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鸡之味

Poulet aux prunes,依恋,在生命最后八天(台),依恋在生命最后8天(港),梅子鸡,Chicken with Plums,Huhn mit Pflaumen

主演: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格什菲·法拉哈尼,玛丽亚·德·梅黛洛,马修·阿马立克,齐雅拉·马斯楚安尼,贾梅尔·杜布兹,埃德瓦·贝耶,埃里克·卡拉瓦卡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梅子鸡之味》剧照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2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3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4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5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6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3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4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5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6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7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8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9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20

《梅子鸡之味》剧情介绍

梅子鸡之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因为妻子摔破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音乐家纳瑟·阿里(马修·阿马立克 Mathieu Amalric饰)决定自杀,绝食八天后他终于死去。在这八天里,躺在床上的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想起了自己与弟弟的小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和儿子,想起了自己失败的婚姻,想起了母亲临死前的场景。当然,他还想起了自己一生的挚爱——伊兰娜(格什菲·法拉哈尼 Golshifteh Farahani 饰)。 年轻时的他,音乐造诣并不高,被老师评价为只有技巧缺乏感情。有一次,他在一家钟表店邂逅了美丽的伊兰娜。从此他的命运改变了方向,他与伊兰娜经历了一场难忘的恋爱。然而,命运弄人,他与伊兰娜最终还是分开了…… 《梅子鸡之味》改编自导演 玛嘉·莎塔琵的绘本作品。主人公原型是导演的伯父,是伊朗一位著名的音乐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转角浣纱街假面战队五骑士终末的女武神一号围捕令汗皂交香上古神兵:觉醒同门义田禹治杀八方门徒幸福保卫战天降厨神独宠我永恒之路老大夫小大夫谢谢美丽的他第二季木乃伊之阿拉善传奇宝贝大盗汪汪队立大功之超能救援拳霸3会长是女仆光明行夜店女王我继承了牛郎俱乐部导火线西部世界第三季迷情错爱关中诡事之雾隐藏棺红墙绿瓦青之驱魔师:京都不净王篇

《梅子鸡之味》长篇影评

 1 ) 字数限制

“有我在星辰也黯然无光,我即便衰落群星也失荣光,我的双耳就是最好的证人,从没人可以告诉我,为何招我前来为何差我离去。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惨淡人生,以及对抗死亡的弥留记忆。

黑暗,阴郁,凌乱,无序的生活,在电影前篇以暗淡的镜头呈现,此时男主的思想是极端的,忧郁的,虚无的,甚至是毁灭的。

旁白于电影,等于故事于文学。

2011年的叙事大杂糅,这种荒诞无头无尾的法国故事,在向生活的深处漫溯,掉入无边无际的时光里。

如斑驳的剪影,幽冥且宏伟,中途插入电视剧内容,电影的内容,卡通的内容,给人以画中画的效果,与电影的故事情节相交互映衬,增强了本片的表达效果,形成了流通的象征空间。

黑暗没有收束,反而悄然散开,旁观者一般掉入这个绝望的世界,没有爱,没有自由,没有未来。

“你的手指滑动,发出声音,可却是空的,是虚的,什么也不是。

生命宛若呼吸,生命乃是叹息,你得抓住的正是这叹息。

”大师的这番话,点悟了男主。

如果能在倒计时结束前,越过生死,那就前途光明了。

艺术家最惨的就是暗淡的生活,没有灵感,没有感情。

并且牺牲性命。

人生最可怕的,便是没有美好的事情可以附着。

但好在他穿过了空洞的预言,真正体会到了情感的复杂性。

大师教会了他一个至简的道理:“人生不在于得到,而在于失去。

情感失去才珍重,生命流逝眼前才可贵。

”“到花园去,拉给妈妈听”第一次见到梦幻的场景,是在那落败的后花园里。

坟墓上飘着的那团云,像是忧郁的暂留下,像是不灭的爱。

“我不会屈服于生命之轮,如果它不合我意,我就把它给毁了。

”执拗是艺术家的天性,不甘平凡,自我崇拜。

世俗的婚姻,和轻浮的感情(因为颜值就喜欢上富豪女儿),艺术家的生命于理想主义并存。

如果没有理想中的对象(关系),仿佛生活即将坍塌。

但正是理想主义爱情,让男主深陷泥潭,把妙曼的音素永藏心间。

关于爱情,男主不假思索的一句话——“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你的女儿(女主)”,便立刻让我动容。

想想现实生活里的感情,人们往往带着虚伪的誓言,而男主已经将美好的感受(feelings)封存在心底,前有《绝恋》《成为简奥斯汀》,后有《爱乐之城》,有些爱而不得的故事,比现代的口水表象要真实百倍。

