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terpreter 基本上归于剧情、惊悚这个类别,不过在不断插入的回忆和沉重的家仇国恨、身世之感之间行进,将稍嫌缺乏想象力的阴谋抽丝剥茧的过程不免流于拖沓,加之华丽的动作场面缺席,初识sean penn的惊艳也只够支持我耐着性子看完整部片子而已。
到最后才惊觉分明是电视里狗血的武侠言情剧的套路和设定。
女猪被一连打上灭门血案、理想幻灭、爱人离弃以及挣扎半世才发现支持自己的东西几乎从未存在的整套标签后等待走内敛硬朗专情路线的男猪用亲身经历教育她并把她拉回健康阳光如释重负的人生中来。
导演Sydney Pollack,曾经以Out of Africa (我姐姐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呵呵)在奥斯卡风光一时,导演作品不算多,但几乎部部佳片,计有Random Hearts,Sabrina,The Firm(糖衣陷阱,这部最怀念,是我看大片的开始,还没有vcd的年代,由台湾同事copy录像带偷偷带进来的,阿汤帅到不行,看得我这过瘾啊),Havana,等等等等,而且全是大cast加盟的。
另外担当制作人的佳片更多更好,什么冷山啊,尤其是Heaven,和罗拉快跑的导演Tom Tykwer合作,没看过的快去找,好看得不得了啊,热泪推荐。
本片很多朋友相信都在电影院看过了,剧情我就不介绍了。
比较欣赏的地方是叙事的节奏很难得的冷峻,也没把片子搞成一般大片般的火爆,山崩地裂什么的。
听说是联合国史上第一次把地方借出来拍电影,厉害。
想起当年看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里的联合国果真是一副布景的记忆,更加佩服剧组的神通广大啊。
主要的看点还是在两个演员身上,奥斯卡的影帝影后组合啊,强!
尤其是Sean Penn,喜欢他很久了,演戏时眼里有种点燃别人的热诚,赤子啊。
这样人也会打老婆?
可见玛多娜有多招人烦了,哈哈,玩笑,玩笑哦Nicole Kidman,也说一句吧,越来越漂亮了,对,保持住,不理阿汤那老东西!
:)
最后一句库族语,就是,影片结束时,妮可说的最后一句话“库姆” 什么意思啊?
百度上没搜到相关答案……真的,很想知道呀,拜托各位神通广大的豆友啦!
这个片子太没有力度了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反而是那个SB的探员Doug的死,我的说话是——活该!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工作本来就是离死神很近的,警察,军人,特工……这是最危险的工作了。
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就要有随时死亡的觉悟,尤其是在执勤的时候,他们要时刻小心,即使面对的只是一个小孩子也要抱着一万个小心,因为小心一次并一定会死,但死亡都是因为不小心。
这个危险在电影一开头就提示了出来,那个冷漠的黑人童军The teacher said good day to you,两个成年人又为他的杀人纪录添了一笔。
而显然Doug探员并不适合这个工作,他粗心大意,他没有经验,他胆小怯懦,他犹豫不决……他一开始跟踪一个普通人几乎暴露;杀手在他的眼皮底下进入目标房内……他的错误太多,而他的最后一次错误葬送了他——出于自保,他应该不顾一切的下车;如果高尚一些,或者更冒险,不确定的做法就是让所有人下车。
他既不顾及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同时又拉了一车的人为他陪葬。
即使他已经死了,我认为这些被炸死的人们应该找这个人来负责。
我显然无法理解这样的一个人是如何成为一个特工的!
嗯,原来是个黑人啊。
哈哈!
(PS:我是种族主义者,我从来都不避讳这一点,我讨厌黑鬼!
他们愚蠢,懒惰,闲散,最重要的——他们都很黑,非常黑)----------即使是美国这样的国家,他们的暴力机构都有如此大的威权,那怀疑的态度,神经质的眼神,粗暴的动作……然后就这样强力地撞过了别人的生活,强加自己的观点,挖掘别人的隐私,约束他人的行为。
那个探员的头目,因为自己手下的愚蠢而导致了多人的死亡,他却因此冲着一个女人磊哭大叫,并且把这些错误归咎于这个可怜的受到惊吓的女人,这是如何的蛮横啊。
同时,他们可以走进一个女人的卧室,或许在她睡着之后拍下她穿着内衣时的样子?
