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青春校园欢乐片,在如今看来依然不过时,毕竟发达国家,我们现在的学生才有可能大部分有这种校园生活基础。
所以也看到了现在的不少青春电影有来自这部电影中的元素,比如废旧厂房修乐器(钢的琴?
),最后散场的演出反转,以及团队中那么几个特别的人(如上图)。
当然还有cp的啦!
不过大部分片子所谓的成功幸福来源,大都还是得来自别人的肯定,比如非得参加比赛,并得到观众的起身鼓掌。
那得不到别人肯定的情况下,如何能得到自我的肯定呢?
发生在燥热的夏天。
写着夏的蒲扇,一群穿着水手服的少女,青绿色的稻田,梦想,音乐,乐器,这都是什么日系神仙元素啊!
本来去给合唱团送便当的一群少女们,错过了下车时间,导致送过去的便当出了问题,让合唱团的人都进了医院。
所以学校就要求补课班的少女们都参加校合唱团。
少女们从调皮捣蛋,对乐器不屑一顾到后面逐渐爱上了自己手上的乐器。
这一群没有理想的女孩子好像突然有了目标,想组一个自己的爵士乐队!
大家骑着自行车准备去超市打工赚钱,买乐器。
几个女孩子在一起的画面太美了吧!
在超市里面,经典的女生轻吻假男模特的画面出现啦!
赚钱的过程可没有很顺利。
以女主为主的几个人老是闯祸,中间也发生了摘松茸,大战野猪,拿二手乐器去维修的搞笑轻松的事情。
乐器终于解决啦,可是组乐队在哪里演奏练习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几个人的第一次演奏也结束在别人以为小孩子办家家的嘲笑中。
未经训练的几个人沮丧的时候意外发现自己的补课老师是爵士高手。
老师也隐瞒了自己其实很菜的技术,继续边上乐器课,边教她们。
告诉她们乐队最重要是彼此默契和身体的摇摆。
可能青春真的可以带来天赋,因为热爱自信,她们后面越来越厉害,之前退出的小姐妹也陆续加入了,大家一起在街上有感染力的表演。
后来摇摆少女乐队参加了一场重要比赛,终于以一场完美特别的演出征服了所有人!
最后一场演出看的太激动啦!
这部片子对于音乐的热爱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因为喜欢一样东西就会无限投入,也会无比开心,人的状态也随时都是欢天喜地的。
因为爵士乐的节奏非常欢乐,我们看这部片随时也可能跟着音乐动起来!
另外,这部片演员表都是大家熟悉演员!
男主是平冈祐太,在里面好可爱呀!
~ 竹中直子就不说了,老戏骨太经典了,还有我喜欢的江口德子,最重要是还出现了高桥一生!
他在里面好帅!
好稚嫩!!
很久以前写的……搬上来有剧透===========================终于看完摇摆少女了。
载了屯在电脑里有一个月了吧,一直没看,因为一直在学习与看片之间矛盾,并在矛盾中不知不觉把空档接龙的胜率提高到了81%……orz……但是,数理方法让我走出了矛盾。
因为我发现,无论看不看片,我都无法继续学习了。
是冲着对上野树里以及nodame的爱,才去下的这片。
看介绍说是高中女孩子组乐团,于是联想到k-on,以及J-pop,以及各种卖萌。
结果,居然是一群挺不良的少女和一个懦弱的男孩异想天开玩爵士!
高中、女孩、爵士!
故事其实挺简单的,说的是暑假时一群被留校补习的女孩,给管弦乐团送便当,却因耽搁使便当变质导致整个团住院,于是她们被强迫顶替团员演奏管弦乐,又因为人数不够,所以决定演奏爵士。
正式团员回来后,她们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爱上了爵士,于是自己凑钱买二手的乐器拼命练习。
各种艰难险阻,加上一点好运气,终于在比赛上完美演奏~~原本对爵士是既无感也从不听的,但是当他们在台上演奏的时候,我却情不自禁的想着:“爵士乐果然也很不错呢!