P.S.:电影风格确实偏忧郁和拖沓了,但是史诗是需要安静赏的,我花了两天时间才看完这部电影。

看完回顾起来,才发现导演设计的细节太多了,每一个事件的安排,每一种感情的插入,都仿佛是在鸟瞰他的一生。

有种一页纸一页纸地去浸入的感觉,对于不爱读书的我,还能够弥补一下文学结构和语言的魅力。

 2 ) 小提琴与梅子鸡

他不是为了提琴而死而是爱情,“Vois-tu,mon enfant.,désormais, 听着孩子,从现在开始 celle que tu as perdue sera dans chaque note que tu joueras. 你失去的将出现在你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里 Elle sera ton soufflé et ton soupier. 她就是你的气息,你的叹息 Cet amour est précieux ,car il est eternal. 这份爱是珍贵的,因为它永恒“他是因为遇到了她才能演奏出含有叹息的琴音,他亲耳听到她说她对他根本没有任何的印象,他只能迷茫,他迷茫接下来的琴应该为什么而奏。

艺术家是固执的,他几十年来一直怀着那颗坚信他与她始终相爱的心来弹奏他的提琴,他是为了她而弹奏,为了爱情而弹奏。

知道他发现,她的孙子与他孩子的年龄相同,她早已”走远“,只剩他不知所措地留在原地。

可笑荒唐悲哀绝望。

她是一位冷静的女人,她会勇敢地放弃自己的挚爱,她会微笑着结婚,即使她年迈依旧在提琴声中哭泣,但她能维护自己的生活,她是为了自己而活的,这也是为什么她最后只能否认却躲在街角痛哭的原因。

她爱他,但她清楚不能因为爱情而毁了生活。

他有一位爱他的妻子,他对她的感情可能连过日子都算不上,只是将就。

已经有一个他相信可以让他一生美满回忆的女子出现了,别人都成了将就。

悲凉的是他认为勉强的人却深爱他,为他难得赞美自己烧的好吃的梅子鸡而像个少女一般开心。

她在少女时期开始爱他,知道自己的萌动被生活被他的无情消磨。

但当她再回想起他来时,她会放下家庭主妇似的马尾辫,她会摘下身为数学老师戴的眼睛,眯着眼睛凑到镜子前,好似一位准备去见心上人的纯情少女,而她心尖尖上的人却在为另一位女人而死。

即使她不将他的提琴摔得七零八落他也不再感受到原本演奏的快乐。

他的爱情已死,死得连一丁点儿挽回的余地都没有。

她在他床头哭泣道歉说对不起,她自责她后悔她愧疚。

但他的死亡本质上和她没有任何干系。

他是自私的,在最后都没有让自己的妻子逃出”自责“的枷锁。

他为了爱情而活,为了爱情而死,好比他的琴声。

她是可悲而盲目的,会如此固执地追求一位心已经被另一个女人捆得死死的艺术家,她几十年的岁月为他蹉跎。

他却没有感谢。

梅子鸡中的真情他这世早就错过。

 3 ) 生命 死亡 与爱

这部电影真的很文艺,首先在形式上,布景运镜都好好看,而且女演员格什菲也太好看了,她出现的每一个场面我都想截图!

不管她背后是多普通的背景,只要有她我就觉得好美的画面!

也许在阿里眼中的她也是这样。

其次在内容上关于爱。

让我想起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合适和喜欢哪个更重要?

从两位女士的角度来看。

如果选择“合适”,那就是艾琳最后的选择,嫁给了父亲满意的看中的一名军官,表面生活光鲜亮丽,但是在背后偷偷哭泣怀念昔日的爱人。

如果选择喜欢,法瑞吉斯从小就喜欢阿里,最后成功嫁给阿里并为他生了孩子,即使阿里并不爱他。

她的生活就是忙工作忙家庭忙孩子,丈夫什么也帮不上忙,致使她在吵架中摔了丈夫的小提琴,过得也并不快乐。

第二个问题,生活与艺术该如何选择?从艺术家阿里的角度来看,他的经历与《月亮与六便士》是有相似之处的。

如果选择艺术,那他就是像现在这般生活,放弃艾琳,娶一个自己不喜欢但是能够养活自己的妻子,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研究艺术,并且在对艾琳爱而不得的伤感中让艺术登峰造极,但结果是代表艺术世界的小提琴被现实的妻子摔坏。

如果选择生活,那阿里就应该放弃自己的纯艺术理想而去忙工作赚钱,去努力娶艾琳。

正向他当初对艾琳父亲承诺的那样,也许要用艺术去赚钱,而且这样的话他势必没有更多时间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

这两个问题我都想不到好的解决方法。

关于死亡。

应该每个人都想过的。

主人公想过的自杀方法我也有想过,其实我觉得安眠药那个就挺好的,只不过我没打算用塑料袋,我觉得找个亲朋好友短时间内找不到的地方吃大量的就可以了……免得中间被救活还要去洗胃……Anyway,不管普通人还是艺术家,应该都会考虑到这件事。

但是世界这么大还有这么多精彩的地方等我去探索,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我还没有体会过,想一想还是挺舍不得死的。

毕竟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活着就很难了。

关于生命。

我觉得是让自己不后悔就好了。

毕竟谁又能有权威给谁关于生命的建议呢。

所以要勇敢!