可以想象,在强权专治的中国,这些暴力机构们是如何的如鱼得水。
从这些人手下少受一些罪的方法,或许只有你有个好爸爸,有钱或者有权?
或者,与对方谈恋爱?
哈哈
电影没有想象中的好,但也还看得下去。
看完之后,我脑子不知怎的冒出了鲁迅的两句诗:“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拥护一个领袖推翻一个独裁者,而当初的那个领袖也瞬间成为了独裁者,甚至残忍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见,人是多么的靠不住。
昨天的信誓旦旦犹在耳边,今天却成为杀人不眨眼的魔鬼。
女主角的悲愤除了来自亲人的不幸,还有被欺骗后的绝望吧。
影片末尾,独裁者受到了审判,女主角如殉道者般义无反顾地重返非洲,典型的好莱坞似的结尾,总是给人以希望。
总是感觉最后的剧情在中间的时候已经给我们答案了,影片末尾就是给我们答复而已。。。
Nicole Kidman依然是那么pp,虽说化妆的功劳也挺大^_^,不过她还是我最喜欢的美国actress 全片情节编排紧凑,悬念迭生,就是好莱坞惯有的爆炸之类的大场面没有,最紧张的部分还要算是公车那一场戏
翻译风波,一部美国电影. 妮可·基德曼,西恩·潘主演,强大的男女主角,都是奥斯卡得主,西恩潘还得过两次,虽然我最记得的是他是麦当娜的前前夫. 本来是一部可以拍得很"好莱坞"的商业大片. 出名的男女主角,有关外交事件的题材,可以英雄救美,可以美女为了世界和平力挽狂澜,反正抢占床戏一个不落,大概赚个几亿是没问题. 但恰恰,这部电影并不如此,也确实不该如此,不然,就不该找西恩潘来演. 电影节奏很慢,很迂回,导演并不想用太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 男主角打电话回自己家,一遍又一遍地听留言的声音. 女主角整理着笔记. 我只知道男主角很悲伤,我只知道女主角很担心. 后来,我才知道男主角很悲伤,因为老婆跟第三者走了,车祸,死了,她本来答应回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女主角很担心,因为弟弟在非洲失踪了,尽管已经断绝了关系. 主线的剧情仿佛成了陪衬. 男主角认定女主角说谎,而女主角,似乎藏了太多的东西. 节奏很慢,慢得我不知道该怎样说下去. 我却很喜欢如此慢节奏的电影,慢慢地告诉我,放弃仇恨.
不要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兜兜转转它还会找上你,而且或许还会带来新的痛苦,更深刻的痛苦。
我们都只是普通人,不是圣者,也不是恶魔。
我们只是迷失,只是自以为是,便有执念注入我们的脑中。
这是人类所有罪恶的原因。
面对,人生的启蒙课,有的人一生都做不到。
放下,人生里最艰深的一门学问,太多人一世都学不会。
妮可基德曼的演技果然不是盖的,电影中的silvia背负沉重,有信仰,有行动。
在这种民族冲突的大背景下,电影传递出的信息意义非凡。
探员的挣扎,silvia的挣扎,刻画的如此真实。
影后和影帝的搭档果然实力深厚。
剧情跌宕起伏,饱满有力,加之两位主角倾情演绎,是一本有深度、有看头的好电影。
Plus:从这部电影中我才知道《the times》里的那位英国小说家原来就是妮可基德曼扮演的!