”是传统老套的日式励志剧,剧情也没有美剧的跌宕起伏,但是看完却心情很好,片尾曲的时候甚至忍不住想要一起摇摆。
没有生离死别,没有海枯石烂,却足以感动人——大概是因为真实吧。
不是要夸树里的演技,但真的她让那个角色显得真实。
没什么责任感,做事三分钟热度,不好好念书,为了买二手的saxophone变卖了妹妹的playstation,可是对于乐团的事,她比谁都要坚持。
男主也很平凡,懦弱、不帅、连钹都敲不好、在管弦乐团被欺负,可是他没有放弃这些外表很屌、连五线谱都不认识的女孩们。
被swing girls阴错阳差视为大师的小泽老师,其实也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纯粹是个爵士乐爱好者而已,在初学者教室里被老师嫌弃为“学得最慢的学生”。
还有一边减肥一边饕餮的鼓手,还有花痴到连超市里的衣服模特都kiss的号手,还有永远嚼着口香糖的贝司,还有一群好不容易赚到买乐器的钱却都花在名牌包包上的团员们……每个人都有着各种不大不小的毛病,而且似乎各种毛病都能和身边的人们对上号~“好想组乐团啊~~~!
”看完的时候我不禁感慨。
是很欢乐的感慨,但是也带有一种“年轻真好啊”的失落。
不是觉得自己有多老,只是已经走过了可以张牙舞爪不要负责胡作非为乱来一气的高中时代。
那是还没有“定下来”的时代,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校园,学同样一些课程,高考可以说是目标也可以说不是,未成年可能是约束更可能是借口,大人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学习,所以我们不用考虑什么未来,可以有更多时间异想天开,虽然大多数时候只是想想。
我总觉得被定下来的人生太过无趣,完全丧失胡思乱想的乐趣。
所以,当进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定下自己未来的方向时,我多少是不情愿的。
目标总是很高很大很现实很无趣。
主宰人生什么的,有什么意义呢?
剧中的swing girls并不是天赋卓绝,也没有从小立志爵士,当然,她们的音乐也并非多么卓越而能够得到大师的赏识。
连音乐也是平民得很啊。
但是她们努力过,她们笑过,她们做过梦了——这样就好了啊。
我不能想象她们之后会分别过上怎样的生活——虽然对爵士有爱,但是若要靠这个吃饭,她们还差得远;她们学习不好,可能考不上大学;她们工作起来也笨手笨脚,还时常心不在焉。
即使曾是台上聚光灯下的swing girls,下台后她们依旧很普通很普通。
可是,有这样的一段回忆——即使是对未来能够顺利站在金字塔顶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回忆,不也够了么?
也许,当不再年轻时,会絮絮叨叨抱怨着繁琐而收入不高的工作,但是看到窗外一群穿着制服的女孩跑过,却会停下碎碎念,会心一笑。
大概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喜欢臆想另外一种人生。
如果小时候没有自闭倾向,而是很自然开朗的,会不会和其他孩子玩到忘了回家,因此看到妈妈焦急不安难过而一瞬间释然又突然生气的表情?
如果没有遇到小R,会不会和初中班上的同学一起夜访鬼屋,然后不知为什么被揪到了派出所?
如果当时没有一念之差放弃了,选择逃避和不联络,会不会壮起胆子向爸妈提出去日本读书?
如果学习成绩很糟,会不会放弃高考,做些孤注一掷的事情,比如写小说,比如画画?
