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冤家父子,Father,Papa,I am Your Father

主演:冯小刚,胡小培,徐帆,刘蓓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0

《我是你爸爸》剧照

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2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3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4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5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6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3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4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5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6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7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8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19我是你爸爸 剧照 NO.20

《我是你爸爸》剧情介绍

我是你爸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独自抚养儿子长大的马林生(冯小刚 饰)是某机关的工会主席,他装腔作势,自命清高,在家中也趾高气扬,他在儿子马车面前摆足了父亲的谱儿。但是这一切除了让他自我感觉良好外,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令行禁止的家教无法让儿子臣服,马车始终与之背道而驰。在学校里,他顶撞老师,挤兑同学,三番五次被请家长,马林生因此生头疼不已。在一次失败的暴力家教过后,他想尽办法和儿子搞好关系,然而他也痛苦地认识到:父子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本片由王朔根据自己早年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并荣获2000年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青年评委会奖、堂吉诃德奖特别提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全美洗车女郎月光光心慌慌:杀戮乡里人家狭路纽约黑帮纪实.hack//根源无人机代号RZ-9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妈妈的情人们刀剑神域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十五季天棚特级英雄黄继光绑架2在冲绳喜欢上的女孩子方言讲太多太棘手了形单影孤骨瓷猛禽小队和哈莉·奎茵哈林四女子第一季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爱哭鬼的奇迹狩猎季节先婚后友喜丧一梦如故我们可以相爱吗拧紧石纪元以遇刺为生的女人老头子第一季

《我是你爸爸》长篇影评

 1 ) 《说话喷哈喇子》

与其说这片子是王朔导演的,不如说这片子充满了王朔和冯小刚甚至是叶京的气息,而这气息又都是王朔赋予这些人的。

片子里主要的配乐就是《爱的奉献》,这和叶京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主要的配乐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异曲同工。

北京胡同儿里的怂逼爸爸和倔逼儿子都唤起了我小时候的记忆,其实哪个人的爸爸没有怂逼的时候?

你真当了爹,你为儿子复仇时手也会抖。

冯小刚说话的节奏和语速都很迷人,他说话时往外喷溅哈喇子的概率很高。

电影最后的结尾很温情,怂逼也牛逼了一回。

这片子和冯小刚很多的电影一样,充满了各种各样好笑的段子。

但它也有不同,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感受到摄影和一些细节的凸显,这在日后冯小刚的片子里再难见到。

2010年12月12日

 2 ) 超级两代

吃晚饭的时候看了《冤家父子》,就是王朔的《我是你爸爸》的电影,王朔和冯小刚的作品。

之前看完了电影《看上去很美》之后又在网上把小说翻出来看了一遍。

恐怖的事情是,我永远都没有办法在看这些说小朋友并且同时说着大人们的故事的时候笑出来,疼痛感从电影或小说的开始就在心的深处起起伏伏,并且要一直蔓延到故事说完之后很久,手脚冰凉。

专家们老是能从故事的细节,比如某个镜头,某段背景声,中间找到些隐含的意义,从而得出高深的结论。

这些我都不懂。

我所能够看到的只是那些赤裸的直白的不加掩饰的苦难。

从马车小朋友到方枪枪小朋友,那些聪明又顽皮的小鬼被妖魔般的成年人们这样那样的欺负,被扼杀掉天性里那些活跃的敏感的脆弱但是无比珍贵的东西,后来就变成妖魔般的成年人了,周到谨慎政治正确,或许在社会大环境里也不会显得格格不入,但是,说真的,这样活着,有意思么?

有的时候我畅想啊,如果所有的家长老师以及其他的成年人都不要对小孩强加这样的教育,都保护和纵容那些美好的天性发展,或许小孩们长大了以后也会彼此伤害而慢慢学会些技巧,但是大环境会不会就变得更宽松,更自由,不那么操蛋,也不再那么大声地宣扬和继续地培养傻逼了呢?