要多去尝试!

如果生命的长度是命定的有限的,那我们起码可以延展生命的宽度。

 4 ) 阿里

这根本不是一把琴的问题,他的精神世界崩塌了,他的爱人再也回不来了,那那是一把琴这么简单的?

艺术家?

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远远比任何事任何物任何时来得重要。

阿里的精神世界,无非是一见钟情的爱情,爱情所带来的连锁反应,爱情让他的艺术有了灵魂,爱情的期盼让他的精神世界一直支撑不崩塌,一切的不如意就是他的她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的爱,他不明白。

 5 ) 春逝

If I should meet thee After long years,How should I greet thee?With silence and tears.如果再相逢,时隔经年,我该如何向你致意?

以眼泪,以沉默。

1958年秋,德黑兰,行色匆匆的纳沙阿里带着新买的小提琴走过街头。

突然间,他停下脚步回头,喊了一声,“依兰?!

”擦肩而过的女子转过身来。

他又急切地补了一句,“你不记得我了?

”“抱歉,说真的,一点也不记得。

”灰白色头发的女子回答道。

这是电影开场,也是结局。

不同的是,结局时她转身离去的一瞬间泪流满面,靠在街角的墙上掩面痛哭。

主角在老师面前演奏的时候,有一句台词,我印象很深。

Il nous s'agit pas de technique,il s'agit d'art.(这是艺术与技巧无关)Car c'est par l'art, que nous comprenons la vie.(因为通过艺术 我们才能理解生命)L'instrument est juste là pour faire jaillir la lumière! (乐器是为了让生命发光)爱而不得,终成心魔。

纳沙阿里人生的挚爱只有两样,琴和依兰。

梅子鸡,连同其 它的一切凡尘俗事,也只不过是喜欢,随时可以放弃的喜欢。

诗歌、绘画、音乐等种种艺术,无一例外都是需要一点灵气,或者一点波折的。

有人天生才华横溢,王勃年少成名,李贺头角峥嵘,十五岁的李白更是一袭白衫鎏金,得意了一千年的盛唐风流;也有人命途多舛,注定在尝了蜜糖的甜后,咽下血液的腥与黄连的苦。

纳沙阿里总让我想到白居易。

乍看,确实有些荒谬得不可思议,但命运的吊诡与文学的共鸣似乎也在于此。

他们是同样的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同样的爱而不得,形单影只。

很少有人知道湘灵。

她是一个村姑,也是白居易青梅竹马的初恋。

纳沙阿里在21岁爱上了依兰,白居易在19岁爱上了湘灵。

纳沙阿里只会拉琴,白居易只会写诗。

依兰的父亲拒绝他的求亲,白居易的母亲反对这段婚姻。

纳沙阿里在痛苦的相思中奏出了琴声的叹息,白居易在无望的苦恋下写出了悱恻的情诗。

纳沙阿里在41岁娶了不爱的数学老师,白居易在37岁接受了同僚介绍的婚事。

最终,纳沙阿里献上了生命来祭奠这唯一的爱情,白居易阅尽千帆再也不曾付出真心。

他只在诗歌当中流露出自己的意难平。

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

篇篇泣血,首首深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们永远也无法考证,当白居易在写《长恨歌》时,究竟有没有融入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深藏在心底的泪水是否因这缠绵悱恻的诗句落下一滴。

四十岁的他见到湘灵后写诗《逢旧》,继《长恨歌》后在这首诗里再次用了“恨”字。

在古代,“恨”不是恨,而是遗憾。

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

此去经年,再难重逢。

艺术家实在太容易在现实中潦倒,也太难有足够的能力来守护自己的爱情。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正是这毕生的遗憾才造就了他们的万丈光芒。

如果他们避开了相思之苦,也许我们就会少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多了很多平凡的世人。

但是如果让纳沙阿里和白居易自己决定,能够在爱情和艺术面前获得足够的自由去随心挑选,他们会选择什么呢?

