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古装武侠片,也会是与众不同的底蕴深厚。
所以我们在《贝尔武夫》和《王者之心》中,兴奋的寻找着古老欧洲或文化英伦的元素。
看,这个台词是英国式的、那个人物好莱坞设计不出、这种音乐好莱坞片中通常不会用、那种摄影风格不会出现在好莱坞片中,不过,结局确确实实是好莱坞了。
电影与戏剧的区别,在结尾如此表现:为什么崔斯特最后英勇死于卫国战争,而不是羞耻的死于自绝和昏迷,正如,为什么梁山伯最后是死于跟情敌马文才的决斗,而不是伤心吐血而死一样。
不过我们还是感谢编剧的善意,毕竟歌剧我们的确是看不懂的。
四分送给扮演马克王的Rufus Sewell,还有男主角的俊脸~
片头出现的苍凉的高山和枯黄的草甸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呼吸,如同从西藏到青海的那一路的景色,知道在那样环境下生存的人顽强,英勇,天生拥有英雄气质.一个转眼间主人公崔斯坦长成了青年,那个身影在巨幕上走近,渐渐的面目清晰,英俊得令人侧目.扮演他的是James Franco,蜘蛛侠里的第二男主角,难怪瞧着似曾相识.演他义父马克的是Rufus Sewell,也是一个很面熟的演员,喜欢他的眼睛和嘴组合成的意气而果断的表情还有他在影片中剃得很短的发型,在我看来他长得也是很有魅力的.花痴的话少说,."崔斯坦与伊索德"其实是在西方比"罗米欧与朱莉叶"流传更早的经典爱情悲剧,悲剧的酝酿是从伊索德对崔斯坦隐瞒了自己的真名开始.第一个高潮:崔斯坦以他无敌的英勇赢得了比武招亲,实现了诺言为马克王赢得了一个妻子,也就是爱尔兰的公主,同时挫败了爱尔兰国王企图以招亲离间他们的阴谋.罗嗦一句,根据剧情交代这一招还是崔斯坦想出来的,让爱尔兰国王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按照马克的想法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爱尔兰离间他们再等着被逐个击破了,所以崔斯坦不但英勇而且很有谋略.招亲台上的公主看着心爱的勇士获胜自然激动不已,她颤抖着跑到前面扯下面纱说:I BELONG TO U!她实在是太兴奋了以致于没听到崔斯坦在赢了之后说:我代表马克王为他赢取这个荣耀.她的父亲对她的兴奋感到相当不快,他冷冷地告诉她她将嫁给的是马克王.而崔斯坦,也愣住了,他万万没想到摘掉面纱的公主居然就是自己朝思暮想地自称是侍女的人.台上台下那一刻我只听到一片心碎的声音.悲剧终于穿着他的黑衣正面亮相.剩下的剧情就是苦命鸳鸯在理智和情感间的挣扎.在回去的船上她央求他带她走.他拒绝了,因为在他心中马克早已是个父亲,是马克牺牲了右手给他挡了致命的一剑并把父母双亡的他带回来视若己出.可是看到马克卧室的灯光暗下去,看到清晨马克甜蜜地牵着新娘的手,他又心如刀绞.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心爱的人近在眼前却如隔天涯.两个乖孩子终于不堪折磨偷偷相会,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时间久了他们的私情被心怀不轨的人发现并报告了正憋着一口气没咽下去的爱尔兰国王,于是有了阴谋.谁都不会想到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居然要左右一个民族的命运.但是阴谋按照预料的步骤进行着.王国的命运飘摇地如同巨浪中的小舟,爱尔兰国王几乎已经胜算在握,知道真相的马克原谅了他们并安排他们逃走准备背水一战.崔斯坦在这个关头显示了一个王者的胸怀,他放弃了爱情留了下来并且在最后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几乎倒戈的局面,不但化险为夷而且彻底打败了爱尔兰.只是他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伊索德陪他安静地离开,再次响起那首诗:My face in thine eyes, And thine in my appears,And true plain hearts do in the faces restWhatever does was not mixed equallyIf our two lovers be oneOr thou and love so alikeThat none can slacken, none can die虽然觉得自己傻但还是忍不住被他们悲伤的爱情感染出微渺的泪水,影片结束,电影院的灯光渐渐亮起,提醒我那不过是个故事,那兵戈铁马的厮杀和肝肠寸断的爱情不过是由熟练的好莱坞制造出来给无聊的人提供消遣的声和影,可是我还是坐在座位上不忍离去,结尾的音乐和"勇敢的心"一样唱着苍凉和复杂的情感,再次将我带回到天苍苍野茫茫的高山草甸.那个可以成为伟大君王的崔斯坦因为爱情过早地死去,成就他不朽的却是将他杀死的爱情.看着崔斯坦噙着眼泪的眼神,相信每一个真正爱过的人都在那一刻同他一起心碎.至少,我心里柔软的地方被他的痛苦击中.因为James Franco在影片中的魅力,咱开始花痴西西的觉得找个老外BF也不错,只要他和James Franco一样帅,热爱中国文化,对爱情很严肃.不过SH满足这条件的老外太少了.咱也就是一时被电影迷惑想想而已.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让我发个一阵呆,幻想一阵已经稀少的爱情.........