好吧,大人。

我猜想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我们的家长的,并且我固执地自我中心地觉得我们的家长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都没有办法在国内外、历史上下找到合适的比照对象。

他们出生和成长在一个贫瘠的年代,受到的宣传蛊惑和内外压迫比什么时候都多,从还没来得及开化的青春期等于是一脚踏进了成年人社会,伙同着那个时代(操,我发现我原来竟然这样痛恨“那个时代”这个字眼。

)所特有的种种矛盾与压力,因此他们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到整个的价值观都与我们不同,并且是我们很难进入的。

比如说,我现在可以大叫,苟且偷生还不如去死,但是我爸妈小的时候呢,能够苟且偷生已经是最大的侥幸了吧。

说真的我同情他们。

他们是真正被传统价值和毫无人性的颠覆性的社会变革两头挤压到没有空间的一群。

尤其是那些更加固执、对某些东西有着确实的信仰的成员,在没有办法两头兼顾的情况下,他们也许真的永远也没有办法达到心中所想要的境地,没有办法在正常的渠道之下获得认可感和成就感,没有办法完全地觉得幸福和满足。

甚至,他们不会意识到其实他们心中之所想都是些孩子们才有的美梦。

所以,当他们自己的孩子又开始怀有些类似的美梦的时候,他们潜意识里就想到了自己曾经被怎样的压抑和打击,仿佛是处于对孩子的保护,他们继续压抑和打击他们的美梦,或者,彷佛是很pitch in的催促着孩子们赶紧结束还一心想着做梦的儿童时期,也一脚就踏进成人的世界,勤劳实干,奋发图强,用自己的汗水啊为革命事业或者不怎么革命的事业添砖加瓦。

到底是谁更可怜呢?

很多时候我感觉到迷惑。

如果说到了我这把年纪还梗着脖子不肯妥协是不懂事,而同龄人中那部分正在努力添砖加瓦的是懂事,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事错了呢?

我就老是痛恨那帮老梆子用那种高高在上气定神闲的口吻说,你啊,现在想得天好地好,到时候你就知道味道了。

那你说,我现在体会到的是不是味道呢?

按照国际惯例到底是几岁上的感觉算是人一辈子的终极结论呢?

好吧,就算是过了几年我吃了苦头撞破了脑袋后悔了现在所说所做的一切了,我就算是毁了么?

total loser了?

你们对于自己做出的准确预言,会不会感觉到“I told you”的那种满足得意,并且继续高高在上地用恰当的方式表现出心痛和惋惜,从中得到快感?

两代人真是很矛盾的存在啊。

所以后来就很理解像蔡康永这种,不管多大都不肯把自己归到“大人”那类里去的做法。

这个家底丰厚又名气堂堂的家伙实在是幸运。

而我呢,其实我还是很害怕的。

怕以后我还是会过他们那样的生活,变成他们那样的人,一生在不满中度过,始终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和g spot,莫名其妙地在抱怨和被抱怨中熬过一天天,搞不好还要拿比我更小的撒气。

虽然对于幸福这件事情没信心,还是不甘心现在就放弃。

 3 ) 关于父母教育

父母想教育好孩子,一开始当然是心平气和的讲,但当孩子不顺自己心时便忍不住要动手了。

一动手教育的性质就变了,父母对孩子的暴力实质既由体格的悬殊和经济控制对孩子的“不正确”行为进行扭正,但这种行为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只要我比你强,那么我说的就是对的,你就不能反抗我的错觉。

暴力行为是父母的懒政,言传身教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而暴力行为则不同,不听话打一顿就行,暴力行为只能使孩子表面顺从,抗拒和副作用暗暗埋下。

孩子从来都不是父母的,剧中马林生对马车说你吃我的,住我的,那么你一切都是我,这种逻辑是错的。

国家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公务人员的吃惯用度都来自人民,那公务员要给人民跪下喊爹么 尊重是相互的,孩子虽然小但他也会有自尊心,只是有时天性使然使点性子,假如家长都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又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马车给柜子上锁不过是想要点隐私,小孩子能有什么秘密,不过是给自己保留一点自尊罢了 。

 4 ) 画质感人全损音质,针不戳

这部电影是王朔根据自己的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不得不说画质感人,全损音质,我甚至怀疑我近视是不是严重了。

看这部电影就像隔着毛玻璃窥探着那对父子的生活,着实需要耐心。

冯小刚饰演的爸爸马林生,有着文艺知识分子的气息,他有一个自己的理想国,时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当着自己的国王。