这就是演技
在《走出非洲》获得奥斯卡的巨大成功后,西德尼. 波拉克再次重回“非洲”,交出了这部同样涉及非洲内容的《翻译风波》。
但是,这一次的舞台从非洲本土,来到了美国、以及联合国。
从成片质量来看,这一个舞台的切换、语境的升级,显然让波拉克有些思考力难以追上。
作为导演,于技术环节,奥斯卡得主的他显然毫无问题,拍出了极高的工整度。
但是,于思想环节,对于他自己抛出的主题,他却难以给出一个过硬的说服力答案,而让影片的落脚点变成了一个虚无缥缈而软弱无力的空中楼阁,毫无说服力可言。
工整性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波拉克采用了以点带面、以小喻大的表达方式。
他借用了男女主角的互动交流状态,来影射他的真正主题:当今时代下各国、民族、肤色、人种之间的相处关系。
男女主角互相猜疑的时候,对应着各国间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这在美国与马托博代表的私下交易谈判、马托博总统逃避投票审判的计划中,都得到了更加正面的表现。
而随着男女主角最后的打开心扉,二人发现了彼此经历与人生的共性,而波拉克也就借此抒发了自己的美好愿望:愿天下和而不同,彼此坦诚相待——电影里人种肤色各异、甚至用亚洲面孔饰演安全人员来凑齐主要肤色的选角设置,就已经做了点明。
作为一名奥斯卡得主,波拉克于技术环节是无可置疑的。
在电影里,他巧妙地找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最佳的舞台背景:联合国。
影片一开场,官员被疏散,安保人员一句“他们已经进入美国领土”,就已经充分强调了联合国的独特性:各国的共有区域。
而这样一个存在,无疑是最符合波拉克天下和谐愿景的象征物——电影里的那句“在联合国,大家用语言而不是暴力解决争端”,正是最佳指示。
而波拉克对于联合国的使用,也并非只有一个象征和概念那么简单。
他抓住了联合国中最大的特征:不同语言的并立,并将之发展成了影片主题的重要比喻。
电影的一开场,即是发表着演说的嘴的特写,而后,镜头逐次推到了各国语言口译官的席位上。
而在电影的发展部,波拉克也多次用“美马会谈需要翻译”、“非英语系民族的清洁工接受美国警察问话需要翻译”、大量的人物借助单词活用和一词双关来斗嘴的文字游戏等片段,强化了一个信息:在联合国这个“世界”的象征物场所中,人与人的交流,往往会被语言的不同所阻隔。
而这种阻隔也就象征了文化历史、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的不同。
因为这种不同,各国间无法形成合一,而联合国的愿景和目标也就仅仅是一种美好的希望,而无法变为现实。
在开场的疏散官员段落中,一个片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黑人引导员对游客介绍着联合国的理念,却被匆忙而过的持枪安保人员打断。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波拉克也就带出了各国间的真实状态:完全的对立。
语言所象征的障碍导致无法合一,就在行为上具象成了对抗和战争——阴处的谋划,或明面的武斗。
在表现这一部分的时候,波拉克再次给出了一种工整。
首先,贯穿全篇,波拉克频繁地使用大量的平行剪辑——如公交车上表达着自由目标的马托博政客与持枪杀入恐怖分子住宅的美国警探的交叉,以及高潮部分中,叙述着和平理念的马托博总统演讲与二楼中打斗的交叉——来强化联合国初衷与四海和平的名存实亡。
并且,波拉克借用了枪这一象征物,让它指代对抗——女主角从拿着枪,到家人死亡放下枪,再到复仇火焰燃烧而重新拿起枪指向马托博总统,最后和男主角一起放下枪,对应了她成为武装组织成员,到加入联合国投身和平理想,再到理想破灭与重燃的心理过程。
甚至,波拉克对工整性的追求,到了一种刻意过度的地步。
在电影里,西恩潘饰演的男主角,其与主题的联系并没有妮可基德曼的女主角来得紧密。
在大部分时间里,他更多地只是一个表层剧情的推进着,维持帮衬着电影在类型化上“探案”“悬疑”的标签,从而确保着影片的商业性和娱乐性。
而就对这样一个角色,波拉克也要从开始部分就投下笔墨,刻画男主角妻子外遇离世、他悲痛之下想要杀掉男方的心境,为的就是让他能够形成与丧失亲人、想要对马托博总统复仇的女主角构成人生经历与心理状态的百分百一致,从而用这种严丝合缝的统一去解释最后高潮中二人的心灵共通、交流无碍。
甚至,波拉克为了表现男主角对妻子的心伤,还要安排一个瞬间来让他拒绝暗示爱意的女上司,颇有点无厘头的意味。
显然,波拉克对于工整的要求,已经到了有点让作品臃肿累赘的地步。
而更大的问题,还产生在影片的主题落脚点上。
男女主角靠着彼此在人生和心境上的完全一致,方形成了交流达心的程度。
但是,这只属于一种天作之合一般的奇迹,并不具备任何的普世意义。
正常状态下的各国与各民族,如何能够形成这种状态?
