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张公案出过一个预告片,当时还凭借全员顶配的颜值、高级的镜头和调色,在皓衣行、烽火流金、左肩有你等一众同行中独辟蹊径了一条高岭之花路线。
时隔2年,在双男主题材偃旗息鼓许久之后,没想到是张公案悄无声息地改名君子盟,成了耽改片的出头鸟,实属勇气可嘉,故特来评论捧场。
PS:只是随手记录追剧时我的脑袋瓜都在想些啥,没有粉丝滤镜,想到哪儿写到哪儿1、开头一小段,兰大人设局偷东西的设定是好的,如果拍得精彩,3分钟就能把兰大人机关算尽的腹黑狡诈人设立得妥妥当当。
可惜剧本拉胯,这个局简直小学生水平,简单粗暴地让一群人轮番上去在人家身上摸摸搜搜,傻子都能感觉出不对劲了吧,偏偏当事人没感觉。
这可是兰珏的出场show啊!!
完全没有运筹帷幄的气度,人物逼格没有到位,期待值没有拉满,预期效果没有达到,属实遗憾。
2、由于在我看来,开头的局主要是给兰大人装逼用的,顺势带出张屏穷困潦倒版福尔摩斯的设定,所以他只需要展示出自己破案的小才华和脑袋缺根弦的小耿直即可,不需要太过耀眼,所以宋威龙这一段呆萌的表演可以过关,但他的台词真差劲,我需要一直看字幕才能听清他讲什么,但凡抠个脚、走个神、嗦个粉什么的,这段就白看了,愣是让我把国产剧生生看出美剧的体验来。
作为一个卑微的观众,在这里给各位主创们鞠个躬,请你们给我们一条活路吧,会说话的回去好好练练台词,把字吐清楚了,不会说话的,咱们就找个配音怎么了,演员少拿点儿片酬,让人家配音演员也挣点儿钱,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多好的事儿。
3、本剧颜值过关,老的小的都好看,王大人怎么长得有点像阿瑟儿4、谢姑娘作为第一花魁,真的不露个脸就死了么?
5、兰大人真是狡猾狡猾地!
小井演技可以啊6、第一案在我眼里过关了,小bug有,但不影响整体主线的清晰度,有推理、有铺陈、有反转,虽然和原著不说一模一样,只能算毫不相干,但故事讲得尚可。
7、这个死法让我有种不祥的预感,剧情八成要开始魔幻了。。。
8、“镜花水月”一出来,我心里只有三个字母——W/T/F!
在推理片中搞这手属于作弊啊喂!!
9、我的王砚小可爱又上线了,王大人是吃可爱多长大的么?
您要是再这么可爱下去,我可要歪CP了10、小井的哭戏真好,和老师师徒情深的一段戏,剧本很动情,演员也走心。
我们总是责怪演员哭戏不自然,但如果剧本就没有做好,情绪积累不到位,演员也很难入戏,水平高的靠技巧,水平低的只能靠眼药。
11、两个男主的平均身高得有个185+吧,武力值是真低。。。
12、第二案好差劲,反派的毒药要逆天,威力堪比生化武器,我一度以为要拍丧尸片。
反派有这种可以谋朝篡位的大杀器,目的竟然单纯到只想给小伙伴超度,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3、一整集没看到王大人,有点没动力追剧了。
14、想知道凤凰头的黄金里掺了多少假,有18K么?
竟然轻轻松松坐热气球飞走了?
怎么不变成蝴蝶飞走呢?
15、编剧你出来解释一下,王大人他们是怎么找到凤凰头原件的?
是不是写着写着就忘了?
16、屏屏和小兰反目的一段,镜头在两个人之间不停切换,我的心情也随着镜头在入戏和出戏的边缘来回试探,小宋啊,回去报个班好好补补演技吧。
17、王大人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当不了主角么?
人家让你10天之后过来,你还真就认认真真等10天啊,愁死。。。
18、考场真的好敷衍,竟然还能允许考生大声喧哗。
座位那么近,很容易抄答案吧,难道你们还是AB卷?
19、演员表里排名特别靠前的辜清章,这剧集都过半了,您老人家可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20、传说郭导特意给辜清章写了戏,如果传说是真的,那郭导的水平还是能甩三流编剧几条小胡同的,辜清章实乃全局人设天花板,演员也不错,现在网友都流行跟风黑么?