这些事是真的考虑过的,不过还是一路很“正经”地走过来了,所有都是想想而已。
所以很佩服并且羡慕电影里的那些人,尽管平凡,却依然努力地去做。
高中时也不是没干过什么疯狂的事,但无非是被所有酒吧赶出来只好在24小时M记里看世界杯,半夜在操场上吹风喝酒,或是因为旅费不足几周都只能好几人挤在一间40块的标间里,并不是什么因为大家的努力而终于有了成绩的光彩的事情。
后悔谈不上,算是遗憾吧。
很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只是做着平凡的工作,但回想起曾经做过的一些事,眼睛却能发出光彩。
棒球队的学长说:“世界上有两种人,摇摆的人,和不摇摆的人。
你们选择哪一种呢?
”
可可爱爱
小平头很帅气捏
哈哈哈哈哈哈
著名动图出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们是一个人吗?
笑喷了
最搞笑片段
最浪漫片段最近b站裁员,审核放宽,在首页刷到了,于是一口气看完了。
电影里只有夏天和冬天两个季节,夏天很热,风景很绿。
冬天很冷,雪很厚。
暑假班参加了吹奏部训练,友子和良江一起参加后,再开学却无话可说,那段非常真实呢。
良江喜欢过的平头棒球学长一转眼变成了小混混哈哈哈确认过,是我最喜欢最喜欢的电影类型,从头开心到尾。
不需要为主角命运操心,一切都轻松又无理由地化解了。
假期里学校的吹奏乐部前去为本校棒球队演奏助威,一群参加补习班的女孩子负责给他们送便当。
便当因为天热而变质,搞得部员们集体拉肚子。
情急之下唯一没有吃便当的中村只好组织女孩子们构成临时吹奏乐团,由于人数不够,改为演奏爵士乐,大家只好硬着头皮上阵。
没想到以此为契机,这些女孩子们喜欢上了爵士乐,她们多方求教努力练习,不断四处汲取灵感,一支乡间女高中生爵士乐队由此诞生。
她们发现许多元素都可以溶入爵士乐,于是,家庭主妇拍棉被的声音,同学打乒乓的声音等等,生活中的各种声响都被她们吸收进自己充满青春活力的爵士乐中 。
比较喜欢里面的贯地谷诗穗梨,她和友子一样本是为了逃课而去参加乐队,而后受到音乐的感染毅然选择继续留在乐队演出。
最后出场的摇摆少女们演奏得很棒哦。
精彩!
好的音乐,少女的活力就是很让观众受到感染!
就像《水男孩》一樣,是一部熱血青春校園電影,矢口史靖這次的題材則是爵士樂。
故事圍繞在一群參加暑期補課的女學生,替管樂隊運送便當卻造成食物中毒,為了替代樂隊表演,在這個奇妙的夏天裡,她們臨時組成一隻有吉他和貝斯的爵士樂隊。
這樣描述熱血青春、勵志的故事總是遵循一定的模式進行著,從對樂器一竅不通、經過一陣埋頭苦練、到最後終有起色的過程,是美好而忽略現實面的公式。
但是這群swing girls最美好的結局卻不是發生在那個認識爵士樂的夏天,因為在她們像金剛戰士準備變身的時候,管樂隊又生龍活虎的要回演奏機會,這個悶熱無比的暑假也在有點特別、有點熱血、有點失落的情緒裡悄悄結束。
短暫的爵士樂訓練,讓有些人就像做了個美夢般難以忘懷,開始打工賺錢買樂器,用克難的方式繼續完成爵士樂隊的夢。
電影最後一幕結束在一場校外表演,舞台上盡情吹奏搖擺的swing girls and a boy終於彌補那年夏天未演出的遺憾。
劇中另一個有趣的角色是竹中直人飾演的數學老師,對爵士樂歷史如數家珍、因此被這群siwng girls當成指導老師,但事實上他對吹奏樂器可是一竅不通,只好偷偷報名爵士樂養成班,在片中引起不少笑料。