「崔斯坦和伊索德」原来是跟「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的西方爱情悲剧……我实在偏爱中世纪的造型和佩剑。
有一些片段真的很有氛围感,偷情看得好刺激……婚礼好美好美,水上点缀鲜花的木船、摇曳的火光和倒影、拖到地上的典雅婚服,天啊我好喜欢。
还有养伤的温暖的海边小屋、在火边读诗、细心打磨的白色石头手链、一场场宴会上的对视、树林里的紧密相拥、昏暗夜色中只有河流泛着光影的死别……电影本身还好,但引得我不断回味和寻找相关的一切,终于懂爱情史诗的魅力。
很喜欢改编里去掉爱情药酒的设定,让一切更成为一个真正的爱情故事。
传说有太多的可能,这也是它让人着迷的特点之一。
传说总是有很多版本,有说Isolde随着Tristan一起死了,有说Isolde在Tristan墓前种下两株相互缠绕的柳树后悄然消失,每一个都很有意思。
还是那句话,在最爱的时候死了才是最绝的,难怪悲剧总是难忘。
优秀的叙述者能把最狗血的故事讲成史诗。
蹩脚的叙述者则相反。
这片子开头还算正常,不久就开始KUSO——男主角在战场上中毒倒地,自以为死期将近,于是他那个后来成了一次性反派的表兄弟(表兄弟倒是长得还不错,小辫子萌)毫不犹豫地立即把他水葬并焚尸了,都没想到要让他养父(他叔叔,中文标题里那个王)见上尸体最后一面……好吧就当这是当地风俗吧。
然后被当作尸体的男主角就这么躺在一艘且行且烧的小木船上,从不列颠漂到了爱尔兰……这是什么技术水准啊!
你们拍的真是古装片而不是科幻片么!
故事真正的KUSO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男主角一漂到爱尔兰,女主角就心灵感应了,于是,从原本是为抗婚约决定离家出走的脑残女主角在海滩上发现了更加脑残的男主角、立即发情把他拖回自己的秘密基地扒光(他的和自己的)衣服玩人体温暖还逼着“十五年没碰过男人了”的女仆参与3P开始,电影院里就充满了笑声,以及散场后据我目测不满三岁的一名儿童时不时发出的惨烈哭声。
顺便说一句,那时候所谓未婚少女应该最大不会大过十八岁吧,女主角的俩眼袋一点说服力都没有……当然,更没有说服力的是她和男主角的长相,看这俩人特写来特写去的你侬我侬很伤视神经……强尼那样的我也不奢求日日能见,但无论怎么说,玩言情也至少要有娜塔丽波曼和奥兰多开花的水准吧口古月!
然后男主角代表叔叔去向女主角求婚——诶这剧情怎么这么眼熟来着,哦想起来了,这电影的原作是瓦格纳(可尼伯龙根的指环电影版里至少伯伦希尔很有型!
)——接着求婚成功,男女主角就此从私订终身转型为婚外情,然后被叔叔发现,其过程之脑残不堪一一而叙,顺便我们还歪出来不少男主角和叔叔之间的基情……叔叔国王又有气度又英俊(而且最后也没死),真是个好人TAT 总之,这个故事最后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王,就要敢于戴绿帽子(至于让王戴了绿帽子的男主角,最后当然还是死翘翘了),就要比起女人,更重视你亲爱的基友们。
而王者之心,就是敢于戴绿帽子的宽容之心,有了这样的宽容之心,自会有感激涕零的奸夫在关键时刻扔下淫妇回头是岸为你而死,而你的王者事业也因此前途坦荡永垂不朽……完了。
I wonder, by my troth, what you and I Did, till we loved? Where we not weaned till then, But sucked on country pleasures, childishly? Or snorted we in the seven sleepers’ den? ‘Twas so; But this, all pleasures fancies be. If ever any beauty I did see, Which I desired, and got, ‘twas but a dream of thee. And now good morrow to our waking souls, Which watch not one another out of fear; For love all love of other sights controls, And makes one little room an everywhere. Let sea-discovers to new worlds have gone, Let maps to other, worlds on worlds have shown, Let us posses one world; each hath one, and is one. My face in thine eye, thine in mine appears, And true plain hearts do in he faces rest; Where can we find two better hemispheres Without sharp North, without declining West? Whatever dies was not mixed equally; If our two loves be one, or thou and I Love so alike that none do slacken, none can die.