也许他们宁愿做一个凡人。

或许对于情感充沛的天才来说,艺术本就残忍。

他们不得不绝望的捅穿自己的心脏,然后蘸着暗红的血液来涂抹出人生的唯一亮色,而后人只会赞叹艺术的美丽,却闻不到泪水与血液的咸涩气息。

艺术,大概就是一场献祭。

不只白居易,这场电影本就真实。

它改编自导演伯父的真实故事。

整场电影被一种忧郁而迷离的气氛所笼罩。

在纳沙阿里全部的回忆中,亮色只有一处,那就是21岁的他与依兰相见时。

阳光明亮,云霞烂漫,粉红与浅蓝色交相辉映,仿佛一个童话般的梦境。

但只要是梦,就终究要醒。

黑、白、银灰这些冷色调几乎像是主人公吹起的烟雾,随着生活的一声叹息漂浮到每一个角落。

我们被蒙在迷离的烟雾中摸索,被部分的滑稽镜头逗笑,直到最后才发现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一场谁都没错,谁都犯错,谁都不幸福的悲哀大梦。

简媜在《四月裂帛》中写道,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看完《梅子鸡之味》后,我才明白这句话写尽了一切深情的悲哀。

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太难抗拒命运的安排。

无论是感情还是事业,命运的试错成本都过于高昂,即使是天才也不一定敢迈出那抗拒的一步,我们害怕太多,怕只错一步便坠下悬崖万劫不复。

所以我们只敢站在原地,任凭鬓发苍苍地老去,留下的只有风中破碎的叹息。

在影片的末尾,有足足五分钟的时间,没有一句台词,只有音乐萦绕着他们分开后的人生片段。

他们分开后的人生片段。

初始离别时将显明亮的色调逐渐蒙上了一层又一层浓郁的阴影,音乐也由一开始高昂逐步过渡到忧伤哀婉的呜咽,两人的人生片段随着音乐加快的急促而交错得越来越频繁,几乎要洇出一种浓重得调不开的悲哀。

直到两人擦肩而过,纳沙阿里喊出一声“依兰”。

而依兰只是淡淡地回应道:“抱歉,说真的,我一点也不记得。

”这场爱,这把琴,终于都没了。

一切终于画上了句号。

 6 ) 我心疼妻子

从电影的角度,我愿意打4.5分,这是部很棒的电影,结构精巧,配乐出色,故事完整。

从故事人物的角度,我只能说,男主真的无可救药,毁了妻子的一生。

这部电影中三个主要角色,我认为法兰姬是最勇敢的,她愿意为了自己的爱付出等待,抛弃羞涩,勇敢追寻。

依兰不那么勇敢,但懂得责任,为了父亲放弃爱情,也在婚后忠实履行自己的责任,一直到最后都没有放任自己的爱情伤害家庭。

而男主,无疑既没有勇气又不负责任。

他爱依兰,但从未更加努力地去争取,放弃后遇到他不爱的法兰姬,也没有勇气与母亲抗衡坚定不与法兰姬结婚。

婚前他没有告诉法兰姬他永远不会爱她、不会承担家庭责任,让法兰姬自以为嫁给了爱情。

婚后,他享受着法兰姬的照顾,却以“艺术”或者“传统观念”的名义拒绝承担家庭责任。

再者说,即使男主和依兰结婚了又能怎样,他能提供依兰优越的生活吗?

他的艺术成就来源于与依兰的爱情悲剧,他们结合后,他还能有如此的艺术成就吗?

他可以保证与依兰结婚后,爱情不会在生活中磨灭吗?

本片全程男性视角,可悲的是评论也有很多如此,希望大家记住,电影是电影,生活是生活。

 7 ) 生命犹如呼吸 ,这里是生命的叹息

与其说是爱情片,我更愿意将它理解为生命的求不得。

爱而不得固然凄美,但这份情感也成就了纳沙阿里。

毫无疑问,纳沙阿里是自私的,除了依兰,他不在乎任何人,包括他的妻儿。

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某种高于普通人的“痴”,执着、痴迷。

他把他的无限热忱与哀愁揉进每一个音符,依兰已经成为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生活的意义。