波拉克也给出了自己的解法:靠信念。
高潮部分中,马托博总统朗读着年轻时代自己的著作,并对失去了的年轻理想表露出怀念:即使是最细微的耳语,也能超越战争。
波拉克将一切又回到了“语言”上,对交流寄托以和平的希望。
但是,此前的语种问题显然并不能得到解决。
我们靠什么才能让语言的力量超越“语种”的局限?
看男女主角那含情脉脉的劲头,波拉克似乎也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老俗的答案:靠情感的交互,靠信念,靠爱。
显然,这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障碍。
波拉克给出的答案,正像是他在电影里反对的那些政客的语言——虚假的、掩藏的、各自牟利的演讲——一样,不具备任何说服力与现实价值。
他倒是在无意间又缔造了一对比喻象征组合:靠信念与爱不可超越的语种限制,就像无法靠理想实现乌托邦的现实障碍。
本片与《走出非洲》在质量上的巨大差异,就像是电影开头展现的民风质朴非洲大陆一样——对波拉克来说,比起简单直接的非洲,西方世界,显然是太过于复杂了。
剧情也太粪了,导演编剧是不是还沾沾自喜觉得结局拍的很感人啊
在电影院睡着,西恩也叫不醒我
看的全英版,无字幕,很压抑- -
女主是联合国翻译,无意听到非洲土语交谈而被追杀,原来是其非洲祖国元首策划杀死两个竞争对手并在联合国现场制造被刺杀的假象,女主家人都被元首所杀,前男友元首对手之一也被杀,女主愤而要杀元首,但被男主劝阻,警察男主一直奉命保护女主,日久生情,但最后女主被遣返,二人依依惜别。
我承认各种乱,看不下去,虽然我很喜欢Nico
二外提招后逍遥地跟JASON几个人去看的"首映"~
有美女无帅哥...剧情一般,女猪形象和非洲难民相距甚远,就这样吧
要知道这种政治片在国内是不可能有的啊
我还是不习惯看这么紧张的片…… 谢谢小宝,我爱Jade。
果然跟想象中一样,不好看。
故事看似动人,其实是在西方“呼吁人权”的理论框架下的主观意淫。第三世界国家的苦难远非仅仅来自本地权利的争夺。这个语境下,语言不是沟通的桥梁,而是征服的桥梁。
第一部进入联合国大厦拍摄的电影,对非洲贫困、战乱带来的影响印象深刻,不是一个人能改变,需要更多人关注
妮可的剧情并不出彩,剧情主要还是集中在西恩藩身上。总体来说算是合格的商业大片。另外,妮可的美貌太影响我体验剧情了,总是忍不住暂停截图。哈哈,我算是了解电影奖的那些评委为什么讨厌美人了,太漂亮的女人确实会让人出戏。
基德曼姐姐太强大了,这么牛的导演,这么牛的搭档(西恩·潘)硬是被拉到了她的水准。。。
被我翻出来了!!纪念一个逃学的下午电影放的是啥已经不重要了
2009.2.28.20:37...Sydney Pollack作品.Nicole Kidman.Sean Penn.没有想象中的好.但Nicole每一个镜头都让我醉...纽约拍的.加上Bonus Features整个一UN宣传片...
其实是看了commentary才给了5星的,汗。
一般般吧,不太喜欢政治题材电影。但也有一点点共鸣,该如何去报复命运呢?
联合国的无知与无能
闷死我吧闷死我吧闷死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