总体还说还是值得一看。
喜欢中世纪(除血型之外的)一切风格,只是感情有点太拖沓,有些台词,特别是女主角的,还不若没有强。
Tristan and Isolde是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的悲剧,而且比后者出现还要早。
只是中文“王者之心”翻译的比较BT。
这部缠绵悱恻的三幕歌剧改编自中世纪德国诗人斯特拉斯布洛的同名叙事诗,主题是情欲、爱和死亡,影片参照了长诗和歌剧的基本故事格局与主题http://aps06.spaces.live.com
形容的是爱情,而不是电影责任,义务,荣誉与爱情间的徘徊,对国家的爱,对亲人的爱与自己的爱情间的挣扎,所以我用荡气回肠来形容这场发生在中世纪的爱情。
为了偶尔的欢愉谁知道他们要忍受多少无奈与煎熬。
喜欢这样的男人,与生俱来的勇气与能力,天生的王者,对于这样的人我没有丝毫的抵抗能力
(一)如果有两种爱情,你会选择哪种?
第一种,好像Tristan这样的男人,他爱你,胜过爱生命,但是不能超越忠诚,男人的尊严和名誉,那是Tristan成为他自己的根本;但是,他用剩下的全部来爱你。
他爱你,直到他死去;在你之后,他不会再爱上别人。
这种爱是血肉横飞的,你会很痛苦,但是你拥有了爱情的忠诚和高尚;这种爱情完全来自于他,他就是天堂。
但是,这种爱注定是折磨,他是个太出色的人,就好像Tristan。
这样的人,总会被命运推上人生的领舞台,那里,他总是面对太多考验,随时需要奉献,包括你。
你因为爱这样的他,没办法求他为你放弃,责任,义务以及尊严和道义;而且,因为爱这样的他,你始终痛苦而绝望,没有恨,没法放弃,没人能给你他给你的感觉。
你爱的,就是他的神性。
第二种,与之相反。
他爱你,像爱自己的一只手指,很爱惜,会痛,但是必要时,可是为了保全身体的其他部分而砍掉。
他爱你,源于爱他自己,你是使他快乐的尘世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不是非你不可。
所以,他爱你,直到你死去,你死了,或者走了,反正都一样,他还会很幸福。
一点儿不猥琐,因为你在的时候,他就守着你一个人,至少,恪守尘世的道德,这样的恪守,是他成为他的一部分,跟你没关系。
这种爱,幸福的几率非常大,因为谁都不是对方活下去的唯一的解,换句话说,没压力,可持续发展,你走了,还有别人,这种人的哲学是好好生活才是硬道理。
分开了,你绝对不会痛苦的无法呼吸,只要你还快乐地活在尘世;他本身就是尘世的一部分,他是在用俗人的气质来爱你。
你图他的,是在普通人的道德允诺下获得尘世一切的一切快乐。
你们都是浮世的一粒尘埃。
偶尔碰到,于是相守。
(二)我觉得Tristan有几分陈家洛的味道,当然陈家洛虚伪做作的可以。
Tristan不是这样。
他始终没有愧对任何人。
只不过因为身上神性的道德印记,才有悲剧。
其实Tristan遵循了一个传统的悲剧逻辑,道德、责任和爱,这两样东西在任何一个出色的男人身上都可以变成试金石,然后把他们送上由人变神的祭坛,他们的爱人就是牺牲贡品。
这样的男人从不为自己申辩,顽强,坚韧,富有主见,有着东方式的隐忍和安静,很迷人。
James Franko演得很细腻,表情很舒缓,行云流水一般。
着迷的时候很专著,痛苦的时候很沉默,有时候好像一个太懂事的孩子,成熟,默默承受一切。
这样年轻的身体,承载着痛苦而深刻的灵魂。
(三)Isolde爱的就是这样的Tristan。
痛苦是爱情高质高量的代价。
Isolde勇敢鲜活,是一个靠心活着的女子,而且是一个普通的女子,逃不过爱欲。
的确,这样的悲剧,只需要一个Tristan,看他挣扎,就是戏。
Sophia Myles没有让人动容,因为她的Isolde是被Tristan推着走的。
写成这悲剧的,是Tristan一个人。
这个版本里面,Isolde没有成为阿朱的机会,她也不是阿朱,她要鲜活的幸福,所以,这是Tristan一个人的悲剧。
倒是几个James Franko的镜头,让人心头一堵,悲哀的流不出泪来。
他在角斗场上望着名叫Isolde、救过他的公主,呆住了,木然地被人拉走;他说,你看上去很快乐,他给你倒酒,你吻他,我嫉妒。
他说,一想到他和你在一起,我心如刀割。
他说,我们必须了断。。。。。。。。。。。。。。。。。
于是,她哭,他矛盾,悲剧性才能喷薄而出。
Tristan的矛盾是人感性的一面,因为矛盾,他才有血有肉。