他胆小懦弱不敢惹事,当儿子被人打了,他嘴上骂着提着蜂窝煤去算账,可是到了那他懦弱了,就这样算了,连他儿子的勇气都没有。

所以他在别人面前可能是低声下气的,回到家以为自己可以掌握儿子,但他发现连教育儿子,他也是失败的,反而越教育越叛逆。

他一直在改变与儿子的相处方式,宣称要与儿子平等相处,以兄弟相称,但这种平等是暂时的,他发现儿子有秘密了,不对他坦诚相待时,这种公平就土崩瓦解,他又回归到了我是你爸爸的心态来。

他去翻儿子衣服,想打开儿子上了锁的抽屉,但被儿子发现,这时父亲的形象是崩塌的,他们之间没有信任,他要求儿子把钥匙给他,他认为这是他的权力,这是作为老子的权力。

医院那段讽刺的好,他把有精神病的邻居送去医院,结果却把自己关进了医院,他无病也变成有病了,那是一种病态的治疗方式,你必须承认自己有病,才能无事,不分青红皂白,人在那种武力暴力的胁迫下,你必须妥协。

所以这段经历是对他造成了影响的,他应该是失去了自我,在那种环境下,他不能做自己,他只能做你想看到的我,因为对那里的医生来说,他们天然就是病人,是需要被治疗,但那是治疗吗?

那或许是另一种迫害。

儿子打了别人,他们自然来找家长麻烦,他是说过我不做爸爸了,我干不了,但作为父亲,哪有不管儿子的,儿子犯事,终究还是老子顶着,最后两代人终会理解。

冯小刚演得针不戳,整个电影的音乐也和当时的气氛环境很符合。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社会父子的缩影,有多少家庭的父子关系也是和他们这样,互相吵着闹着,各有各的脾气个性,甚至闹到我不是你爸爸,我不是你儿子,但终究我还是你爸爸,你还是我儿子,随着时间与共同经历的事情,总会走向和解。

当然,这部电影里暗含的某些政治事件,看到了就懂,没看到不必细说。

 5 ) 爸爸的人间失格

原著叫《我是你爸爸》,标题就透着一股嘲弄父权的劲儿;电影叫《爸爸》,去掉“我是”两字,变得温和了,如果不了解王朔会误以为是温情家庭伦理片。

电影大致分三个段落:父亲教子、父亲结婚与父亲发疯。

分明对应了父对子高高在上、父对子朋友以待、拒绝做父亲三种位置变幻。

马林生痛苦地寻求自己在父子关系的位置,表面是为了父子之间的温情,实则是为了活着的尊严。

一个中年男子最丧失人格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是连自己的儿子都看不起自己的时候。

马林生在一次次努力建立父权/父亲形象,又一次次崩塌,最终退出了“父亲”的这个角色,又在“弑父”行为中成为了父亲。

影片第一次失去身份是马林生被邻居摁在床上的时候。

一个父亲打不了/管不了自己的儿子,还要当着儿子的面受旁人管制。

男性气质荡然无存,只剩下令人恶心的呜咽声。

第二次失去身份是马林生要帮儿子马车出头。

在激越的鼓点下,当了缩头乌龟。

一副为人撑腰、做儿子保护伞的伟岸父亲形象变成了虚张声势的闹剧,尽显猥琐。

马林生对马车有没有影响?

有的,在砸了自家玻璃之后,马车“臣服”了一次,当众念了检讨书。

至此,马林生和马车完成了第一次较量,父权的建立失败了。

于是马林生转向另外一种策略(也就是影片的第二个段落“父亲结婚”):嘴上说是与儿子做朋友,实际上是讨好儿子,跟儿子撒娇。

马林生与儿子一同喝酒、抽烟、看报;马林生拿了奖状后,第一时间是找到马车炫耀;马车过生日,马林生忙前忙后,最后一个人吃饭……由最初的看上去和谐,转向了父子异位——当父亲的马林生成了一个需要被儿子马车照顾的“儿子”。

在关系错位中,马林生迎来了第二次崩溃——婚姻。

一个有理想的单纯老百姓,遇到什么事情会感到悲哀?