汪铎这长相怎么也不能说丑吧。
21、觉得剧情好无聊好无聊,王大可爱的戏份越来越少,没有了追剧的动力,不想写了。
22、终于追完了,来结个尾吧,这部剧真是非常非常典型的虎头蛇尾,第一案中规中矩中带着小惊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紧接着就开始摆烂、开始魔幻、开始不讲道理,既没有狄仁杰系列娓娓道来中抽丝剥茧的乐趣,又失了唐朝诡事录猎奇诡谲中还能自洽的逻辑,说到底,还是剧本太差,怪不得亲妈都不认。
23、虽然追剧体验不太好,越看越失望,但看到压了很久的耽改剧们开始慢慢播出,心情又变得愉悦起来。
而且通过这部剧get到了兰大人和王大人的演员,也算一个收获。
以前一直觉得小井属于花瓶中不太好看的花瓶,没想到这部剧演技尚可,虽然举手投足间的风度气韵不太足,但日常戏份还是不错的。
小井的相貌和声音很有辨识度,但由于演技差点意思,这些鲜明的个人特点反而让他饰演的角色显得生硬。
但兰大人这个角色很好,他只要本色出演,很容易拿捏兰珏别扭的人物个性,看他和老师的几场戏,完全可以接住对面老演员的情绪,倒是令我刮目相看了。
演员自身清冷到有些寡淡的相貌也意外地贴合人物,还有台词的气声和断句,要是演现代剧这么讲台词,观众能难受死,但放在兰珏身上,貌似也还不错。
总而言之,演员能找到一个和自身气质浑然天成的角色,确实是件很幸运的事。
至于王大人,角色实在太加分,演员演得清新自然不做作,原声台词又贴脸,活脱脱一个高大英俊的青年才俊,又不失高干子弟的纨绔之意,两者结合到王大人身上,真是怎么看怎么可爱。
一部只有案件,没有爱情的悬疑剧四个为了大雍的未来而坚持找出真相的男人,君子盟实在是太适合来形容他们四个人的关系了。
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他们四个人的相处就是这样,谁都不曾想过去改变谁,谁也不曾想过去妥协谁,都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坚持在寻找每件案件背后的真相前些天就看到大家在讨论什么是“君子之交”?
像水一样干净、透明,不掺杂有任何的杂质,说白了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界限感”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就没有这种“界限感”,他们自认为跟你的关系足够好,就可以参与到你所有的事情中来。
就好像我们常说的那些在你回家之后热心关心“什么时候结婚?
什么时候生娃?
每个月的工资是多少钱?
”,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并美其名曰这是对你好。
这个时候我就有些欣赏这君子之交,我在你的心中有一席之地,却都各自在各自的领域中生活,我不参与你的生活,却在你的生命中存在
真的有嗑到兰珏x王砚!
一个在外端方持重,唯独在你面前不掩心计。
一个在外八面威风,唯独在你面前红眼委屈。
双强双侍郎,一文一武,是君子之交,是风花雪月,是琴瑟在御。
王砚对兰珏,可以说是明目张胆的偏爱。
王砚甘愿为兰珏豁出性命,哪怕知道他做得不对,在实在阻拦不了的时候,依旧愿意为他兜底。
兰珏入朝为官后步步攀升使的手段,王砚全都看在眼里。
但在王砚心中,兰珏始终是清风明月般的存在。
他理解兰珏,懂得兰珏,助其步步为营,只气兰珏有泪不在他面前哭。
这样没有占有欲、没有条件的守护,谁看了不得磕一口?
尤其是两个人相面而立时,简直氛围感拉满!
王砚能凭借兰珏喝茶时忘了弄浮沫,判断他心绪不稳。
这是多么熟悉,才能通过细微的行为判断他的状态。
而兰珏,也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哄好气头上的王砚。
每次,王砚因为心疼兰珏而生气时,兰大人便双手递茶哄人,屡试不爽。
这约等于他俩独有的撒娇卖萌。
而王砚哪怕在气头上,也依然会义不容辞地帮助兰珏。
别人眼里沉稳持重、工于心计的兰大人,在他眼里只是个不懂事、会闯祸、需要时时盯着的的麻烦精。
兰珏也只有在王砚面前才是最放松、最安全的状态,恃宠而骄也不过如此了。
王砚曾问:“你欠我的那份什么时候还呀?
”兰珏笑答:“左右欠太多,干脆不还。
”要我说,还什么还,干脆欠着,越欠越多,才有一生一世,生生世世。
王大人,你这位“惯兰高手”,当真实至名归。
刚看完第十集和后面预告,开个腔。
和张公案基本没多大关系了,借了个背景,连人设都改差不多了。
没播之前我还好奇张屏会怎么改,因为小说里张屏干活不张嘴,一开口全是大段大段的重点。
其实说实话照搬拍成电视剧可能会很无趣,因为张屏就是一个很无趣的男人。
然后这个剧就给他改成了一个,呃,很像别的剧里女主的形象,有点傲娇,嫉恶如仇,天然,情商不太高。
但小说里的张屏其实不是不懂人情世故,他会送礼,会找人讲人情,但他就是想对身边的人直来直去。
我刚看剧的时候一直很在意这个人设的变动,也没太注意演员台词的问题,但其实也还好,没到看不下去的地步。
兰珏很难评价,人物背景改太多了,剧里的兰大人神韵到了,里子跟小说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个剧具体怎么样,我觉得还行,别带小说滤镜看还行。
有点超神的东西,大概是模拟催眠,每次催眠都像在看鬼片。
好像剧方营销的是中式恐怖,其实我觉得是日式恐怖,而且感觉剧方没少借鉴外国游戏的表现手法。
别的评论我没怎么仔细看过,豆瓣小组好像很多骂的,刚去b站搜了下也是一水骂。
看完我就挺迷惑的,现在内🐟对电视剧要求已经这么高了吗?
