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最后4分钟留给了一段珍贵的历史镜头一段苏联友人70年前拍摄并经现代技术修复了的开国大典的彩色影像,这段珍贵影像中的开国元勋们比电影及我想象中显得更亲切、更真实、更年轻。
56岁的毛主席,完全不是以往影视节目中神一样存在的形象,虽然仪式现场,主席淡定从容,但脸上偶尔也还是流露出了难以掩饰的内心的小小激动;51岁的周总理,面色红润,面庞饱满,没想象中的那么瘦;与周总理同龄的刘少奇,也显得很年轻;唯有朱德元帅略显老态,毕竟已是63岁的人了。
第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要是由一群年富力强的中年大叔们组成的,活力十足!
最近看了一些建党百年历史剧,唐国强演的毛泽东还是挺有神韵的 毛主席、周恩来天人气象的张力和魅力气势独树一帜,都是我欣赏的人物。
建党百年, 很跟有必要了解一些党史 影片以时代 视角切入,聚焦党的决胜时刻的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 在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全力筹划建立新中国。
那种坚信与心气,让人感动。
就是时代的中华气势
这部影片有几个致命弱点1 叙事过长。
作为献礼片明显想表达很多东西,但是它很明显表达的东西太过冗杂,没分清主次。
人物对手戏矛盾不够突出,感觉不到剧情很大的颠荡起伏。
要么重点抓住渡江战役,要不重点抓开国大典前的特务破坏,不要什么都想表达,什么都想带一遍嘛😄没主次,没重点,怎么称得上是中宣部优秀影片呢?
还请中宣部和广播电视总局在电影没上映之前,不要给它带上优秀影片的帽子呀。
好不好看,观众自然能分辨。
加强宣传没错,但请用到正确、合适的途径。
祖国很多地方需要正面宣传和引导,请当一个正确的公仆。
2 编剧和导演没有很多的历史常识,根本没做多少功夫。
真实的历史是:《共同纲领》是请来孙夫人之后,召开第一次政协以后才签署的。
而不是剧中所谓开新政协之前,主席请播音员读了一遍就完事了,然后在新政协上也没强调国旗、国徽和国歌的重要性,完全忽略历史重点,存在严重误导观众的倾向。
此处有史料和证据可查,尽情查找。
3 很严重的剪辑问题,前后不搭。
颖超同志在见孙夫人之后说:“我是来送两封信的。
”但是,视频剪辑就播出了主席的信,未播出总理写的信。
在这里,我就想问一句,你懂那两封信的重要性吗?
没有毛周的信,孙夫人来不来还不一定的。
北平可是她的伤心地:中山先生就是在那病逝的。
你凭什么就不播出和主席同样重要的总理的信呢?
一看编剧就没好好研究那两封信在庆龄先生心中的重要地位。
孙夫人睿智、冷静、知性,考虑问题一定会三思而后行,这么可能一下子就到北平呢?
4 台词根本没有1949年北平的感觉。
没有一点北平官话的味道儿,台词根本没必要统一。
因为当时北平城真实的情况,就是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在北平真正推广起码在改开之后,新世纪之后才全部推开。
怎么可能在建国前就以北平官腔,进行普通话播音呢?
5 关于蒋夫人警告蒋公的话,“我不管什么主义,什么政党,我不允许你伤害姐姐。
否则我就一辈子不理你了。
”我在看这部影片前,就看过不少美龄的自传和真实采访记录。
按照我对蒋氏夫妇的了解和研究,我以为:凭借美龄的学识和政治倾向,她是绝对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
理由如下:1美龄和蒋公是一条战线上的,美龄虽和庆龄不和。
但她们之间一直是主义之争,针对谁是真正继承先总理遗愿的主义。
她和蒋公都是坚定的右派三民主义和国民党强硬派,导演,你觉得她可能说出这样的话吗?