无爱的婚姻。

在这个段落里,马林生是娶了虎妞的骆驼祥子的当代演绎。

与祥子不同的是:祥子是模糊的苦痛,马林生是清醒的苦痛。

马林生清醒的知道自己不爱这个女人,而这个女人也冷静异常地告诉他:不需要他爱,连装都不用装,嘴上说说就行。

有人的生活是恋爱后的一地鸡毛,有人的生活是直接成了鸡毛掸子。

马林生的痛苦之处还不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在于他的婚姻不是因为爱情、幸福、过日子,而是因为儿子马车要把自己赶出这个家。

精神得不到满足、物质得不到满足,最终连自己乞求的地位都成了奢望。

一个父亲遇到了人生至暗时刻——遭到儿子的放逐。

因此,马林生的婚礼像是葬礼,画面一片黑白,难得配乐没有出现《爱的奉献》,新配乐却更加悲哀。

第二段落结束时,马林生在这个家已经没有了。

而真正促成他“消失”自我的认识是“父亲疯了”这场戏。

原本做好事送疯邻居进精神病院的马林生反倒是自己身陷“囹圄”。

让他认识到自己不是做父亲的失败,是做人的失败,不是在家没有地位,是在人间没有地位。

至此,他选择了退出马家,既是对父亲身份的放弃,也是对人间尊严的放弃。

我们终于看清:一个试图教育儿子、凌驾儿子之上的父亲,实际是一个以儿子为自己信仰的男人。

信仰崩塌的后的马林生信了气功,一个颇类似邪教的组织,却让他有了翩翩起舞的位置。

(私以为这一段堪比《小丑》)倘若电影在这里结束,确实是中国早期商业《小丑》,呈现了某一类人的精神面貌,可影片还要继续往下走,为的是探析这类人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原因。

“失去”父亲的马车很快丢掉了那套“马车同学,你危险了”的束缚,卷入混子斗争之中。

当报复来到马林生家中,马车才是真正徘徊在危险边缘了。

在威胁中,马林生一贯的忍辱负重终于找到一次发挥的精神,谁能想到挨打也能成为一种保护?

在挨打后,卑琐的马林生反而建立了父亲形象,实现了与马车的和解。

为什么马林生拼了命的讨好马车?

为什么身为父亲的马林生特怕马车看不起?

结尾说明了一切。

故事发生在现代,是改革开放的故事,可人物的精神状态不是现代的。

马林生一张口地道老北京,他的父亲为什么是做火车回来?

去旅游了?

家庭环境不像。

马林生是外地打工进京?

口音不像。

只有一个解释:96年的故事发生在二十年前。

唯有经历过十年动荡的人,才会如此小心的活着,才会稍一犯错便认真深刻的作出检讨,才会急赤白脸说出:“我是为你好!

”“检讨就得这么写!

”一个人猥琐、平庸、浅薄的气质,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塑造。

我想这才是本片意识形态最危险的地方之一。

它借用一个父亲身份上的尴尬,指责了一个不敢提的时代。

影片的人物形象都很有意思。

马车挨揍之后,马林生带他去医院,里面躺着各式各样流血的年轻人,有人说是影射“89”,我认为依然是对十年的反映。

带搬砖的马车、打台球的胖子、黑社会猫子是不同身份的一类人。

要么是大院子弟,要么是胡同流氓。

一批人父亲不着家,自己做了父亲;一批人父亲扣帽子流放,自己做了父亲;一批人在打倒一切中,自己做了父亲,形成了北京城无业青年四处流窜、互找靠山的局面。

是什么让年轻人“危险了”?

是教育吗?

是时代。

马家父子与邻居也构成了奇妙的对照。

邻居一看就是那种看不惯四处惹祸的类型,自家闺女却当了班干部,学习不错。

而马林生一直小心翼翼,养出的儿子四处惹祸。

其他如老师、演员,各有特色。

马林生和台球胖子就是我大爷们的真实写照。

有跟自己孩子称兄道弟的不?

别地不知道,北京尽是。

也不是称兄道弟,就是一块喝酒、抽烟、蹦迪啥的。

大爷们在传统礼法和现代开明之间游刃有余,逢年过节的规矩、酒桌、待客、外场种种,门儿清,跟自己孩子身边,说急就急,说不急也挺爱装孙子。

我捉摸半天,北京有避重就轻的幽默。

跟郭德纲相声似的:郭麒麟说我跟同学打赌了,明天非拿刀杀了他!