比起這些年輕小孩,大人們總是愛面子,硬是不承認自己的弱點,而學生們超強的學習能力也沒被賦予到竹中直人身上,可能導演認為,這個中年人不屈不撓的精神也算是勵志故事裡重要的一環吧。
比起《水男孩》,雖然同樣講求勵志取向,但是這部電影顯的太理想化而超現實,學習樂器倘若像swing girls一樣可以速速有成,那麼音樂會的門票就應該降價了...:)
青春勵志片,一直是日本人的拿手好戲,由數十年前的《青春火花》,到近年的《五個XX的少年》等,都拍得不錯。
《喇叭書院》故事講述一群女學生因誤事而認識了爵士樂,短短的2個星期便由一竅不通到懂得吹奏簡單的旋律,後來因事作罷後,當中的幾位卻愛上了爵士樂,為了爵士樂而改變,由懶惰貪吃愛美的女生,變成為了理想而努力。
青春片一向的手法,當然是老老土土的因她們而感動了整個樂團,最後來過大團完結局了。
故事雖然簡單,但卻拍得很好看。
導演矢口史靖曾拍攝《五個撲水的少年》和一些青春片,這次的《喇叭書院》也是由他自編自導,比上次更好看又更好笑,能令今時今日看青春勵志片也不覺沉悶,矢口導演的確有一手。
最厲害的,是這個17人大樂隊,差不多全部成員都是第1次接觸樂器。
為了拍成電影,他們(當中有1位男成員)要在3個月內學成演奏,戲內所有演奏戲份,絕對是100%由各演員親自演繹,不是運用鏡頭剪接或技巧拍攝。
這點最難能可貴,難得電影公司肯投資之餘,演員們肯花時間心機來學習,在香港便沒可能發生了。
多說一點題外話,日本人做事的手法實在與別不同,電影中的場景由百貨公司到中學校園到火車,均是實景和在山形縣拍攝,所以在上映後那裏成為了遊覽景點,還特設旅遊指南來給大家去遊覽拍攝場地,去年10月和今年3月更有主題列車和電影中的便當售賣。
唉,為何我們的港產電影沒有這種真實感,令觀眾能更投入電影世界呢?
http://www.yiklung.net/blog/archives/2005/09/19/331/
好好看!
摇摆少女!
终于这一段除了如月疑云外看了一个好看的电影!
安抚了下我看电影成癖的饥渴内心。
我的青春都已喂狗,人家那才是青春哈哈哈!
好欢乐好搞笑又好热血!
越来越喜欢树里酱了,感觉校园电影就应该是这样,没有早恋,堕胎,出国什么乱七八糟的情节,有的只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为了自己心爱的音乐不断努力的故事,用行动证明年轻没有不可能,另人向往,光是为了女主都值得一看。
女孩们为逃避沉闷的暑期补课自动请缨为学校的管弦乐团送便当,却因为贪玩而坐过了站,加上天气炎热导致便当变质,管弦乐团的大部分成员们都因此进了医院,她们也阴差阳错加入了乐团预备替代原先的成员为学校的棒球队比赛奏乐加油。
经过两星期的魔鬼训练,女孩们终于能让乐器发声了,乐团的成员却康复回来了,但她们却因这契机爱上了爵士乐,于是决定成立属于自己的爵士乐队。
理想满满,困难也重重。
在经过一番身心折腾后,终于有钱购买乐器了。
有了粮食之后,就得补充下知识了。
在热爱爵士乐的老师帮助下,她们逐渐掌握了爵士乐的节拍技巧,并渐渐能吹出点样子,开始了在各大城乡结合部超市门前的演奏旅程。
随着团员们的越来越默契的合作,她们参加了市音乐会,并演奏出了属于自己特有风格的爵士乐。
此部可谓是扎扎实实的励志影片,加上出色的原声音乐,据说剧中所有的爵士演奏都是年轻演员们亲自上阵,真是很难不给人留下心底的那一抹摇摆乐,简直就该成为爵士乐团的招生广告嘛。
观影完后是否有想来张爵士乐CD放放的想法?