2 除此之外,庆美一直保持非常紧密的姐妹之情,庆龄先生也一直珍视这样的亲情。
美龄一定会救庆龄先生,但一定是以很高级、很隐晦的方式警告蒋公。
而且说出的话一定会很有份量,用她雷厉风行的作风震慑蒋公。
2 蒋氏夫妇感情很好,尤其是美龄是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知性女性之一。
凡是看过她的采访和出版的书籍都知道,一个民国具有超高水准的女政治家,几次登上过华纳《时代周刊》的20世纪女性,怎么可能说出如此儿话,岂不是笑掉大牙。
如此献礼片,称得上是中宣部官宣的优秀影片,还能给国庆70周年献礼,我看非常的名不副实嘛😄。
6 抓捕秦岚的两个特务智商不高。
影片中秦岚很明显往左边一侧逃走了,此时双特务演员就离她最多40米远,她们就当没看见秦岚一样,跑上前看了看,镜头就切换了。
很明显的,拍的前后不搭。
精彩之处:彩色版的开国大典影片集,前后看过三次了。
这次看依旧比较喜欢。
用一个个小故事和众多人物串联起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香山指挥创建新中国的过程。
举个例子,从唐国强饰演的毛主席与黄景瑜饰演的警卫员的互动中,就能明显看出拍摄的独到之处,这种手法大胆呈现了伟人平凡化的一面——让角色更为生动,也拉近了作品与广大年轻观众的距离,对家国历史的代入感也更为强烈。
同时令网友们惊喜的是,没想到毛主席的日常这么有趣,喜欢听戏还追星,甚至还给警卫员支招追女孩儿。
他说起英语来不比年轻人含糊;他会在街头品尝北京小吃;他看完戏后会跑到后台跟梅兰芳见面;他平易近人,像看着我们长大的长辈一样;他还会安慰思乡的少年,为孩子准备好一趟特别的回乡之旅。
这部影片在1949年毛泽东的新年贺词中拉开序幕,到10月1日开国大典结束;讲述了毛泽东进京、国共谈判、渡江战役、筹划政协会议等关键历史事件。
对于我党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从片名“决胜时刻”也可预估,影片的气氛是千钧一发、扣人心弦的。
实际上,影片却塑造了共产党领导人游刃有余、信心百倍、志在必得的形象,体会不到至关重要时刻全力以赴的感觉。
共产党和国民党两方的活动构成电影的两条主线,交错进行。
我党的画面永远是明亮的暖色调,阳光明媚、人人精神饱满、笑容满面;而对方的画面则是阴暗的冷色调,老蒋愁容惨淡,隐居于溪口老家,撑一把黑伞祭拜自家宗祠和母亲的墓碑,对前途一筹莫展。
两方交汇的场景一是谈判桌,二是大街小巷的特务。
谈判桌上,周恩来始终掌握主导权,他永远是站着据理力争;张治中带领的国民党谈判团每每被怼得哑口无言、面面相觑。
双方争执的关键问题,影片语焉不详,缺乏历史知识的观众很难产生共鸣。
双方特务的对峙更是支离破碎,有头无尾。
只见鬼鬼祟祟,没看出什么剑拔弩张的情节。
政协前夕,国民党埋下的最后一个人体炸弹被轻而易举地捕获;开国大典当天,老蒋的终极计划——飞机轰炸,也默默地胎死腹中。
影片的英文名是Mao Zedong 1949,所以,主角应是毛泽东。
然而,剧中的毛泽东像个幕后掌柜,只等下属汇报消息。
他是个享受天伦之乐的爸爸、是个八卦下属恋情的长辈、是个甘冒生命危险追星的戏迷、是个宽容贴身士兵返乡探亲的上司……我们看不到领袖在决胜时刻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看不到他的决心和勇气。
不是说不能表现日常生活的柔情,但要把握主要方面,否则过犹不及。
渡江战役是最重要的转折点,但依旧乏善可陈。
老套的剧情:炮火连天、血肉模糊,我党战士以血肉之躯前仆后继,强行登陆,曾在毛主席身边的小兵在山坡上竖起一面鲜红的旗帜,流弹刺穿他的胸膛,但旗帜屹立不倒。
我总觉得,正面拍摄残酷的战场画面是非常无力的,观众看到的无非是“特效”,不如表现背后的故事更加真实感人。
如:战前将领和战士如何鼓舞士气;战后,面对登陆成功和伤亡惨重的局面,领袖悲喜交织的心情……记得电影《敦克尔克》和《至暗时刻》两部反映一站和二战的电影,都没有直接表现正面战场,却从头到尾引人入胜。
其实,渡江战役前国共的拉锯和我党的毕其功于一役的信心,足以撑起一部影片,无需加入其他细枝末节。
战争片一直是国产片的软肋啊。
这部影片的亮点是群英荟萃,拍摄技术高超,观影体验好。
许多观众是冲着结尾彩蛋——高清修复的开国大典真实影像去的,但是电影中的片段只有一瞬间,不如直接看完整的影像。
拍摄这样的主旋律影片,一定受限颇多,也不能强求过多。
最后,再来回顾一下毛泽东在渡江战役胜利后写下的诗吧: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满心期待地去看了决胜时刻,看完之后非常失望。
试着用正常的语言组织观后感但是失败了,就用时下早已不流行了的咆哮体表达一下情感吧。
暴论预警!