郭德纲训斥道:说得什么话!

小小年纪!

怎么能赌博呢!

杀人与赌博,不抬杠的讲,哪个事儿大点?

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譬如按照现在功利观点,学习好、学历高是没错的。

但是在大爷们那儿就跟你客气客气,但是轮到自己孩子说要去外地学习,那还不如在家窝着,啃老也比出去强。

有意思之极。

要说有没有在孩子面前没模样的老子?

也有的是,很多事难说,但是做了确实很容易让孩子看不上眼。

今年春节,五六十岁的大爷们还在饭桌上上演了一场一言不合抽大嘴巴的戏码。

你可以说为老不尊、情绪化、没起子(没出息),可这样的狂野与血性,现在少见了,我很失落。

到我们这一代人嘴炮居多。

大爷们在街上看小孩儿们呛呛起来,根本不屑一顾:“吵什么?

拿板砖往死弄,光动嘴有什么意思。

”现在的大爷们已经不是很冲动了,毕竟是当爷爷的人,但是我总是摸不准他们的脾气秉性。

大爷们老了以后总是喜欢讲传统文化,尤其是孝道。

可他们的故事背景总是透露出不一样的底色。

他们的孝道总是在生命危急之时迸发的,比如有一次认识到孝顺重要是被捅到医院去了就想起对不起父母,出来以后一定好好孝顺父母;下一次认识到孝顺重要是让人拿板砖卸了……我就忍不住好奇这些故事背景,是发生在认识孝顺之前还是认识孝顺之后,认识与认识之间怎么又冲动了?

我好奇,但是不敢问。

要问这么狂的人怎么过得现世安稳。

其实是幸存者偏差:一波同样狂的人,出现过“打赢坐牢,打输太平间”后就安稳多了。

更重要的是,北京城一共这么大,打来打去最后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也就无趣了。

(这句话是我想象。

)现在想想《老炮儿》说冯小刚是讲江湖规矩又对公权俯首帖耳,他们是不了解老炮儿。

混子们的目的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弄死你。

什么手段无所谓,重要的是结果嘛。

 6 ) 亦庄亦谐,《我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是根据王朔的同名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的,由王朔导演,冯小刚、徐帆主演。

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这部片子很有结构,既有主线,即冯小刚所饰演的父亲马林生与儿子马车(原著中为马锐)的关系进展,又有高潮,马林生与儿子的几次争斗。

不管在情节的设计上有些什么硬伤,但是至少叙事结构是流畅的,像看一部小说,不愧为写小说的王朔。

说到这部电影,不得不先从剧作上开始讲。

首先,导演和演员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

马林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是集众多矛盾于一身的人。

像小说原著一开始写的:“马林生对镜子里的自己还算满意,一望可知,镜子里是那种在年龄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挣扎着,熬费苦心保持的类知识分子形象。

”“类知识分子”,极好的概括了马林生这个角色。

他时而低声下气,替儿子向老师道歉;时而大爷模样,对儿子指手画脚;时而正义凛然,要为被打得儿子出头;转眼又胆小怕事,拎着蜂窝煤径直走过小混混们,不敢下手;他爱好文学,但没有创作的天赋,写得东西也就是单位上的讣告、文书,甚至是帮儿子写的检讨一类;他绝对的父权主义,却试图和儿子做朋友,然后却翻起儿子的抽屉来。

马林生,代表了当代社会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也代表了茫茫庸常人生的生活状况。

我们看到的他也许是可笑的、荒谬的、官僚腔的,但也是现实的、讽刺的。

现实主义正是小说和电影的基调,而在嬉笑怒骂间把社会种种现实和人物呈堂通通讽刺一番后,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王朔和冯小刚是很满意这样的效果的,很多人善于建构,很少人长于解构。

结构,是王朔文学的一大特点。

影片的另一个人物是马林生的儿子马车。

他和马林生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中都处于对立的状态,从开始的忍,到后面的吵,再到晚上偷偷砸自家窗玻璃,最后为脱离父亲,为父亲介绍对象。