我已经开始搜索原声碟片了。
故事围绕着乐团中的4位女孩和1个男孩展开叙述,在人物刻画上也可谓是十分用心,女生们的朝气、勇敢与坚持都深入人心,在伯乐的这个设置上,也算是跳出了以往励志片的框框,这个伯乐自己也是个半吊子,教女孩的同时,自己也在疯狂恶补知识,但凭着这颗热爱,总算在半买半送半教半糊弄中完成了自己伯乐的使命。
故事的叙述上并没有运用什么花俏的剪接技巧,是很直述的在说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但是在剧中总能发现导演精心安排的几个笑点设计,轻松愉快。
影片画面柔美干净,草地阳光和少女们都那么舒服的呈现。
就算是在04年拍摄的,时隔这么些年,如今来看,都不觉老态,处处透着青春的萌态。
其中有一个片段,是女孩们赚钱为买乐器采野生松茸却被野猪追逐的画面,如果导演处理不好,会很容易变成动物世界这种科教纪录片了,但此处,导演很聪明,利用画面定格的拍摄手法轻松化解了这场尴尬,又巧妙的增添了轻松滑稽的气氛。
导演矢口史靖擅长青春剧,早先拍摄的《五个扑水的少年》也创下了佳话,此次女生版的扑水少年票房更是有两千万美金的成绩,据说在日本连映4个月都不曾下线,可见市场的火爆反映。
曾获日本奥斯卡4项大奖和多项提名,在观众口碑上也算是获得了双赢。
青春剧之于日本,已然具备了成为一个代表的剧作类型。
拍得是有模有样,已经有了个成熟的模式:完整的故事情节+精良的人物刻画+柔美舒服的画面+青春逼人的小演员们。
而代表青春的岩井俊二电影也有许多成功的作品,比如《花与爱丽丝》《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等,不管是叙说励志也好,爱同学也好,爱老师也好,残酷青春也好,它都走出了个自己的类型风格。
正如欧美片来说,就算说的是个烂调子的爱情故事,它都有着几个不可或缺的喜剧元素或时尚元素,故事上起码要完整,得让观众们明白,比如你要传递的某种爱情观都能无障碍。
或是像毫无剧情可言的动作片来说,比如《变形金刚2》,它还胜在视觉效果惊人,观众们只为进影院体验一把感官,对剧情就无所谓那么吹毛求疵了。
你没有硬件,那起码得有软件,中国电影这方面还需成长,首先,要想着如何完整的讲述一个故事,再想着如何把这个故事说的动人好听。
不然中国电影只消挂上什么时尚爱情大片、群星贺岁喜剧片、孤岛惊悚逼人片等等诸如此类我都不禁流一汗,不进影院观影是必须,就算是盗版我连网速也都不想霸占,你们还是提高提高影片自身的质素吧,别再吃老本了。
不止一次看《摇摆少女》了。
昨晚三刷,才发现这部电影的剧本,竟然如此强悍。
上野树里当然光彩夺目,她之于《摇摆少女》,就像奥黛丽·塔图之于《天使爱美丽》,林青霞之于《东方不败》,她们让重拍的人很难选角。
她饰演的友子,是个娇憨少女。
主演《摇摆少女》时,上野树里还不满18岁,圆乎乎的脸,增加了她的娇憨气质(她的很多表情都适合做头像)。
她打呵欠是这样子的。
声称自己没有吃便当,依旧一脸认真的表情是这样子的。
想买乐器,妈妈不给钱,不断用眼神暗示奶奶是这样子的。
上野树里在《摇摆少女》里面演出了女孩子特有的青春气质。
她也凭借本片拿到了日本电影学院的最佳新人奖。
凭借本片的出色演绎,上野树里星光璀璨,而后主演了佳作《交响情人梦》。
说回剧本,一个娇憨少女,如何成为摇摆少女,是导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摇摆少女》开场就聚焦空荡荡的教室,从教室窗口摇到友子所在的课堂。
这个镜头就在点出友子是个学渣,暑假依旧需要上补习班的女同学。
或许有人说,学霸也会用假期给自己充电,但友子不可能是学霸,教室里面散漫的氛围,友子在窗前打呵欠,就能证明她是学渣。
对学渣来说,逃避无趣的课堂,才是本能的选择。
看到送便当的师傅送餐迟到,于是友子提议给同校的交响乐团送便当。
这为她变成摇摆少女提供了可能。
在前五分钟,我们就能看到友子的行为逻辑,为了逃避补课,她才乐意助人,给交响乐团送便当。
这里面还有个问题,老师为何要答应友子?