现在的导演们不讲爱情不会拍电影了吗?
连《决胜时刻》这种宣传上仿佛要接建国大业后续的献礼片都穿插狗血爱情剧,还把爱情剧拍得像主线一样?
无用的强行煽情一条接一条,历史人物排排队人设崩坏,意味不明地随便让人物到处泪汪汪是几个意思?
稀烂的节奏,各种谜之尬演穿帮不合逻辑,任弼时拉琴献给新中国,然后给我整一奇异恩典?
合着新中国是上帝施舍的?
这是政治错误啊政治错误!
用光调色毫无水平,拍人只会夕阳侧脸大光圈,国党那边永远愁云惨雾。
明明是同一天,长江北岸阳光高照,南岸就阴雨绵绵压抑厚重?
蒋光头全剧不是在发呆钓鱼就是在烧香拜佛,一到重大决策就让人等等等?
明明要讲开国大典前的反特务斗争,特务的镜头还没男主的帅脸多?
男主什么背景这么牛,跟毛主席称兄道弟,还能出现在一切关键的时间场合?
你是保卫团啊兄,不是公安别动队,不见你搞香山布防,双清别墅旁边都死人了,只说一句“一定要破案”就没有下文了?
案呢?
谁死了,为什么死的?
特务来侦察却搞出人命,合理吗?
没有表现多少北平特务的破坏,两千多特务就被全部抓获?
败贼逆党的挣扎就这么不值胶片钱吗!
全剧滥用建国大业的素材也就算了,这才拍了几年的东西,画面就已经劣化得像90年代的东西了?
找人家要母带另转一份不行吗!
终于要搞大典了,说是要收网特务了,结果收网就是街上查查身份证?
老蒋要来破坏大典,计划从舟山群岛起飞飞机轰炸。
就给我整个P40挂两颗500kg?就那航程能飞过两个省吗?
周至柔你是国军空军司令啊,你到前线机场去干什么!
你的战位不在那里啊!
我甚至还没开始吐槽战斗场面!
榴弹炮打五毛特效紫石英号,就离了百十米,炮口快扬到天上去了。
你是装迫击炮还是打对岸?
平射啊平射!
说起炮兵阵地, 谁出的主意把一个炮兵阵地前前后后密密麻麻排一大片,炮位间距有两米吗?
就这么排,一个火力覆盖下来能活下几门炮?
坑爹呢这是!
岸边阵地居然挖个壕沟,让步兵端着枪一溜蹲里面?
醒醒啊导演这不是抗日神剧伏击鬼子运输队啊!
国军的江边要塞更没救,简直是肉眼可见的贫穷。
除了一堆沙袋堆的胸墙和一个孤零零的炮楼,没有火力点没有阶梯防御没有防炮工事。
国军大头兵是防弹片的吗!
明明拍的是渡江登陆作战,先cos诺曼底登陆又cos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火人冲锋又cos硫磺岛的多人扶旗,抄得连分镜都!
一!
样!
国军反登陆空中支援就两架野马来回打机枪就算了,飞机是建模的就算了,建模水平还不如九几年的空中杀手是几个意思?