他的转变在影片中是呈线性的,他是马林生的对手,也是他种种行为的解释和对照。

马林生性格的展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子马车。

儿子这个角色的存在,正显示出马林生性格主体的缺乏,或者说社会存在感的缺乏。

《我是你爸爸》这部小说被称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在王朔的“执导”下,也基本上是保持着写实的基调。

但看过原著的人知道,电影还是有很多改变的,我想,是加入了一个冯小刚。

在这部片子中,冯小刚的冯式幽默已经初见端倪。

联想到当时王朔和冯小刚一干人等创建的好梦影视策划公司这个背景,以及冯在后来的众多贺岁片的风格,不禁让人想到冯小刚对这部片子的贡献。

比如开始的时候,马林生点一滴眼药水后,开始有模有样的读诰文,在悲乐声中,他越显得庄严,越让人觉得诙谐,这也是人物性格在全片的贯穿。

冯小刚善于在严肃的场景中表现一种诙谐,反讽的味道浓厚,如《大腕》中,葬礼的筹备就是影片的外主线。

在写实上面,我认为还是有闪光点的。

就我的生活经历,儿子顶撞老师的那场戏就很有感觉,就像几年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样。

从时代性上,《爱的奉献》无数次在片中作为背景音乐,这是一种主观性的声音,诣在表达对主人公的态度,交代了时间背景。

马林生虽然是个小人物,他不与世争,想得只是把儿子教好,他面对生活的卑微,并不妨碍他努力生活,接受社会的一切约定俗成(这点可以从他写的检讨并说检讨就应该这样写看出),又迂腐官僚腔得可爱,他的官僚腔并不时为官僚腔而官僚腔,而正是反映了他接受了社会的惯例而形成的官僚腔。

这点上,剧作上可能有夸张,不过把主人公的表征凸现了出来。

另外,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出电影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

是想象力告诉我们事物的精神内涵,他是神赋予艺术家最珍贵的礼物。

片中一个很有趣的片断时马林生帮儿子写检讨时,他打开收音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用钢笔当指挥棒作指挥样。

在冯小刚的自传中也提到了这场戏,他说他平时听音乐时就有这个习惯,王朔抓住了这一点,在电影中正好符合马林生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地位,并且也和后面一段马指挥单位合唱呼应。

虽然后面一段没什么实质意义,对剧情也没什么帮助,在影片中显得孤立,好像导演想要回味前段的“指挥”意味浓厚,但就幽默效果这一点,还算差强人意的。

这就是艺术的想象力,剧作中只需几个这样的点,就可以让整部作品富有特色。

剧作在结构上,前面已经说了,总的叙述很流畅。

我想就内部结构试作分析。

内部其实是松散的,基本上观众不能猜测情节的发展,这可能和原著的生活流式结构有关。

每件事的发展在一条父子主线上,各有各得开端高潮结局。

马林生的婚姻,精神病院那场戏,儿子和街头混混得纠葛。

观众无法参与到再创作中去,还好这是一部“喜剧”,还好它的生活流,观众并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创造性审美的打断也就容易被忽视。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对于电影的思考之于电影观众的重要性。

当然,跳出电影来看,确实不能对王说这样的“解构大家”、“反讽大家”,要求过多。

在表演上,个人认为,冯小刚是很有出彩的地方的。

要做好导演,首先要先懂得怎样演戏。

他把一个“类知识分子”演绎得很鲜明,个人认为,他也很适合演这样的角色。

又如他在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扮演的老师形象。

这样一种平民化的表演方式,精确来讲是市民化的表演方式,得到了后面葛优的延续。

不同于话剧中激情表露,靠大幅度的动作和台词的表演;又不同于梁朝伟式的表演,靠由内而外的精湛表演技巧,市井百姓的精神世界还没有足够丰富道由内而外的表演方式。

它就是百姓化的,平民化的,小人物化的。

相较冯小刚来说,马车的扮演者就稍微逊色了点。

他只是具有了人物的表象特征,作为青春期少年的反叛、倔强,作为儿子对父亲的不耐烦。

他在整部戏中,给人的感觉只是以一个符号的形式出现。

人物的存在感不强。

这里又出现了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生活化的表演可以称为原生态,比如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全部请群众演员扮演,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和剧中人物名字一样。

艺术的美,是创造的美,如果过于生活化,会不会流于琐碎的生活而缺乏美感呢?