不像啊,怎么选择性高要求呢?
都按这个要求估计往后上的剧10部里撑亖只能有一两部好看的。
这个剧没那么好,但也没那么差,要我评分7~7.5分前后肯定有的。
1. 宋威龙这个角色….说实话…真不会揉面….另外一天没卖一碗面,晚上回家还能吃白馒头和好几道菜….2.这当着领导对峙,这么明显的站队拉帮结伙…不会被开除么3.一个不知看眼色的愣头青,在太后面前突然就会看颜色不乱说话了…4.这个郭大人怎么着也是大官的候选人….怎么这么傻叉的就GG了…..5.第15集俩人这个冲突和台词真是莫名其妙…..6.公开练字写伪证……这究竟是制片人瞎指挥还是编剧不动脑呢….
演员:这个宋威龙的演技是真的虚弱无力,从神情到姿态到说话 完全没有一个古偶的身段,这样的片段放到综艺上都拿不了卡的,不知道导演是怎么忍下来的。
有几个点是真的要叹出声来都接拉垮了。
不是说其他人的演技就好,这个剧里的主角好像都没有信念感,有的人扮相也并不适合古装,是完全浪费了这个服道化的。
再有,这两个主演从外形到演技都无张力可言,演的连朋友都不太像真是玩尬的了。
其它:转折生硬,一个个故事衔接的非常莫名其妙。
本来主演就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镜头语言的提示也非常低级。
每一个故事都能猜到,台词也毫无新意(台词功底为负数),白瞎了搭这些景。
非常形式主义而每个人却又对自己的角色的逻辑毫无思考,究竟是演员的问题还是导演的问题?
总结:毫无诚意,毫无新意,坐立难安
看完这个剧不久,我就在微信圈里写了一小段推此剧。
有一个盆友,是去年跟我一起追<风起陇西>的,她说在她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国产剧里,确实基本只有男人剧(= 兄弟情?
BL? 或者一切类似的)好看。
但是我俩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没看过“真正的”国产耽改。
后来我想了一下,其实我虽然挺爱看耽美,但这些年来基本不去看女性作者写的文——当然其实没看也没什么资格评价哈,但就是想说过去在各种腐圈边缘混的经历吧让我对有些事有点怕了。
有些耽美男性作者也会被传是不是gay啊攻还是受啊之类的——总之给我感觉就是耽美圈一直就是女性主导的,而某些腐女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是对另一些女性的恶意都让我望而却步。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觉得我除了腐之外,思维模式就跟直男没两样。
但是这些年来其实也能看到了,直男也是可以搞耽美的,只是他们搞的确实往往不能满足大部分腐女的期待。
那直男和腐女的思维方式究竟有什么不同?
男性,在中国古代一直都被视作具有独立人格的存在,所以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也有一个针对性,就是要让他们“爱自己”——不过这个爱自己不能太过分,变成自私;就是适当地爱自己,同时让他们也有能力去爱别人,尊重别人。
爱的极致就是尊重,要是连尊重都没有了那爱就是自私占有。
而女性呢?
几千年来对亚洲女性的有点刻板的印象就是:勤劳,隐忍,付出——我们之所以被教育成要这样我觉得出发点不是无私,而是只有这样,才能换来男性对自己的爱和责任——其实挺悲哀的,不是么?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容易幻想世界上有那么多可以对一位女性(在大部分耽美作品里就是某一位男性)忠贞不渝的男性;甚至再极端一点,就是因为对一个人的爱和恨,可以让他站到整个世界的对立面——按现代思维来看这些东西都挺有毒的不是么?
我爱看耽美,是想看基于真、正、的(这个我后面会举栗慢慢阐述)平等关系之上的爱情;而这种爱情不仅在亚洲社会的BG作品里很难找到,在以女性欲求为主导的BL作品里也很难找到。
按以上提到的这些标准,其实这剧在我这里也有一些让我不爽的地方。
比如璃娘之死——作为南征军的遗孤,她的身世已经够可怜了,你还要把她写得这么蠢?
让她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仇人究竟是谁。
不过当时我也没对此剧抱有很大期待,感觉以耽美标准来看女性在剧里待遇也就这样了。
同一个案子里被杀的谢好姑娘,她跟兰大人虽然不太可能有肌肤之亲(我这还是往好了想),但一个为了给你搜集情报供你所用的人不幸被杀,他可是29集里半句怀念都没有啊。
就凭璃娘骂她是兰大人的走狗,就知道二人关系有多么不一般了。
还记得在二皮匠那里,兰大人给龚小姐松了绑,却是扶着屏儿走出去的么?