前前后后各种武器穿帮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吐槽了,找个军宅帮着做考证都比这强啊!
收费还低啊!
这片子宣传的一大卖点是高清修复的开国大典彩色影像,我本来以为会像特典一样完整地附在最后,结果却是剪巴剪巴穿插在剧情里?
结合之前瞎剪建国大业的素材插进来的部分,我算是明白了:插进来的外片素材和历史素材全是人多的场面大的,敢情是在省钱啊!
失望啊,失望透了!
仿佛看了三流谍战剧加三流爱情剧,中间又混了些拍得还行的历史片。
历史片拍得还行还全是唐国强为首一帮老朋友的功劳,编剧和导演全在帮倒忙!
为什么这片不在十一当天,至少是九月三十上?
原因在于这片根本配不上当献礼片,就是个借着建国大业的好口碑和唐国强们老演员们的名声骗钱的烂片。
骂了这么多了冷静下来说几句吧:个人觉得历史综述类影片近年只有建国大业达到了优秀的水平:剧情张弛有度,演员表演专业,角色人设合理,国党智商在线,历史考证到位。
反观决战时刻,简直处处反例,条条不行,我从未觉得一部电影的时间是如此漫长,甚至在观影过程中开始怀疑诸如编剧导演是不是反动派派来的特务,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要看这片之类的问题。
啊…也许会有人觉得我太挑剔,太苛刻了但是!
我认为既然在这个特殊的档期上演这样特定题材的作品,就必然会带上政治色彩,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既然如此,就更应该绷紧政治神经,仔细考证,认真编排;而不是给已经形象丰满的历史人物套上虚伪平面的人设,让最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拉基督教的福音曲,把领袖的形象搞得一团糟。
在此前提下弄出这种节奏松散剧情不合逻辑人物人设崩坏考据一塌糊涂的稀烂东西,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
没有觉悟就不该担大任,没有政治敏感神经就别瞎拍历史片。
拿这种题材搞经济投机,实在是令人作呕。
要拍历史片,就老老实实去请历史研究所来当编剧顾问,别找写偶像系电视剧的编剧;要拍军事,就老老实实去跟解放军合作,别瞎发明些武器战术,解放军丢不起那个人。
向看到这里的各位大声广播:不建议观看决胜时刻。
要看解放战争,去看大决战系列;要看大场面军事电影,去看解放系列;要看近年拍的国共建国前斗争,去看建国大业。
本片跟十年前黄建新导演拍摄的《建国大业》一样,都是讲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和国家发生大变化的事。
不过本片的时间线没有《建国大业》那样长,而且这次有更多特型演员共同参演,拍摄手法与画面也比十年前的作品更显成熟,也更有现代的美感。
这次片中还有很多年轻的演员们的出演,他们也都基本演技时刻在线。
总得来说本片非常符合爱国题材电影的气质。
2020年看的又一部好电影《决胜时刻》其实是去年国庆档上映的,去年国庆好电影太多了就没来得及看。
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中央抵达北平、驻进香山双清别墅、国共谈判、中共炮击英舰紫石英号、谈判破裂、渡江战役爆发、中共占领南京、筹备新政协、任弼时同志去世、小超邀请宋先生参加新政协、查封大量特务、新政协召开、开国大典在新中国成立的上半年,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用自己的鲜血铸就了新中国,影片中就讲述了一个叫二桥的普通小战士,他常年随中共军队打仗,曾陪着主席的女儿捉麻雀,听主席讲历史,陪主席看梅先生的戏,但由于家中母亲去世、父亲重病、妹妹年幼,主席特地叫他回家探亲。
但就在渡江战役即将胜利的时刻,当他插上一面红旗在长江南岸时,被乱枪射中两次,但他仍然坚持着扶助红旗,屹立不倒。
最终还是得到了马克思的召见。
后来主席知晓后十分地痛心,用他心爱的三根烟作为香,摆上了他渡江前拍的照片也是他人生最后一张照片,当主席说出“他才十六啊”的时候,泪目了,他是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小战士啊!
优秀影片,强烈推荐!!