这部《我是你爸爸》给了我一定的提示,生活化并不代表没有性格,相反,性格的塑造还要成为表演生活化之外的重点。

本片在表演上,值得一说的还有徐帆。

她是一个有丰富的话剧表演经验和表演功底的演员,跳开电影本身,她在其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对于她的解读,我一直心存疑惑。

她的夸张反常态打破现实主义的基调,她的有点喜剧味道的表情动作打破了我所理解的庄中见谐的风格。

她是片中的一个异点,对她的交待并不清晰,也略显突兀。

让我想起先锋派小说的特征,在叙述一个故事时,在故事的紧要关头,观众马上就要陷入情节时,作者跳出来打破这样的格局,告诉你他在讲故事。

是否徐帆的这个角色也使充当这样的作用,我不得而知。

导演的意图不甚明显,也也许是我理解偏颇,走入死胡同。

 7 ) 这算是本片的官方解读吧?

冯小刚:《爸爸》这部影片正解:在爸爸高压之下,儿子噤若寒蝉。

父心血来潮欲建立平等民主父子关系。

儿信以为真,与父平起平坐渐至蹬鼻子上脸。

父自尊受辱忍无可忍一顿暴揍撕毁协议。

儿屈服。

父痛心疾首与子议和,儿学乘(乖)不接招俯首称臣。

从此父子貌合神离。

该片被追毙,次年获洛迦诺最佳影片奖。

投资打水漂。

2012-8-29 03:27来自新浪微博

 8 ) 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我清楚地认识到,我这样做不是偶然的,是自己一贯不注意思想改造,忽视了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后果是严重的,不但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伤害了辛勤培育我们的刘老师和广大的教职员工、家长、领导以及全社会对我们寄予殷切期望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们的感情。

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沉痛的,发人深省的,我要对自己大喝一声:“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9 ) 有时候你会不会感觉自己父亲有点多余

这是王朔和冯小刚拍的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这也是国产电影中少有的讲述父子感情的经典影片,比《老炮》也高出一个段位,就是胶片可能用了过期胶片似的,清晰度非常差。

冯小刚饰演的父亲马林生是一个虚伪懦弱充满形式主义的人,满嘴的假大空和儿子完全不在一个话语体系,导致父子矛盾重重,完全没有一个父亲该有的样子。

这也许就是王朔自己在自己的书里面说的,没有人教他们怎么做父母,他们的父母也不会做父母,世界上最伟大最光荣的职业,完全不经过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真的非常荒谬。

影片的名字是我是你爸爸,这从某种角度阐述了本片的主题,是扭曲的父子关系的和解和父亲形象的回归。

影片中传统父子关系即传统的大家长制的逐渐瓦解,父子之间互相学习磨合,儿子也不再是父亲的私有财产或者附属品,建立起了自己的私人空间和获得了私人的权利,建立了新型的父子关系,最后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

这个影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冤家父子,从另一个角度上解释了这片子的主题,父子两代人之间就是天生的冤家。

当儿子步入青春期,在体力上可以打得过父亲的时候,在智力上也即将超过父亲的时候,父子关系会出现拐点,儿子就会发现父亲并没有小时候想象的那么伟岸,父亲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有胆小懦弱的时候,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这是人类社会中代际更替的自然过程,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其实从社会本质属性方面来讲这也是两个时代的矛盾,冯小刚饰演的父亲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他是在集体生活中长大的人,他儿子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生代,完全没有集体生活的概念,更加独立自主。

从现在的人的伦理观念来看,马林生父子两个人的角色甚至有些错位,父亲不像是个父亲,有时候还不如他儿子成熟。

其实这也有一些历史的原因,王朔在他的书中写过,他们这一代人刚出生不久,正要长身体的时候,赶上自然灾害,所以身体营养不良;该上学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精神文化营养不良,这就是所谓的全面营养不良。

因此他们这一代人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文化素质上,都显得那么营养不良,发育不全。

马林生现实生活中特怂,经常喜欢意淫,发泄自己的情绪。

从现在正常人的眼光来看,马林生的行为举止都有点儿精神病的感觉。

最后,马林生送陆国强去精神病院的时候,精神病的医院医生把马林生当精神病给留下了,点明了马林生这代人被时代所抛弃,与现在的时代已经格格不入到像精神病一样了,马林生最后疯癫到参加气功大师司马南的意念控制大会,完全失去了自我,这个设计简直是绝唱。