就算屏儿当时因为使用了镜花水月确实更虚弱,感觉普通BG剧里也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昨天我在复习13话。
其实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看到那个王侍郎为了救他心爱的兰大人,不惜诬陷柳太傅和打屏儿,就非常生气。
所以这次我还是得好好说说。
不过我生气主要不是因为他打了屏儿啊(好吧,虽然可能也有这一小部分原因……),而是说——你做的究竟是大雍朝的官,还是太后的官?
你身为一个执法者,不但知法犯法,还用那种态度去对待一个坚持保护法律尊严的人。
你身为一个朝廷命官,还在今科士子面前做如此榜样?
你究竟是否明白,就是因为朝堂之上像你今天此等表现的人太多了——为了保命,不惜去迎合太后,甚至都不用她说明白,下面的人自己就能领悟她的意思,才使得这个朝堂变得越来越乌烟瘴气,黑白颠倒?
其实对于他对兰大人的爱我不持否定态度,但是我觉得,如果世道过于黑暗,你可以苟且偷生——这些普通人都能理解——但是你不能为自己的苟且偷生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对不对?
那句话是咋说的?
“我们可以卑微如蝼蚁,但是不能扭曲如蛆虫”,对不对?
不过就在我非常讨厌这一幕的同时,我就已经知道,肯定会有一帮腐女观众非常感动地磕上这个cp,因为王侍郎这个做法非常符合她们的期待——为了一个人,可以放弃自己的好多。
不过话说回来哈,王侍郎后来成功地扭转了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他在出征前跟兰大人喝的酒,一直被我看成flag担心到最后一集。
这是后话。
其实这个桥段于我而言是十分不合逻辑的——一个男人怎么可能这样去爱别人呢?
兰大人愿意保屏儿,甚至不惜与他一同赴死,那是他的事。
真正的盆友/爱人(?
)就应该尊重他的这个决定,帮他料理好后事。
兰大人之所以愿意保护屏儿,是因为他正在逐渐被屏儿的赤子之心打动,逐渐找回了过去的自己,朝闻道夕可死矣。
无独有偶。
到了快结局的时候,又有一大帮人因为辜先生的一句台词,就断定他是个因为极端缺失母爱而报复社会的恐怖分子——我一开始真是非常不理解的,为啥支持和反对他的人竟然都会这么想?
不过后来仔细想想,这种理解方式也不是没有道理——现在的古偶仙侠剧里这样的角色可能还有不少,而且女性的母爱基因又特别容易与“缺乏母爱”这种现象共情。
复习剧情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十年前他就曾想让兰大人与自己一起复仇了。
两个人不但同被社会抛弃,拥有共同的志趣,也拥有共同的仇人;但是两个人兜兜转转了十年,经历了离别和重逢,最终还是没有走到一起,为什么?
假如兰大人是个没有什么独立人格的女子,那他就只能依靠爱人来复仇,最后也会不可避免地一起与他走向毁灭,在毁灭中成全他们的爱情——感觉这种桥段还挺熟悉的,之前一定有剧用过吧?
但是兰大人没有——因为他是男人啊。
十年前,他坚持走科举这条路——尽管父亲有冤屈,但他也要走官方路径来为父洗冤。
知己看到了他的执念,没有逼迫他,甚至还帮了他,这就是对他的尊重。
但是辜先生为这场复仇可是筹划了十年啊。
我想自从他知道仇人是自己的生身母亲以来,他的每一天都过得很煎熬。
但是摩箩人没有嫌弃他,为了复仇大计,甘愿为他所用;他们为他奔走在每一个作案现场,确保作案手段的万无一失——所以你们现在能体会他说出只愿母亲能多爱他一点时的心境了吗?
