几个小包袱 完整的故事线 但情节转变稍显强硬 伍迪艾伦电影的基础设施 妹子挺靓
he never stopped being sarcastic 2020.11.10 every husband should be blind for a while
伍迪艾伦自己出演毁了这部电影
设定挺有意思的,但是永远主角一个样子絮絮叨叨真的烦了
有些歇斯底里
女主长得真英气,老头看多了就挺重复又无聊的了,惹人烦的碎碎念。
简直笑死我了,最后法国人也被老头儿喷了一头一脸,里面的中国摄影师尤其好笑。而且老头儿在这里真的显示出了演技上的实力,尤其是跟前妻谈工作忍不住发怒吐槽那段儿。PS 原来大卫杜楚尼的前妻TEA这么漂亮啊,伍迪艾伦在回忆录里说她完美,确实完美,完全就是北欧女神的样子。
真好,伍迪·艾伦越来越令我着迷了,这部《好莱坞结局》也许是这十年以来伍迪·艾伦拍的最好笑的一部电影了,影片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向观众们讲述了一个近似荒诞的故事。最后这个结尾是在讽刺法国的影评人吗?不过又有点自嘲的成分,法国影评人貌似确实认为美国电影人中只有伍迪·艾伦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因为总戴着眼镜,所以被认为是知识分子,因为票房一直不高,所以被认作艺术家。”伍迪其实代表着一代犹太人,由战后的反信仰到回归信仰,随着滥情、直白、刺激的好莱坞电影主导现代大众的审美,像伍迪艾伦这样含蓄、辛辣以及常常透露着不正确的三观的导演将会越来越少
好热闹阿,挺悬疑的。
Thank god, French exist!
woody allen 拍這齣時是不是都盲了, 空洞散慢的故事, woody allen式的挖苦也見老氣, 只是後段比較有意思, 花太多時間講翻譯員幫助實在對整套電影毫無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