学校是成人为孩子建立起来的一个成人世界规则的训练营,本片的学校从教学方式和学校场景的设置上,都塑造的阴森森的就像监狱一样,这也是一种隐喻。

影片最后马林生为儿子的错误负责被猫子胖揍了一通,承担了一个父亲该负有的责任,让父子关系回归正常的人伦,修复了父子之间的感情,最后一场戏也有点精之妙,父子二人去火车站接马林生的父亲,三代人穿着同样的衣服,寓意着父亲形象的回归,父子关系的和解。

本片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曲爱的奉献,人与人之间包括父子之间的矛盾其实就是因为爱的表达方式有偏差。

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亲,很多父子之间的矛盾,都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发生的,甚至还有一些家喻户晓的言论,“打是亲,骂是爱”,这都从侧面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扭曲,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不会表达爱。

中国人还需要进化,距离现代化的文明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

 10 ) 不是所有人都懂

个人认为,《我是你爸爸》是王朔写得最好的小说。

第一次看小说的时候,自己才二十三、四岁吧?

然后,却由于家庭的特殊原因,做了2年代理家长了。

跟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侄儿一块生活,一块成长。

那些年的经历和心理历程,使我觉得读马林生就是在读自己。

父母亲是这个世界上难度最大的工作。

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是不可能做好这个工作的。

这份工,直接反映了一个人自身的修养、信心、内涵、性格个性特征,它可能使你的一丝丝的阴暗面都暴露无遗。

我能充分理解马林生,因为有过同样的处境。

王朔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入骨三分。

语言简洁,富有画面感。

几句简单的对话,就能让人身临其境。

所以一直认为他的书确实很好拍电影。

但除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没看过王朔其他的电影。

《动物凶猛》我不是很喜欢。

所以不评论了。

昨天出去逛街,在天河电脑城旁边的小摊上发现了这部电影。

喜出望外。

回家一看,超出了我的期望。

冯小刚的演出很到位,很传神。

胡小培的表情非常有表现力。

《我是你爸爸》短评

这还真不如小说读起来带劲儿。

9分钟前
  • 六只小狗
  • 还行

5/10

13分钟前
  • Osion
  • 较差

好看到舍不得一次性看完啊,和看王朔的小说一样过瘾,各种讽刺段子被冯小刚老师演得相当到位,也第一次觉得《爱的奉献》这么好听,配得真好。PS:医院那段如果真的是讽刺那个著名事件,就太牛逼 了,立马改五星!

16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小说写得好不代表电影能拍好 就故事和台词能看 想看隐喻的话看书比这强多了 爱的奉献放了全片要听吐了 不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夸这配乐

21分钟前
  • ly330
  • 较差

禁片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审查直接拿去参展

23分钟前
  • 无二
  • 推荐

40

25分钟前
  • 嘿糖
  • 较差

嗯,,,

27分钟前
  • 🔵Super🔴
  • 较差

讽刺的最高境界应当等同于恐怖片。

30分钟前
  • 观察人类
  • 推荐

随意吧

33分钟前
  • gotolive
  • 较差

后面剪辑很乱

37分钟前
  • 轩芪
  • 推荐

制作有点糙。就故事而言还是很不错的。

42分钟前
  • cc2bpencil
  • 还行

蛮有意思

44分钟前
  • 黑稻子
  • 推荐

奏是个小品好伐。音乐品味极差。

46分钟前
  • SLeigh
  • 较差

译名太烂了,毁了这出好片

50分钟前
  • Molly·茉莉
  • 力荐

真心欣赏不来王朔……

51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很不靠谱的一对父子,但很生活

52分钟前
  • 阢陧
  • 推荐

啥玩意儿?

54分钟前
  • 已注销
  • 很差

配乐一直是爱的奉献。。

55分钟前
  • Eeva
  • 较差

胜利就在眼前,而你却看不到胜利。

58分钟前
  • 影子·幽灵
  • 推荐

冯小刚演技很亮

1小时前
  • 吉卜赛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