法兰姬在极度怨恨嫉妒里打碎了他的琴,便是打碎了他的梦。

他的心死了,他再也找不到称心如意的琴,他的依兰也永远地离开了他的世界,他对生活已经没有期盼了。

于是他选择与世界永别。

而对于依兰来说,爱情远比生活更重要。

她永远清醒坚决地维护自己的选择,尽管偶尔也会悄悄黯然神伤。

我很佩服她的清醒,她若是没有选择离开,纳沙阿里也许永远都成不了艺术家,而他们的爱情也会在生活的鸡飞狗跳里消失殆尽。

法兰姬同样爱而不得,她如愿嫁给了心爱的人,可他至始至终给予她的只有怨恨和冷漠。

出于女人的直觉,法兰姬绝对能感受地到纳沙阿里内心的求不得。

她天真的以为嫁给了他就能改变他,可他永远固执冷漠。

她的歇斯底里他从来不在意,终于有一天她爆发了,她愤恨地摔了他的琴,也间接杀死了他。

其实她永远不懂他,在他眼里她只不过是个小家子气的穷酸教员,她输得一塌糊涂。

本质上,纳沙阿里和法兰姬都是执迷的人,纳沙阿里把他的爱情化为艺术,并用生命去谱写,而法兰姬却在爱里迷失,因爱生恨,怨恨化成利刃,狠狠刺向心爱的人。

为什么要把电影名字取为《梅子鸡之味》呢?

我想了很久,这是纳沙阿里最喜欢的菜,当他在弥留之际法兰姬精心做好端到他面前时,他却无动于衷。

也许,味蕾的满足不过是无奈生活的一丝慰藉,却无法给予他更多对生的渴望。

唉,真是个极度自私的男人。

法兰姬是个受害者,也是个施暴者。

我不同情她,她也是个自私的人。

纳沙阿里对除了依兰以外的所有人施暴,而法兰姬把怒火指向所有人。

作者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电影里的角色似乎都有各自的求不得,他们沉浸在里面无法自拔,不得不说极度自我的人一定是在其中获得无以轮比的快乐,所以不愿意清醒。

印象深刻的一幕:纳沙阿里弥留的时候,只有那个被他认定为蠢货的儿子在月光下为他祈祷。

我倒是很喜欢死神的一句话“你只有一条命”。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求不得”上面,你便看不到“已有的”,所以永远不会幸福。

既然生命犹如呼吸,那也不该只是叹息。

 8 ) 如果你也搞艺术,你就知道此片多真实

开头我以为是喜剧片,看着看着,我就看哭了。

关于琴如果你不拉小提,你不会知道琴有多重要。

小提琴家的琴,别人不能碰,不能拉。

小提可娇贵,每个人手法不一样,音色跟着变。

一旦被别人的音色带去,要找回来可困难。

碰不得水积不得灰,温度湿度对琴都有影响。

插播1,弦乐类都是这样,比如杜普蕾那把琴在马友友手里,一样的埃尔加e小调协奏,感觉完全不同。

插播2,当年我换琴,老师帮我搞了把法国琴,木质音色。

一个月之后,几万的琴被我拉闷掉,拉成几千的音色,被老师差点给抽死。

还好认识做琴的师傅,换了一把金属音色的。

然后一见钟情电光火石,几万的琴拉出十几万的音色。

之前那把木质音色,后来我知道老师用了半年才拉回来。。。

= =。。。

挑琴绝逼就跟挑情人一样阿!!!!

气场不合不行阿!

好了,插播完毕。

所以在他到处寻觅一把新琴的时候,这种感觉尼玛太理解了。。。

T T。。。。

砸了他的琴,这不就杀了他的挚爱么。

不经历苦逼,又怎么能牛逼。

那把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琴,本身气场也就是苦逼~男主角失去挚爱,才终于合上了气场。

功成名就,换来的代价却是永失挚爱。

每个音符的悲伤,都是为她而奏。

关于情茫茫人海,一见钟情这事儿,多尼玛牛逼阿!

简直跟被陨石砸了似的。

大部分时间都是你看上了别人,别人当你是路人。

一厢情愿。

偏偏遇到了两情相悦,菇凉的亲爹出来阻止。

活生生拆散了。

菇凉最终嫁人生子,做了妈妈还做了奶奶,平凡的过完一辈子。

可是那种明明相爱却不得不分开的悲伤,化成男主角心头一根刺。

关于生活多牛逼的艺术家,终究也是肉身铸造,经不起世俗摧残。

当生活落实到了柴米油盐,鸡毛蒜皮,还清高个p。

例子数不胜数,多少文青搞艺术,多少艺术搞死人。

记得当年和别人开玩笑~画家出疯子,音乐家很多来不及疯,直接死了。。。

没几个活的过50岁。。。

搞艺术,还不是别人说你牛逼,你就牛逼,别人说你傻逼,你就是一个p。。。。

典型例子参见梵高,参见舒伯特,参见n多数不胜数苦逼一生死后却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不管画家音乐家,能在有生之年功成名就,都是人中牛魔王,奇葩中的战斗机。

文艺青年一直就是一个苦逼的存在。

如果你不做出高于生活的东西,那就不是艺术。。。

太高了,群众理解不了,潦倒一生郁郁而终。

例子多的数不过来了。。。

音乐家基本日子都不好过~~莫扎特这种神童年少成名的,不还遭遇过打击只得出来单干。。。

扯远了。。。

扯回来= =就算你再清高,就算你扬名世界,终究还是一个人类。

有世俗的压力。

菇凉的爸爸没有错,嫁给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男青年,自己女儿受苦去么?