正是因为他们都是有能力贯彻自己信念之人,所以他们尽管相爱,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男人的爱就是这个样子的,他们并不是不爱对方,而是都会适当地爱自己。
他们在最关键的时刻,都不会因为太爱,而迷失了自己。
我明白很多人都对他非常不舍,其实我也是,自从剧情明了了他是那个复仇的人之后,我就做了大量的心理准备来接受他的死;但是我觉得如果让他被两个主角所谓的救赎了,似乎又有点不够尊重他了。
他最后一次吹响摩箩人的陶哨的那一刻,于我而言还挺戳的——此世间只有你还记得。
他直到看到亲人和爱人都背叛了自己之后,仍然觉得,这是他此时此刻不得不做之事。
他无需被救赎,因为他更想让世人知道摩箩人的冤屈。
就算他是恐怖分子,他也教会了我们,只有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司法更加透明,才能防止更多的恐怖分子出现。
虽然最后画风可能有点不对,不过我想我还是提一下,辜先生这个角色让我想起了<大秦帝国之崛起>里面的苏秦,而且我最近还刚刚复习了这部剧,可能两部剧受众没啥重叠吧。
苏秦为燕在齐国做死间,既是为了报恩,也是为了报仇。
他说死有何惧,若有朝一日,燕真能灭齐,当含笑九泉,此生足矣。
他说飞蛾扑火,乃宿命罢了——其实我觉得这句话用于辜先生身上,更为合适。
写在前面我不是谁的粉,只是喜欢看剧。
最初点开《君子盟》纯粹是因为对这个剧名很好奇。
后来才从别的渠道知道这部剧是有原著小说的。
不过我没有没看过。
以下所有的展开仅仅针对这部剧,不针对任何原著人物。
点开这部剧的头五分钟,其实我就已经打算追下去。
舒服的滤镜和配色,古朴的道具和服饰,这部剧都正好戳中了我的心尖。
后来不断展开的探案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
尽管案子并不完美,但可以让人看下去。
不过当剧情发展到了大约十集之后,我开始觉得节奏明显慢了下来,剧情也开始显出疲态。
本来说好要追到结局的,结果我在这时犯了犹豫。
不过好在疲软的剧情到了二十一集有所抬头,因为一个角色的出现。
但也是因为这个角色的出现,导致剧情在最后三集全面崩塌,无法转圜。
你问我喜欢这部剧吗?
我一开始是喜欢的,真心喜欢的。
你问我讨厌这部剧吗?
最后三集我是讨厌的,是发自心底的厌恶。
但是这部剧却诞生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角色——辜清章。
关于辜清章其实辜清章算不得是什么很创新的反派。
他有着几乎所有反派角色的基础设定——曲折离奇的出身、凄惨的童年、亡命天涯的经历、众叛亲离的人际关系以及最终孤独赴死的结局。
然而这部剧的结局却有些将错就错地让辜清章这个人物如此令人难忘。
其实这部剧的结局以我个人的口味来说,是糟糕的,太过于妥协,太过于说教。
可也许正因为如此,辜清章才显得更让人意难平。
他被他所有所珍视的人背叛。
他的亲生母亲三番两次要置他于死地,甚至不惜屠杀无辜;他一起长大的(义)弟弟隐匿唯一能够证明他真正身份的玉碟,更诬陷他是疯子;而自己舍命相救的知己更是想要直接手刃自己,结束一切。
辜清章的一生和他苦苦追寻的清白和复仇,到了最后仿佛成了最可笑的事情。
没什么比大局重要。
追不追求真相不重要,大局最重要。
可是,一个建立在谎言和无辜之人性命之上的大局,还值得这么维护吗?
辜清章的经历可怜,可他所做之事也只能以可恶可恨来说。
他以镜湖先生之名屡次借他人之手掀起血腥的案件,这也是我无法苟同的。
在我看来,悲惨的经历从来不该是作恶的借口。
也正因为如此,我是多么期待这部剧的结局能让真相昭然于天下,把辜清章该有的清白和该赎的罪孽都公正地给他,让他在最公正的审判下得到他该有的下场。
可是编剧没有这么做,他用了和本剧最大恶人太后一样的手法,摧毁两位男主角的所有伏笔,埋葬所有的真相,牺牲一小部分人,维持那虚伪的大局。
我自然是不认同辜清章的做法,但是我却仍然认为这是一个优秀的角色。
原因无他,只因他行为逻辑始终自洽,并且性格立体多面。
作为真天子,他一身傲骨,不向命运妥协,纵使落难,仍然顽强地活下去。
作为摩萝村的养子,他始终记得曾经承恩,更没有忘记族人的悲惨遭遇,始终抱着要为族人复仇的信念。
他天资聪颖,年少便好学,长大又研修医药,这都是为他日后复仇奠定了最基本的实力。
又心思缜密,步步为营,为了复仇之机可以蛰伏近二十年,期间纵然曾经困苦迷茫,却最终坚定。
可也是因为遭遇太过于凄惨,导致其性格极度偏执,执念于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比如二皮匠死于红雾,玄机死于为太后顶罪,以及想让自己的母亲被装进棺材被活埋以报当年太后遗弃自己又命玄机活埋自己灭口的仇。
可是,他的骨子里却还留存着养母在童年带给他的那一点点温暖。