当悲剧被好莱坞简写的时候,这种折磨忽然特别赏心悦目,不知道契合了人性的哪一点,我们居然很受用。
也许是因为一个凡人越难解放他自己,就越强烈地触动我们的人性。
“Before Romeo & Juliet, there was Tristan & Isolde.” 这是个在西方世界与Romeo & Juliet齐名的爱情故事。
国内上映时的译名是“王者之心”,想往“勇敢的心”上靠,宣传上也极力的往大了吹。
其实,在我看来,本片拍的非常唯美、古典,毫无商业价值,只是一个“无缘对面手难牵”的爱情故事罢了。
两国相争的大背景下,两个苦命人儿被命运作弄,被权力利用,最爱的人在眼前,却无法牵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最好诠释。
也许是受了国内宣传的影响,我对影片中的战争描写非常失望。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场面是我最喜欢了,可惜,人家本来就是爱情片来的,战争场面只是交代一下,走了个过场。
但是,想把它当爱情片看吧,又觉得不是很感人,情节是够曲折了,可要表达爱情怎么都用床戏呢,这两人莫非欲多过爱?
生离死别的场面也不过如此,韩剧比之煽情多了。
小诗一首,比电影更有魅力。
其实我更喜欢字幕的翻译,虽然不是每个字都翻译出来,但更具诗意。
“你眼里只有我,如同我只能看到你。
在这无语的凝视间,两颗真挚的心交织在一起。
去哪儿可以找到我们的乐土?
那里不再有心割的苦楚,不再令人窒息。
就算死亡也无法阻隔我们的爱,因我们心心相印,情比金坚。
”
現在說說電影,看之前還不知道有這片,因為選項中這個還比較吸引我,就選了這個,看了之后,也沒后悔什么,只是太沉重,太嚴肅,不娛樂,加上剛才說的那個悶環境,所以說是忍著看完的。
抄來一小段介紹:“崔斯坦与伊索德”的故事,和“罗密欧与茱丽叶”并称西方两大爱情经典——中世纪黑暗时代,罗马帝国毁灭,各部落割据英格兰,爱尔兰国王乘机进犯,英格兰部落领袖马克王意欲实现统一大业。
从小失去双亲的崔斯坦被马克王悉心抚养长大,两人情同父子。
在一次抵御爱尔兰的战斗中崔斯坦身负重伤,奄奄一息之际却得到了神秘美丽而善良的爱尔兰女子伊索德的照顾最终康复。
两人之间燃起了不可扑灭的爱情火焰,然而伤愈的崔斯坦不得不回到马克王身边继续战斗。。。
電影一出現畫面的時候,就讓我想起了《勇敢的心》,結果后來整個電影都逃不了那個影子,時代,故事,情節,不說一模一樣,至少會讓你把這兩部片子聯系起來。
兩部電影的聲效很像,打斗時瘋狂的屠殺聲,還有部落歡慶時響起的愛爾蘭音樂;歷史也是圍繞著幾個“××蘭”的斗爭(看來大不列顛的歷史還真是有挖掘的價值);情節都有英雄愛上了不該愛的人,最后英雄都是犧牲的結局。。。
所以感覺看這個片子有點重復,沒有帶來多大的震撼和驚喜,就當了解了個歷史故事吧。
摘自http://imleen.spaces.live.com/blog/cns!2062E25979E0CBCC!1323.entry
忍受爱人和别人上床,这就是王者之心吗?
崔斯坦怎么不跟亚瑟了。。。没搞懂
淡如白开水
叙事平淡,没有悬念,感情没有波折,战斗场面不激烈,一个字,水。
男猪脚是傻逼
我竟然还看过!!
当年付兰兰还能好好演戏
情何以堪
看了冯象的"玻璃岛-亚瑟与我三千年"后就会觉得这部电影有多荒唐. 就觉得男主角脸很熟,在哪儿见过.一查才发现原来是蝙蝠侠的好朋友
因为没留下太多印象,所以就还行吧!
看到后来就不高兴看了,因此对结局没什么印象
当年启蒙的爱情电影。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泪汪汪的男人,很令人腻味
剧情非常俗的史诗剧
很好的题材 拍的一般 女主角太一般了
Average, I still like the original story on the book better
爱情远离不了性的!一妻多夫仍存可能吧?
理解无能
3.5,比預期的好,2008/02/01
Surprisingly, the best ones was not James but the King,and the delicate tragic 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