这是渡江前夕的踟蹰;这是最终战场的炮火;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凯歌。
一九四九,几十年的拼搏,一代人的心血,在这个节点凝聚、喷薄。
本片全篇都在描画渡江决战前后的场景,特别的是,本片的节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沉重阴郁,描绘的中心也并未放在战争的准备与进行,反而是围绕领袖毛主席,以轻松明快的方式讲述他身边的故事。
片中的毛主席身份多样,但突出表现的是他作为父亲、作为老友、作为长辈和蔼而活泼的一面。
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领袖形象。
我们一次次地从他与身边人的互动中受到感染。
无论是替李讷捉麻雀还是送陈有富恋爱锦囊,这种带有反差的滑稽感让全场陷入欢乐。
不过也正是存在这份温馨,战争的残酷才更加刻骨铭心。
片中的战斗画面所占的篇幅并不长,但每一个镜头都能触动人的灵魂。
当英舰紫石英号进犯守区,炮火漫天,我们坚毅还击,粉碎了洋人脑中的大清印象。
当解放军硬摇着木船从反动派的轰炸中挺进,踏上对方自以为坚不可摧的防御江岸,当战士们全身已被烈火焚烧,他们仍怒吼着向敌人扑去,眼中闪亮着对未来的希望。
这是人民的胜利。
我们站起来了。
看得出来,导演还是用了吃奶的力气,想把片子拍好,可惜格局太小了。
常凯申再微操,也不至于微到详细向毛局长详细核实毛主席的住处啊。
想想《宋家皇朝》,美龄叫上一一堆闺蜜把私家车开到机场给跑道照明,呵呵。
史林把其他四个书记叫来听他拉琴,看到这段直接笑喷。
细节上做了一定的功课,付出了努力,但是依然有很多疏漏。
蒋下野后在家是不会穿军装的,而且绝不会对毛局长直呼其名。
中央进北平,西苑阅兵,接站、陪同的是叶剑英,包括把毛的驻地定在双清,成立便衣队这些,也是叶的决定。
居然张冠李戴到聂荣臻和克公的头上(当然抓特务那些还是克公做的)别说和89年的开国大典比,就连见过大爷的三成都比不了。
也就一星的水准,加一星,给唐国强的表演。
谁能想到第一次至尊VIP待遇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拖了单位的福,作为年轻人,感觉还可以,有些地方还是很能引起民族自豪感的
1949年,几个关键事件串联起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小人物和开国领袖视角交织在一起,努力刻画毛爷爷亲民形象。好像看到了《建国大业》《长征》等片段插入回忆。
比《建国大业》又是一次很大的进步,叙事虽然还有点碎,但历史的厚重感真的出来了,任弼时拉琴的一段全场最佳,很难让人不被触动,最后的真实开国大典镜头太少了,不够过瘾。
现在都知道用平视手法去塑造伟人形象来拉近观众好感度了,但不是所有叙事情境下都能好用的,相反这部其实应该把人物高度拉起来,而不是过多的展示柔,毕竟这是《决胜时刻》,快节奏更适合些,情节大概有三分之一都显冗长。不过作为献礼主旋律,完成已是到位,该煽情该拔高都让人感动震撼,渡江战役的勇猛,战士插旗的泪点以及任弼时拉琴告别的感慨,都是片中的高光时刻。
作为一部主旋律的电影,没有流于表面,剧情张弛有度,让人能“看懂”说的啥故事,也没有一味煽情,情感表露自然贴切,任弼时小提琴演奏《奇异恩典》的那段确实非常感人。最后开国典礼和阅兵仪式的4K彩色修复简直太棒!当时天安门的盛况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是相当热烈的。有些情节做了戏剧化的处理,但总体来说并不会显得突兀,整部电影是非常值得一看。
战争场面燃,生活日常温情脉脉。配乐有点过,强行煽情。喜欢各种小细节,
主旋律电影拍成这样,难怪大家不爱看,导演这么有自信有本事不要拿彩色开国大典做噱头,导演应该为,把【这么好的题材】拍成这样,感到惭愧。
蒋公钓鱼,毛公罗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成王败寇垂青史,皎皎一轮江心月。
豪华阵容的建国大片。和建党伟业 建国大业啥的差不多