当他向兰珏诉说复仇计划时那忍不住落下的泪,张屏被熊枭刺伤那瞬间他心疼的目光,以及最后太后对他的诛心之言和那声“昙儿”后悲鸣绝望的神色,都还昭示着这个人身上依旧还残存着的那些温情。
更不必说漫城的红雾中,他毫不犹豫地抱起啼哭的婴儿,更是把这个角色的悲情烘托到了极致。
在看完全剧的时候,我是觉得非常憋闷的。
我实在是讨厌这种虚伪至极的大局观。
可是啊,我又不得不与自己和解,毕竟,这只是一部剧。
如果按照再玄的说法,也许辜清章虽是真龙,却无龙命吧。
关于这个角色的诠释如果说演员有所谓体验派,那么我大概是个体验派的观众。
能让我感受到角色情绪起伏流动,让我能产生共情体验的于我来说大约就是优秀的诠释。
我觉得辜清章这个角色和演员是做到了。
我对于辜清章这个角色的喜爱30%来源于角色本身的特质,70%是演员的诠释而让我形成的深刻印象。
这里想谈谈我印象最深的几场戏。
第一个就是辜清章在兰府向兰珏诉说身世和复仇计划。
这场戏很长,辜清章娓娓道来自己的身世,到最后引出自己欲向太后复仇。
这段推进得节奏非常妙。
一开始辜清章的神色平静放松,仿佛只是在诉说另一个人的故事。
可渐渐地,他的表情多了起来,说到太后欲置自己于死地那段,他的表情很克制,却又传递着“难以置信”。
辜清章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母亲会对自己如此狠毒。
直到最后,说起复仇计划,他的表情起伏更多了,有阴冷的笑,有对权力和欲望的不屑,越到最后面部明显紧张了起来,眼眶也开始发红,眼睛开始变得湿润。
直到说到要让太后由巅而坠,要让天下大乱,要让太后看看自己是如何玩弄权力,他终于落下了一滴泪,苦笑着落下了一滴眼泪。
这滴眼泪传达的情感实在是太过于复杂,以至于我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去表达我当时看到这里的感受。
我作为一个观众,只知道切实感受到了此刻这个角色内心的决绝、悲伤、痛苦、不甘,同时却又仿佛看到大仇得报的欣快和难言的空虚之感。
第二场是一场很短很短的戏,也许很多人会忽略,但是这段却是我最为触动的一场戏。
就是在地下水渠,熊枭假装刺死了张屏,然后向辜清章投诚时辜清章的反应。
当他看到张屏被杀的那一瞬间,他并不是觉得万无一失了,而是悲伤和震惊。
这是十分合理的。
张屏是和他一起长大的,虽然两个人小时候兴趣爱好截然不同,但是同一个母亲养大的恩情却做不得假。
他看了一眼熊枭又转向张屏,此刻眼睛里已经开始有了泪光,在周围火光的映衬下,更加明显。
当他扶住倒地的张屏,他的表情是真切的伤心和心疼。
他说,这样的世道,为了苟且偷生转身便背叛你,还值得你这样做吗?
当张屏给了他肯定的回答,他的神情更加悲伤了。
可转瞬却又变成了苦涩的笑容。
他心疼自己一起长大的弟弟付出了生命,却又仿佛在庆幸自己离复仇成功又近了一步。
第三场是高台上辜清章和太后最后的对峙。
辜清章从头到尾其实最想要的只是太后的一句“我错了”。
可是他直到太后死,也得不到。
太后冷酷地对着他,仿佛对着一个完全没有关系的陌生人,冷漠地告诉他,权力本就是冷酷无情的,自己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太后,而他什么都不是。
辜清章那一刻失去了理智,他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他的脸因为仇恨和不甘而扭曲,他用力地掐着太后的脖子,质问她为什么就是不愿意认错。
可转瞬,他就悔了。
那是他的母亲,是他渴望了三十年的亲生母亲。
他的表情突然就柔和了,眼睛里噙着泪,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孩,不停地抚着母亲的衣领,用近乎乞求的语气说,他只求一句“我后悔了,母亲的心里有过你”。
他忍着泪,用力扯着嘴角,想要微笑着,想要微笑着得到母亲肯定的答案。
这时候镜头切到太后,与辜清章满是期待的表情相对的,是太后的冷若冰霜和那句利刃一般的“哀家从不后悔”。
这时候辜清章的处理简直让我感受到了一样的绝望。
他慢慢地远离太后,没有歇斯底里的哀鸣,没有泪流满面,他的眼神开始变得狠绝,嘴唇紧紧地闭着,恨意和不解仿佛就要满溢出来。
可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让那眼泪落下来。
渐渐地,他平静下来了,面部舒展开来。
他释怀了,笑了,他终于明白了,对于母亲而言,权力和名望才是她所求,而自己只能是那个被牺牲的祭品。
可当他走在漫天的红雾里,听到那声“昙儿”的时候,他还是无法控制地停下了脚步。
那是母亲第一次唤他,却也是最后一次了。
第四场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场就是最后复仇成功的辜清章终于也选择赴死。