后面有显示,老师是个音乐发烧友,他对交响乐团有好感。
《摇摆少女》的剧本是导演精心创作的成果,我们能看到片中埋了大量精彩的伏笔。
比如说,友子送完便当回家,我们能看明白这是个普通的平民家庭。
友子的父亲和奶奶都喝酒,友子母亲是个身材早已走形的家庭主妇——友子将来的样子,友子趴在地板上看漫画书,妹妹在打游戏。
友子母亲吐槽友子三分钟热度,买个电脑也不懂得学。
导演特意给了电脑特写,是一台大屁股的IMAC。
做事三分钟热度,强调的是友子的废柴身份,这是一个干啥啥不行的少女。
这段剧情也是在烘托友子的变化。
后来,友子为了买乐器,母亲不给钱,她果断将妹妹的游戏机,自己的IMAC卖掉换钱。
这个对任何事情都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终于找到了让自己充满热情的爱好。
除了友子的戏份,配角的戏份也做得非常扎实。
比如棒球小哥,前后一共出现三次变化。
第一次,富二代男主要重新组织乐队,棒球小哥过来给他灌鸡汤,“世界上分为两种人,努力完成的人和半途而废的。
”
在此之前,棒球小哥打出全垒打,正是风头正劲的棒球选手。
第二次,棒球小哥在超市出现,和那些退出乐团的少女说,“世界上分为两种人,懂得及时行乐的人和不懂的人。
”
在此之前,棒球小哥比赛失利,意志消沉,于是他用及时行乐来麻痹自己。
第三次,棒球小哥也去观看乐团的比赛,他说的是“世界上分为两种人,懂得摇摆的人和不懂得摇摆的人。
”
此时,棒球小哥的头发由黄变黑,可能在暗示他不再消沉。
棒球小哥是《摇摆少女》中穿针引线的人物,出场极少,但戏份不可或缺。
因为他有个对他芳心暗许的小迷妹良江。
良江和友子只是补习班的同学,补习班名单上显示,友子是一组,良江是三组,
前文提到,友子对音乐感兴趣,是因为课堂太无趣。
她选择乐团,不是喜欢音乐,而是讨厌补课。
能让友子认真对待的人,就是良江。
而良江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她暗恋棒球小哥。
棒球小哥给男主灌鸡汤时,良江立刻星星眼。
她的同学都注意到良江对着棒球小哥目不转睛,于是马尾少女也非常八卦地看过来。
良江认为,原先的管乐团不能继续给棒球队员加油,她们这些草台班子必须顶上。
在友子她们纷纷抱怨,萌生退意时,良江站出来,让大家坚持下去。
我认为《摇摆少女》的剧本好,就是因为片中人物的行为逻辑合情合理,剧情的编排环环相扣。
作为一部类型片,《摇摆少女》也懂得用一些机智的小点子反类型。
比如友子和男主,两人已经有了朦胧的爱意。
两人在雪地里打雪仗,友子不小心绊倒。
她翻身,躺在雪地上含情脉脉地看着男主。
男主也感觉到氛围从欢闹变成了暧昧,他丢掉了雪球,伸手去拉女主。
寻常导演会这样拍,女主起身,和男主轻吻,或者拍女主低眉浅笑之类的镜头。
然而,矢口史靖却让友子自己跳起来,迅速踹树,紧接着雪直接下来砸了男主一头。
友子像小鹿一样跳在一边说:“笨蛋!
