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来潮翻出了十几年前的片子来看,如果是现在,一定毫不犹豫的给它零分,但是check过上映时间后,还是给了4分,毕竟13年前的美国迪士尼电影要好过现在国内出品的某些青春疼痛系列电影。
影片其实不能说有多励志,也就是简单的一场国外奇遇记。
一条线顺下来,唯一的亮点是快到结局处的反转。
结局处很精彩,以为是王子和真假灰姑娘的奇遇记,但其实是坏王子和两个公主的斗智斗勇。
一场电影看下来,还是想说,Hilary Duff以前是真的可爱,有点微胖才是最佳状态。
我本来不想说,可是总有一些人自命不凡,以为自己很懂电影然后就开始胡说,我在这里提醒一下这帮人,不懂电影就去学学再来说话!
你们说演技不行的、说是烂片的都好好看看!
你让中国人来拍肯定拍不出这样的电影,抛去导演不谈,中国有那个人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剪辑,把片子剪的流畅动感张驰有度;有几个人能够编出这样能抓住小女孩的心的剧情……………… 如果你没有学过任何与电影有关的知识,请你闭嘴!
不要自以为是,电影不是你看上去那么简单。
你们到底知不知道什么叫演技?
你是不是认为在片中哭的就是演技好?
那时希拉里的漂亮并不只是长相,她丰富的表情,说话的方式等等都使她可爱无比,试问有几个女孩子能演成这样?
她这就是演技!
还有其实很多时候演技跟演员无关而跟剪辑有关,你自己去看看“库烈雪夫实验”的视频就知道了!
另外,剪辑的作用很大,摄影师的影响也很大,观众表面上往往感觉不出来,但是的确很有作用,这个一时半会也讲不清楚,请拿《家有儿女》和《lizzie mcguire》自己慢慢比较,你就知道什么叫做剪辑与摄影的力量。
现在自以为是的人太多了,看到风格沉闷,节奏缓慢的悲剧电影就觉得是佳片;看到风格古怪,节奏癫狂的所谓先锋电影就觉得是好电影;看到色调冰冷单一,节奏杂乱,气氛压抑颓废,剪辑凌乱无章,演员表情痛苦同时又讨论关于人生人性等所谓大命题的电影就奉为神作。
你们醒醒吧!
不要看到大片、青春片等就觉得没头脑、没深度、没内涵。
你们自己想想,电影院里的观众坐在封闭的电影院里,零食很快会吃完,沙发坐时间长了很难受,难道就不能让脑袋眼睛耳朵放松放松吗?
总是塞些压抑悲伤和大命题进脑袋,眼睛总是看着沉闷的画面,耳朵总是被重低音折磨,观众能舒服吗?
大片们有什么错?
青春片又有什么错?
请你们不要再自命不凡、自以为是、自作深刻了,谢谢。
新成长的烦恼和平民天后里的那个可爱的女生!
但是现在怎么说呢?
成长的不像原来的那个他了
看這部電影純粹是因爲當時非常迷這部電視劇。
覺得裏面的感覺有別于一般的校園題材。
雖然它裏面也有講愛情,但是那不是重點,重點在於lizzie的生活,還有她身邊的人和事。
有趣的還有那些動畫插圖。
而這部電影,去了意大利的羅馬取景,這是我覺得很surprise的地方,然後這部電影還有為希拉裏·達芙的新專輯作宣傳的嫌疑。
因爲裏面的歌有一些就是希拉裏·達芙第一張專輯中的歌曲。
最近狂翻老片看,连
原聲。
從最開始的The tide is high到後來的主題麯What dreams are made of,与劇情融合的很好,都是上乘之作。
給人一種很清新的感覺!
下了原聲好好燒耳朵~~只是最後Paulo的突然形象顛覆讓我覺得很不自然,雖然從一開始就認定Lizzi和Gordo是要最後在一起的,但是這轉變實在是太突然了。。
難道是導演排到最后突然對Paulo的主演有意見啦???
^_^
看片子的时候,觉得有点老套,长得很像明星,而出名。
反面人物个性不鲜明,到是比较喜欢矮胖校长,倒是个比较有个性的人,虽然不怎么讨喜。
但是,片尾最后的话还是让我有点感动,这不是天意,就算不在欧洲,你也能这样,因为你有这个天赋。
大概是这个意思,看过不怎么记得原话了。
貌似片子就是为了揭示这个主题麽。
有句老话叫,机会总是给准备好的人。
就算是唱歌这件事,也是需要对此有极大热情的人,才能站上那个舞台,而且能牢牢站住。
Hilary Duff 歌声甜美,但是局限性太大大。
她长得不算太美,身材也不苗条,不过,正是因为她的歌声,才能演出这样的片子,虽然雷同,如此高的出镜率也能让大家记得。
准备好,你的舞台总会打开。
没有看过电视剧lizzie mcguire的话 注意力大概是会放在罗马式的令人晕眩的浪漫上吧。
但是了解过Gordo 和Lizzie这次疯狂旅行之前的生活,最后那个轻轻的吻,和那句不着边际的thanks,才是真正的 怦然心动。
HD早已不是当年眨一下眼睛都会发光的童星,Adam也已经放弃了大荧幕镁光灯下的生活方式,时光毫不留情地在他们的脸上,心上留下印记,或好或坏呀总之是不可避免地老去了。
但Gordo和Lizzie的故事永远不会褪色或者被现实弄坏啦。
你们都好好的吧么
似乎一直在断续的追随迪士尼这种青春少女片的踪迹。
女主角总是从灰头土脸变成万人瞩目的美女。
男主角总是自始至终英俊动人在危难时期很绅士的英雄救美。
电影色调永远明媚清新。
故事结局永远美好。
还有比这更不用大脑的电影了么。
所以即使每每看到海报就知道结局如何,却还是忍不住从头到尾的看下来。