真的当年他俩成了,估计也会演变成为另外一个悲剧:男主角木有经历过撕心裂肺的痛苦永远演奏不出感情,然后出不了名就赚不了钱,菇凉忙里忙外最终也男主角的老婆也是一样会咆哮,会发飙。

然后不欢而散,童话破灭。

我一直觉得这就是为毛童话的结尾永远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在一起,然后就木有然后了。

因为然后的情节不是av,就是王子秃顶发福变成中年大叔公主柴米油盐淬炼成一朵黄脸婆。

男主的妈妈也没错。

自己儿子事业有成,都演奏家了,周游世界20年,总不能做个老光棍吧。

也41了,还不结婚也不搞基,那搞毛。

来个菇凉死心塌地,工作稳定,有教养懂礼貌,长得也不错,为毛不结婚。

多好的事儿阿。

还当自己16岁玩纯爱哪~结婚不就找个差不多的人搭伙过日子么?

再电光火石的爱情,最后还不沦为亲情。

所以这么门当户对这么般配的菇凉,怎么就不行了,怎么就不能培养感情了。

男主的老婆也不容易。

暗恋一个男人这么久。

如果当年一见钟情的是他们,哪怕青梅竹马也可以,那就是另外一个童话了。

所以换个角度来说,不要找不爱你的男人,因为你花费再多心思,得到人得不到心。

琴没了,事业没了,心爱的菇凉嫁人了,多年之后相遇了,连句心酸的“好久不见”都没有,而是直接路人不认识了,这还不得死阿。

关于艺术艺术这玩意儿,真尼玛不是普通人搞的。

技巧神牛逼,一句没感情,就是出不了师。

记得我的导师也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你的人生太顺利,没有任何的苦难,所以你根本做不出有深度的作品。

这玩意儿太玄乎。

不像数学题目,总有逻辑总有答案。

什么叫感情?

什么又叫没感情?

同样的问题,我小提老师也很欢乐的跟我来过一句:你拉琴感情太外露,超越了你的技术可以掌握的范畴,所以到了爆点会失控。

要不你转行搞作曲去吧。

我转了,然后尼玛又换来一句没感情,没苦难,没深度。

wtf。

如果你也搞艺术,你就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

在追求的路上,很可能被艺术挫骨扬灰,尸骨无存。

大学导师和我说过:音乐学院总共1000来个学生,其实都是陪读。

这1000个人里面,可以出一个音乐家,就已经很奇迹了。。。

其余的都是炮灰。

每个人在来的时候,都以为自己是那一个,最后发现,原来所有人都是炮灰。

无一例外。

现在的导师找我谈心的时候也说过,我们培养的是艺术家。

当然很可能没有一个学生出来了,但如果我们不去做,时代就不会进步。

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但如果没有把一身奉献给艺术的心,绝对成不了。

怂逼最后选择退学。

怂逼没有那么强大,怂逼只想混口饭吃。

所以换一个角度来看,男主角其实什么都有了。

作为一个拉琴的,你都这么出名了,你还求个啥?

作为男人,自己老婆那么爱你给你生了俩娃,还有一个初恋情人挂念你一辈子,人生赢家了阿。

世界上有两种痛苦:得到和得不到。

男主角都经历了。。。

所以,生又何哀,死又何苦。

就这么去了。

关于黑色幽默其实这片儿情节一点不复杂,要清新要文艺了,那也就一小清新文艺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导演的叙事手法真心很牛逼。

倒叙都可以说的那么有层次。

结尾大亮。

笑着笑着,就哭了。

艺术家注定得孤独。

得苦逼。

因为不经历,你就永远不牛逼。

插叙的他俩孩子的故事也特别真实。

莫扎特那俩儿子都没从了爹搞音乐。

何况男主的娃。

这点很真实阿~反正这是一部很伤感的片。

至少开头还没有任何回忆,男主角就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琴想去死的时候,我就贼吧理解。

加上后面的层层倒叙,真是太感伤了。

最后,画面真的很赞~男主角喜欢那菇凉,太pl了。

 9 ) 艺术家形而上的孤独

在我看来,艺术家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活着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不就是有一个超级有钱,又百分百支持你,信任你,拥护你,爱戴你的赞助人,要不就是有一颗强大的心,能让生活变成艺术,同时又极度健忘。