”事实上,影片的反类型桥段不止这一处。
比如,乐团要买乐器,想要拉赞助,有队友提出自家诊所可以提供赞助。
良江吐槽,“我才不要久保妇产科绣在背上呢?
”
后来,她们确实找不到靠谱的赞助,还是穿了有久保妇产科字样的服装。
你以为这真的会成为她们的演出服?
并不是 ,矢口史靖又玩了一次反转,乐团拿到久保妇产科的赞助,在比赛后却没有穿这些服装。
原因是,她们忙于转车,将演出服落在车上了。
类型片就是个套子,《摇摆少女》讲的就是一群废柴少女用音乐拯救自己的故事。
观众看完简介就能猜出故事走向。
能够在类型片中做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片段,这是导演的才华。
《摇摆少女》让我国只会拍打架,早恋,甚至堕胎的导演羞愧不已吧。
不可否认,青春会有打架,早恋,甚至堕胎,但是,青春还有更丰富的生活。
打架、早恋、堕胎是国产编剧们用来撒狗血的三板斧,但它毕竟不是大多数人的青春。
如果你被国内的青春片伤到过,我相信这部《摇摆少女》能治愈你。
日本电影学院奖给它最佳编剧奖,在我看来,实至名归。
豆瓣网友对它的评价相当不错,豆瓣8.4,值得一看。
无聊 追忆不起青春之心
说实话没什么可看的
就图个乐
不喜欢少女的夸张...状态不对?
日本电影太讨人爱了,演技又好剧本也棒,叼丝的逆袭可以很感人,和五个扑水的少年一个系的。
看到片尾就想给5星了 树里酱的小表情太可爱 轻喜剧 治愈系 【CD1 t4402aaa1eCD2 t4139643b6】
想把二次元的东西照搬到三次元是不可能的… 这类热血笨蛋的人设放在生活里真的一点都不讨喜。成功是什么廉价的街边破烂吗?感觉比起青春,看到更多的只是装疯卖傻…越看越觉得造作。
哇,这种就是我永远get不到笑点与燃点的日式套路青春片(然而大陆还是拍不出ps:看完《五个扑水的少年》后,我发现不是自己get不到点,而是不喜欢女性青春片。
很单纯的青春励志片,上野的青春面,我十二万分看好的日本女优!daiyisiki~
挺可爱的。
烦
小日本的演技简直让我从头尴尬到尾
L is for the way you look at me. O is for the only one I see. V is very very extraordinary. E is even more than anyone that you adore can. LOVE is all that I can give to you. LOVE is more than just a game for two.
闪光少女是火,着力营造戏剧张力和冲突,节奏明快;摇摆少女是水,景致广阔明亮,节奏舒缓。其实就是民乐和爵士的区别。但现在看觉得这部片有些套路和幼齿,我从根本上就很难相信这群孩子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能演奏成这个样子,闪光少女本来就是乐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剧作上可以说它克制,但另一面就是沉闷。很容易脱离主线,说到哪儿算哪儿,太freestyle了吧...两星半。
边治愈,边被北国剧场的叼音响设备噪聋了狗耳。
还可以。但上野树里真的不是我那口茶><
上野树里,数学老师,大赞的片尾彩蛋都很有趣,但故事实在太套路跟中二
女主角像韩国人。。。
河堤这边少女的二手萨克斯让蒲苇跃动,那边少年的键盘令芦草温柔。采松茸斗山猪超市里的兼职,赚到的不是乐器是热血;交通灯乐器行暴雪中的大巴,见证的不是爵士是青春。棒球场上进行着与你无关的比赛,场上奔跑着与你无关的学长。在盛夏的末梢把课业和烦恼都扔掉,爱上一种热爱,尽情摇摆才是正经事。
同样是音乐 同样是逐梦 但这片却是满满的欢乐 没有任何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