红雾弥漫,死者遍地。
复仇成功的辜清章恍惚地走在路上。
他飘忽的样子同街上四处奔走的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复仇成功了,可是他的笑又空虚又疲惫。
突然一个婴孩的哭声仿佛把他的魂魄从地狱里暂时拯救了出来。
他微笑着看着那个婴儿,毫不犹豫就把他抱在怀里。
三十年前,也许自己也是被养母这样抱着,拯救了吧。
他的笑此时突然仿佛有了真情和希望,他甚至开心地转了一个圈。
那样的笑容仿佛让人突然有了生的勇气,原来这世上有一个孩子和他一样同病相怜。
可是,转瞬,孩子的母亲寻来,带走了那希望。
辜清章望着远去的母子,又再次被绝望包围,眼睛里一瞬间盈满了眼泪,也盈满了绝望和羡慕。
他又微微地笑了,那笑仿佛是在和一切道别。
此刻,他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支持他活下去的理由了。
他望了一眼死亡的红雾,叹了一口气,认真地整理了头发和衣裳,微微望了一眼通向生的路,便慢慢转身,一步一步走向了最终的结局。
写在最后虽然这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好剧,却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剧。
我不喜欢结局的安排,却也倾心于辜清章的塑造和演员的诠释。
我想我多年之后也许会忘记很多剧情,但是我一定忘不掉那个红雾中孤独绝望的背影和那双曾经有过片刻希望的泪眼。
起初追这部剧并没抱多大期望,单纯好奇。
追了几集后渐渐被各种光怪陆离的案件吸引,甚至不敢在晚上看。
情节继续推进,隐藏在黑幕下更大的秘密被揭开,前因后果串联,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僵死案、凤凰头失窃案原来只是报复的前奏,昧良心屠灭摩箩村的帮凶最终死于相同的作案方式。
兰家满门清誉和摩箩村全族性命竟都是因为太后的一己私欲。
看到最后才理解为什么这部剧叫《君子盟》,剧里的兰珏、张屏、王砚、圣上、柳太傅等人都是真君子。
兰张二人心系百姓,在明知真相的情况下依旧愿意为了时局稳定和百姓安泰放弃公开太后的罪行,错过为族人申冤的机会。
太后弄权二十余年,天子却仍怀一腔热血,为国为民、御驾亲征。
巨大危难面前,文臣、武将、士子、百姓齐心协力,大雨下了一整晚,将所有的欲望、罪恶连同致命危机一齐掩埋。
剧中最高潮的一段是千秋宴对峙。
真假天子、真假太后,情节跌宕、瞬息反转,母子对峙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
辜清章的疯魔,太后的自私冷酷、执迷不悟和对权利的贪恋,都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辜清章是那个还在襁褓就被亲生母亲抛弃的婴儿,太后把昙儿抛弃、也舍弃了自己最后的温情,即便到死她也绝不悔过。
我想或许她也曾后悔过吧,在某个难眠的深夜,可这点悔意在皇城的权利纷争中根本算不了什么、更是早被岁月消磨殆尽……辜清章报仇成功了,却并不畅快。
他孤身一人走在狼藉的街道,路人四处逃窜,世界的喧嚣似乎和他无关。
一个“弃婴”出现在他的视野里,他似乎看到幼时的自己,可是“弃婴”的母亲寻来了——原来只有他是被母亲狠心抛弃的。
看完这部剧,感慨良多。
我不禁开始思考:真相大白是否是最好的选择?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确需要追寻真相、曝光真相。
但在特殊情形下,真相的问世究竟是能昭彰正义还是会打开潘多拉的盒子仍旧是个问号。
“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无论时局如何动荡,人都要恪守自己的原则。
正如兰大人和张屏不约而同地选择掩盖真相,不为一己之私弃全城百姓于不顾。
他们都是真君子,品行亦如兰花,故而互相欣赏、结为挚友。
非常奇怪以及有割裂感的一部剧你要说它差吧,其实从服化道置景,画面都是挺有质感的,故事也还算可以;但你要说它好吧,朝堂戏莫名其妙的虚影,男主的台词糟糕到让人吃惊,破案靠特异功能,师傅下线的莫名其妙另人错愕。
以及两个男主证明了,就算是帅哥也不一定都适合古装。
井柏然嘴突,每次拉近景特写都让人特别不舒服,奈何特写还特别多;宋威龙嘴大,古装美男子太违和了。
去掉两个男主,整体就能加一星到一星半(看到24集打的分,看完结局再来改)看完了,2星改1星。
想去看看原著了,我觉得一个能被影视改编的小说应该不至于那么差。
结尾太乱了,故事设计相当儿戏,主角人设也和前期特别不统一,放下杀母和灭族之仇,这不就是圣父嘛。
如今国产剧但凡有个圣母就被骂的要死,怎么圣父就这么多人理解了。
怕天下大乱?