男主角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想当第二种人,他充满热情,全心爱着依莲,但是基于生活的压力,他们分开了,从此男主角周游列国,把他对生活的叹息,他的爱他的伤注入他的音乐中,他的世界只剩下那把小提琴,只有当他沉迷于音乐中时,他才是那个艺术家。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庸俗的,不值一提的。

直到他跟老婆结了婚。

他老婆承担着养家活口的压力,又要照顾两个孩子,她变得世俗而疲倦,她无心去欣赏他的艺术。

他也曾努力当好一个父亲。

他的全部艺术无人欣赏。

他的妻子,抱怨他不去工作,养家。

他的孩子,当他讲述自己的艺术追求时,放了个屁。

那么当妻子打破了他的琴的时候,他全部的精神世界崩溃了。

他决定去死。

他绝食,他拒绝了妻子的梅子鸡,他回忆起他的初恋,他的人生。

他死了,同时也保持了精神世界的纯粹以及作为一名艺术家的骄傲。

艺术家的孤独,是天真而真诚的,他们的孤独无人理解,就像苏格拉底死前慷慨激昂地陈词时,旁边的哥们放了个屁。

 10 ) 倒计时奔向死亡的秒表

(原载腾讯娱乐,为威尼斯电影节报道期间撰写)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来自伊朗的漫画家玛嘉•莎塔琵,4年前因将自己的家事,联合导演法国导演文森特•帕兰德从漫画绘本拍成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而备受文青们关注。

此次又搬出自己那位可爱的音乐家伯父的故事,进行更为戏剧化的演绎,制作出新片《梅子鸡之味》。

出于对主体角色极其丰富的性格和行为特征考虑,再次合作的两位艺术家,放弃了彻底动画的形式,而选择让愁眉苦脸的马修•阿马立克扮演作家那位追求纯粹艺术的伯父。

电影本身是一个以倒计时奔向死亡的秒表,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家阿里.汉在遍寻不到一把如意的小提琴后,决定自杀。

这样诡异的行为让电影开头的很长时间都充斥着某种没心没肺的法式黑色幽默,以及为增强这种幽默而特别设置的绚丽魔幻场景。

巫婆店般的古董商有着绝世的小提琴,并表示“由于你是我最敬仰的音乐家,我不能将提琴卖给你,而只能送给你”,但是等等,“800块吧,毕竟我买琴也花了820呢”。

阿里.汉置身一个吵吵嚷嚷的普通家庭,儿子永远抑制不住唱歌的欲望,妻子总唠叨着家务活都自己一个人干。

音乐家再也找不到音质能与被暴躁妻子摔碎那把琴媲美的家伙,于是决定自杀。

恶趣味和游戏感充值着这一大段关于怎样去死的设想:卧轨而死吧,死相太难看太痛苦;上吊而死吧,不够尊重死亡本身;俄罗斯经典轮盘赌式自蹦吧,麻烦别人清理卫生。

最终音乐家选择了自认为最有尊严的死法——绝食,并成为给唠叨妻子留下的最后脸色。

阿里.汉只有8天可活了,随着倒计时改变着的,是对古怪慢性自杀行为步步为营的深度解密。

肤浅的那一层,关于艺术家的自私,似乎只有彻底活在自我世界中,对自己的创作专制,容不得他人干涉,才有可能达致绝世佳作;深刻的那一层,其实又简单到一颗脆弱而敏感的爱情之心,而且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那种无可替代的热爱。

作者玛嘉•莎塔琵阐释:“在浪漫的情怀之下,这部电影其实有不少让人毛骨悚然的构想,通过对阿里.汉生活的闪回,角色的性格渐渐明晰,我们逐渐明白那些让他陷入绝望的缘由,在这里,死亡成为了探讨生命的跳板。

”原来,音乐家决定背负着自私自利的罪名孤独死去,而将内心深处最澎湃的秘密,永远的埋藏下去。

这个关于爱情的秘密,也和那把被摔碎的小提琴一样,体现着艺术家不加解释的执著。

为音乐家爱情秘密逐渐揭开进行伴奏的,是导演苦心造诣的连贯往事,悠扬绵长的小提琴协奏曲裹挟着一颗颗深度代入角色的忧伤内心,随着最后呼出的微弱气息,一帧帧刻骨铭心的记忆画面,也就成为了一捧捧埋葬爱情重伤者的终去尘土。