电影票是抽奖抽到的,带着爸妈去看,没想到意外的好看,我爸妈还哭了。陈有富和毛主席的互动很轻松幽默,最后的高清开国大典好激动
😭️😭️感谢每一个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自己生命的人。我一直知道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但也仅限于知道,当我看到二桥死的时候,看到红军用比英军落后几百年的大炮打败了英舰的时候,看到中国人用那几艘原始的渔船渡江的时候,我的泪真的是哗哗的掉。不只是爱国情怀,主旋律电影,在我心里毛泽东是个伟人,是个诗人,他却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这个电影让我看到了主席的另一面,他会帮着女儿抓麻雀,会想吃肥肉多一点的红烧肉,会帮着身边的警卫员谈恋爱……真好,真好。
我只对数字修复那段感兴趣
比较感慨的是,唐国强这些年真是从年轻演到老啊。最后6分钟开国大典的高清画面还真是惊艳,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鲜活而遥远,身处在一众寻常面孔当中的太祖越看越像天庭中的玉皇大帝,睥睨人间。历史还是那个历史,但戏骨们赋予它们新的生命。马晓伟、濮存昕、张涵予、曹炳琨这几位真让人大饱眼福。黄景瑜1米9的大男人,演戏怎么老是有气无力,还不如那个很像“林磊儿”的小演员血性。与他戏路很接近的杜江最近是越来越展现出别样风采,渡江前线的团长与敌舰之战,看得人眼泪狂飙。影片片长140分钟,浓缩历史180天。国家与个人在最后关头的鏖战与坚守,那万众一心的豪情,光芒万丈,震撼人心!黄建新功力还在,史诗级主旋律大片!(渡江战役一定要把纸巾提前拿出来)
不能说这样的电影没有技术性或艺术价值,但它们完全是存在于普通商业电影及艺术电影之外
零零散散,不知所云
黄景瑜怎么到哪都要谈恋爱?
本来是奔着彩色开国典礼去的,看完之后觉得电影本身也还可以,有种想捡起历史书的冲动,以前中国近代史总是看不下去,现在看来那段时间虽然难,也还是蛮精彩的。再次表白周总理!!不过个人觉得电影的故事性不太强,情节有点碎。渡江战役还有打英国船那块特别带感了。“新中国”这三个字,真的有种想要流泪的冲动。
较多表现国民党人,性格各异,亮点突出。和谈桌上的权谋暗涌耐人寻味,台词没有特别满,写得也很有意思,不愧是何冀平编剧。黄景瑜没太好好演,警卫员这个角色有很多有趣的情节,形象和表演感觉和真实人物差别会很大,小警卫员田二桥的演员非常自然,表演有亮点。王丽坤一出现和黄景瑜就是恋爱柔光,晕……最莫名的是马天宇,一个战地记者,状态那么随便,可怕。曹炳琨全场最佳。濮存昕关键词“老阔痛”。国民党这边选角都挺好,很认真,也挺接近。梅兰芳弟子让人眼前一亮。《长征》电视剧资料感人,开国大典修复资料挺震撼的,一看真人,演员立马无光,伟人就是伟人啊。
超幸运又被抽中参加提前观影活动,这部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部非主流的主旋律电影,相比以往的爱国主义题材更多了几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相对于以往只有伟人的一面,这次第一次看到了会卖萌的,会撒娇的,会八卦的,生活化的毛主席,建国前五大书记聚会听任弼时书记拉小提琴时从建党到建国的画面集锦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场景超泪目又让人感到无比振奋,让人感觉伟人不再是神龛中的不是人间烟火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革命的胜利除了历史的必然选择更是全国军民浴血奋战万众一心的胜利果实。反派国民党方面角色的刻画也很鲜活,如果当年他们没有走错路在新中国也都该能大有作为。第一次能在主旋律电影里看到能让全场笑的满地找头的场景,唐国强老师扮演的各种坑黄景瑜饰演的陈有富的几处真的特别好看!影片调色特别棒,构图精美,特别好看
一般般吧,还好当初没抱很大的期望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