呵呵。
把个人看得太重了。
殊不知,对老百姓来说,谁登基谁掌权没有区别,天下不是那某几个人的天下,天下是所有百姓的天下。
换了谁在那里,天下照样是天下,百姓的日子也依然是自己的日子。
镜头语言和服化道都很在线,大败笔还是宋威龙的台词和演技,好好练练吧……没想到全剧最喜欢的一幕戏,是辜清章一个人走在毒雾弥漫的街头,笑着抱起被人遗忘在摊位上的小婴儿,而那孩子最终还是被亲人哭着抱走。这世上,没有一个人,要他。
好看!剧本有趣,元素颇丰,演员好看,无论服装化妆道具布景打光拍摄或者后期皆精良,一幕一景皆成画,视觉效果相当好。有些案子逻辑上不通,但是所有案件最后是要汇总成一个大案的,如此一来,瑕不掩瑜。
拍的有点问题。剧情衔接有问题,观感不太自然。剧情节奏也不太好,经常观感很慢,主角剧情慢,配角的剧情不仅慢,还墨迹。演技也很一般,配角的演技没有亮点。主角中张屏的观感是演技没演到“点”上,经常演得不太对的观感;兰珏的观感是演的太过,表现用力过猛。剧情还有一种不好的观感,就是故弄玄虚。
整部剧就像几个国风角色坐在日本场景里演完的,十分尴尬。再说国内的古装剧,深情厚谊至情至性的永远是男人,互撕互害恶毒卑鄙的永远是女人,最坏的永远是太后公主,纯真性情的都是皇帝王子,而这些剧大部分出自女编剧女作者的笔下,就真是太可怕了。
看了三集,张屏的性格不太讨喜,即便是书呆子,也不通世故的有点过了。既然有查案的本事,应该很能体察人情,为何这样不食烟火,崖岸自高呢。
虽然有点故弄玄虚,但制作和主演托住了。知道为什么不好看了,中后期节奏太慢,而情绪始终在低位,看的提不起劲儿。看到说张屏以后要当大理寺卿甚至宰相,突然就想看第二部了。
片头片尾还是挺有质感的,多多少少也用心了,两星半吧,放以前差不多也能是个及格的,但是现在吧,就很,常规,平庸,元素啊结构啊都是如此,而且,替原著粉和大风难过,听说和原著不搭噶,至于两个男主,也不想多说啥,但就觉着,好像有点儿撞型了,破案部分都不如去年那个唐朝诡事录,
张屏一心只有真相,兰钰背负太多想调查父亲当年的冤案,两条线相辅相成,融合的很好
宋威龙就是木头,井柏然就是性冷淡,你指望他俩擦出火花,没事吧???剧中随便拎出来两个人都比他俩好磕的程度,就是磕不到主cp ,笑得。剧情还可以,没有烂到两星的程度,但是一会儿搞推理一会儿搞玄幻的结果就是四不像。只喜欢看纯推理的,那个什么破镜花水月完全无感
又是一部配角存在全是为了服务主角的剧。悬疑够不上,麦麸又麦不出来,四不像。张屏这个角色在人物性格还没立住之前就卖耿直人设,我只看出了蠢,台词也是囫囵吞枣,难忍。还有另一位主演,恨不得每个表情都精雕细琢,太死板了
宋威龙台词也太差了。他演技倒是有点进步,或者说这个角色出乎意料地适合他。张力是有的。
比一般强一点点,比好看又差一点点。主要是故事有点无聊,然后拍摄得柔柔的,让我感觉这部剧里的凶杀案也好,打入天牢也好,都不是很严重。没有破案的紧迫感。
看到过一句很好笑的评论腾讯《张公案》卖腐,爱奇艺《狂飙》反腐。
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审美是在线的,剧情剪成这样还能看懂,还提供了两个疯批美人素材,就也行吧。甚至最后竟然还点题了!🐧这种播法有点儿意思
颜值、服化道、美术、剪辑、配乐,统统在线,除了宋威龙不会演戏,其他都不错。作为下饭剧,赏心悦目。
还可以哈,能看的下去
一口气追了五集,追到大枣粥那里忍不住笑了,真的还挺好看的。细节,服化道,剧情都不算拉胯,除了宋的台词有点吞。就看完可能再来更新分数
古装+探案,带点悬疑带点搞笑,挺对我胃口,各方面来说都还可以,除了主角之外几个配角也演得不错,怪喜欢陈筹的,蓝景仪变话痨了hhh
《张公案》是我少数没看过大风刮过的文之一,另一本是《皇叔》。审判了几集,演员不能说丑,只是古装违和,演技拉胯,吐词不清。而且耽美这碗饭也不是人人适合,主角之间没化学反应,cp磕不到,探案剧情也不行,pass。来写评论,吃了剧组和作者之间的瓜🍉那我也不遗憾这剧了。
制作相当可以,从服化道(置景尤其赞)到摄影这一整套美术风格都特别棒,剧情(包括人物设计和台词设计,故事逻辑和推进/剪辑上的节奏把控,以及作为架空历史的比如礼仪等方面比普通古偶讲究得多)可以说行云流水(主要是流畅,多惊艳倒没有,猜得到,但起码做到合情合理又带点丝滑我觉得在国产剧里要赞),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某些演员和台词,但也是有亮点的,比如人物关系的拿捏,丝毫不尬不硬又若有若无,反正我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