影院里相当数量的女观众已经被影片结尾这不可遏制的煽情弄得稀里哗啦,可泪点不尽相同的男观众或许就反映迟钝些。

于是,这番感天动地的眷恋,对于我这个能把《我们天上见》刻薄为“看得让人犯困到想去天上人间”的无耻之徒,也就激不起一丝涟漪。

记得电影《西雅图夜未眠》中,家宴中的男女各自讲述着自己最感动的场面,让女性几乎相拥啜泣的是爱情电影《金玉兰》,而让男性一抹鼻涕眼泪的是战争片《十二金刚》,“看着上尉跳伞下来摔断了腿,我眼泪夺眶而出啊”。

无可否认,《梅子鸡之味》有着极强的情绪制造手段和节奏把握得当的叙事极强,是一部向着最佳导演方向靠齐的佳作。

但作为直男观众,在儿女情长的“梅子鸡”和带些许家国情仇的“伊朗长大”中,应该还是会倾向于有着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宏大历史的《我在伊朗长大》,即便《梅子鸡之味》中让音乐家念念不忘的女子,也叫Iran(伊朗)。

《梅子鸡之味》短评

典型法式奇幻爱情,纯爱路线,漫画风采,过于清新轻盈,艺术家为爱和艺术奉献生命,其妻又何其无辜。

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好刻骨铭心的爱。

7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难以置信…… 这毫无疑问是我今年目前看过的最佳影片,如果你问我这部电影是什么风格,我一定会明确地告诉你无法形容:古典、奇幻、文艺、喜剧、飘渺、伤感、唯美…… 太个性鲜明的一部独立电影,杂糅了如此多的题材却又如此清晰地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能说,不可思议。我是一定会为它写评的。

10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力荐

无感。

11分钟前
  • 瓜皮小李
  • 较差

L’idée est de flatter un public conventionnel avec cette compilation chamarrée de contes, de fable ou de tranches de vie mais qui s’avère finalement que de belles coquilles vides malgré son illustration stylisée bien étalonnée

15分钟前
  • KUMA
  • 还行

果然一如《我在伊朗长大》,我也没有很喜欢这一部。绘本式的呈现显然不适合电影叙事,旁白太过于儿童向了,荒诞和诙谐也并没有消解故事不合理的部分。吸引我的是海报和片名,片中布景和色调确实很好看,片名好像只是主人公不想留恋的一瞬烟火罢了。

16分钟前
  • stillcxs
  • 较差

轻松有趣奇幻,昨天今天明天式的穿插叙事,只是这个“小品”收尾成一场凄婉之爱,街头偶遇一幕不禁令人神伤。

20分钟前
  • 枯川满
  • 推荐

爱如夏花的微笑,死如秋叶的叹息。

2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孤芳自赏才情小提琴家自策自杀计划,在生命最后的八天。喜欢第五天,死神一直没来找他原来是因为小儿子晚晚睡觉前为爸爸祈祷,可爱!也喜欢儿子由伊朗逃亡美国后对他"美国式生活"恶搞那段。如果你喜欢《我在伊朗长大》那你也会喜欢这片。

29分钟前
  • Bueno
  • 力荐

深邃沉重的主题,诙谐童话般的演绎,留白意味深长。可是字幕木有中文也木有法文,下了个英文字幕看得大脑分裂...

30分钟前
  • 玄辂Hyunlu
  • 力荐

吾愛,沒法忘記,當到了皺紋滿佈面龐的年紀,想起種種,都逃不過斑白的髮線告訴你不能完美的結局

33分钟前
  • 林 寶兒
  • 推荐

已经算比较符合原著了,当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诠释。

37分钟前
  • cjj
  • 推荐

化不开的愁绪

38分钟前
  • 忘川掌灯人
  • 还行

有点闷。好吧,很闷。不过里面有段小动画还多有意思的。伊朗美女真好看。

43分钟前
  • 叽里呱啦
  • 还行

藝術家自盡的理由跟方式都很浪漫

46分钟前
  • 人生觀察家
  • 还行

三颗星,为了里面的动画和Jamel Debbouze,各加半颗吧。

47分钟前
  • petit maïs
  • 推荐

作者風的敘事風格,以各種提喻、組合與幻想結合出一段步向死亡的旅程。看著著實相似與《利休之死》的結構,而那段娓娓道來以愛情貫穿至物哀的生死觀也甚有安土桃山時期茶道追求閑寂的意向。其實人生之感情的轉化與寄託,大概往往也離不開物哀式的表現。

49分钟前
  • プン
  • 推荐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琴声(情深)如诉。布景和音乐美极了,只是为什么拍那么动画,没必要啊。

52分钟前
  • 停用
  • 还行

30min弃,里面的男角色都挺讨人厌的,喜欢《大鱼》的人应该会喜欢

54分钟前
  • 一窗月光
  • 较差

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吧……(看这个伊朗小姐姐第四部电影了,赞美!

58分钟前
  • V的骨牌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