毕竟在那90分钟里,身心是可以完完全全的从成堆的学术论文中解放的。
可看完这部Lizzie McGuire,我意识到迪士尼犯下了一个多么不可饶恕的罪孽:它给全世界的少女们传递着“每个女孩都是公主”的讯息,却又完全把happy ending归结为运气,忽略了所有成为成功女性所必须克服的的辛苦、孤独、自我怀疑的日子。
也许会有人说这小题大作。
自然,你我都已过了“相信生活也如童话般美丽”的年龄,看这样的电影只是追求它所带来的不用大脑的时间。
但迪士尼的市场目标并非我们这些开始变得愤世嫉俗的家伙,而是那些刚刚开始学校生活、房间的基调还全部是粉红色的十几岁的女孩。
你若不停的向她们灌输同一种信息--并且还是她们一开始就必定百分之百愿意接受的信息--谁能担保她们成人后不会继续走“等待王子降临的灰姑娘”的老路。
诚然,让自己日日保持美丽高贵、蜻蜓点水般的读些风花雪月的诗歌、人前努力做小鸟依人状是可以让平凡的女孩受到王子--年轻有钱的王老五,在这个年代的话--的青睐,并且有可能真的结婚生子继承遗产,得到她们所谓的飞上枝头之后的凤凰的生活。
可这真的就是女人最好的一生所应该得到的全部了么。
或许是。
或许这的确是做为一条肋骨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一生了。
灰姑娘的故事诚然美丽,可写书的人也知道适可而止的说上一句“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便草草的结了尾。
Lizzie McGuire、被丹麦王子求婚的美国大学女生(The Prince And Me)、在冰场上转几圈就获得冠军的高中女生(The Ice Princess)、被施了魔咒却意外获得王子垂青的乡下女孩(Ella Enchanted)、莫名便吸引了国会议员的大饭店女佣(Maid in Manhattan)、摇身一变成为英国上流社会名媛的高中女生(What A Girl Wants)、当然还有最著名的突然被欧洲某小国认领为公主的戴粗边框眼镜的邋遢女孩(The Princess Diary I, II),所有的这些故事的编剧们都不约而同却又极其聪明的在恰当的时候让灰姑娘谢幕,只给观众留下一串长长的演职人员名单。
可是生活不会就此结束。
如果王子突然发现这个美丽的灰姑娘只是个有点小聪明的草包,他该怎么办。
如果真的拥有一些天赋的女孩某日突然意识到少了之前十几年的训练自己永远只是半路出家的料,她该怎么办。
如果所有这些所谓的“被命运女神垂青”的女孩们有一天突然被脾气怪异女神一脚踹走、但她们却因为相信运气而忘记了怎样努力,她们又该怎么办。
不幸的人们各有各的不幸。
灰姑娘可能会得到富裕却空虚的生活甚至有可能因为第三者而与王子闹离婚。
坚强的女权主义者也可能因为忙碌于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错过了她们生命中的真爱。
可既然每一种生活都有弊端,何不把成功也好失败也罢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里、像个真正的人--而不仅仅是别人的一条肋骨、或祈求幸运的朝圣者--那样享受每一天呢。
否则再这样下去,就连灰姑娘自己也会被这么多千篇一律怨天尤人的女人们厌烦得只得罢工去了。
上映这么久才看,总会带着小小期待,原子猫的开场很轻松,让我又想起了肥皂剧中的Lizzie,笑容明媚开朗,遇到的困难总会迎刃而解,看片子可以不带大脑,真好
谁让我坐飞机没别的东西看。。。。。活该。。。。。
boring cliche
很久没看过那么难看的青春片了···要不是因为我热爱《新成长的烦恼》以及还算喜欢这片子的结局,一定给一星。
打发时间看看
最近每天一部青春期电影,无脑治愈怀念少年时。但这部真的蛮。。。不是无脑了,是无。
女主角演技太假 剧情还行
我亲爱的戈多,还是看电视剧吧
②哇,突然发现我居然一直没有标记这部电影!很喜欢里面的歌~Hilary Duff挺漂亮的~~
看了开头,就知道会发生什么、结果又是什么的电影… 电影也没有什么噱头、包袱,不值得一看哟~~
【增补#334(2009年观看)】情节流畅,高潮给力,达芙的巅峰作啊
哎。。。美国国民偶像老是演这样的角色要让人审美疲劳了……
弱智剧情
Lizzie McGuire的电影版续集,,一直都很喜欢HilaryDuff的片子~~05年看的~~一直存在电脑里:)
就为了最后的小感动和感同身受也得给4星
太偶像剧了,在他面前什么江直树,李大仁,F4,生死恋都弱爆了。白日梦是好的,可惜姐不再纯情。接受不能,木有亮点。歌也没《歌舞青春》好听。
这部不是最好的但当初守在电视前就为了看到莉琪和戈多在一起的感觉无法复制只给4星,但在我心里你是满分!
你就是你想成為的那個人。我相信,在一個人成長的道路上,偶像對於其意義,是很多書本知識所無法比擬的。偶像的很重大的一個意義,就是讓你學會愛,并在這份愛中不斷成長。當你沉溺于其中,快樂與其中的時候,更重要的就是在最後的最後可以開開心心做自己。努力學會抽離,還是我當下要學習的功課。
好像她的电影我大部分都看了 这个是看完电视剧之后找了好久的
罗马80%的男孩会和游客搭讪,好想去罗马
对这种电影越来越没胃口了